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力的合成·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定义及原理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3. 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合成概念、方法及实际应用2. 难点:力的合成方法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绳子、测力计、木板、图钉、白纸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的问题。
2. 讲解:讲解力的合成定义、原理及方法,通过PPT展示力的合成示意图。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力的合成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用力的合成方法解释实验结果。
4. 练习:布置一些力的合成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物体悬挂平衡、桥梁设计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合成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7.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力的合成的定义、原理、方法以及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验的进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知识。
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理解力的合成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3. 练习题评估:通过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力的合成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验和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合成概念和方法。
2. 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练习,自主发现力的合成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合成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合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能运用力的合成法则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力的合成的概念,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教学难点: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力的作用,比如拉扯、推挤等,那么这些力是如何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上的呢?(2)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力的相关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力的合成(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将两个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重50g的砝码,观察弹簧的形变量;然后改变砝码的位置,使两个弹簧分别受到不同方向的力,观察弹簧的形变量变化。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当两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它们的合力等于这两个力的矢量和。
3.学习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以两个力的作用点为顶点,分别按比例和方向画出两个力的矢量,然后连接这两个力的矢量的起点和终点,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表示这两个力的合力。
(2)举例讲解:假设有两个力F1和F2作用于同一物体,分别沿着OA和OB方向,那么它们的合力F合就是沿着OC方向的力,OC的长度表示合力的大小,OC的方向表示合力的方向。
4.应用力的合成法则解决问题(1)讲解例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F1=10N,方向向东,F2=15N,方向向北,求这两个力的合力。
(2)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F1=8N,方向向东,F2=6N,方向向北,求这两个力的合力。
(2)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力的分解,并尝试运用力的合成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复习力的合成相关知识。
高中力的合成教案
高中力的合成教案在高中物理的力学章节中,"力的合成"是一个基础而又重要的知识点。
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也是后续学习力的分解和平衡的基础。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符合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的力的合成教案范本,以供教师们参考和使用。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 让学生理解力的矢量性质,并掌握力的图示法表示方法。
- 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或计算得出分力的合成结果。
-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 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合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1. 力的概念复习:回顾力的定义、分类(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以及作用效果。
2. 力的矢量性:强调力既有大小也有方向,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3. 力的图示法: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箭头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4. 力的合成实验:通过悬挂砝码等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并观察合力的效果。
5. 力的合成计算: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几何方法或解析方法求解合力。
三、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
- 结合实验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 利用多媒体工具,如PPT动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认识。
- 分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拉车),引出力的合成问题。
2. 知识讲解:系统讲解力的合成原理和方法。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力的合成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4. 成果展示:各组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
5. 课堂小结:总结力的合成的概念、方法和实验要点。
6. 作业布置:设计与实验相关的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
五、评价方式- 通过课堂提问,检测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程度。
-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和讨论,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 检查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力的合成计算的掌握情况。
- 期末考试中设置相关题目,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对教案进行调整和完善。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3.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力的合成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方法。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合成效果。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绳子、木板等)3. 小组讨论表格4. 课后作业布置六、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3.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七、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 平行四边形法则原理2.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3.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实际例子八、力的三角形法则1. 三角形法则原理2. 三角形法则的应用3. 三角形法则的实际例子九、力的合成与牛顿第二定律1. 牛顿第二定律与力的合成关系2. 力的合成在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3. 力的合成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际例子2. 分析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布置课后作业,进行知识拓展六、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介绍解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含义,强调它们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详细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以及如何应用于力的合成与分解。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人体运动、机械装置等。
七、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 平行四边形法则原理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基本原理,即两个力的向量首尾相接,形成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代表合力的向量。
2.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演示如何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计算两个力的合力,并通过图表和动画加深理解。
高中物理必修一 2.5《力的合成》教案
