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实验报告示范p
小学科学下册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小学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引言: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观察现象,探索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小学科学下册中,我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下面将对其中的几个实验进行报告。
实验一:水的凝固与融化实验目的: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凝固与融化现象,了解水的物态变化。
实验材料:冰块、温水、冷水、温度计、容器。
实验步骤:1. 将冰块放入容器中;2. 用温度计测量冰块的温度;3. 将温水倒入容器中,继续测量温度;4. 将冷水倒入容器中,再次测量温度;5. 观察冰块的变化。
实验结果:冰块在温水中逐渐融化,温度升高;在冷水中逐渐凝固,温度降低。
实验分析:通过这个实验,我发现水在不同温度下会发生凝固和融化的现象。
这是因为水的凝固点和融化点分别是0℃和100℃,当温度低于0℃时,水会凝固成冰块;当温度高于0℃时,冰块会融化成水。
这个实验让我更加了解了水的物态变化规律。
实验二: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目的:观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
实验材料:绿色植物(如水培的绿豆苗)、水、太阳光、透明塑料袋。
实验步骤:1. 将绿色植物放在阳光下;2. 用透明塑料袋将绿色植物完全包裹起来;3. 观察植物的变化。
实验结果:在阳光下,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透明塑料袋内的空气变得湿润。
实验分析:这个实验让我明白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阳光、水和二氧化碳,通过叶绿素的作用,产生氧气和葡萄糖的过程。
在这个实验中,透明塑料袋内的空气变得湿润,是因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释放到了空气中。
实验三:物体的浮力实验目的: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现象,了解浮力的原理。
实验材料:水槽、水、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方块、长条形)。
实验步骤:1. 在水槽中注满水;2. 将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放入水中;3. 观察物体的浮沉情况。
实验结果:球形物体浮在水面上,方块形物体部分浮在水面上,长条形物体下沉。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
姓名
时间
实验名称
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小组成员
实验目的
光能透、纸屏1个、鞋盒1个、硬纸板1块、卡纸1张、透明玻璃1块、半透明塑料1块、水、牛奶、剪刀。
实验过程
1让手电筒光对着装些水的玻璃杯照向后面的白色屏幕,观察屏幕。
2往水中倒些牛奶,充分搅拌成混浊液体,再用手电筒对着照射,观察屏幕。
实验器材
三棱镜1个、白色纸屏1个、手电筒3只、橡皮筋、红和绿和蓝玻璃纸、白纸。
实验过程
1让阳光通过三棱镜,慢慢转动,当调到适当位置时,在屏幕上会看到一条彩带。
2用橡皮筋把三色纸包在手电筒上。
3固定一只手电筒照射在光屏上,两手分别拿其它两只手电筒使三只手电筒的光线合在一起,变成白色光或灰白色光。
实验结论
3再向水中加牛奶,直至液体变成全白为止,将手电筒照向玻璃杯,观察屏幕。
4分别用手电筒照向鞋盒、硬纸板、卡纸、透明玻璃、半透明玻璃纸,观察屏幕。
实验结论
有些物体是透明的,有些物体是半透明的,有些物体是不透明的。
新建街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姓名
时间
实验名称
三色光混合实验
小组成员
实验目的
阳光的组成
4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嗡嗡声,手摸音叉感到音叉在动,将音叉接触培养皿内的水面,水面振动。
5将薄铁皮提在手中,由弱到强的抖动,观察到铁皮在振动。
实验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新建街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姓名
时间
实验名称
光的传播实验
小组成员
实验目的
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器材
纸板三块、火柴、积木块6个、蜡烛、小钉子、带盖的纸盒、小刀、胶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全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观察水的凝固现象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探索水的凝固规律。
实验材料:1.温度计2.温水3.冰块4.透明杯子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放入透明杯子中,准备记录水的温度变化。
2.将温水倒入透明杯中,记录温水的温度。
3.将冰块倒入温水中,搅拌几分钟。
4.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水的温度,并观察水的状态。
实验结果:1.在室温下,温水的温度为25摄氏度,水呈液态。
2.加入冰块后,温水的温度逐渐下降。
3.当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开始变成冰块。
4.继续降温,冰块变得更加坚硬。
实验分析与结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温水的温度在接触冰块后会下降。
2.当温度降到0摄氏度时,水会变成冰块。
3.冰块的温度会比室温更低。
4.冰块比水更硬,无法倒出。
实验原理:水的凝固是指水在降温至一定温度时,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当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分子的热运动能量减小,分子开始互相靠近,形成规则的排列结构,从而形成冰块。
冰块的温度会继续下降,直到达到冰的熔点。
