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之雨果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与雨果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与雨果摘要: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其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激烈、反复搏斗的过程中;同时,它也是在与古典主义文学的斗争、博弈与合理继承中诞生的。
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的泥古倾向和理性教条的束缚,强调创作自由,强调情感和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
他们在创作中采用多种多样的体裁形式,在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作家喜欢运用华丽的词藻,作品中充满生动丰富的比喻。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用经历法国大革命过程中的种种感受作墨,创作出了大量浪漫主义经典作品,成就了属于全世界的辉煌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雨果资产阶级大革命正文:何谓浪漫主义?翻开《辞海》,我们会看到对于这个条目的解释:一种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和思潮。
在文学艺术史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两大主要思潮。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基本创作方法,按照希望的样子来反映生活,富有主观色彩,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
各国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
如中国文学中,屈原、李白的诗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手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
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
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
雨果诗歌特点
雨果诗歌特点
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作的诗歌是法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雨果的诗歌以画面感强烈、语言热情奔放、情感真挚深刻、思想独立前卫的特点而著称。
一、丰富的想象力
雨果的诗歌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他的诗歌中充满了神话、传说、寓言等元素,他的语言描写鲜活而富有戏剧性,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
例如,他在《雄鹰之翼》中描绘了山峰、河流、森林等自然景观的绚丽壮观,让人感受到无垠的大自然的美妙;在《宫殿》中则描写了一个幻想中的宫殿,让人感受到浪漫主义者的内心世界。
二、语言热情奔放
雨果的诗歌语言热情奔放,他重视语言的音响、节奏和押韵,诗歌中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华丽的修辞,如《马拉柯夫人》中的“橘黄色的月光照在玉座上”,一句简单的描写却充满了生动的色彩和动感的节奏。
三、情感真挚深刻
雨果的诗歌情感真挚深刻,他不仅关注现实人生的苦难和矛盾,也关注内心情感的世界。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于爱情、友情、亲情等复杂情感的真挚描写和深刻思考。
例如,在《黄烟》中,雨果描写了一个年轻人因妻子离却而失去信仰和智慧的过程。
这个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充满着无助和希望的交织,体现了人类情感的多样性。
四、思想独立前卫
雨果的诗歌思想独立前卫,他反对社会的不公和专制,主张人民的自由和平等。
他关注社会底层、反对压迫和教条主义,将革命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
例如,在《酌古情怀》中,他反思了自己家族的过去,并呼唤人类的自由与兄弟情感,揭示了自由、平等的人道思想。
法国浪漫文豪雨果
法国浪漫文豪雨果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他的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1802年2月26日,雨果诞生在法国东部的贝藏松城。
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总是东征西讨,母亲是个天主教徒,保皇主义者。
父母常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发生争吵,对雨果的思想有很大影响。
童年的雨果受母亲的影响很大,同情保皇党,对革命充满了敌视情绪。
他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随母亲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度过,由于母亲接受的是自由教育,爱好文学,尤其是伏尔泰的作品,她的这一爱好对雨果的一生深有影响。
