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 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元)胡助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拙:同“茁”。
③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附】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龙标”指的是________。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人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
3.古诗阅读【注释】江总,南朝陈诗人。
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在重阳节所作,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角度探究两首诗的共同点。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思吴江歌张翰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1)请结合全诗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________,“思”的意思是________。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请你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边的诗歌,回答以下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意图?(2)联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谈谈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 1)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悲伤的氛围。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程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分析】【分析】( 1)“杨花”即柳絮,每年春末,杨絮开始漫天飞舞。
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其余花,其余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分外妖娆,而杨花却要走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季增添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季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但是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这类鸟春末时从南方飞来,它老是朝着北方鸣叫,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好像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类鸟也叫子规。
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 2)联合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闻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望给明月,希望能跟着风向来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 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据此可知诗人“愁”的原由是: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程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故答案为:⑴ 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悲伤的氛围。
⑵ 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程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评论】⑴ 本此题观察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常的学习中,牢记常存心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溃不可军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下列对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节描写诗人面对街灯和明星所引发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向往光明的思想。
B.第二节作者想象天上街市中的珍奇物品,含蓄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C.第三节描写作者想象中的牛郎织女在天河骑牛来往的动人情景,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厌弃压迫、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
D.第四节描绘作者想象牛郎织女正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一句中的逗号有什么表达作用?(3)诗中使用了“你看”“定然”“不信”“请看”等词语,有何作用?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表明作者看得仔细、清楚。
B.这些词语用得肯定,把想象的内容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历历在目。
C.联想自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D.表明作者态度亲切,用语客气,为人谦虚。
(4)下列对这首诗的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旨在描写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清新、活泼。
B.这首诗通过想象天街的美丽和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这首诗是作者的主观想象,是作者美好愿望的表现,与现实生活无关。
D.这首诗的主题是消极的,它表明了作者只能寄希望于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
【答案】(1)D(2)逗号一般用来表示一句话中的一般性的停顿。
而此句中的逗号不仅表停顿,更是要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3)B(4)B【解析】【分析】(1)D项“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错误,应该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以下古诗,而后回答以下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此中。
星汉绚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分别解说“临”与“澹澹”。
(2)“日月之行,若出此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请联合诗句的手法和内容作简要剖析。
【答案】( 1)临:抵达澹澹:水波涟漪的样子(2)日月星斗仿佛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异的想象,融情入景,以海洋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广博胸怀和远大志向。
【分析】【剖析】( 1)“东临碣石”东行登上碣石山。
临:抵达、登上。
“水何澹澹”海水多么广阔浩大。
澹澹:水波涟漪的样子。
(2)“日月之行,若出此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前方的描绘,将海洋的气概和威力突显在读者眼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广博的胸怀、广阔的胸怀、弘大的志向。
暗含一种要像海洋容纳万物同样把天下归入自己掌中的胸怀。
故答案为:⑴ 临:抵达澹澹:水波涟漪的样子;⑵ 日月星斗仿佛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异的想象,融情入景,以海洋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广博胸怀和远大志向。
【评论】⑴ 本题考察实词的解说,解答时依据句意回首所学仔细作答即可。
⑵ 做好本题要依据说明认识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绘的光景特点来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读懂诗歌。
2.阅读诗歌《观沧海》,回答以下问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此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以下选项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述海洋浩大壮阔的情形,着力衬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令人感觉海边风景的壮丽多姿。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边的诗歌,完成后边的题目。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顾?(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答案】( 1)随意(2)诗句运用了比较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期望挣脱约束,神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分析】【分析】( 1)前两句写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如花似锦的山花更加神清气爽。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与“随意”相照顾。
(2)后两句的意思是:这才理解,(从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喊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将逍遥自在、随意翔鸣的画眉与堕入囚笼、失掉自由的画眉进行比较,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神往。
故答案为:⑴ 随意;⑵ 诗句运用了比较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期望挣脱约束,神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谈论】⑴ 此题观察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必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而后联合题目的要求作答;⑵ 此题观察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类题型主要观察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意会。
第一要认识常有的表达技巧,它包含:① 修辞方法,主要包含比喻、拟人、对偶、夸张、比较、比兴等;②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含托物言志、动静联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衬着、比较映托、多角度描述等;③ 表达方式,主要有描述,谈论,抒怀,抒怀方式主若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怀,而间接抒怀又包括借景抒怀、情形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正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怀方式),而后联合诗句和详尽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类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诗歌,回答以下问题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1)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1)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边的古诗,回答以下问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遇。
马首向哪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凡的表达中表露出了________之情。
(2)从情形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答案】( 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2)示例:经过描述夕阳余晖照耀着千万山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马上与友人又其余伤感之情以及对前程诱惑的感想。