必修一物理方法总览1.理想模型思想2.极限思想3.微元思想4.等效思想5.建模思想6.化曲为直思想7.图像法8.公式法9.逆向思维法10.平均速度法11.整体法12.分段法13.比例法14.逐差法15.图示法16.假设法17.二力平衡法18.隔离法19.图解法20.解析法21.作图法22.计算法23.正交分解法24.控制变量法25.知识关联记忆法主题2:两个力的合成规律总结合力与分力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的规律。
(1)说说一个大人是否需要施加400 N 的力才能等效替代,如何求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2)说说在“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实验中,为什么两次拉橡皮筋要将结点拉到同一位置。
(3)分析合力一定比分力大吗。
口头表述 第三层级 基本技能检测 根据具体情况与部分同学(特别是各小组组长)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全,小组同学都完成后可交流讨论。
PPT 课件拓展技能检测 视学生基础和课堂时间、教学进度决定是否作要求 教师未提出要求的情况下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自主完成 PPT 课件记录要点教师可在学生完成后作点评 学生在相应的位置作笔记。
PPT 课件 第四层级 知识总结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有没有必要总结或部分点评一下。
学生就本节所学做一个自我总结,之后可小组交流讨论。
PPT 课件呈现 感悟收获注意有代表性的收集一些学生的体会,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根据自己的感受如实填写 根据自己的思考找出解决方案课外拓展 讨论分力一定时,随着夹角的增大合力如何变化? PPT 课件 板书设计力的合成26.近似处理法27.量纲分析法28.动力学的方法29.瞻前顾后法30.合成法31.巧用参考系32.巧用推论解题33.函数法34.相对运动法35.整体二分法36.闭合矢量三角形法37.分解法38.动态三角形法39.极限分析法40.物理分析法41.数学分析法42.描点法43.相似三角形法。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范文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合成原理和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难点: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识: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
(2)提出问题: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些力如何合成一个等效的力?2.探究力的合成原理(1)分组实验:让每组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两个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力,观察力的合成效果。
3.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当两个力作用于同一点时,这两个力的合力可以表示为这两个力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2)通过图示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
4.练习力的合成(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力的合成原理。
(2)挑选几名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对解题方法进行讲解。
5.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举例讲解:分析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的合成。
(2)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力的合成原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讲解力的合成原理时,采用图示和例题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规律。
3.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五、作业布置1.复习力的合成原理和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3.思考力的合成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资源1.教材:高一物理课本《力的合成》章节。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绳、砝码等。
3.多媒体课件:力的合成原理动画演示、实际应用案例等。
高中物理力合成教案
高中物理力合成教案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合成,掌握力合成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2. 力合成的基本原理3. 力合成的计算方法教学目标:1. 理解力合成的概念,能够描述力的合成过程。
2. 掌握力合成的基本原理,能够应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运用力的合成的计算方法计算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重点:1. 理解力的合成概念2. 掌握力合成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1. 理解力合成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2. 掌握力合成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力合成的实际案例,引起学生对力合成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探究力合成的欲望。
二、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力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说明力的合成过程。
2. 讲解力合成的计算方法,包括平行力的合成和夹角力的合成。
三、示范(1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具体的力合成计算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四、练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练习计算力合成的例题。
2.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学过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重点强调力合成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力合成的习题,并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力合成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但可能存在一些学生对具体力合成的计算方法仍不够熟练,需要继续进行训练和巩固。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案例加深学生对力合成的理解和应用。
力的合成高一物理教案5篇
力的合成高一物理教案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平行班用的同一课题的教案设计,根据上课班级学生的实际差异宜有所区别。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力的合成高一物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力的合成高一物理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节《向心力》。
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本章节主要讲解了向心力的定义、定义式、方向及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
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这节讲的是描述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合外力,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接下来万有引力的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本章节是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它把运动学和动力__联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知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方面】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具备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思维基础方面】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科学和第一学期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计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情感态度方面】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向心力有关的现象有,但是有一些是错误的这就给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带来困难。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向心力的定义;能说出向心力的定义、写出向心力的定义式和单位理解向心力的作用效果;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圆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学习,相互联系,体验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用概念前后联系的方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止境的观点;通过向心力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容易让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兴趣;四、重点与难点重点:向心力表达式验证,向心力来源与作用效果。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教学建议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教法建议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需要强调不仅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
注意平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平行力的合成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由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做好规范演示。
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习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教学设计
