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统的文学观和《文选》(一)
萧统《文选》的影响
萧统《文选》的影响《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原有30卷,今通行本分为60卷,内容包括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类别。
《文选》所选作家上起先秦,下至梁初(以“不录存者”的原则没有收入当时尚健在的作家),作品则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原则,没有收入经、史、子书。
由魏﹑晋到齐﹑梁﹐是中国文学史上各种文学形式发展并趋于定型成熟的时期﹐作家和作品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前代。
与之相适应的是文艺理论中对文学概念的探讨和文学体制的辨析日益精密。
宋文帝刘义隆立儒﹑玄﹑文﹑史四馆﹐宋明帝刘彧分儒﹑道﹑文﹑史﹑阴阳五科﹐都可以标志文学已经取得了正式的独立地位。
文学作品的数量众多﹐对它们进行品鉴别裁﹑芟繁剪芜﹐就成为广大阅读者的需要﹐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乃应运而生。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自晋代以迄陈﹑隋﹐总集共有 249部﹐5224卷﹐其中著名的有晋代挚虞的《文章流别集》﹑李充的《翰林论》﹑宋代刘义庆的《集林》﹐但都已亡佚。
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也是影响最大的总集﹐就是《文选》。
南朝的统治阶级上层,大多爱好文学﹐并以此作为门第和身份的一种标志﹐因而奖励提倡﹐颇多建树。
萧统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据《梁书--昭明太子传》记载﹐他的门下有许多文人﹐经常和他们在一起讨论篇籍﹐商榷古今﹐并从事文章著述。
当时东宫有书近3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著有《文集》20卷﹐又撰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10卷﹐五言诗之善者为《文章英华》20卷﹐《文选》30卷”。
《隋书---经籍志》于《文选》 30卷﹑《古今诗苑英华》 19卷之外﹐在谢灵运《诗英》下注:“又有《文章英华》30卷﹐梁昭明太子撰﹐亡。
浅析萧统的基本文学思想
浅析萧统的基本文学思想摘要:萧统的文学观念,主要体现在用儒家的思想评价诗文。
尊帝王、重讽谏、宣孝心、美教化、厚人伦,贯穿于《文选》的选文定篇之中。
他试图用诗文的形式,改造社会,维护封建统治,使诗文成为“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
萧统的思想基本上是儒家思想,同时,又兼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他对陶渊明等隐士的企羡,也可见他受了道家的某些影响。
而不废娱情,注重通变的文学思想在齐梁时期迫求“新变”的文学思潮中, 仍然保持了一种中正趋新的儒雅风度。
关键词:萧统文学观念儒家《文选》萧统(501—531)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兰陵(在今江苏丹阳市)人,南朝梁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天监元年(502)两岁时便被立为皇太子,及至天监十四年(515),他开始协助梁武帝处理政务,成为实际上的“副二”之君。
普通七年(526),其母丁贵嫔亡故,萧统轻信道士之言,在丁贵嫔墓侧埋下蜡鹅等物以压不详,不久,事情暴露,他失去了梁武帝的欢心,又因不能自明其意而“惭慨”交并,终在中大通三年(531)郁郁病殁,时年三十一。
死后,谥曰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其父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在齐代,萧衍与竟陵王萧子良友善,子良爱好文学,开西邸,招文学之士,与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诸人游,号称“八友”。
此后历任中书监、大司马、骠骑大将军、相国等要职。
先后封为建安郡公、梁公、梁王。
终于在齐中兴二年(502)三月,齐和帝禅位于梁王萧衍。
萧衍于天监元年四月即皇帝位,建立梁朝。
其母丁贵嫔,名令光,谯国(今安徽毫县)人,世居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生于齐永明三年(485),卒于梁普通七年(526),年四十二。
《梁书·丁贵嫔传》说:“贵嫔性仁恕,及居宫内,接驭自下,皆得其欢心。
不好华饰,器服无珍丽,未尝为亲戚私谒。
及高祖弘佛教,贵嫔奉而行之,屏绝滋腴,长进蔬膳。
受戒日,甘露降于殿前,方一丈五尺。
高祖所立经义,皆得其指归。
古代文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1.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句引自古代诗集《诗经》。
2.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孔隔,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
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3.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七哀诗》三首。
4.曹丕,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
5.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和明帝。
6.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曹植。
7.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陆机和左思。
8.“华亭鹤唳”的典故是关于陆机的。
9.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与陈伯子书》。
10.南朝出现的诗体永明体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
11.我国的第一篇论文学是文章是《典论-论文》。
12.左思的《咏史》8首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
13.“诗缘情而绮靡”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观点。
14.萧统的《文选》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
15.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嵇康,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著名的书信体散文是《与山巨源绝交书》。
