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北师大精品课程)38
《古代汉语》精品课程教案
《古代汉语》精品课程教案《古代汉语》精品课程教案选用教材:郭锡良等《古代汉语》施用范围:汉语言文学本科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本章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是一个怎样的学科,即这一学科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培养的是什么能力,以及学习这一学科的作用与意义等。
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并激发他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
【基本概念】古代汉语文言文言文古白话古白话文【基本理论】古代汉语学科为什么以文言文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为什么要开设“古代汉语课”?如何理解古代的死记硬背教学法?【重点难点】古代汉语的分期课程的性质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所用课时】 1学时【教学内容】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汉语的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汉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概念来说的,它是以“古代汉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我们以“五四”为界“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我们称之为“古代汉语”,“五四”以后到今天,我们使用的语言叫“现代汉语”。
――→文言-----------文言文古代汉语――→古白话-----------古白话文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2.研究对象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
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
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古代汉语全部课件
1、“若之何” : ①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③艺麻如之何?衡纵其亩。(《诗 经》) 3、败绩:章太炎《新方言》:“绩, 蹟(迹)之假借。古代车战,胜者车 迹循其阵势,有条不紊;败者,胡冲 乱撞,车迹混乱,故曰‘败绩’ 。 ”
4、轏,注:士车。 〖疏〗:“《周礼· 巾车》:‘士乘栈车’,郑 玄云:‘栈车不韦鞔而漆之。’ 轏与栈字异, 音义同耳。”今按:《说文》:“栈:棚也, 竹木之车曰栈。(士限切)从木戔声。” 《集韵》:“轏,卧车也。”或作輚。此车 用竹片或木条做成车棚,是打仗时的辎重车, 白天可供应军需,晚上供下层军官睡觉。今 之栈道(在悬崖上用木条等搭成的便道)、 客栈(住宿,放货两用的客店)、栈房(堆 物之棚子)、栈子(房顶椽与瓦之间铺的木 条、竹子、树枝、蓠芭等)皆类此。
(3)分母——之——分子 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元年》) (4)分母——分子 借弟令毋断,而成死者固十六七。(《史记• 陈涉世家》) (5)分母——分——之——分子 将不胜其岔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 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孙子兵法•谋 攻》)
二、常用词 1、初:始也。見釋詁。从刀衣。會意。 裁衣之始也。衣部曰:裁,製衣也。 製衣以鍼,用刀則爲製之始,引伸爲 凡始之偁。此說從刀衣之意。 2、及:逮也。辵部:逮,及也。从又人。 及前人也。 3、即:即食也,从皀,卪声。 4、都::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从邑者 聲。周禮:歫國五百里爲都。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高 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 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 或谥号。谥号一般是死者生前事迹和 品德的概括,但有些往往是虚伪不符 合事实的。 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谥号是固定 的一些字,这些字被赋予特定的涵义, 用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谥号 大致可分为三类:
[文学]古代汉语北师大精品课程
一、之
