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一、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汉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开创“中外朝”制度①“中外朝”制度:在中央行政设三公九卿,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被称为“外朝”。

2.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并最终以“推恩令”的颁布消除封国的隐患:推恩法不断加强了中央的统治,也不断削弱了地方的力量,这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1.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②.隋文帝时形成三省六部的格局,尚书省下设六部。

③.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2.在地方,郡县制发展为州县制,中期始设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政府的节度使,但实际上“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四、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从“权,钱,兵”: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权力、互相制约;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消极影响:过分集权导致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地方财政困难。

导致北宋出现“冗官、冗费、冗兵”现象,成为“积贫积弱”的根源。

五、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发展1.在中央,设中书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2.在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由中央任命3.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六、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归六部,皇权集中;明朝出现内阁;2.在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大权统归中央七、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在中央,强化皇权①.清初,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②.使中枢权力一分为三,皇权集中;③.雍正设军机处,参与军国大事,但是没有决策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作用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 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总体来说,在封建社会 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 消极甚至反动作用。
(1)积极方面:经济上,有利于有效组织 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经济活动,为封建积极 发展创造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 奠定了基础。
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 展。
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 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名族间经济 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 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 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 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 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产生庞大的官 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明初废丞相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形成条件
(1)经济条件: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 集权来保护。
(2)政治条件:地主阶级维护本阶级统治的需要;秦灭六国, 建立统一 王朝
(3)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的理论
2.概念和特点
(1)概念: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制度和中央集 权制度两个概念 ①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 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 高权力与一身。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西周:分封制
宗法制
中 国权 度
秦朝形成:皇帝制度 三 公九卿制 郡县制 汉 汉:中外朝制 郡国并行制 察举制 至 唐: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元 宋:参知政事 三司使(财) 枢 完 密使(军) 转运使 通判 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二、形成原因:(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

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

中国古代的政体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 多年。

1、萌芽于战国(1)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2)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1)确立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3)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巩固于西汉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1)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2)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于隋唐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1)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5、加强于北宋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皇帝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1)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三帅”统领禁军,但只负责禁军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并无调兵和发兵之权。

调发军队之权在枢密院,形成互相牵制,防止专权和兵变的发生(2)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同时设通判监督,互相牵制。

2(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专题一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由专制走向民主

专题一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由专制走向民主

专题一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由专制走向民主主干知识构建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含义: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包括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指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二、形成原因1.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2.经济基础:自然经济。

3.阶级基础:地主阶级壮大。

4.社会基础:时局混乱、王权软弱。

三、演变1.战国初步形成(1)韩非子提出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

(2)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2.秦朝正式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地方上的郡县制;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

3.两汉得到巩固(1)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立刺史制度,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

4.隋唐完善发展(1)实行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2)实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5.宋元得到加强(1)北宋解除朝中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官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发展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和宣政院;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6.明清达到顶峰并渐趋衰落(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制定《大明律》;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强化君权。

(2)清朝前期,大兴文字狱;雍正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四、矛盾与趋势伴随两组矛盾: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体现三个趋势: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五、评价1.积极作用(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发展。

(2)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2.消极影响(1)政治上,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和导致腐败现象,阻碍了历史发展。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难点5 如何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念阐释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既是一种决策方式,又是一种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模式,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独尊、君权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皇帝一人独断;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是指全国各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长官由皇帝任命,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于中央。

易错提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不是古代中国的“特产”,也不是封建社会所独有的。

它们不仅在古代世界普遍存在,而且在近代的不少国家也得以实行,如近代的法兰西帝国、日本,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世界性民主化潮流的发展,专制主义国家越来越少(有些国家虽有君主,但不代表专制),中央集权也变革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政治体制,如美国。

【例1】下图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古代A.服饰的演变 B.王朝的更替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皇帝接见外国使节解析:上图反映了一个主题——君臣关系的变化。

图中从左至右,皇帝都坐着,但大臣则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这正是上图所反映的实质,因此应该选C。

