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新教材)第七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清单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第七单元第七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清单*荷塘月色一、重点剖析1. 文章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此句是文章的文眼,统摄全篇,为全文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
“颇”字表明了“不宁静”的程度之深,“心里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
下文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 从文中找出几处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分析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看不到光明的前途,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社会中极度苦闷、彷徨,所以心里“颇不宁静”。
(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分析:“另一世界”指超脱了困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平常的自己”指被哀愁困扰的“我”,此时“我”的心情开始由“淡淡的哀愁”向下文“淡淡的喜悦”过渡。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致使作者暂时忘掉了现实中的忧愁,陶醉在荷香月色中,内心产生了一种“淡淡的喜悦”。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分析:作者一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便猛地袭上心头,“淡淡的哀愁”又起。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分析:采莲的快乐只属于过去,只存在于记忆中。
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快乐,只能从记忆中追寻,暗示了作者重新面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哀。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分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但憧憬毕竟是梦,梦早晚都是要醒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醒过来面对的仍是无可奈何的现实。
小结:情感上,作者经历了“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获得片刻宁静—走出宁静”的变化过程。
文中作者的情感交织在“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中。
3. 本文主要描绘了哪四幅画面?这四幅画面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每幅画面的特征如何?4. 第五段在写月色、月影时使用了“泻”“浮”“洗”“画”一连串的动词,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高一荷塘月色知识点
高一荷塘月色知识点荷塘月色是一首诗,是文学作品中流传较广的一篇。
作为高一学生,了解荷塘月色的知识点对于我们继续深入文学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十分重要。
下面,我将从作者、写作背景、主题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1. 作者荷塘月色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理学家周邦彦,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周邦彦以他的诗文作品在当时文坛上广为流传,并为后人所推崇。
他的笔触独特、情感细腻,使得他的作品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2. 写作背景荷塘月色这首诗是周邦彦在江南游历之时创作的,江南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貌给了他很大的灵感。
周邦彦在描绘荷塘的过程中,既展示了他对自然美的赞赏,也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3. 主题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自然美和人生哲理。
通过对荷塘的描绘,周邦彦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与景仰。
同时,通过描写荷塘中青蛙的生活状态,暗示了人生如青蛙在荷塘中一样,应该适应自然的规律,顺应人生的变化。
4. 表现手法荷塘月色运用了众多修辞手法,以实现独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其中,以景写的手法最为明显。
周邦彦通过描绘荷塘的色彩、香气以及荷叶、莲花的形象,使读者能够几乎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荷塘的美丽。
他还通过对青蛙的描写,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它们在月光下欢快的画面。
此外,周邦彦还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使诗歌更具艺术感。
通过深入研读《荷塘月色》,我们可以欣赏到周邦彦才情横溢的文学才华,也可以从中领略到他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同时,我们还能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因此,高一学生在学习文学的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这样的优秀作品,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荷塘月色这首诗,挖掘出更多的精华所在。
荷塘月色朱自清重点笔记
荷塘月色朱自清重点笔记摘要:一、朱自清与《荷塘月色》1.朱自清简介2.《荷塘月色》创作背景二、《荷塘月色》内容概述1.荷塘景色描绘2.月光下的静谧之美3.对往事的回忆与思考三、作品主题及意义1.对自然景色的赞美2.对内心情感的抒发3.对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思考四、作品艺术特色1.细腻的描绘手法2.优美的散文诗风格3.寓言与象征手法正文: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的散文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创作于1927年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内心情感以及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思考。
文章开篇,朱自清便将自己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表露无遗。
荷塘的景色优美,月光下的荷叶、荷花、荷塘显得更加静谧、美丽。
