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2课时)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4 古代诗歌四首【核心素养】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教学难点】进入诗的意境,再造想像诗歌内容【教学课时】2课时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学习《次北固山下》一、新课导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预习交流1.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2.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3.相关知识。
格律诗是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古体诗(古风)包括五言和七言,它对音韵格律要求较宽,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格律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八句,绝句四句。
格律诗对音韵格律要求较严:诗的句数限定,用字讲究平仄,双句的尾句讲究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韵脚不能转换。
律诗分为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律诗:首联(1、2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句)三、朗读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本诗体裁是什么?指出本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首诗押什么韵?韵脚是什么?【交流点拨】an ;前、悬、年、边3.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2课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古代诗歌四首》位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之后的古代诗歌学习第一课。
小学时候,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但学习方法相对简单,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学习模式相对单一,以单篇学习为主。
2022年版新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内在逻辑,要求教师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根据教材编排意图和学生实际,本课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以“秋”为核心意象,将《观沧海》和《天净沙·秋思》进行整合,第二课时以“在旅途遇见春天”为主题,将《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进行整合,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知识,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
第一课时(《观沧海》《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情境和艺术留白,并在对比诵读中感知不同诗歌“秋”意象的事物载体及其内在意蕴。
2.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景物特征,感悟作者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对比分析,初步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过实践学习欣赏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景物特征,感悟作者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情境和艺术留白。
教学流程一、导入前段时间的学习中,我们徜徉在朱自清先生的春天里,领悟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万物复苏,行走在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里,感悟到了温晴的济南,温晴的冬天。
他们的散文就像诗歌一样浪漫而优美,今天我们就正式走进诗歌的学习,在诗歌当中去感受别样的精彩。
请大家看看第四课的四首古诗,如果按季节分类,可以怎么分?说说你的理由。
二、初读感知,观秋景1.指名试读两首诗歌,相机正音并介绍诗歌知识。
预设容易读错的字词:竦峙澹澹枯藤2.再读诗歌读出节奏(1)出示节奏(2)教师范读(3)全班齐读3.自由朗读诗歌,圈画出两首诗中的景物。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了《登鹳雀楼》、《春晓》、《宿建德江》和《竹里馆》四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四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汉字和语法知识,对于古诗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古代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学生对于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古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古诗,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四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图片等内容的课件。
2.音响设备:准备音乐和朗读音频文件。
3.纸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写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四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
然后,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四首古诗的原文,引导学生跟读和朗读。
同时,对古诗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和翻译。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二
4 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改写朗诵,激情导入内容:利用上节课的诗歌改编作业,举行诗歌对比朗诵会,一人诵读原诗,一人诵读改写诗歌。
步骤:教师导入-诗歌朗诵会-教师小结导入新课。
相关用语:同学们的改编和朗诵都非常棒,分别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诗歌的优美意境,让我们体会到了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诗歌的长廊,首先学习一首唐诗《次北固山下》。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并解释目标)二、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方式:教师范读激发学习热情,借助情景诵读感受诗歌音韵。
步骤:教师范读-集体诵读-情景诵读-探究诗歌音韵美。
过程:1.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朗诵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熟练朗读诗歌。
2.情景诵读。
教师进行诵读指导,引领学生注意诵读时的角色感、舞台感,用声音演绎英雄情怀。
(1)多媒体出示诵读指导: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山”“水”后小停顿,以体现诗人飘泊羁旅之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平”“阔”“正”“悬”四个形容词重读,以体现景色之阔大。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生”“入”后小停顿,形容词“残”“旧”重读,以体现时序交替,岁月匆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两句末尾的三字拖音,前一句用升调,语速缓慢,以体现思乡之浓重)(2)多媒体朗诵视频片段进行情景朗诵示范。
(3)学生自行训练情景朗诵,然后展示。
3.音韵探究(投影:请结合诗歌内容,从韵律、修辞等角度说说这首诗歌音韵之美是如何体现的?学生小组内探究后展示,教师予以引申和归纳)。
预设:(1)诗歌总共四联八句,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是诗歌的韵脚,其韵母都为an,便于朗诵,符合律诗的特点。
(2)每一联都采用了对偶的修辞,颈联还采用了拟人,句式工整有节奏,富有情趣。
4.教师小结归纳与过渡: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通用5篇)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通用5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给生字注音。
(10个以上)2、试读课文。
(3次以上)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1)解释题目的含义。
(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古代诗歌四首》名师教案(2课时)[修改版]
第一篇:《古代诗歌四首》名师教案(2课时)《古代诗歌四首》名师教案一、教学建议:1.教学时间:2课时2.要注重朗读。
以朗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熟读感知的基础上鼓励当堂背诵。
注意各篇作品的情感基调不一样,所以朗读的感情要有所区别。
3.在读懂的基础上有所感悟。
不提出欣赏的过高要求,但又要着力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其中包含了欣赏的成分。
教师一定要掌握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个原则,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一些古代诗歌。
4.讲解相关知识。
作者生平就依注释讲,原则上不另作介绍。
课文的几首诗歌都是同时代的代表性作品,透露出“建安风骨”“盛唐气象”等时代精神,可在学生理解的范围内适当讲解时代背景,但不要介绍文学史。
二、学情分析: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学习古代诗歌。
学生在诗歌记忆上积极性很高,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直至熟读成诵。