16.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其辞赋、散文也写得很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17. 骈文文体的要求是调声、敷藻、裁对、隶事。
18. 孔稚圭《北山移文》是嘲讽“身在江湖,新悬魏阙”的假隐士的文章。
19.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赋的格律化与新体诗的盛行。
诗歌律化有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20.在南朝陈的后期,以萧纲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宫体文学团体。
其中成就较高的是宫体诗。
21.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笔”`。
萧统的文学观和《文选》(一)【推荐下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萧统的文学观和《文选》(一)
【内容提要】
本文梳理了中古时期“典雅”与“华丽”两大文学风尚的变化轨迹,并
进一步具体分析了萧统倾向于“典雅”文学观的原因。
【关键词】典雅华丽萧统
一
历来各种文学选本的作者在选录作品时,虽不免要受到传统和当时社会
思潮的制约,但归根结底总要体现他自己的观点。
萧统之编《文选》,当然亦非例外。
萧统对文学作品的要求表现在他的《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中,他说:“夫文典则累野,丽则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
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
吾尝欲为之,但恨未逮耳。
”这大约是萧统一贯的看法,所以刘孝绰在给他的文集作序时也称:“深乎文者,兼而
善之,能使典而不野,远而不放,丽而不淫,约而不俭,独擅众美,斯文在斯。
”尽管萧统自称“但恨未逮”而刘孝绰说他已“兼而善之”,语意似
有差别,而“丽而不浮(淫)”、“典而不野”二语作为萧统评价作品艺术
成就的主要标准,大约是不致有误的。
值得注意的是:萧统的这种文学观其实在梁代有一定代表性。
例如前面提到的那位湘东王(元帝萧绎)在后来所作的《内典碑铭集林序》中也提到了“艳而不华,质而不野”之语,
其含义与萧统之说基本一致。
即使像简文帝萧纲那样提倡华美之文的人,在萧统死后作《昭明太子集序》,亦提到了“丽而不淫”四字。
可见所谓“丽而不淫”、“典而不野”二语已取得了当时某些人的认同。
从萧统现存的作品看来,他虽然主张“丽”和“典”并重,但其创作似
显得典雅有余,而华丽不足。
关于这一点,笔者在《试论梁代学术文艺与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知识分享
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文选》的编纂背景萧统(501—531)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502)十一月,被立为太子,本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
不过,天妒英才,萧统未及即位便英年早逝,谥号“昭明”,故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他主持编纂的《文选》,也称《昭明文选》。
《文选》的编纂,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这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风气,以及萧统本人的学识素养有很大关系。
自建安以来,文学作品急剧增多的势头到晋、宋以后愈加明显,至齐梁间达到高潮。
据统计,从东晋初年到萧梁天监四年(505)的不到两百年时间里,皇家藏书增加了76倍。
这些图书典籍当然包括了各方面的著作,但其中占相当大比例的乃是文学作品。
此时的中国文学在自我独立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改变了其依附儒学的状况。
文学作品数量众多,对它们实行品鉴别裁、芟繁剪芜,就成为广大阅读者的需要,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便应运而生了。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是西晋挚虞编撰的《文章流别集》,《隋书·经籍志》说:“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
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
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可惜,这部书没有流传到现在,我们无缘得览其面貌。
但能够肯定的是,萧统编纂《文选》,与挚虞编撰《文章流别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品日繁,览者劳倦,且萧统时代这个问题较之挚虞时代更加严重,编辑新的文学选本已经刻不容缓。
促成《文选》问世的另一个背景是,自建安以来学者对于文体分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对于文体分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先提出了所谓四科八目,讲得比较概括;到陆机《文赋》便分作十种,此前排在最末的诗赋被提到了前列,各体的规范讲得较为细致;挚虞更联系所选之文来畅论文体问题。
《文选》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它将“文”分为三十八个体类(有研究者认为是三十七类,也有的认为是三十九类,大体上是依据不同的版本所作的统计不同),意在为读者提供一部精品范本。
古代文学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1.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句引自古代诗集《诗经》。
2.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孔隔,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
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3.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七哀诗》三首。
4.曹丕,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
5.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和明帝。
6.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曹植。
7.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陆机和左思。