实验应用:1.在生活中,可以利用水的凝固现象制作冰块、冰淇淋等冷食品。
2.在工业生产中,水的凝固现象在冷链运输、制冷设备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实验小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水的凝固现象。
我学会了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
实验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和有趣性。
通过实践,让我对科学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七年级生物下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观察和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比较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加深对细胞的认识。
2.了解细胞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实验材料:1.显微镜2.玻璃片3.不同植物和动物的组织切片4.溴酚蓝染液5.正常盐水6.吸管7.荧光染液实验步骤:1.准备好显微镜、组织切片和玻璃片。
2.用吸管取一滴荧光染液滴在一个玻璃片上,然后用吸管吹气使荧光染液蒸发,再将组织切片放在玻璃片上,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和记录。
3.再用另一块玻璃片,取一滴溴酚蓝染液,将植物或动物组织切片放在玻璃片上,用普通显微镜观察和记录。
4.观察时,首先选择10个细胞计数器数一下在视野中有多少个细胞,然后观察和记录细胞的形态特征、大小、颜色、有无细胞器等。
比较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异同。
5.将观察结果整理成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和动物细胞,得出以下结论:1.植物细胞通常呈矩形或多角形,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为规则形状。
2.在组织切片中,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更大。
3.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而动物细胞只有细胞膜。
4.植物细胞含有较大的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
5.细胞核在两种细胞中都存在,但植物细胞中的细胞核通常较大。
这些结果说明植物和动物细胞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同时也有一些不同。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每个细胞都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体,有能力进行自我复制和生长。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生物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活动。
结论: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加深了对细胞的认识。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结构上有一些差异,如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等特征,而在功能上也有共同之处,如细胞核的存在和细胞内物质的合成。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深入学习生物学和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至关重要。
2021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学生实验报告单范本
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三年级
时间:
实验名称
测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
人员分工(小组成员全部参与实验)
领取检查实验器材人:
记录人:
操作人:
实验器材
软尺、秒表
我们的猜想
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相同时间内,行走距离越远,距离越快。
实验记录(过程与步骤)
(1)两名同学听口令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行走时要用一只脚的脚跟接着另一只脚的脚尖,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领取检查实验器材人:
记录人:
操作人:
实验器材
蓝色球和红色球各一个,一条带槽的直线轨道、一条带槽的曲线轨道
我们的猜想
根据轨道形状的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不同。
实验记录(过程与步骤)
(1)把蓝色球和红色球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让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2)先尝试这用蓝色球击中红色球,再分别利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击球。画一画,比较两种轨道中蓝色球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
领取检查实验器材人:
记录人:
操作人:
实验器材
软尺、秒表、细绳
我们的猜想
不同轨道上小球的运动速度不一样。
实验记录(过程与步骤)
(1)把两个不同的“过山车”轨道摆放在一起。
(2)用软尺和细绳分别测量出两个轨道的长度。
(3)准备好秒表,当小球从起点滚动时开始计时,到达终点后,计时停止。
实验结论
(1)不同轨道上小球的运动速度不一样。
(2)一名学生站在方位盘中心,手拿这软尺的零刻度一端紧缩在胸前,另一名同学站在方向盘外,手拿着软尺另一端紧缩在胸前。
(3)让站在方向盘外的同学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自己的位置。
实验结论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实验报告 学生用
祁东县灵官镇中学初二生物实验报告单
祁东县灵官镇中学初二生物实验报告单