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这种自然景色的由衷赞美。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以此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月光下的荷塘让作者回忆起往日的时光,同时也引发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这种对内心情感的抒发,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此外,《荷塘月色》还体现出朱自清对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思考。
在描绘荷塘月色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寓言与象征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现代文化的探索。
这种思考使得文章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在艺术特色方面,《荷塘月色》具有细腻的描绘手法、优美的散文诗风格以及寓言与象征手法的运用。
这些手法使得文章在描绘荷塘月色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文学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综上所述,《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创作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作品,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内心情感以及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思考。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
[键入文字]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
以下是第二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请同学们参考。
词语注释
1、闰儿:指朱闰生,朱自清第二子。
2、蓊蓊(wěng)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3、踱(duó):慢慢地走
4、弥望:满眼。
弥,满。
5、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6、袅娜(niǎo nuó):柔美的样子。
7、脉脉(mò):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8、风致:美的姿态。
9、梵婀玲:violin,小提琴的音译。
1。
高一语文课文精讲:1.1《荷塘月色》(新人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课文精讲)【思考导学】1.从全文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什么作用?如果不写心情,光去写月光与荷塘好不好?为什么?答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一个基调,是全文的文眼。
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记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如果不写心情,光写月光与荷塘,文章就仅是就事论事,就失去了神韵,“为文而文”则失去了意义。
2.课文中用了很多比喻,类型也不少,请举例说说比喻所起的作用。
答案:文章用了不少比喻,有的是明喻,有的是暗喻,有的是借喻,也有博喻。
①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②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第①句的比喻相似点在明亮、繁多、新美。
第②句的“像闪电般”相似点在“快捷”。
第③句的相似点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
作用:给人以清新之气,淡雅之风,更具体更形象。
3.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段?为什么?答案:略(这要依据同学自己的爱好去品味)4.作者为何想到了《采莲赋》和《西洲曲》?目的是什么?答案:借《采莲赋》和《西洲曲》来抒发感情;表达心志,怀念那热闹的场景、无拘无束的心境、自由舒展的理想之地。
【合作讨论】例如第1题,可以共同讨论解决。
“心里颇不宁静”与后文“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的宁静形成了一种对比,从而更表现了作者想追求宁静、幽雅、干净、自由的理想愿望,通过“不宁静”到“宁静”是作者自己的理想追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一个感情基调,是全文的文眼。
作者的感情变化是这样的: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记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情景交融之处:①小路幽僻、寂静,树木阴森森,心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②身外有无边的荷香月色,面对美景,内心有淡淡的喜悦;蛙叫蝉鸣,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摆脱不了愁思;③写采莲盛况,思接千载,暂得解脱,但最终还是回到造成“不宁静”的现实中来。
荷塘月色知识点高一
荷塘月色知识点高一荷塘月色是一篇现代散文,作者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林语堂。
这篇散文以作者在荷塘中看到的月亮景色为线索,通过描写细腻的自然景物,表达了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
下面我们将对这篇散文的知识点进行解析,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
1. 文体特点:荷塘月色是一篇典型的散文,属于现代散文的范畴。
现代散文注重对自然、人生、人情等主题的抒发和感悟,以情感为主线,叙事、描写和议论相结合,注重展示个人的心灵体验和感悟。
2. 主题思想:荷塘月色以个人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过观察月亮在荷塘中的倒影,引发了对大自然的感慨,并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生的对比,传达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
3. 描写手法:荷塘月色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使文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其中,比喻手法是作者运用最为频繁的手法,通过将月亮比喻为"水面上的银盘"、"掬起一碟子清白的明月"等,增强了对月亮的形象和意境的表现。
同时,作者还采用了对比、抒情等手法,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方式。
4. 感悟与思考:荷塘月色以深情的笔触表达着对自然、对人生的美好感受。
通过观察月亮在荷塘中的倒影,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和世事的变迁,从中体悟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可贵。