8.“华亭鹤唳”的典故是关于陆机的。
9.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与陈伯子书》。
10.南朝出现的诗体永明体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
11.我国的第一篇论文学是文章是《典论-论文》。
12.左思的《咏史》8首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
13.“诗缘情而绮靡”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观点。
14.萧统的《文选》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
15.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嵇康,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著名的书信体散文是《与山巨源绝交书》。
16.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其辞赋、散文也写得很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17. 骈文文体的要求是调声、敷藻、裁对、隶事。
18. 孔稚圭《北山移文》是嘲讽“身在江湖,新悬魏阙”的假隐士的文章。
19.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赋的格律化与新体诗的盛行。
诗歌律化有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20.在南朝陈的后期,以萧纲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宫体文学团体。
其中成就较高的是宫体诗。
21.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笔”`。
萧统_文选_钟情陆机作品原因探析
柳 州 师 专 学 报 Journal of L iuzhou Teachers College
Vol. 20 No. 4 Dec. 2005
萧统《文选 》钟情陆机作品原因探析
董灵超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 ,广西 柳州 545004)
摘 要 :萧统《文选 》中 ,陆机作品无论是在作品数量还是文体种类上都占据突出地位 ,本文试从萧统《文选 》思 想 、梁代社会文学审美观以及陆机作品自身特征等方面探索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
据《南史 ·梁本纪 》、《梁书 ·武帝本纪 》和《隋书 ·经籍 志 》所载 ,萧衍一生著作宏富 ,主要有 :《周易大义 》二十一 卷 、《周易讲疏 》三十五卷 、《周易系辞义疏 》一卷 、《尚书大 义 》二十卷 、《毛诗发题序义 》一卷 、《毛诗大义 》十一卷 、《礼 记大义 》十卷 、《中庸讲疏 》一卷 、《制旨革牲大义 》三卷 、《乐 社大义 》十卷 、《乐论 》三卷 、《黄钟律 》一卷 、《钟律纬 》六卷 、 《孝经义疏 》十八卷 、《孔子正言 》二十卷《老子讲疏 》六卷 、 《梁主兵法 》一卷 、《梁武帝兵书钞 》一卷 、《梁武帝兵书要钞 》 一卷 、《围棋品 》一卷 、《棋法 》一卷 、《梁武帝集 》二十六卷 、 《梁武帝诗赋集 》二十卷 、《梁武帝杂文集 》九集 、《梁武帝别 集目录 》二卷 、《净业赋 》三卷 、《历代赋 》十卷 、《围棋赋 》一 卷 [3 ] ,沈约注《梁武连珠 》一卷 、邵陵王编注及陆缅注《梁武 帝制旨连珠 》各十卷 ,“撰《通史 》六百卷 ,《金海 》三十卷 , 《制旨孝经义 》、《周易讲疏 》及《六十四 卦 》、二《系 》、《文 言 》、《序卦 》等义 ,《乐社义 》、《毛诗 》、《春秋答问 》、《尚书大 义 》、《中 庸 讲 疏 》、《孔 子 正 言 》、《孝 经 讲 疏 》, 凡 二 百 卷 ”[4 ]128 ,“制《涅梁 》、《大品 》、《净名 》、《三慧 》诸经义记数
从《文选序》看萧统的文学观
从《文选序》看萧统的文学观作者:杨玮来源:《人间》2016年第28期摘要:《文选序》是萧统编选《文选》所作的序文。
《文选序》集中了萧统的主要文学观点,在文论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
萧统的文学观集中体现在文质并重的文学思想,尊《诗》的正统文学观以及鲜明的文体辨析意识上。
本文通过还原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尝试对萧统的文学观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文选序》;萧统;文质并重;文体流变;尊雅黜靡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07-01梁代萧统所编选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而《文选序》则集中体现了萧统的文学观。
要了解萧统的文学观,以及这种文学观产生的原因,最直接的依据就是这篇序文。
本文将通过《文选序》分析萧统文学观的特点,并初步探析其文学观产生的原因。
一、《文选序》所体现的萧统的文学观(一)以文为本,兼收辞采——文质并重的文学思想。
首先,萧统的文学观体现为文质并重的文学思想。
南朝文学创作普遍呈现由质趋文的状态,萧统顺应文学发展的趋势,在理论上为南朝文风的这种转变作出了相关阐述。
萧统在论述“文”的起源时,将“人文”与“天文”相联系,以此来强调对“人文”的重视。
文章伊始,萧统在《文选序》中引用《易传》天文、人文之说来说明文学的发展:“《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人文”附会“天文”,以“天文”之崇高证明“人文”之重要,以提高抒情文学作品的地位。
萧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文”的“随时改变”,并提出“踵其事而增其华,变其本而加其厉”,即文学由质朴发展到华丽的递进文学观,也就是说“文”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和娱乐功能,即“入耳之娱”和“悦目之玩”。
在某种程度上,萧统在强调文质并重的同时更加强调了“文”的一面。
(二)尊古出新,重申教化——尊《诗》的正统文学观。
我们可以对《文选序》中如何体现萧统的正统思想作出分析。
回归文章伊始,萧统认为文学可以“化成天下”,这与中国秦汉以來的“风教”、“诗教”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萧统 丽山 《昭明文选集注》
凡次文之体,各以汇【于贵】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
唐李崇贤上文选注表
文林郎守太子右内率府录事参军崇贤馆直学士臣 李 善
臣善言:窃以道光九野,缛景纬以照临;德载八埏,丽山川以错峙。垂象之文斯著,含章之义聿宣。协人灵以取则,基化成而自远。故羲绳之前,飞葛天之浩唱;娲簧之後,剡丛云之奥词。步骤分途,星躔殊建;球锺愈畅,舞咏方滋。楚国词人,御兰芬於绝代;汉朝才子,综鞶帨於遥年。虚玄流正始之音,气质驰建安之体。长离北度,腾雅咏於圭阴;化龙东骛,煽风流於江左。爰逮有梁,宏材弥劭。昭明太子,业膺守器,誉贞问寝。居肃成而讲艺,开博望以招贤。搴中叶之词林,酌前修之笔海。周巡绵峤,品盈尺之珍;楚望长澜,搜径寸之宝。故选斯一集,名曰文选。後进英髦,咸资准的。
