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2.doc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2.doc](https://img.taocdn.com/s3/m/f897b12d8762caaedd33d4ce.png)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2 - 教学时我紧扣课题,让学生质疑。
学生问了如下问题:
1、为什么说大自然时绿色的课本?
2、怎样打开大自然这本书?
学生在深入理解、朗读、体悟了诗歌意象后,我顺学而导,引导学生进行了诗歌意境的探究,并以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这一句作为情感突破口,逐层解构诗歌意境。
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心境与文本的语境打通了。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他蕴含了无穷无尽的知识,孩子们从生动的诗句中不经意间体察到了宽广的胸怀辽远的视野生命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也就在这种和谐的课堂里,学生轻松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打开了大自然的课本,也打开了人生的课本。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公开课教案有反思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公开课教案有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4414e3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7d.png)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公开课教案有反思《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公开课教案(有反思)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3.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2.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难点: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过程:一、示错解题,导读课文。
1.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生读题揭错:少了“绿色”两字。
3.师再次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此处的课题中的“绿色”两字用绿色粉笔写成“绿色”)生重读后师追问:课本怎么会是绿色的呢?生恍然大悟:大自然是绿色的。
4.师板书:自然、课本,问这句话完整吗?缩句后是什么?5.指名生答。
6.这首诗歌是写课本吗?课本是打开读的看的,自然又是怎样“打开”的呢?你能把课题补充完整吗?二、自学探究,知读课文。
1.师黑板或幻灯展示自学题: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可多读两遍;2) 补充: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能总结文章结构吗?3) 课文重点写课本,还是写自然?又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2.点一生读题;3.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4.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5.师生交流,指导朗读:1) 点生开火车读6小节课文,他生边听边再次检验或考虑答案,并适时纠正读音断句;(此处可进行学生暴露的读音断句的纠正教学)2)教学生字长句:(此为面也)A.教字音:生开火车组词读10生字,正确则跟读两遍,错误则请他生协助纠正后再跟读两遍,突出课文朗读中错误的生字;B.记字形:逐字用加偏旁、换偏旁、两字相加等方法记字形,另“馨”、“芬”、“瀚”、“襟”要分别从笔划、位置等方面指导书写,描红;C. 析字义:字依托词解释,有“温馨”、“洋溢”、“胸襟”,可用联系生活、带到文中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单字分别组词、找近义词等方法破解;D. 再巩固:生再次整体逐字齐读两遍。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389e770910ef12d2af9e79f.png)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本文是关于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本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
文题蕴涵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
在形象的选择和诗节的布局上,诗人随着对大自然探索和发现的深入次第、有序地展示大自然绚丽和神奇的景色。
以主要问题为切入口,引领学生借助文本材料进行思考探索。
比如:在教学第一节时抓住“绿色的大门”、“清凉的绿阴”等词语,让学生理解“大门”是“祖国”敞开的,“绿阴”是“祖国带给我们的,这就形象生动,增添亲切之感。
接下来的两行诗,连用“去吧”,富有召唤色彩,这召唤是“祖国”发出的,饱含深情。
去干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从而明白是大自然在呼唤孩子们去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
可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不是简单的事,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去勇敢地攀登,才能饱览巍巍青山的无限风光。
从而显示出少年儿童所向无前的豪迈之情。
结尾处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最后一小节与第一小节虽然内容相同,但表达的含义又不一样。
一个总起邀请,一个总结升华,学生理解了诗歌重复的原因,明白了朗读不一定全靠用劲,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控制、调节不同的情感才能让朗读绘声绘色。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一、教会学生擦亮慧眼诗歌第二段是这样的: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我出示了我故意修改过的句子: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
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丰收的果园,耕耘的沃野。
让学生在反复对比朗读中感悟,虽然句式看似相同,但表达的意味却有了变化。
