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_杨晓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育之宗旨
梁启超一直强调教育应该有正确的目的, 可以说他是最先撰文论述教育目的的重要 性的教育家。他在 论教育当定宗旨 一文中首先提出教育必须有目的, 他认为人与动植 物、文明人与野蛮人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活动的有意识、有目的。教育是人类一种非常重要 而复杂的活动, 不能没有目的, 而且这种目的还必须是正确的。他认为任何事情没有宗旨 都可以苟且迁就, 教育没有宗旨是寸毫不能有成的。
古; 何者当复古, 何者当变古。古人制度, 何者视今日为善, 何者视今日为不善。何者可行
16 7
于今日, 何者不可行于今日。西人之制度, 何者可行于中国, 何者不可行于中国, 何者宜 缓, 何者宜急, 条理万端。烛照数计, 成竹在胸, 遇事不挠。此学若成, 则真今日就时之良 才也 。 [ 3] ( P154)
梁启超的新民说主要内涵有二: 一为新民之缘由。在为什么要新民的问题上, 梁启超 首先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得出结论, 他认为: 吾国言新法, 数十年而不效不睹者何也? 于 新民之道, 未有留意焉者也 。 今日变一法, 明日易一人, 东涂西抹, 学步效颦 。所以, 今日欲抵挡列强之民族帝国主义, 以免浩劫而拯生灵, 惟有我行我民族主义之一策, 而欲 实行民族主 义于中国, 舍新民未由 [ 7] ( P4) 。其次, 梁启超 认为过去 中国有部 民而无国 民 。那是因为过去 吾国风巍然屹立于大东, 环列皆小蛮夷。与他方大国, 未一交通, 故 我民常视其国为天下 。所以 有可以为天下人之资格, 而独无可以为一国国民之资格。 而今天则不同, 今日列国并立, 弱肉强食, 优胜劣败之时代, 若缺此资格, 则决无以自立于 天壤 ; 所以 今日不欲强吾国则已, 欲强吾国, 则不可不博考各国民族, 所以自立之道, 汇 择其长者而取之, 以补我之所未及 。这里的 其长者 就是指 民德、民智、民力 。这是 政治学术技艺之大原 [ 5] ( P6) 。归根结底, 就是要采取各国的道德、思想来建设中国的一 种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二为新民之内容。梁启超心目中的现代国民, 就是指具有新 道德的新式国民。这样的国民必须具有国家思想、进取冒险精神、权利义务思想、自由思
想、自治能力, 并且要具有独立、自尊、合群、尚武等意识。因此, 在中国创立和普及国民教 育必须以造就具有这些 公德 的现代国民为其宗旨。总之, 通过教育培养出 备有人格, 享有人权, 能自动而非木偶, 能自主而非傀儡, 能自治而非土蛮, 能自立而非附庸, 为本国 之民而非他国之民, 为现今之民而非陈古之民, 为世界之民而非陬谷之民 [ 8] ( P61) 。这样的 国民才能 自立竞存于优胜劣败之场也 。 [2] ( P53)
首先, 梁启超对封建教育的错误目的进行了抨击。中国的传统教育自从汉武帝 罢黜 百家, 独尊儒术 之后, 始终将儒学及儒家的经典作为学校惟一的教学内容。隋朝实行的 科举制, 经过唐代的发展, 一直沿用到明、清, 前后达1 300年的时间, 这种制度把学校教
[ 收稿日期] 2004- 03- 18 [ 作者简介] 杨晓梅( 1965- ) , 女, 四 川威远人 , 哈 尔滨学 院历史系 副教授, 历 史学硕士, 从 事中国 近 代史研究。
二、教育之途径
梁启超主张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作为教育的根本途径。在梁启超著名的政论文章 变 法通议 中, 就有数篇论及教育的文章, 如 学校总论 、论科举 、论师范 、论幼学 、论 女学 、学校余论 等, 系统地论述了他对学校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儿童教育的诸多 看法。这些文章和其稍后所写的 上南皮张尚书论改书院课程书 、与林迪臣太守论浙中 学堂课程应提倡实学书 、教育政策私议 等文章, 形成了他对建立新的教育制度的系统 主张。
梁启超之所以得出教育的宗旨为 以政学为根本 的结论, 其主要原因是他认为西方
诸国和日本富强之本原正在于此, 他称: 泰西诸国, 首重政治学院, 其为学也。以公理公
法为经, 以希腊罗马古史 为纬, 以 近政近事为 用, 其 学成者授 之以政, 此为立 国基第一 义。[ 2] ( P158) 而 日本变法以学校为最先, 而日本学校, 以政治为最重; 采泰西之理法而合之 以日本之情形, 讲求既熟, 授之以政, 是以未及十年而兴氵孛焉也。[ 1] ( P154)
在批判传统教育和洋务教育的基础上, 梁启超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宗旨, 而且其教育宗
旨还随着时事的变迁不断发展完善。
戊戌变法时期, 梁启超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中西贯通的政治人才。他呼吁学习西
