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 (1)

合集下载

(完整版)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

(完整版)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

(完整版)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如: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3、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4、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5、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6、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7、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8、才高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9、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0、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2、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13、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14、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15、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16、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1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1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1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2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21、言过其实(马谡):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

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22、宝刀未老:(黄忠)形容人到老年还依然威猛,不减当年。

23、草船借箭: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4、不知所云:不知道说得是些么。

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25、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比喻一切都已俱备,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26、三足鼎立: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27、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28、欲擒故纵: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29、刮目相待:(吕蒙)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有关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及故事大全

有关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及故事大全

有关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及故事大全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

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成语解释:割掉胡须,丢掉外袍。

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心怀叵测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曹操心怀叵测,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成语解释:心怀:民心,存心;叵:不可。

指存心险恶,不可推测。

旧病复发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三十二回:袁绍闻袁尚败回,又受了一惊,旧病复发,吐血数斗,昏倒在地。

成语解释:原来的病又犯了。

初出茅庐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成语解释:茅庐:草房。

原比喻新露头脚。

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故事:蜀将马谡失守街心亭,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大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成语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先礼后兵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成语解释:礼:礼貌;兵:武力。

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万死不辞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曰:适间贱妾曾言,但有使令,万死不辞.成语解释: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

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招兵买马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于是遂起军往汝南驻扎,招兵买马,徐图征进.成语解释:旧时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

后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缓兵之计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成语解释: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割须换袍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

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成语解释:须:胡须。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及解释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及解释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及解释导语:中国有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就是其中之一。

《三国演义》以一个完整的结构,充分描绘出魏,蜀,吴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与关系,以及政治,军事,外交方面有声有色的活动,并由此展现出历史人物各具风采的形象。

【一】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及解释1、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2、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3、伏弩齐飞万点星,木门道上射雄兵。

至今剑阁行人过,犹说军师旧日名。

4、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

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5、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6、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7、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8、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9、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10、一身是胆(赵云):攻取汉中时,赵云偃旗息鼓大败曹操,得到刘备赞扬,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

形容胆量极大。

1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12、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13、孔明妙算胜孙庞,耿若长星照一方。

进退行兵神莫测,陈仓道口斩王双。

14、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

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着勋名。

15、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16、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

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17、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18、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指精通音乐戏曲的人。

19、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二】《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1、草船借箭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

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

三国演义中的四字成语汇总.doc

三国演义中的四字成语汇总.doc

三国演义中的四字成语汇总导读:长沙新东方为大家整理分享了三国演义中的四字成语汇总,以供学习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舌战群儒: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单刀赴会: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

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

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得陇望蜀: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

比喻贪得无厌。

出自《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负重致远: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遥远的目的地。

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

出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出言不逊:说话粗暴无礼。

出自《三国志·魏书·张郃传》:“郃快军败,出言不逊。

”兵贵神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出自《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

……嘉言曰:‘兵贵神速。

’”吴下阿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

比喻人学识尚浅。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断头将军:比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

出自《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车载斗量:用车载,用斗量。

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与歇后语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与歇后语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与歇后语《三国演义》中的成语与歇后语歇后语您不陌生吧?这样经典、搞笑的你也熟悉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

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

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

下面是范文先生网整理的《三国演义》中的成语与歇后语,欢迎阅读!《三国演义》中的歇后语:1、草船借箭——多多益善2、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3、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4、周瑜谋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5、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6、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7、张飞绣花——粗中有细8、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9、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10、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11、张飞穿针——粗中有细1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13、刘备编草鞋——内行14、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15、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16、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17、万事俱备——只欠东风;18、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19、关公赴会——单刀直入20、张飞上阵——横冲直撞21、曹操作事——干干净净22、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23、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24、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2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26、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27、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28、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29、过五关斩六将——过关斩将;30、张飞讨债——声势凶31、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32、东吴招亲——弄假成真33、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34、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35、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36、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37、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38、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39、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40、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41、草船借箭——满载而归42、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43、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44、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45、貂蝉唱歌——有声有色46、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47、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48、孔明练琴——老生常谈49、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科;50、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51、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52、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53、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54、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55、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56、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57、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58、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59、关羽卖肉——没人敢来60、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61、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62、张飞卖肉——光说不割63、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6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65、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66、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三国演义》中的成语: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导语:《三国演义》是我国的文学名著,文学价值极高。