祁东县灵官镇中学初二生物实验报告单
祁东县灵官镇中学初二生物实验报告单
实验用具显微镜、不同浓度酒精溶液、载玻片, 吸管、量筒, 计时器, 水蚤等
实验过程1.在池塘用小网捕捞水蚤, 或在花鸟鱼虫市场购买水蚤。
2 、用吸管吸取一只水蚤放在载玻片上, 轻轻盖上盖玻片, 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蚤心脏跳动并记录速率(次/分)
3.将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5%、10%、15%、20%)滴加到载玻片上。
4.观察酒精对水蚤心律的影响。
4、观察酒精对水蚤心律的影响。
预期结果实验较成功
完成实验
实验步骤观察现象并记录
1.在池塘用小网捕捞水蚤, 或在花鸟鱼虫市场购买水蚤。
2、用吸管吸取一只水蚤放在载玻片上, 轻轻盖上盖玻片, 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蚤心脏跳动并记录速率(次/分)
3.将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5%、10%、15%、20%)滴加到载玻片上。
4.观察酒精对水蚤心律的影响。
酒精液做实验:
清水1% 3% 5% 8% 10% 15% 20% 10 s内心跳
次数
将以上数据转换为如下图表(图14)。
实验结论
讨论交流
祁东县灵官镇中学初二生物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实验五: 观察鸟卵的结构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实验目的 1.认识鸟卵的结构, 明确每个结构的功能。
2、通过观察和讨论, 能够说出鸟卵适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祁东县灵官镇中学初一生物实验报告单
_________班姓名____________ 合作者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六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学生实验报告1
学生实验报告2
学生实验报告3
学生实验报告4
学生实验报告5
学生实验报告6
学生实验报告7
学生实验报告8
学生实验报告9
学生实验报告10
学生实验报告11
学生实验报告12
学生实验报告13
学生实验报告14
学生实验报告15
六年级下册班次实验组别
时间年月日实验者
实验名称:月相变化
实验目的: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实验器材:记录纸、铅笔
实验步骤:
1、观察在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情况,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即使遇到多云,也
进行观察2、我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如下,记录时间是每天相同的时刻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月相的变化是有的,上半月左右,明亮部分逐渐增;下半月左右,明亮部分逐渐减直至完全。
学生实验报告16
学生实验报告17。
六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六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植物生长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的植物生长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了解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实验材料:1. 纸巾2. 透明塑料袋3. 水4. 不同种类的种子(如小麦、豌豆、玉米等)实验步骤:1. 将纸巾折叠成适当大小的块状,然后将其浸湿。
2. 将浸湿的纸巾放入透明塑料袋中。
3. 将不同种类的种子均匀地撒在纸巾上。
4. 将塑料袋封好,确保种子能够保持湿润的环境。
5. 将封好的塑料袋放置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阳光充足的地方、阴凉处、高温环境等。
6. 观察每个环境条件下种子的发芽情况,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观察到大部分种子较快地发芽,并且生长得更为健壮。
在阴凉处,种子的发芽速度较慢,但仍然能够生长。
而在高温环境下,种子的发芽率明显降低,有些种子甚至无法发芽。
实验分析: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阳光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
阳光中的光能可以被植物叶绿素吸收,通过光合作用将其转化为植物所需的能量。
因此,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植物能够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促进种子的发芽和生长。
另外,温度也对种子的发芽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适宜的温度下,种子的酶活性较高,能够更好地分解储存的养分,为发芽和生长提供能量。
然而,高温环境下,种子的酶活性会受到抑制,导致发芽率下降。
实验结论:阳光和适宜的温度是种子发芽和生长的必要条件。
阳光充足的环境可以促进种子的发芽和生长,而高温环境则会对种子的发芽产生不利影响。
实验启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深刻认识到了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为植物提供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以促进它们的生长。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避免高温环境对植物的伤害,保护好我们的绿色朋友。
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学到了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还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进行更多的实验,拓宽自己的科学知识,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科版_四年级下册_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一、实验名称:让小灯泡发光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电珠1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1二、实验名称:简单电路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实验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
