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道德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道德案例

【篇一:幼儿道德案例】

幼儿道德行为案例分析———陈海燕记得,以前园长在抽测各班品

德教育情况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篓中有五个皮球,留个小朋

友怎么玩,请六名幼儿用行为表示,令人吃惊的时竟无一人知道学

会等待,让别人先玩或两个人合作玩,自己首先抢到一个就拍起来。园长又将行为考察变为口头提问,结果有一次出人意料,“先请别人玩”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这就表明,幼儿已有道德行为人认知却无

相应的行为,言行不一的现象间接地反应了我国德育工作中的薄弱

环节,即重口头教育轻行为训练。

幼儿品德的形式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习惯是归属。教师只有将幼儿对道德行为的认识变为自觉的行为,

才真正达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但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幼儿人数较多,言语说服、形象感染等方法成了教师常用的教育手法,而忽视

了德育实践活动。那么,教师在提高幼儿道德认识的同时,如何加

强幼儿道德行为训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呢?设置选定的情境,

触发幼儿的道德情感、行为意识。

我曾见过这样一个场面:大班的幼儿和小班的幼儿一同在大型玩具

话题上玩,教师注意观察本班的幼儿行为,并进行记录,活动后回

教室,教师将记录的情况告诉幼儿,引导幼儿讨论,认为谁的做法

最好?热烈的讨论之后,很多幼儿都知道应该让小弟弟、小妹妹先玩。

教师在“滑滑梯”这样一个户外活动细节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选定环境,通过讨论,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意识,在滑的过程中,幼儿的

行为意识已发展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可见,特定环境的多次或反复

创设,将会提高幼儿的道德意识,有利于道德意识向行为的转化。

创设条件,为幼儿提供练习机会。

练习和实践是行为形成的主要方法,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寓行为实

践于道德活动之中。

德育活动是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行为实践是德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开展德育

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只有精

心设计德育实践活动,促使幼儿的认识行为得到巩固,才会收到事

倍功半的效果。在第一个“谦让”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教师设计

了这样三个环节:(1)故事:小红花找朋友;(2)讨论:为什么

小红花找红云做朋友呢?你还听说过哪些谦让别人的事(孔融让梨、雷锋的故事等)?(3)实践活动:教师将霸道、攻击性强的幼儿分

散到各个小组玩搭积木、滑滑梯,结果这些霸道的孩子变得乖巧多了,也懂得谦让。在这样一节课中,教师在幼儿对谦让有所认识的

基础上,设计了一个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活动,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通过实践练习,知道了该怎么做,取得了较好的效通过扮演

角色,增强自觉性系行为。幼儿在一定的德育氛围中常常能表现出

良好的道德行为,但离开了这一特定的环境,便会是另一种表现。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多次练习的机会,是增

强自觉性行为的有效手段。

角色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扮演自己想做的角色,

为了让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幼儿必须控制自己用角色的规则来要求

自己;同时,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安排某个幼儿担任某一角色,

用角色的行为来约束他,如在角色游戏“交通警”中,教师让一位平

时不守纪律,攻击性强的幼儿担任“警察”,幼儿因为做了小“警察”,在游戏中必须坚守岗位、送老人、孩子过马路。幼儿在游戏情景中,通过扮演角色达到多次练习的目的。

抓住教育契机,强化习惯形成幼儿良好品的习惯的形成是品德教育

的最终目标,幼儿的品的形成后,经过反复的实践,练习就可以形

成习惯。抓住教育契机是巩固品德教育成果,强化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和行为,及时发现教育契机,如,“ 张小椅倒在地上,几个小朋友走过去,竟无一人扶起来时”、“某某小朋友发现地上有一块雪花积木,悄悄送进篮子里时”,诸如

这类司空见惯的现象,教师切不可熟视无睹,应积极引导孩子去做,同时辅导以表扬或批评等品德评价手段,巩固习惯的形成,否则,

将会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影响品德教育的效果。

另外,教师对孩子进行良好品德训练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规范自身

的言行,做孩子的楷模,以良好的品德、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总之,幼儿良好思想品德鄂形成是长期教育的结果。教师在教育实

践中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新颖有趣的的德育活动,因势利导,促进知情、意、行诸要素的统一,持之以恒地做好幼儿的思想

品德教育工作,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小班个案分析--攻击性行为案例:邬俊杰今年4岁,是班级中个

子最高,力气最大的男孩。他经常欺负其他小朋友。有时自由活动

时他双手一齐拍打他身边的小朋友,把小朋友弄哭。有时,他有意

拧其他小朋友的耳朵。有时他看着电视武打片里的动作,指手画脚,向其他小朋友操练一番。把小朋友的衣服弄脏、撕破,甚至弄伤小

朋友的眼睛、鼻子等等。

俊杰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被称为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时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齐发展状况既影响

幼儿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一种不为社会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时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伤害的或引起痛楚的行为,

他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等,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点的孩子更多的

是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儿童的

攻击性行为一般在3-6 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 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攻击性行为会妨碍幼儿今后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性行为延续至青

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

另外,攻击性行为还与犯罪有一定关联。心理学研究表明;70少年暴力犯罪在儿童期就认定为有攻击性行为。也就是说,从小攻击性强

的幼儿,如果不注意客克服和制止,长大后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幼儿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时,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纠正。

潘桥镇小天使幼儿园个案分析表幼儿姓名 2011.01.11.—11.16观察

班级观察目的:1、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到的情况记录:平时的日常活动中,

动作慢。尤其是在中午吃饭的时候,老师不催他吃饭,他就一个人

在那东看看西看看,不知道往自己嘴巴里添饭。每当集体活动时,

喜欢一个人不声不响的立在那,不喜欢与人接触。午睡时或其他时间,有小便就地解决,不跟老师说要上厕所小便。有时老师主动问

他了,他也只是勉强的摇摇头。

评析: 1、父亲对孩子管束严厉苛刻,平时俊洲犯了错误,他爸爸不

管是在什么场合都严厉斥责一番,慢慢地使孩子内心产生紧张和恐

惧感,使得俊洲越来越不敢抬头,在人前说话了。

2、自身的适应能力较差,对周围陌生的环境、人、还有事物,都给

了他一定的心里压抑,从而变得喜欢独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