下面是语文小编收集整理的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参考!1、招兵买马:旧时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

后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2、择主而事:事:侍奉。

旧指选择明主,为他办事。

3、坐视不救:坐视:坐着看。

见别人遇到困难或危险,坐在一旁看着不去援救。

4、掌上观文:见“掌上观纹”。

5、执鞭随镫: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左右。

6、指南攻北:犹声东击西。

7、指囷相赠:囷:圆形的谷仓。

指着谷仓里的粮食,表示要捐赠给他人。

形容慷慨资助朋友。

亦作“指囷相助”。

8、知遇之恩: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9、自有公论:指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然会有评论。

10、一面之词: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

11、养精畜锐:养:休养;蓄:积蓄;锐:锐气。

保养精神,蓄集锐气。

12、摇摇欲坠:摇摇:摇动,摇晃;坠:落下。

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

13、偃旗息鼓:偃:仰卧,引伸为倒下。

放倒旗子,停止敲鼓。

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

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14、一身是胆: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15、有机可乘:有空子可钻。

16、欲擒故纵:擒:捉;纵:放。

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17、引虎自卫:引:招引。

引来老虎,保卫自己。

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

18、倚势凌人:凭借权势,欺侮别人。

19、燕颔虎须:形容相貌威武。

20、养精蓄锐:养:保养;精:精神;蓄:积蓄;锐:锐气。

保养精神,蓄集力量。

21、扬武耀威:见“扬威曜武”。

22、一家老小:谓全家人。

23、以卵敌石:用蛋去抵挡石头,比喻不自量力。

24、一面之辞:见“一面之词”。

25、以私废公:由于私情而废弃公务。

26、隐介藏形:介:鳞甲。

隐藏形体,使人看不见。

27、鹰视狼顾: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

28、运筹决策:筹划情况,拟订作战策略。

29、运筹决算:同“运筹决策”。

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兵不厌诈”出自《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曹操围城池,诸葛亮派出了一支虚兵,以假象欺骗曹操,最终成功突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战争中需要运用智谋和诈术,这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反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取得胜利而必须采取的策略。

因此,“兵不厌诈”成为了一个常用的成语,表示战争中运用智谋和诈术是必须的。

“破釜沉舟”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刘备带着自己的部队来到荆州,准备和孙权联合抗曹。

为了表示决心,刘备下令将船只全部烧毁,断绝了回头路。

最终,刘备和孙权联手打败了曹操,为自己谋得了一片土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做出决定之后,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留后路,才能取得成功。

因此,“破釜沉舟”成为了一个常用的成语,表示在做出决定后要有坚定的决心,不留后路,才能取得成功。

- 1 -。

刘备相关的成语

刘备相关的成语

刘备相关的成语篇一: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人物,他是蜀汉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蜀汉的第一位皇帝。

刘备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才能,还在军事上展现出了出色的智谋和领导能力。

因此,与刘备相关的成语也相应地多种多样,下面是一些与刘备相关的成语:1. 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指刘备三次拜访草庐,表达了他对诸葛亮才能的推崇和重用。

2. 英勇善战(yīng yǒng shàn zhàn):刘备在战场上始终表现出勇猛和善于指挥的特点。

3. 仁义礼智信(rén yì lǐ zhì xìn):这是由刘备所倡导的“五常”思想,强调了仁爱、义理、礼仪、智慧和诚信的重要性。

4. 求贤若渴(qiú xián ruò kě):刘备非常重视人才,积极寻求有才能的人加入自己的团队。

5. 虚心好学(xū xīn hào xué):刘备一直保持着虚心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才能和知识。

6. 谦虚谨慎(qiān xū jǐn shèn):刘备在待人接物方面非常谦逊和慎重,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7. 德才兼备(dé cái jiān bèi):形容一个人既有道德品质又有才能,这也是刘备所追求和要求的标准。

