季氏将伐颛优秀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孔子。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解读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学会分析历史文献,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梗概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背景,季氏欲伐颛臾,颛臾请求孔子评理,孔子从道德、礼仪等方面进行反驳,最终使季氏放弃侵略计划。
2.2 重点词汇季、颛臾、伐、礼、仁等。
2.3 难点句子"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引发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标记生词和难点。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难点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词汇和句子,阐述孔子的观点和思想。
3.5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复习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知识点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5.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解读文章等。
5.3 多媒体资源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背景。
让学生准备生词和难点的问题,以便课堂上讨论。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2)学会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文章结构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孔子的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1. 《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
2. 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
3.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文章结构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翻译、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季氏将伐颛臾》,了解文章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论语》及孔子。
(2)导入《季氏将伐颛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季氏将伐颛臾》,理解文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查阅注释,解决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文章结构。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教师讲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
5. 实践提升(1)学生进行文言文断句练习。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讨论。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
7.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8. 课后作业(1)熟读《季氏将伐颛臾》,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氛围。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课文主要内容和情节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理解人物的心理。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
2. 整理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进行积累。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3.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季氏将伐颛臾》选自《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
文章主要讲述了季氏欲伐颛臾,颛臾向鲁国求救,最终鲁国派兵援助颛臾,击败了季氏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
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历史背景。
3.2 课堂讲解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在课堂上,教师可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5.2 参考资料《左传》相关资料。
历史人物颛臾、季氏的相关资料。
5.3 多媒体资源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提问:“你们认为季氏为什么要伐颛臾?”引起学生思考。
6.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文导入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 帮助学生理解颛臾与季氏之间的纷争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处理类似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和节奏。
2. 词汇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如“季氏”、“颛臾”、“伐”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句子分析:分析文中的关键句子,解释其意义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2. 讲解法:通过讲解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文朗读:评估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2. 词汇和句子练习: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词汇和句子的掌握程度。
3. 讨论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历史背景介绍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2. 使学生理解颛臾与季氏之间的纷争原因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历史背景讲解:介绍颛臾与季氏之间的纷争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 课文内容回顾:回顾课文内容,使学生对颛臾与季氏的纷争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讲解历史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颛臾与季氏纷争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历史背景知识测试:通过测试题,评估学生对历史背景的掌握程度。
2. 讨论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第三章: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
2. 课文内容回顾:回顾课文,使学生对角色扮演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角色扮演法:通过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演能力。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0一、课题《季氏将伐颛臾》二、课时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二、课型新授课四、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能力训练目标思维的逻辑性(三)德育渗透目标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
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二)难点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六、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七、学生活动设计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八、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3.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2)分析课文第二段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
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
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
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
(3)分析课文第三段提问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内容。
分析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观点。
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用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翻译和语法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解释一些难懂的词汇和句子。
2.2 课文解读: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活动:阅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观点。
3.2 练习与反馈:布置翻译和语法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结果,并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评估标准:制定评估标准,包括阅读理解、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运用等方面。
4.2 评估方法:通过课堂表现、练习结果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估。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如课文原文、注释、翻译和练习等。
5.2 其他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问题。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理解课文内容。
6.2 教学组织: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
适时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七章:教学实践7.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背景,提前准备问题。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课件。
7.2 课堂实施:按照教学计划,实施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及时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八章:作业与辅导8.1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包括人物、事件等;(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3)学会将文言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和道德观念。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的把握;(3)将文章中的道德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2)对比不同版本的译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2)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3)解读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中的场景;(2)结合现实生活,讨论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2. 总结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查阅工具书进行学习;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如“季氏”、“伐”、“颛臾”等。
(2)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3)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推测词义等方法来解读文言文。
(3)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独立思考的精神。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文言文句式的分析与运用。
3. 文章大意的把握和故事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和思想观点的概括。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讲解PPT或教案。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人物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和猜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问,进行课文讲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句式特点,提高理解能力。
5. 练习巩固:(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现场练习,提问解答。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反思:学生回家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并在日志中记录学习收获和反思。
六、教学延伸1. 文化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古代儒家思想对当代的价值和影响。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3)分析并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运用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古代圣贤的品德和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学会关爱他人,弘扬传统美德。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描绘古代战争场面的散文,通过讲述季氏家族与颛臾家族的纷争,展现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战争残酷性。
2. 重点实词、虚词讲解:如“将”、“伐”、“颛臾”等词的含义和用法。
3.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如季氏、颛臾等,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文章韵味。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疑问。
5. 实践演练: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文本内容、重点实词虚词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古代战争图片等。
3.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古战场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的:(1) 在熟读课文的根底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根底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p “仁”在这篇文章中的详细表达,对学生进展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p 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p 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详细表达。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老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那么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1、解决翻译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展提问。
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4)“既来之,那么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那么安之”意思一样吗?(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质疑完毕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教学目的: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2、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诵读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教具准备:课堂教学辅助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熟读课文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入新课“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同学们还记得是出自哪一部作品吗?(《论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同样是出自《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板书文题)。
二、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
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体,凡20篇,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
三、简介背景《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四、教师范读,感知大意。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学会对比分析,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质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中国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培养爱国情怀,关注国家大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难点:1. 对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对古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探讨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5.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文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季氏将伐颛臾》的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3.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第六至十段,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了解颛臾的历史背景,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经过和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运用比较、归纳、综合等方法,深入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理解。
(3)颛臾的历史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经过。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语法和特殊句式。
(2)对颛臾和季氏将伐颛臾的原因和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颛臾的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文朗读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的课文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课文文本。
2. 辅助材料:注释、工具书、相关的历史资料。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和相关的视觉材料。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历史故事、图片等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发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发现课文中的知识点和难点。
3.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
二、理解掌握十几个词语的意义。
三、归纳是、疾、止、见、过等词的义项。
四、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与何以为?。
五、理清课文层次,使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一、积累词汇二、掌握文言句式三、背诵默写教学难点: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人格2、文言句式教学设想:1、多朗读,力求学生熟读成诵;2、重要实词,尽量与成语联系,并弄清各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记忆;3、精练,通过练习强化认知记忆;4、迁移。
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二、朗读:(一)范读(二)正音:颛臾、稷、为、兕、椟、与、冉、柙、费(三)试读:让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人物的语气。
(四)齐读:三、精讲:[穿插课堂巩固训练](一)第一段:1、词语:伐、见、是、社稷、以为、与2、句子:①无乃尔是过与?②何以伐为?3、内容:写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二)第二段:1、词语:过、止、颠、相、尔2、句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3、内容:指出冉有季路没有尽辅佐之责。
(三)第三段:1、词语:固、疾、辞、患、国、家、来、安2、句子: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既来之,则安之。
3、归纳三个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4、内容:写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对鲁国现状的分析。
四、背诵:自由诵读,运用思路法背诵。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篇2教学目的:1、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理解体会孔子的思辩艺术。
3、巩固积累实词,理解句式、难句,理解成语。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朗读和翻译3、情感目标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教学设想】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
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
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及说课稿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默写《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
(3)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合作探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做到仁爱、诚信、友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2)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
(3)如何做到仁爱、诚信、友善。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对文章主旨和观点的概括。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要求学生默写文章,巩固学习成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2)挑选优秀的说课稿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 分析并总结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
五、教学评价1. 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对文章主旨和观点的概括能力。
3. 说课稿的表达和阐述观点的能力。
4.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利用讨论交流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资料、相关学术论文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理解文章内容。
2. 第二课时:合作探讨,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
4. 第四课时:优秀说课稿展示与评价,总结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