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红叶杨朔散文
杨朔散文代表作_略论杨朔散文创作寻觅诗意的构思法
杨朔散文代表作_略论杨朔散文创作寻觅诗意的构思法关键词:杨朔散文创作构思法摘要:通过对杨朔《泰山极顶》、《海市》、《画山绣水》、《樱花雨》、《金字塔夜月》、《茶花赋》、《荔枝蜜》、《香山红叶》等散文构思方面的评析,阐述杨朔在散文创作中善用比喻、跌宕、联想、抑扬、穿插、点化、虚实等七种构思法寻觅诗意。
辞世多年的杨朔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
他生前写下的散文,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散文,在意境创造、诗意构思、人物描写、谋篇布局、语言风格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诗的意境、诗的结构、诗的语言”的艺术个性,被文学界称为“杨朔模式”或称“杨朔体散文”,人们把他与刘白羽、秦牧并称为“当代散文三大家”。
虽然“杨朔模式”出现了“时人所称道,今人所诟病”的现象,对其有褒有贬,但杨朔对我国散文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虽然由于他刻意追求“巧思”,而使一些散文结构雷同,一些散文缺乏生活气息,有人工斧凿的痕迹,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但是,他在散文创作中所总结的经验及其娴熟的写作技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特别是寻觅散文诗意的构思技法更是值得我们肯定和仿效。
通读杨朔散文,我们不难发现其在散文创作中寻觅诗意的构思法主要有以下七种。
1.善用比喻构思法寻觅诗意杨朔在创作散文时,总是把精力放在构思上,他曾对弟弟杨毓玮说过:“我写散文,不靠什么灵感,而靠‘巧思’。
”杨朔的“巧思”方法很多,其中,运用比喻来构思散文,表情达意,是他最擅长的“寻觅诗意的构思法”。
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岩石下的一泓清泉;山中的一树茶花,一片红叶,一簇樱花,一株海罗杉;自然风光中的瞬息奇观;昆虫世界里的一只蜜蜂、一群蚂蚁;古代建筑物中的埃及金字塔、万里长城;外事活动中一件小小的纪念品;火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总之,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自然景物,花木虫鱼,生活小事,即社会万象,杨朔都能随手拈来,并运用恰当的比喻,进行巧妙构思,精心裁剪,艺术表现,成为作品中熠熠耀眼的艺术形象,揭示出事物所蕴含的美好内涵和博大精深的哲理,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散文意境。
雪后香山赏红叶
雪后香山赏红叶盼望着,盼望着,秋天来了,冬天近了。
心想着,要去看那杨朔笔下“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却迟迟没能如愿。
真要去时,天公又不作美,先在前夜下起一场鹅毛雪来。
于是,2009年的初冬就到来了。
雪,是不怕的,只要能走,便能登香山。
山门外,早已有了游客。
迎接我的,是山门的那对“红狮”,戏耍着,很有趣,向每个游人传递着欢乐的情绪。
红色映着雪白,格外的鲜亮,煞是好看。
地上的雪真厚啊!走在上面咯吱咯吱的响,很受听。
抬眼望去,远山、近树、勤政殿……都被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像盖着一块厚厚的白色的棉毯。
山间,那些颤颤巍巍的小树们,似乎无一不在欢呼着冬的到来。
间或露出的一些树叶,像是调皮的孩子在被子里猫着,偶尔,露出一张张小脸儿、笑脸儿,又或者露着一双双小眼睛眨着,羞涩又俏皮地看着我。
“知松园”里,那些高高的松树上落满了雪,一层层叠盖在松针上,远望去,好像一座座银色的宝塔:落在松针上的雪花,在太阳的照射下慢慢化成水珠,悬挂在松针尖儿上,好像是塔沿挂着玻璃珠儿,随风律动;一瞬间,那些松树仿佛又变成一群穿了白色戰袍的威武将士,不由得让人想起铁骑千匹、雨鬛霜蹄的情景。
玉华岫上,倚栏而望,眼里尽是红色。
满山遍野的红色。
层林尽染,红艳似火。
许是因为林中又有些金黄色的银杏或栾树点缀其中,使得这红更加红得耀眼,红得醉人。
远远看去,像极了一片片花瓣,待走近看,才辨清楚那是一片片椭圆的树叶……一片红叶上的雪化了。
雪润过的红叶整个儿展露在眼前,从树叶下迎着太阳看去,叶脉的纹络是那样的清晰,令人舍不得摘下。
所有的红叶都“争抢”着要“绽放”在雪后,像一群在家里关久了的孩子,争抢着出门来看看外面的世界,任那雪有多厚、多密实,都没有关系,都掩不住她们羞红的面庞。
“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
不错的,香山上,那一株株黄栌树,像早已经等不及过节的孩子,早早地换上了崭新的红色衣裳,在白雪的陪衬下、在阳光的照耀下,艳色如丹。
忽然又想起杨朔先生曾写下的“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这句话来,我猜他后来一定没有看到过初冬的香山红叶,不然,他一定也会写下“雪后的香山红叶是北京最艳最艳的冬色”这一句话。
杨朔散文语言的艺术特点
杨朔散文语言的艺术特点可以说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杨朔是继朱自清等作家之后十分明确地提出诗化散文艺术主张的作家。
他的散文就象一首首瑰丽的诗;“当诗一样写”,也是他在散文创作上的美学的最高追求。
在《海市》小序里他也曾直言道:“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由此可见,杨朔对诗的偏爱是因为诗“......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致、耐人寻味”,所以他在散文创作的过程中,“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
从而创作了以《海市》、《茶花赋》、《香山红叶》、《荔枝蜜》、《樱花雨》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清新隽永,俊逸秀丽的诗化散文。
读杨朔的诗,让人置身于诗一样美好的境界中。
在作者的笔下无论是杏花春雨,还是铁马金戈,都涂着时代的色彩,闪射着理想的光辉,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同时又融进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抒发了作者高尚的感情。
这种崇高的思想和强烈的感情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杨朔散文的诗意。
但是,诗意毕竟是内在的东西,美好的意境,丰富的感情,还必须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
杨朔散文就是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一样的意境。
平易亲切、凝炼传神、优美生动和新颖隽永是杨朔散文语言风格的最大特点。
纵观杨朔的生平,他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在人民生活的深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很少用华丽的词来追求散文的诗歌化,而用最平易近人的语言来刻画了一群群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