2.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3.挑战题:设计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力的合成原理及其应用。具体包括: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的力的合成现象,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6.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7.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思考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物理《力的合成》这一章节,学情分析如下:高一学生在学习力的合成之前,已经掌握了力的基本概念、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但在解决力的合成问题时,可能还缺乏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的能力,对矢量图形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尚需加强。
1.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斜拉桥、帆船等。
2.力的合成与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之间的关系。
3.如何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力的合成原理,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学会运用矢量图形和数学方法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2.能够将力的合成原理应用于实际情境,解决生活中的力的合成问题。
3.理解力的合成与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知道力的合成是解决力的效果问题。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方法,包括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3.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2. 平行四边形法则介绍3. 三角形法则介绍4. 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效果问题,引出力的合成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合成概念,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3. 练习:布置一些力的合成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物体受多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分析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力的合成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3. 实践应用:让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力的合成概念、方法和应用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 练习题:准备一些力的合成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3. 实际问题案例:收集一些涉及力的合成的实际问题案例,供学生讨论和分析。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解题思路和心得。
2. 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评价和提问。
3. 总结提升: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展示,总结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规律和方法。
七、教学策略1.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原理和方法。
2. 问题引导:设置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问题。
3.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解题经验和心得,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八、教学难点1. 理解力的合成概念:力的合成是解决力的效果问题,需要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实质。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什么是力的合成,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合成。
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3. 力的合成实验:如何进行力的合成实验,实验注意事项。
4.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如力的分解、力的平衡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方法的掌握,力的合成实验的操作与分析。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方法的灵活运用,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力的合成概念、方法,分析力的合成实验。
2. 实验法:进行力的合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3.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力的合成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合成概念、方法,分析力的合成实验。
3. 实验:进行力的合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 应用: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进行力的合成实验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物理教材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力的合成实验所需的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细线、木板等。
3. 多媒体教学设施:用于展示实验现象和分析问题。
八、教学进度安排:1. 力的合成概念讲解:1课时。
2. 力的合成方法讲解:1课时。
3. 力的合成实验:1课时。
4.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1课时。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的讲解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掌握力的合成概念和方法。
2. 反思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力的合成》教案
《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原理讲解3. 力的合成方法讲解4.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5.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测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力的合成过程。
3.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4. 利用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力的合成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力的合成动画演示素材3.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绳、木板、滑轮等4. 实际问题案例【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两个人一起拉一辆车,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解】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解释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与一个单独力作用于该物体所产生的效果相同。
2. 力的合成原理讲解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平方和的平方根,方向等于两个力的夹角的平分线。
3. 力的合成方法讲解介绍力的合成方法,如平行四边形法、三角形法等,并展示实例动画演示。
【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问题案例,运用力的合成原理和方法解决问题。
2. 教师选取几组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和评价。
【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细绳、木板、滑轮等器材,测量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力的合成原理。
【总结与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力的合成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设计力的合成作为物理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在力学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掌握力的合成的方法基础上,可以通过数学计算及推导求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对其进行更好的应用。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设计一【课题】力的等效替代【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授课时间】45分钟【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物理》必修I【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力的等效和替代是粤版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同时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了位移矢量,对矢量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获得感性认识。
这节课的内容,为下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后续力的合成与分解打下知识层面的基础。
本节课所初步总结出来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也是处理矢量的一个通则,因此本节课为以后动量、冲量、动能定理等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2、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对等效替代的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质的认识。