2三、实验名称:电路检测器实验目的: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并且排除电路中的故障实验器材:一个由2个灯泡、灯座、1节电池、电池盒连接组成的出故障的电路,一个“电路检测器”。
操作步骤:1、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
用电池、小电珠、导线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2、先预测再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3、说出故障原因,并且采用替换法把电路重新接亮。
实验结论:电路检测器能检测出电路故障。
3四、实验名称: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实验目的:检测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回形针、钥匙、纸板、橡皮、布、丝绸、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陶瓷……,1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1、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
2、检查电路检测器。
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注意要重复检测)。
4、能说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将被检测物品正确的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组。
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引言:实验是科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亲自动手,观察现象,探索规律。
本次实验报告将介绍我在三年级下册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包括植物生长实验、物体浮沉实验以及水的沸腾实验。
实验一:植物生长实验目的:观察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了解植物对光线、水分和温度的需求。
材料:1. 三个相同大小的花盆2. 相同种类的植物幼苗3. 日光灯4. 水壶5. 温度计步骤:1. 将三个花盆放置在同样的位置,确保它们接受到相同的光照。
2. 给第一个花盆适量的水,并保持土壤湿润。
3. 将第二个花盆放置在没有光线的地方,只给予适量的水。
4. 将第三个花盆放置在有光线的地方,但不给予水。
结果:经过一周观察,第一个花盆的植物长势良好,叶片翠绿;第二个花盆的植物长势较差,叶片颜色苍白;第三个花盆的植物已经枯萎。
结论:植物需要光线和水分来进行光合作用,以获取能量和养分。
缺乏光线或水分将导致植物生长受限或死亡。
实验二:物体浮沉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了解物体密度与浮力的关系。
材料:1. 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物体(如石头、木块、纸片等)2. 水盆3. 水步骤:1. 将水盆装满水。
2. 将不同物体一个一个放入水中观察。
结果:较大的物体如石头和木块沉入水中,而较小的物体如纸片则漂浮在水面上。
结论:物体的浮沉取决于其密度与水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会沉入水中,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实验三:水的沸腾实验目的: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沸腾情况,了解水的沸点与温度的关系。
材料:1. 水壶2. 温度计3. 火源(如炉子或燃气灶)步骤:1. 将水倒入水壶中。
2. 将温度计插入水中。
3. 将水壶放在火源上,逐渐加热。
结果:当水温达到100摄氏度时,水开始沸腾,产生水蒸气。
结论: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当温度达到或超过沸点时,水分子会迅速蒸发,形成水蒸气。
结语:通过这一系列实验,我对植物生长、物体浮沉以及水的沸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范文大全]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范文大全]第一篇: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两篇篇一: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光的传播实验实验目的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完全相同的中间带孔的硬纸片三张,纸屏一个。
实验步骤1、将三张中间带孔的硬纸片、纸屏排在一条直线上,(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从一端向纸屏上照射,观察现象;2、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用手电筒从一端向纸屏上照射,观察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孔在一条直线上时,观察到纸屏上有光;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时,观察到纸屏上没有光。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名称光的组成实验目的研究光的组成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三棱镜一面,纸屏一面实验步骤将手电筒光照在三棱镜上,慢慢转动三棱镜,直到纸屏上出现七色光带。
观察到的现象纸屏上出现七色光带实验结论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
