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_杨晓梅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颇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一代学术宗师,但很少有人把他当做一位教育家来研究。
从戊戌变法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先后发表了《变法通议》、《倡设女学堂启》、《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教育与政治》等十几篇教育论文,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许多方面均有论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主张。
其晚年又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研究院等多所大学任教和讲学,参与教育实践,因此对近代教育体制、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实践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也不为过。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人。
关键词:近代教育; 国民教育; 教育思想.一、教育之宗旨梁启超一直强调教育应该有正确的目的。
可以说,他是第一位写出教育重要性的教育家。
在他的“关于教育的永恒原则”中,文章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有目的,他认为人与动物、植物、文明与野蛮最大的区别在于自觉而有目的性的活动。
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和复杂的人类活动,它不能没有目的,必须是正确的。
他认为任何事物如果没有目的都是可以接受的,而教育也是有目的的[1]。
梁启超在批判传统教育和外交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目标,并随着时事的变化不断完善教育使命。
在1898年的改革时期,梁启超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中国和西方的政治人才。
他呼吁以政治科学为基础学习西方。
他认为过去的“在中国西部,皮毛,只有运行时间的技能,以及法律的管理,所以方言、数学、制造、武器都是建立起来的,而宫廷的政治是腐烂的。
”于是他总结道:“今天的学校,当涉及到政治时,这就是艺术的教义。
”因为政治更容易学,也更难学;政治的使用范围更广,艺术的使用也更狭窄。
为了使他的州政府不能够做艺术,行政人员,振兴艺术,直耳!……它不是政府的权力让它公开,但是统治者不知道如何使用它,它将永远被其他人使用。
梁启超是教育的目标是“以学为根本”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他认为富裕的西方国家和日本在这方面,他说:“泰西州,第一个重量级的政治学院,也是它的学习。
梁启超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研究
教育 、 科学等方面 , 后来被人们编辑成书《 超 们学习八股文, 大家都说这是敲门砖 。 当门被 味教育与教育趣 味》 、 《 我对于女子高等教育 梁启超 , 字卓如, 一字任甫, 号任公 , 又号 敲开了, 自然就会把砖头抛弃, 也没有人会与 砖头相爱。” 所以, 梁启超认为中国传统教育
一
的教育内容。 在隋朝实施的科举制度 , 经过
并分别 以“ 广民智 , 掘 民气” , “ 倡 民权 、 衍哲 唐朝的不断发展改革 , 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 理” 与“ 欲维新吾国, 当先维新吾民” 作为根本 贯穿一千三百年的历史 , 这种传统教育模式
宗 旨, 并提出了人才的现代化才是我国社会 与选拔官员紧密结合在一起 , 让学校 的教育 成为了科举考试的附属品 , 于是有 了“ 万般皆 在梁启超晚年活动中, 从事高校讲学活 下品 , 唯有读书高” , 在当时读书人的唯一 目
天津等地进行演 是一种手段 , 也功不可没。 我们纵观梁启超一生 , 他的教育 抽 出一切空余时间对北京 、 而做官才是最终 目的, 知识学问
例如政治 、 只不过是进入到官场的一块敲门砖。 现代 化思想 与实践 T作 与中国近代教育现 讲。他讲学的内容涉及内容广泛, “ 以前我 代化是紧密联系的。
作为 中国近代 史上著名
的政 治 家 、 启蒙思想家 、 研 究
学者 , 梁启超同时肩负着现代 教育探索的重任 , 他的一生对 中国现代化教 育转型进程作 出了巨大的贡献 , 自身的教育 育 的宗 旨、 作用 、 制度 、 途径等方面具有独特
别创办 了《 清议报》 与《 新 民丛报》 两种报刊,
思想 渊源概 述
首先 , 梁启超对中国封建教育体系的错 超依 旧一方面继续协助着康有为进行 “ 保 误 目标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封建 中国的教育 皇” 、 “ 勤王” 等工作 , 一方 面将精力投身于思 体系从汉武帝的 “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开
师德榜样教育家梁启超
师德榜样教育家梁启超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振铎,号杨逆斋,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作为一位杰出的师德榜样,梁启超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教学技艺和高尚的师德风范,深深影响着后人。
本文将对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和师德表现进行深入探讨。
1.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梁启超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教育家是塑造人才的关键。
他主张为人师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教学能力。
在他看来,教育家应该以身作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具备创新精神。
他提倡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个性化教学,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
2. 梁启超的师德表现作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家,梁启超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并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他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
他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强调师生之间的互信和平等相待。
他倡导教育家应该做到守信用、恪守承诺,坚守教育事业的纯洁性和公正性。
梁启超还注重自身的学习和进修,他认为教育家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他经常参加教育研讨会和学术讲座,与其他教育家交流心得和经验。
他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并尝试引入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以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