“之”原是动词,当“往”、“到……去” 讲,如“将之荆……”(《贾谊论》),以后虚 化演变为代词和连词。
(一)代词“之”
分析代词从以下方面: 一是词性;如:《诗经》“之子于归”中, 指出“之”作代词。 二是指代、称代对象;如:《张释之传》 “张廷尉繇此天下称之”中,“之”指代张廷 尉。 三是在句中充当什么成份,即语法作用; 四是今译。
P331例18:“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 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不以木为之 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 粘,不可取。”(《梦溪笔谈·技艺》)
“不以木为之”是和前面的“用胶泥刻字” 相对成文的。“之”字称代的是前面所说的 “字”。
又如: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 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贾谊论》)中, “之”代“王猛”。
“之”的称代作用,略同于现代汉语的 “他、她、它”,但又有区别(这是学 习“之”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代词“之”有两个主要的语法功能: 作宾浯。“之”既可作动词的宾语,也可 以作介词的宾语。如:P328①“张廷尉繇此天 下称之”(《张释之传》)、P328③“一时皆 慕与之交”(《柳子厚墓志铭》)。 作定语。如P328⑥“之子于归”(《诗·燕 燕》)。
二、通论课的内容
通论课的内容主要包括 1、语法:分实词、虚词、句子三大部分 内容。 2、文字:包括文字的产生、流变及文字 的结构,还包括古人对于汉字结构分析的“六 书”等理论等。它解决的是汉字的形体问题。 3、词汇:包括古今汉语词汇词义的演变、 引申及同义词的辨析、解释词义的方法等。
4、音韵:主要涉及古代汉语语音发展的 历史,古代的声母、韵部等的归纳探讨推测及 通过声音解释意义等内容。其中文字、音韵、 词汇这三方面内容和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 学”)中的文字、音韵、训诂大体相当。
【古代汉语讲义@北师大】xueshenglunwen
目录一、地域方言二、社会方言三、网络和短信语言(按理,网络语言也应归入社会方言,但因这部分文章较多,故单列一类)四、语言接触五、语言与文化六、语言规范七.修辞八、汉语史杨阳的作业无学号《简论当前语言现象》无作者《普通话的替代化》无作者《生活中的语言现现》曾文,无学号《说几个在网络和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语言现象》刘小晔无学号一、地域方言 (4)从几部电视剧看陕西关中方言的发展现状 (4)从生活实例看普通话中的方言词 (8)方言词汇简析 (11)方言的魅力 (15)身边的东北方言 (17)试说“搞死了”、“愁死我了”和“晕死” (19)说说我的家乡话——兰州话 (22)俗词新探 (26)略说两岸用语的歧异问题 (29)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32)二、变化中的社会语言 (35)从新鲜词汇浅谈当代大学生活 (35)内涵丰富的“替代词语” (38)日常生活中的佛教词汇 (42)一件小事有感 (44)由“占座”想到的 (46)............................................................................................................................................. 错误!未定义书签。
从网络语言看E时代的时代特征 (48)我们身边的语言现象 (52)关于网络言语现象 (55)关于网络语言调查报告 (58)汉语也疯狂 (60)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问题 (63)手机短信 (64)网络用语的洪潮 (66)网络语言的时代 (68)网络语言随笔 (72)小议短信用语中的叹词用法 (75)一边搞怪,一边突破 (81)——谈时下网络语言的用词遣字 (81)有趣的语言现象 (86)──谈网络符号 (86)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现象 (88)说几个在网络和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语言现象 (90)简论当前语言现象 (92)三、语言接触 (94)汉语中的“外来语” (94)浅谈“港台腔”的流行 (97)透视方言词汇融入普通话之现象 (100)“抓狂”的源流及传播 (102)普通话的替代化 (105)英语It type强调句与汉语表强调的 (108)含“是”和“的”的句型比较 (108)四、语言与文化 (117)关于谢谢使用范围的探讨 (117)汉语敬语知多少 (120)浅谈“没关系”、“不用谢”与“没事” (126)句子成分的缺省与“联想”空间 (128)起名的艺术 (131)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34)浅谈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138)有关语言的随感两则 (141)语言中的禁忌 (143)中国现当代意义转变的七个称位 (145)汉语中的简称 (147)五、语言规范 (149)当今社会规范语言使用的做法及其反思 (149)六、修辞 (153)歌词中的语言现象 (153)论当下“冷”笑话风行的话语蕴籍 (159)浅谈广告语言 (164)七、汉语史 (167)古今汉语虚数词演变 (167)关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72)仁者乐山中“乐”的读音争辩问题 (174)浅说“小”的副词化现象 (179)“望文生义”导致成语意义的变化 (182)语言界的“风水轮流转” (185)——“小姐”的身份和地位和变迁 (185)预测“感同身受”的未来 (187)也谈“有”字的特殊用法 (188)一、地域方言从几部电视剧看陕西关中方言的发展现状周蕴嘉 04071190“钟楼长,鼓楼方,端对城墙;古阿房,夜未央,闲打打浪;大老碗,咥泡馍,关中豪爽;美成马,嫽得太,古韵秦腔。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王宁)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王宁)-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古代汉语导言教学目标:讲解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介绍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主要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内容: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1 )基础理论课——理论性(体现在通论);( 2 )工具课——实践性(体现在文献阅读)。
在本科学习中,二者是相融汇贯通的。
学习文选时要运用通论知论,学习通论时要结合文选语料。
二、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内容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 (1) 文言文; (2) 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内容包括两大方面:( 1 )原始文献材料,即文选;( 2 )有关语言文字规律的理论,即通论。
上古汉语书面语言,是用汉字记录、保存下来的。
要读懂古汉语,首先遇到的是一个个的词,而词是用汉字记录的,所以,首先要通过汉字认识词。
词有音和义两部分。
汉字有形、音、义三部分。
形是书写形体;字音,也是单音词的音;字义,与词义关系密切。
因此首先就有了学习与此相应的汉字、音韵、词汇三部分理论知识的必要。
汉字部分:古人总结的“六书”就是关于汉字造字方法的理论,要了解造字的几种基本类型。
根据文字形体,按造字方法而推求它所记录的意义,就是“因形求义”。
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古文字的形体能够反映造字时的词义——本义;词的其它意义,又都跟本义有关系,是本义的引申——引申义。
字所记录的意义,如果找不到与本义的关系,那就是假借——假借义。
一个字记录意义过多,造出新字来分担其职能,就是分字分化——分化字。
音韵部分:如果文字用的是假借义,就要考求这个假借字记录的是哪个词,那就要根据声音的线索。
古代汉语(北师大精品课程)39
如——说明经文“今一见之”的“今”有 假设意味,在串讲中释词。 傥得行道——这四字为赵岐补充原文文意 的跳跃。 辅致——说明原文“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不是孟子称王、霸,而是辅助诸侯称之。 屈己——委屈自己,使自己屈。 信道——信,是“伸”的通假。这里“屈” 和“伸”是反义词,而且都是使动用法。陈代 认为,孟子去见诸侯,虽受委屈,但“道”得 以伸,还是可以做的。在小处屈、大处伸。
固穷——语出《论语》,指君子甘心处于 仕途不通达的状况而不失去气节。《论语· 卫 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 矣。’”
常念——常常考虑,释“不忘”,串讲解
词。 棺椁——内棺外椁。 没——通“殁”。 不恨——不遗憾。死在沟壑之中而无憾。 有志之士不怕死无葬身之地。 义——义为人身上的小片,即铠甲。如: 《礼记· 曲礼上》:“介胄(穿上铠甲,戴上 头盔)则有不可犯之色。”后来引申出“小”、 “耿直”、“疆界”等义。在这里是“耿直的 气节”义。 以为孟子欲以是为介,故言此介得无为狭 小乎——拿不见诸侯这件事来保持自己的操守, 陈代认为,这种耿介(指气量)恐怕太狭小了 吧。
宜若——表推度语气的副词,含肯定语气。 可译为大概。 小然——然,词尾,小的样子。即拘泥于 小节、气度小。 今——含有假设语气。 霸——《说文解字· 月部》:“月始生魄然 也”,假借为“伯”。如《左传· 成公二年》疏: “郑玄云:天子衰、诸侯兴,故曰霸。霸,把 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 霸。”