余监【音缄】抚余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音轨】忘倦。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平声】七代,数【去声】逾千祀。词人才子,则名溢於缥【匹沼】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音相】帙。自非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盖欲兼功,太半难矣!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去声】以芟【音衫】夷,加之剪截?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下快反】,辨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所谓坐狙【七余】丘,议稷下,仲连之却秦军,食【音异】其【音饥】之下齐国,留侯之发八难,曲逆之吐六奇,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载。概【古害】见坟籍,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至於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入声】异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赞论【去声】之综【作宋】缉【此立】辞采,序述之错比【避】文华,事出於沈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远自周室,迄于圣代,都为三十卷,名曰文选云耳。
萧统文学观念与《文选》选文标准之重释
萧统文学观念与《文选》选文标准之重释作者:罗书华来源:《求是学刊》2008年第01期摘要:萧统《文选》是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选本,其选文标准历来众说纷纭。
《文选》的选文标准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个层次。
第一层标准是看文章是否篇什(即单篇),这是最表层也最直观的标准;第二层标准是看文章是否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缤纷文才,这是更为内在的一层标准;第三层标准是看文章是否具有娱玩性,这是萧统选文内在的、隐藏的但却是更加高级与根本的标准。
这样的选文标准与他在其他场合所说的“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等论述并不矛盾,既包含了萧统对文学的独特感受、体会与要求,也是那个时代对于文学的共同认识。
关键词:萧统;文学观念;文选;选文标准作者简介:罗书华(1965-),男,江西泰和人,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与散文史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中国散文学史”,项目编号:01JAZJD750.11-44004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8)01-0103-05收稿日期:2007-05-15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为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批评形式是文选,重要的文学思潮往往借助文选的形式体现自己、表达自己,文人学士都是在阅读选本与接受选本所表达的文学观念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尽管在萧统《文选》之前,已经有不少人介入选文工作,然而,从接受与影响的角度来说,《文选》无疑是文选批评这种散文批评经典形式的奠基者。
应该说,萧统《文选序》对自己的选文标准有较为详细的说明,而全书篇目文章也历历俱在,有意思的是,对《文选》的选文标准究竟是什么,历来论者理解并不一致。
因此,重新理解《文选》的选文标准在文学批评史上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对于《文选》的选文标准,论者多有关注。
如阮元说:“昭明《选序》,体例甚明。
后人读之,苦不加意。
《选序》之法,于经、子、史三家不加甄录,为其以立意纪事为本,非‘沈思’、‘翰藻’之比也。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升级版)(1)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华版)一、名词解释: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永明体:“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其时,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诗人们便利用这个规律来写诗,创作时讲究“四声”“八病”和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手法。
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沈约、谢眺。
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魏)曹丕《典论·论文》: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著作,写于曹丕为魏太子时。
《论文》是《典论》的其中一篇,它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
《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有致”的作家论。
(西晋)陆机《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文,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
《文赋》将文体区分为十种,简明概述了各体的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整个艺术创作思维的规律。
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
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文选》的编纂背景萧统 (501—531) 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 (502) 十一月,被立为太子,本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
不过,天妒英才,萧统未及即位便英年早逝,谥号“昭明”,故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他主持编纂的《文选》,也称《昭明文选》。