学生对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及诗歌意象理解较浅,教师可适当点拨。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2.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律诗的基本知识。
4.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和想象体会宏伟壮观的景象。
2.通过诵读理解思乡之情。
3.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
2.通过诵读第二首诗,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4.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
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以及意象寄托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品读法;诵读法;联想法六、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第一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想象体会宏伟壮观的景象。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课题名《古代诗歌四首》课时数2
教材解读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用凝练的语言描绘生动的形象,唤起读者美好的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朗读并准确默写四首诗歌。
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情感目标: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师引导理解诗意
4、名句赏析
5、概括小结
朗读、理解、品味、想象感悟
六、课堂练习
背诵四首诗歌。
自由背诵
七、作业:选择其中一首诗歌,发挥想象,写一篇小散文。
八、教学反思: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2、朗读诗歌
3、教师引导理解诗意
4、名句赏析
5、概括小结
朗读、理解、品味、想象感悟
四、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2、朗读诗歌
3、教师引导理解诗意
4、名句赏析
5、概括小结
朗读、理解、品味、想象感悟
五、学习《天净沙秋思》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2、朗读诗歌
预习作业
1、自读诗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2、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教学内容及步骤
学生学习活动
一、课前指导
学习诗歌的方法和步骤
1、朗读诗歌 2、弄懂诗意 3、理解内容
4、品味语言 5、想象感悟
领悟
二、学习《观沧海》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2、朗读诗歌
3、教师引导理解诗意
4、名句赏析
5、概括小结
朗读、理解、品味、想象感悟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共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诵读并背诵。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设想】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小学时就已经接触了古诗这一题材,我们也都知道我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那你们知道古诗的作用有多大吗?(讲述纪晓岚贺寿联的故事)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
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
”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
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
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
”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
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
”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从纪晓岚贺寿联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诗联所产生的一种语言魅力,使我们所无法抗拒的。
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进一步感受诗歌别致的美。
(板书课题)Ⅰ《观沧海》一.简介曹操及其作品1.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这四首诗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救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读三、品读诗歌(一)《观沧海》作家作品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人。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体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感怀写景诗。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统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属于想象)。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4.小结: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然后写虚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5.学生当堂背诵(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作家作品简介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
幼时随父迁居锦州昌隆(今江西江油)王昌龄(?一约759),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年间被贬为龙标尉。
2、朗诵、赏析诗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写时令。
写景则专取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第一章:《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教案
编写人: 上课时间: 20 年 9月 日
课题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课程标准
标注课程标准页码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联想、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朗读法 品味法
教学准备
PPT
课前作业
有感情朗诵《此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堂合作交流
二次备课
(修改人:)
环
节 一
一、导入:
上一节课, 我们学习了乐府诗和绝句,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律诗, 体会它们的独特魅力。
课中作业
指定学生具体分析古诗和元曲的区别。
环
节
二
三、诵读与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 翻译诗歌含义。
2.教师进行相关背景介绍
四、品读感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明确: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请她将自己的忧愁之心传给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
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明确: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的描写,表达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 备课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说出两首诗韵律的不同。
2.借助注释,在朗读中展开合理的想象,能够生动形象的描绘诗中的画面,说出两首诗意象、意境特点的不同。
3.结合意象和背景,能够准确概括两首诗中寄寓的不同情感。
韵律——比异【导入】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评价任务1及评价量规】评价任务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说出两首诗韵律的不同。
评价量规:评价评价量规标准符合标准基本符合标准不符合标准——读音吐字清楚、准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楚,字音错一处吐字清楚,字音错超过一处活动1、2韵律节奏感强,能够灵活掌握朗读时音的高低、轻重、停连,读出韵律感。
节奏感强,但朗读时部分音的高低、轻重、停连把握不够准确,韵律感稍弱。
节奏感较弱,不能掌握朗读时音的高低、轻重、停连,没有读出韵律感。
活动1、2能够说出两处及以上两首诗在韵律上的不同能说出一处两首诗在韵律上的不同不能说出两首诗在韵律上的不同活动3仪态大方、得体,精神饱满,不矫揉造作较大方、得体,精神饱满,稍显矫揉造作不够大方、得体,精神饱满,矫揉造作活动1、2【教学活动】1.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以下助读资料,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助读资料:五言、七言诗节奏划分有两种情况:(1)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例如:潮平/两岸/阔;七言诗为二二二一,杨花/落尽/子规/啼。
(2)单音节在句中,五言诗为二一二,如:江春/入/旧年,七言诗为二二一二,如:闻道/龙标/过/五溪。
2.听范读,纠正朗读,读出韵律美。
(1)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读出韵律美。
(或播放录音)。
完整版)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完整版)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的相关知识,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2、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氛围。
