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选修一历史:第2章《秦国商鞅变法》全章学案(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二章秦国商鞅变法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
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的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会习俗乃至日常行为准则,是一次全方位改革。
2.进步性: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3.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守旧势力,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固有传统。
4.有效性:创建了一系列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持久性:商鞅不仅两次大规模推行变法,而且其主要措施一直为秦国所继承和发展,是战国时期的任何改革变法所不能比拟的。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1.积极影响(1)对秦国而言:使秦国收到富国强兵之效,迅速崛起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带来生机。
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2)对后世而言:奠定了秦以后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
2.消极影响(1)对秦国而言: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高中历史第2章秦国商鞅变法章末分层突破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

第2章秦国商鞅变法章末分层突破[自我校对]A.生产力B.赋税C.战国D.秦国主题一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变化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解析】公元前361年,诸侯国会盟拒绝秦国参加,是因为秦国弱小,公元前343年的变化说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走向富强,故C项正确。
【答案】 C主题二商鞅变法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及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解析】材料中措施有利于户口数增加、人口增殖,以便于征收更多的户口税,故选C项。
【答案】 C章末综合测评(二)(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侯问李克(李悝)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西汉)刘向《说苑·政理》材料二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充分利用土地的教令)。
以为地方百里,提封(国内)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三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
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
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
又曰: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是故善平籴者……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
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李悝提出的对策及该对策所针对的制度。
并概括该对策产生的积极影响。
(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李悝提出这一思想的主要目的。
2021年历史北师大版选修一 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 学案2

学案2商鞅变法[课程标准]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生疏其特点。
一、商鞅变法前的秦国1.秦襄公时,拥立周平王有功,被封为诸侯。
2.秦穆公时,成为诸侯大国。
企图向东拓展,参与中原争霸未果。
3.秦献公即位后,实行改革,便于向东扩展。
4.秦孝公时,决心彻底转变秦国卑弱的局面。
发出求贤令,将商鞅招到秦国,从而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变法运动。
[教材互补]秦国位处西部,据有今陕西省大部和甘肃省一部分,与西部各族为邻。
公元前7世纪后期,秦国曾“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步入春秋强国的行列。
然而,秦国到底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要落后。
(人教版)[归纳总结]对商鞅变法背景的理解可从以下三方面思考:(1)必要性:秦国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地位低下、文化上社会风习落后;(2)可能性:偏处西部、前代变法阅历、孝公支持、商鞅到来;(3)预备:商鞅阐述变革、舌战保守派、取信于民。
深化探究材料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来宾群臣有能格外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思考秦孝公为什么要颁布《求贤令》呢?结果如何?答案(1)缘由:当时秦国力气弱小,东方各国都看不起秦国。
秦孝公想转变落后的面貌,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2)结果:吸引了各方有识之士来到秦国效力,商鞅正是在“求贤令”的感召下来到秦国的。
二、商鞅第一次变法1.概况:开头于公元前356年,以政治改革为主,辅之以相应的经济改革。
2.主要措施(1)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
(2)嘉奖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
(3)重农抑商,嘉奖耕织。
(4)“燔诗书而明法令”,整肃吏治。
3.作用:国力日益强盛,对外战斗接连取得成功。
[教材互补]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秦国原先的乡镇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定居点。
商鞅变法时,为了加强管理,对居民进行户籍登记,以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实行连坐制度。
规定什伍之内相互有告奸、举盗的责任,一家犯法,其余人家必需告发,隐瞒不告的,就要同罪连坐。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章知识结构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选修一第二章秦国商鞅变法知识点与巩固练习题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一场封建改革。
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井田制度、血缘宗法制度,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当然由于受时代以及阶级属性的限制,商鞅变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此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给予商鞅变法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A.周王室衰微 B.宗法分封制遭破坏 C.生产力的提高D.争霸战争的需要2.《史记》曾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皆怨望。
”根据上文所述,分析为何会有如此现象( )A.商鞅变法时,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B. 商鞅变法时,以军功授田定爵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权C. 商鞅变法时,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用以控制贵族D. 商鞅变法时,鼓励平民努力耕织,奖励生产,使贵族无法从事工商业3.“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两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度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 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4.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
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5.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其实质作用是( )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6.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
高中历史第二章秦国商鞅变法第三节商鞅变法的成果与影响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

第三节商鞅变法的成果与影响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认识商鞅之死的原因,并分析“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原因。
结合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学习,理解商鞅变法的意义。
从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两个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一、商鞅虽死而秦法未变1.商鞅之死(1)原因①改革侵犯了贵族保守势力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
②用严刑酷法推行变法,也引起一些群众的反对。
③秦孝公病死,失去政治靠山,被诬告谋反。
(2)公元前338年,被秦惠文王车裂而死。
[深度点拨] 法家推行改革的方法和手段值得我们反省。
一是改革手段以严峻著称,不尊重他人生命,动辄采用过激的流血手段,用血腥手段镇压反对改革的人。
人为地激化了改革的矛盾与斗争。
二是为改革不择手段的做法和牺牲式的改革精神不值得提倡。
改革者不仅要长于推进改革,而且还要善于保护自己的性命,珍爱上天给予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
改革需要义无反顾,但也不需要献身。
2.秦法未变(1)原因①变法深入人心。
②统治者顺应时代潮流,继续实施各项改革措施。
(2)表现①坚持“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赐爵原则。
②继承商鞅推广县制的做法,广设郡县,并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建立一套集权化的封建国家机构。
③适应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商君之法”。
④继续执行统一度量衡的措施,秦国的钱币称为“半两钱”,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通行的货币即以此为准。
二、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盛1.变法实质:商鞅变法是以法家理论为指导的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
2.结果: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秦国迅速走向强盛。
3.表现(1)军事上:商鞅实行的变法“教民耕战”,奖励军功,很快在秦国形成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凭借这支军队,秦国向东向南征讨,收服河西地区和巴蜀,形成“秦地半天下”的局面。
(2)经济上:商鞅变法进行的土地制度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使秦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秦国成为富强之国。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秦国自从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后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A. 开辟田畴、戮力农业B. 临阵奋勇争先杀敌C. 经商赚钱积累财富D. 分科取士加强皇权【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实行军功授爵故当时秦国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临阵奋勇争先杀敌故B正确开辟田畴、戮力农业与进入仕途无关故A错误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故经商赚钱积累财富不可能进入仕途故C错误分科取士属于科举制当时还没有形成科举制故D错误故选B2.“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A. 建立县制B. 什伍连坐C. 奖励耕织D. 焚烧诗书【答案】C【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孝公任用商鞅为相商鞅变法采取的措施虽然不符合古代先王的道理但还是抓住了农业这个根本所以秦国不仅胜过邻国而且称霸诸侯所以“务本”指的是奖励耕织故C项正确AB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选C3.秦孝公三年颁布了《分户令》规定一个家庭内如果“有二男以上”而“不分异”的就必须加倍课税到秦孝公十二年商鞅第二次变法时又颁布了《分户令》“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两次《分户令》的颁布()A. 大量增加了秦国人口B. 极大地增强了军队战斗力C. 使社会矛盾不断恶化D. 有利于挖掘闲散的劳动力【答案】D【解析】A.“分异令”不能直接增加人口排除AB.材料与军队无关排除BC.“分异令”并不会使矛盾激化排除CD.秦国通过“分异令” 增加了小农户的户数有利于挖掘闲散的劳动力故D项正确4.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下列变法措施与评价对应准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A消除了财产等级差别表述错误没有消除排除B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不是限制旧贵族特权而是废除排除C表述错误均田制是租调制的基础表格中表述反了排除市易法节省了政府购买和运输物资的财政开支故D正确5.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截然相反的是()①农业政策②工商业政策③政治主张④历史作用A. ①②③B. ②③C. ③④D. ②④【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工商业政策方面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③政治主张方面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奠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集权制②③符合题意 B选项符合题意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重视对农业的发展①错误 A选项排除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推动了历史的进步④错误 CD选项排除6.《左传》记载春秋时期赵简子与史墨探讨“季氏(大夫)出其君而民服焉”的原因史墨答曰“鲁君世从其失(放纵安逸)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怜悯)之?”上述材料反映了A. 早期政治制度遭到破坏B. 以血缘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形成C. 早期民本思想已经形成D. 最高执政集团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A【解析】材料“鲁君世从其失(放纵安逸)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体现的是礼崩乐坏的现状说明的是早期政治制度遭到破坏 A正确B与材料无关排除民本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当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排除故选A.7.《商君书·更法篇》言“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遵循)?礼法以时而定制(制度)令(政策法令)各顺其宜”材料意在强调()A. 克己复礼的重要性B. 历史进步的必然性C.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D. 与时俱进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礼法以时而定制(制度)令(政策法令)各顺其宜”体现了法令制度要与时俱进不是一成不变的 D项正确ABC并非材料的主要意思排除故选D8.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导致宗法开始瓦解的不是商鞅变法中的令大家庭分解的措施而是实行郡县制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增加农民赋税负担的内容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其目的在于实行小规模生产确立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济鼓励各自谋生努力从事生产从而刺激小农户数量增加发展了小农经济故D项正确故选D9.管仲在《立政》篇中提出“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这表明管仲()A. 主张把儒学作为治国理政的正统思想B. 认为官员的选用对国家兴衰有重要影响C. 规劝统治者须对官员做经常性的考察D. 力劝君主应注重个人德行与能力的提升【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君之所审者三……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可以看出管仲认为官员的选用对国家兴衰有重要影响故B正确管仲是法家不是儒家故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选用官员的重要性而不是选用和考察的方法故排除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10.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 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做上门女婿)秦国这一政策的意义在于()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 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的一个人家如果是富有的话等到儿子长大成人后就跟爹妈分居(给他娶个媳妇儿)一个人家如果是贫穷的话等到儿子长大后就把他送给人家做女婿这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1.《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国家的户籍册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A. 从地缘管理方式转向亲缘管理方式B. 从贵族控制人口转向国家控制人口C. 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和隐匿人口D. 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编户齐民制度下国家通过对百姓户口和人丁数登记造册来加强对人口的控制保证赋税和徭役的征发在春秋战国时期采取这一措施会削弱贵族对人口的控制故B正确该措施应有利于管理百姓的方式由亲缘转向地域排除A即使是在封建社会这一措施也会削弱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排除C土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与这一措施无关排除D故选B12.《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措施()A. 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B. 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C. 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D. 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废止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按军功授爵制度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也促使选官制度转变故D项正确故选D13.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这些措施()A. 彻底摧毁了贵族势力B. 贵族子弟失去了参政资格C. 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D. 导致新兴地主与贵族对立【答案】C【解析】由“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可知用人依据是才能和军功这沉重打击了贵族的世袭特权故选C A、B表述太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不是材料中措施的主要影响排除14.战国时期“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 这反映了当时()A. 分封制的强化B. 国君权力的加强C. 郡县制的确立D. 儒学地位的提升【答案】B【解析】“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是指官员的权力有了制衡便于国君控制朝政比较有效地防止了大权旁落故B项正确此时分封制已经开始瓦解排除A秦朝郡县制才正式推行排除C儒学地位提升发生在西汉排除D15.公元前356年商鞅立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在秦国内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公元前350年商鞅对此前制度进行补充“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商鞅这一做法()A. 有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 彻底瓦解了浓厚的宗法观念C. 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D. 有利于调节尖锐的社会矛盾【答案】A【解析】将原来的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家庭数量的增加使得政府征收的赋税增加有效地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A项“彻底瓦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家庭数量增加使得管理难度加大不利于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排除C项“废井田、开阡陌”即授田于百姓的措施有利于调节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16.《商君书》写道“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其意在()A. 维护传统的贵族政治B. 论证革新的历史依据C. 规劝当政者施行仁政D. 