1809年,雨果和哥哥欧仁被母亲送到巴黎一家私塾,他们在那里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
课余时间,兄弟俩就在花园里玩耍。
在学习和游戏中,雨果的想象力不断得到丰富、发展。
1811年,在父亲的安排下,雨果兄弟俩在马德里贵族学校学习了一年。
第二年雨果的父母由于感情不合而分居,雨果兄弟俩随母亲回到巴黎,这时他们不再上学了,由私塾的老师到家里给他们上课。
这一时期,雨果兄弟读了许多有益的书籍。
母亲酷爱读书,她对儿子的读书兴趣也十分放心,任他们自己选择读物。
他们完全沉浸在读书之中,连续博览了老胡野约尔图书馆的全部藏书:莫里哀、卢梭、伏尔泰、狄得罗、瓦尔特、司各特的著作等,不管是戏剧、小说、诗歌,还是游记和惊险作品,无所不读。
书读多了,雨果也越来越想自己动笔写点什么,他尝试着写了不少诗歌。
14岁时,他写了一部悲剧《伊尔塔敏纳》。
他还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我要成为夏多勃里昂,要不就一事无成”的豪言壮语,少年的雨果敢于向当时红极一时的桂冠诗人、法国消极浪漫派的创立者提出挑战,显示出了雨果的勇气和魄力。
他写下这个誓言不久,法兰西学士院出诗题进行征文比赛,他写了一首长篇《读书乐》,列举了历史上大量事例,雄辩地证明:在最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学习如何使人变得高尚起来。
文学巨匠雨果的浪漫主义创作
文学巨匠雨果的浪漫主义创作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9世纪法国文学的巨匠,被广泛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深情诗意的情节和强烈的社会关怀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重点探讨雨果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并解析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雨果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雨果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他热衷于描绘浪漫的自然景观和城市风光,如《海上的钟声》中的海洋壮丽、《巴黎圣母院》中的巴黎古老街巷等。
这些描写充满诗意,将自然元素融入到小说中,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和氛围。
其次,雨果善于塑造浪漫的英雄人物。
他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坚定的思想和执着的信仰,追求自由、正义和人道主义。
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神父和埃斯梅拉达,《悲惨世界》中的让·瓦尔简和科赛特等,他们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情感。
最重要的是,雨果的作品表达了强烈的社会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他对贫困、不公和社会问题的揭露以及对人性的思考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刻画,雨果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思考,他的作品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启迪和抚慰。
二、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描绘了残酷的中世纪法国社会、流亡神父卡西莫多与吉卜赛少女埃斯梅拉达之间的悲欢离合。
小说中浓烈的浪漫主义元素、对法国文化的赞美以及对人性的思考,使其成为雨果最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悲惨世界》被公认为雨果的巅峰之作,它以法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为背景,通过对一系列角色的描写,展现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图景。
雨果通过对贫穷、压迫和人道主义的主题的深入探讨,呼唤着人们的正义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小说中深沉的情感、复杂的细节描写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使其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作。
雨果简介及作品介绍
雨果简介及作品介绍
雨果简介及作品介绍
雨果(Victor Hugo)是19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小说、剧本等多个领域,被誉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巨人”。
本文将从诗歌、小说、剧本三个方面介绍雨果的代表作品。
一、诗歌
雨果的诗歌作品以《悲怆集》为代表,这部诗集包含了他的成名作《孤独者》、《夜曲》等。
这些诗歌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想象力,表现了雨果对人生、自然、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其中,《孤独者》以其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二、小说