其中有未等伤愈,便奔赴前线的战士(《平常人》);有饱经风霜、人老志不衰、热情助人的普通渔民老泰山(《雪浪花》);有在革命胜利前夕,为革命事业而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梁振江(《百花山》);有“越到老越红得可爱”的老向导(《香山红叶》)......作者满腔热枕地赞美这他们的劳动和智慧、心灵和情操、斗争和理想。
杨朔喜欢找寻那些常被人遗忘的景物来刻画,如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山中的一泓清泉;万绿《丛中一树茶花;深夜中的一片红叶;井冈山上的一株海罗杉;自然风光中的瞬间奇观;昆虫世界里的一只蜜蜂、一群蚂蚁;火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关于香山红叶红满天散文(通用19篇)
关于香山红叶红满天散文(通用19篇)香山红叶红满天散文篇1今年11月上旬,我随家人来到了北京香山,游玩观赏枫叶。
在香山大门口,一个五颜六色的花池把喷泉捧在中间,喷泉会喷出不同的图案,在各式各样的喷泉下座落着五个福娃——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
进入大门,中央有一座小桥,下边是一个池塘,池塘里有鱼,还有落下的枫叶。
在桥的两边有两棵枫树。
左边的那棵是黄色的,右边的的那棵可真是爱美啊!头发竟是三种颜色,头顶是金黄色的,中上方是红色的,下方则是绿色的,美丽极了。
欣赏完后,我们便开始向上走,才走三四步,就在眼前呈现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外国人”——枫树,它的头发是金黄金黄的,漂亮极了。
在山下就有了这么好看的枫树,那山上呢?我们迫不急待地向上走去。
路两边有着不同的植物,如野草莓、松树、野葡萄等植物;还有几棵高大粗壮的树,我和弟弟都抱不住呢!但它们一点儿也不显老,仍是长得那么茂盛。
就这棵树上,我们发现了一只小松鼠,它的警惕性太高了,我还没来得及观察它,它就蹿了。
走在山路的一半时,有一个亭子,从亭子里向下望,红绿交错,景色美极了!休息片刻后,我们便继续向上走。
一路上都是高大的树。
到了香炉峰时,我们看到了一大片无边无际的枫叶红;当中还混合着一些绿油油的叶子,景色美极了!一路上有说有笑地游赏完了香山的枫叶,游赏过后,在脑子里突然呈现出了一句诗:“霜叶红于二月天”。
香山的风景真美啊!香山的枫叶真红啊!香山的空气真好啊!香山红叶红满天散文篇2几年前,我和妈妈去北京香山看红叶。
坐了二个多小时的飞机就到了北京,我和妈妈下了飞机,坐客车去宾馆安顿好,便出发去香山看红叶。
我走在山道上,满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叶。
一阵风吹过,那红得似火的枫叶,满天飞舞,像一个身穿红衣的姑娘在翩翩起舞,多么迷人啊!我捡起一片片枫叶,这枫叶多么像一只小手啊!下了山,我和妈妈看见了山道旁有人卖枫叶书签,我们买了几片做纪念。
回到宾馆,我心中产生了一个疑惑:为什么香山的枫叶会那样的红?我问了妈妈,妈妈说:“事情的答案要自己去寻找才是最好的方法,你可以回去自己去寻找答案!”回到家后,我一放下旅行包,顾不上休息,便打开电脑查起资料来。
杨朔散文名篇
1、"荔枝蜜"花鸟草虫,但凡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
说起来可笑。
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
大人告诉我说:蜜蜂不轻易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
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
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
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
四围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风光,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楼前凭空涌起则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
记得楼前是一片比拟平坦的园林,不是山。
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赶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
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
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
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
偏偏我来的不是时候,满树刚开着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
新发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中看些。
从开花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在从化温泉吃鲜荔枝了。
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
有人也许没听说这稀罕物儿吧"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那蜜蜂忘记早晚,有时趁着月色还采花酿蜜。
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大。
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精神。
热心肠的同志为我也弄到两瓶。
一开瓶子塞儿,就是则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味儿。
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温泉公社的养蜂场,却起了个有趣的名儿,叫"蜜蜂大厦〞。
正当十分春色,花开得正闹。
一走进"大厦〞,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立什么新生活呢。
杨朔散文
杨朔散文分析记得以前学过的一篇散文叫《荔枝蜜》,现在对于它的印象已经模糊了,更没有注意到它的作者是谁,直到最近学习当代文学的“十七年散文”,才对这篇散文的作者杨朔有所了解。
首先“十七年散文”,指的是以1949年建国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之间的这十七年中,作家创作的类型为散文的文学文本的总和。
而在这其中,处于公开发表状态下的散文又是十七年散文的主流。
在这一时期公开发表的散文作品中,以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较为出色与成功。
而这其中,又以杨朔的散文成就最高且自成一体。
杨朔,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
人们把他与刘白羽、秦牧并称为“当代散文三大家”。