强化周王的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题干所示为商鞅关于变法的著作“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表明历史一直处于变化演进之中以此来论证变法的依据和作用 B项正确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兴起传统贵族走向衰落商鞅变法旨在确立地主阶级专政 A项错误题干所示为强调变法建立地主阶级的集权统治 C项和题干主旨不符商鞅变法时期周天子地位旁落商鞅变法是为了强化秦国的统治 D项错误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15分共计90分)17.(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中造就的“新贵”有何特点?对历史发展的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7.(2)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17.(3)根据所学知识用史实论证材料四的观点【答案】凭借军功获取身份(二十等爵制)、接受俸禄而非采邑推动了专制主义的形成【解析】第一小问“登庸门不以门第而以战功贵族之特权已去新贵不与之采田而与之禄米新贵亦遂为君主之雇员而无旧日之威势”凭借军功获取身份(二十等爵制)、接受俸禄而非采邑第二小问“政权遂渐集中于君主此乃由领主分权而进入专制制度之一重要关键也”推动了专制主义的形成【答案】商鞅取信于民(诚信)令政必行(雷厉风行)以法治国法不阿贵【解析】“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取信于民(诚信)令政必行(雷厉风行)以法治国法不阿贵【答案】实行财产等级制打击了氏族贵族的特权废除债务奴隶制以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等提高了平民的社会地位【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财产等级制打击了氏族贵族的特权废除债务奴隶制以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等提高了平民的社会地位18.(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所涉及到的措施18.(2)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18.(3)运用商鞅变法内容说明材料四的观点并谈谈对今天改革的启示【答案】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奖励耕织重农抑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措施的识记材料一中的“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指的是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指的是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答案】商鞅取信于民(诚信)令政必行(雷厉风行)以法治国法不阿贵【解析】由材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体现其取信于民(诚信)令政必行(雷厉风行)由材料“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可知体现了以法治国法不阿贵【答案】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实行什伍连坐法焚烧诗书改革要关注民生(得民心)改革者要德法并用【解析】运用商鞅变法内容说明材料四的观点可运用已学知识可从商业变法的局限性回答商鞅变法的局限性是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实行什伍连坐法焚烧诗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示是改革要关注民生(得民心)改革者要德法并用19.(1)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19.(2)据材料归纳商鞅变法值得后世改革者借鉴的成功经验【答案】措施实行户籍什伍制度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影响建立起基层管理体制为国家强化统治创造条件从根本上变革了旧有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为秦国实现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基础【解析】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令民为什伍”、“变法打破原有井田制的土地分配模式”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影响解答即可【答案】成功经验继承和发展前人改革成果执法严明公平分阶段协调推进变法注重制度变革【解析】本小问的经验依据材料结合商鞅变法积极影响分析即可20.(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20.(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20.(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答案】(1)背景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答案】(2)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解析】(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答案】(3)因素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21.(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21.(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21.(3)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答案】措施奖励军功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解析】“实行按军功授爵”“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奖励军功、实行财产等级制度【答案】不同点政治上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不同影响梭伦改革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点政治上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不同影响梭伦改革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答案】观点能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目的、措施以及改革的历史影响等方面综合判断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不单单看改革的主导者是哪个阶级【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目的、措施以及改革的历史影响等方面综合判断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不单单看改革的主导者是哪个阶级22.(1)从材料一提取相关信息说明秦孝公作为改革者的“勇气与智慧”22.(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特点并指出这次改革的主要意义22.(3)根据材料三描述上海改革开放的进程结合国内外形势概括说明1990年前后党中央决定加快上海改革开放进程的原因【答案】(1)承认落后决心改革用高官厚禄招揽人才亲自主持启动改革重用(将变法实权交给)商鞅深化改革【解析】(1)从材料“各诸侯大国把秦视为‘戎、狄’ 甚至会盟都不要秦参加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孝公将主持变法的实权交给商鞅”中可以概括出秦孝公作为改革者的“勇气与智慧”【答案】(2)特点以选举制度的改革为核心改革势力与保守势力(上院与下院)斗争激烈斗争始终在代议制框架下按政治运作规则(解散下院提前大选、内阁集体辞职等)进行国王发挥了调解人的作用主要意义使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推动了英国代议制的发展和民主化进程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或适应了城市化发展的需要)【解析】(2)从材料“由辉格党人控制的格雷内阁向议会提交了以议席调整和选举资格为核心内容的议会改革方案”“议会改革方案仅以一票优势通过下院审议”“上院企图以新议案否定改革方案引发格雷内阁集体辞职国王威廉四世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要求上院作出妥协”和表格信息可以概括出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832年议会改革的主要意义使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推动了英国代议制的发展和民主化进程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或适应了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答案】(3)进程 1978年改革开放启动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或上海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21世纪初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国际原因苏东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挫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加速发展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加快国内原因改革开放进入深入发展时期深圳等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启示(或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经验教训的反思)上海在中国经济格局中拥有重要地位【解析】(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上海改革开放的进程 1978年改革开放启动 1978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或上海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21世纪初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1990年前后党中央决定加快上海改革开放进程的原因。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汉书》记载“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材料中的“务本”所指的是()A. 重视农业生产B. “燔诗书而明法令”C. 废除世卿世禄制D. 大力推行县制【答案】A【解析】“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表明“务本”所指的是重视农业生产故A正确B是文化措施排除CD是政治措施排除2.“世代高官今不再厚禄被削特权消二十级爵靠军功唯军为荣民尚武”诗中所描写的措施对秦国的影响是()①提高军队战斗力②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③使得兵源得到可靠保证④促进农业发展A. ①②③B. ②④C. 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按军功授爵的措施与农业发展无关故排除④①②③三项都是该措施所起到的作用3.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A. 增强秦国国力B. 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 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答案】A【解析】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与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出发点无关C项不是其出发点D项错误秦孝公没有打击贵族势力的目的故选A4.商鞅认为国家最理想的状态是让人民始终处于同样的贫穷线上最好是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粮食﹣﹣“家不积粟” 以保持饥饿进取的精神面貌为此商鞅主张()A. 藏富于民B. 强国贫民C. 劫富济贫D. 严刑酷法【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强兵就必须使民弱、民法和民愚这样的人民通过重刑或重赏即可变成勇敢而凶猛的战士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5.“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A. 建立县制B. 什伍连坐C. 奖励耕织D. 焚烧诗书【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其措施是奖励耕织的政策A项涉及地方制度不符合题意B项涉及的是严刑峻法不符合题意D项涉及的是文化专制不符合题意6.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的相同点是()A. 废除了世卿世禄制B. 废除了井田制C. 破坏了井田制D. 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均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破坏了传统井田制度故C项正确A项管仲改革没有涉及排除B项当时并未明确废除井田制排除D项两项改革均未推动商业发展排除故选C7.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规定地方官有向上级及时推荐勇士之责郑国贵族徐吾犯的妹妹择婿时舍“盛饰”的子皙而选择子南只因子南“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 秦国商鞅按军功授爵贵族没有立军功者将剥夺其贵族身份以上材料反映了()A. 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建立B. 礼乐制度的崩坏C. 先秦时期尚武的价值取向D. 民众安全感下降【答案】C【解析】材料中齐桓公要求推荐“勇士” 郑国贵族的妹妹择婿舍弃衣冠楚楚的子皙而最终选择“戎服善射”的子南秦国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激励将士勇猛杀敌这都表明先秦尚武的社会习气影响着价值取向故C正确A选项与材料无关而且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是在秦朝B选项礼乐制度在题干中没有具体体现材料没有涉及民众的相关知识故D错误故选C8.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A. 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B. 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C. 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D. 商鞅变法卓有成效【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国能够灭六国一统天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奠定了统一的物质基础故D项正确秦国地处西陲地理位置并不优越故A项错误B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9.观察《战国形势图》判断以下表述成立的是()A. 战争频繁推动商业经济发达B. 楚王问鼎严重威胁晋国地位C. 中原地带居于全国经济重心D. 长城众多说明民族关系紧张【答案】C【解析】10.商鞅认为国家应禁止雇佣工人那么卿、大夫就不能修缮房屋靠给人作佣工生活的人就没有地方混饭吃商鞅意在()A. 保护农业的生产B. 抑制商业的发展C. 限制贵族的剥削D. 打击贵族的利益【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商鞅认为如果禁止雇佣工人卿、大夫就不能修缮房屋靠给人作佣工生活的人就没有地方混饭吃由此可以看出商鞅主张雇佣工人以维护农业生产故A 项正确BCD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11.(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任用贤人实行仁政【解析】(1)其内涵依据材料“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民之所利而和之”“民贵君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进行概括其理想的政治依据材料“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并结合民本思想的内涵进行概括【答案】(2)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形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 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解析】(2)第一问“特点”依据材料中的鲁国、齐地、楚国、三晋、秦地文化发展各有不同进行概括第二问“这一现象”指的是百家争鸣其“影响”从思想的解放、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12.(1)根据材料一指出《礼记·王制》和荀子对商业的不同态度并指出其相似点12.(2)结合商鞅变法的措施评价材料二中的观点【答案】(1)《礼记·王制》认为在市场上租用了公家的店铺就可以不用缴纳商品营业税了荀子主张重农轻商二者的相似点都是主张轻商【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古者……市廛而不税关讥而不征”可知《礼记·王制》认为在市场上租用了公家的店铺就可以不用缴纳商品营业税了根据材料“工商众则国贫……省工贾众农夫”可知荀子主张重农轻商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知二者的相似点都是主张轻商【答案】(2)李悝是重农主义的开创者商鞅继承和发展了重农主义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历代王朝所沿用荀子认为现在人们争夺财产是因为财产太少的缘故针对此现象商鞅提出奖励耕织、军功的政策刺激农业生产【解析】(2)根据材料“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农者寡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和“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措施可知对其评价是李悝是重农主义的开创者商鞅继承和发展了重农主义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历代王朝所沿用荀子认为现在人们争夺财产是因为财产太少的缘故针对此现象商鞅提出奖励耕织、军功的政策刺激农业生产13.(1)根据材料归纳李悝的思想13.(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悝思想形成的原因【答案】重视法律的治国作用主张严刑峻法主张加强对社会基层的管理重视农业加强政府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管理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解析】思想根据材料信息“李悝曾兼采各国成文法而作《法经》规定大盗要戍边守卒重者则处以死刑甚至还禁止道路拾遗……‘杀人者诛’ 其家属没入于官“概括得出重视法律的治国作用主张严刑峻法根据“‘群相居一日以上则问’ 三日以上要处死”概括得出主张加强对社会基层的管理根据“李悝做《尽地力之教》……要农民加强劳动强度以增加国库收入”得出重视农业根据“李悝又作‘平籴法’ 即在丰年时向农民多征粮食以作为储备供荒年时调剂之用农民遍不至因饥馑而破产、流散”得出加强政府在经济上的管理根据“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得出重视政治管理根据“李悝主张废除世龚贵族特权”得出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答案】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任答三点即可)【解析】原因考生可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思想上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等角度分析14.(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4.(2)材料三、四和材料五分别表达了什么愿望?14.(3)材料四中所说的“最好的东西” 在魏源和康有为看来分别是什么?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二者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答案】(1)变化由鄙夷到师夷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外国资本主义冲击【解析】(1)从材料可以看出与材料二相比较观念上由鄙夷到师夷这主要是由于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构成巨大冲击【答案】(2)材料三、四表达了19世纪末列强海外殖民扩张的强烈愿望材料五反映了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中国的有识之士要求变法图强的愿望【解析】(2)材料三、四是表达了当时列强海外殖民扩张的强烈愿望材料五反映了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中华有识之士要求变法图强的愿望【答案】(3)“最好的东西” 西方的科学技术、西方的政治制度变化向西方学习由技术(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解析】(3)材料四中最好的东西魏源认为是西方技术而康有为认为是西方的制度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魏源主张学技术康有为主张学习制度。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A. 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B. 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C. 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D. 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期更加激烈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卿大夫掌握诸侯国实权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的事情而战国时期的变法是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权力故A说法错误C是客观结果不是主观目的故排除各国改革都加强了诸侯国君主的统治故排除D故选B2.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革这次变法使秦国()A. 择业相对宽松B. 工商业得到发展C. 出现思想争鸣D. 实现富国强兵【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重要措施有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等使奏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奏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择业相对宽松、工商业得到发展不符合重农抑商的思想故AB错误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 不可能出现思想争鸣故C错误故选D3.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A. 世卿世禄制D. 九品中正制【答案】B【解析】A项世官制是指世胄子弟世袭为官的制度与题意不符合B根据题意结合知识这些人的出身低微但出任了高的官职是由于他们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功劳故B是正确答案C察举制是依据品行自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与题意不符合D九品中正制是依据门第的选官制不符合题意4.