雨果的小说作品以《悲惨世界》为代表,这部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法国革命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充满苦难和悲惨的社会,通过主人公让·瓦尔简的遭遇,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语言优美动人,被誉为“人类悲剧的杰作”。
三、剧本
雨果的剧本作品以《诺曼底的莎士比亚》为代表,这部剧本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之一。
剧本以莎士比亚为主题,描绘了他在诺曼底的流亡生活和创作经历。
剧本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想象力,同时也表现了雨果对艺术和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剧本语言优美,情节跌宕起伏,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剧场的代表作”。
总之,雨果是一位文学巨匠,他的作品不仅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小说、剧本作品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想象力,语言优美动人,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雨果的名词解释
雨果的名词解释雨果(Hugo),这个名词源于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以其广博的才智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雨果的名词解释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涉及到雨果文学、雨果奖和雨果风潮等相关内容。
一、雨果文学1. 雨果文学的特点和影响雨果的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豪情壮志、对社会不平等的关注和对人性复杂性的探索。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独特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文学技巧,对于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雨果作品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巨人传》是雨果最著名的作品。
这些作品涵盖了历史、人性和社会问题等多个层面,不仅展现了雨果的创作才华,也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二、雨果奖1. 雨果奖的历史和意义雨果奖是世界科幻文学的最高奖项之一,由美国科幻媒体协会(WSFS)设立于1953年,以纪念维克多·雨果的名字。
该奖项旨在表彰科幻文学界对于科幻作品的贡献,是科幻文学领域最具声望和影响力的奖项之一。
2. 雨果奖的奖项设置和评选程序雨果奖分为多个类别,包括最佳长篇小说、最佳中篇小说、最佳短篇小说、最佳战争小说、最佳系列小说、最佳专业杂志等。
奖项的评选由科幻文学爱好者组成的会员投票选出,以保证公正和公开的评选结果。
三、雨果风潮1. 雨果风潮的兴起和背景随着雨果奖的设立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雨果风潮逐渐在科幻文学领域兴起。
这股风潮将科幻作品带入了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中,推动了科幻文学的发展和传播。
2. 雨果风潮的影响和争议雨果风潮带来了科幻文学的热潮,激发了更多创作者的潜力和创造力。
然而,雨果奖评选过程中的争议也不容忽视,包括政治偏见、票选操纵等问题。
这些争议对于雨果奖及其相关风潮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
综上所述,雨果这个名词解释涉及了雨果文学、雨果奖和雨果风潮等方面的内容。
维克多·雨果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创作和影响对于世界文学以及科幻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带动了更多关于他本人和他名字所热潮的讨论和解读。
第六章浪漫主义文学第三节 雨果
格雷勿方场
中心活动点之一的格雷勿方场位于塞纳河 右岸的巴黎市区。方场的一侧是绞台,另一 角是荷兰塔,塔底小黑屋住着女修士,“一 个窄小的尖穹窿的窗洞,开向方场”,女修 士在这里用眼光和声音“紧紧相随”着爱斯 梅哈尔达。方场的附近是乞丐广场,住着巴 黎下层人民,乞丐王国像“奔泻的水每天早 上从那儿流出”。甘果瓦“每天早晨离开乞 丐的大本营,常常是伴同着那吉卜赛女郎, 帮着她在所有的街上收集她所赚来的小银 币”。
惊世骇俗的民间语言
《欧那尼》的浪漫主义特点十分突出,有密室、 地道、乔装、假面、计谋、决斗、服毒、机关布 景等哥特气氛和奇情剧手法。剧本采用通俗的民 间口语,第一幕第一句台词是莎尔的老保姆所说: “这么早他就来了吗?(又有敲门声)不错,听 这声音,一定是从暗梯那儿来的。(第四次敲门 声)我得马上去开门才好。(她打开那扇秘密小 门)” 第二幕,国王问:“什么时候?” “我 来抢那位美人,你们去捉那强盗。”
从形式上看,人物的圆心结构是在围观 中形成的。女主人公爱斯梅哈尔达是一个流 浪卖艺姑娘,她的特殊身份决定了这个以她 为中心的人物圆心结构是在她优美舞姿的旋 转中形成的。
爱斯美拉达在广场跳舞
人物圆形结构的表层结构
作者描写道,“那个圆圈的人物很多”, 爱斯梅哈尔达“在一张随便铺在她脚下的波 斯地毯上跳舞着,旋转着”,“她轻捷,又 飘逸,又快乐”。在这热情的旋转中,甘果 瓦被“灿烂的景象迷住了,不能一下子肯定 地看清楚这个女郎究竟是人,是仙,还是天 使”;加西莫多“那样深深地专心看着”; 巴黎的群众“都目不转睛,大张着嘴”;孚 罗诺“比其余的更注意那跳舞女子”;女修 士对她发出“一种虔诚的、憎恶的声音”; 法比“招手叫她去”。这种形式上的围观圈 子可以看作是人物圆形结构的表层结构。