文章最后通过回忆儿时的游泳经历,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追求。
5. 文化内涵:荷塘月色借助了自然景物,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寄托了对东方文化的情感和思考。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赋予着深厚的意义,被视为家、情、思乡等情感的象征。
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这一文化内涵,在写作中融入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致敬。
通过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优秀的作品。
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感悟,向读者传达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和思考,引发了人们对于自身命运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希望高一的同学们能够通过阅读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起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荷塘月色
一、文学常识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3、写作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的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
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
《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二、重要语段
背诵第四、五、六三段
三、写作素材
1948年,朱自清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背着沉重的家累,带着一身重病,毅然在抗议美帝收买中国知识分子的宣言书上签字,拒领美国“救济”面粉,表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可贵气节和高尚情操,书写了他一生最重要最辉煌的一笔。
毛泽东曾赞扬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口,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荷塘月色课文精讲
荷塘月色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荷塘月色》的段落划分有多种方式,以下是两种常见的划分:第一种:1. 第一部分(1段):交代夜游荷塘的缘由。
2. 第二部分(2~6段):写夜游荷塘的心绪和见闻,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按照行踪顺序,又可分做三个层次。
第一层(2~3段),写去荷塘的路上,介绍荷塘的环境和临塘而立时的心境。
第二层(4~5段),集中描摹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
第三层(6段),写荷塘四周(中景、远景)。
3. 第三部分(7~8段):赏餍(yàn 满足)月色,转回家门,抒发不满现实的感慨。
第二种:1. 开头一段为第一部分,作者交代了去荷塘的时间和缘由。
2. 第二、三两段为第二部分,从荷塘周遭的环境写起,向“荷塘月色”的主体进发。
作者先写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继而实写荷塘四周的林木,虚写没有月光时的阴森气象,虚实相参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环境和作者的心境。
3. 第四、五、六三段为第三部分,开始正式的对荷塘和月色的景致进行详细的描写。
4. 最后四段为第四部分,作者转回家门,抒发不满现实的感慨。
二、文章赏析《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一篇著名作品,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而广受赞誉。
这篇散文通过描绘作者夜晚漫步荷塘所见的景色,展现了一幅静谧、淡雅、朦胧的月夜荷塘图,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文章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将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荷叶、荷花、月光、树影等元素,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那静谧而神秘的夜晚荷塘。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让人难以忘怀。
文章所表达的意境深邃而悠远。
荷塘月色的美丽不仅仅是表面的,更是蕴含着作者对于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在作者笔下,荷塘月色成为了自然与生命的象征,它们既有静态的美,又有动态的神韵。
通过描绘这些自然元素,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同时也传达出了一种对于人生的哲理思考。
高一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荷塘月色重点梳理
精心整理高一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荷塘月色重点梳理
《荷塘月色》重点难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与语言特点
1、本文所流露的思想感情:
不伤,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
在月下荷塘这样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是作者忧愁与喜悦相混的审美情怀,表达了作者的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欲望。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就叫做“寓情于景”或“缘情写景”,感情是内在的、抽象的,但如果作者把感情借助外物抒发出来,那他的感情就融进了具体的景物中,使抽象的感情具有可感的形象性特征,这就是“借景抒情”。
《荷塘月色》的高超之处在于:作者在精雕细刻的写景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形象的描写含蓄
3、
“一丝”、“一带”、“一道”、“一两点”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叠词的运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长,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用“蓊蓊郁郁”极写树木的繁茂,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读起来节奏明朗、韵律协调。
《荷塘月色》重难点讲解《荷塘月色》疑难解析
这两句都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通感,是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第一句由嗅觉转向听觉。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柔飘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