尺——相当于今天的0.7尺。 寻——八尺。(二寻为常,古人认为目力 可及十六尺,故寻常为普通可见之意。) 枉——《说文解字》:“衺曲也。”段注: “本谓木衺曲,因以为凡衺曲之偁。” 枉尺直寻——使动用法,使一尺之内有小 弯,而整寻却因此能显得直。(能在小节上忍 受委屈,则能在大节上求得伸展。)
北京师范大学08汉语文化学院(古代汉语)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古代汉语授课讲义对外汉语教学班次:2008基础强化班姓名:第一章语法第一节虚词(★★★:理解、掌握、运用、重点、难点、必考)一、之1、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2、连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领有关系: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同一关系: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的)。
修饰关系:此五霸之伐也。
连接的是主谓关系,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3、“之”字本意:动词“到(某地)去”:之次所旁丛祠中。
二、其1、代词代人:其妻归,告其妄代物: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主谓结构的主语: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2、语气词表示估计、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表反问,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表示劝告、祁使、命令。
可译为“就”、“要”、“一定”等,或不译。
子其勉之,吾不复见子矣。
“其”字本意:箕三、是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可译作:“这/那”等,或将所代的对象译出来。
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
(这)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示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四、或1、代词只能做句子主语: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2、副词作状语,表示不敢肯定。
“大概、也许、可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
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3、连词位于句首,表示所连接的分句之间是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
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作数句留院中。
五、莫1、代词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奏刀然,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比这更大的了)2、副词作状语,表示不施行或否定某种动作行为: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表示劝阻或禁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课件(王宁)——汉字
汉 字 构 意 的 演 变
早期古文字的构意直接、具体,甲金文较多 是靠直绘物象来构形 小篆以后的汉字象物性淡化和部件意化,义 符的意义信息可以从系统中归纳出来 会意字部件的形合与意合 形声相益构成形声字
早期古文字的构意直接、具体,甲 金文不少是靠直绘物象来构形
沫 洗 网
目
州
初 吹
客
浴
盡
益
射
小篆以后象物性淡化和部件意化 义符的意义信息可以从系统中归纳出来
第二、由于书面语与口语可以即时互相转化,在此过程 中,语音信息一时之间会变得异常强烈,加之有些抽象意 义的词因义构形又比较困难,因此汉字在甲骨文时代就产 生了一批同音借用字,即,不再为某些词构形而借用同音 字为符号。例如:“戚”的本义是“斧子”而借作“悲慽 ”字,“舍”的本义是“房舍”,而借作“捨弃”字,“ 辟”的本意是“刑法”而借作“逃避” 、“嬖宠”字等等 。但是,表意的汉字群体对这些脱离意义的音化符号有“ 排异”作用,为时不久,它们便加上了相关的义符,分别 写作“慽”、“捨”、“避”、“嬖”等,再度义化。正 因为如此,汉字中的假借字向形声字转化,成为一种规律 。
2.确定文字性质应当遵循的第二个原则 2.确定文字性质应当遵循的第二个原则