他生前写下的散文,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散文,在意境创造、诗意构思、人物描写、谋篇布局、语言风格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诗的意境、诗的结构、诗的语言”的艺术个性,被文学界称为“杨朔模式”或称“杨朔体散文”。
杨朔的散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7-1949)主要内容是赞美革命,宣传抗战,抨击国民党。
艺术上采取写实手法。
作品回避自我,很少写到自己的感情。
散文比较简单和直露。
第二阶段,(1949-1955)生活画面变得比较开阔,内容较丰厚充实,抒情成分明显增强,表达的感情也由外露转向了内向和深沉。
第三阶段,(1955-1968)是杨朔创作的成熟期。
1956年,杨朔发表了《香山红叶》,这篇散文被认为是杨朔散文创作成熟的一个标志。
他的最大的特点是把散文当诗一样来写,随后创作了《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等散文。
所以要了解杨朔的文章就要了解他在1955年—1968年所创作的散文,首先这段时期杨朔的题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迅速及时反映朝鲜战争的通讯特写,讴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过程中的英雄事迹及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的;二、赞美与抒写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成就、崭新风貌与普通劳动者平凡但却伟大的精神境界;三、叙写亚、非等第三世界国家的自然美景,反对新老殖民主义者的英勇斗争,歌颂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浅谈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谈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杨朔是当代杰出的浪漫主义散文家,但从本质上来说,他却是一位诗人,在一九二七年,也就是他十四岁的时候,受业于李仲都门下,研习中国古典诗文,曾在《国际协报》、《五日画报》发表旧体诗。
年轻时候的他,清高狂放,纵情诗酒,常与三位好友聚而豪饮,赋诗抒怀,号称“四酒徒”。
但是“九〃一八”事变的炮声惊醒了他的诗人梦,从而使他转到了小说与散文创作方面。
在《海市》小序里他写道:“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
”由此可见,杨朔的散文读起来就是一首首美丽的诗,在他的散文中,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优美的语言,所以他在散文创作的过程中,以诗的写法来要求自己,“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
从而创作了以《海市》、《茶花赋》、《荔枝蜜》、《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清新隽永,俊逸秀丽的诗化散文。
注重诗化语言的同时,杨朔的散文创作一般是从小的方面入手,他写的是那些平凡的人,身边的事,他擅长通过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描写,以小喻大,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
比如,《茶花赋》写的是茶花、小孩子,反映的是祖国美好的生活;《荔枝蜜》写的是蜜蜂酿蜜,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本质特征;《雪浪花》写的是浪花、老泰山,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的力量;《香山红叶》写的是红叶、老向导,反映的是人民新旧社会的历史脚步〃〃〃〃〃〃从平常细微的地方入手,再加上诗化的语言,就产生了一种亲临其境的效果。
同时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意境。
另一方面,在杨朔的散文中,语言的运用相当的有特点,这与他本身的文学素养以及丰富的生活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例如《茶花赋》中:“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
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像摧生婆似的正在摧动花事。
”这里面“搅天风雪”“水瘦山寒”是文学化的语言,而“〃〃〃脚步儿勤,来的快,到处早像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却是通俗化的语言。
第三章50、60年代的散文
2.50年代中后期到文革以前的散文
(1)抒情散文繁荣: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 原因: A.理论的倡导。1961年上半年《人民日报》 开辟的“笔谈散文”专栏,对散文的文体特点、 创作规律和历史传统等重要理论问题以及古今散 文的一些名篇佳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评析, 使散文作家开始有了艺术追求的自觉和学习借鉴 的对象,在创作中更加重视构思和传达的技巧, 使文艺性散文的创作在艺术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作品: 周立波《灯》,老舍《养花》,杨朔《香 山红叶》,秦牧《社稷坛抒情》,魏巍《我的老 师》,丰子恺《庐山真面》,姚雪垠《惠泉吃茶 记》,菡子的《小牛秧子》,郁风《浩伯伯—— 三十年的医生》,万全《搪瓷茶缸》,徐迟《归 来》,徐开垒《竞赛》,沈从文《天安门前》, 李根全《关于金达莱的传说》,晓立《节序、风 俗和艺术》,葛洛《龙店乡的喜日》,肖凤《豆 芽菜和小松树》,茅盾《斯德哥尔摩杂记》,峻 青《欧行书简》,碧野《天山景物记》. 另有:巴金《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P25-28 沈从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P28-30
(二)发展概况:
(1)从50年代初期到50年代中期前后,是 纪实性的散文兴盛的时期。主要形式是文 艺通讯和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和个人自传 性质的作品。
报告文学
(1)反映抗美援朝的报告文学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 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和华山、靳以、菡子等人 的作品集; 合集《朝鲜通讯报告选》、《志愿军一日》和《志愿军英雄 传》; 巍巍的成功在于:在通讯的底色上涂上了浓重的抒情色调, 使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为通讯的“文学化”探索出了 一条可喜的新路 (2)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壮丽山河 秦兆阳 《王永淮》、李若冰《陕北札记》,有小说化倾向。<祖 国在前进> (3)56年干预生活的报告文学: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本报内部消息》