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告诉我们要拥有一双慧眼,不仅去发现自然万物的神奇奥妙,更要发现自然万物蕴育的力量和精神,从他们身上学会坚强,学会独立,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时,再让他们打开思路,你的慧眼还发现哪些有趣的东西?孩子的答案丰富多彩: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秋菊的傲霜,梅花的顽强;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大海的宽广,高山的伟岸;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草原的生机,森林的富饶;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都市的繁华,乡村的静美。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6b77f8a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33.png)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去翻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优异教课方案和反省《去翻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爽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眼光扑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显现了大自然的绚烂多姿,呼唤少年小孩热爱大自然,勇于研究,从大自然这“绿色课本”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为学生开启了大自然之门。
学情剖析本篇课文是对大自然的察看描绘,为学生供给了一个赏识、累积的平台。
所以,在指引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累积语言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教课目的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累积语言,学习表达方法。
教课要点和难点要点:领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难点:意会诗歌的特色。
教课过程六、小结今日我们一同来学习一首清爽高兴的诗歌————《去翻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1、学生自由朗诵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朗诵。
1、分小组合作学习,出示思虑题:(1)“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详细指的是什么?如何去大自然中学习?(2)这首诗歌有什么特色?2、先给学生疏组,再沟通。
3、指引学生抓住第2、3、4 小节领会拟人的写作手法。
4、指导朗诵抓住“发现”、“描述”、“洋溢”、“饱览”、“奔向”、“送去”、“留下”等词频频品读。
1、师配音乐朗诵 2、请学生回答你忧如看到了什么,你做了些什么? 1、在熟读的基础上指明背诵全文。
2、模拟课文中的一个小节写一个片段。
1、碰到读禁止的字,可多读几遍。
2、读得流畅。
1、分组议论、沟通: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山川、野外都是“绿色的课本”只有勇于研究、勤于思虑的人材能学到知识。
2、感觉诗歌热情、高兴的感情。
1、学生闭上眼睛边赏识边想象。
2、学生配音乐朗诵 1、学生背诵课文2、学生练习在朗诵中使学生初步感知现代诗歌的特色。
经过仔细地剖析,让学生深刻领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让学生在情境中想象,在朗诵中表达,从心灵上感觉作者的感情。
在回首全文的基础上仿写,既升华了感情,又锻炼了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需要向来留在黑板上主板书)去翻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发现翠竹、松柏描述果园、沃野联欢鸣禽野花相聚青山绿水启示:热爱、研究大自然《去翻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爽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眼光扑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显现了大自然的绚烂多姿,呼唤少年小孩热爱大自然,勇于研究大自然的神秘。
体验诗歌意境开启审美视角——《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片段及反思(通用9篇)
![体验诗歌意境开启审美视角——《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片段及反思(通用9篇)](https://img.taocdn.com/s3/m/2313434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0.png)
体验诗歌意境开启审美视角——《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片段及反思(通用9篇)体验诗歌意境开启审美视角——《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片段及反思篇1体验诗歌意境开启审美视角——《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片段及反思《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次第、有序地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而“去打开”的渴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诗歌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从全诗看,作者神思飞扬,但又似散实聚,关键是作者写作中处处彰显、开拓“去”这个动作的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意义内涵。
在教学中,针对诗歌语言含蓄、凝练,跳跃性强的特点,我着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在感受诗歌意象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致力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审美鉴赏力。
下面我结合《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两个教学片段谈谈我的体会。
片段一:(一)解读绚丽自然——打开的课本里都有什么?师:古人说:诗中有画。