实验名称导体和绝缘体光的反射实验目的研究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实验器材曲别针塑料尺铁钉铜线气球干木条玻璃片橡皮铝片陶瓷片实验步骤将下列物体分别连接到电路中,观察灯泡是否发亮。
观察到的现象能使灯泡发亮的物体容易使电通过,,不能使灯泡发亮的物体不容易使电。
实验结论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是绝缘体。
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光是否可以被反射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中间带缝的硬纸片 1 张,平面镜一个,纸和尺子。
实验步骤将中间带缝的硬纸片、平面镜放在纸上,排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从硬纸片缝隙一端向平面镜上照射,改变平面镜摆放的角度观察现象,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观察到的现象光的传播路线不一样,被改变了。
实验结论光可以被反射实验名称光是否沿直线传播实验目的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器材笔直的塑料软管蜡烛火柴实验步骤用笔直的塑料软管看点燃的蜡烛发出的光;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发出的光观察到的现象软管是直的时候能看到烛光;软管折弯后就看不见烛光了。
实验结论光是否沿直线传播实验名称磁极的相互作用实验目的验证磁极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一)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春雨的色彩》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分析: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
《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
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
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范例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范例
引言
实验目的是通过进行实验,观察和了解物体的浮沉现象,并探究造成物体浮沉的因素。
实验材料
- 一个宽口的透明玻璃杯
- 一些小石子
- 一些细沙
- 一些细木屑
- 水
实验步骤
1. 将透明玻璃杯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加入适量的水。
2. 将一些小石子放入玻璃杯中。
3. 观察小石子的浮沉情况,记录下观察结果。
4. 将小石子倒出,加入一些细沙。
5. 观察细沙的浮沉情况,记录下观察结果。
6. 将细沙倒出,加入一些细木屑。
7. 观察细木屑的浮沉情况,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
在加入水中观察小石子、细沙和细木屑的浮沉情况后,我们得出以下观察结果:
- 小石子:小石子沉到了杯底。
- 细沙:细沙部分沉到了杯底,部分浮在水面上。
- 细木屑:细木屑全部浮在水面上。
实验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分析:
- 小石子比水的密度大,所以会沉到杯底。
- 细沙和水的密度相近,所以部分细沙会沉到杯底,部分浮在水面上。
- 细木屑比水的密度小,所以都会浮在水面上。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物体的浮沉与物体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 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时,物体会沉到液体底部;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时,物体会浮在液体表面。
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和了解了物体的浮沉现象,并探究了造成物体浮沉的因素。
这些知识对我们理解物质的特性和应用有一定的帮助。
2021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范本
班级:四年级
时间:
实验名称
搜集岩石和矿物,做成标本保存起来
人员分工(小组成员全部参与实验)
领取检查实验器材人:
记录人:
操作人:
实验器材
纸盒、纸质隔板、标签纸、放大镜、岩石和矿物
我们的猜想
通过制作标本能帮助我们认识和研究岩石和矿物。
实验记录(过程与步骤)
1.将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用清水清洗干净,擦干水分,放在阴凉、通风处彻底风干。有些岩石或矿物的块体太大,可以将它们砸成小块。
播种方法:
(1)选一个合适的花盆,先把一块小石块(或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多半盆的土。
(2)用手指在土中按2~3个小洞,深度约1厘米,每个小洞里放一粒凤仙花的种子,再用土盖住洞口。
(3)先用喷壶往花盆中浇适量的水,直到土壤湿润,然后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根、茎、叶种子的结构。
2.分别问一问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
3.用手触摸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
4.试着分别把潮湿的沙和黏土团成小球,观察经过多长时间它们能平摊在纸上。
5.用手指分别蘸少量潮湿的沙和黏土,在白纸上凃痕。
岩石
沙
黏土
发现地
山脚下
山脚下
山脚下
特征
看
岩石由很多颗粒组成,体积较大
沙的颗粒体积小,呈淡黄色
领取检查实验器材人:
记录人:
操作人:
实验器材
放大镜
我们的猜想
实验记录(过程与步骤)
实验步骤:
1.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三种土壤,比较相同和不同。
2.比较三种土壤的黏性。
用手分别揉潮湿的三种土壤,看哪一种能够成小球。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科学方法,观察和研究某种现象,探索相关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实验材料
1. 实验器材
2. 实验物质
实验步骤
1. 步骤一:...
2. 步骤二:...
3. 步骤三:...
...