方应以政学为根本。他认为以往 中国向于西学, 仅袭皮毛, 震其技艺之片长, 忽其政本之 法, 故方言、算学、制造、武备诸馆, 颇有所建置, 而政治之院曾糜闻焉。[ 5] ( P153) 所以他得出
[ 关键词] 梁启超; 教育思想; 教育宗旨 [ 中图分类号] G40- 092.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 8284( 2004) 05- 0166- 06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颇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一代学术宗师, 但很少有人把他当做 一位教育家来研究。从戊戌变法时期到 20 世纪 20 年代, 梁启超先后发表了 变法通议 、 倡设女学堂启 、教育政策私议 、论教育当定宗旨 、教育与政治 等十几篇教育论文, 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许多方面均有论述,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主张。其 晚年又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研究院等多所大学任教和讲学, 参与教育实践, 因此对近代 教育体制、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实践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也不为 过。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 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人。
2004 年 5 月 总第 122 期 第 5 期
学术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May, 2004 Serial No. 122 No. 5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
杨 晓梅
( 哈尔滨学院 历史系,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 摘 要] 尽管人们对梁启超的认识和了解不在 教育方面, 但作 为中国近 代的政 治家、思 想家 , 梁启超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 颇有见地地提 出了一套 较为完整 的主张。 他的教 育宗 旨随 着时世的变迁不断发展, 从戊戌维新时期 主张培 养政治革 新人才 到 20 世纪 初培养 现代 国民, 逐渐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到更广泛、更普遍的人 群, 具有 深刻的 现实意义 ; 他 特别强 调女 子教育的重要性, 把女子教育同国家强盛联系在 一起, 这种主张可谓前无古人; 他借鉴日本所 制定 的学校教育的四个阶段, 为近代学制的颁 布提供了重 要参考; 他关于 义务教 育和教 育经 费的 见解在中国教育史上也具有开创性。梁启超的教 育思想极 大地丰富 了近代 教育史 的内 蕴, 也为近代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国民教育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培养人才, 而教育的宗旨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不断发展 和变化的。梁启超的教育宗旨从戊戌维新时代的培养政治人才而转变为 20 世纪初年的 培养现代国民, 说明其教育的着眼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已经从关注少数 政治人才 的
168
教育向近代国民教育转变。教育的对象面向更广泛、更普通的人群。那么教育究竟要培 养什么样的人才? 这也是今天的教育者时时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梁启超早在一个 世纪前就已经给出了他的答案, 这个答案就是培养 现代国民 , 而不仅仅是培养少数的 精英人才 。这个观点对于今天的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在素质教育已被教育者提到日 程的今天, 我们不能不重新提起梁启超的国民教育理论。因为今天的许多家长和教师, 仍 然把教育当成培养 精英人才 的手段,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精英人才, 所以 我们的教育着眼点应该放在每一个国民身上, 放在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上, 在注重每一个国 民的素质教育的前提下, 重点培养 特殊人才 和 精英人才 , 只有这样, 教育才达到了它 的目的。