名家杨朔经典散文作品
名家杨朔经典散文作品杨朔,山东蓬莱人。
著名作家。
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党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名家杨朔的经典散文作品,供大家欣赏。
名家杨朔经典散文作品:荔枝蜜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
说起来可笑。
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
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
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
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
四围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记得楼前是一片比较平坦的园林,不是山。
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赶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
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
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
偏偏我来的不是时候,满树刚开着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
新发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中看些。
从开花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在从化温泉吃鲜荔枝了。
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
有人也许没听说这稀罕物儿吧?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
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
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精神。
热心肠的同志为我也弄到两瓶。
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味儿。
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温泉公社的养蜂场,却起了个有趣的名儿,叫“养蜂大厦”。
【《香山红叶》教学设计】香山红叶
【《香山红叶》教学设计】香山红叶《香山红叶》教学设计教前准备教具:香山红叶的图片。
教学环节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寻美兴趣。
学生虎豹搜集香山红叶的图片。
师: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叶君健去欣赏北京香山红叶的美。
二、初读课文,初建美的印象。
1.让学生读通顺、读流利,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度几遍。
2.有些比较长的句子,要多读一读,断句要合理,教师适当指导。
3.想一想:香山红叶在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深入精读,寻访红叶之美1.香山红叶究竟以什么吸引了作者?你从中哪些词或哪些句子到了红叶的与众不同?读一读,品一品。
2.找出相关语句后,即可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边读边谈边想。
(1)先请学生读,紧扣关键词语,然后谈感受。
(2)在把感受带到课文深入地朗读,读出赞美之情。
3.再读全文,颂红叶之美。
1.带着赏美景、品美文的感受朗读全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香山红叶的赞美。
第二课时积累内化:1. 由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2. 在笔记本上摘录文章中最能吸引你想象的句子。
迁移练习:1.识字写字2.读句子,体会引号的作用(小黑板出示)。
3.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句,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他们会发现,第一个星期天到这里来时,山上还是();第二个星期来时,这里却忽然变得(),处处是“红花”一片了。
红叶和青松,在这个特殊场合()出来的一种()的美,无形中创造了一个奇特的“()”。
实践活动:1.课文文字优美,配上合适的音乐尝试配乐朗诵。
2.课外再搜集一些描写红叶的优美句段。
板书:秋天一到,像盛开的红花香山红叶处处红花一片奇丽多姿红叶青松,秋天里的春天世上少有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萧”字、正确书写10歌生字。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对香山红叶之美的细致描绘。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香山红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陶冶重点: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美丽景象。
杨朔散文艺术特色
杨朔散文艺术特色杨朔本质上是一个诗人。
早期的钻研古典诗词、酷爱诗歌创作,是他个性和气质最真实、最自然的流露与显现。
他自己曾悦过:“我该是个诗人!” ③ 但革命战争把他推向了小说和通讯。
他在他创作的前三个阶段里一直是交叉并进地写作着这两种文体,基本上抑制着他的“诗魂”。
从《香山红叶》等文章的创作开始,他才找到了自己诗情的喷吐口,一发而不可收地酿制了一篇篇贮满诗意的散文,使作家和作品、为人和为文、气质和风格得到了比较的一致,相对的统一,使他的创作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杨朔散文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种杨朔式的“诗体散文”。
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诗为文”的艺术主张,这在散文写作上是独树一帜的。
他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①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动笔写时,我也不以为自己是写散文,就可以放肆笔墨,总要象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