8. 一代枭雄(yī dài xiāo xióng):刘备在创立蜀汉并奠定基业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杰出的领导才能和政治智慧。

这些与刘备相关的成语,不仅反映了刘备的个人品质和才能,还体现出了他对于政治、军事和道德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这些成语也经常被用来形容其他人或事物,以表达类似的特点和价值观。

篇二:刘备,字玄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也是蜀汉的开国皇帝。

他以其仁德和谋略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被后人称为“仁者之王”。

与《三国演义》故事相关的成语

与《三国演义》故事相关的成语

与《三国演义》故事相关的成语1、草船借箭三国典故,表现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2、初出茅庐庐:草屋。

原指诸葛亮初出茅庐就打了胜仗。

后比喻刚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阅历不深,缺乏经验。

3、七步成诗七步内就能完成一首诗。

比喻有才气、文思敏捷。

4、吴下阿蒙吴下:指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区。

阿蒙:指吕蒙。

指学识浅薄的人。

5、出言不逊出言:说话。

逊:谦让恭顺。

说话不谦让恭顺。

形容人说话傲慢无礼。

也作“出口不逊”。

6、作奸犯科奸:坏事。

科:法令。

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7、锦囊妙计锦囊:用丝锦做成的袋子。

原指封在锦囊中的以便在危急时刻解决问题的巧妙对策。

现比喻能及时解决危急或疑难问题的好办法。

8、偃旗息鼓①放倒军旗,停打军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也指停止战斗。

②比喻停止批评、攻击等。

9、知遇之恩知遇:得到赏识或重用。

指得到赏识或重用的恩惠。

10、缓兵之计缓:延缓。

兵:指军事情势。

计:策略。

延缓对方进军的一种策略。

比喻拖延时间,使事态渐渐缓和,同时再想应付的策略。

11、步罡踏斗道士礼拜星宿、召遣神灵的一种动作。

其步行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故称。

罡,北斗七星之柄。

斗,北斗星。

12、鼓角齐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

13、谋事在人谋求事情能成功,需靠自己努力。

14、舌战群儒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15、力排众议极力排除各种议论,使自己的主张占上风。

16、封金挂印不受赏赐,辞去官职。

17、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18、万死不辞辞:推辞。

即使死一万次也不推辞。

形容愿意冒极大的危险拼死效命。

19、不出所料出:超出。

料:推测,料想。

指没有出乎预料。

即在意料之中。

20、先礼后兵礼:礼貌。

兵:武力。

先以礼相待,行不通时再用强硬手段或动用武力。

21、乐不思蜀蜀:三国时的蜀国。

蜀国灭亡后,后主刘禅被安置在魏国的洛阳,他贪图享乐,不想回蜀国。

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22、乘虚而入虚:空虚。

趁对方空虚或疏于防范时进入。

也作“趁虚而入”。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大全(5篇)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大全(5篇)

【导语】《三国演义》作为⼀部了历史演义⼩说,有许多成语故事源⾃于此。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三国成语故事⼤全,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三国演义成语故事:如鱼得⽔ 东汉末年,天下⼤乱,刘备为实现统⼀天下的宏愿,特意拜访隐居的诸葛亮,请他出⼭。