自考外国文学作品选雨果
自考外国文学作品选雨果雨果(VictorHugo)是19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涵盖了诗歌、小说、剧本等多个领域,被誉为“浪漫主义文学之父”。
在自考外国文学作品中,雨果的代表作品被广泛收录,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备受推崇。
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雨果的作品充满了感性和情感。
其中最著名的是《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这是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法国19世纪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主人公让·瓦尔简,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贫穷工人,他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和不幸之后,最终变成了一位正义的斗士。
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警察贝尔纳,在追捕让·瓦尔简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人性的复杂性。
《悲惨世界》不仅描绘了社会的黑暗面,也呈现了人性的光明面,使读者深受感动。
除了小说之外,雨果的诗歌也是他最为出色的创作之一。
他的诗歌充满了热情和激情,表现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对自由的追求。
其中最著名的诗歌之一是《自由颂》(Chant des Partisans),这首诗歌是为法国抵抗运动而写的。
诗歌中表达了对自由和正义的强烈渴求,激励人们为自由而奋斗。
另外,雨果的另一首著名诗歌《海上的人》(Les Djinns),则表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命运的深思。
除了小说和诗歌,雨果的剧本也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
他的剧作《诺特丹的钟楼》(Notre-Dame de Paris)被誉为法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戏剧之一。
这部戏剧讲述了中世纪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角色是卡西莫多,他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聋哑人,最终在自己的善良和勇气的帮助下,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剧本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艾斯梅拉达,她是一个美丽的吉卜赛女孩,与卡西莫多之间的感情线也成为了这部剧作的亮点之一。
综上所述,雨果的作品在自考外国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人类的命运和自由的追求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雨果介绍
雨果简介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 - 1885年5月22日)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
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
写有大量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出小说1841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治讽刺诗《惩罚集》,每章配有拿破仑三世的一则施政纲领条文,并加以讽刺,还用拿破仑一世的功绩和拿破仑三世的耻辱对比。
1878年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他回到巴黎。
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几乎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志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堕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
剧本《克伦威尔》 1827年发表的韵文剧本。
剧本的“序言”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
《爱尔那尼》(爱格尼) 1830年,它的首演是法国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彻底胜利的标志。
【19世纪法国小说研究】2-雨果《巴黎圣母院》主题研究
第二章雨果:《巴黎圣母院》主题研究一、生平与文学成就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浪漫主义的杰出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文坛巨人、民主斗士、社会良知的代表。
一生历经法国历史上最激烈动荡的时代:拿破仑帝国的兴衰、波旁王朝复辟、七月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路易•波拿巴称帝、普法战争、巴黎公社起义。