文字有自己的演变历史,有些文字——比如汉字——还有相当长时期 的发展历史,讨论文字的性质要看这种文字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也就是要 看这种文字在发展过程中性质是否发生了改变。 汉字在表意与表音的相互促进中,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表意特点, 不断地采用新的方式,增强个体符形和整个符号系统的表意功能。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汉字总要最大限地在符形上增加意义信息,来坚持自己的表意 特点。 第二、表意的汉字群体对脱离意义的音化符号有“排异”作用,假借 字向形声字转化,成为一种规律。形声字是以义符为纲,并利用声符作为 别词手段的。 第三,汉字简化一般是在不影响表意与别词的前提下进行的。汉字不 论怎么简化,都不会把应有的意义信息全部舍弃,决定简化程度的下限, 一般是汉字表意特性的保留。
古代汉语(北师大精品课程)34
外臣至——“外臣”与“至”是同位语。 戎事——战事。 寡君——寡德之君。谦辞。 灵——保佑,即托您的福。 从——跟从。 间——参与。 蒙——蒙有被动义,此处是委婉说法。
敢告不宁君命之辱——辱,也是谦辞。即 君问候我是受辱了。 事——指存问之事。 拜——先跪下,头低至手,与心平。 肃——肃拜。本指古代妇女的礼节,男子 则以拜或顿首等以示恭敬。
第八段
从——追赶。 屡顾——频频回头看。 不在马——省略主语“注意力”。 及——赶上。 再辱——二次使国君受辱。
谍——说文:“军中反间也。”即间谍。 轻车深入敌军,与细作相类,故名之。 辂——近。 唯——就是由于。 是以——以是。宾语前置,可译为“所 以”。
内——即纳。本义为动词,后引申为名词 内部。这里用本义,动词。 壹大——壹,专一。大,指郑君。 不如子—迫。 君有命——即“尔射死艺”。 乃射——乃有“难”义,于是。主语省略。 再发——再,二也。 殪——死。
搏人——索技。搏是抓住而不是搏斗。 以投——以,连词,可译为“而”。 轼——车前横木。 乃止——乃,连词,表顺承相因或逆转。
彻——通也,本义即“撤”,有排除困难 疏通之意。与“达”不同。 札——本指木片,此指甲片。 何忧于战——于战何忧。 大辱国——当时骂人的话。 诘朝——明天早上。 死艺——死于艺。
吕錡——晋臣魏錡。吕是采邑。 占之——无主语,无法补出。 日——指内姓。 月——指外姓。
及——说文:“及,逮也。”即赶上,抓 住了一个人。引申为泛指到达、赶上。 使射——使之射。兼语省略。 项——后脖子。与颈相对。
第五段
淖——泥坑。说文:“泥也。” 御——替…..驾车。 右——车右,勇士。中为御,将在左。 族——族兵。
夹——夹护。 陷——说文:“陷,高下也。”文字形体 是一个人掉进陷阱里。 官——职权。
古代汉语(北师大精品课程)06
教材认为P341例21“瑜曰:‘有军任,不
可得委署;倘能屈威,诚副其所望’”(《资
治通鉴· 赤壁之战》)、例22“老臣以媪为长安 君计短也。故以其爱不若燕后”《战国策· 赵策》 的“其”,可代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这种 “其”也可认为是“这种”、“那种”之意, 即仍作指示代词。
4、代词“其”的语法作用主要是作定语 和作主谓词组或分句的主语。
不敬之词,又用来表示亲密之称。 如:“祢衡与孔融为尔汝交。”(《文士
传》)
与“尔”、“汝”相似的还有“卿”。 如:“王猛入邺,真望马首拜之,明日更 见,语乃卿猛。猛曰:‘昨拜今卿,何恭慢之 相违也?’真答曰:‘卿昨为贼,朝是国士,
吾拜贼而卿国士,何所怪也。’”(《晋书· 皇
甫真载记》)
“卿”由官名引申为敬称,如同“公子”
如:“视其行步,窃鈇也。”(《列子· 说
符》)与下文“视其颜色,窃鈇也”两个句子的
语法结构应该相同。“其颜色”的“其”是定
语,那么“其行步”的“其”也应该是定语。
当然,最可靠的办法是根据文意判断。
2、“其”作代词和语气词的分辨
A、位置。“其”作语气词大都在句首或 句子谓语前。 B、有无指代对象。“其”在文中有指代 对象即代词,无就为语气词。
1、“莫”在作谓语的形容词前,如果这 个形容词后还有补语,一般来说“莫” 是主语。
如例P347①“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 大焉”(《晋灵公不君》)。 ②“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孙膑兵 法· 月战》。
与“若”、“如”连用的“莫”是主语。
如P347③“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肯与 者,贫者亦耻之”《陈丞相世家》。
五、莫 “莫”主要作代词,也作副词。
莫,甲骨文作 金文作
小篆作
古代汉语-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主讲:王 宁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第二章 词汇
一、词汇问题的重要性 二、古代汉语中的字和词 三、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双音词 附:关于汉语词汇结构的一般知识 四、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五、多义词——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六、同义词 七、同源词
词汇问题的重要性
•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语法、语音 就没有实体来承负。语法中心是西方的习惯,不 适合汉语。 • 母语的习得是以词汇积累的速度和质量为基准的, 语言的贫乏主要是词汇的贫乏。 • 语感的产生与人的心理词典直接相关。 • “通语法”是语言能力培养的初级层次,增加词 汇量”是语言能力培养的高级层次。 • 不通古汉语,无以丰富现代词汇。