他连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第三次去,才见了⾯。

刘备说明来意,畅谈了⾃⼰的宏图⼤志。

诸葛亮推⼼置腹,提出了夺取荆州、益州,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战略⽅针。

刘备听后⼤喜,于是拜孔明为军师。

孔明竭⼒地辅佐刘备,⽽刘备对孔明的信任和重⽤,却引起了关⽻、张飞等将领的不悦。

他们不时在刘备⾯前,表现出不满的神⾊,秉性耿直的张飞,更是满腹牢骚。

刘备耐⼼地作了解释,他形象地把⾃⼰⽐做鱼,把孔明⽐做⽔,反复说明,孔明的才识与胆略,对⾃⼰完成夺取天下⼤业之重要。

他说:“我刘备有了孔明,就好像鱼⼉得到了⽔⼀样,希望⼤家不要再多说了。

”以后,刘备在孔明的辅佐下,东联北伐,占荆州,取益州,军事上节节胜利,势⼒不断扩⼤,最终与魏、吴成了三⾜⿍⽴之势。

2.三国演义成语故事:六出祁⼭ 祁⼭,东起盐官,西⾄⼤堡⼦⼭,横卧在礼县西汉⽔北侧,绵延25公⾥,扼陇蜀咽喉,控南北要冲,是三国时蜀魏相争的古战场。

祁⼭堡武侯祠距礼县县城25公⾥,塑有诸葛武侯神像,名⼈题写的匾额条幅⽓势恢宏,警句炙⼝,书艺精道。

三国时,魏、蜀争相掠夺陇南⼈⼝。

曹操先后掠夺、迁移陇南⼈⼝30多万⼊居关中,侨置武都郡于扶风郡美阳,⼜移⾄兴平县⼩槐⾥。

诸葛亮亦迁移西县⼈⼝1000余家还居汉中。

后⼜有武都王苻健率众⼊蜀,蜀将张尉往迎,安置于昭化之⽩⽔,⽽陇南为蜀所有,武都、阴平2郡仍存,属益州。

所以,三国时,魏蜀各有⼀武都郡,魏之武都郡在关中⼩槐⾥,蜀之武都郡治下辨。

另外,⼜于今礼县东北置祁⼭县,亦属武都郡。

三国时期,蜀诸葛亮为夺取关中,进图中原,在渭⽔流域多次对魏军进攻作战。

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春,诸葛亮统军10万,进驻汉中,图谋攻魏。

三国五字成语

三国五字成语

三国五字成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三国鼎立,英雄辈出。

在这个时期,不仅有激烈的战争和政治斗争,还有许多流传至今的成语,这些成语凝聚了那个时代的智慧和哲理。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关于三国的五字成语。

一、苟延残喘这个成语源自《三国演义》,原文是“吾若苟活,此天幸也;如死便亡。

” 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苟延残喘”,用来形容人们勉强维持生命,虽存一线希望但已接近崩溃的状态。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一个已经衰败没落,勉力支撑着的组织、个人或事物。

在三国时期,曹操多次被刘备和孙权围困,但他总是能够苟延残喘,最终成就了魏国的霸业。

在兵强马壮,英雄辈出的乱世,只有能够苟延残喘,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有机会成为真正的英雄。

二、负荆求瑕“负荆求瑕”是指拿到荆条的人主动背负,去求找他的人办事。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描写了刘备的故事。

在刘备没有成功之前,一个东吴的使者去找他,要他帮助东吴,说是“得荆州以犒赏,凡事付与公等而当墨识所致”,就是给了刘备荆州当权利,让他去找东吴做出成绩后会办好。

但是刘备背负荆条,把自己贵重的东西撂下在地,说自己不需要这些,只求得计。

从此刘备就成功了出名,后来取代了袁术。

这个成语形容人自愿承担艰苦无名的任务,甚至背负道义,这种精神在今天也不失为一种可贵的品质。

在困难和压力面前,能够负荆求瑕,不负责任,努力拼搏才能成大事。

三、画饼充饥“画饼充饥”是指不切实际的虚构美好的愿景来安慰现在的苦难。

这个成语源自《三国演义》,描写了刘备大意赴蜀山行最终却不果的故事。

刘备非常力拼却还是没有得心满意,就只好画饼充饥。

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引申成了一个成语。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不顺利的事情,“画饼充饥”是我们洒脱的心态,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

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困难,虽然可能带有非现实的一点,但我们必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鞭强努力,不断进取。

四、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原文是“汝言草木皆兵,岂知我心如明镜”。

出自名著三国演义的成语大全_描写三国演义的成语

出自名著三国演义的成语大全_描写三国演义的成语

出自名著三国演义的成语大全_描写三国演义的成语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众多的成语,而出自名著三国演义的成语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出自名著三国演义的成语大全_描写三国演义的成语,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三国演义的成语:1、反败为胜:扭转败局,变为胜利。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6回:“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