难培养国家需要的真正人才, 最多只能培养翻译、买办之类的人才, 推其成就之所至, 能
任象革是( 指翻译) 之事, 已为上才矣。其次者乃适足为洋行买办冈必达( 指买办) 之用。其
有一二卓然成就, 达于中外之故, 可备国家之任者, 必其人之聪明才力, 能借他端以自精 进, 而非此诸馆诸学堂之为功也。[ 3] ( P132)
至于如何学习政学, 梁启超在 上南皮张尚书论改书院课程书 中具体建议: 以 六
经 、诸子为经, 而以西人公理公法之书辅之, 以求治天下之道; 以历朝掌故为纬, 而以希腊 罗马古史辅之, 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 以按切当今时势为用, 而以各国近政近事辅之, 以求
治今日之天下所当有事 。这样 数事并举, 则学者知今日之制度, 何者合于古, 何者戾于
166
育与选官直接相连, 使学校教育逐渐变成科举的附庸,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 学而 优则仕 , 读书做官成了读书人惟一的奋斗目标和整个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封建社会
中, 读书只是手段, 做官才是目的, 学问只是进入官场的敲门砖。 从前我们学八股, 大家
有句通行话说是敲门砖。门敲开了, 自然把砖也抛却再也不会有人和那块砖头发生起恋 爱来 [1] ( P150) 。因此他认为传统教育之下读书人整日埋头于训诂词章和程朱理学, 醉心于
皮毛: 今之同文馆、广方言馆、水师学堂、武备学堂、自强学堂、实学馆之类, 其不能得异才
何也? 言艺之事多, 言政与教之事少。其所谓艺者, 又不过语言文字之浅, 兵学之末不务 其大, 不揣其本, 即尽其道, 所成已无几矣。[ 3] ( P132) 他总结了洋务教育的主要病根有三: 一
曰科举之制不改, 就学乏才也。二曰师范学堂不立, 教习非人也。三曰专门之业不分, 致 精无自也[ 3] ( P132) 。这种弊端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 然师学不讲, 教习乏人, 能育才乎? 科 举不改, 聪明之士, 皆务习帖括 , 以取富贵, 趋舍异路, 能俯就乎? [ 4] ( P21) 所以洋务教育很
科举考试, 盼望猎取功名利禄, 不钻研实用知识, 不晓得古今政事, 消磨才气, 浪费了时光,
根本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因此他提出要培养人才就必须改变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故欲兴学校养人才, 以强中国, 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 2] ( P139) 。同时, 他还具体提出了变科 举的上、中、下三策。
其次, 梁启超还指出了洋务教育的不足。他认为洋务派学西方学得还不够, 只涉猎其
可见, 梁启超在戊戌时期把教育宗旨定在了培养通达时务, 以治天下为己任的政治革 新人才上。这主要是由当时变法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以学西方政
治制度为宗旨的政治改革运动, 所以急需 中西贯通 的政治人才, 为此, 维新派先后创办 了一批学堂, 如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等, 志在培养维新人才。梁启超亲任长沙时务学 堂中文总教习, 在讲坛上和批阅学生札记时阐发自己的思想主张, 鼓吹民权, 培养变法的 急需人才, 效果显著: 开学几个月后, 同学们的思想不知不觉就起剧烈的变化, 他们像得 了一种新信仰, 不独自己受用, 而且努力向外宣传。 到了放年假同学回家去, 把我们 那种 怪论 宣传出去, 于是引起很大的反动, 为后来戊戌政变时最有力的口实。[ 1] ( P28)
戊戌变法失败, 给梁启超以很大的教训, 他感到只培养少数的政治人才是不够的, 因 此他把着眼点放在了普通的 民 身上, 他把教育的目的从以 政学为主义 改为以 新民 为第一要务。
戊戌变法失败后, 梁启超亡命日本, 在日期间, 他一方面接受并宣传孟德斯鸠Biblioteka Baidu卢梭、 穆勒、斯宾赛及福泽谕吉、加藤弘之等欧美、日本近代思想家的政治、教育思想, 另一方面 则通过创办 清议报 、新民丛报 , 撰写 新民说 、中国积弱溯源论 、十种德行相反相 成义 、新民议 等文章, 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现代国民即 新民 。所谓 新民 , 就是用西方近代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来重铸中国国民性。
结论: 今日学校, 当以政学为主义, 以艺学为附庸 。因为 政学之成较易, 艺学之成较难; 政学之用较广, 艺学之用较狭。使其国有政才而无艺才也, 则行政之人, 振兴艺事, 直易易
耳!