难点6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其演变趋势是: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渐削弱直至消亡;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其变化过程如下:【例2】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争夺中,皇权逐渐占据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

下列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有①秦朝皇帝直接任命郡县长官②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③元朝设行省④明朝废除丞相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应该是削弱大臣的权力。

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明朝废丞相,皇帝大权独揽,也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故②④正确。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唐朝的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现象的出 安史之乱” 现说明了什么?此类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什么? 现说明了什么?此类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什么? 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 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 央 权 地方分权的 唐 中 期 设 节 度 使 藩 镇 割 据 局 面 出 现 五 代 十 国 分 裂 局 面 形 成
中书省 尚书省
军政 户 部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枢密院 门下省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B.发展完善— B.发展完善—汉至元 发展完善
b.中央集权加强 b.中央集权加强
1)汉代
汉高祖刘邦
郡国并行制
郡国并行制 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推恩令, 推恩令,置刺史 汉武帝
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 发兵权归枢密院; 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发兵权归枢密院; 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制钱谷: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影响
4)元:行省制
元朝疆域
十大行省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秦朝 汉末魏晋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郡 州 道 路 行省 县 郡 州 州 路 府 县 县 县 州 府 县 县 县
郡县制
行政 机构 直 接 任 免
地方 官僚 体系
分封制
实行 条件 划分 基础 与宗法制相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郡县制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按地域划分
根本 区别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 官员 诸侯王位世袭 位概不世袭 产生 官吏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权力 与中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 央的 方绝对服从中央 关系 历史 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 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 势力。 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 家的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辨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

–专制主义:是中央的决策方式,即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国家的管理方式,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形成条件:经济:自然经济:1,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2,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修筑大型水利工程等公共事业,这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政治:国家的统一,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其统治思想:法家的集权理论。

发展过程1、萌芽于战国(法家思想)2、建立于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巩固于西汉(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4、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5、加强于宋元(副宰相的设置、行省制)6、强化于明清(废宰相、内阁制度、军机处)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1)积极:A、政治(疆域):使秦国力增强,疆域不断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经济: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C、民族: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D、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2)消极: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造成二世而亡(暴政)一、秦始皇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1.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修驰道。

3.文化思想上,统一文字,颁布“挟书律”,实行文化专制。

4.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直道,南攻岭南和西南夷,使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

5.秦始皇的这些措施,不仅扩大了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中央:相权不断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增强。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关大题:《会考纲要》P15二31,P20~21二9一、创立: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皇权至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1、皇帝制度:秦始皇首创,从此“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特点: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三公九卿制(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地方:郡县制设置:郡——县——乡——里。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

“县”隶属于“郡”。

郡县的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

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对秦朝:①利: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②弊:加强对人民的压榨,激化阶级矛盾。

(2)对后世: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和完善。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1、汉朝刺史制度:(1)创立者:汉武帝。

(2)史实: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3)目的(作用):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1)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2)作用: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明朝内阁制度:(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2)明成祖(永乐帝)朱棣: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无实权)。

4、清朝的军机处:(1)时间:清雍正年间(雍正皇帝)。

(2)职权: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指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2.基本线索:战国——提出(韩非子);秦朝——确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发展明清——强化民国——结束(1912-2-12)3.发展过程:政治上:(1)战国商鞅变法(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秦朝(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皇帝至高无上;b.中央: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c.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免。

(3)西汉汉武帝的大一统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

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这样巧妙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5)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

(6)a.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加强了皇权。

b.朱元璋对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特别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

明成祖时,又设立东厂,明宪宗时又设立西厂。

厂卫特务机构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7)清朝雍正时期,设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8)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推翻。

经济上:(1)秦朝:车同轨、书同文,修驰道,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统治,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军事上:(1)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进攻,修补燕、赵、秦三国北边的长城,将其连为一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专题提示我国古代社会最典型的政治制度是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主体线索梳理1.主要内容分封制的目的、实质及其崩溃。

西周为统治以征服的辽阔地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它是我国奴隶社会典型的上层建筑形式。

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但诸侯国实力的增强,最终导致分裂割据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瓦解,秦朝实行郡县制表明其结束。

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两层含义: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

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

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演变①战国时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制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例如: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朝正式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

这些措施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这样就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正式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西汉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怎样巩固的?