3、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
它们有的充满生活情趣,有的蕴含深刻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些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研究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作者简介___(155—220),字___,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壮。
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___(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___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___”,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广为人知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1.朗读。
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理解诗句大意。
1) 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 集体解疑。
3)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 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四、课文精读观沧海》1.简介背景。
___十二年(207),___亲率大军北上,追歼___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石山。
04《古代诗歌四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第2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后两首诗歌。
2.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写作方法的特点。
3.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感情,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后两首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2.体悟后两首诗歌中的情感,体会其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内容展开想象,感受其中所描绘的画面;体悟诗歌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上一节课中,我们跟随曹操临碣石,观沧海,感受到了大海的辽阔与壮美,想象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会到了曹操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抱负;我们也跟随李白,在杨花飘零、子规啼血的暮春季节里,托付明月把自己对朋友的关心与同情带给贬谪到远方的好友王昌龄。
两位诗人的心境虽有不同,但都将内心的情感融于景物,强烈地感染了我们。
那么,在后面两首诗歌中,我们又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又会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代诗歌四首》中后两首诗歌《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来继续感受诗人笔下的景与情。
(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新知探究《次北固山下》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作者信息。
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内容。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有助于把握诗歌风格理解诗歌内容,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境遇。
【设计意图】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对诗歌整体的把握,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初步感知。
二、知识链接【活动内容】教师出示“文体知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五言律诗。
三、诗歌朗读准确朗读诗歌,把握节奏。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要求学生先听范读音频,注意停顿和节奏。
再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尝试读出自己理解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问题设计:⑴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⑴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⑴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
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⑴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㈠背景和作者: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加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进入诗的意境,再造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诗歌四首》,去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二、教学新课(一)诗歌常识简介在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则称为歌,现代一般把它们统称为诗歌。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古体诗: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有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音乐管理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如《观沧海》。
近体诗: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与古体诗相对的格律体诗,它又可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
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绝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近体诗格律极严,必须押韵和对仗。
文中的《次北固山下》属于五言律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属于(元)曲。
(二)古代诗歌分类(三)学习《观沧海》任务一:初识古代诗歌任务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1.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
(重点)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
(重、难点)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过程: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一)学生说诗(二)教师评诗平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一)诗人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
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
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
(节奏、平仄、押韵)(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古代诗歌四首课程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四首古代诗歌(《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早发白帝城》)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文学特色;2. 学习并识别古代诗歌中的韵律、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 了解古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四首诗歌,感受其音韵美;2. 学会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创作简单的诗句或短诗;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对古代诗歌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2.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
本课程针对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传承中华文化,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故事等多样化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登鹳雀楼》:认识唐代诗人王之涣,了解鹳雀楼的历史背景。
- 《静夜思》:领略唐代诗人李白的思乡之情。
- 《春晓》:体会唐代诗人孟浩然对春天的赞美。
- 《早发白帝城》: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旅行经历。
2. 诗歌学习:详细讲解四首诗歌的内容、韵律、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脚、对仗等基本特点。
-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 讲解并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3. 赏析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针对四首诗歌,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互相交流心得,提高表达能力。