使其国有艺才而无政才也, 则绝技虽多, 执政者不知所以用之, 其终也必为他人
所用 。因此, 他认为: 今之中国, 其习专门之业稍有成就者, 固不乏人, 独其讲求古今中 外治天下之道深知其意者, 盖不多见: 此所以虽有一二艺才而卒无用也。[ 6] ( P157)
梁启超一直强调教育应该有正确的目的, 可以说他是最先撰文论述教育目的的重要 性的教育家。他在 论教育当定宗旨 一文中首先提出教育必须有目的, 他认为人与动植 物、文明人与野蛮人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活动的有意识、有目的。教育是人类一种非常重要 而复杂的活动, 不能没有目的, 而且这种目的还必须是正确的。他认为任何事情没有宗旨 都可以苟且迁就, 教育没有宗旨是寸毫不能有成的。
古; 何者当复古, 何者当变古。古人制度, 何者视今日为善, 何者视今日为不善。何者可行
16 7
于今日, 何者不可行于今日。西人之制度, 何者可行于中国, 何者不可行于中国, 何者宜 缓, 何者宜急, 条理万端。烛照数计, 成竹在胸, 遇事不挠。此学若成, 则真今日就时之良 才也 。 [ 3] ( P154)
梁启超的新民说主要内涵有二: 一为新民之缘由。在为什么要新民的问题上, 梁启超 首先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得出结论, 他认为: 吾国言新法, 数十年而不效不睹者何也? 于 新民之道, 未有留意焉者也 。 今日变一法, 明日易一人, 东涂西抹, 学步效颦 。所以, 今日欲抵挡列强之民族帝国主义, 以免浩劫而拯生灵, 惟有我行我民族主义之一策, 而欲 实行民族主 义于中国, 舍新民未由 [ 7] ( P4) 。其次, 梁启超 认为过去 中国有部 民而无国 民 。那是因为过去 吾国风巍然屹立于大东, 环列皆小蛮夷。与他方大国, 未一交通, 故 我民常视其国为天下 。所以 有可以为天下人之资格, 而独无可以为一国国民之资格。 而今天则不同, 今日列国并立, 弱肉强食, 优胜劣败之时代, 若缺此资格, 则决无以自立于 天壤 ; 所以 今日不欲强吾国则已, 欲强吾国, 则不可不博考各国民族, 所以自立之道, 汇 择其长者而取之, 以补我之所未及 。这里的 其长者 就是指 民德、民智、民力 。这是 政治学术技艺之大原 [ 5] ( P6) 。归根结底, 就是要采取各国的道德、思想来建设中国的一 种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二为新民之内容。梁启超心目中的现代国民, 就是指具有新 道德的新式国民。这样的国民必须具有国家思想、进取冒险精神、权利义务思想、自由思
想、自治能力, 并且要具有独立、自尊、合群、尚武等意识。因此, 在中国创立和普及国民教 育必须以造就具有这些 公德 的现代国民为其宗旨。总之, 通过教育培养出 备有人格, 享有人权, 能自动而非木偶, 能自主而非傀儡, 能自治而非土蛮, 能自立而非附庸, 为本国 之民而非他国之民, 为现今之民而非陈古之民, 为世界之民而非陬谷之民 [ 8] ( P61) 。这样的 国民才能 自立竞存于优胜劣败之场也 。 [2] ( P53)
首先, 梁启超对封建教育的错误目的进行了抨击。中国的传统教育自从汉武帝 罢黜 百家, 独尊儒术 之后, 始终将儒学及儒家的经典作为学校惟一的教学内容。隋朝实行的 科举制, 经过唐代的发展, 一直沿用到明、清, 前后达1 300年的时间, 这种制度把学校教
[ 收稿日期] 2004- 03- 18 [ 作者简介] 杨晓梅( 1965- ) , 女, 四 川威远人 , 哈 尔滨学 院历史系 副教授, 历 史学硕士, 从 事中国 近 代史研究。
二、教育之途径
梁启超主张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作为教育的根本途径。在梁启超著名的政论文章 变 法通议 中, 就有数篇论及教育的文章, 如 学校总论 、论科举 、论师范 、论幼学 、论 女学 、学校余论 等, 系统地论述了他对学校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儿童教育的诸多 看法。这些文章和其稍后所写的 上南皮张尚书论改书院课程书 、与林迪臣太守论浙中 学堂课程应提倡实学书 、教育政策私议 等文章, 形成了他对建立新的教育制度的系统 主张。
梁启超之所以得出教育的宗旨为 以政学为根本 的结论, 其主要原因是他认为西方
诸国和日本富强之本原正在于此, 他称: 泰西诸国, 首重政治学院, 其为学也。以公理公
法为经, 以希腊罗马古史 为纬, 以 近政近事为 用, 其 学成者授 之以政, 此为立 国基第一 义。[ 2] ( P158) 而 日本变法以学校为最先, 而日本学校, 以政治为最重; 采泰西之理法而合之 以日本之情形, 讲求既熟, 授之以政, 是以未及十年而兴氵孛焉也。[ 1] ( P154)
在批判传统教育和洋务教育的基础上, 梁启超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宗旨, 而且其教育宗
旨还随着时事的变迁不断发展完善。
戊戌变法时期, 梁启超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中西贯通的政治人才。他呼吁学习西