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朗读,大胆地想象,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师范读,生倾听)师:孩子们,你们都在哪儿呢?生1:我仿佛来到了果园,看到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2:(急切地)我还听到了欢声笑语,扭头一看,原来是农民伯伯正在兴高采烈地采摘水果。
生3:我看到了浩瀚的大海,蔚蓝色的海面一望无际,不时有海风吹来,岸边的椰子便纷纷落下来。
师:好一场美妙的“椰子雨”呀!(生会心地笑)生4:我还闻到了野花的香味。
(课堂上小手如林)生:……师:同学们心中的画真是绚丽多姿!老师把刚才你们说的这些整理了一下,你能把这一幅幅画读出你的理解吗?出示词语: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丰收的果园浩瀚的大海片片云锦阵阵微风沃野鸣禽野花(生自读词语)师:这么带劲哪!能让大家分享你的朗读吗?(指生读)师:(生1读后)你听得很认真,你怎么评价他的朗读?生2:他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读“丰收的果园”时,我眼前仿佛都有无数的果子在晃动。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1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1](https://img.taocdn.com/s3/m/ce768d34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9.png)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1一直以来,我都为学生课堂反应的木讷而苦恼。
精心设计的一个问题满怀期待地问下去,专门多时候得到的却是无言的冷对,每当那时,我便感受心寒,有几次甚至动怒,结果却更加糟糕。
自责、埋怨、气愤……一股脑涌上心头,看起来有一块巨石严严实实地压在心头。
升入五年级了,我感到再也不能如此了。
因此,开学初,我就大力鼓吹课堂积极举手的重要性。
并告诉学生,语文是一门专门有味的学科,它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至宇宙苍穹,小至花鸟虫鱼,世间万事万物尽收“囊”中。
从这门学科里,我们能够跨过时空,观赏到世界各地的迷人风景,能够迈进故事王国,倾听一个个绚丽多姿的故事,能够与先圣今贤对话,获得聪慧的启发,精神的滋润,能够浸润在母语世界,领会母语的丰富与微妙……我甚至还把从孙建峰老师那儿学来的一句“没有唯独的答案,只有缺席的遗憾”一次次地念叨给学生听。
期望有更多的学生勇敢自信地表达心中的方法。
今天,我走出《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课堂,顿觉轻风拂面,神清气爽,因为,我这“欲望的深壑”终于在今天的课堂中得到了“填补”。
说来惭愧,对诗歌的教学,我一直惧怕,从“有用”的角度考虑,能够背出便万事大吉。
诚然!这应该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但如何达成那个目标却让我颇伤脑筋。
在备课时,我想细化设计,精心预设,却难以下笔。
无奈之下,只是列了个提纲:1、细细品味课文,扣住有关词句去体会、评判这“课本”如何样。
2、依照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深入研读。
3、体会这“绿色的课本”如何去打开。
第二版块几乎是完全的“生成”,怎么说学生会有如何样的体会与感受我内心一点儿底都没有。
怀揣着忐忑走进了课堂,开始了“大自然之旅”。
开始交流了,学生的反应与我的预想相差无几——了了几只手,真有点鹤立鸡群的感受。
但我没有像以往那样面露嗔色,而是微笑着请一位女生回答。
这位女生选择的是第四小节,她说,这一节是祖国山水的呼吁,是在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勇敢地向前进。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1.doc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1.doc](https://img.taocdn.com/s3/m/a01f8081cfc789eb172dc8cf.png)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1 -一直以来,我都为学生课堂反应的木讷而苦恼。
精心设计的一个问题满怀期待地问下去,很多时候得到的却是无言的冷对,每当那时,我便感觉心寒,有几次甚至动怒,结果却更加糟糕。
自责、埋怨、气愤一股脑涌上心头,仿佛有一块巨石严严实实地压在心头。
升入五年级了,我感到再也不能这样了。
于是,开学初,我就大力鼓吹课堂积极举手的重要性。
并告诉学生,语文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它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至宇宙苍穹,小至花鸟虫鱼,世间万事万物尽收囊中。
从这门学科里,我们可以跨越时空,欣赏到世界各地的迷人风景,可以迈进故事王国,聆听一个个绚丽多姿的故事,可以与先圣今贤对话,获得智慧的启迪,精神的滋润,可以浸润在母语世界,领略母语的丰富与微妙我甚至还把从孙建峰老师那里学来的一句没有唯一的答案,只有缺席的遗憾一次次地念叨给学生听。
期望有更多的学生勇敢自信地表达心中的想法。
今天,我走出《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课堂,顿觉轻风拂面,神清气爽,因为,我这欲望的深壑终于在今天的课堂中得到了填补。
说来惭愧,对诗歌的教学,我向来恐惧,从实用的角度考虑,能够背出便万事大吉。
诚然!这应该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但如何达成这个目标却让我颇伤脑筋。
在备课时,我想细化设计,精心预设,却难以下笔。
无奈之下,只是列了个提纲:1、细细品味课文,扣住有关词句去体会、评价这课本怎么样。
2、根据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深入研读。
3、体会这绿色的课本如何去打开。
第二版块几乎是完全的生成,究竟学生会有怎样的体会与感受我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
怀揣着忐忑走进了课堂,开始了大自然之旅。
开始交流了,学生的反应与我的预想相差无几了了几只手,真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
但我没有像以往那样面露嗔色,而是微笑着请一位女生回答。
这位女生选择的是第四小节,她说,这一节是祖国山水的呼唤,是在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勇敢地向前进。
不然,就没有无法获得成功。
我心头一喜:头开得不错啊!于是,我大家称赞,鼓励学生围绕这一节继续交流。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adbaab3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76.png)
教学目标阐述
阐述本课的教学目标,包 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 情感目标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 点,以及针对这些重点和 难点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和 方法。
02
CHAPTER