《文选》的编纂,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这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风气,以及萧统本人的学识素养有很大关系。
自建安以来,文学作品急剧增多的势头到晋、宋以后愈加明显,至齐梁间达到高潮。
据统计,从东晋初年到萧梁天监四年 (505) 的不到两百年时间里,皇家藏书增加了 76 倍。
这些图书典籍当然包括了各方面的著作,但其中占相当大比例的乃是文学作品。
此时的中国文学在自我独立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 , 改变了其依附儒学的状况。
文学作品数量众多,对它们实行品鉴别裁、芟繁剪芜,就成为广大阅读者的需要,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便应运而生了。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是西晋挚虞编撰的《文章流别集》,《隋书·经籍志》说:“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
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 , 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
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 , 而取则焉。
”可惜,这部书没有流传到现在,我们无缘得览其面貌。
但能够肯定的是,萧统编纂《文选》,与挚虞编撰《文章流别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品日繁,览者劳倦,且萧统时代这个问题较之挚虞时代更加严重,编辑新的文学选本已经刻不容缓。
促成《文选》问世的另一个背景是,自建安以来学者对于文体分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对于文体分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先提出了所谓四科八目,讲得比较概括 ; 到陆机《文赋》便分作十种,此前排在最末的诗赋被提到了前列,各体的规范讲得较为细致 ; 挚虞更联系所选之文来畅论文体问题。
《文选》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它将“文”分为三十八个体类 ( 有研究者认为是三十七类,也有的认为是三十九类,大体上是依据不同的版本所作的统计不同) ,意在为读者提供一部精品范本。
萧统的文学观和《文选》
萧统的文学观和《文选》萧统(570-648年),字肃之,江都(今属江苏扬州)人,唐朝初年的重要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他是北魏时期文学家萧衍的后人,家学渊源,对于文学艺术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萧统的文学观主要体现在他的文选《文选》中。
《文选》是唐朝初年的一部文集,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收录了唐初至初唐时期的名士名篇,内容涵盖了文、史、子、集等多个方面,体裁丰富多样。
萧统在编选《文选》过程中,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力图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特征。
首先,萧统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以艺术性为导向,追求美感的产生和艺术的触动。
在《文选》中,他重点收录了一些富有艺术性的作品,如古诗、歌辞、乐府、颂赋等,通过运用音韵、抒情、形象等手法,展示出优美的文学风采。
他认为文学的艺术性可以通过表达作者的情感、塑造形象、展示意象等方式实现,这也成为了后来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
其次,萧统在《文选》中注重思想内涵的表达。
他认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艺术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思想性和启示性。
他关注作品所呈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倡导以文学作品表达和传递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
在《文选》中,他收录了一些涉及政治、伦理、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篇章,通过文字的表达,探究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发展。
这种强调思想内涵的观点体现了萧统对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萧统在编选《文选》时注意了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以真实的情感和体验为基础,具有可信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
在《文选》中,他收录了不少生动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抒发,通过文字将作者的真实生活和体验呈现给读者。
他反对虚构和假想,主张文学作品应该紧扣现实生活,与读者建立起真实和亲近的联系。
总而言之,萧统的《文选》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对文学的主张。
他注重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思想内涵和真实性,追求艺术的美感,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倡导真实和可信的描写。
从《文选》选诗看萧统的诗学观
萧统选 诗不 但讲究 情采 的统 一 , 还讲究 情采 的
“ 雅正” 文选》 。《 对下层百姓的俗情 , 对男欢女爱的艳 情是唾弃的。《 文选》 不收萧纲、 庾肩吾 、 庾信、 徐陵的 宫体诗 , 个中原因, 绝非“ 情采 ” 不足, 而是这些宫体诗 所反映的艳情 、 色情 内容不够 “ 正” 有违“ 雅 , 风教 ” 。
乐府民歌中在《 文选》 中只选录了三首: 饮马长城窟 《 行》 “ ( 青青河边草” 、 伤歌行》 “ )《 ( 昭昭素 明” 和《 ) 长 歌行》 “ 青园 中葵 ” 。其 中最为重要 的原 因就是 (青 ) “ 饥者歌其食 , 劳者歌其事 ” 的民歌表现的是下层百姓
旨在通过对《 文选》 人选诗篇 的简要分析, 以下三方 从 面简要 阐述萧统的诗学观。
白、 趣味不高之作 , 故也难人萧统的视野。至于著名诗
儒家诗教注重诗歌的道 德教化功能 , 要求作品有
“ 经夫妇 , 成孝敬 , 厚人伦、 美风俗、 移教化” 的社会 效
应。深受儒家思想影 响的萧统在 编辑 《 文选》 时多半
是用这个尺度来衡量入选诗篇的。 《 文选》 具有道德教化 内容的诗歌占有很大的 中,