①内容:设中朝,分割宰相权力汉武帝的大一统,主要表现为 中央集权的巩固,特别是政治上解决王国问题;思想上“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的统一和思想上的统一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 ②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统治者,错误认为秦朝灭亡于没有 实行分封制,所以主张分封同姓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影响中央集权加强。晁错提出“削藩” 主张,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景帝乘机 把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回中央,后来,汉武帝又通过“推恩令” 和“附益之法”、削夺王国爵位,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吸收法 家、道家等各派主张,对儒学加以发挥,提出了“君权神 授”、“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在当 时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儒学独尊,使孔子为代表的儒学逐步 成为封建统治思想;三、是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 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3、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内 容、特点及产生的历史原因怎样?




①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权的三公 九卿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 ②特点: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 了人事大权。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诸侯制度来说能 更有效地行使统治权,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③历史根源: 一是理论来源:法家思想; 二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 维护封建经济的需要。 ④意义:巩固了统一,维护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对整 个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8、元朝:一省制(中书省制)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或特征是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或特征是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或特征是篇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

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西汉巩固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④隋唐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三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 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 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3)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据此并结合材 料,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施。(6分) 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就是宰相。 原因:中书省权力过重,宰相专权,造成内乱,威胁皇权。 措施:废丞相,权归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4分)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影响: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也 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
D
8.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 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 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 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 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 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3)思想方面:法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特 别是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的 影响。
三、发展历程
朝代
夏商周 秦朝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演变 中枢权力体系
酝酿 建立 巩固 完善 加强 发展
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
演变趋势
(特点)
明朝
清朝
高峰
顶峰
1、中央 权力不断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加强,地 方权力不 内外朝(中朝)制 郡国并行制 断削弱; 唐后期设节度使 2、皇权 三省六部制 不断加强, 二府三司制 州郡、通判 相权不断 一省制 行省制 削弱至被 废除。 废丞相,设内 三司制 3、对人 阁 们的思想 控制日益 设军机处 省制 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2、实行原因:(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

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⑴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它包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两层含义。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实质是地主阶级压迫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

⑵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①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原因;②主张中央集权、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和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③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④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⑶基本矛盾: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⑷发展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④加强对官员的选拔与监督。

⑸特点: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⑥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洽专制;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⑧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⑹评价:积极: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省制:中央设“中书 省”;地方设“行中书
明太祖废除丞相,君主 专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 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材料一: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 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
材料二: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
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Hale Waihona Puke ——北师大版七下教材(1)秦始皇采取什么措施改变了材料一中所述的现象? 隋朝时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经济措施是什么? (2)为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秦始皇与汉武帝采 取的措施各是什么? (3)材料二中描述的是什么现象?产生了什么危害?
材料一: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 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 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1)“中国之政,自秦始皇始”指什么制度?此制度发 展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 (2)针对材料一和二的现象,秦始皇和元世祖分别采取 了什么对策以巩固如此庞大的版图?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黄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 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绝对服从中央
分封制:西周(奴隶社会)的重要政治制 度,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官员 是世袭产生。
主要官员的方 式:皇帝任命 中央:三公九卿 地方:郡县制
成吉思汗(铁木真) 建立蒙古政权;其 孙忽必烈建立元朝
(3)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明太祖实行八股取士,其根本的着眼点在于
A 压制知识分子 C 完善法律体制 B 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D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秦始皇
汉武帝
唐太宗 忽必烈
中国古代政治史
• 从秦至清,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主要政 治制度是?其思想来源于百家争鸣中的哪 家学说?你如何认识这种制度? 请列举秦朝、西汉、隋唐、元明清各朝代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西周、秦朝、元朝为了加强对地方和周 边的统治,分别实行了什么样的制度? 中国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什么?请具体介 绍介绍其产生、完善、僵化、废除的历 程及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