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加大了意境的内涵,烘托出了环境的幽雅与宁静。
第二句由视觉转向听觉。
光与影的分布本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光与影巧妙地转化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将景物写活了。
提到梵婀玲,则会令读者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悠扬给人的感受相通,两相烘托,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覆上了温馨幽雅的薄纱。
2、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愁在上文已经说过,作者在欣赏月色时注意了情与景的交融:幽僻寂静的小路,阴森森的树木,使作者心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身外有无边的荷香月色,面对美景,内心暂时忘却了哀愁,有一种淡淡的喜悦;蛙叫蝉鸣,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摆脱不了愁思;写采莲盛况,思接千载,暂得解脱,但最终还是回到造成“不宁静”的现实中来。
3、文中运用了许多叠音词,试揣摩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叠音词能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
如以“曲曲折折”来形容荷塘的广度;以“亭亭”来描绘荷叶的高洁纯美,同时赋予它动感;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示它的深度;以“缕缕”来形容飘散的荷香,朦胧迷离,淡雅芬芳。
又如“蓊蓊郁郁”不但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极写了荷塘四面树木之茂密。
这些多样形态的叠音词极富艺术表现力,且有很强的音韵感。
同时这些叠音词又是作者心境的反映,是由作者的情绪决定的。
荷塘的景色是静谧幽雅的,作者的情绪是“淡淡的”,没有大红大绿的浓重,身处于不浓不淡、不明不暗,调和适中的境界中,流露出了作者适度中和的生活情趣。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词语注释1、闰儿:指朱闰生,朱自清第二子。
2、蓊蓊(wěng)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3、踱(duó):慢慢地走4、弥望:满眼。
弥,满。
5、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6、袅娜(niǎo nuó):柔美的样子。
7、脉脉(mò):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8、风致:美的姿态。
9、梵婀玲:violin,小提琴的音译。
10、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11、妖童媛女:俊俏的少年和美丽的少女。
妖,艳丽。
媛,女子。
12、鷁首(yìshǒu):船头。
古代画鷁鸟于船头。
13、羽杯:古代饮酒用的耳杯。
又称羽觞、耳杯。
14、棹(zhào):船桨。
15、纤腰束素: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形容女子腰肢细柔16、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有顾影自怜之意。
17、敛裾(jū):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
裾,衣襟。
[2]写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写作特点:语言艺术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并且赞赏他的散文如“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荷塘月色课文笔记重点
荷塘月色课文笔记重点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一篇著名散文。
这篇文章以作者在荷塘边散步时的所见所感为主题,描绘了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以下是一些重点笔记:
1. 文章的主题:文章主题是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通过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 文章的结构: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开头和结尾呼应,中间部分详细描绘了荷塘的美景。
3. 描绘手法: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描绘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荷塘的美景。
4. 情感表达: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变化,从一开始的烦闷到后来的平静、释然,展现了作者的心境变化。
5. 语言特色:文章语言简练、优美,运用了许多叠词和短句,增强了文章的音韵美。
6. 主题思想:文章主题思想是探索自然美与内心世界的关系,呼吁人们回归自然、欣赏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7. 写作特点:文章写作特点包括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喻情等,使文章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8. 重点段落:文章中的第4段至第6段是重点段落,详细描绘了荷塘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
9. 写作背景:文章写作背景是当时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苦难,作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五《荷塘月色》重难点解析
1、本文所流露的思想感情:这篇散文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
开篇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首先奠定了情绪低落的基调。
为了排遣“不宁静”,作者踏上了荷塘小路,往日“这路上阴森森的”,而“今晚却很好”。
经过一番内心独白,作者心灵得到净化,觉得自己是个“自由人”了。
到了荷塘,暂得自由,陶醉于月下荷塘朦胧的美景中,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与此同时又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忧愁之意偶现。
在这忧愁之后,又思接千载地想到了古代采莲的欢乐场景,喜悦之情又接踵而来,作者在想象中再得宽余。
忽又回到现实,“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们到底惦着江南了。
”忧愁之情又生。
可见,全文中忧愁和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
它们是作者观景遣忧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
但总体来说其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