的生活和情感 , 内容不够雅正 , 且质朴平 实, 不合贵族
士大夫的品味。 《 文选》 选诗重辞采的华美 , 推崇“ 骨气奇高、 辞采 华茂” 的曹植 ,结辞清英 , “ 流韵绮靡” 的陆机 ,灿若舒 “ 锦, 元处不佳” 的潘岳 ,托辞华 旷” “ “ 、 典正可采 ” 的谢 灵运 ,体栽绮密 , “ 情喻渊深” 的颜延之等 , 应该说都是 以情采观指导选诗的结果 。 以“ 雅正之情” “ 驭 斐然之采” 的选诗标准所体 现 出来的是萧统重情 尚采 , 追求雅正 的诗学观。
从《文选序》看萧统的文学观
从《文选序》看萧统的文学观萧统是南朝梁代的文学家,被誉为“南朝文士第一”。
他在文学创作中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尤其强调“心性”与“自然”。
从他的《文选序》中可以看出他的文学观,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萧统强调文学的“真实性”。
他在序文中提到:“夫为文断不可居说空词,无根洞,虚愚谬妄,咏虚靡,空使激烈之状。
”可以看出他排斥虚构、空洞、浮华的文学作品,注重描写真实的人物、事件和情感。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追求真实而不失艺术的表达,以传递一个真实而具有深度的人生观。
其次,萧统主张文学的“自然性”。
他说:“文章宜自然,不可妄作。
”这里的“自然”强调与自然界保持和谐与统一。
他认为作者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自然的本然本色,不应当勉强刻意地去修饰或编造。
他反对过度的舞文弄墨,主张真情实感,以及以简洁、自然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
再次,萧统强调文学的“感知性”。
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共同的情感体验。
他说:“读者有所感触,则为绝。
”文学作品不仅要展现作者的情感,也要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让读者在作品中感受到真实而深刻的人生哲理。
萧统主张通过文学作品传递人的真实感受,以启发读者的思考。
他反对用虚华的辞藻去包装空洞的情感,主张情感表达的真实与深刻。
此外,萧统在《文选序》中也反对了一些不良的文学倾向。
他对于追求名利的不正之风表示反对,提出“文章当直,即气象”的观点。
他认为文章应当直抒胸臆,真实地展示人物的气质和风貌。
他反对华而不实、浮夸夸大的文风,主张文学作品应当真实地反映人的本质和社会风貌。
综上所述,从萧统的《文选序》中可以看出,他的文学观强调文学作品的真实性、自然性、感知性,强调以真情实感传递人的感受,避免虚华做作。
他主张文学作品应当展现人物的气质、真情实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启发读者的思考。
他反对追求名利的不正之风和浮夸文风,主张真实而深刻的表达。
萧统的文学观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百年文苑知己 一序空谷足音
百年文苑知己一序空谷足音萧统(501-531)是中国文学史上有重大贡献的文章选家,其伟绩有二:一是主持编纂我国第一部文章总集《文选》,以选家独到的眼光,保存了我国许多优秀文化遗产;二是在陶渊明谢世百年之后,收录了陶渊明几乎亡佚的诗文,编辑成我国第一部文人专集《陶渊明集》,并为之序。
至此,陶渊明作品才植立于民族文学之林,陶渊明才“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名声自传于后”,成为我国伟大诗人之一。
自《陶渊明集》出,评注蜂起,未艾至今。
而萧统亲自撰写的《陶渊明集序》则是近1500年来准确评论陶渊明其人其作之开山篇什。
有萧陶百年之遥,人事了无瓜葛,其言也应真实可信;虽陶萧百年之隔,然社会背景仍相似乃尔,其心也该灵犀相通,萧《序》果然如此。
一《序》文第一部分论述陶渊明归隐原因。
《序》文论述陶渊明归隐的社会原因时说:“齐讴赵舞之娱,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镳之游,侈袂执圭之贵,乐则乐矣,忧亦随之。
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继。
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此,若泄尾闾。
”这正是当时社会的生动写照。
尽情的声色之娱,精美的饮食享受,盛大的出游,显赫的地位,可谓极尽人间之乐也,然而倾刻间丧身毙命,荣华富贵顿时化为乌有。
在这贪士蜂争的社会,智者贤人如履薄冰,归隐便是合情顾理的事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极为动荡,各阶级各阶层的矛盾异常激化,全社会性的攻讦杀伐造成的恐怖气氛笼罩整个时代。
在陶渊明之前有司马氏与曹氏之党争,司马昭当政后,党附曹氏大臣族灭殆尽。
之后近20年的“八王之乱”,疯狂滥杀,使无数生灵涂炭。
斗争结果,七王先后丧命,晋惠帝被毒死,司马越病亡。
陶渊明一生,历经三朝十帝,又正逢由晋入宋的易代之变。
陶渊明19岁那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以后,王恭、桓玄起兵反对帝室;桓玄杀晋朝当权者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及许多文臣武将;孙恩农民起义,杀许多王公大臣及世家大族;桓玄称帝;刘裕起兵杀桓玄,建立了刘宋王朝。
2020高考语文全国Ⅲ卷(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参考答案一、(一)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其中“都有”表述错误,文章第二段将《古文观止》与《文选》进行比对,比对的是二者的文选主张,而不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第三段谈到《古文观止》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比较高,但并没有与《文选》进行比对,所以说二者“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这一说法不成立;B项,“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错误,“选文的时代范围窄”“分类复杂”错误,文章在第三段和第五段都涉及对《古文观止》和真德秀《文章正宗》的比对,第三段说“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这展现的是真德秀选文的道学气息严重,第五段说“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分类并不复杂。
但“选文时代范围窄”错误,第三段说“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可见选文的时代范围并不窄;D项,“《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后人怀疑《答苏武书》是后人伪托,而《古文观止》的编者却选入这篇文章,只能证明编者的识别力不高,不能说明编者就是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选项曲解文意。