【分析】【分析】( 1)第一要熟读诗歌,掌握内容,抓住要点句子“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遇”领会感情,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惊喜。
(2)这首诗描述了夕阳余晖照耀着千万山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离其余伤感和对前程诱惑的感想。
故答案为:⑴ 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⑵ 示例:经过描述夕阳余晖照耀着千万山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马上与友人又其余伤感之情以及对前程诱惑的感想。
【评论】⑴ 此题观察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联合诗句领会诗歌的表现手法;⑵ 此题观察学生句子的赏析,要依照题目提示,从情形交融的角度赏析。
答题格式:经过写什么景色,表达了什么感情。
2.阅读诗歌,回答以下问题旅宿杜牧酒店无良伴,凝情自静静。
寒灯思往事,断雁① 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②,家信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垂钓船。
【说明】① 断雁:失群的雁,这里是失群孤雁的喊声。
② 侵晓:清晨(1)诗中 ________、 ________等物象表示这是一首羁旅诗。
(2)本诗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联合诗句简析。
【答案】( 1)断雁;家信、也许酒店(2)抒发生者羁旅的孤寂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想念。
诗人羁旅他乡,没有亲人作伴,只好面对着“寒灯”,听着“断雁”的鸣喊声,心里特别伤心,旅途的孤寂之情呼之欲出。
诗人更是在半睡半醒、恍恍然惚中见到了家乡漂亮的风光,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天________的特点。
(2)评“孤客”二字,“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
这“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萧瑟凄凉(2)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解析】【分析】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诗句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由此表达了思乡的思想感情。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孤客最先闻。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
“孤客最先闻”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故答案为:⑴萧瑟凄凉;⑵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点评】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秋风、萧萧、雁群”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答题时应注意,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孤客”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________季,从“________”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________。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根据“枯藤”“夕阳”“西风”可知是深秋的傍晚写照。
(2)“枯藤老树昏鸦”属于悲凉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属于喜景,二者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的思乡情深。
(3)直接抒情,可以映照在重点词语上。
断肠,就是一种内心苦楚的倾诉。
(4)“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他乡的乐景描写,这反而加重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属于以乐景写哀情。
故答案为:(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意象、意境的赏析能力。
一系列深秋的荒凉意象,表达了一种深秋的凄清和孤寂景象。
(2)本题考查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理解。
作者有时以乐写乐,以悲写悲,但也能以乐衬悲,悲则更悲,本诗就是这样的情形。
(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作者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尾用“断肠人”三个字倾诉了内心的思乡苦痛。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秋夜寄邱员外①(唐)韦应物怀君属②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③应未眠。
【注释】①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与韦应物常有唱和。
②属:正值,恰逢。
③幽人:幽居隐逸的人。
(1)本诗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我们还可从诗句的________、________等地方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行秋(宋)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的景物,但是描写的对象不同,【甲】诗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而【乙】诗则描写了秋天的四种景象,分别是秋蝉、秋柳、________、秋叶。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的景物,但是诗人的心境是不同的,请简要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唐)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翻:义同“反”。
(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
标题中“________”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_______”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能直接体现作者对友人的感情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新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随意(2)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前两句写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姹紫嫣红的山花更加赏心悦目。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与“随意”相照应。
(2)后两句的意思是: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将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陷入囚笼、失去自由的画眉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随意;⑵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⑵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解析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________季,从“________”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________。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七年级 语文 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步十里松原①郭沫若海已安眠了。
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
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
【注】①十里松原:即千代松原,在日本九州岛北端的博多湾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大海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
B.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大海的夜景。
C.这首诗写的是山水相连、天地一体的美丽的夜景。
D.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行者的观察和感受。
(2)“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既然是“沉默着”,怎么能“赞美”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几处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案】(1)D(2)“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
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鉴赏。
本诗的内容包括两部分:景物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感受。
故此答案D。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即辨析能力。
沉默是指没有言语上的无声,但赞美并不一定要有声。
他们无数只手臂都高擎着指向天空,这种肢体语言已经激烈的表示了他们的崇敬之情,而在微风吹动下,看起来他们的手臂更像是在战栗,仿似被这天宇的浩瀚之美震撼了,惊住了。
“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及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
诗文中写出了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龙标被贬之地的偏远?(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B,C(2)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4)拟人。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B项“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有误;“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项““过五溪”,五溪为湘黔交界处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有误。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
杨花落尽,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景物是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初中七年级 语文 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古诗文阅读《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初中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请你将五,六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答案】(1)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2)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开:打开,开启。
轩:窗户。
面:面对。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把:拿起。
端起。
话桑麻:闲谈农事。
桑麻:桑树和麻。
这里泛指庄稼。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写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
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全文十分押韵。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
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故答案为:(1)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2)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新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得高妙,试简要分析。
【答案】(1)阴阴;又(2)“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杨柳阴阴细雨晴”的意思是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