连动式成语;可作谓语、状语;指扭转败局。

2、兵精粮足:兵:兵士。

指兵士精锐,粮草充足。

形容军队十分强盛。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

”。

可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军队十分强盛。

3、宝刀不老: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0回:“张郃出马,见了黄忠,笑曰:‘你许大年纪,犹不识羞,尚欲出阵耶?’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

主谓式成语;可作谓语、定语、补语;比喻老将不减当年勇。

4、安身之地:存身的地方。

指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0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

可作宾语;指栖身的地方。

5、步步为营:步:古时五尺为步;步步:表示距离近;营:军事营垒。

军队每前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

比喻行动谨慎;防备严密。

现常用来比喻行动、做事谨慎;稳扎稳打。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1回:“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

”。

动宾式成语;可作谓语、宾语;比喻做事谨慎。

6、摇摇欲坠:摇摇:摇晃;动摇不稳的样子;欲:将要;坠:掉下来。

摇摇晃晃;即将掉下来。

形容很不稳定;就要掉下来;或比喻就要垮台或崩溃。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4回:“众视之,见其色昏暗,摇摇欲坠。

三国演义经典成语故事20个

三国演义经典成语故事20个

三国演义经典成语故事20个【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

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

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

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

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

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

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

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

”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

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

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

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

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大全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大全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大全《三国演义》中诞生了很多成语典故,里面包含的故事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仍被捧为经典。

了解其中的典故,有利于我们引用成语,增加写作的文采,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下《三国演义》相关的部分成语所蕴含的小典故吧。

得陇望蜀东汉初年,有两个反对光武帝的地方势力,一个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一个是称霸陇西(今甘肃东部)的隗嚣。

公元32年,大将军岑彭随光武帝亲征陇西的隗嚣,将隗嚣围困在西域,把公孙述的援兵也包围了起来。

光武帝见一时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诏书给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

岑彭接到诏书一看,上面写着:如果攻占了陇地两城,便可率军攻打蜀地的公孙述。

人总是不知足的,我也一样,已经得到陇地,又希望得到蜀地。

陇:在今甘肃东部,陕西南部;蜀:在四川中西部。

现在一般用这个成语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有贬义。

虽然得陇望蜀的典故最早发生在刘秀身上,然而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段和这个成语相关的故事:曹操已得东川,主簿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

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

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

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

”曹操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刘晔曰:“司马仲达之言是也。

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

”操曰:“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

”还记得应该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翻的是连环画版的演义。

看到这一节后不禁沾沾自喜自己又学到一个新成语,但同时总觉得用在这个地方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却又说不上来。

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那时印象中的曹操是白脸,一个反面人物,那么他怎么会不复望蜀,不贪心呢?我起初给曹操找的解释是他怕陷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益州。

几乎就在这个想法产生的那一刻,它立即被我否定了。

原因上面司马懿和刘晔已经替我解释了。

那么就是因为战线太长,因为襄樊和合肥战场的压力了。

但这也是不成立的。

襄阳曹仁,合肥张辽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而且当时这两线的战事并不是那么吃紧。

与礼仪相关的成语故事

与礼仪相关的成语故事

与礼仪相关的成语故事
有很多与礼仪相关的成语故事,以下是一些例子:
1、礼贤下士: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讲的是刘备在荆州时,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三次去拜访隐士司马徽。

每次去,司马徽都避而不见,但刘备并未放弃,最终他的诚意感动了司马徽,得到了司马徽的帮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他人,以礼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2、礼崩乐坏:这个成语出自《论语》,讲的是孔子对当时社会礼乐制度破坏的感叹。

在古代社会中,礼乐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然而,当时的社会出现了很多不遵守礼乐制度的行为,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制度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至关重要。

3、礼尚往来:这个成语出自《礼记》,讲的是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以礼相待,以对方的好意回报对方的好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懂得感恩和回报,以善意和尊重对待他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知书达礼: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有文化、懂礼仪、有修养。

这个成语出自古代的《论语》等经典著作,强调了文化知识和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5、礼让为国: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在国家利益面前表现出的谦让和礼让精神。

这个成语出自古代的《论语》等经典著作,强调了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以上是与礼仪相关的成语故事的一些例子,这些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他人、以礼待人,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制度,懂得感恩和回报,以及在国家利益面前要表现出谦让和礼让精神。