2.C解析: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萧统与《文选》
萧统与《⽂选》《⽂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总集,由南朝梁萧统编著。
萧统(501-531),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天监元年(502)⽴为太⼦﹐未及即位⽽卒,谥号昭明,故后⼈也习称《⽂选》为《昭明⽂选》。
魏晋六朝时期是中国各种⽂学形式发展并趋于定型成熟的时期﹐作家和作品数量远远超过前代,与之相适应的是⽂艺理论中对⽂学概念的探讨和⽂学体制的辨析⽇益精密。
南朝的分科和设馆都少不了⽂学⼀项,这可以标志⽂学已经取得了正式的独⽴地位。
⽂学作品的数量众多,对它们进⾏品鉴别裁﹑芟繁剪芜,就成为⼴⼤读者的需要,选录优秀作品的⽂学总集乃应运⽽⽣。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晋迄隋,总集共249部,5224卷,但⼤都已亡佚。
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也是影响最⼤的总集就是《⽂选》。
南朝的王公贵族⼤多爱好⽂学,并以此作为门第和⾝份的⼀种标志。
萧统就是其中代表⼈物之⼀。
据《梁书·昭明太⼦传》记载,他的门下有许多⽂⼈,经常和他们在⼀起讨论篇籍,商榷古今,并从事⽂章著述。
当时东宫有书近3万卷,“名才并集,⽂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当时达官贵⼈主编的书籍多出于门下⽂⼈之⼿或⾄少有门下⽂⼈的参预。
萧统以太⼦之尊,引纳⽂⼠,连《⽂⼼雕龙》的作者刘勰,都曾为萧统所赏接,这些⽂⼠中极可能有⼈参加过《⽂选》的编定。
《⽂选》30卷,共收录作家130家,上起⼦夏﹑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
全书收录作品514题。
编排的标准是“凡次⽂之体,各以汇聚。
诗赋体既不⼀,⼜以类分。
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
从分类的实际情况来看,⼤致划分为赋﹑诗﹑杂三⼤类,⼜分列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等38⼩类。
赋﹑诗所占⽐重最多,⼜按内容把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门,把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 23门,这样的分类体现了萧统对古代⽂学发展﹑尤其是对⽂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反映了⽂体辨析在当时已经进⼊了⾮常细致的阶段。
但由于分类过于碎杂,因⽽也遭到如章学诚﹑俞樾等后世学者的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统的文学观和《文选》(一)【内容提要】本文梳理了中古时期“典雅”与“华丽”两大文学风尚的变化轨迹,并进一步具体分析了萧统倾向于“典雅”文学观的原因。
【关键词】典雅华丽萧统一历来各种文学选本的作者在选录作品时,虽不免要受到传统和当时社会思潮的制约,但归根结底总要体现他自己的观点。
萧统之编《文选》,当然亦非例外。
萧统对文学作品的要求表现在他的《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中,他说:“夫文典则累野,丽则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
吾尝欲为之,但恨未逮耳。
”这大约是萧统一贯的看法,所以刘孝绰在给他的文集作序时也称:“深乎文者,兼而善之,能使典而不野,远而不放,丽而不淫,约而不俭,独擅众美,斯文在斯。
”尽管萧统自称“但恨未逮”而刘孝绰说他已“兼而善之”,语意似有差别,而“丽而不浮(淫)”、“典而不野”二语作为萧统评价作品艺术成就的主要标准,大约是不致有误的。
值得注意的是:萧统的这种文学观其实在梁代有一定代表性。
例如前面提到的那位湘东王(元帝萧绎)在后来所作的《内典碑铭集林序》中也提到了“艳而不华,质而不野”之语,其含义与萧统之说基本一致。
即使像简文帝萧纲那样提倡华美之文的人,在萧统死后作《昭明太子集序》,亦提到了“丽而不淫”四字。
可见所谓“丽而不淫”、“典而不野”二语已取得了当时某些人的认同。
从萧统现存的作品看来,他虽然主张“丽”和“典”并重,但其创作似显得典雅有余,而华丽不足。
关于这一点,笔者在《试论梁代学术文艺与〈文选〉》(见《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一文中已经论及,这里不想赘述。
萧统创作方面的这种偏重,不但无需苛责,也和他提倡的文学观未必有什么冲突。
因为人们的文学观和创作实践虽不容割裂,却亦不完全等同。
有时人们在理论上认识到的道理,在实际创作中未能做到;有时在创作中已达到的成就而在理论上尚无明确认识。
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
所以陆机在《文赋序》中称“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同时谢灵运自称其“池塘生春草”之句云“此语在神助,非我语也”(《诗品·谢惠连》),均非虚语。
看来萧统自谓“尝欲为之,但恨未逮”也不完全是自谦之辞,可能确有其切身体会。
从《文选序》看来,萧统对作品的华丽并无贬低之意,相反地他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这较之他的前辈如刘勰之断言自上古至刘宋的文“从质及讹,弥近弥澹”,主张“矫讹翻浅,还宗经诰”还显得开明。
至于他在创作上的偏重典雅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梁书》本传看来,他出生于齐中兴元年(501),他的文集最早编成时间大约为天监末至普通年间(约520前后至526),此时他年龄最多不会超过二十五六岁。
因为他最初的文集为刘孝绰所编,而刘孝绰编成文集在任廷尉卿以前,刘任廷尉卿而被到洽所劾罢官,则在普通七年萧绎任荆州刺史以后。
后来萧统当然续有所作,但他总共不过活了三十一岁,他自从十五岁行冠礼后,便协助梁武帝处理政事,始终未离宫禁,而所谓“使省万机”即处理政务也无非是批阅公文,这对了解社会生活毕竟是间接的,这就决定了他的诗文主要只能在书本中去寻求灵感。
另一方面,萧统的书本知识却极丰富。
《梁书》本传称他“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
据萧纲《昭明太子集序》所称萧统的十四件美德,其第十二德为:“研经博学,手不释卷,含芳腴于襟抱,扬华绮于心极;韦编三绝,岂直爻象,起先五鼓,非直甲夜;而欹案无休,书幌密倦。
”第十三德为:“群玉名记,洛阳素简,西周东观之遗文,刑名儒墨之旨要,莫不殚兹闻见,竭彼绨缃;总括奇异,片求遗逸,命谒者之使,置籯金之赏;惠子五车,方兹无以比,文终所收,形此不能匹。
”从这些情况看来,他很博学显无疑问。
这样,他吟诗作文之近似任昉等人动辄用典,就不难理解。
何况任昉在当时颇享文名,这派诗风在当时也颇多影响,萧统之接近此派文风决非偶然。
再加他“出宫二十余年,不畜声乐。
少时,敕赐太乐女妓一部,略非所好”(《梁书》本传);萧纲说他对当时盛行的“吴声”、“西曲”等音乐“靡悦于胸襟,非关于怀抱;事等弃琴,理均放郑”(《昭明太子集序》)。