其中的“阴阴”一词表现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又逐春风到洛城”的意思是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又”表示这是梦境的再次出现。
据此可作答。
(2)“又逐春风到洛城”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作者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阴阴;又;⑵“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这句诗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的感慨。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卷含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卷含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诗歌鉴赏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今广东一带)后,逃归的途中。
(1)“经冬复历春”中“历”的意思是:________(2)诗歌前两句里的“绝”和“复”反映诗人在贬谪期间怎样的生活状况?(3)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
诗中的“怯”和“不敢” 反映了怎样的心理?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时间?哪两个空间?(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诗歌鉴赏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今广东一带)后,逃归的途中。
(1)“经冬复历春”中“历”的意思是:________(2)诗歌前两句里的“绝”和“复”反映诗人在贬谪期间怎样的生活状况?(3)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
诗中的“怯”和“不敢” 反映了怎样的心理?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丰乐亭游春①(其一)欧阳修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
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
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怎样的景色特点?(2)“鸟歌花舞太守醉”中的“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
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
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诗歌前两句中“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描绘出一个的小儿。
七年级 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按照提示概括这首诗每小节展现的画面。
街灯明星相互辉映图——________——________——牛郎织女天街闲游图(2)第一节中的“闪”字和“点”字能不能互换?请说明理由。
(3)“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朵”本来是形容“花”的量词,这里用来形容“流星”。
有什么妙处?(4)第一节的四句诗,诗人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这样写的作用是()A.描绘出了一幅迷人的夜景图,抒发了诗人的苦闷、悲伤。
B.驰骋想象,给景色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C.把读者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铺垫。
D.渲染气氛,使天上和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5)诗中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和民间传说不同,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改编?【答案】(1)天上美丽街市图;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2)不能。
“闪”修饰的是“明星”,“点”修饰的是“街灯”。
星“闪”、“点”灯才合常理。
(3)诗人将形容“花”的量词“朵”用来形容流星,形象地表现了“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
(4)C(5)把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悲剧,变成了牛郎织女能骑着牛儿来往、生活幸福美满的喜剧,这样的改编使诗歌流露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给诗中的幻境涂上了一层更加迷人的色彩。
【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提示,分析诗歌所描绘的人、景、物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再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这首诗第一节写街灯明星相互辉映图,从“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可以看出这一节描绘的画面是:天上美丽街市图。
初中七年级 语文 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龙标被贬之地的偏远?(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B,C(2)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4)拟人。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B项“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有误;“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项““过五溪”,五溪为湘黔交界处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有误。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
杨花落尽,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景物是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随意(2)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前两句写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姹紫嫣红的山花更加赏心悦目。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与“随意”相照应。
(2)后两句的意思是: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将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陷入囚笼、失去自由的画眉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随意;⑵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⑵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词中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2)“路转溪桥忽见”写的是哪里的景象?(用词中的一句调整语序后问答)(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中的景物描写都反映了夜行人怎样的心情?【答案】(1)夏季。
从“鸣蝉”“蛙声”“稻花”可以看出。
(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
)(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意象。
这首词的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写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描写的景象。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3)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词中围绕着夜行的特点,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作者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故答案为:(1)夏季。
从“鸣蝉”“蛙声”“稻花”可以看出。
(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在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
)(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本题考查理解诗词描写的景象。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3)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先要通读全词,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3.阅读诗歌《观沧海》,回答问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2)下列与本诗中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3)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________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
【答案】(1)A(2)B(3)自己的雄心壮志(4)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像,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写法和感情。
A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突出大海,而不是“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和“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都是描写秋季景色。
“秋风、红叶黄花”都是秋季的标志。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遣词的妙处。
“若”字在前面的描写的基础上,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故答案为:(1)A;(2)B;(3)自己的雄心壮志;(4)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像,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原文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
“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B项和《观沧海》都是写秋季景色。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诗歌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遣词的妙处。
答题时应注意,“若”字,描写日月、星汉都仿佛是从海中升出,如此浩瀚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与抱负。
其胸中容纳的是浩大的景象,自然能反映出其心胸之宽广、博大.体现出其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胸襟。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天________的特点。
(2)评“孤客”二字,“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
这“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萧瑟凄凉(2)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解析】【分析】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诗句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由此表达了思乡的思想感情。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孤客最先闻。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
“孤客最先闻”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故答案为:⑴萧瑟凄凉;⑵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点评】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秋风、萧萧、雁群”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答题时应注意,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孤客”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