4. 课后作业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适当的拓展,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四首》名师教案一、教学建议:1.教学时间:2课时2.要注重朗读。
以朗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熟读感知的基础上鼓励当堂背诵。
注意各篇作品的情感基调不一样,所以朗读的感情要有所区别。
3.在读懂的基础上有所感悟。
不提出欣赏的过高要求,但又要着力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其中包含了欣赏的成分。
教师一定要掌握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个原则,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一些古代诗歌。
4.讲解相关知识。
作者生平就依注释讲,原则上不另作介绍。
课文的几首诗歌都是同时代的代表性作品,透露出“建安风骨”“盛唐气象”等时代精神,可在学生理解的范围内适当讲解时代背景,但不要介绍文学史。
二、学情分析: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学习古代诗歌。
学生在诗歌记忆上积极性很高,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直至熟读成诵。
学生对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及诗歌意象理解较浅,教师可适当点拨。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2.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律诗的基本知识。
4.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和想象体会宏伟壮观的景象。
2.通过诵读理解思乡之情。
3.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
2.通过诵读第二首诗,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4.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
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以及意象寄托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品读法;诵读法;联想法六、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第一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想象体会宏伟壮观的景象。
2.通过诵读第二首诗,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观沧海》(一)导入新课:破题解惑同学们,这是我们进入初中阶段第一次学习古诗。
读懂诗歌有很多切入点,标题一定不可小觑。
(1)标题中有一个关键字,它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请找出来。
明确:“观”。
破题:看大海。
理解了诗歌的题目,这只是读懂诗歌的第一步。
下面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把注释上的字音“誊”到诗中,并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内交流,提出困惑,互相解决,教师释疑。
释疑:以——来;何——多么(不能写作“河”);若——好像(成语:安若泰山)齐读:读准字音。
(3)普及常识①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首诗在形式上与我们小学学过的绝句、律诗有什么不同呢?明确:绝句有四句,律诗有八句,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②《观沧海》属不属于这两种呢?这又是什么体裁的诗歌呢?明确:拟乐府诗。
绝句和律诗又叫近体诗,乐府诗属于古体诗,它的特点是形式自由灵活,篇目可长可短,不必押韵。
乐府是要配乐演唱的,很可惜我们现在无法知道它的曲调,但我们可以来读一读它的节奏。
这样,我们一边打节拍一边来读这首诗。
先试着看看我们读几几拍合适呢?二二拍。
女生读:读出节奏。
当一个人心情低落时,他会听到海哭的声音;当一个人愁绪满怀时,他会让大海带走所以的哀愁;当一个人雄心勃勃时,他会看到怎样的景象,想到什么呢?(二)问题探究1:把握基调(1)整体感悟,带着预习的感受自己先读一读这首诗。
我们知道,一首歌曲会有一个基本的调子,像《春天在哪里》基本的调子是很欢快的,像《大海》基本的调子是低沉悲伤的。
诗歌也有一个基本的调子,我们称它是——感情基调。
①请说一说如果让你给这首诗谱曲,或唱一唱这首诗,你觉得它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激昂、高亢、雄壮……慷慨激昂,雄浑苍凉是曹操诗歌的风格。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自由读:读出激昂(2)请用简洁的词或短语,说一说:我看到了_________的大海。
说出依据。
(三)问题探究2:理解描写角度和手法明确:海水滚滚海中山岛傲然耸立周围草木茂盛汹涌澎湃水势湍急……(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还是在写海里的景色吗?描写角度发生的怎样的变化?明确:由远及近。
(2)诗人由山岛、树木,写到洪波,描写的手法有没有发生变化?明确:由静态描写到动态描写。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和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
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齐读:一读:滚滚涛流,巍巍山岛,在“我”的心中是那么壮阔。
读出壮阔。
二读:眼前,那葱郁茂盛的草木,犹是那么勃勃生机。
读出生机。
三读:忽然,阵阵瑟瑟西风吹来,巨大的波浪翻滚着涌向天际。
读出磅礴、澎湃、汹涌……(四)问题探究3:把握诗人形象假如你就是曹操,此时你刚刚打完一场漂亮的胜仗,你还要率领你的千军万马扫平北方的那支强悍野蛮的乌桓族,你看着眼前这一切雄伟的景象,你会想到什么呢?(1)请接着说:“我就是我。
……”明确:我就是我。
我不能虚度此生,我要建功立业!我就是我。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要一统天下!我就是我。
……(2)曹操是怎样表现他内心的豪情壮志的呢?明确:通过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含蓄地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这种描写的手法又称:虚写。
在曹操的心中,他早已成为那吞吐日月、容纳星河的沧海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
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
这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自由读:一读:读出大海的辽阔无垠。
二读:读出诗人胸怀的宽广。
三读:读出作为政治家的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3)小结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
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4)总结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学了这首诗,同学们眼中的曹操不再停留在那张白脸、那个奸雄、那个心胸狭窄、那个狡诈多疑的形象上了。
了解历史,走进历史,我们可以从这些动人的诗作开始。
朗读、背诵。
(五)问题探究4: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1)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明确: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2)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情景交融。
你能说出古代既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明确: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问题探究1:体悟情感文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用原文中的一个字回答。
明确:愁(二)问题探究2:把握基调愁是无形无味的,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来寄托情感。
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选取“杨花”“子规”来写奠定了什么样基调?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三)问题探究3:品析名句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表现(修辞)手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未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
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四)问题探究4:理解主旨“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
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五)课时作业背诵并默写《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第二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2.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次北固山下》(一)问题探究1:感知人物1.诗歌的题目“次”表明诗人此时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明确:羁旅漂泊2.诗中哪些字词还可以告诉我们这个信息呢?明确:客、行、乡书、归雁(二)问题探究2:理解情感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
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2.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
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
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
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
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