教学目标与实现情况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喜爱之 情。
04
加强与同行和专家的交 流和合作,不断提升自 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06
CHAPTER
教学资源与环境改进建议
教学资源利用情况
课本与教辅材料
充分利用课本内容,结合教辅材 料,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资料
。
多媒体教学资源
运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 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
、形象。
实践活动资源
结合课程内容,开展实地考察、 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
•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01
不足
02
03
04
部分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学生 理解不够深入。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部分内容 无法充分展开。
部分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大 自然的认识停留在书本层面。
对自身教学的认识和思考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需要更 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注重 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学习表现
学习态度积极
学生们对《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 课本》这一主题表现出浓厚的兴 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
动。
知识掌握程度较高
通过测试和作业反馈,学生们对课 本中的知识点掌握得相对较好,能 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84d00d70242a8956bece48a.png)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篇课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孙友田是当代诗人。
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本课围绕为什么要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深入学习课文,并且由此让学生了解自然、亲近自然、走进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健康成长,并探索大自然的奥妙。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以读代讲。
通过引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进一步感悟诗情,体会到探索大自然的乐趣。
同时,在阅读文本时,我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这堂课上,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大自然是如此的生机,如此的令人热爱,如此的令人向往,不禁提醒自己,以后在教学诗歌时,不是就诗歌而教诗歌,而是要教会学生读出诗歌的文字之中的文字。
第九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第九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f97c40e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f.png)
第九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苏教版第九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之一《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
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诗歌和散文相比,更有音韵美,更适合朗读,对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也更有益处。
所以教学中我抓住这个有利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充分发挥想象。
一、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上课伊始,老师范读课文后,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生分节朗读课文。
研读过程中朗读课文的形式更是多样:男生或女生齐读,自由练读,同桌互读,小组读在读中理解内容,感受美,欣赏美。
二、以课本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比如教学第二节时,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面?学生很快就从文中找到了答案: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丰收的果园、耕耘的沃野。
然后我进一步引导:能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其中的一个画面吗?学生思考片刻后,慢慢地小手举起来了。
“我来说说丰收的果园吧”一个学生描绘了一幅果园丰收图,其他学生争着补充发言。
这样在锻炼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开头表达能力。
三、赏析诗歌,学习写作。
研读完全诗后,我让学生再读全诗,思考:1、这首诗中哪些地方把物当做人来写?画出来读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第一小节和第六小节相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到了写作方法。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之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