成语的出处和释义

成语的出处和释义

成语的出处和释义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表达方式,通常由四个汉字组成,具有一定的寓意和哲理。

下面是一些常见成语的出处和释义:
1.出自《左传》:-成语“狐假虎威”比喻一个人借助别人的势力来吓唬其他人。

-成语“抱薪救火”比喻采取错误的方法来消除灾祸,反而使灾祸越来越大。

2.出自《史记》:-成语“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进行某事。

-成语“背水一战”表示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为争取胜利而决一死战。

3.出自《三国演义》:-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示全心全意地为某事付出,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表示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只等待最后一个条件的实现。

4.出自《论语》:-成语“温故知新”表示通过复习已知的知识,从中得到新的理解和启示。

-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表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总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5.出自其他经典著作:-成语“望洋兴叹”出自《庄子》,表示面对伟大的事物,感叹自己的渺小。

-成语“熟能生巧”出自《韩非子》,表示通过反复练习,使技艺更加熟练。

这里只是列举了一部分常见成语的出处和释义,实际上,成语的数量繁多,涵盖了历史、文化、哲学等多个领域。

学习成语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丰富语言表达。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与歇后语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与歇后语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与歇后语谚语: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草船借箭——多多益善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关公开凤眼——要杀人草船借箭——坐享其成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关羽卖肉——没人敢来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貂蝉唱歌——有声有色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孔明练琴——老生常谈司马炎废魏主——袭用老谱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蒋干盗书——上了大当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黄忠射关公——手下留情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过五关斩六将——过关斩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周瑜谋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关公面前舞大刀——献丑;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科; 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关公赴会——单刀直入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曹操作事——干干净净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张飞卖肉——光说不割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曹操用计——又奸又滑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后主降魏——不知羞耻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张飞绣花——粗中有细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关公喝酒——不怕脸红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东吴招亲——弄假成真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关羽赴宴——有胆有魄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董卓进京——来者不善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董卓进京——不怀好意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刘备编草鞋——内行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周喻打黄盖——装样子张飞讨债——声势凶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张飞讨债——声势凶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张飞上阵——横冲直撞张飞戴口罩——显大眼张飞卖秤砣——人强货硬阿斗的江山——白送隔门缝瞧诸葛亮——瞧扁了英雄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关羽看《春秋》——一目了然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黄忠抡大锤——老当益壮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黄忠射箭——百发百中关羽打喷嚏——自我吹嘘关羽流鼻血——红上加红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张飞睡觉——不闭眼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张飞摆屠案——凶神恶煞张飞拆桥——有勇无谋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曹操转胎——疑心重成语: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出自于《三国演义》中经典的成语故事

出自于《三国演义》中经典的成语故事

出自于《三国演义》中经典的成语故事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其文笔生动优美,辞藻丰富。

更是诞生了许多后世沿用至今的四字成语,而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它的小故事。

只有了解这些小故事,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三国演义》,正确引用成语。

下面小编为大家梳理了一部分出自于《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

桃园结义: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

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

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清代一些会党如三合会等,在他们颇为庄重的入会仪式上,必定不会忘记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们是在桃园结义。

草船借箭: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

”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

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

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

表明:周瑜并不相信诸葛亮在三天内会造出10万枝箭。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

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叫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

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

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

”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

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如: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3、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4、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5、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6、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7、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8、才高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9、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0、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2、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13、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14、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15、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16、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1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1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1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2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21、言过其实(马谡):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

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22、宝刀未老:(黄忠)形容人到老年还依然威猛,不减当年。

23、草船借箭: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4、不知所云:不知道说得是些么。

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25、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比喻一切都已俱备,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26、三足鼎立: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27、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28、欲擒故纵: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29、刮目相待:(吕蒙)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30、妄自菲薄:(出师表)自己看不起自己。

31、手不释卷:(吕蒙)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32、坚壁清野:(荀彧)对付强敌入入侵的一种方法。