” ② 这不啻是他在散文艺术王国里的勇敢宣言!散文,历来就是“直说”,所谓“直陈其事”,“直抒其情”,只是讲究“情文并茂”而已;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虽写出了不少情境交融的佳作,相当注重炼意和锤句,开始使散又贮满了诗意,但他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艺术主张,也没有把这种倾询贯彻于他的全部作品。
杨朔则不同,他努力标新,大胆走自己的路,揭出了“以诗为文”的大旗,并以自己丰厚的艺术实践证明了它的可行与成功——这正是他比他的前辈们高明、出新的地方。
杨朔散文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其境界优美、诗意盎然。
他是造“境”的能手。
场面、对话、景观、氛围,他只消精练的几笔白描就能使意境全出,神情毕肖。
如在《海市》中,他写奇异的海上幻景,把个海市蜃楼写得影影绰绰、飘飘缈缈,使人读之大有仙风扑面之感;在《泰山极顶》中,他写山是“眉目分明”,写古松是颜色“浓得好象要流下来”,在他的笔下,天光山色,流水松涛,“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在《雪浪花》中,姑娘们嬉戏海边观赏浪花击打礁石、“老泰山”妙语解疑的场面,是那般欢快、奇警,富有境界;而在《荔枝蜜》中,“我”沉吟地望着远方,辛劳的农民们正在水田里俯身插秧,画面又是那般开阔、静谧,令人逻想,杨朔的散文,篇篇都有它独异的艺术天地,而且往往是开篇即能引人入胜,这是很不容易的。
第六章50、60年代的散文
第六章50、60年代的散文第一节散文创作概况(一)此期散文的范畴与整体趋向:1、范畴:五六十年代人们对“散文”的认识,基本上是承继着“五四”以来现代文学所确立的“大散文”观念,即将通讯、特写、报告文学、回忆录、游记、小品、随笔、传记文学、杂文、散文诗等,统统归纳于散文这一体裁。
2、其整体趋向是:个性意识的淡化,群体意识的强化,散文从自我内心的观照转向‘身外大事’的观照;审美观念的削弱,功利观念的强调,‘工具’论取代了‘自娱’论;主观抒情成分减弱,客观记叙成分增强,抒情小品体制让位给通讯特写体制;以文化‘现代化’为核心的‘西方热’消退,民族化、大众化运动勃兴,散文由多元的横向借鉴转向单一的纵向继承。
”(二)发展概况:1、50年代初期到50年代中期(1)、从50年代初期到50年代中期前后,是纪实性的散文兴盛的时期。
这期间纪实性散文的主要形式是文艺通讯和报告文学,也有一部分人物传记和个人自传性质的作品。
文艺通讯和报告文学创作的主要成绩集中在两个重要的题材领域:其一是当时正在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
主要有专业作家的作品集,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和华山、靳以、菡子等人的作品集,以及专业和业余作者的合集《朝鲜通讯报告选》(一、二、三辑)、《志愿军一日》和《志愿军英雄传》等。
魏巍的文艺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是这期间纪实性散文的一篇出类拔萃的优秀作品。
其二是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经济建设。
这些主要以文艺通讯和报告文学的形式写出的纪实性散文作品,从各个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行各业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以及新人新事的萌芽与成长,展现了新的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生活、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这个领域的纪实性散文创作同样既有专业作家也有业余作者,其中特别是一些著名小说家例如柳青、秦兆阳、沙汀等的人物特写和吴运铎、高玉宝等的文学自传,格外引人注目。
北京香山红叶游记散文(精选8篇)
北京香山红叶游记散文(精选8篇)北京香山红叶游记散文(精选8篇)让学生知道北京香山秋天满山红叶,景色十分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香山红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香山红叶游记散文(精选8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北京香山红叶游记散文1香山在北京西北郊的西山东麓,是西山风景区中最美丽的一个公园。
它以山高林密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中外许多游人。
香山的风景四季宜人。
这里是春游、消夏,以及冬天观雪的好地方,而最诱人的还要算是秋天。
霜秋季节,人们络绎不绝赶到这里观赏红叶。
人们对红叶的喜爱已有很长的历史了。
唐代诗人杜牧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把红叶写得胜于“二月花”,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春天的红花虽然色彩鲜艳,但不如秋天红叶的色泽深沉、透彻。
而香山的红叶就更加秀美,每逢秋天,整个山坡被红叶覆盖着,火红火红的,在阳光照耀下,犹如一团团的火焰在燃烧。
陈毅同志说得好:“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
”为什么这些树叶秋天会变红呢?原来,绿色植物体内除有叶绿素外,还含有叶黄素、叶红素等。
叶绿素只有在阳光充足、暖和的时节才正常工作,所以在夏天,一般植物都显深绿色,而黄护树中含有的叶红素比一般树木多,当秋天来到,气温下降,阳光照射也比夏天减弱了。
叶绿素的正常工作减退了,而叶红素却越来越明显,逐渐遮住了叶绿素,叶子就变成了红色。
香山的红叶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野械、柿、枫树等,而构成香山红叶特色的是大面积的黄护树。
黄护树是一种乔灌木,高一丈多,多分枝,叶子呈卵形,长9分到1寸不等,原产于我国河南、山东及四川,欧洲南部也有分布。
黄护树的树叶经霜打后比枫叶还要红,还要艳丽得多。
黄护树是怎样在香山落户的,现在还不清楚。
据说是在乾隆年间移植来的。
不过当时只在泉西南的山坡上有一小片红叶村而已。
如今情况已大不相同了,在公园的南山,从驯鹿坡到森玉笛以西,半山腰以上,遍山满岭都是黄护树,这大概是近两百多年繁殖的结果。
描写香山红叶的散文 描写香山红叶的文章
描写香山红叶的散文描写香山红叶的文章描写香山红叶的散文描写香山红叶的文章香山有红叶,一片一柔情,那宛如天上的浪漫洒落人间。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描写香山红叶的散文篇,希望大家喜欢。
描写香山红叶的散文篇1:香山红叶走过秋天的街道,偶然间飘下几片落叶,我忽然想起这时的香山正是红叶满山的美景,这个曾经我梦想的仙境,近在眼前我却没有勇气迈步,我害怕面对现实与梦境之间的差距,我内心向往的总是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漫步在山林间,襟袖间尽是泥土的气息,流连在金红的世界里,世间多少冷暖,早已融入那辉煌的境界中。
如火的枫叶,就将你醉倒在斑斓的色彩之中。
仔细品味历史留给长城、留给香山的味道,感悟红叶带给世人的绵绵情谊,因美景而留恋,因红叶而感动。
人多了就是看热闹,是对美景的践踏,是对意境的亵渎。
我本是一个注重结果的人,有人说只顾低头赶路的人,永远也无法欣赏到沿途美丽的风景,因为生命的美不在与目的,而在与过程。