作者孙友田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的景色的同时,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_苏教版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_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deb600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f.png)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_苏教版一、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爱好在一开始对课题《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认识中,师生通过倾听作者描述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中奇异无穷的声音,观赏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中有绚丽多彩的画图,便自然引发学生的疑问:“大自然如何成了课本?这课本到底是什么模样的?我们怎么说如何样去打开这课本呢?”等一系列的问题,然后进入探究性阅读的学习过程之中。
二、赏析大自然绿色课本的纷呈多彩在师生互动活动中(一)、认识大自然勾勒的画图让学生形成一幅大自然的勾勒图,这促使教师引领学生去认识大自然的轮廓,去发觉大自然秋天中的山水风光。
如何描画大自然的风光呢,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芬芳、分享大自然中留下的欢乐、共同大自然中对生命意义的展现,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唤起珍爱大自然中留下的美好回忆。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饱览祖国河山的无限风光,抒发出一个祖国骄子在成长中满怀壮美豪情。
(二)、点缀大自然的壮美和秀美。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让这本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焕发生命活力,便让学生驰骋在丰富的想象力中.小孩在充满朝气和欢歌笑语的美好环境中生活.专门明显,这将出现一幅丰收的图景、一幅大联欢的场景,表达在课堂学习之中。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用心去点缀丰收的欢乐图景,与学生一同走进对秋天的美好描画之中。
组织学生想象在秋天中,有大片大片的果树,成熟的果实累累高挂;有庄稼人露出收成的欢乐,听见他们伴着欢声笑语劳动在田间。
这让在一年的回报中,人们唱响了与大自然的和谐与共存的欢歌。
学习中,又让学生用苍松和翠竹做替代,显示着年轻一代的朝气和蓬勃,给学生以大自然永久年轻作启发。
让学生走进与大自然的联欢中,分享大自然邀约了野花、禽鸟、青山、绿水等伙伴从早晨到傍晚团圆在一起的欢乐情形.借着朝阳、伴着凉风,共同唱出心中的欢歌,焕发出催人上进的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奋发进的情怀。
大自然,永久的留给人们的是回忆与美好。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0dfc3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e.png)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1教材简析:国标本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四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现代诗歌。
作者孙有田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设计理念:实实在在想象出最美的画面,简简单单诵读出最真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激情导入:播放〈〈小鸟小鸟请到这里来〉〉歌曲。
师:这首歌把我们带进了美妙的大自然,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碧绿的草地、各色的野花、茂密的森林,森林里小鸟正在快乐地歌唱。
的确,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大书,是我们同学学习探索的“绿色的课本”,今天就让我们去打开这课本,在诗歌的境界里领略它的神奇。
(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测,复习巩固:1﹑读一读下面词语:敞开芬芳描绘云锦微风相聚仓劲饱满黄昏无限2﹑朗读诗歌 .三、批注感受,合作交流:师:这首诗歌清新明快,语言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这首诗吗?喜欢哪一句或哪一小节呢?为什么喜欢?1、自由朗读,并在书上做好批注。
2、组里互相汇报阅读感受。
如:我喜欢“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两句。
两个“去吧”是对少年儿童的亲切召唤,激发少年儿童探索大自然的奥妙。
学生感情朗读这两句话。
再如:我喜欢第二小节因为这两句话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秘密。
四、感情朗读,体会美景:让学生谈谈自己旅游的经历,引起学生美妙的回忆。
师:我们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心情怎样?读这一小节应读出什么语调?学生交流讨论:应读出欢快的语调,喜悦的心情。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人描绘的动人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d8cf1d6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22.png)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本课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
文题包蕴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
作者以敏捷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呼唤青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究,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我指导学生把激情朗读和丰富想象有机结合,起到了专门好的教学成效。
学习第一小节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得“绿色的大门”、“清凉的绿阴”等词语,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春天来了,绿色的大自然正向我们慢慢展开……让学生初步感受绿色大自然的秀美与奇异;第三、第四行中的两个“去吧”是对青年儿童的亲切呼吁,我指导学生激情呼吁,让学生深深地融入情境之中。
学习第二至五小节时,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明亮的眼睛”曾经观看到的大自然动人的画面,回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中的感受,想象大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存的欢乐和温馨,倾听大自然对自己的呼吁。
这首诗激情澎湃,朝气蓬勃,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引导学生品味诗歌内在的意蕴,把握诗人情感的脉搏,不大声喊。