在月下荷塘这样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是作者忧愁与喜悦相混的审美情怀,表达了作者的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欲望。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就叫做“寓情于景”或“缘情写景”,感情是内在的、抽象的,但如果作者把感情借助外物抒发出来,那他的感情就融进了具体的景物中,使抽象的感情具有可感的形象性特征,这就是“借景抒情”。
《荷塘月色》的高超之处在于:作者在精雕细刻的写景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形象的描写含蓄委婉地显示了个人情感的变化起伏,景写得美,情抒得真,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3、《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特点:朱自清的语言风格独特,大量使用现代口语词汇,朴素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又适当融合文言词句,使文字更加洗练;叠词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是他语言风格的精确概括。
他散文中的语言没有刻意雕琢的词句,写得平淡、朴素,而平凡的字句在他的笔下却仿佛突然有了生命一般,让人感到新奇,不禁惊叹!在口语基础上刻意出新,毫无雕饰之感。
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语文·荷塘月色》是一篇由清代作家林语堂创作的散文。
主要描写了作者年少时在家
乡小镇的荷塘中度过的一次夏夜,以及对大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语文·荷塘月色》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1. 文章结构和体裁:《语文·荷塘月色》是一篇记叙散文。
整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作者在家乡小镇的荷塘中度过的一次夏夜,第二部分是对大自然和人生的
思考和感悟。
2. 描写手法:文章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荷塘夜景的美丽和宁静,例如描写荷
塘中的莲叶、水草、蝌蚪等,以及月光在水面上的倒影。
3. 感悟与思考:作者从夜晚的荷塘景色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并对时间和生
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生命就像蛙声一样短暂而宝贵,人应该珍惜和享受每一
个时刻。
4. 大自然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文章中描述了荷塘夜景的美丽和宁静,以及自然界
万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认
为人应该像大自然一样谦逊和平和。
5. 语言和修辞手法:文章以细腻的语言和巧妙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荷塘夜景的
美和宁静。
例如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细节。
6. 作家的个人情感:林语堂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细节,并从中获得思考和感悟的作家。
他通过写荷塘夜景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以上是《语文·荷塘月色》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单元荷塘月色讲义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31年留学英国,后又漫游欧洲;1932年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抗战胜利后,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咐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主要作品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诗论《诗言志辨》,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
评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二)人物轶事求真的朱自清1927年7月,朱自清发表了写景散文《荷塘月色》,其中有一段关于“月下荷塘”的描写:“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文章以优美秀丽的风格,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1930年的一天,朱自清收到了一位名叫陈少白的读者来信,毫不客气地对朱自清指出,那段“月下荷塘”的描写严重失真,树上的蝉在夜里是从来不叫的。
对于这位普通读者的质疑,朱自清没有置之不理,而是非常重视,并决心要把此事的真相弄个清楚。
他在查阅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无果后,又询问了很多朋友,大家都赞成那位读者的看法。
但他并没有就此罢休,又写信请教昆虫学教授刘崇乐。
接到求援信的刘崇乐也很重视,翻阅了大量书籍后,抄了一本书上的话拿给朱自清,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好不容易找到了这一段儿。
”该书的作者说,蝉一般夜里不叫,但也有叫的时候,作者本人就亲耳听到过月夜蝉鸣。
朱自清看到这段文字后,为找到了蝉在夜晚会叫的证据很高兴。
《荷塘月色》课文笔记
《荷塘月色》课文笔记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 - 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二、写作背景。
1. 时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7年7月。
当时,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2. 个人背景。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1 - 3段):- 第1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开篇直接点明心境,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为下文夜游荷塘做铺垫。
- 第2段:写小径的幽僻、夜晚的宁静,烘托出自己的孤寂心情。
- 第3段:点明去荷塘的缘由,“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表现出想要暂时逃避现实烦恼的心理。
2. 第二部分(4 - 6段):- 第4段:描写月下荷塘的景色。
- 田田的荷叶:“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写出荷叶的动态美和舒展之态。
-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使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羞涩”将荷花拟人化,同时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多角度地写出荷花的清新、美丽、娇羞。
-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嗅觉上的荷香转化为听觉上渺茫的歌声,写出了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