如图是秦国疆域扩大的形势图商鞅变法与它的内在联系应是()A. 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B. 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C. 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D. 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这就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 C项排除A项直接说法错误排除D项变法推动了秦国统一进程排除5.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 实现富国强兵B. 建立地主阶级专政C. 发展封建经济D. 推动社会转型【答案】A【解析】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是有很强实力的诸侯国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富国强兵故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管仲改革只是维持原统治阶级的统治C项与D项只是客观效果错误故选A6.公元前539年郑国子产主政期间社会矛盾日趋尖锐遂于公元前536年下令铸刑书即把刑法铸在铁器上公布于众使上下人等共同遵守子产的这一改革措施说明()A. 法家思想开始产生B. 宗法制瓦解C. 旧体制的崩溃【解析】7.春秋时期的赋役制度改革使君主通过从私田中收取税赋与自耕农形成一种经济结盟和需求互补关系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君主为自耕农()A. 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B. 改革弊政以富国强兵C. 集结力量以抵御外敌D. 提供农业生产的保障【答案】D【解析】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形成一种经济结盟和需求互补关系”君主为自耕农提供稳定的环境兴修水利等以保障生产故D正确接受教育不是农民的迫切需求排除AB改革弊政主要是在政治方面与材料无关排除C抵御外敌是保障农业生产的条件之一包含在D中故选D8.《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A. 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制B. 废除世卿世禄制C. 革除了陈风陋习D. 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答案】B【解析】材料“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即按照军功大小授予官位和爵位的军功爵制有利于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政权的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故B符合题意商鞅变法中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制故A不符合题意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商鞅变法实行什伍、连坐制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9.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乘车遇到宫廷文士田子方急下车致意竟未得到田子方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因为他随时都能被别国重用这反映了()A.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 诸侯争霸日趋激烈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10.李悝变法“尽地利之教”、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封疆”、申不害推行“修术行道”“内修政教”的“术”治方略这些措施的推行反映出()A. 中央集权观念的形成B. 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化C. 户籍管理制度的完善D. 社会运行机制的健全【答案】B【解析】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申不害“术”治方略其目的都在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封建政权的田租收入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封疆” 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开阡陌封疆”就是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申不害的“术”治方略使韩国国治兵强政局稳定国力大增由此可见这些措施的推行反映出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化故选BA.中央集权观念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就形成了故排除C.材料中的措施并没有提到户籍管理制度故排除D.社会运行机制到现在也没有健全故排除故选B11.对于秦国来讲商鞅变法起到的最大的历史作用是()A. 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B. 秦国军事力量日渐强大C. 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D. 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对于秦国来讲商鞅变法起到的最大的历史作用是推动秦国的社会转型使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秦国军事力量的壮大属于秦国势力壮大的表现但与设问不符排除B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与设问不符排除C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属于秦国社会制度变革的表现排除D12.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秦国“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表明当时秦国()A. 宗族嫡庶差别不复存在B. 君主权力不断得到强化C. 世卿世禄制度受到冲击D. 宗法认同观念逐渐消失【答案】C【解析】根据“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可知当时秦国按照军功赏赐宗室没有军功即使富贵也没有官爵这对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形成了冲击故选C当时的秦国仍然存在嫡庶的差别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君主权力的强化排除B“逐渐消失”说法明显错误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故选C13.明末刻本《新列国志》的插图反映了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以车裂族人被诛的情景商鞅变法成就巨大但最终个人的结局却很悲惨根本原因是()A. 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 违反了历史的发展潮流C. 推行严刑峻法D. 焚烧儒书禁锢世人思想【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成就巨大但最终个人的结局却很悲惨根本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A正确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故B错误CD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A14.如表为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的简介据此可知当时()A. 富商巨贾主导政局B. 非儒即墨格局打破C. 分封制度走向瓦解D. 变法时机尚不成熟【答案】C【解析】15.苏轼认为“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商鞅变法重刑罚轻教化②商鞅重视农业轻视商业③苏轼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④商鞅重视利益轻视道德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①符合“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 ④符合“知利而不知义” 商鞅变法虽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它有着材料中所说的局限性如轻视教化和道德故③正确从材料中体现不了商鞅对待商业的政策故②错误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6.(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思想主张16.(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6.(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答案】(1)思想主张历史发展治乱更替有其规律性行“仁政”以得民心善用人才【解析】(1)依据“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可得出历史发展治乱更替有其规律性依据“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可得出行“仁政”以得民心依据“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可得出善用人才【答案】(2)主张重视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变化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解析】(2)依据“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可得出重视教化依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可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汉代开始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答案】(3)原因重点从政治方面转向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吸取了佛道思想的精粹将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宋明理学上升到思辩化阶段形成论证严密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哲学化的儒学【解析】(3)依据“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从政治方面转向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吸取了佛道思想的精粹将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宋明理学上升到思辩化阶段形成论证严密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哲学化的儒学17.(1)结合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变法的政治原因是什么?17.(2)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是什么?他的称霸与管仲是否有关?说明理由17.(3)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填写下面表格管仲李悝【答案】(1)新兴地主阶级与旧贵族争夺领导权【解析】(1)依据材料一“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归纳概括【答案】(2)葵丘会盟有关正是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才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解析】(2)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它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有关正是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才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答案】(3)【解析】(3)结合所学要分别改革内容、社会影响和改革性质三方面归纳管仲改革和李悝改革18.(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目的18.(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不得照抄材料)【答案】(1)背景社会大变动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目的使国家富强成就霸王大业【解析】(1)第一问“背景” 根据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顺应当时形势”“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等信息分析作答第二问“目的” 依据“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王大业”分析作答【答案】(2)效果人民乐业军人勇于战斗社会安定秦国逐渐强大【解析】(2)“效果”结合“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夺取大片土地”等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作答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1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影响19.(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答案】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确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解析】通过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为田而赋税平”概括回答【答案】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整顿了吏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解析】影响通过材料“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考察吏治、奖惩官吏【答案】意义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具有相对的公平公正性【解析】意义通过材料“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意义。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铁器使用、地主与自耕农、列国变法……以及百家争鸣、礼崩乐坏这些新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A. 君主开明B. 政治统一C. 思想繁荣D. 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变化说明当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故D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应排除C项不全面应排除2.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A. 改革涉及土地制度B. 改革涉及赋税制度C. 改革涉及军事制度D. 改革触及上层建筑【答案】D【解析】注意限定信息“不同点”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战国时期的变法触及上层建筑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故D项正确ABC项是相同点应排除故选D3.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到华夏族材料反映了春秋争霸过程促进了()A. 社会变化B. 民族交融C. 经济发展D. 技术进步【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到华夏族”可以看出春秋争霸过程促进了民族交融故B正确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不符合故排除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A. 遵循先代旧制B. 因时进行变革C. 加强思想控制D. 强化专制统治【答案】A【解析】首先甘龙是商鞅变法的反对派这段话大致可以翻译为“圣人不改变人民(的习惯)就能实施教化智者不修改法律就能治理顺着人民(的习性)实施教化不劳累就能成功依着(已有的)法律来治理官吏和人民都能对此感到习惯而安全”明显不是主张变法者的言辞另外这段话并没有强调要“加强思想控制” 强调的是“圣人之治”已经使天下很安宁了所以说按着以前“圣人”的那一套来一定也能将这种安宁延续下去而加之战国时期公认的圣人都是尧舜一类的原始社会时期的先王这段话明显是因循守旧的倒退思想5.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先生曾撰文指出“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的根在商鞅变法”在商鞅变法的下列措施中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 实行二十等爵制B. 实行连坐法C. 废除“世卿世禄制”D. “燔诗书而明法令”【答案】B【解析】解读材料信息这一论点需要利用商鞅变法中有利于确立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地位的措施予以论证 B属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措施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符合题意故选B6.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A. 确立土地私有制度B. 建立地主阶级统治C. 发展封建地主经济D. 限制旧贵族的权力【答案】C【解析】注意限定信息“主观目的” 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观目的就是发展封建地主经济增强国力故C项正确AB两项是“重农抑商”的客观作用应排除“重农抑商”是经济方面内容限制旧贵族的权力是政治方面的内容故D项错误7.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①顺应历史潮流②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③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①是商鞅变法成功主要原因②③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可行性因素④是商鞅变法成功的理论基础故A项正确8.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 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些变革意在()A. 强化血缘亲疏关系B.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C. 构建官僚等级秩序D. 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答案】C【解析】“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表明这些变革意在构建官僚等级秩序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9.春秋时作战均由贵族参加至战国时作战多由平民充当如打胜仗平民可受封地成为新富翁规定割敌方多少首级可晋级这一变化反映了()A. 原来地位较低的士受到重用B. 传统政治秩序的破坏C. 诸侯争霸战争规模日趋扩大D. 古代战争样式的变革【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时作战均由贵族参加而战国时作战由贵族参加到多由平民充当且规定割敌方多少首级可晋级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秩序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位较低的士受到重用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诸侯争霸战争的规模和古代战争样式的变革故CD错误10.下列各项对于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都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创新和繁荣B. 都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C. 都打破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D. 采取的措施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答案】A【解析】梭伦经营的民主社会造就了后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 开后世帝王禁锢思想的先河故A错误符合题意梭伦改革中设立“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等民主机构奠定了西方民主基础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等措施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奠定基础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度” 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 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11.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县” “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A. 确立起皇帝制度B. 摧毁了宗法关系C. 建立起官僚政治D. 加强了基层治理【答案】D【解析】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故D正确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 A错误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实行“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与宗法制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无法体现建立官僚政治排除C故选D12.观察下图从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A. 商鞅为了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B. 商鞅的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C. 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D. 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可知这是商鞅同旧贵族斗争就变法展开辩论的情况表现出了秦国旧贵族反对商鞅的变法商鞅在其他贵族的支持下与旧贵族展开激烈斗争的情景故ABC项的信息都可通过图片获取故ABC正确遭到旧贵族反对不代表商鞅变法一定会失败故D项信息不能从图中获取故D错误故选D13.商鞅变法后一个由奴隶转化来的农民要想担任一定的官职、并拥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隶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A. 世袭B. 多生产粮食布帛C. 取得军功D. 