3. 梁启超的教育成就梁启超在教育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他积极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提出并实施了普及教育、女子教育、职业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方案。
他倡导“教育以尚德为宗,以启智为用”,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他坚持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能力,不断推动教育内容的改革和创新,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梁启超还致力于促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他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和活动,推动中国的教育融入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
他的卓越贡献和师德表现赢得了广泛赞誉,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一、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 教育救国论梁启超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根源在于教育。
他提出“教育救国”的口号,强调教育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2. 德育为先梁启超主张德育为先,强调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他提倡“以德育人”,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 知识与能力并重梁启超主张知识与能力并重,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他提倡“学以致用”,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开放教育梁启超主张开放教育,认为教育要面向世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提倡“中西合璧”,主张借鉴西方教育制度,改革我国教育体制。
5. 个性发展梁启超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认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潜能。
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教育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二、梁启超的教育实践1. 创办新式学堂梁启超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创办了多所新式学堂,如清华学堂、南开中学等。
这些学堂以西方教育制度为蓝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
2. 推动教育改革梁启超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教育主张。
他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推行新式教育,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3. 撰写教育著作梁启超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如《中国教育史》、《教育杂论》等,为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培养人才梁启超注重人才培养,他创办的学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梁启超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启示1.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表明,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只有重视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2.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全面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发展。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出发,探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评价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并总结对今天教育的启示和建议。
生平事迹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他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幼聪明好学,17岁时考中秀才,18岁时进入广州学海堂学习,接触西方文化。
梁启超在读书期间,深受康有为的思想影响,认识到中国需要变革政治、推进现代化。
1895年,他参与了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运动,随后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反清革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担任了内阁司法部长等职务,后来又成为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币制改良委员会会长等要职。
1917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动了学术和思想的发展。
学术成就梁启超在学术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以研究学问和培养人才为己任,提倡“学以致用”的治学态度。
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多个领域,且都有独到的见解。
他的著作《饮冰室合集》收录了他的重要文章和演讲稿,其中包括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刻思考。
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的形成,既受到当时社会变革的影响,也与他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民族危机深重,社会矛盾尖锐。
面对国家的危局,梁启超认为,教育是拯救国家、培养人才的关键。
他提出,“教育者,万事之本源也”,认为教育应该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任。
同时,梁启超也受到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他推崇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应该顺其自然地发展,发挥自己的天赋和兴趣。
教育思想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的梁启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的德行,使人具备爱国、进步、实干的精神。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被誉为“百年学风之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育的目的对于教育的目的问题,梁启超认为,教育应该是让学生获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并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方法梁启超在教育方法方面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提倡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自由表达。