学习关于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等效思想和所学的探究方法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教材的内容安排:粤教版教材第三章第3节力的等效和替代这一节的内容,首先是教师讲解一些相关的概念:力的图示、力的等效、合力、分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等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寻找等效力,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设计,最后引导学生得出具有普适性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初步得出。
4、对教材的思考:这章的教材编写整体上看,比较适合学生的认识特点,但是,我觉得第三节《力的等效与替代》力的等效这部分,我们一直在强调力的等效,直至后面寻找等效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求几个分力的合力,故而在这里,应该把寻找等效力与力的合成在观念上应该先对等起来,教师应该注重提出猜想前的引导工作,引导学生从几何层面上来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不置使得学生无从下手。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力的合成》优秀教学案例
2.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力的合成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表示。我将结合图示,详细讲解如何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
3.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过程。我将通过实例和图示,讲解如何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合成。
接着,我会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一个帆船在风的作用下行驶的情景。视频中,帆船受到多个方向的风力作用。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帆船是如何借助这些风力前进的?这些风力能否看作是某个力的合成?”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力的合成概念、平行四边形法则以及力的分解等方面进行讲解。
(一)情景教学,激发兴趣
(二)问题导向,引导探究
本案例采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力的合成原理。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问题导向法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是本案例的重要特点。通过小组讨论、实验和探究,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此外,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力的合成,拓宽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力的合成》这一章节时,考虑到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首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力的合成概念,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接着,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实验,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力的分解,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力的合成》教案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力的合成》教案自己整理的高一物理上册必修-《力的合成》教案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教案[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第一,知识和技能1.综合的概念和理解的合力。
2.掌握了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就会用图解法求出并发力的合力。
3.需要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量之间夹角的关系。
二、流程和方法1.学习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总结研究问题。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如何使用等价替换和控制变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焦点:1.通过例子理解分力、合力、力组合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索“力合成”规律。
难点: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导入新课程如图A所示,一个人用力F可以慢慢提起一桶水,而在图B中,两个人分别用力F1和F2慢慢提起同一桶水。
那么,力f的作用以及F1和F2的组合作用是什么?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一个力产生的效果和几个力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
在实际问题中,这些力可以用这个力代替,这就是力的等价代换。
这个力叫做那些力的合力。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合成。
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一个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些力被称为并发力。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两个并发力的合成。
二,新课程教学(一)探索实验方案第一,用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的同一点上,使之产生一定的效果。
比如固定橡皮筋的一端,把一端拉到某个点O,然后用一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同一个点上,这样就和前两个力有同样的效果,就是把橡皮筋拉到点O,记下每个力的大小和方向,画出输出的图,就可以研究力之间的关系了。
等价替换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二)演示实验:两个相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请两个同学在平台上帮忙)。
(1)将木板固定在黑板上,用图钉将白纸固定在木块上。
(2)用图钉将橡胶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节点的自然状态在O点,节点上绑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绑一个套索。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5篇)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力的合成》教学设计(5篇)《力的合成》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分析《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明确两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在建立概念、寻求合力与分力关系的过程中被深度应用;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循的法则,而矢量运算贯穿高中物理始终,用“图形”表示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方法。
因此,该节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涉及的物理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实验、物理模型、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应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训练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矢量的学习,对“矢量”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
然而,脑中根深蒂固的标量运算对学生学习力的合成而言,是一种负迁移,对力进行合成时,照搬标量运算的方法来应付,而矢量运算使用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学生初次学习而言比较抽象,且涉及几何和三角等数学知识,感觉有难度。
学生在初中所学的二力平衡为标量代数运算,要想直接过渡到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矢量运算,思维阶梯跨度较大,在认知水平上是一次质的跨越,很难要求学生一次转化完成,这些都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三、设计思想依据本校实际教学条件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实施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
由于本节课比较抽象,但实验比较直观,易于得到实验结论,我准备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组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篇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2.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3.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习使用变量控制法.2.经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2.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1.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2.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自由落体运动1.基本知识(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2)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①只受重力作用.②初速度等于零.(3)运动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思考判断(1)物体竖直向下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2)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3)物体由静止释放,当空气阻力很小,可忽略不计时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探究交流(1)一张纸片下落和该纸片揉成团下落快慢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为什么在抽成真空的牛顿管中金属片和羽毛下落的快慢相同【提示】(1)纸片受到的空气阻力较大,而纸团受到的空气阻力较小,造成二者下落快慢不同.(2)由于抽成真空的牛顿管对金属片和羽毛均没有空气阻力,它们只在重力作用下做自由落体运动.二、自由落体加速度及运动规律1.基本知识(1)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2)方向:竖直向下.(3)大小: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一般计算中,g取9.8_m/s2或g=10_m/s2.