经营工商【答案】C【解析】奖励军功根据军功的大小来授予不同级别的官职所以他最合法的途径取得军功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4.农战理论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商鞅强调“利出一空(孔)” 即让人们只能从一条途径上满足自己的名利欲望他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必须控制全部的“利”源“开公利而塞私门” 商鞅“利出一空”的主张()A.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 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C. 不利于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D. 强调官府需垄断工商业的经济利益【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国家必须控制全部的‘利’源” 能反映出商鞅主张国家控制和干预经济故B项正确这种国家控制经济的做法有利于集中财富实现富国强兵故排除A材料并未强调工商业的经济利益由国家垄断故排除D项15.史载楚国从武王熊通(前740前\sim 690年在位)时开始对外进行征伐兼并先后吞并了一些周边的小国灭国所得之地直属与楚王成为县由此可见当时()A. 楚国率先发动兼并战争B. 各诸侯国之间攻伐不断C. 北方诸国政局相对稳定D. 地方行政体制发生裂变【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楚国敢于兼并小国且设置县表明分封制瓦解地方行政体制发生裂变故D项正确A 项“率先发动”、B项“各诸侯国攻伐不断”C项“北方稳定”材料均无法推断排除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6.(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社会现象?16.(2)材料二反映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材料一的现象与这一观念有何关系?16.(3)材料三、四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明朝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何在?【答案】(1)现象土地私有制确立(井田制废除)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解析】(1)现象根据材料“除井田民得卖买”可得废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根据“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得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根据“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可得农民生活困苦【答案】(2)观念以土地为根本热衷于买田置地关系土地买卖频繁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加剧了土地兼并【解析】(2)观念概括材料可知人们认为土地最可靠全社会都致力于买田置地的现象故得到“以土地为根本的观念” 关系结合材料一土地私有、买卖和兼并现象可知土地私有和买卖推动私有制的发展也反过来加剧了土地兼并【答案】(3)信息田主与佃户双方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田主与佃户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目的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解析】(3)历史信息材料三佃户与田主的关系是“不论齿序以少事长之礼” 材料四佃户与田主的关系是“役使佃客抬轿者杖六十” 由此可见田主与佃户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在法律上地位是平等的目的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他所做一切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17.(1)指出《考工记》中的经济思想与商鞅经济思想的不同概括在当时职业技能传授的主要方式及其原因(17.(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完善的原因17.(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答案】不同《考工记》主张工商与农业相提并论商鞅主张重农抑商②方式官府、私学与家族传承原因社会变革需要人才官营工商业的需要私营工商业和个体农业的兴起士阶层崛起于私学发展【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考工记》实际上是主张工商业与农业要并重而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当时职业技能的传授主要是官府私学与家族传承出现这样的特征是因为当时社会变革需要人才官营工商业的需要私营工商业和个体农业的兴起士阶层崛起于私学发展【答案】原因工业革命需要大量实用技术人才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战争需要培养训练军工人才 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经济问题促使职业培训与社会保障相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演进职业技能培训与公民素养的提高相结合【解析】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美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完善与工业革命对人才的需要战争时期培养军工人才的需要密切相关同时 70年代社会问题日益尖锐也促进了职业培训与社会保障相结合 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职业培训与公民素养提高相结合【答案】认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立法保障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吻合提高职业技能与提高公民素养相结合政府承担与民间办学相结合【解析】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应该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强职业教育的立法要让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吻合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公民的素养职业教育应该由政府承担与民间私人办学相结合18.(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18.(2)材料二中反映了商鞅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18.(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答案】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解析】第一小问“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立法和建立制度【答案】思想以法治国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解析】第一小问“善治者塞民以法”以法治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维护秦国君主统治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答案】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19.(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措施中体现的财经思想19.(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财经思想的影响【答案】(1)思想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实行国富民贫的重税政策开阡陌封疆巩固地主土地所有制注重战争需要轻视货币作用【解析】(1)本小问的思想依据材料“尽全部努力从事耕织”、“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致贫者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将农战二者结合在一起奖励对外作战中的军功”可以得出奖励耕战重农抑商“他认为国家应努力使人民弱如国民富了就不易驱使人民应家无储积一切余粮全部集中于国家对于工商业商鞅主张征收重税”可以得出实行国富民贫的重税政策“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彻底摧毁了贵族对土地的世袭垄断特权使土地得以自由买卖”可以得出开阡陌封疆巩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断征战兼并对手所以他不能将邻国视为贸易伙伴”可以得出注重战争需要轻视货币作用【答案】(2)影响商鞅的财经思想指导了商鞅变法中经济、军事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维护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了统治但是这一思想在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负担不利于商品经济(工商业)的发展【解析】(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商鞅变法的经济思想和措施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即商鞅的财经思想指导了商鞅变法中经济、军事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维护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了统治但是这一思想在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负担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规定地方官有向上级及时推荐勇士之责郑国贵族徐吾犯的妹妹择婿时舍“盛饰”的子皙而选择子南只因子南“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 秦国商鞅按军功授爵贵族没有立军功者将剥夺其贵族身份以上材料反映了()A. 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建立B. 礼乐制度的崩坏C. 先秦时期尚武的价值取向D. 民众安全感下降【答案】C【解析】材料中齐桓公要求推荐“勇士” 郑国贵族的妹妹择婿舍弃衣冠楚楚的子皙而最终选择“戎服善射”的子南秦国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激励将士勇猛杀敌这都表明先秦尚武的社会习气影响着价值取向故C正确A选项与材料无关而且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是在秦朝B选项礼乐制度在题干中没有具体体现材料没有涉及民众的相关知识故D错误故选C2.公元前356年商鞅立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在秦国内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公元前350年商鞅对此前制度进行补充“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商鞅这一做法()A. 有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 彻底瓦解了浓厚的宗法观念C. 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D. 有利于调节尖锐的社会矛盾【答案】A【解析】将原来的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家庭数量的增加使得政府征收的赋税增加有效地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A项“彻底瓦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家庭数量增加使得管理难度加大不利于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排除C项“废井田、开阡陌”即授田于百姓的措施有利于调节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3.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下的阶层如贵族、平民等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平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官员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指不同阶层的人转换另一个阶层的可能性变大若以此概念来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大B.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少C.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D.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阶段军功爵制的推行分封制的崩溃无一不推动着社会流动加强传统的等级制度崩溃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选项错误排除4.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A. 春秋诸侯争霸B.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 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D.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中“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是指春秋前期的变革直到春秋末年才发生根本性的质变也就是说战国初期的社会制度与春秋时期已经有了实质性的不同故C正确AB两项与题中“社会制度变革”含义不符排除由题干中时间“春秋末年”可以排除D项故选C5.下列各项对于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都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创新和繁荣B. 都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C. 都打破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D. 采取的措施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答案】A【解析】梭伦经营的民主社会造就了后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 开后世帝王禁锢思想的先河故A错误符合题意梭伦改革中设立“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等民主机构奠定了西方民主基础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等措施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奠定基础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度” 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 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6.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 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些变革意在()A. 强化血缘亲疏关系B.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C. 构建官僚等级秩序D. 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答案】C【解析】“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表明这些变革意在构建官僚等级秩序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7.苏轼认为“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商鞅变法重刑罚轻教化②商鞅重视农业轻视商业③苏轼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④商鞅重视利益轻视道德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①符合“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 ④符合“知利而不知义” 商鞅变法虽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它有着材料中所说的局限性如轻视教化和道德故③正确从材料中体现不了商鞅对待商业的政策故②错误故选B8.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理由是“秦国商君”的法律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A. 行县制B. 法律严酷C. 奖励军功D. “焚诗书”【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根据商鞅颁布的法令店主必须验明住店人的身份否则就要受罚这体现了商鞅变法中法律严酷故B项正确行县制、奖励军功、“焚诗书”与题干商鞅的遭遇无关故ACD三项错误9.商鞅在《商君书》中说“农、商、官三者国之常食官(合法的谋生职业)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法民”商鞅这一论述意在说明()A. 农工商三者间相互制约平衡B. 工商业开始取得合法地位C. 农商官分别发挥着不同功能D. 农本商末的思想正式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鞅认为商业有流通货物的作用同农民开辟土地从事农耕以及官吏治理人民一样在社会生活中分别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而且商鞅是倡导重农抑商的故排除A项材料说明农、商、官都是合法的谋生职业并不能说明工商业开始取得合法地位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以农为本工商为末的思想故排除D项故选C10.春秋时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这表明春秋时()A. 郡县制普遍建立B. 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C. 宗法制得到加强D. 田地广阔百姓富足【答案】B【解析】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11.(2)在经济方面商鞅变法有何积极意义?从长远看商鞅的经济政策有哪些消极影响?11.(3)有人说“商鞅变法是一次典型的‘国进民退’式改革”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说法的认识【答案】①实行什伍连坐制②奖励军功③奖励耕战重农抑商④实行县制⑤废除井田制⑥统一度量衡【解析】本题根据材料“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实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等方面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答案】商鞅变法鼓励生产粮食布帛禁止弃农经商发展了封建农业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有效的解决了战争对物资的需求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从长远来看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封建社会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解析】本题据材料二“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发展封建农业、解决战争对物资的需求、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等方面回答商鞅变法有何积极意义再从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封建社会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回答从长远看商鞅的经济政策有哪些消极影响【答案】商鞅变法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是“国进” 商鞅变法实行连坐法使秦国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对民众不利是“民退”【解析】本题依据材料三“最大程度地从社会中汲取人力与物质资源以更有效率地进行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连坐法加强对民众的控制等方面说明认识12.(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之法”的动力有哪些12.(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在变法中是如何贯彻这一理念的【答案】(1)动力秦国民风民俗的现实需要秦国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优越秦孝公的强烈愿望【解析】(1)第(1)题据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历以名”得出秦国民风民俗的现实需要据材料一“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得出秦国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优越据材料一“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得出秦孝公的强烈愿望【答案】(2)理念弱民即将国家与人民对立贯彻实行文化专制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实行连坐法加重对民众违法的处罚力度重农抑商对商业征收重税并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解析】(2)第(2)题第一问理念据材料二“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得出弱民即将国家与人民对立第二问贯彻结合商鞅变法中有关“弱民”措施加以说明即可13.(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董仲舒否定商鞅变法的原因13.(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评价历史事件的因素【答案】原因商鞅变法造成社会道德滑坡不符合儒家德治思想、二世而亡的教训【解析】【答案】因素史学家的史识、史德现实的需要、史料的变化发展【解析】14.(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14.(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治国思想?其出发点是什么?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的措施【答案】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解析】材料一中体现的是“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指的是按军功授爵的制度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确立的【答案】治国思想以法治国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析】第一小问根据课本所学商鞅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所以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目的是秦国的政治统治的维护第二小问评价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阐述即可第三小问根据所学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经济上土地私有的确立政治上地主阶级的掌握政权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所以据此找到相适应的改革措施即可。