此外,他还提倡实用教育,注重教育的实用性和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具有实用价值的人才。
教育的内容在教育内容方面,梁启超认为,学科的设置要紧贴实际需求和时代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同时还要注重以人文精神为基础的教育。
他提倡要强调人的整体性和个性发展,注重教育的全面性和个性化。
教育的对象梁启超关注的教育对象主要是中国青年,在他看来,青年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栋梁,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目标和有才能的青年人才,是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的意义梁启超认为,教育是国家和民族成长发展的核心,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关键。
教育不仅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人文传承的重要手段。
教育可以给人的生命带来新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社会的进步。
结语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不可替代,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实用教育的方法,不仅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也对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初探
四、结论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理 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他的思想提醒我们,家庭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应该充 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实际操作,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 题。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和教育事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感谢观看
3、实现“为学和做人的贯通”
梁启超认为,“为学和做人的贯通”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他主张在 家庭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孩子的知识学习,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 社会责任感。他认为,只有将学习和做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子女。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家长往往只孩子的知识学习,忽略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成为高分低能的人。因此,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做人处事 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注重能力培养
除了品德和知识教育外,梁启超还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他认为,能力是 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保障。他主张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能力素质,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三、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实践 价值
1、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感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提醒我们,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事情,更是 一种社会责任。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承担起培养孩子的责任, 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教育。
2、孩子的全面发展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品德、知识、能力等方面。 这提醒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孩子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 人才。
3、注重家庭教育的实际操作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不仅强调理论的重要性,也注重实际操作。他主张家 长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教育孩子,同时也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 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提醒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 该注重实际操作,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梁启超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研究
梁启超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研究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思想家,其对于教育现代化思想的贡献也不可小觑。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深受儒家的影响,而在其思想中也融入了西方现代理念。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既注重教育的发展变革,又强调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将针对其教育现代化思想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梁启超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的背景清末民初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国家对于教育的期望和需求也日益增长。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学者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教育的短板,开始向着现代化教育的方向发展。