连绵词
连绵词的语音结构模式 • 双声联绵词如“犹豫”、“憔悴”、“踌躇”、 “仓卒”、“流连”等。 • 迭韵联绵词如“从容”、“烂漫” 、“慌忙”等。 • 只有少数因辗转变化而不再是双声、迭韵,但仍 可间接求得两字之间的语音联系,如“迷阳”等。
关于词汇和意义的一般知识
• 词组(短语)、合成词、单纯词(单音词、连绵词) • 语素: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 “走麦城”——“走狗” “(他盗之)出入”——“(与事实有)出入” “ 西南隅谓之奥” (《尔雅· 释宫》)——“奥秘”“奥妙” • 单音词、复音词(合成词、连绵词) • 构词法——语法类型(非现行语法)漆黑、油绿、雪亮、血 红(名+形——状中), 流畅、溜圆、滚烫(动+形——状 中),雷鸣、口服、笔谈(名+动——状中), 绕行、跃进、 渴望、封存(动+动——状中);语义结构:燃烧、焚烧— X焚燃;消费、花费、花消、费用 — X消用、花用 • 汉语词汇结构方式演变的三个阶段——原生、孳生、合成 • 义项、义位和词项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导言教学目标:讲解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介绍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主要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内容: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1 )基础理论课——理论性(体现在通论);( 2 )工具课——实践性(体现在文献阅读)。
在本科学习中,二者是相融汇贯通的。
学习文选时要运用通论知论,学习通论时要结合文选语料。
二、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内容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 (1) 文言文; (2) 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内容包括两大方面:( 1 )原始文献材料,即文选;( 2 )有关语言文字规律的理论,即通论。
上古汉语书面语言,是用汉字记录、保存下来的。
要读懂古汉语,首先遇到的是一个个的词,而词是用汉字记录的,所以,首先要通过汉字认识词。
词有音和义两部分。
汉字有形、音、义三部分。
形是书写形体;字音,也是单音词的音;字义,与词义关系密切。
因此首先就有了学习与此相应的汉字、音韵、词汇三部分理论知识的必要。
汉字部分:古人总结的“六书”就是关于汉字造字方法的理论,要了解造字的几种基本类型。
根据文字形体,按造字方法而推求它所记录的意义,就是“因形求义”。
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古文字的形体能够反映造字时的词义——本义;词的其它意义,又都跟本义有关系,是本义的引申——引申义。
字所记录的意义,如果找不到与本义的关系,那就是假借——假借义。
一个字记录意义过多,造出新字来分担其职能,就是分字分化——分化字。
音韵部分:如果文字用的是假借义,就要考求这个假借字记录的是哪个词,那就要根据声音的线索。
同源词的系联,理解古诗的押韵、韵律,也需要语音知识。
古代的语音与现在的语音不同,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同一时期的各个方音也不同。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课件王宁古代汉语概说
• 无生民心。 • 夫人将启之 •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 既而悔之 • 公赐之食 • 公语之故 • 且告之悔
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继承关系係
词汇意义的直接继承和领域补偿 “类”的“种类”义可以单用,直接进入构句,而它的“类似”义已经 不能单用,只能用来构成“类似”、“类风湿”、“类人猿”等词。用 单音词表示“类似”义,现代汉语改用“象”。
•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 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 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 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 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 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庾信《哀江南赋》:“弊箪不能救盐池之咸,阿胶 不能止黄河之浊。”