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战国初期李悝在魏国为相他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 主张“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李悝此举()A. 终结了分封制度B. 体现了“民本”思想C. 顺应了时代潮流D. 强化了“尚武”理念【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可知李悝改革打击了贵族的特权顺应了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潮流故C项正确李悝改革不是分封制终结的标志故A项错误材料与民本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尚武”理念故D项错误故选C2.春秋时期齐国加强对步兵格斗技术的训练主要以“拳勇”为主选拔“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齐国国民遂技击成风有“齐人隆技击”之说上述现象()A. 表明齐国素有尚武之风B. 引发了齐国社会生活变迁C. 为齐国国富民强奠定基础D. 推动齐国军事制度调整【答案】A【解析】3.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 要“视天下犹一家国犹一人焉”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责焉耳矣”A.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B.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C. 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D. 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答案】C【解析】由甲项中的信息“亲……天下人之父”“视天下为一家”可知这应为王阳明的“致良知”的观点由乙项中的信息“天下为主君为客”可知这应为黄宗羲的观点由丙项中的信息“邪辟之说灭息……统纪可一”可知这应为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由丁项中的信息“保天下……匹夫……有责”可知这应为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故C 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4.管仲在《乘马篇》说“不告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 但后来管仲又说农民“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苦” 这是因为()A. 私田的出现提高了农民积极性B. 管仲的改革稳定了社会秩序C. 地主制经济增强了社会生产力D.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管仲之前认为“民不知”“民不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农民在公田进行劳动时消极怠工不注意生产季节更谈不上改进技术生产落后生产力不能完全发挥而之后则“民不惮苦” 是因为私田出现后产量多寡关系到自己收入农民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排除故选A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 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A. 加强刑罚B. 奖励生产C. 推行县制D. 奖励军功【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 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促进士兵积极杀敌增强了秦国战斗力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涉及的是军事措施 A项是刑罚措施 B项是经济措施 C项是政治措施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6.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 “燔诗书而明法令”B.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C.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D. “为田开阡陌封疆”【答案】D【解析】这里的“社会转型”指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解答本题应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思考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对社会转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故选D7.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A. 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 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答案】B【解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8.战国中期以前历史文献很少将秦国与蛮夷相联系到了战国末期文献记录多将秦国描述成文化落后的蛮夷之地这一变化表明()A. 法家的思想受到了严厉的批判B. 各诸侯国从不同角度评价秦国C. 对历史的认识可以具有随意性D. 历史形象折射国家实力的演变【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战国中期以前战国末期结合所学可知秦国的实力对其他国家还没有构成明显的威胁秦国在战国中后期成为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即历史形象折射国家实力的演变材料没有涉及对法家思想的严厉批评故A项错误不同时期对秦国评价的变化是由于秦国实力发生变化导致的不能说明对秦国的评价有分歧材料中对秦国历史认识的变化是由于秦国实力发生变化导致的不是随意性的认识9.苏轼认为“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商鞅变法重刑罚轻教化②商鞅重视农业轻视商业③苏轼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④商鞅重视利益轻视道德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①符合“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 ④符合“知利而不知义” 商鞅变法虽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它有着材料中所说的局限性如轻视教化和道德故③正确从材料中体现不了商鞅对待商业的政策故②错误故选B10.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其中著名的是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的变法、商鞅变法这些变法的共同根源是()A. 铁犁牛耕促进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B. “百家争鸣”思想的影响C. 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和推动D. 各国诸侯王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答案】A【解析】A.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当时最突出的代表就是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发展就促进了生产关系改变土地私有制就逐渐的产生和发展B.百家争鸣不是根本原因C.地主阶级壮大只是经济条件不是根本原因D.各国巩固统治的需要是直接因素故选A11.士本是战士是贵族阶级中的最末一个等级而战国以后它已经与农、工、商并列了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 贵族的没落B. 经济的发展C. 社会的变动D. 等级被破坏【答案】C【解析】1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包括()①井田制瓦解②铁农具和牛耕推广③新兴地主掌握政权④百家争鸣⑤争霸战争频繁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⑤C. ①②④⑤D. ①②③④⑤【答案】D【解析】①②③④⑤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军事四个方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故选DABC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 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15分共计90分)13.(1)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内容的基本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背景?13.(2)据材料二指出彼得一世改革的动机归纳其用人制度改革与商鞅推行军功爵制的相似历史作用【答案】(1)特点以军功大小授爵按爵级享受相应待遇背景兼并战争频繁谋求富国强兵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解析】(1)第一小问基本特点材料一“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明尊卓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级分享田宅)” 以军功大小授爵按爵级享受相应待遇第二小问政治背景从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需要和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等方面分析【答案】(2)动机学习西欧改造俄国(富国强兵)作用打破门第传统削弱旧贵族势力提高官僚素质扩大统治基础加强君主权力促进社会转型【解析】(2)第一小问动机材料二“17世纪末当英、荷等国沿着资本主义道路迅猛前进的时候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奴制国家” 因此要学习西欧改造俄国(富国强兵)第二小问历史作用材料一“无军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材料二“所有贵族都从低级做起” 打破门第传统削弱旧贵族势力材料一“有军功者显蒙”、材料二“非贵族出身者也可做官” 提高官僚素质扩大统治基础从总体上加强君主权力推动社会转型14.(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14.(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可以概括出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由“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可以概括出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第二问结合材料和所学不难概括出重农抑商的政策【答案】(2)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理解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解析】(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可以概括出促进雅典经济的发展由“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可以概括出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15.(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诸子理论的共同要求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意义15.(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皇权理论提出的原因并评析其影响【答案】(1)共同要求天下一家(天下一统)、天下太平积极意义反映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意愿促成了秦的统一【解析】(1)根据材料“诸子理论虽各家各派立论不同然其都以天下为对象”可知共同要求是天下一家(天下一统)、天下太平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为反映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意愿促成了秦的统一【答案】(2)原因汉武帝巩固统治的需要先秦儒学缺少君主专制的理论资源评析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君主行为为西汉“大一统”和加强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儒学理论提高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服务于文化专制不利于其他思想的传播【解析】(2)根据材料“‘王’通过正己而正人并借此实现王道大一统”“君权源于天命君主之治就必须是天道在人间的再现”结合所学可知原因为汉武帝巩固统治的需要先秦儒学缺少君主专制的理论资源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思想等方面思考作答如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君主行为为西汉“大一统”和加强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儒学理论提高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服务于文化专制不利于其他思想的传播16.(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及其思想来源16.(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发展农业方面的举措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个人因素【答案】(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各国纷纷变法秦国面临强邻威胁被迫改革思想来源法家思想三晋政治文化传统【解析】(1)从材料可以看出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而秦国又受到魏国的威胁被迫进行改革主要的思想来源是法家的思想还有当时三晋政治文化传统【答案】(2)举措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原因善于学习前人经验立足秦国实际改革措施全面持之以恒【解析】(2)商鞅变法在发展农业方面的举措主要包括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以及奖励耕织结合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商鞅变法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个人因素主要是商鞅善于学习前人经验立足秦国实际改革措施全面持之以恒17.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出社会关系的变化然后从社会关系变化与商鞅变法之间的关系角度加以阐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商鞅变法中与材料所述现象有关的措施说清楚1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商鞅重农的目的和直接影响18.(2)根据材料二从经济、宗教、政治三个方面概括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主张依据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些主张的历史条件18.(3)关于实业救国思潮的历史作用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试结合史实扼要论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答案】(1)目的商鞅处于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发的战国时期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这是赢得战争的保证影响通过变法重农成为秦的国策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和国力强盛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础【解析】(1)由材料“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可知商鞅处于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发的战国时期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由材料“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可知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这是赢得战争的保证【答案】(2)主张经济方面自由放任宗教方面信仰自由政治方面强调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形成近代科学兴起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思想上的准备【解析】(2)第一小问由材料“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可知经济方面是自由放任由材料“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可知宗教方面是信仰自由由材料“在政治方面卢梭认为“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可知政治方面是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第二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即可【答案】(3)赞同① 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一定程度抵御列强经济侵略增强民众爱国心和民族凝聚力为中国进一步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赞同② 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一定程度抵御列强经济侵略但没有意识到变革社会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认识到近代民主民族革命的时代主题【解析】(3)两种看法任选一种结合史实简要论述即可。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商君书•境内篇》载“其有爵者乞无爵者以为庶子级乞一人其无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随而养之军”这说明()A. 秦朝的阶级矛盾很尖锐B. 秦国率先确立中央集权C. 新的生产关系滋生暗长D. 秦国统一战争异常激烈【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商君书•境内篇》可知是秦国的商鞅变法而不是秦朝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爵者可以得无爵者作庶子每一级爵可得到一个有爵者没特殊役事时庶子每月给大夫服役六天有爵者有特殊役事时要供给服役的庶子粮食等生活用品这说明秦代因军功得到爵位的人不仅可以得到赐田而且还赐给服役的劳动者庶子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2.《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国家的户籍册上在此基础上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A. 从地缘管理方式转向亲缘管理方式B. 从贵族控制人口转向国家控制人口C. 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和隐匿人口D. 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国家的户籍册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可知该制度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国家控制人口有利于管理和保证兵源故B项正确编户齐民制度是从亲缘管理方式转向地缘管理方式故A项错误编户齐民制度是赋税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与地主兼并土地和隐匿人口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3.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中对出身所做的调查这说明()A. 世卿世禄制度彻底消失B. 平民成为官员主要来源C. 平民政治代替贵族政治D. 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答案】D【解析】从表中可知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总数呈上升趋势出身微贱的人及所占比例均呈上升趋势表明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4.《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这一规定()A. 为了制定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B. 改善了秦国不良的社会风俗C. 限制了奴隶主旧贵族的特权D. 得到了守旧势力的一致认可【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军功爵制这一措施限制了奴隶主旧贵族的特权故C正确A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确立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D与题意相悖排除5.“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的重要思想主张这一思想主张的提出对当时社会的重要意义是()A. 推进了各国变法改革B. 助长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C. 有利于恢复社会的礼乐秩序D. 推崇“立贤而不立长”【答案】A【解析】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法家的变法改革的主张这一主张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故A项正确B项是道家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是儒家孔子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涉及的王位继承方式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6.梁启超说“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明夷待访录》)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从中受益最深的应该是()A. 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B. 经世致用的学风C. 追求个性自由的主张D. 唯物主义的观点【答案】A【解析】A《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著作黄宗羲的主要思想是批判君主专制他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出民主思想符合梁启超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需要B经世致用的学风是顾炎武的思想C追求个性自由的主张是明末李贽的思想D唯物主义的观点是王夫之的思想故选A7.