要是人人都这样洒脱,世间就不可能会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人生因故事而精彩,当惯太久的过客,留给自己的尽是酸楚,有时候真想成为一片红叶,极尽绽放后安然的叶落归根,我愿珍藏几片红叶,为自己,也为牵挂思念的亲人。
描写香山红叶的散文篇2:香山红叶小时候我随着少先队员的队伍曾来到过香山。
来爬山,看红叶,今天我又来到了香山,山还是那里的山,红叶还是哪里的红叶。
从树下往上看,红红的叶子包裹着她母亲的身躯向四周飘散开来,枝子平平的,叶子也平平的。
抬头向一枝望去,红红的叶子摇曳在蓝色的天空里,在朵朵白云的衬托下,那样鲜活,那样灵动,那样火红。
那红红的叶子披着晨曦的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无数条刺眼的光线,她一如把晶莹的珍珠镶嵌在片片叶子上,晶莹透亮,小巧玲珑,光鲜亮丽,红的,闪闪的,在微风的吹拂下,随风摇曳,露珠随之抖动,欲落而不滴,五彩斑斓的光线随着树枝的摇动而闪烁。
从山上往下看,摇曳中的红叶漫山遍野,层林尽染。
也不知是哪位仙人在此红色画面上,泼墨执笔留此丹青,又是哪位诗人在此点化成诗弄文献韵。
杨朔散文评价
杨朔散文评价对中学语文课本所选杨朔散文的反思杨朔是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计有《香山红咐、《荔枝蜜》《茶花赋》、海财等四篇。
直到今日,杨朔散文仍被数百万中学语文教师作为教授作文的典范,仍被数千万的中学生虔诚地奉为写作的标本。
然而,杨朔模式所造成的危害,至今仍未得到充分的认识:这些产生于六、七十年代的新八股,以单调的叙事方式和单调的思维模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损害着刚刚拿起笔的孩子们鲜活的心灵。
记得我在学习初中第一册语文课本中杨朔的《香山红叶》时,老师这样分析:文章以物喻人,用凝聚着“北京最浓的秋色”的香山红叶,喻老向导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的精神面貌,从而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主义新生活,对当家作主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记游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明线,然而写红叶并不是记游的目的。
老师反复讲杨朔的“转弯艺术”,使行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而“卒章显志”,乃全文点睛之笔。
我所在的是一所一流的重点中学,授课的是一位一流的语文老师,她讲得声情并茂,听得学生如醉如痴。
到了写作文的时候,我们这些西蜀的孩子无缘到香山,笔下的题目便都是《峨嵋山绿叶》、《精城山的竹子》、《神女峰的松树》,老师夸奖说:“大家学得真快!”杨朔的散文是容易学的,因为它是模式化的。
老师像外科大夫一样手拿解剖刀,一下子便将它们分为五个部分:见景——入境——抒情——升华——点题。
中学语文教学中最喜欢让学生“分层次”,而杨朔的文章层次最分明,环环相扣,似乎一气呵成。
然而,对文学而言,重复、单一、模式化如同一剂致命的毒药。
第一次说月亮真美的,是个有欣赏能力的人;第二次说月亮真美的人,是个索然无味的人;第三次说月亮真美的人,则是个迂腐倡化的人。
不幸的是,杨朔只会这样写作:用香山红叶来比喻老向导,用茶花来比喻孩子,用蜜蜂来比喻农民,用礁石来比喻老渔夫——他就像黔之驴一样,“技止此耳”。
这样的写作是可怕的,尤其是它在被不断地作为最佳的、甚至是唯一的写作方式灌输给初学者。
香山红叶散文
香山红叶散文金秋十月,又是一个收获得季节,香山的红叶也一定很红了吧。
早就听说香山的红叶很美,来美丽的北京以有五年多的时间了,去了很多关于美的地方,也感受到了许多许多的美。
早就想写一篇关于美的文字,可是美中不足的是那美岂是用我的语言所能表达得出的。
早有去香山看红叶的打算,这个美的想法,红的想往也因种种原因搁浅了,可总经不起那红、那美的诱惑,想起年年的红叶飘落,对那香、那红、那美的想往不但不减,反而许多、许多的加深。
激于对那香、那红、那美的渴望,最终下决心在这个周末开始我那对那香、那红、那美的旅程。
想起要去那香的山,看那红的叶,心里自然红的很,美的很。
坐在公交车上,心中早以有了那香、那红、那美的模样:有山、有水、有绿草、有鸟鸣、这个季节可能少有花香,那水也一定很红、很红。
“下一站是香山公园,有去香山的乘客请准备下车。
”随着那甜美的声音向公交车车门走去。
走下公交车,街道一眼是望不到尽头得,并不是它有多远,而是缓慢的人流挡住了视线。
因为是一条上坡的街道,路面看上去总会觉得是一个上下涌动的人流构成的活动的彩街。
大约得走七百米左右的街道就能到达香山的东门。
沿街是各色的小吃,以烧烤、水果、饮料居多。
都用红叶有关的词句做着红色的广告语。
音乐声、叫买声、谈笑声、脚步声夹杂着糖炒栗子的脆响声,烤肉串、烧鱿鱼的刺啦刺啦的炸爆声。
使的整个街道热闹异常。
一片繁华的景象。
走进东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勤政殿。
在勤政殿门前每隔半个小时就有一次专业人士对香山公园的讲解。
对于初次来到香山的游人会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激于对那红的喝望。
我错过了讲解中的红,收起想象中的红,走进了视野中的红,放眼望去,香山近在眼底,眼前以是红红的一片,从山底向上望去,那红红的红叶正发出一闪一闪的光泽,像是在招唤着游人和我:“上来吧,上来吧。
到这红的世界,美的世界来吧。
你会拥有一颗红的心、美的心、愉悦的心。
”迎着那招唤,信步走进了那红红的香山,走近了那红红的红叶,轻轻的抚摸着那红,暖暖地被那红、那美感动着:“这就是我想往的红、神往的美!我终于见到了你。
杨朔:香山红叶
杨朔:香山红叶
香山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一座有着丰富红叶资源的著名景区。
每年秋季,香山的红
叶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香山的红叶主要以枫树红叶为主,而且种类繁多。
整个香山山谷都笼罩在一片绚烂的
红叶中,给人一种如同置身于红海中的感觉。
尤其是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叶显得更加
火红鲜艳,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视觉享受。
除了枫树红叶外,香山还有一些其他树种也能呈现出美丽的红叶景色,例如柏树、槐
树等。
这些红叶与枫树红叶的互相辉映,让整个香山山谷呈现出一片美丽的红色海洋。
不仅如此,香山的红叶景色还与周边的建筑物、庭园景观相得益彰。
在红叶的映衬下,香山的古建筑、湖泊、花坛等景观更加美丽动人。
此外,游客还可以在香山漫步于红叶林间,感受秋天的宁静与美丽。
无论是拍照留念,还是放松心情,香山的红叶都是一个理想的地方。
总之,香山的红叶景色让人陶醉其中,每年的秋季都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欣赏。
无论
是赏红叶、拍照留念,还是放松心情,香山都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山红叶杨朔散文【篇一:香山红叶杨朔散文】香山红叶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
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老向导。