他的创作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政论等,反映了法国动荡的社会生活。
他的创作充满人道主义激情,是西方文学史上人道主义作家的著名代表。
(一)主要生平:1.美好的童年与不和谐的家庭雨果于1802 年2 月26 日出生在法国东部贝藏松市的一座古老的住宅里,小雨果的童年是在如画的庭院度过的美好时光,有跟随父亲转战欧洲的动荡的生活,有在图书室里废寝忘餐读书的快乐。
这一切使他的童年充满了乐趣,让他接触到更广大的世界。
在小雨果的脑海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雨果四岁多就开始尾随着哥哥上学了,他喜爱学习,嗜好读书,经常捧起一本书好几个小时舍不得放下。
他对文学尤其感兴趣:十二、三岁时,他就尝试着写下了成千上万行诗,还写了一部喜歌剧、一部散文剧、一部史诗和一部五幕诗体悲剧的剧情梗概。
雨果的母亲索菲和父亲西吉斯贝尔的婚姻是两个不同政见者的浪漫结合。
雨果的父亲西吉斯贝尔出身于一个木工家庭。
他受教于南锡牧师会的神父门下,懂拉丁文、数学,也会写情诗歌谣和长篇小说。
但他少年参军跟随拿破仑征战,先是升任上尉,转战南欧各国时,被提升为军团上校,后来被拿破仑委任为亚维利诺省的总督,后来又晋升为将军。
雨果的母亲索菲是一个船主的女儿。
她的父亲是一个保皇党人,天主教徒。
由于父母早逝,她是在姑母身边长大的。
姑母也是保皇派分子。
她把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将自己的刚毅性格传授给了侄女索菲。
1796 年的一个夏日,已经出落成一个大姑娘的索菲接到通知,雅各宾士兵正在附近丛林中搜索保皇的朱安党人,要她去对付一下那些士兵,将他们的视线转移开去。
于是,那天中午时分,正率队执行任务的西吉斯贝尔上尉看见前方出现了一个英姿飒爽的布列塔尼姑娘,她骑着马儿悠悠荡过来。
文学巨匠雨果的浪漫主义创作与思想
文学巨匠雨果的浪漫主义创作与思想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是19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被誉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深深地烙印了浪漫主义的标志,不仅体现在他的创作风格中,也融入了他对社会、人性和自然等方方面面的思考。
本文将探索雨果在作品中展现的浪漫主义特征以及他的思想观点。
一、雨果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雨果的作品充满了激情、豪情和奇思妙想。
他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突破了当时严肃的传统文体,采用了宏伟的叙事手法和生动的形象描绘,给读者一种强烈的感受。
比如他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中,通过对巴黎圣母院的细致描写和对主人公埃斯梅拉尔达的塑造,展示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关怀。
此外,雨果的作品也充满了神秘和幻想元素。
他常常描绘超自然的景象、奇妙的事件和富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将现实与超现实相混合。
例如,《巴黎圣母院》中,魔鬼形象卡西莫多被描绘成一个与众不同、充满神秘力量的角色,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浪漫与奇幻。
二、雨果浪漫主义思想的表达雨果的浪漫主义思想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主要体现在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上。
首先,雨果对自然的描绘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他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描写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如《悲惨世界》中,他生动地描绘了城市巴黎的街头景象,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宏伟。
同时,他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也体现出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崇高感。
其次,雨果对人性的关怀和探索是他浪漫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坚信人性的善良和美好,并通过创作来展现这些美好的一面。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善良、勇敢和正义的形象,如《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让·瓦尔简,虽然遭受了种种不公和苦难,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善良的品质。
最后,雨果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是他浪漫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
他对当时法国社会的不公和贫困现象深感忧虑,通过他的作品揭示了这些问题,并对社会进行了批判。
例如《巴黎圣母院》中,雨果揭示了教会和社会的黑暗面,并呼吁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作家——雨果
监狱噩梦