- 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写出了微风拂过时荷叶与荷花的动态美。
- 流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脉脉”一词赋予流水人的情感,写出了流水的默默含情。
- 第5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
高一荷塘月色知识点归纳
高一荷塘月色知识点归纳荷塘月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由于其优美的词句和深刻的意境,被广大读者喜爱和传诵。
在高一的学习中,我们也会接触到这首诗,因此有必要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本文将对《荷塘月色》所涉及的文学元素、艺术手法以及诗歌主题等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文学元素的运用《荷塘月色》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林则徐,这首诗通过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文学元素,使诗歌更加生动鲜明。
首先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诗中的荷花和月亮作为象征物,象征了美好与纯洁。
荷花代表着君子的高尚风度,而月亮则象征着人们内心中的美好愿望。
通过这些象征手法,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其次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中描述荷塘月色的美妙与作者自身的平凡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通过对比突出了荷塘月色的独特之处,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部分:艺术手法的运用《荷塘月色》中还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使诗歌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首先是描写手法的运用。
诗中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荷塘月色的美景。
例如,诗中描绘了荷叶上的露珠、月光的倒映以及蛙声等细节,这些描写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诗中景色的美妙。
其次是意象的运用。
诗中的荷塘、月色、蛙声等意象都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通过意象的运用,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诗歌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感受。
第三部分:诗歌主题的探讨《荷塘月色》的主题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通过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对高尚品质的讴歌,通过荷花的象征意义,诗人呼吁人们追求高尚的品质和境界。
诗歌的主题与当代社会仍然紧密相关。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追逐物质的繁华,忽略了心灵的美好。
《荷塘月色》通过诗歌的表现方式,提醒了我们重拾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美丽。
结语:通过对《荷塘月色》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中的文学元素、艺术手法以及诗歌主题等内容。
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的魅力,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荷塘月色朱自清重点笔记
荷塘月色朱自清重点笔记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荷塘月色朱自清概述
2.荷塘月色的主题与意境
3.文章的结构与语言特点
4.对荷塘月色的鉴赏与评价
正文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篇描绘夜晚荷塘美景的散文佳作。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优美的语言,勾画出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夜图,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文章主题为荷塘月色,意境清新优美,通过对夜晚荷塘的描绘,表现出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朱自清先生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极富诗意。
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以及“从缸底斜射到这边荷叶上,略略有些颤动”的描写,都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这美妙的景象。
在结构上,荷塘月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荷塘的总体景象,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宁静优美的月夜荷塘;第二部分重点描绘了荷叶、荷花在月色映照下的优美姿态,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多彩;第三部分则通过作者的感受,抒发了对荷塘月色的赞美之情。
这样的结构安排,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给读者带来了愉悦的阅读体验。
荷塘月色作为一篇经典的散文,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朱自清先生优美的文学风格,还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同时,文章中传递出的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也值得我们去深思和追求。
总的来说,荷塘月色是一篇描绘大自然美景的佳作,不仅展示了朱自清先生的高超文学才华,还让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魅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荷塘月色课文笔记
荷塘月色课文笔记一、荷塘月色课文背景:这是一片优美的散文,令我读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这片是朱自清在赏月后写下的。
他赞美了荷花和月色的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颇不宁静的心情。
中作者感到在苍茫的月色下什么都不想,便觉的是一个自由的人。
荷叶拥拥显得有些热闹,可水下又是那么安静,叶上婷婷玉立的荷花又是那么漂亮加上柔和的月光撒在地上,象调味品一样。
荷塘月色,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塘河围住; 只在小路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二、荷塘月色课文作者介绍: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以散文创作而闻名。
这篇《荷塘月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27 年。