这样,他对那些艳歌既无爱好,其诗风自不会受他们影响,而当时那些倾向于靡丽的诗人,无不取法于这些民歌。
因此其诗文的偏重“典”而“丽”不足,亦情理中事。
这种偏重于典雅而稍欠华丽的创作风格,自然也和萧统的个人性格、艺术趣味有关,因此不管他的文学主张如何,在他编选《文选》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多收偏于典雅的作品而少收比较华丽的作品,这也很自然。
事实上从《文选》所选作品而来,确实是典雅之作多于华靡之作,所以骆鸿凯先生谓《文选》“黜靡崇雅”,确符合此书实况。
二从一般的情况或文学史的许多事实看来,“典雅”和“华丽”这两种文风常常可以是并行不悖的。
例如汉魏六朝的许多辞赋,经常是比较华丽的。
扬雄曾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法言·吾子》),可见不管哪一种,都离不开这“丽”字。
同时这些赋大多亦具典雅之特色。
至于一些粗糙和欠成熟的作品,如东晋一些道教徒所拟托的神仙诗,则既谈不上典雅,亦算不得华丽。
在不少场合,典雅和华丽往往是共生的。
文学史上许多文体,正如近代一些学者所说起于民间。
这些民间作品所以能留存至今多半由于文人们的收集和记录,当他们从事这种工作时,往往会对民歌原文进行润饰,使之变得典雅,亦更趋华美。
这一点在文学史上例证甚多。
如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论屈原《九歌》云:“《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
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
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
原既放逐,见而感之,故颇更定其词,去其泰甚,而又因彼事神之心,以寄吾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
……”他这样解释《九歌》的由来是否可信,我们姑可勿论,但他至少已看到了文人作家可以修改、润饰民间作品使之典雅化和华丽化的事实。
又如汉魏乐府中不少歌曲同属“汉世街陌谣讴”,但其中为《宋书·乐志》所录,被魏晋乐官所经常演奏之曲,其文字一般均显典雅和华美,而不常演奏之曲如《孤儿行》、《妇病行》等文字却多质朴近口语,至于曹操尤其曹丕、曹植所拟作,更见典雅、华丽。
又如敦煌“曲子词”和《花间集》及宋代词人之作相比,也是这样。
这种情况,近代学者对此多取批判态度,其实未必妥当。
因为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分工以后,产生了专业的文学工作者,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教养,能在历代的文化遗产中吸取营养和寻求借鉴,这样做对作品的艺术成就往往能有所提高。
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
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当然,有些人盲目拟古,反而影响了作品的价值,也是有的。
不过我们并不能因噎废食,全盘否定文人对民间作品的修改和润饰,也不必一概排斥典雅化的倾向。
自然,文学本身总是不断发展的,仅仅拘守古人创作的成规,自难有所进步。
所以比萧统年长又曾做过太子中舍人、对萧统应有一定影响的萧子显曾说:“习玩为理,事久则渎,在乎文章,弥患凡旧。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南齐书·文学传论》)可见当时文人已认识了“新变”的必要。
这一次文学上的“新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表现为“典”与“丽”之争。
其实这种变化早在萧统出生前的刘宋后期已经开始。
不过这种变化并非所有文人都能赞同。
钟嵘《诗品》评谢超宗、丘灵鞠等人云:“檀、谢七君,并祖袭颜延,欣欣不倦,得士大夫之雅致乎!余从祖正员(钟宪)常云:‘大明、泰始中,鲍、休美文,殊已动俗,唯此诸人,傅颜(延之)、陆(机)体。
用固执不如(移),颜诸暨(颜则)最荷家声。
”这里所说的七人,都是陆机和颜延之那种典雅诗风的继承者,所以钟嵘说他们“得士大夫之雅致”。
和他们不同的鲍照和汤惠休则是“新变”的先行者。
他们和颜延之的文学主张确有不同。
《南史·颜延之传》:“延之尝问鲍照己与(谢)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延之每薄汤惠休诗,谓人曰:‘惠休制作,委巷中歌谣耳,方当误后生。
’”《诗品》也记载评颜、谢优劣事,但说是汤惠休语。
《诗品》又评汤惠休云:“惠休淫靡,情过其才。
世遂匹之鲍照,恐商周矣。
羊曜璠云:‘是颜公忌照之文,故立休、鲍之论。
’”这些说明,新变和保守两派之争在当时已颇尖锐。
在这种矛盾面前,钟嵘的态度似较折衷,他似乎不完全否定鲍照,但对汤惠休则很少肯定。
钟嵘对鲍照也有批评,认为他“然贵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
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
钟嵘这种看法和略早于他的虞炎颇相类似。
虞炎奉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命编定《鲍照集》,为序云:“照所赋述,虽乏精典,而有超丽。
”至于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对鲍照的看法,亦复如是:“次则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
亦犹五色之有朱紫,八音之有郑、卫。
斯鲍照之遗烈也。
”和鲍照相反的还有一种文风为:“次则缉事比类,非对不发,博物可嘉,职成拘制。
或全借古语,用伸今情。
崎岖牵引,直为偶说。
惟睹事例,顿失清采。
此则傅玄五经、应璩指事,虽不全似,可以类从。
”这后一个派别,笔者曾认为指颜延之等人。
不管是否如此,但说的是重“典”而轻“丽”的一派大约不会错。
这两派的分歧虽很明显,但南朝多数作家和评论家的态度则未必执其一端。
如钟嵘对鲍照和颜延之,都既有批评也有所肯定;对梁初的江淹、任昉和沈约、范云均列入中品,且各有抑扬,似无太多轩轾之意。
从《诗品》的两篇序言看,他对沈约所创声律说和颜延之等人之好用典故,都持批评态度,亦未见左右袒。
但从他对前代一些作家的评论中,约略可以觉察他多少还倾向于重“典”轻“丽”一派。
例如他论三国、西晋和刘宋三个时期的诗歌,就认为:“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
”关于他这种看法,后来的论者对他推尊曹植和谢灵运,并无异议,而以陆机为“太康之英”,却有不少人持不同意见。
不过,那些有不同观点的人也不完全一样。
太抵自东晋至南朝对太康诗人的评价就不一致。
李充作《翰林论》认为陆机胜于潘岳,而谢混则更推崇潘岳;谢灵运也说“左太冲诗、潘安仁诗,古今难比”,显然也不赞成李充之见。
后代论者自严羽《沧浪诗话》以来则多认为“太康诗人”中左思成就最高,而陆机则较低。
这些不同意见代表各人的爱好,姑不论其是非。
问题在于钟嵘在支持李充之见时说:“嵘谓益寿(谢混)轻华,故以潘为胜;《翰林》笃论,故叹陆为深。
”这里所谓“轻华”,即有轻靡、浮华之意,显然是批评谢混重“丽”轻“典”。
再看他对陆机的评语:“才高词赡,举体华美。
气少于公干,文劣于仲宣。
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