(4)运动规律①自由落体运动实质上是初速度v0=0,加速度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②基本公式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gt2.)2.思考判断(1)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有关.(×)(2)重力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3)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略有不同.(√)三、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1.基本知识(1)问题发现亚里士多德观点:重物下落得快,轻物下落得慢.矛盾:把重物和轻物捆在一起下落,会得出两种矛盾的结论.伽利略观点:重物与轻物下落得一样快.(2)猜想与假说伽利略猜想落体运动应该是一种最简单的加速运动,并指出这种运动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假说.(3)理想斜面实验①如果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是均匀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 与运动所用的时间t的平方成正比,即x∝t2.②让小球从斜面上的不同位置由静止滚下,测出小球从不同起点滚动的位移x和所用的时间t.③斜面倾角一定时,判断x∝t2是否成立.④改变小球的质量,判断x∝t2是否成立.⑤将斜面倾角外推到θ=90°时的情况——小球自由下落,认为小球仍会做匀加速运动,从而得到了落体运动的规律.(4)伽利略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和谐地结合起来.他给出了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对现象的一般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推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2.思考判断(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重物、轻物下落得一样快.(×)(2)伽利略通过实验证明了,只要斜面的倾角一定,小球自由滚下的加速度是相同的.(√)(3)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核心是做实验.(×)探究交流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伽利略进行了猜想,亚里士多德进行了猜测,两种研究方法有何不同【提示】伽利略的科学猜想是根据所观察、发现的事实,把客观事实与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科学猜想不能直接当做结论使用,只有经过实验验证,才能作为结论使用.四、自由落体运动及自由落体加速度【问题导思】1.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下落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吗2.实际中,物体下落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吗3.同一物体在不同地点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其加速度是否相同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1)初速度为零;(2)除重力之外不受其他力的作用.2.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这种模型忽略了次要因素——空气阻力,突出了主要因素——重力.在实际中,物体下落时由于受空气阻力的作用,并不做自由落体运动,只有当空气阻力远小于重力时,物体由静止的下落才可看做自由落体运动,如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石块可看做自由落体运动,空气中羽毛的下落不能看做自由落体运动.3.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1)产生原因:由于处在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因此也称为重力加速度.(2)大小:与所处地球上的位置及距地面的高度有关.①在地球表面会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赤道处最小,在两极,但差别很小.②在地面上的同一地点,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可认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不变.通常情况下取g=9.8 m/s2或g=10m/s2.1.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2.物体不仅在地球上做自由落体运动,在其他星球上也可以做自由落体运动,只不过同一物体在不同星球上所受重力不同,重力加速度不同.3.g的方向,不是垂直向下,也不一定指向地心.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篇2(一)地位《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曲线运动》一章中的第八节,也是该章最后一节。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10篇)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10篇)力的合成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应用等效代替和控制变量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实例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图甲,一个人用力F可以把一桶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桶水慢慢地提起。
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在实际问题中就可以用这个力来代替那几个力,这就是力的等效代替。
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两个共点力的合成。
二、新课教学(一)探讨实验方案先用两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使它们产生一定的作用效果,如把橡皮筋一端固定,拉加一端到某一点O,再用一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的同一点上,让它产生与第一次的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即也把橡皮筋拉到点O,记下各个力的大小、方向、画出力的图示,就能研究力之间的关系了。
等效代替是物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二)演示实验: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帮忙)。
(1)把放木板固定在黑板上,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在木块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在A点,结点自然状态在O点,结点上系着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3)用两弹簧秤分别勾住绳索,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结点到达O′点。
让学生记下O′的位置,用铅笔和刻度尺在白纸上从O′点沿两条细纸的方向画线,并分别记下两只弹簧的读数F1和F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合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实验归纳法,得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能初步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
二、重点与难点分析
通过探索性实验,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教学器材
教师用器材: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器、钩码(12个)、细线若干、弹簧秤(3只)、橡皮筋(3条)、方木板(1块)、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2个)、投影(1套)、微机(1套)、三角板(2个)。
学生用器材30套,每套包括:方木板(1块)、弹簧秤(2个)、橡皮筋(1条)、8开白纸(1张)、50cm细线(1根)、图钉(1个)、有刻度的三角板(2个)、记号笔(1支)、大铁夹(1个)。
四、主要教学过程
1.引入教学
[复习与提问]
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二力的合成。
提问: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2N、3N,如果F1、F2的方向相同,那以它们的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沿什么方向?
引导回答:5N,方向与F1、F2的方向相同。
进一步提问:如果F1、F2的方向相反,那么它们的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沿什么方向?
(1N,方向与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
(板书)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与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两个因素有关。
并讲述这就是初中所学的“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
(投影1)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两位同学沿不同方向共同用力提住一袋土石,解放军战士一人也能提住同一袋土石。
(演示1)
将橡皮筋一端固定在M点,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1、F2共同作用,将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O点;如果我们只用一个力,也可以将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O点。
如图1、图2所示。
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F1、F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 就叫做那两个力F1、F2的合力,而那两个力F1、F2就叫这个力F的分力。
求F1、F2两个力的合力F,也叫做二力的合成。
如图3所示。
与初中的二力合成不同的是,F1、F2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板书:1.5 力的合成)
[过渡]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跟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两个因素有关。
那么,(板书)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跟两个力的哪些因素有关呢?
2.新课教学
提问: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是否有关?如果有关,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首先,应该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方向;再确定合力的大小、方向;然后才能研究合力与两个分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
那么怎样确定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方向呢?