当时,中国正经历着动荡和变化,朱自清也在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背景下,他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自然和美的向往。
三、荷塘月色课文主题: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自然的美和人生的意义。
作者通过描写荷塘月色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四、荷塘月色课文段落分析1. 第一段: 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作者的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颇不宁静”,这为下文的描写奠定了基调2. 第二段: 描写了荷塘周围的景色,突出了它的幽静和美丽这一段用词精准,如“袅娜”、“羞涩”等,展现了作者对细节的把握和对自然的敬畏3.第三段: 描写了荷塘中的荷叶和荷花。
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展现了它们的美丽和神秘4. 四段: 描写了荷塘中的月光。
月光是“淡淡的”,洒在荷塘上,让整个景色更加神秘和美丽。
这一段用词简练,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写了荷塘中的蛙声和蝉声。
这些声音打破了夜晚5.的寂静,也增添了夜晚的热闹气氛。
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6. 最后一段: 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一段与第一段呼应,使整篇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五、荷塘月色课文写作特点1. 语言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优美,用词精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荷塘月色知识宝典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知识宝典1.“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文章之“眼”,定下全文的情感基调,它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给以后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
2.本文描写的景物色调有什么特点?你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写作时间推断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的原因。
朦胧的美,静谧的美。
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1927年7月,当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而失败,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反动派的暴行,内心充满了苦闷哀愁和不满,他渴求平和自由的生活,而现实中又只能寻得短暂的宁静和自由,因此他的笔下的荷塘才是这番模样。
3.第二段中作者沿着荷塘,注意到哪些有特征的景物? 幽僻的路、蓊郁的树、淡淡的月光。
4.第三段中的“这一片天地”、“另一个世界”,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荷塘月色,或荷香月色。
5.第三段末尾说“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中哪一个词可与作者心中的“妙处”相对应 自由6.根据文意说说独处的妙处的具体内容。
想自己愿意想的事,做自己愿意做的事,说自己愿意说的话,不受任何的束缚。
10.为什么要用“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荷叶呢?因为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它亭亭玉立,灵动飘逸的状态正好表现出了荷叶柔美的风姿.11.第四段中“田田”意指荷叶相连的样子,“袅娜”意指荷花柔美的样子。
12.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
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绽放的荷花,另一种是含苞待放的荷花。
13.赏析“袅娜”“羞涩”的妙处。
运用拟人手法,把盛开的荷花比作成熟的女子袅娜的身影,把含苞待放的荷花比作害羞的少女的脸庞,把用来描写女子姿态和神情的词语用在花身上,赋予了荷花以灵动的生命力和感情。
14.第四段中的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美丽形象? ①明丽透亮;②闪烁点点光亮;③清新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语《荷塘月色》知识点
词语注释
1、闰儿:指朱闰生,朱自清第二子。
2、蓊蓊(w eng)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3、踱(du①:慢慢地走
4、弥望:满眼。
弥,满。
5、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6、袅娜(ni a nu①:柔美的样子。
7、脉脉(©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风致:美的姿态。
9、梵婀玲:vilin ,小提琴的音译。
10、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11、妖童媛女:俊俏的少年和美丽的少女。
妖,艳丽。
媛,女子。
12、鷁首(y ish du):船头。
古代画鷁鸟于船头。
13、羽杯:古代饮酒用的耳杯。
又称羽觞、耳杯。
14、棹(zh Q :船桨。
.精品文档.
15、纤腰束素: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宋玉《登徒子好
色赋》),形容女子腰肢细柔
16、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有顾影自怜之意。
17、敛裾(⑪: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
裾,衣襟。
[2] 写
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 钻进古典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
这篇散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写作特点:
语言艺术
郁达夫在《中国新学大系散二集导言》里,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的散:“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仍能满贮着
那一种诗意,学研究会的散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
.精品文档.
字之美,要算他了”并且赞赏他的散如“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秀
丽朴素,富有诗的表现力,确实是朱自清散语言艺术的突出特色。
通感--- 特殊的比喻
“微风过处,送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这两例多数论者认为属于“通感”修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