故事从冉阿让出 监 狱 后 的 经 历开 始 , 他在监狱里的遭遇 通过黑白片的梦境 表现,既节省叙述 的时间,又表明监 狱生活是追逐主人 公的噩梦。 公的噩梦。
点击图片: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故事段落2 故事段落2:主教的感化
冉阿让出狱 偷窃主教的银餐 具,主教希望他 重新做人, 重新做人,没有 向警察报告。 向警察报告。用 仁爱精神感化了 冉阿让。 冉阿让。
《海上劳工》(1866) 海上劳工》
故事: 故事:青年渔民吉里亚特为了爱情 战胜海上风暴,谱写了一曲人与自 然斗争的凯歌。 人物: 人物:当吉里亚特享有娶代律雪特 的权力时,却发现其另有所爱。最 后他决定牺牲自己,成全一对恋人 的婚姻。在把他们送上旅程后,他 让自己淹没在汹涌的海浪中。 主题: 主题:雨果再现了劳动者战胜自然 创造奇迹的刚毅和才能,也歌颂了 吉里亚特的高尚纯洁、诚实善良和 自我牺牲精神。
雨果故居
浪漫主义文学领袖
• 雨果是当之无愧的浪漫主义文学 领袖。 • 在理论上,《〈克伦威尔〉序言 》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 • 在创作实践上,雨果的剧本《欧 那尼》的上演,彻底击败了古典 主义戏剧,占领了欧洲古典主义 的堡垒——法国文学阵地,具有 划时代的意义。
复杂多变的政治活动家
• 雨果少年时代狂热崇拜拿破仑,王政复辟时期倾向 保皇党,1830年支持共和党,1845年成为贵族议员 ,1848年又成为共和主义者,1851年,反对路易波拿巴政变,被迫流亡19年,1870年回国参加普法 战争,1871年又反对巴黎公社,但同情被镇压的工 人。 • 雨果的政治态度表面上反复动摇于共和党与保皇党 之间,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即他的
点击图片: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故事段落4 故事段落4:宪兵沙威被感化
巴黎圣母院雨果的浪漫主义之作
巴黎圣母院雨果的浪漫主义之作巴黎圣母院:雨果的浪漫主义之作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的一部浪漫主义作品,引领了19世纪法国文学的潮流。
他以生动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刻画出了宏伟的建筑和复杂的人性。
这篇文章将探讨巴黎圣母院这一作品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精神,以及作品中深入人心的角色和主题。
雨果运用了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巴黎圣母院这座建筑的精致细节,以及它所象征的法国文化遗产。
他以一种史诗般的方式再现了塔楼、拱门和彩色玻璃窗等元素,展示了中世纪建筑的壮丽和复杂。
通过对充满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细节的描绘,雨果给读者呈现了一种浓郁的浪漫情怀。
除了建筑的描写,雨果还通过丰富多彩的人物塑造,展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与矛盾。
作品中,卡西莫多尔神父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他在精神上受到压抑,内心充满矛盾。
他既有着对神圣事物的虔诚,又被尘世的诱惑所迷惑。
与此同时,埃斯梅拉尔达则是一个纯真、善良的女孩,她的美丽和纯洁形成了与巴黎黑暗一面的鲜明对比。
通过这些鲜明对比的描绘,雨果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的冲突。
此外,巴黎圣母院也代表了宗教与人类之间的斗争。
雨果通过圣母院中出现的冰冷无情形容它变成了一个“至尊永存”的戒律载体,将其与罪恶进行了对比。
这种对矛盾性的描绘使得圣母院成为了法国社会和宗教的象征。
除了人物和主题的描写,雨果在作品中还流露出了对社会不公正的关注和强烈的正义感。
通过对费卢杰的塑造,雨果描绘了众多贫困人群的生活境遇,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怒。
同时,他还利用安斯蒂眀、康伯巴什和通才尔等角色,揭示了社会阶级之间的冲突和压迫。
总之,巴黎圣母院是维克多·雨果的一部浪漫主义巨作,通过描写建筑和人物,展示了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
雨果对于浪漫主义的追求和对社会不公的关注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了法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无论是其精细的描写还是对人性中的善恶和社会问题的思考,都让人深受触动。
巴黎圣母院以其独特的浪漫主义美感,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成为了一部经典佳作。
法国文学的辉煌传统:雨果、莫泊桑与圣埃克若伊
法国文学的辉煌传统:雨果、莫泊桑与圣埃克若伊法国文学以其辉煌的传统和众多优秀作家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主题中,我们将探讨法国文学中的三位杰出作家:维克多·雨果、莫泊桑和圣埃克若伊。
他们的作品不仅对法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全球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被公认为法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在19世纪的文学界享有盛誉,作品包括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多种形式。