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 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做上门女婿)秦国这一政策的意义在于()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 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的一个人家如果是富有的话等到儿子长大成人后就跟爹妈分居(给他娶个媳妇儿)一个人家如果是贫穷的话等到儿子长大后就把他送给人家做女婿这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8.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其中著名的是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的变法、商鞅变法这些变法的共同根源是()A. 铁犁牛耕促进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B. “百家争鸣”思想的影响C. 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和推动D. 各国诸侯王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答案】A【解析】A.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当时最突出的代表就是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发展就促进了生产关系改变土地私有制就逐渐的产生和发展B.百家争鸣不是根本原因C.地主阶级壮大只是经济条件不是根本原因D.各国巩固统治的需要是直接因素故选A9.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众多城市(邑)群的兴起我国城市由过去城堡、都城的发展阶段跨入了真正的“城市”阶段这一变化被有的学者称为“城市革命” 此时的“城市革命”客观上反映了()A. 国家注重工商业的发展B. 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C. 各国争霸战争日趋激烈D. 农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城市(邑)群的兴起”“真正的‘城市’”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兴起的城市工商业特点显著说明工商业者群体壮大这些工商业者不进行农业生产而要消费粮食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剩余粮食来满足这些工商业者的需要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但不能说明当时国家注重发展工商且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故排除A、B项材料中“真正的“城市’”由过去的城堡、都城发展而来说明新兴城市并非适应战争的需要而产生且材料也不能说明当时战争日趋激烈故C项不符合题意10.公元前356年商鞅立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在秦国内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公元前350年商鞅对此前制度进行补充“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商鞅这一做法()A. 有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 彻底瓦解了浓厚的宗法观念C. 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D. 有利于调节尖锐的社会矛盾【答案】A【解析】将原来的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家庭数量的增加使得政府征收的赋税增加有效地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A项“彻底瓦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家庭数量增加使得管理难度加大不利于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排除C项“废井田、开阡陌”即授田于百姓的措施有利于调节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11.西周时期贵族世家内使用家臣进行管理家臣领有封地迨及春秋中后期家臣俸禄出现了谷禄形式有些诸侯国内的家臣成分也日益复杂化如鲁国施氏依据“忠良”选任齐鲍国为家臣这种变化()A. 表明“礼崩乐坏”成为普遍现象B. 体现古代官僚政治萌芽趋向C. 说明诸侯国控制的土地不断减少D. 反映家臣社会地位日益降低【答案】B【解析】1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发展出登录全户家口的“户籍” 户籍中详细编录家口与土地资料是为“编户” 将人民编进户籍、纳入统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齐称为“齐民” 合称为“编户齐民”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战争B. 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C. 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坚实基础D. 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相互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各国实行编户齐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征收赋税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战争故A项正确编户齐民不是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故BD两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建立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15分共计90分)13.(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及其思想来源13.(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发展农业方面的举措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个人因素【答案】(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各国纷纷变法秦国面临强邻威胁被迫改革思想来源法家思想三晋政治文化传统【解析】(1)从材料可以看出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而秦国又受到魏国的威胁被迫进行改革主要的思想来源是法家的思想还有当时三晋政治文化传统【答案】(2)举措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原因善于学习前人经验立足秦国实际改革措施全面持之以恒【解析】(2)商鞅变法在发展农业方面的举措主要包括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以及奖励耕织结合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商鞅变法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个人因素主要是商鞅善于学习前人经验立足秦国实际改革措施全面持之以恒14.(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14.(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并说出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14.(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指出该现象的重要原因【答案】(1)主张三纲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趋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解析】(1)第一小问“主张”结合材料信息进行概括即可材料“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体现了三纲五常材料“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体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材料“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体现了大一统思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融合了法家思想【答案】(2)区别“小学”求知养性“大学”穷理究因命题慎思明辨格物致知【解析】(2)第一小问“区别”根据朱熹主张“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可知小学养性大学穷理第二小问“核心命题”是格物致知【答案】(3)特色批判君主专制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和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重要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的强化理学的强化或八股取士对思想的禁锢【解析】(3)第一小问“时代特色”结合材料“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可知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批判君主专制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的表现回答即可15.(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在秦国的主要活动15.(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变法【答案】(1)活动从魏国投奔秦国并得到秦孝公赏识被任命为相与时俱进完整阐述改革变法主张全面负责主持秦国的变法活动【解析】(1)本问的活动依据材料“商鞅离开魏国前往秦国蒙秦孝公三次召见详细阐述其“霸道”治国之策其治国主张深得秦孝公赏识被任用为相国”“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在秦国全面实施改革变法”可概括归纳【答案】(2)简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场成功的政治改革变法打击了秦国的旧制度促进了秦国的社会变革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商鞅变法也开创了法家“霸道”治国、刑罚苛重的先河【解析】(2)本问的评价结合所学可知是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场成功的政治改革变法打击了秦国的旧制度促进了秦国的社会变革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商鞅变法也开创了法家“霸道”治国、刑罚苛重的先河16.(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16.(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可以概括出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由“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可以概括出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第二问结合材料和所学不难概括出重农抑商的政策【答案】(2)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理解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解析】(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可以概括出促进雅典经济的发展由“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可以概括出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1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商鞅重农的目的和直接影响17.(2)根据材料二从经济、宗教、政治三个方面概括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主张依据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些主张的历史条件17.(3)关于实业救国思潮的历史作用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试结合史实扼要论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答案】(1)目的商鞅处于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发的战国时期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这是赢得战争的保证影响通过变法重农成为秦的国策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和国力强盛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础【解析】(1)由材料“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可知商鞅处于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发的战国时期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由材料“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可知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这是赢得战争的保证【答案】(2)主张经济方面自由放任宗教方面信仰自由政治方面强调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形成近代科学兴起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思想上的准备【解析】(2)第一小问由材料“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可知经济方面是自由放任由材料“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可知宗教方面是信仰自由由材料“在政治方面卢梭认为“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可知政治方面是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第二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即可【答案】(3)赞同① 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一定程度抵御列强经济侵略增强民众爱国心和民族凝聚力为中国进一步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赞同② 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一定程度抵御列强经济侵略但没有意识到变革社会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认识到近代民主民族革命的时代主题【解析】(3)两种看法任选一种结合史实简要论述即可18.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出社会关系的变化然后从社会关系变化与商鞅变法之间的关系角度加以阐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商鞅变法中与材料所述现象有关的措施说清楚。
【小初高学习】高中历史第2章秦国商鞅变法第3节商鞅变法的成果与影响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

第三节 商鞅变法的成果与影响教材整理1 商鞅虽死而秦法未变1.商鞅之死(1)原因①改革侵犯了贵族保守势力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
②用严刑酷法推行变法,引起一些群众的反对。
③秦孝公病死,失去靠山。
(2)惨死:被杀,遭车裂,诛灭九族。
2.秦法未变(1)原因①变法已深入人心。
②秦惠文王及后继者顺应时代潮流。
(2)表现①坚持赐爵原则。
②广设郡县,并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
③充实和完善秦律。
④继续执行统一度量衡的措施。
[深度点拨]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根本原因。
(2)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指导思想,采取了符合秦国实际的改革措施。
(3)法律一经制订就坚决执行。
(4)秦孝公重用、支持商鞅。
教材整理2 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盛1.表现(1)军事上:形成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2)经济上: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秦国成为富强之国。
(3)政治上:瓦解了分封制,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强化了中央集权。
2.意义(1)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统一了东方六国。
(2)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度点拨] 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是一次成功的改革运动?(1)从结果看:①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②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2)从背景看:适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迎合了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3)从影响看:①除旧布新,推动了社会进步。
②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③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材整理3 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1.使秦国成为封建时代具有法治性质的社会。
2.实行的许多制度,不仅为后来秦国历代帝王所继承,而且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前期所沿用,影响深远。
探究点商鞅变法的影响(1)史料一是从哪些角度看待商鞅变法的?商鞅变法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矛盾?【提示】 角度:史料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对秦国的积极影响。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有学者指出春秋时期各国执政都是出身于特定的世卿家族国君基本上无权任命执政而战国宰相等高官多是由本国国君任命宰相或者由国君最亲近的子弟姻亲担任或者由出身寒微的士人担任这反映了()A. 血缘宗法制度完全被破坏B. 中央集权制度的全面建立C. 各国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D. 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血缘宗法制并未全面破坏 A项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中“全面”说法过于绝对化中央集权制度全面建立是在秦朝排除随着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激烈各国采取多项措施招揽人才既有姻亲也有更多的出身寒微的士人出将入相这反映了各国出于富国强兵改革的需要故C项正确虽然宰相等高官由国君任命但不能说明君主专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C2.顾炎武说“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与此对应的变法措施是()A. 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C. 实行强制分户改变旧有社会习俗D. 改革户籍加强对乡里人口的管理【答案】C【解析】“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表明实行强制分户改变旧有社会习俗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3.公元前544年社会动荡吴国公子季札出使中原诸国途经徐国知道徐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因故未能相赠后知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A.社会转型使然B.趋利的社会观念C.国家利益决定D.尚礼的社会风气【答案】D【解析】题干讲的是春秋晚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各国途中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但因继续出访未能及时相赠等归途时徐君已故遂到徐君墓前赠上佩剑并表示“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 这说明季札坚守义、信等为人处世的伦理礼节 D项正确社会转型与题意无关 A项错误季札坚持赠剑徐君未体现个人或国家利益 B、C两项错误故选D4.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后大都实行了县制这与分封制相比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表现在()A. 地方实行分权官员间相互监督B. 地方官员由国君直接任免C. 地方行政体系独立有高度的自治权D. 县的统治区域一般都比封国小【答案】B【解析】A.郡县制下并没有实行地方分权B.分封制地方长官是世袭的而郡县制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这是郡县能够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C.地方行政体系独立有高度的自治权是分封制的特点D.选项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没关系故选B5.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先生曾撰文指出“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的根在商鞅变法”在商鞅变法的下列措施中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 实行二十等爵制B. 实行连坐法C. 废除“世卿世禄制”D. “燔诗书而明法令”【答案】B【解析】解读材料信息这一论点需要利用商鞅变法中有利于确立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地位的措施予以论证 B属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措施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符合题意故选B6.下列关于秦国二十等爵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它以军功奖赏为中心B. 它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个等级的爵位C. 它导致民间私斗盛行D. 它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答案】C【解析】商鞅变法规定严厉禁止私斗凡擅自私斗者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故C 正确A、B是二十等爵制的含义排除D项体现了二十等爵制的作用排除7.下面《商鞅舌战群儒图》给我们最主要的启示是()A. 改革必须首先从权贵中推行B. 改革者必须有坚定不移的决心C. 改革者应制定高明可行的方案D. 改革者要有勇于牺牲的精神【答案】B【解析】8.