梁启超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融合了传统儒家思想以及西方现代理念,成为另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为中国近代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梁启超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的内涵1. 教育意义的发掘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即教育需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的需要。
他认为,教育的发展和实践应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这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
此外,梁启超也反对传统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念,在其看来,教育应该追求整个人的发展,从身体、心理等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发展和培养。
2. 教育方向的转变梁启超在教育方向上的转变主要针对传统教育的局限性,他认为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经典思想的传授和诵读,而忽视了实用技能和人格素质的培养。
因此,他主张开放教育,注重实践、经验、创新和探索,使教育更紧密地贴近社会实践,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3. 教育改革的探索梁启超也在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他倡导使用激励机制来促进教育的发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对学习获得自我激励。
此外,他也主张教育改革要求政府适当引导和干预,以达到提高教育效率和公平性的目的。
三、梁启超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的特点1. 倡导深度结合中西方教育思想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中西方教育思想融合的特点。
他在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文明的思想交流成果上寻找教育的发展方向,反映了他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敬志尚学的精神。
梁启超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研究
梁启超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研究梁启超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思想先驱之一,他在其一生中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篇论文旨在研究梁启超的教育现代化思想,对其思想进行深入探讨。
一、教育现代化的定义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目标以及教育技术等的现代化,是实现教育发展的一种方法。
其目的是加强人类智慧的培养,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能不断扩大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梁启超的教育现代化思想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教育现代化的先驱,他在其一生中致力于推进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提高全民教育水平,促进国家现代化进程。
他的教育思想中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 整合中西教育思想梁启超早年留学日本,深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
但他并没有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而是将中西教育思想进行整合和创新,注重发挥它们的优势。
他认为,中西教育结合,互通有无,才能有更加全面的教育方法和方式。
2. 倡导普及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梁启超提倡全民教育,认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他主张推进教育现代化,建立科学、现代的教育体系,注重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
3. 提出“立德树人”理念梁启超提出“立德树人”理念,主张教育要以道德建设为基础。
他认为,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想品质,使其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4. 强调科学教育中的思想启蒙梁启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思想和智慧,使其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
科学教育中,要注重思想启蒙,加强人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三、梁启超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的意义梁启超提出的教育现代化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方面,它有助于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提高国民素质和实现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它也对全球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了全球教育现代化进程。
四、结论梁启超的教育现代化思想,对中国和全球的教育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代教育家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探析
第22卷第2期2010年3月教师教育研究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Vol.22,No.2Mar.,2010近代教育家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探析吴洪成(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摘要]梁启超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倡导师范教育,针砭传统教师的缺失,主张培养新式教师,并根据新教育制度目标任务、知识课程的规定及对学生发展特点的认识,具体提出教师组织教学、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及素质。