雨果以其宏大的叙事风格和对人类普遍命运的关注而著称。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以其精彩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刻探索而受到广泛赞誉。
另外,雨果的另一部名著《悲惨世界》也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以其复杂的情节和对道德及社会问题的深思而闻名,对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是19世纪末法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短篇小说作品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对人类的欲望和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莫泊桑的作品常常以精细入微的描写和细节为特点,展示了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敏锐洞察力。
《项链》是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了一个中产阶级女人因失去一条虚荣心满足的项链而导致悲剧的故事。
这个故事揭示了社会阶层和人类欲望之间的紧密关系,也体现了莫泊桑对人物命运的深入思考。
圣埃克若伊(Saint-Exupéry)是20世纪法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他以其著名的小说《小王子》而闻名于世。
《小王子》是一部寓言式的故事,以其深刻的哲理和对人类关系的思考而广受赞誉。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王子的冒险旅程,通过与各类奇特人物的交流,揭示了人类对友谊、爱情和责任的理解。
圣埃克若伊的作品常常以幻想和寓言的方式呈现,他用简洁而深刻的文字,探索了人类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三位作家在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以各自独特的形式和风格,描述了人类的精神追求、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雨果文学常识初中
雨果文学常识初中
1.雨果是19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的著作涵盖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他的著作对当时的法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雨果的著作中最著名的小说是《双城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小说,它记录了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历史事件,描绘了法国大革命的悲惨状况。
3.雨果的另一部著名的小说是《基督山伯爵》,这是一部关于一个爱情故事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穷小子如何追求他的爱情,最终得到了幸福。
4.雨果还写了一部叫做《悲惨世界》的小说,这部小说描写了法国农村的贫穷和困苦,以及农民们面对悲惨命运的勇气和智慧。
5.雨果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罗曼史》,这是一部讲述罗曼和玛丽之间的爱情故事的史诗。
它描绘了一个悲惨而又美丽的爱情世界,被誉为“爱情文学的经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一)
一:雨果兼谈巴尔扎克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浪漫主义执牛耳之人,是法国的维克多·雨果(1802年——1885年),被誉为“法国的莎士比亚”。
镜子的两面构成完整的世界,浪漫主义、雨果是镜子的“里”;镜子的“外”面是批评现实主义,是巴尔扎克(1799年——1850年),巴氏比雨果早生三年,多体验人生疾苦,雨果晚巴氏五年死,死后入先贤祠,受全法国人民爱戴。
对比着说,雨果的人生处处是正确的,是镜中的完美,巴氏的人生处处是错误的,是境外的残缺。
我尤爱残缺的人生甚于完美的人生(此观点不适用于文学,只因福楼拜和卡夫卡我都挚爱),莱昂纳德·科恩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生命妊娠着文学,裂痕是破腹时的那道隐隐约约的痕迹。
所谓差异并非是说艺术分道扬镳,虽雨果与巴氏分属不同的门派,然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终究不过是文学史的把戏,伟大的作家的书写的皆不过是从生命中探究共性,从共性中发现特性的行为(凡艺术皆是如此,区别于表现的方式的不同而已)。
雨果与巴氏皆是著作等身的大文豪,前者《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后者更有恢弘瑰丽的《人间喜剧》,堪称伟大。
所谓的“正确”与“错误”,不过是其体验生活方式的别名。
但就其人生来说,雨果少年成名,诗文获奖,受文学前辈赏识,文学之路上春风得意马蹄奔疾,少年人的浪漫到底就是主义了;巴尔扎克的旅途艰难坎坷,既不可走马亦不可观花,生活慌张,文学匆忙,债台高筑的《人间喜剧》,望眼过去竟处处都是人间悲剧。
若不见此处,雨果与巴氏竟何其相似,两人皆是从小立志从事文学;巴尔扎克以秋毫之眼冷观世界,雨果虽居庙堂,仍心忧天下;两人亦崇拜拿破仑,视其为偶像。
只是前者成为了“文学的拿破仑”,后者成为了“法国的莎士比亚”。
“拿破仑”和“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和雨果一旦被并列起来就会引发对比(张国荣谭咏麟如是),后人揣测似的问着孰高孰低呢?我的观点是,一部作品创作完成后,便非作者主导了(T.S.艾略特用比作品还厚的注释来主导作品,不算高明),读者的审美能力和阅读期待决定着一部作品的表现厚度。