(依次详述每个步骤,注意描述清晰、简明易懂,可以用编号或时间顺序进行组织)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步骤的完成情况,记录和展示实验结果。
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图表等方式呈现。
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其背后
的科学原理。
提供结论的基础上,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或
不确定因素进行讨论。
实验反思
对实验过程中的不足、改进措施、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进行分
析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列出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安全事项,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列出所有使用到的参考文献,使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实验原理
和相关内容。
---
(根据具体实验内容和需要,可在文档结尾添加其他相关部分)
以上为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的模板,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修改和补充。
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记录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了解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1. 3盆相同品种的植物(如绿萝、仙人掌等)2. 3个灯泡(强光、弱光、无光)3. 水壶和喷雾瓶4. 记录表格和笔实验步骤:1. 将3盆植物放置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确保它们的初始状态相似。
2. 将第一盆植物放置在强光照射下,确保每天都能接受足够的阳光。
3. 将第二盆植物放置在弱光照射下,可以使用一盏较暗的灯泡照亮。
4. 将第三盆植物放置在无光照射的环境中,可以使用不发光的灯泡或将其放置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中。
5. 每天定时给每盆植物浇水,并使用喷雾瓶给叶片喷水以保持湿润。
6. 每天观察并记录每盆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叶片颜色、茎的高度、叶片数量等。
7. 持续进行实验一周,以确保观察到明显的生长变化。
实验结果:在强光照射下,第一盆植物的生长情况良好。
叶片呈深绿色,茎长高且茂密,叶片数量增加明显。
这是因为光合作用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得更加充分,植物能够充分利用阳光能量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合成更多的养分和能量,促进生长。
在弱光照射下,第二盆植物的生长情况相对较差。
叶片颜色较浅,茎长短且稀疏,叶片数量较少。
这是因为光合作用在弱光照射下进行得不充分,植物无法充分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导致养分和能量合成减少,从而影响了生长。
在无光照射下,第三盆植物的生长情况最差。
叶片呈黄色或苍白色,茎长短且非常脆弱,几乎没有叶片。
这是因为在完全无光照射的环境中,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无法合成养分和能量,因此无法生长健康。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光合作用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强光照射下,植物能够充分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养分和能量,从而促进生长。
2. 弱光照射下,植物无法充分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导致养分和能量合成减少,从而影响了生长。
3. 完全无光照射下,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无法合成养分和能量,因此无法生长健康。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模板(5篇)
三年级下册科学试验报告三年级下册科学试验报告模板〔通用 5 篇〕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与我们的生活严密相连,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留意规律的合理性。