这些关于教师思想的深刻见解,不仅具有教育学术价值,而且有裨于当代教师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梁启超;近代教育;教师思想;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 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5905(2010)02-0030-05An Analysis of the Modern Educationist Liang Qichao 'sThoughts of Teacher EducationWu H o ng -cheng(School of E ducatio n,H ebei Univer sity ,Baoding 071002,H ebei)Abstract:Liang Q ichao was a well -know n thinker and educationist in modern t imes.He initiated teacher edu cation and adv ocated t raining new -type teacher s inst ead of traditio na l ones.Specifically he put for war d a teacher 's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in or ganizing teaching,selecting t he teaching co ntent and adopting cert ain teach ing methods,acco rding to g oals o f a new educational system,stipulat ions of kno wledg e cur riculum and students 'character istics.T hese deep insights of t eacher no t only have an educational and academic value,but also are beneficial to co ntempor ary dev elopments o f teacher education.Key Words:L iang Qichao ,modern educatio n,thought of t eacher,teaching method[收稿日期]2009-11-04[作者简介]吴洪成(1963年-),男,浙江金华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史、教育学原理研究。
梁启超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研究
梁启超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研究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是晚清时期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梁启超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十分独到,他曾经多次发表过自己关于教育现代化的思考和观点,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
本文将从梁启超的人物背景、思想内容、影响力三个方面来谈论他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研究。
一、人物背景梁启超,字希贤,号静安。
生于1873年,在宜兴县高塍镇(今苏州市)出生。
他的大名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当响亮的,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被誉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极为深远,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早在1895年就有了初步的形成,当时他在上海创建了一个私塾——文达书院,这是他教育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
在1899年参加翻译团之后,他逐渐认识到西方现代文明的强大,在崇拜中西文化的同时,间接地影响了他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看法。
二、思想内容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 改良教育制度。
梁启超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需要进行改革,要从改善教育硬件、优化教育软件、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科学地界定各类教育机构四个方面入手。
2. 推行普遍义务教育。
梁启超提出了“义务教育”,这与欧美国家的法定教育年龄和义务教育体系是类似的,就是要建立全民教育制度。
3. 强制素质教育。
梁启超认为,教育只有从素质教育着手,才可以探索出一条中国教育之路。
4. 兴办职业教育。
梁启超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建设,在他的理念中,职业教育具有培养实用人才的功能,有利于解决中国特有的现实问题。
5. 建立性别平等意识。
梁启超主张建立男女平等意识,让女性有同样受教育的权利,尤其他主张推进女子教育,以提高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素质。
梁启超的这些理念,不仅是当时中国教育界的创新,而且到今天都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三、影响力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力,他的“义务教育”、“素质教育”、推进“职业教育”等理念影响了许多人,成为了当时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方向。
论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
论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在历史的浩渺星空,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就像是一颗耀眼的星辰,照亮了教育改革的征程。
这颗星辰,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挑战,更是对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引领。
然而,在这片星空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同暗礁,阻碍着历史教育改革的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首先,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就像是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
它要求我们以历史为中心,以教育改革为目标,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
这就像是在海洋中航行,记录着历史教育改革的轨迹。
这就需要我们在改革方案的设计上下一番功夫,既要涵盖历史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关注教育的实际需求。
其次,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就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
它要求我们指引教育者找到正确的改革方向,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力。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历史教育改革成为教育者成长的良师益友。
再次,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就像是在攀登高峰。
它要求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不断提升历史教育改革的质量和水平。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找出解决历史教育改革问题的方法。