启发学生回答:用弹簧秤测量分力的大小,分力的方向分别沿细绳方向,即沿所标明的虚线方向。
[讲解弹簧秤的使用]
在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时,首先,要观察弹簧秤的零刻度及最小刻度,同时要注意弹簧秤的正确使用及正确的读数方法。
确定分力的大小:(边演示边讲解两人如何分工合作)一位同学用两只弹簧秤分别钩挂细绳套,同时用力互成角度地沿规定的方向拉橡皮筋,使橡皮筋的另一端伸长到O点;另一位同学用记号笔分别在相应位置记下两个弹簧秤的读数。
这就是分力的大小。
注意:拉动橡皮筋时,要使两只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M点有没有固定橡皮筋,规定的方向是不是明确,记录用的油笔有没有?用铁夹子将木板固定在桌上。
都准备好之后,左边同学拉橡皮筋,右边同学读数并记录数据,测量两个分力的大小,测量完之后请举手!
[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提问:怎样确定合力F的大小、方向呢?
引导学生回答: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也把橡皮筋拉到位置O,弹簧秤的读数就是合力的大小,细绳的方向就是合力的方向。
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一位同学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也把橡皮筋拉到位置O,另一位同学用记号笔记下细绳的方向,并在相应位置记下弹簧秤的读数。
这就是合力的方向、大小。
注意前后两次实验O点应该重合。
现在,请右边同学拉橡皮筋,左边同学读数并记录数据,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视察学生实验情况]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确定了两个分力以及它们的合力的大小、方向。
为了弄清楚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力的图示法形象地将分力和合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
[数据处理]
1)用力的图示法分别表示分力及合力:选择适当的标准长度(3cm长的线段表示1N力),利用三角板,从O点开始,用力的图示法分别表示两个分力及合力的大小、方向。
注意标准长度要一致。
如图所示,有向线段OA、OB、OC分别表示两个分力及合力。
现在,请同学们用力的图示法将自己测量的分力和合力分别表示出来。
提问:分力的大小分别等于多少?合力的大小等于多少?
进一步提问:由此看来,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能简单地利用代数方法相加减。
那么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仔细看看,O、A、C、B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
(停顿20秒,引导同学猜出)
O、A、C、B好像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
OC好像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教师解说:OC好像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这毕竟是一种猜测,究竟OC是不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呢?我们可以以OA、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CB,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与OC是否重合。
2)用两个三角板,以表示两个分力的有向线段OA、OB为邻边,用虚线作平行四边形OACB。
(示范。
强调邻近,利用两个三角板作平行四边形。
)
现在请同学们以自己所得的OA、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并连接OA、OB 之间的对角线。
3)同学操作,教师指导,选出典型,投影讲评。
4)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和合力,发现对角线与合力很接近。
5)四组同学所得结果都是结论4),教师所得实验结果也是结论4),那么结论4)是不是普遍的呢?
6)经过前人们很多次的、精细的实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也就是说,对角线就表示F1、F2的合力。
可见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不是简单地将两个力相加减,而是(可以)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这就是平行四边形定则。
如图5所示。
提问:有没有同学实验结果是对角线与合力相距比较远?
有这种情况很正常,一个规律的得出,是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进行了许多次实验,才能总结出来,并要经得起实践检验。
因此,一个规律,并不是通过一次实验就能得到的。
如果有同学实验结果是对角线与合力相距比较远,不要着急,课下我们一起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现在我们就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来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3.练习(略)
4.小结
(1)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是简单地利用代数方法相加减,而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即合力F的大小不仅取决于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而且取决于两个分力的夹角。
现在,就来观察一下合力与分力大小、方向的关系的动态情景。
[电脑演示]合力F与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的关系;
合力F与两个分力F1、F2的夹角的关系;
[学生思考]如果两个分力的大小分别为F1、F2,两个分力之间的夹角为θ,当θ=0°时,它们的合力等于多少?当θ=180°时,它们的合力又等于多少?
(2)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是通过实验归纳法来完成的。
实验归纳法的步骤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获取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多次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5.作业
(1)(略)
(2)如图6所示,有12个质量相同的钩码,如图挂放。
AO、OB的夹角为什么等于90°?
6.教学说明
《力的合成》这一节课,我们一改传统教学中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方式,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
让学生在自己原有“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猜测、实验、归纳、总结”的完整过程,自己得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所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我们还提出了方法目标和德育目标。
让学生在建立“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过程中,体会到“实验归纳法”的一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