同时鼓舞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所描画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明白得,读出情绪的变化,读出自己内心美好的感受。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doc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doc](https://img.taocdn.com/s3/m/b92c8ca66c85ec3a87c2c5cc.png)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孙友田以清新活泼而又充满激情的笔调,描绘了大自然绚丽多姿的美景,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一句聊天式的问话,不自觉成了供学生进行反思、质疑、批判、创造的“抓手”。
学生自我开掘,畅所欲言。
诗中的声音、色彩,成了学生感受得到的声音、色彩;诗中的早晨、黄昏,成了学生曾经走过的早晨、黄昏;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
“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
作者孙友田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的景色的同时,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整首诗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在教学这首现代诗时,我紧抓课题中的关键词明确教学重点。
首先我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然后让学生齐读课题,再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课题,引导学生读时试着把重音落在不同的词语上,然后想想从课题中你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学生在读后相继提出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课本?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怎样去打开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接下来我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诗歌,然后针对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几个关键问题好好地研读,小组同学也可以相互合作,然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问题一的设计: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些,因为在三年级时学生曾学过一篇课文叫《石头书》,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知道大自然是神奇的,它包蕴着无穷无尽的知识,除了石头书外,还有树木书、贝壳书等各种各样的书。
不仅如此,大自然更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充满魅力的山水画、鸟兽图,可以说大自然是一本厚厚的书,是我们永远也学不完的课本。
至此他们自然能明白作者把大自然比作课本是因为大自然就像课本一样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学习、去探索。
同学们还等什么呢?赶快去打开大自然这本课本吧!学生兴趣盎然投入到文本中去,诵读诗歌。
问题二的设计:我在课堂上这么引导学生理解绿色,同学们作者把大自然比作了绿色的课本,如果是你,你会把大自然比作什么色的课本呢?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有的说是黄色的,因为成熟的庄稼是黄色的;有的说是白色的,因为秋天洁白的棉花遍布田野,冬天冰雪覆盖大地,到处都是白色的;有的说是五颜六色的,因为春天各种花儿竞相开放,我们看到的大自然就是五颜六色的那么作者说是绿色的他的理由又是什么呢?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刚发芽的小草。
有的说:枝叶茂盛的树木。
还有的说:一片绿油油的稻田。
最后我总结说: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是呀,绿色象征着大自然的生命和活力,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吧!学生通过交流探究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唱出了自己心中的色彩,获得了心灵的远航与飞扬。
既自然地揭示出课题蕴含的寓意,又升华了主题,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问题三的设计:怎样打开这问题学生一开始理解起来相对困难,于是我引导学生分小组合作研读诗歌2-5小节,然后看看这几小节分别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学生不难总结出分别是从亲眼所见、亲身参与、亲耳聆听、用心感受这几方面来写的,也就是要仔细观察,要热爱大自然,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等等。
原来一直感觉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课堂上无话可说。
今年我是第三次教学这首诗歌,一开始打开课文的时候这种感觉依然存在,觉得这样的一首诗除了让学生多读,然后还是多读,并无过多内容可讲。
但是在我深入地去研读之后我发现只要合理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相信孩子们是有话可说的,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正确的,至此我真正地体会到教者研读文本的重要,只有教师自己真正地走进了文本才能引领孩子们跟进,才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反思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次第、有序地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而去打开的渴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诗歌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情趣,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从全诗看,作者神思飞扬,但又似散实聚,关键是作者写作中处处彰显、开拓去这个动作的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意义内涵。
在学生深入理解、朗读、体悟了诗歌意象后,我顺学而导,引导学生进行了诗歌意境的探究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想说什么?并以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