然而,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并非一帆风顺,它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比如,如何平衡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如何提高教育者的历史教育能力,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等等。
这些问题就像是一座座大山,阻挡着我们前进的道路。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历史教育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既懂历史教育又懂教育改革的素质团队。
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投入,引进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同时也要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和提升。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历史教育改革实践基地的建设,搭建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让教育者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一、本文概述《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在家庭教育领域的独特思想和实践。
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家庭教育观念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本文通过分析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旨在揭示其对中国近代家庭教育发展的贡献,以及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
文章将首先概述梁启超的家庭教育背景及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其对家庭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文章还将探讨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家庭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对当今家庭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本文期望能够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家庭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梁启超,作为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其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及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
在梁启超的一生中,他始终关注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家庭教育环境。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其父梁启超之父梁维清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学者,他注重家庭教育,尤其强调道德修养和学问积累。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梁启超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为他日后形成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梁启超的成长和学识的积累,他开始接触到更多的西方文化和教育思想。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深受西方民主主义和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逐渐与他原有的儒家家庭教育观念相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家庭教育思想。
他强调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鼓励他们追求真理和自由,同时也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在其教育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对现今作文教学的启示——重读《中学以上作文
粱启超先生是 被公认的一位百科全 书式 的学者 , 在语文 作文教学方面 , 他 以丰富 的教授和写 作经验 专门论述 写作教 学的特点 、 规律 和方 法 。重 读 先生 的 《 中学 以上 作 文 教 学
有两 点启 示 : 第一, 有文体意识 , 掌握基 本文体的特点 。文章
是“ 文体 自 选” : 这种 文体要求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 中非常具
有意义的一项举措 , 学生 可以在文 体不限 的广泛空 间里尽情
施展 自己的才华 , 摆脱了单一文体 的束缚 。但 是在 实际作文
书信 、 请假条、 读书笔记 、 新 闻短评等, 让学生将作文真正落
实到生活之 中。
二、 注重“ 规矩 ” , 合理 准确 地表情达意 梁启 超在开篇就 提到了写作的 目的是“ 把 自己 的思 想传 达给别人 。 ” 也就是将心 中所 想合理表达 出来 , 那怎样 的文章
可以选择 记叙文或者抒 情文等。同时 , 掌握 文体的特点 也能
他从作文教学角度 出发 , 将文章分 为三大种类 , 分别是 “ 记述 之文” 、 “ 论辩之文 ” 和“ 情感 之文 ” 。这 样 的文 体划 分具 有重 大的意义 , 此后 文体经过发展 和规 范 , 逐渐形成 了现在 以“ 记 叙文” 、 “ 议论文 ” 、 “ 说明文” 三大 实用 文体为主的教学 。
经验, 立足现今作文教学实际, 总结出几点行之有效的启示, 如学生要明辨文体, 多写“ 实用” 文章; 强调要掌握作文
的基本 “ 规矩” , 能够 明白晓畅地表达 所思所想 ; 注重对学生观 察生活能力 的培养 , 同时介 绍了一 些非常具有操作 意
梁启超的作文教学思想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作文教学思想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梁启超是文学干将,同时他也十分重视教育问题,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梁启超对作文教学思考得最多,他的关于作文教学的主张至今仍有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重视文德,主张“求真”。
梁启超主张学生作文要“求真”。
他的主张求真的思想反映在作文材料的获取上,就是强调要用观察方法:凡是学生直接能接触到的人事景物,通过“普遍而精密”的观察得来;凡是学生不能直接接触到的人事景物,则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切实掌握。
总之,要学生在提笔作文之前,不在“苦思冥索”上花时间,而要在“搜集材料”上下工夫。
他反对“要做文才勉强找出话来说”“不该说而说”的没有文德的做法,强调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文风。
二、以学生为本,讲求“实效”。