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出自《三国演义》中的俗语、歇后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司马懿称诸葛亮为——天下奇才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董卓进京——来者不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周瑜打黄盖———个愿打,一个愿挨张飞穿针——粗中有细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飞)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关公喝酒--不怕脸红草船借箭--坐享其成东吴招亲--弄假成真与《三国演义》有关的诗词:(1)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5)刘禹锡《蜀先主庙》:“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6)李商隐的《东阿王》:“国事分明属灌均,西陵魂断夜来人。

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

”(7)杜宣的《江陵怀古之二》:“春风吹遍古荆州,西蜀雄关壮两眸。

三国英雄茅屋里,纶巾羽扇说千秋。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初出茅庐,赔了夫人又折兵,鼎足三分,锦囊妙计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指人或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

初出茅庐:茅庐:草房。

原比喻新露头脚。

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

缺乏经验。

呼风唤雨【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东汉末年,民生凋敝。

兵荒马乱,群雄竞起。

枭雄曹操,首屈一指。

龙骧虎步,踌躇满志。

唯才是举,远见卓识。

济济多士,如虎添翼。

发号施令,假传圣旨。

身经百战,出生入死。

青梅煮酒,旁敲侧击。

梦中杀人,狐性多疑。

望梅止渴,略施小计。

割发代首,工于心计。

对酒当歌,横槊赋诗。

才兼文武,独步一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诸葛孔明,惊才风逸。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用行舍藏,韬晦待时。

三顾茅庐,精诚所至。

知遇之恩,投桃报李。

隆中对策,审时度势。

指点江山,面授机宜。

初出茅庐,锦囊妙计。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舌战群儒,力排众议。

草船借箭,妙算神机。

巧借东风,火烧赤壁。

空城妙计,化险为夷。

七擒七纵,有胆有识。

六出祁山,矢志不移。

文韬武略,经天纬地。

苦心经营,不遗余力。

事必躬亲,日理万机。

出师未捷,积劳成疾。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继无人,此恨何及。

武圣关羽,义薄云天。

赤胆忠心,天人共鉴。

桃园结义,相见恨晚。

同生共死,披肝沥胆。

身在曹营,忠心在汉。

过关斩将,一往无前。

华容让道,网开一面。

知恩图报,仰不愧天。

刮骨疗毒,处之泰然。

夜读春秋,手不释卷。

单刀赴会,视若等闲。

水淹七军,智勇双全。

位高权重,志得意满。

顾盼自雄,自负不凡。

痛失荆州,令人扼腕。

败走麦城,虎落平川。

三强会战,临军对阵。

决一雌雄,赤壁鏖兵。

旌旗蔽日,樯橹连云。

刀枪林立,剑戟森森。

风猛火烈,流急水深。

人喊马嘶,鼓角齐鸣。

短兵相接,弓折刀尽。

血海尸山,触目惊心。

曹军败北,豕突狼奔。

灰飞烟灭,片甲不存。

周郎赤壁,羽扇纶巾。

以寡敌众,大获全胜。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天下大势,鼎足三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望梅止渴桃园结义一手包办一举两得一亲芳泽七步成诗三顾茅庐下笔成章不由分说不知所云不容偏废乘虚而入人生如寄仰人鼻息伯仲之间位极人臣偃旗息鼓出言不逊初出茅庐刮目相待名不虚传同符合契吴下阿蒙敝帚千金才高八斗手不释卷指日可待探囊取物旦夕之危明眸善睐月明星稀土崩鱼烂妄自菲薄孑然一生对酒当歌屈指可数呼风唤雨品头论足回肠荡气三顾茅庐舌战群雄羽扇纶巾隔岸观火上房抽梯恩威并重乐不思蜀得陇望蜀三让徐州三足鼎立三国归晋三气周瑜过关斩将桃园结义锦囊妙计舌战群儒孔融让梨割须弃袍火烧连营草船借箭器宇轩昂单刀赴会暗渡陈仓志大才疏一臂之力不出所料五内如焚作奸犯科危在旦夕廊庙之器文思泉涌如鱼得水周郎顾曲初出茅庐七擒七纵三顾茅庐望梅止渴木牛流马辕门射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危急存亡之秋如入无人之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