方应以政学为根本。他认为以往 中国向于西学, 仅袭皮毛, 震其技艺之片长, 忽其政本之 法, 故方言、算学、制造、武备诸馆, 颇有所建置, 而政治之院曾糜闻焉。[ 5] ( P153) 所以他得出
[ 关键词] 梁启超; 教育思想; 教育宗旨 [ 中图分类号] G40- 092.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 8284( 2004) 05- 0166- 06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颇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一代学术宗师, 但很少有人把他当做 一位教育家来研究。从戊戌变法时期到 20 世纪 20 年代, 梁启超先后发表了 变法通议 、 倡设女学堂启 、教育政策私议 、论教育当定宗旨 、教育与政治 等十几篇教育论文, 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许多方面均有论述,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主张。其 晚年又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研究院等多所大学任教和讲学, 参与教育实践, 因此对近代 教育体制、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实践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也不为 过。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 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人。
2004 年 5 月 总第 122 期 第 5 期
学术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May, 2004 Serial No. 122 No. 5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
杨 晓梅
( 哈尔滨学院 历史系,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 摘 要] 尽管人们对梁启超的认识和了解不在 教育方面, 但作 为中国近 代的政 治家、思 想家 , 梁启超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 颇有见地地提 出了一套 较为完整 的主张。 他的教 育宗 旨随 着时世的变迁不断发展, 从戊戌维新时期 主张培 养政治革 新人才 到 20 世纪 初培养 现代 国民, 逐渐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到更广泛、更普遍的人 群, 具有 深刻的 现实意义 ; 他 特别强 调女 子教育的重要性, 把女子教育同国家强盛联系在 一起, 这种主张可谓前无古人; 他借鉴日本所 制定 的学校教育的四个阶段, 为近代学制的颁 布提供了重 要参考; 他关于 义务教 育和教 育经 费的 见解在中国教育史上也具有开创性。梁启超的教 育思想极 大地丰富 了近代 教育史 的内 蕴, 也为近代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国民教育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培养人才, 而教育的宗旨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不断发展 和变化的。梁启超的教育宗旨从戊戌维新时代的培养政治人才而转变为 20 世纪初年的 培养现代国民, 说明其教育的着眼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已经从关注少数 政治人才 的
168
教育向近代国民教育转变。教育的对象面向更广泛、更普通的人群。那么教育究竟要培 养什么样的人才? 这也是今天的教育者时时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梁启超早在一个 世纪前就已经给出了他的答案, 这个答案就是培养 现代国民 , 而不仅仅是培养少数的 精英人才 。这个观点对于今天的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在素质教育已被教育者提到日 程的今天, 我们不能不重新提起梁启超的国民教育理论。因为今天的许多家长和教师, 仍 然把教育当成培养 精英人才 的手段,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精英人才, 所以 我们的教育着眼点应该放在每一个国民身上, 放在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上, 在注重每一个国 民的素质教育的前提下, 重点培养 特殊人才 和 精英人才 , 只有这样, 教育才达到了它 的目的。
难培养国家需要的真正人才, 最多只能培养翻译、买办之类的人才, 推其成就之所至, 能