这位老向导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的向导,胡子都白了,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
我们先邀老向导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
几盘野味,半杯麦酒,老人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就是高,一进山门,门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
地势一高,气也清爽,人才爱来。
春天人来踏青,夏天来消夏,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老向导说:还不是正时候。
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
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老向导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
好清静的去处啊。
沿着石砌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
老向导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总是那么慢言慢语说: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后面是一片荒山,只有一家财主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
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去一点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
那做活的觉得有点怪,放进石槽里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就知道这是个聚宝盆了。
到算工帐的时候,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石槽。
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乐得送个人情,就给了他。
石槽太重,做活的扛到山里,就扛不动了,便挖个坑埋好,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面做记号,自己回家去找人帮着抬。
谁知返回来一看,满山都是松柏树,数也数不清。
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这真是座活山啊。
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这当儿,老向导早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
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
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
接着又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睡在这儿,梦见身子坐在船上,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果然冒出股泉水,这就是梦赶泉的来历。
老向导又笑笑说:这都是些乡村野话,我怎么听来的,怎么说,你们也不必信。
听着这个白胡子老人絮絮叨叨谈些离奇的传说,你会觉得香山更富有迷人的神话色彩。
我们不会那么煞风景,偏要说不信。
只是一路上山,怎么连一片红叶也看不见?老人说:你先别急,一上半山亭,什么都看见了。
我们上了半山亭,朝东一望,真是一片好景。
莽莽苍苍的河北大平原就摆在眼前,烟树深处,正藏着我们的北京城。
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像一盆清水。
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
我们都忘了看红叶。
红叶就在高头山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倒还有意思。
可惜叶子伤了水,红的又不透。
要是红透了,太阳一照,那颜色该有多浓。
我望着红叶,问: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像枫叶?老向导说:本来不是枫叶嘛。
这叫红树。
就指着路边的树,说:你看看,就是那种树。
路边的红树叶子还没红,所以我们都没注意。
我走过去摘下一片,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
我不觉叫:哎呀!还香呢。
把叶子送到鼻子上闻了闻,那叶子发出一股轻微的药香。
另一位同伴也嗅了嗅,叫:哎呀!是香。
怪不得叫香山。
老向导也慢慢说:真是香呢。
我怎么做了四十年向导,早先就没闻见过?我的老大爷,我不十分清楚你过去的身世,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你是个久经风霜的人。
你的心过去是苦的,你怎么能闻到红叶的香味?我也不十分清楚你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爬起山来不急,也不喘,好像不快,我们可总是落在后边,跟不上。
有这样轻松脚步的老年人,心情也该是轻松的,还能不闻见红叶香?老向导就在满山的红叶香里,领着我们看了森玉笏、西山晴雪、昭庙,还有别的香山风景。
下山的时候,将近黄昏。
一仰脸望见东边天上现出半轮上弦的白月亮,一位同伴忽然记起来,说:今天是不是重阳?一翻身边带的报纸,原来是重阳的第二日。
我们这一次秋游,倒应了重九登高的旧俗。
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
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
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
不用说,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
一九五六年【篇二:香山红叶杨朔散文】杨朔散文:《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三篇,按序依次摘录,方便阅读!----------------------------█ 散文《荔枝蜜》文/杨朔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
说起来可笑。
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
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
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
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
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
四围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