梁启超认为在作文教学的训练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讲求“实效”,而不能盲目强调“多读多写”,加重学生负担。
他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强调:“每学期作文次数至多两三次”,他说,“我主张少做,是做一次必将一种文做通,下次再做另一种文,如此便做一篇有一篇的好处”。
梁启超的这些主张,是对盲目提倡“多写”的坚决否定,他以学生为作文教学之本,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既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的写作态度,让学生自己在作文上真正下工夫,又能让学生对作文的甘苦和规律有切身的感悟和体会,作文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因此,以学生为本,讲求实效是现代作文教育应该借鉴之处。
三、联系社会生活,强调“应用”。
梁启超认为学问不求实用是当时的一大积弊。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他一直强调学问要有实用价值。
他说:“夫国家之教也,将为用也,教而不用,则其教之之意何取也?生徒之学之,将效用也,学而不见用,则其学之之意何在也?”梁启超这种求“应用”的观点在作文教学中也得到充分反映。
他主张在中等以上学校里,作文教学应重在指导学生写作记载文和论辩文这两类实用价值最大的文章,这是很切合当时的时代需要的。
他的视作文为“作事学问”以应世之需的观点是对封建传统教育的强有力的否定。
梁启超教育思想研究论述
近三十年来梁启超教育思想研究概述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在匡国济世上施展雄才大略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
其渊博的学识和健康向上的思想也润泽在子女身上,不仅悉心培育出了三个院士,还缔造出满门才俊的又一个传奇。
不仅如此,这与梁启超先生对近代的教育也有十分独到的见解,并且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不仅提出了许多科学的理论,而且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为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所以,近十年来学术界对于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下面,笔者就针对学术界对梁启超教育思想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一、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对于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的研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可谓颇丰。
有许多学者曾经就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做了很深入的研究与思考。
如谢毓洁的《梁启超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①、刘先飞的《少年新国民:论梁启超的儿童观》②都对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以谢毓洁的《梁启超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一文为例,作者在文中描写了梁启超对于儿童教育的方法及加强对儿童教育的原因,作者在文中认为:梁启超之所以会对儿童的教育如此关心,是因为他认为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就是国民没有普及文字阅读,而在先进的西方国家,国民文字阅读的普及率远远要高于中国。
同时,梁启超十分重视女性对儿童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他认为妇女的知识水平和素养直接影响到儿童蒙养的效果,而蒙养则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与发展。
而《少年新国民:论梁启超的儿童观》的作者刘先飞则认为梁启超认为要提高儿童蒙养的质量与水平,就必须要改编蒙学之书,并且指出梁启超极力推崇少儿歌谣,在梁启超的心目中,音乐、诗歌是改造国民品质的重要手段,歌谣可以用来塑造刚健雄壮的国民气质。
于是,歌谣作为儿童教育的手段而被梁启超所选中。
梁启超强调要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反对对儿童施加暴力,认为那样不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且是对儿童人格的不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8
教育向近代国民教育转变。教育的对象面向更广泛、更普通的人群。那么教育究竟要培 养什么样的人才? 这也是今天的教育者时时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梁启超早在一个 世纪前就已经给出了他的答案, 这个答案就是培养 现代国民 , 而不仅仅是培养少数的 精英人才 。这个观点对于今天的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在素质教育已被教育者提到日 程的今天, 我们不能不重新提起梁启超的国民教育理论。因为今天的许多家长和教师, 仍 然把教育当成培养 精英人才 的手段,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精英人才, 所以 我们的教育着眼点应该放在每一个国民身上, 放在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上, 在注重每一个国 民的素质教育的前提下, 重点培养 特殊人才 和 精英人才 , 只有这样, 教育才达到了它 的目的。
一、教育之宗旨
梁启超一直强调教育应该有正确的目的, 可以说他是最先撰文论述教育目的的重要 性的教育家。他在 论教育当定宗旨 一文中首先提出教育必须有目的, 他认为人与动植 物、文明人与野蛮人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活动的有意识、有目的。教育是人类一种非常重要 而复杂的活动, 不能没有目的, 而且这种目的还必须是正确的。他认为任何事情没有宗旨 都可以苟且迁就, 教育没有宗旨是寸毫不能有成的。
166
育与选官直接相连, 使学校教育逐渐变成科举的附庸,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 学而 优则仕 , 读书做官成了读书人惟一的奋斗目标和整个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封建社会
中, 读书只是手段, 做官才是目的, 学问只是进入官场的敲门砖。 从前我们学八股, 大家
有句通行话说是敲门砖。门敲开了, 自然把砖也抛却再也不会有人和那块砖头发生起恋 爱来 [1] ( P150) 。因此他认为传统教育之下读书人整日埋头于训诂词章和程朱理学, 醉心于
首先, 梁启超对封建教育的错误目的进行了抨击。中国的传统教育自从汉武帝 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百家, 独尊儒术 之后, 始终将儒学及儒家的经典作为学校惟一的教学内容。隋朝实行的 科举制, 经过唐代的发展, 一直沿用到明、清, 前后达1 300年的时间, 这种制度把学校教
[ 收稿日期] 2004- 03- 18 [ 作者简介] 杨晓梅( 1965- ) , 女, 四 川威远人 , 哈 尔滨学 院历史系 副教授, 历 史学硕士, 从 事中国 近 代史研究。
可见, 梁启超在戊戌时期把教育宗旨定在了培养通达时务, 以治天下为己任的政治革 新人才上。这主要是由当时变法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以学西方政