任象革是( 指翻译) 之事, 已为上才矣。其次者乃适足为洋行买办冈必达( 指买办) 之用。其
有一二卓然成就, 达于中外之故, 可备国家之任者, 必其人之聪明才力, 能借他端以自精 进, 而非此诸馆诸学堂之为功也。[ 3] ( P132)
至于如何学习政学, 梁启超在 上南皮张尚书论改书院课程书 中具体建议: 以 六
经 、诸子为经, 而以西人公理公法之书辅之, 以求治天下之道; 以历朝掌故为纬, 而以希腊 罗马古史辅之, 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 以按切当今时势为用, 而以各国近政近事辅之, 以求
治今日之天下所当有事 。这样 数事并举, 则学者知今日之制度, 何者合于古, 何者戾于
166
育与选官直接相连, 使学校教育逐渐变成科举的附庸,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 学而 优则仕 , 读书做官成了读书人惟一的奋斗目标和整个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封建社会
中, 读书只是手段, 做官才是目的, 学问只是进入官场的敲门砖。 从前我们学八股, 大家
有句通行话说是敲门砖。门敲开了, 自然把砖也抛却再也不会有人和那块砖头发生起恋 爱来 [1] ( P150) 。因此他认为传统教育之下读书人整日埋头于训诂词章和程朱理学, 醉心于
皮毛: 今之同文馆、广方言馆、水师学堂、武备学堂、自强学堂、实学馆之类, 其不能得异才
何也? 言艺之事多, 言政与教之事少。其所谓艺者, 又不过语言文字之浅, 兵学之末不务 其大, 不揣其本, 即尽其道, 所成已无几矣。[ 3] ( P132) 他总结了洋务教育的主要病根有三: 一
曰科举之制不改, 就学乏才也。二曰师范学堂不立, 教习非人也。三曰专门之业不分, 致 精无自也[ 3] ( P132) 。这种弊端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 然师学不讲, 教习乏人, 能育才乎? 科 举不改, 聪明之士, 皆务习帖括 , 以取富贵, 趋舍异路, 能俯就乎? [ 4] ( P21) 所以洋务教育很
科举考试, 盼望猎取功名利禄, 不钻研实用知识, 不晓得古今政事, 消磨才气, 浪费了时光,
根本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因此他提出要培养人才就必须改变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故欲兴学校养人才, 以强中国, 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 2] ( P139) 。同时, 他还具体提出了变科 举的上、中、下三策。
其次, 梁启超还指出了洋务教育的不足。他认为洋务派学西方学得还不够, 只涉猎其
可见, 梁启超在戊戌时期把教育宗旨定在了培养通达时务, 以治天下为己任的政治革 新人才上。这主要是由当时变法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以学西方政
治制度为宗旨的政治改革运动, 所以急需 中西贯通 的政治人才, 为此, 维新派先后创办 了一批学堂, 如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等, 志在培养维新人才。梁启超亲任长沙时务学 堂中文总教习, 在讲坛上和批阅学生札记时阐发自己的思想主张, 鼓吹民权, 培养变法的 急需人才, 效果显著: 开学几个月后, 同学们的思想不知不觉就起剧烈的变化, 他们像得 了一种新信仰, 不独自己受用, 而且努力向外宣传。 到了放年假同学回家去, 把我们 那种 怪论 宣传出去, 于是引起很大的反动, 为后来戊戌政变时最有力的口实。[ 1] ( P28)
戊戌变法失败, 给梁启超以很大的教训, 他感到只培养少数的政治人才是不够的, 因 此他把着眼点放在了普通的 民 身上, 他把教育的目的从以 政学为主义 改为以 新民 为第一要务。
戊戌变法失败后, 梁启超亡命日本, 在日期间, 他一方面接受并宣传孟德斯鸠Biblioteka Baidu卢梭、 穆勒、斯宾赛及福泽谕吉、加藤弘之等欧美、日本近代思想家的政治、教育思想, 另一方面 则通过创办 清议报 、新民丛报 , 撰写 新民说 、中国积弱溯源论 、十种德行相反相 成义 、新民议 等文章, 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现代国民即 新民 。所谓 新民 , 就是用西方近代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来重铸中国国民性。
结论: 今日学校, 当以政学为主义, 以艺学为附庸 。因为 政学之成较易, 艺学之成较难; 政学之用较广, 艺学之用较狭。使其国有政才而无艺才也, 则行政之人, 振兴艺事, 直易易
耳!
使其国有艺才而无政才也, 则绝技虽多, 执政者不知所以用之, 其终也必为他人
所用 。因此, 他认为: 今之中国, 其习专门之业稍有成就者, 固不乏人, 独其讲求古今中 外治天下之道深知其意者, 盖不多见: 此所以虽有一二艺才而卒无用也。[ 6] ( P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