我敢确定,大局部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科学试验报告,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
三年级下册科学试验报告篇 1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一)、地球构造模型的制作【试验目的】通过制作地球构造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把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试验材料】各种颜色的橡皮泥。
【试验过程】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2、用橘色的橡皮泥在黄色球形的外面再包围一层,把黄色的球形裹起来,代表地幔;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红色的橡皮泥外层包围一层,代表地壳。
这样一个地球构造模型就制好了。
【留意事项】1、制作之前先考虑:各个橡皮泥圈层该有多厚?2、便于观看可以将球状模型切开,呈现其剖面,以便直观地看到地球的内部构造。
(二)模拟火山喷发【试验目的】模拟火山喷发【试验材料】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试验过程】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外形,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看番茄酱受热后外溢的现象。
【试验现象】番茄酱受热后,番茄酱在土豆泥的裂缝局部或有空隙的地方溢出。
【试验结论】岩浆受热后,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局部向上运动并溢出。
〔三〕地震模拟试验【试验目的】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试验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
【试验过程】1、在纸箱上画上街道的图形。
2、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有用小木块垒成楼房。
3、在纸箱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
4、依据楼房倒塌的状况,推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试验现象】纸箱底振动,楼房倒塌。
(四)地震成因模拟试验【试验目的】模拟地震产生的缘由。
【试验材料】竹筷——地表的岩层【试验过程】1、每人拿一根筷子,渐渐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看发生的现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水的凝固和熔化
实验目的:观察水的凝固和熔化过程,了解水的物态变化。
实验器材:
1. 水
2. 冰块
3. 温度计
4. 烧杯
5. 温水
实验步骤:
1. 首先,将烧杯中的水放在室温下,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 将冰块放入烧杯中,观察冰块的状态。
3. 等待一段时间,观察冰块是否发生变化。
4. 继续观察,直到冰块完全融化为止。
5. 最后,再次用温度计测量融化后的水的温度。
实验结果: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
1. 初始时,水的温度为室温。
2. 放入冰块后,冰块开始慢慢融化。
3. 经过一段时间,冰块完全融化,变成了液体水。
4. 最后测量到,融化后的水的温度与初始温度相同。
实验结论: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冰块在较高温度下会融化,变成液体水。
2. 液体水在较低温度下会凝固,变成固态冰。
3. 冰的融化温度与冰的凝固温度相同,都是0摄氏度。
实验注意事项:
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小心操作。
2. 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要确保温度计完全浸入液体中,并且不接触容器底部。
实验改进:
为了更好地观察水的凝固和融化过程,可以在实验中使用不同温度的水和冰块,并记录观察到的变化和温度。
这样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水的物态变化和温度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碱性介质:除去空气的酸性Fe2+溶液中缓慢加入3mL6mol L-1的NaOH。沉淀留一段时间观察
首先观察到白色沉淀,放置,沉淀很快变成棕红色,其中可以观察到白-灰绿-黑色-棕பைடு நூலகம்的颜色变化
Fe2+生成了氢氧化物沉淀Fe(OH)2为白色。Fe(OH)2的还原性很强,很容易被空气氧化生成Fe(OH)3而呈红棕色。期间可以观察到一系列颜色变化。中间产物Fe(OH)2.2Fe(OH)3为黑色
(3)FeCl3溶液中加入K4[Fe(CN)6]溶液
生成铁蓝。
鉴定Fe3+离子的反应:
4Fe3++ 3[Fe(CN)6]4-= Fe4[Fe(CN)6]3