这一句作为情感突破口,逐层解构诗歌意境。
就这样,学生的审美从体验层次顺势上升到鉴赏层次。
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
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
学生在这里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
正因为跟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相关,就避免了被动的强加,从而形成对话和个体感悟,实现了内在主动性驱动下的学习活动。
这种不设围场的课堂其实就是追求一种不确定性、生成性,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让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课堂又何尝不是呢?虽然身在小小的教室,孩子们却从生动的诗句中不经意间体察到了宽广的胸怀辽远的视野生命的价值 ,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也就在这种和谐的课堂里,学生轻松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打开了大自然的课本,也打开了人生的课本。
反思三: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大自然美丽的呼唤,是祖国热情的呼唤。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
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想。
作者孙友田是当代诗人,他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诗歌的语言凝练、简洁,感情色彩浓烈,跳跃性也强。
赏读诗歌,不能只满足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还要通过这些凝练、简洁的语言,走进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
所以在学习诗歌第二部分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在朗读诗歌后说说大自然的课本里都有些什么,接着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绘的一幅幅美好的画面,畅谈体会,相互提示,丰富、发展、深化、升华想象,这样,原来凝练、简洁、跳跃性很强的文字,就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有情有情、立体的、鲜活的画面: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田野的肥沃,丰收的果园,珍奇的鸣禽,野花的烂漫。
学生犹如置身于大自然美景之中,与作者的心灵交汇,相互融合,不禁怦然心动、心旷神怡。
整堂课的教学,我和孩子们都是全身心的投入,如此的轻松。
反思四: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首诗作者、编者的意图是引导青少年走向自然,探索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我除了认同这样的意图外,觉得在我国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仅仅对青少年强调打开自然绿色的课本是浅薄的,因为现在我们天天歌颂的大自然还绿吗?它还能成为孩子们的课本吗?想想看,许多自然的、原始的景观,由于人类的过度打开,已经失去了了它的原生态,自然的清新、古朴日渐衰退,我们看到的只是它的悲凉的影子。
现在的大自然对孩子来说还是一本绿色的课本吗?如果是,我们的孩子们能在这本课本中读到什么呢?难道是难道是自然的满目创痍,钱疮百孔吗?难道让他们学习前辈作风,对自然的戗杀前赴后继吗?所以,我觉得在弘扬打开这个主题的同时,更重要的去呼吁学生关爱、保护、拯救。
按照这个思路,在教学中,我把这首诗的教学自然地分成了三块。
第一块,亲近绿色。
由物化的课本引向大自然的虚化的课本。
第二块,感悟绿色。
引导孩子读诗,感受诗中美丽的意象:翠竹、松柏、果园、青山、绿水,从心底中感受到自然之美;与此同时,激发孩子的想象:躺在绿荫荫的草地上,四周野花盛开,空中小鸟飞翔,闭上眼睛,呼吸花儿的清香,倾听着鸟儿的歌唱,你心中是否涌起一股温馨和快乐?第三块,呼唤绿色。
首先向孩子们展示和描绘一幅幅大自然满目创痍的画面,让孩子心底发出震撼,再引导孩子展开幻想:五十年后,当我们的子孙后代打开大自然的课本时,他们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可以写诗,可以画画,可以写想象文,甚至可以诗配画。
我的叛逆,可能会激起擅长歌功颂德的诗人的愤怒,可能会引起教材编者们的不屑与嗤笑,这些我并不在乎,我在乎的是,我的绿色情结能否化成孩子们的绿色行动,这是永远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个梦,我愿意做一个永远的追梦人。
反思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
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大自然的厅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如果按常规课那样让学生来分析,来体会的话,不但学生无法体会得如此深入到位,而且会让诗歌失去其韵味,要想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的目的,除了读,还是读。
上课铃响之后,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这堂课。
首先板书课题,让学生一起读一读,然后问:课本,大家见过吗?哪些能被称为课本的?学生对课本这个概念是极为熟悉的,一下子说出了许多课本的名字,且显得十分兴奋,借着这个势,我又问课本能教给我们什么啊?知识,学问,这是学生们都能说出来的,我再问:课题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说明大自然中也有许多学问、知识。
大自然中都有些什么啊?学生可有话说了,从植物到动物,从身边有到听说过的,个个是滔滔不绝,一下子劲头就来了。
我继续问那大自然也能象课本一样教给我们知识和学问吗?他是怎样教的?显然,这个问题是学生一时没有想到的,不过,稍作思考,就开始有学生以自然界中植物能指方向来回答了。
见火候已到,我这样来正式导入课文的学习:作者将大自然比作课本,那么就让我们打开我们手中的语文课本,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述大自然这个绿色的课本的。
我们该怎样做就能读懂大自然这本书了。
然后在整堂课上,以个人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分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展开和组织教学,请读得好的同学来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让其他学生来说说他这样读让你有什么感觉,这样,课堂始终围绕读来进行,学生一遍遍的朗读中深化了理解,升华了情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