旧话便是:文无第一,时髦的文艺的说便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
而在中国,仿佛巴尔扎克更高一点,大抵上原因我以为有两点,其一是我国特定的时代对于现实主义的推崇所致(山药蛋派终究喜欢不来),其二便是大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本影响力之高所致。
翻译要求“信达雅”,“信”字决是首要的,我以为翻译本身就带有创作的意味,一味的求形式相似是二流的(神似胜于形似),所谓言辞达意,精致典雅应是第一准则,特朗斯特罗姆曾谈及美国诗友罗伯特布莱将他“耕犁是一只坠地的鸟”翻译成“耕犁是一只飞起的鸟”,而庞德在翻译刘彻的《落叶哀蝉曲》时也优先传递情感,将第四句的“落叶依于重扃”中“落叶”的意象用在尾句,以“一片湿漉的落叶粘在门槛上”移情于景,成就现代诗歌的经典,因此翻译家的能力决定着作品在异国他乡的命运(然而翻译能否超越原作便是另一个题目,就伟大的作品来说,余之拙见是小说散文等尚可水平,诗歌常常在翻译中丢失的便是诗意)。
在法国,仿佛雨果更高一点,好例子有两个:其一是2002年被成为“雨果年”,以此纪念维克多·雨果诞辰200周年,“巴尔扎克年”呢,到是没有听说的;其二是雨果逝世,全法国动容,十数万人涌上街头伴其走过凯旋门,进入先贤祠。
法国人认为雨果是贵族精英文学的代表,而巴尔扎克则属于平民文学,我
们从评论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话中可以窥探一二,他说:“巴尔扎克虽是个拙劣的文体家,却是一个最上流的作家。
”,西方对于文体家推崇备至,西方如福楼拜,蒙田,中国如沈从文,鲁迅,而巴尔扎克的文字终究算不上是精致的,这一点可能是他的名气略逊于雨果的原因,但前者如瓷器,巴尔扎克是青铜,浑厚而肃穆。
代入阅读感受来比喻的话,雨果是观光的风景区,巴尔扎克是篆刻密集的潦草的文字的墓碑。
(风景区匆匆而过,墓碑让我静穆驻足片刻)但风景区也好,墓碑也罢,文学若想颠扑不破,必要有其独特的稳固的特质。
福楼拜之伟大因其完美,巴尔扎克之伟大因其思想气质的厚重。
浅观雨果和巴尔扎克,如似李白杜甫,前者是性情所至,写不幸也飘逸着、浪漫着,后者沉思怀悲,写幸运也深沉着、忧思着。
杜甫常有写给太白的诗作,那些诗恍若受到了青莲居士的影响而轻盈起来,李白写给子美的作品,也沾有少陵野老的况味。
伟大的作家,彼此相遇,走过,走过了玫瑰的香气就会飘在莲塘的上方。
巴尔扎克的最后的时刻,维克多·雨果时常来看望他,巴尔扎克对雨果抱怨说他无法完成《人间喜剧》了,数日后,天才陨落,灵柩安放在拉雪兹神父公墓,雨果在那篇著名的感人至深的巴尔扎克的葬礼的致辞上如是写道:“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
他才华卓越,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
诚如杜甫为李白写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伯乐相千里之马,千里马是天才,伯乐更是天才,而千里马常有,伯乐却不常有,雪莱在,拜伦何其幸哉,魏尔伦在,兰波何其幸哉,杜甫在,李白何其幸哉。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
二:美的略谈
说一些个人拙见,我以为所有伟大的文学的本质都是“浪漫”的,这里的“浪漫”却不是指“浪漫主义”,盖只因“浪漫主义”生的早,再用,歧义就颇多,换一个说法就是“美”。
我爱文体家,更爱文学中的美学家。
杜子美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浩然的“风流”就是美;陶渊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既是美;李义山之《锦瑟》中尾联写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惘然”便是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中的“病态的花”,魔鬼的“丑陋,凶恶,卑鄙”就是美。
雨果的美是与丑对照体现的,既是他在《克伦威尔宣言》中所提出来的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通过对“丑”的否定而使得“美”的肯定更有强度,雨果的浪漫主义原则是反对古典单一的赞美,但波德莱尔更力度更大,选择“发掘恶中的美”,既是“丑(恶)既是美”。
前者如容颜,后者如肌理。
《悲惨世界》中,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冉·阿让而展开。
冉·阿让因偷一块面包而被判处十九年苦役,获释后又盗取神父的银器,最终因神父的善意而洗心革面,在无情的时代和命运中几经辗转而最终守住初心。
《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用克洛德、弗比斯、格兰古瓦所代表的三种爱情来映衬卡西莫多的超凡脱俗的无私之爱。
以世间所有丑陋形象“跛足”“驼背”“独眼”加持与一身,在此外表之下却“心有千千结”——纯洁高尚的灵魂。
《欧也妮·葛朗台》中,巴尔扎克则是着重描写吝啬鬼葛朗台这一形象。
以此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金钱对人的思想灵魂腐蚀和摧残。
雨果与巴尔扎克,皆是写社会和小人物,不同的是雨果用赞美,巴氏用批判。
但无论是赞美还是批判,作品所展现的都有其深刻一面。
雨果用社会之丑突出人性之美,读者亦能看到另一面,而不仅仅流连于个人的品德。
因此,美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感受,相对的华丽才是浅层次的,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华丽之外也一定能看到深处的水波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