(4)FeCl3溶液中加入氨水,直至过量
得到棕红色沉淀;加入过量氨水,沉淀不消失;
Fe3+在氨水中不能得到配合物,只得到沉淀:
Fe3++ 3OH-= Fe(OH)3
b.沉淀放置在空气中慢慢转变为褐色;
c.加入Cl2水,很快转变为褐色。
a.Co2+?溶液中加入NaOH后,首先生成蓝色碱式盐
Co(OH)Cl,NaOH过量生成Co(OH)2。
CoCl2+ 2NaOH = Co(OH)2+ 2NaCl
b.Co(OH)2具有一定的还原性,在空气中慢慢被氧化为褐色的Co(OH)2。
下学期实验报告示范p
实验二十四 第一过渡系元素(二)(铁、钴、镍)
一、实验目的:
1 试验并掌握二价铁、钴、镍的还原性和三价铁、钴、镍的氧化性。
2 试验并掌握铁、钴、镍配合物的生成及性质。
3 试验并总结铁、钴、镍及其配合物氧化还原性的变化规律。
二、主要实验仪器和药品:
1 铁、钴、镍的常见化合物溶液;氨水、氢氧化钠、稀硫酸等;
结论
氢氧化物的还原能力:Fe(OH)2> Co(OH)2> Ni(OH)2。Fe2+的还原性大于Co2+和Ni2+,而氢氧化物的还原性比简单水合离子强。
二、铁(III)钴(III)镍(III)的化合物的氧化性
(1)前面留下的Fe(OH)3CoO(OH)和NiO(OH)中加入浓盐酸。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产生气体。
2离心沉降器;
三、实验内容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及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一、铁(II)、钴(II)、镍(II)化合物的还原性
1、1 铁(II)的还原性:
(1)酸性介质:酸性的Cl2水中滴加(NH4)2Fe(SO4)2溶液
绿色的Fe2+溶液很快转变为黄色。加入KSCN,立即得到血红色溶液
Cl2将Fe2+氧化成Fe3+而呈黄色。加入KSCN,由于生成了[Fe(SCN)n]3-n而呈血红色。
查电极电势可知,Fe2+不能被I2氧化
Fe2+
+ I2= (不反应)
强氧化剂可以将Fe2+氧化成Fe3+,后者与SCN-反应生成血红色配合物:
Fe2++ H2O2= Fe3++ H2O
Fe3++nSCN-= [Fe(SCN)n]3-n(n= 1~6)
结论
由于电极电势 I2不能将Fe2+氧化成为Fe3+,生成配合物改变了电极电势, 因此I2可以将Fe(II)的氰配合物氧化成Fe(II)配合物;H2O2能将Fe2+氧化成Fe3+。
b. 沉淀放置在空气中没有变化;
c.加入Cl2水后,沉淀较慢变化为黑色,若加热,转变加快。
a.Ni2+?与NaOH反应生成绿色沉淀:
Ni2++ 2OH-= Ni(OH)2
b.Ni(OH)2不能被空气所氧化。
c.更强的氧化剂Cl2水可以将Ni(OH)2氧化为Ni(OH)3而呈黑色:
2Ni(OH)2+ Cl2+ 2NaOH = 2Ni(OH)3+ 2NaCl
c.加入Cl2水很快被氧化:
4Co(OH)2+ O2+ 2H2O = 4Co(OH)3(棕色或褐色)
2Co(OH)2+ Cl2+ 2NaOH = 2Co(OH)3+ 2NaCl
3 镍(II)的还原性
NiSO4溶液中加入NaOH,所得沉淀分成两份。一份在空气中放置,另一份加入Cl2水。
a.Ni2+?溶液中加入NaOH后,得到绿色沉淀。
2 钴的配合物
(1)CoCl2溶液中加入少量KSCN固体,观察固体周围溶液的颜色。再加入戊醇和乙醚,观察有机相颜色。
a.Fe(OH)3溶入浓盐酸,KI-淀粉试纸无变化;
b.Co(OH)3Ni(OH)3加入浓盐酸后,KI-淀粉试纸变蓝;
a.Fe(OH)3与浓盐酸只发生酸碱反应;
b.Co(OH)3和Ni(OH)3溶入浓盐酸后,生成的Co3+和Ni3+在水溶液中由于强氧化性不能存在,与浓盐酸反应释放Cl2气使KI-淀粉试纸变蓝。
Fe2++ 2OH-= Fe(OH)2(白色)
4Fe(OH)2+ O2+ 2H2O = 4Fe(OH)3
2 钴(II)的还原性
(1) Co2+溶液中加入Cl2水
实验未观察到溶液颜色变化。
Co2+与Cl2水不反应。
(2)CoCl2溶液中加入NaOH。所得沉淀分成两份。一份置于空气中,一份加入Cl2水
a.加入NaOH后首先观察到蓝色沉淀生成,NaOH过量,得到粉红色沉淀。
Fe(OH)3+ 3HCl = FeCl3+ 3H2O
2CoO(OH) + 6HCl = 2CoCl2+ Cl2+ 4H2O
2NiO(OH) + 6HCl = 2NiCl2+ Cl2+ 4H2O
(2) FeCl3溶液中加入KI溶液,再加入CCl4,震荡试管
FeCl3溶液中加入KI溶液后得到黄色溶液,加入CCl4震荡试管,CCl4层呈紫色。
Fe3+能够氧化I-生成I2,单质I2溶入CCl4呈紫色。
2Fe3++ 2I-= 2Fe2++ I2
结论
水溶液中Fe3+的氧化力大于I2,而Co3+和Ni3+的氧化力大于Cl2。
三、配合物的生成
1铁的配合物
(1) 亚铁氰化钾溶液中加入碘水,摇荡试管后,加入硫酸亚铁。
加入硫酸亚铁后生成蓝色物质。
Fe(II)的CN-配合物被I2氧化成Fe(III)配合物,加入Fe2+后生成了铁蓝。
2[Fe(CN)6]4-+ I2= 2[Fe(CN)6]3-+ 2I-
2[Fe(CN)6]3-+ 3Fe2+= Fe3[Fe(CN)6]2
(2)新配置的(NH4)2Fe(SO4)2溶液中加入碘水,摇荡试管。溶液分成两份,各加入KSCN溶液,向其中一只试管中加入H2O2
只加入I2水溶液中加入KSCN观察不到红色出现。若加入H2O2立即得到红色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