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革这次变法使秦国()A. 择业相对宽松B. 工商业得到发展C. 出现思想争鸣D. 实现富国强兵【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D项正确商鞅变法实行十五连坐法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因此择业并不宽松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故B项错误商鞅变法在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倡导法家思想不利于思想争鸣局面的出现故C项错误9.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上述措施()A. 使贵族丧失政治权力B. 模糊了社会等级界限C. 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D.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明尊卑爵秩等级”可知商鞅强化了贵族的等级特权故A项错误由材料信息“臣妾衣服以家次”可知商鞅用服饰的式样色彩来区分社会等级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可知商鞅实行军功爵制鼓励军功这就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从而在贵族的认定上发生了改变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故D项错误10.正因有了秦孝公的广纳贤才才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也正因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才有了后来整个中国的大一统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A. 废井田开阡陌B. 实行县制C. 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特权D. 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答案】A【解析】“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具有深远影响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深远影响” 排除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商鞅变法是秦发展中的大事若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补充到表格中应位于序号()之后说明理由11.(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和谭嗣同是如何应对“沉重的阻力”的11.(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潮兴起的原因【答案】(1)位于(3)之后理由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解析】(1)第一小问的序号依据表格信息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影响可知补充应该在序号(3)之后第二小问的理由结合商鞅变法的时间和影响说明即可【答案】(2)方式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用孔教的名义提出变法要求以减少变法的阻力谭嗣同对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大胆地批判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与封建束博彻底决裂【解析】(2)本小问的应对结合康有为和谭嗣同思想主张分析即可【答案】(3)原因近代民族危机引发教育改革西学东渐的影响先进知识分子不懈探索教育救国道路中国社会工业化(近代化)对人才的需求【解析】(3)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三“经晚清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推动和发展到洋务运动后期已基本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救国思想开展了教育救国实践的初步尝试诸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创办了以同文馆为代表的近代第一批新式学堂” 结合所学从民族危机、西学东渐、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中国社会工业化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分析12.(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12.(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12.(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答案】(1)背景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答案】(2)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解析】(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答案】(3)因素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13.(1)根据材料概括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13.(2)根据材料评价李悝变法的作用【答案】(1)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员政府鼓励生产注意垦荒扩大副业种植平籴法【解析】(1)根据“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多种蔬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李悝还实行平籴法”得出答案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员政府鼓励生产注意垦荒扩大副业种植平籴法【答案】(2)有利于人才选拔加强了国家权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初步形成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解析】(2)根据“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有利于选拔人才“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为此必须杂种五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麻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多种蔬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李悝还实行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缓和了社会矛盾最终升华到富国强兵14.(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社会现象?14.(2)材料二反映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材料一的现象与这一观念有何关系?14.(3)材料三、四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明朝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何在?【答案】(1)现象土地私有制确立(井田制废除)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解析】(1)现象根据材料“除井田民得卖买”可得废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根据“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得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根据“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可得农民生活困苦【答案】(2)观念以土地为根本热衷于买田置地关系土地买卖频繁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加剧了土地兼并【解析】(2)观念概括材料可知人们认为土地最可靠全社会都致力于买田置地的现象故得到“以土地为根本的观念” 关系结合材料一土地私有、买卖和兼并现象可知土地私有和买卖推动私有制的发展也反过来加剧了土地兼并【答案】(3)信息田主与佃户双方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田主与佃户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目的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解析】(3)历史信息材料三佃户与田主的关系是“不论齿序以少事长之礼” 材料四佃户与田主的关系是“役使佃客抬轿者杖六十” 由此可见田主与佃户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在法律上地位是平等的目的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他所做一切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高中历史第二章秦国商鞅变法章末优化提升学案北师大选修1

章末优化提升一、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不同点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条件社会转型刚开始,旧的社会制度刚开始遭到破坏,新兴地主经济和地主阶级力量发展刚起步社会转型加快,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发展壮大性质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内容主要改革赋税制度既有对经济基础的改革,也有废除旧贵族特权的上层建筑的改革,并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影响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不大比春秋时期的改革更彻底,涉及领域广,并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实现[对应训练]1.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 )A.改革涉及土地制度B.改革涉及赋税制度C.改革涉及军事制度D.改革触及上层建筑解析:选D。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经济政治势力越来越大,他们要求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D项符合题意。
二、商鞅变法与战国时期其他变法的比较[对应训练]2.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 )①进一步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②促进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的产生③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④使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解析:选D。
商鞅推崇法家思想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变法。
这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是法家鼓吹严刑峻法,其偏颇导致秦朝的短命而亡,从汉代开始统治者大力推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因此④的叙述不正确。
三、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变化[对应训练]3.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诸侯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公元前361年,诸侯会盟拒绝秦孝公参加,是因为秦国弱小;而公元前343年的变化则说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走向富强。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有学者指出春秋时期各国执政都是出身于特定的世卿家族国君基本上无权任命执政而战国宰相等高官多是由本国国君任命宰相或者由国君最亲近的子弟姻亲担任或者由出身寒微的士人担任这反映了()A. 血缘宗法制度完全被破坏B. 中央集权制度的全面建立C. 各国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D. 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血缘宗法制并未全面破坏 A项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中“全面”说法过于绝对化中央集权制度全面建立是在秦朝排除随着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激烈各国采取多项措施招揽人才既有姻亲也有更多的出身寒微的士人出将入相这反映了各国出于富国强兵改革的需要故C项正确虽然宰相等高官由国君任命但不能说明君主专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C2.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 封建制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 诸侯国争霸需要发展生产C.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 农民的地位比奴隶有所提高【答案】A【解析】A.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及根本原因是由于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B.诸侯国争霸发展生产是当时的政治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只能从经济上从生产力角度来分析C.商鞅变法不能代表整个战国时期的社会生产发展D.农民政治地位的提高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3.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②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解析】商鞅变法是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然而商鞅的结局是悲惨的这表明③的叙述是不确切的排除①②④均符合题意故①②④正确4.商鞅认为国家最理想的状态是让人民始终处于同样的贫穷线上最好是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粮食﹣﹣“家不积粟” 以保持饥饿进取的精神面貌为此商鞅主张()A. 藏富于民B. 强国贫民C. 劫富济贫D. 严刑酷法【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强兵就必须使民弱、民法和民愚这样的人民通过重刑或重赏即可变成勇敢而凶猛的战士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5.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 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B. 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 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 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了使秦国在争霸中取得胜利“重农抑商”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需要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排除故选D6.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观因素是()A. 生产力的显著提高B. 道家学派提倡变法C. 国君谋求争霸战争中的优势D. 周王室衰微失去政治优势【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激烈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纷纷变法故C项正确AD为各国推动变法的客观因素排除B项提倡变法的是法家思想排除故选C7.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所产生的影响有()①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②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③形成了新的经济基础④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A. ①②③D. ②③④【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 使军功地主获得了升官受爵的机会增多也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支柱在地主等级中军功地主排在了第一位而宗室地主则排在了第二位同时该政策也刺激了军民立战功的心理对增强秦军战斗力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①②④正确③小农经济形成是废井田开阡陌的影响与军功爵制无关排除8.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A. 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B. 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C. 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D. 商鞅变法卓有成效【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国能够灭六国一统天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奠定了统一的物质基础故D项正确秦国地处西陲地理位置并不优越故A项错误B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9.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 “燔诗书而明法令”B.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C.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D. “为田开阡陌封疆”【答案】D【解析】这里的“社会转型”指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解答本题应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思考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对社会转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故选D10.有人说“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一思想()①体现了儒家学派与时俱进的精神②顺应春秋战国大变革的潮流③可以看成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④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B【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可以使得国家强大那么不去效仿过去的事物不遵循过去的礼制即进行改革①材料中进行变革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故错误②材料体现的是变革的思想故正确③材料提出了变法改革的思想这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故正确④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是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故正确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材料一中儒法两家“政治上泾渭分明处世态度上各执一端”的表现有哪些?11.材料二《诸子百家关系图》(2)上述材料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答案】(1)政治上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处世态度儒家讲究中庸法家苛求严谨儒家讲究和谐法家讲究原则【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处世态度儒家讲究中庸法家苛求严谨儒家讲究和谐法家讲究原则【答案】(2)特征诸子百家争鸣彼此吸收融合相互传承发展呈现多元到统一趋势原因社会变革的需要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中华文化同源国家统一趋势增强【解析】(2)根据图表可知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特征是诸子百家争鸣彼此吸收融合相互传承发展呈现多元到统一趋势原因可从社会变革、国家发展趋势、社会问题、中华文化同源方面分析12.(1)材料一中“相地而衰征”的内容及实质是什么?12.(2)材料二说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其目的是什么?12.(3)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要改革?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时代特征?【答案】内容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齐国的管仲改革其内容是根据土多少和田质的好坏来进行征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答案】“平籴法” 稳定小农经济实现富国强兵【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魏国李悝的改革其措施叫平籴法其目的是为了稳定小农经济富国强兵【答案】①改革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②作用促进各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③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解析】材料中的三则材料分别是管仲改革李悝改革和吴起变法它们共同的作用都促进了各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13.(1)根据材料一指出《礼记·王制》和荀子对商业的不同态度并指出其相似点13.(2)结合商鞅变法的措施评价材料二中的观点【答案】(1)《礼记·王制》认为在市场上租用了公家的店铺就可以不用缴纳商品营业税了荀子主张重农轻商二者的相似点都是主张轻商【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古者……市廛而不税关讥而不征”可知《礼记·王制》认为在市场上租用了公家的店铺就可以不用缴纳商品营业税了根据材料“工商众则国贫……省工贾众农夫”可知荀子主张重农轻商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知二者的相似点都是主张轻商【答案】(2)李悝是重农主义的开创者商鞅继承和发展了重农主义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历代王朝所沿用荀子认为现在人们争夺财产是因为财产太少的缘故针对此现象商鞅提出奖励耕织、军功的政策刺激农业生产【解析】(2)根据材料“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农者寡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和“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措施可知对其评价是李悝是重农主义的开创者商鞅继承和发展了重农主义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历代王朝所沿用荀子认为现在人们争夺财产是因为财产太少的缘故针对此现象商鞅提出奖励耕织、军功的政策刺激农业生产1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学者对鸦片战争目的的不同看法并指出鸦片战争的实质14.