《论语·八佾》:“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 ‘女弗能救与?’”马融注:“救犹止。” “救 ”可以带两方面的宾语:一是带有关灾难的宾 语,如“救火”、“救死”、“救亡”、“救 灾”……这是用“救”的“止”义;二是带遇难对 象为宾语,如“救命”、“救民”、“救人”、 “救某人”……这是用“救”的“助”义。
“发”的引申义列
发射(枪炮) 量词 发頻(射箭) 首次公开(发现) 兴起(发生) 扩展
出发 使出发(派遣)
打开 开花
不断提高对积淀在现代层面上 的历史语言现实的锐敏性
在阅读中注意古今汉语的联系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 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 雨时。(李商隐:《巴山夜雨》)
《诗词曲语词汇释》:“却,回、返”。 退却、望而却步、却之不恭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讲义1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讲义1古代汉语导言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是古代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
因为口头语言无法超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古代汉语,都是指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源与流的关系,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发展变化而来的,因此,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诸方面,都与古代汉语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般说来,现代汉语是指1919年“四五”运动以后所形成的、汉民族通用的、口语与书面基本一致的语言。
但是,并不是1919年以前的汉语都是我们这部书里怕要教学的古代汉语。
一般认为,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伤口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一是自魏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如《世说新语》、唐代变文、禅宗语录,直到元明清的白话小说。
这种语言的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接近。
前一种,我们称作文言,后一种,我们称作古白话。
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文文而不包括古白话。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用文言记录的典章制度及史料,用文言撰写的文学作品,多到不可计数。
由于时间跨度大(上下三千多年),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文言作品,其语言特点有很大差异。
最能反映文言原貌的,莫过于先秦两汉的作品,其次是唐宋以后的仿古文言文。
所以,我们认为,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应以先秦两汉作品为主,兼及唐宋以后的仿古文言文。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学校中文系的主干课程之一。
它既属基础理论课,又属工具课。
一方面,它要较系统地讲授关于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阐述有关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通过对这一具体语言的学习,提高学生语言科学的理论素养。
另一方面,它要在这些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时也有抽象向具体的转换,如 “阴”“阳”的引申。
(二)修辞手段的经常运用。 主要是比喻、借代这些修辞手法,所以这 种意义也比有些人称为比喻意义。如 “枝”“果”的引申。
教材将词义引申的引申的方式分为:同状、 同位、同性、因果、时空、动静、礼俗、正反、 虚实。这些都是举例性概括,不是严格分类, 知道即可。
3、古人常常利用同义词对古书中的词与 进行解释,了解同义词之间的这些关系有助于 我们真正地理解把握古书中的词义。
4、在汉语词汇的演变发展中,许多双音 节词是由同义词构成的,如“悲哀”“功劳” 等,了解、辨析同义词对于我们掌握这些这些 双音节词是非常重要的。
二、辨析同义词的的方法:
辨析同义词基本的方法是比较,没有比较 就没有深刻的认识。要通过对同义词的辨析来 加深我们对词义的观察了解。因为通过对整个 词义系统的分析,可以认识一个词从本义到引 申义的全貌,从而明确与其他词的界线与关系。
(一)同义词的辨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行:
1、辨析同义词词义上的不同。 1)词义表示范围的不同。 2)词义表示的程度不同。 3)词义的反映角度的不同。