治制度为宗旨的政治改革运动, 所以急需 中西贯通 的政治人才, 为此, 维新派先后创办 了一批学堂, 如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等, 志在培养维新人才。梁启超亲任长沙时务学 堂中文总教习, 在讲坛上和批阅学生札记时阐发自己的思想主张, 鼓吹民权, 培养变法的 急需人才, 效果显著: 开学几个月后, 同学们的思想不知不觉就起剧烈的变化, 他们像得 了一种新信仰, 不独自己受用, 而且努力向外宣传。 到了放年假同学回家去, 把我们 那种 怪论 宣传出去, 于是引起很大的反动, 为后来戊戌政变时最有力的口实。[ 1] ( P28)
结论: 今日学校, 当以政学为主义, 以艺学为附庸 。因为 政学之成较易, 艺学之成较难; 政学之用较广, 艺学之用较狭。使其国有政才而无艺才也, 则行政之人, 振兴艺事, 直易易
耳!
使其国有艺才而无政才也, 则绝技虽多, 执政者不知所以用之, 其终也必为他人
所用 。因此, 他认为: 今之中国, 其习专门之业稍有成就者, 固不乏人, 独其讲求古今中 外治天下之道深知其意者, 盖不多见: 此所以虽有一二艺才而卒无用也。[ 6] ( P157)
梁启超的新民说主要内涵有二: 一为新民之缘由。在为什么要新民的问题上, 梁启超 首先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得出结论, 他认为: 吾国言新法, 数十年而不效不睹者何也? 于 新民之道, 未有留意焉者也 。 今日变一法, 明日易一人, 东涂西抹, 学步效颦 。所以, 今日欲抵挡列强之民族帝国主义, 以免浩劫而拯生灵, 惟有我行我民族主义之一策, 而欲 实行民族主 义于中国, 舍新民未由 [ 7] ( P4) 。其次, 梁启超 认为过去 中国有部 民而无国 民 。那是因为过去 吾国风巍然屹立于大东, 环列皆小蛮夷。与他方大国, 未一交通, 故 我民常视其国为天下 。所以 有可以为天下人之资格, 而独无可以为一国国民之资格。 而今天则不同, 今日列国并立, 弱肉强食, 优胜劣败之时代, 若缺此资格, 则决无以自立于 天壤 ; 所以 今日不欲强吾国则已, 欲强吾国, 则不可不博考各国民族, 所以自立之道, 汇 择其长者而取之, 以补我之所未及 。这里的 其长者 就是指 民德、民智、民力 。这是 政治学术技艺之大原 [ 5] ( P6) 。归根结底, 就是要采取各国的道德、思想来建设中国的一 种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二为新民之内容。梁启超心目中的现代国民, 就是指具有新 道德的新式国民。这样的国民必须具有国家思想、进取冒险精神、权利义务思想、自由思
戊戌变法失败, 给梁启超以很大的教训, 他感到只培养少数的政治人才是不够的, 因 此他把着眼点放在了普通的 民 身上, 他把教育的目的从以 政学为主义 改为以 新民 为第一要务。
戊戌变法失败后, 梁启超亡命日本, 在日期间, 他一方面接受并宣传孟德斯鸠、卢梭、 穆勒、斯宾赛及福泽谕吉、加藤弘之等欧美、日本近代思想家的政治、教育思想, 另一方面 则通过创办 清议报 、新民丛报 , 撰写 新民说 、中国积弱溯源论 、十种德行相反相 成义 、新民议 等文章, 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现代国民即 新民 。所谓 新民 , 就是用西方近代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来重铸中国国民性。
2004 年 5 月 总第 122 期 第 5 期
学术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May, 2004 Serial No. 122 No. 5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
杨 晓梅
( 哈尔滨学院 历史系,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 摘 要] 尽管人们对梁启超的认识和了解不在 教育方面, 但作 为中国近 代的政 治家、思 想家 , 梁启超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 颇有见地地提 出了一套 较为完整 的主张。 他的教 育宗 旨随 着时世的变迁不断发展, 从戊戌维新时期 主张培 养政治革 新人才 到 20 世纪 初培养 现代 国民, 逐渐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到更广泛、更普遍的人 群, 具有 深刻的 现实意义 ; 他 特别强 调女 子教育的重要性, 把女子教育同国家强盛联系在 一起, 这种主张可谓前无古人; 他借鉴日本所 制定 的学校教育的四个阶段, 为近代学制的颁 布提供了重 要参考; 他关于 义务教 育和教 育经 费的 见解在中国教育史上也具有开创性。梁启超的教 育思想极 大地丰富 了近代 教育史 的内 蕴, 也为近代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国民教育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之途径
梁启超主张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作为教育的根本途径。在梁启超著名的政论文章 变 法通议 中, 就有数篇论及教育的文章, 如 学校总论 、论科举 、论师范 、论幼学 、论 女学 、学校余论 等, 系统地论述了他对学校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儿童教育的诸多 看法。这些文章和其稍后所写的 上南皮张尚书论改书院课程书 、与林迪臣太守论浙中 学堂课程应提倡实学书 、教育政策私议 等文章, 形成了他对建立新的教育制度的系统 主张。
想、自治能力, 并且要具有独立、自尊、合群、尚武等意识。因此, 在中国创立和普及国民教 育必须以造就具有这些 公德 的现代国民为其宗旨。总之, 通过教育培养出 备有人格, 享有人权, 能自动而非木偶, 能自主而非傀儡, 能自治而非土蛮, 能自立而非附庸, 为本国 之民而非他国之民, 为现今之民而非陈古之民, 为世界之民而非陬谷之民 [ 8] ( P61) 。这样的 国民才能 自立竞存于优胜劣败之场也 。 [2] ( P53)
梁启超之所以得出教育的宗旨为 以政学为根本 的结论, 其主要原因是他认为西方
诸国和日本富强之本原正在于此, 他称: 泰西诸国, 首重政治学院, 其为学也。以公理公
法为经, 以希腊罗马古史 为纬, 以 近政近事为 用, 其 学成者授 之以政, 此为立 国基第一 义。[ 2] ( P158) 而 日本变法以学校为最先, 而日本学校, 以政治为最重; 采泰西之理法而合之 以日本之情形, 讲求既熟, 授之以政, 是以未及十年而兴氵孛焉也。[ 1] ( P154)
科举考试, 盼望猎取功名利禄, 不钻研实用知识, 不晓得古今政事, 消磨才气, 浪费了时光,
根本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因此他提出要培养人才就必须改变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故欲兴学校养人才, 以强中国, 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 2] ( P139) 。同时, 他还具体提出了变科 举的上、中、下三策。
其次, 梁启超还指出了洋务教育的不足。他认为洋务派学西方学得还不够, 只涉猎其
至于如何学习政学, 梁启超在 上南皮张尚书论改书院课程书 中具体建议: 以 六
经 、诸子为经, 而以西人公理公法之书辅之, 以求治天下之道; 以历朝掌故为纬, 而以希腊 罗马古史辅之, 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 以按切当今时势为用, 而以各国近政近事辅之, 以求
治今日之天下所当有事 。这样 数事并举, 则学者知今日之制度, 何者合于古, 何者戾于
在批判传统教育和洋务教育的基础上, 梁启超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宗旨, 而且其教育宗
旨还随着时事的变迁不断发展完善。
戊戌变法时期, 梁启超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中西贯通的政治人才。他呼吁学习西
方应以政学为根本。他认为以往 中国向于西学, 仅袭皮毛, 震其技艺之片长, 忽其政本之 法, 故方言、算学、制造、武备诸馆, 颇有所建置, 而政治之院曾糜闻焉。[ 5] ( P153) 所以他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