(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西方文化角力与更新的过程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看法中国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反对鸦片走私的正义战争而以费正清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则认为鸦片战争是西方打破中西不公平贸易的战争实质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解析】(1)看法根据材料“中国学者一般将此次战争称为‘鸦片战争’ 认为是反对走私的正义护国战争而一些西方学者则将其称为商业战争认为是为了打破贸易不公的局面”可进行概括即可实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一场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答案】(2)过程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开眼看世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产生了“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19世纪末维新派、梁启超等人明确批判洋务运动提出“变法维新”的政治口号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影响推动了中西文化交融和更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加速了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解析】(2)过程根据材料“魏源和林则徐提出‘开眼看世界’”“而是出现了‘中体西用’的理论”结合所学知识从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方面进项概括过程即可影响根据材料“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提供了契机”“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日渐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得出影响是推动了中西文化交融和更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加速了中国文化的近代化。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春秋时期在用人制度上鲁国一方面坚持“非吾族类其心必异”的“亲亲”原则另一方面开始实行“尚贤”的措施即选拔平民中的贤人做官这表明鲁国()A. 选官制度比较完备B. 新兴地主势力壮大C. 儒法两家斗争激烈D. 传统秩序面临解体【答案】D【解析】依所学科举制是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而非春秋时期的“尚贤”与世卿世禄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的不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儒法两家的斗争故C项错误据材料“亲亲”原则可知选官仍然坚持着世卿世禄制的原则再据“选拔平民中的贤人做官”可知鲁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原则传统秩序面临解体故选D2.下列表述最能揭示下图本质的是()A. 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B. 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多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C. 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D. 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答案】D【解析】“废井田开阡陌”实际上是秦国商鞅变法中破坏井田制、摧毁奴隶制经济基础、奠定封建经济基础的最有效措施故选D3.“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夫战盂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注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 秦人素来剽悍B. 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C. 秦国士兵过于霸道D. 变法使秦国军事强大【答案】D【解析】秦国本是弱国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4.战国时期的某诸侯国“以牛田” 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观察如图该诸侯国位于()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以牛田” 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可知该变法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依据图示可知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③是秦国④是楚国因此③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5.《史记·秦本纪》载商鞅第二次变法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把乡、邑、聚等合并为县县令为一县之长下设县丞、县尉、啬夫和令史等官吏县令等长吏可以随时由国君任免这一举措()A. 表明秦国确立君主专制B. 有利于国君对地方的控制C. 得到诸侯国的普遍借鉴D. 说明分封制开始崩溃【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推行县制并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早于秦国设置县制排除C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已经瓦解了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B6.有学者指出春秋时期各国执政都是出身于特定的世卿家族国君基本上无权任命执政而战国宰相等高官多是由本国国君任命宰相或者由国君最亲近的子弟姻亲担任或者由出身寒微的士人担任这反映了()A. 血缘宗法制度完全被破坏B. 中央集权制度的全面建立C. 各国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D. 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血缘宗法制并未全面破坏 A项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中“全面”说法过于绝对化中央集权制度全面建立是在秦朝排除随着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激烈各国采取多项措施招揽人才既有姻亲也有更多的出身寒微的士人出将入相这反映了各国出于富国强兵改革的需要故C项正确虽然宰相等高官由国君任命但不能说明君主专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C7.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A. 推行县制B. 法令严酷C. 奖励军功D. “燔诗书而明法令”【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实行什伍连坐法一人犯法与之有关的人均要受到牵连依据材料可知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正是受这一措施的影响体现了法令严酷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 战争频繁B. 诸侯争霸C. 百家争鸣D.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的进步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而生产力的进步主要体现在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故D正确A、B、C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故选D9.班固在《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A. 没得到作者认可B. 未建立正常秩序C. 提升了秦国国力D. 引发了诸侯争霸【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可知得到作者认可故A错误未建立正常秩序不是材料主旨故B错误根据材料“倾邻国而雄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提升了秦国国力故C正确诸侯争霸是商鞅变法的原因而不是结果故D错误故选C10.商鞅变法规定家中有两个及以上成年男性的家庭其赋税增加一倍后来又规定父亲和成年儿子居住在一起也是犯罪商鞅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A. 推动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B. 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C.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D. 旨在将夫妻家庭确立为基本单位【答案】A【解析】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11.(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李悝变法的原因李悝变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答案】(1)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选贤任能颁布“尽地力”的教令鼓励农民积极进行农业生产实行平籴法制定刑法建立法律制度【解析】(1)依据材料“面对世卿世禄下的慵政局面魏文侯向他询问治理之道李悝说‘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可以得出内容一是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选贤任能依据材料“李悝向文侯建议‘尽地力之教’ 鼓励农耕”可以得出内容二是颁布“尽地力”的教令鼓励农民积极进行农业生产依据材料“是故善平籴者…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可以得出内容三是实行平籴法依据材料“根据各国法律撰写了《法经》”可以得出内容四是制定刑法建立法律制度【答案】(2)原因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代替土地国有制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政治权力战争频繁各国寻求富国强兵之道时代特征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解析】(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悝变法的原因有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代替土地国有制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政治权力战争频繁各国寻求富国强兵之道折射出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12.(1)商鞅变法是秦发展中的大事若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补充到表格中应位于序号()之后说明理由12.(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和谭嗣同是如何应对“沉重的阻力”的12.(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潮兴起的原因【答案】(1)位于(3)之后理由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解析】(1)第一小问的序号依据表格信息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影响可知补充应该在序号(3)之后第二小问的理由结合商鞅变法的时间和影响说明即可【答案】(2)方式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用孔教的名义提出变法要求以减少变法的阻力谭嗣同对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大胆地批判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与封建束博彻底决裂【解析】(2)本小问的应对结合康有为和谭嗣同思想主张分析即可【答案】(3)原因近代民族危机引发教育改革西学东渐的影响先进知识分子不懈探索教育救国道路中国社会工业化(近代化)对人才的需求【解析】(3)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三“经晚清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推动和发展到洋务运动后期已基本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救国思想开展了教育救国实践的初步尝试诸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创办了以同文馆为代表的近代第一批新式学堂” 结合所学从民族危机、西学东渐、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中国社会工业化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分析13.(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社会现象?13.(2)材料二反映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材料一的现象与这一观念有何关系?13.(3)材料三、四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明朝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何在?【答案】(1)现象土地私有制确立(井田制废除)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解析】(1)现象根据材料“除井田民得卖买”可得废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根据“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得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根据“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可得农民生活困苦【答案】(2)观念以土地为根本热衷于买田置地关系土地买卖频繁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加剧了土地兼并【解析】(2)观念概括材料可知人们认为土地最可靠全社会都致力于买田置地的现象故得到“以土地为根本的观念” 关系结合材料一土地私有、买卖和兼并现象可知土地私有和买卖推动私有制的发展也反过来加剧了土地兼并【答案】(3)信息田主与佃户双方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田主与佃户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目的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解析】(3)历史信息材料三佃户与田主的关系是“不论齿序以少事长之礼” 材料四佃户与田主的关系是“役使佃客抬轿者杖六十” 由此可见田主与佃户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在法律上地位是平等的目的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他所做一切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14.(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14.(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14.(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答案】(1)背景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答案】(2)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解析】(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答案】(3)因素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4 章末总结
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
(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
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的特点
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会习俗乃至日常行为准则,是一次全方位改革。
2.进步性: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3.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守旧势力,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固有传统。
4.有效性:创建了一系列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持久性:商鞅不仅两次大规模推行变法,而且其主要措施一直为秦国所继承和发展,是战国时期的任何改革变法所不能比拟的。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
(1)对秦国而言:使秦国收到富国强兵之效,迅速崛起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经济
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带来生机。
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2)对后世而言:奠定了秦以后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
2.消极影响
(1)对秦国而言: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对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
(2)对后世而言:商鞅迷信刑罚、用法严苛的做法,片面扩大了暴力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
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后世所遵循,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后世产生了长远而恶劣的影响。
四、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1.同
(1)背景:改革前都面临不利的形势。
(2)措施:经济上都涉及土地问题;政治上都涉及等级划分问题。
(3)作用:都促进了本国的富强;都有旧制度的残余。
2.异
(1)背景:①梭伦改革处于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②商鞅变法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2)目的:①梭伦改革是为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挽救贵族统治的严重危机;②商鞅变法是为顺应社会大变革形势,实现富国强兵和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3)措施:①经济上,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②政治上,梭伦改革确立了维护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利益的财产等级制,商鞅变法确立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军功爵制;③特点方面,梭伦改革措施折中,商鞅变法则严刑峻法。
(4)性质及作用:①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巩固自身统治的改革,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鼓励发展工商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②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封建化改革,重农抑商,打击了奴隶制经济,促进了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比较
二、商鞅变法前后秦国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
例题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题意审读]
1.审材料信息:材料一分析了三晋和“秦”的具体特点,“诱”三晋人“务本”,而“秦应敌于外”,采取了“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的措施,取得了“国富兵强,天下无敌”的效果。
材料二表明了秦兵之强。
2.审题目要求: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要“诱”三晋之人的原因及其结果。
第(2)问通过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秦兵战斗力强的原因。
3.回扣教材: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影响。
[规范解答]
(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例题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前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史记》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开,其意本于严刑少恩。
又为田开阡陌,及言斩敌首赐爵,是耕战书也。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2)材料二认为商鞅遭“车裂”的原因是什么?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
(3)如何正确看待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
[题意审读] 1.史料粗读:材料一,《汉书》对商鞅变法措施的认识;材料二,《史记》从商鞅的人品上认识其变法结局。
2.问题细嚼:(1)答案要旨:材料一中谈及商鞅变法的措施。
(2)三问两方:第一小问从《史记》作者一方归纳分析;后面两小问是做题者一方对《史记》作者观点的认识。
(3)严刑酷法有何体现无需答出,但必须心中有数:“正确看待”不应理解为只答商鞅执法严格所起到的正确的、积极的一面,还应指出其消极作用,辩证地看待才是正确看待。
[规范解答] (1)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材料二片面地强调商鞅“天资刻薄”、“严刑少恩”,认为这是他身受恶名,最后被车裂的根本原因。
不同意。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商鞅遭到奴隶主贵族的残酷杀害并不是为人刻薄所造成的。
(3)商鞅制定严酷法律,严格执法,保证了改革的进行,具有积极作用。
但商鞅抑制商业的发展,实行的法律过于严苛,焚烧诗书,也有很大的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