记得楼前是一片比较平坦的园林,不是山。
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赶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
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
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
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
偏偏我来的不是时候,满树刚开着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
新发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中看些。
从开花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在从化温泉吃鲜荔枝了。
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
有人也许没听说这稀罕物儿吧?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那蜜蜂忘记早晚,有时趁着月色还采花酿蜜。
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大。
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精神。
热心肠的同志为我也弄到两瓶。
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味儿。
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温泉公社的养蜂场,却起了个有趣的名儿,叫“蜜蜂大厦”。
正当十分春色,花开得正闹。
一走进“大厦”,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养蜂员老梁领我走进“大厦”。
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人,举动很精细。
大概是老梁想叫我深入一下蜜蜂的生活,小小心心揭开一个木头蜂箱,箱里隔着一排板,每块板上满是蜜蜂,蠕蠕地爬着。
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细长,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
老梁叹息似的轻轻说:“你瞧这群小东西,多听话。
”我就问道:“像这样一窝蜂,一年能割多少蜜?”老梁说:“能割几十斤。
蜜蜂这物件,最爱劳动。
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
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
每回割蜜,给它们留一点点糖,够它们吃的就行了。
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我又问道:“这样好蜜,不怕什么东西来糟害么?”老梁说:“怎么不怕?你得提防虫子爬进来,还得提防大黄蜂。
大黄蜂这贼最恶,常常落在蜜蜂窝洞口,专干坏事。
”我不觉笑道:“噢!自然界也有侵略者。
该怎么对付大黄蜂呢?”老梁说:“赶!赶不走就打死它。
要让它待在那儿,会咬死蜜蜂的。
”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可是呢,一只蜜蜂能活多久?”老梁回答说:“蜂王可以活三年,一只工蜂最多能活六个月。
”我说:“原来寿命这样短。
你不是总得往蜂房外边打扫死蜜蜂么?”老梁摇一摇头说:“从来不用。
蜜蜂是很懂事的,活到限数,自己就悄悄死在外边,再也不回来了。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
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一九六o年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
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参加革命并开始文学创作,写过不少散文与小说。
出版散文集《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茶花赋》、《杨朔散文选》等,中短篇小说集《中国人民的脚步声》、《大旗》、《杨朔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和《洗兵马》(上部)。
杨朔对当代散文发展有过重大的开拓和贡献。
他写于建国初期的散文,重在纪实和叙事,接近报告文学的写法。
此后,作者有意识地借鉴诗歌的某些艺术特性和表现手法,把散文的叙事写景与意境创造结合起来,拿着“当诗一样写”。
这种散文诗化的写法,对当时及以后的散文创作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 散文《茶花赋》文/杨朔久在异国他乡,有时难免要怀念祖国的。
怀念极了,我也曾想:要能画一幅画儿,画出祖国的面貌特色,时刻挂在眼前,有多好。
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商量,求她画,她说:这可是个难题,画什么呢?画点零山碎水,一人一物,都不行。
再说,颜色也难调,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么画得出祖国的面貌? 我想了想,也是,就搁下这桩心思。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
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像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
花事最盛的去处数着西山华庭寺。
不到寺门,远远就闻见一股细细的清香,直渗进人的心肺。
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
白玉兰花略微有点儿残,娇黄的迎春却正当时,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来不知还要深多少倍。
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
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
这就是有名的茶花。
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诗的妙处的。
想看茶花,正是好时候。
我游过华庭寺,又冒着星星点点细雨游了一次黑龙潭,这都是看茶花的名胜地方。
原以为茶花一定很少见,不想在游历当中,时时望见竹篱茅屋旁边会闪出一枝猩红的花来。
听朋友说:这不算稀奇。
要是在大理,差不多家家户户都养茶花。
花期一到,各样品种的花儿争奇斗艳,那才美呢。
我不觉对着茶花沉吟起来。
茶花是美啊。
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
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像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