2、同义词在使用上的不同。 有些同义词在意义上差别很少,但在使用 中会有差别: 1)使用对象、场合的差别。如“杀”和 “弑”在使用对象上的差别, “崩”“薨”“卒”“不禄”“死”在使用对 象、场合上的差别。 2)在使用时组合对象、功能上的不同。
(二)词义引申的多向性:
词义引申的根据、基础,是那个词所表达 的事物或概括的特点。引申义,就是那个概念 或事物的特点,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个事 物的特点是多方面的,这就决定了词义的引申 是多向的。这也是引申义复杂的原因。沿着本 义不同特点而产生较多引申义的现象,称为词 义引申的多向性。或称为“辐射式引申李) 责任、任务 担东西委任、任用 听凭 担当 担保 信任
词义的引申有两个结果,一是从一点(本 义)出发,沿着它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 各民族的习惯,产生依托于同一词形的多义词 的各个新的义项。一是距离本义较远的引申义 产生了同根的派生词——同源词,派生了新词, 孳乳了新字,改变了词形。词形的变化有读音 的变化和字形的变化。
2、有时候古人使用同义词实际上是意在 求其同,不需要特别求其同。或取韵而已,或 为了达到一唱三探、反复咏叹的效果。
3、有的同义词是由上下文造成的,是临 时同义词。
第四节 同义词的理解与解释
一、理解:
要注意掌握词义有概括性、具体性、确定 性、灵活性这几个要素。概括性指的是词义的 理性方面,去掉了它的次要方面。词义在语言 中既是概括的,又是具体的。在具体的语言使 用当中,在具体是上下文、语言环境中一个词 是具体的。
四、词义的系统性:
引申义不论怎么多,都是在本义的基础上 通过不同的途径逐渐地、不断地发展演化出来 的,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成体系的。由本义和 引申义所形成的一个词的词义系统,就象人的 家庭。
(一)词义引申的多重性:
词义的引申并不是一次即止,往往是在引 申义的基础上再往新的引申,即间接引申、多 重引申、多层引申。这种子孙相衍的引申现象, 称为词义引申的多重性,或称为“链条式引 申”。
第三节 同义词和同义词 的辨析
一、辨析同义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古代文献中许多词义只能通过同义词 之间的辨析才能准确把握。如《曹刿论战》中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中“视”和“望” 的辨析对于理解文意有很大帮助。
2、古人的一些重要的表述和精彩的语言, 比如“诗眼”往往是通过同义词的选择来表现 的。
(三)词义引申的系统性:
一个词词义的引申,往往不是单纯地采用 多重的方式或多向的方式,常常是多层次、多 方向交织在一起发展演化,从而形成一个词的 词义系统。
按:词义的引申系统是人为的主观整理, 这种平面的整理不标志词义产生的先后。词义 引申的系统性表现了词义发展的条理性、科学 性。词义引申的多重性、多向性表现了词义发 展的复杂性。
灵活义主要是有修辞手段造成的,脱离了 它的词义系统。这种临时意义往往是作家的个 人创造,后来被社会所公用。
二、解释:
词义解释的常用方法有: (一)形训: (二)声训: (三)义训:
本章学习的重点:
1、词义的引申。重点掌握本义的定义, 引申义的类别和词义引申的概念、词义引申的 系统。
2、辨析同义词的基本方法。 3、古今词汇演变的途径和趋势。
3、同义词在感情色彩上的不同。如 “征”“伐”“侵”“袭”的差别。
(二)具体操作中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1、分析同义词的本义。 2、从上下文的探求上辨析同义词。 3、从反义词的分析上辨析同义词。
(三)在辨析同义词时要注意的问题:
1、要重视古人的经验,包括教材上所讲 的古人的“统言”“析言”等注释术语和许多 注释成果。
字形的变化:
A、代表本义的字形变化了。 B、新造了派生词。
三、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
词义引申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基本过程 是: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本义的某一个特点 所决定的的方向,依据本民族的固有的习惯所 产生的联想或推衍,不断产生新义或派生新词。
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条件:
(一)概念的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的 相互转换。
所谓词义的确定性指的是词义的一词多义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有一个。按照确定性原 则,任何一个词在句子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 义。而确定的依据首要一点就是上下文,但是 又不能脱离词义系统,所以要从上下文和词义 系统两方面来确定它的意义。辞书中义项的选 择因此即要考虑词的词义系统,又要考虑词所 出现的语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