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模拟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题
一、选择题
1、选择题(12分)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思想最早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⑵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A.教书
B.育人
C.教书育人
D.带好班级
⑶对小学生的舆论起主要导向作用的是()。
A.班干部
B.教师
C.学生自身
D.学生领袖
⑷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需要是()
A.生理与安全需要
B.社交与尊重需要
C.求知与审美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⑸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能力是( )的总和。
A.知识与能力
B.智力与能力
C.体力与智力
D.体力与能力
⑹王强考试不及格时总是说:“那些考得好的人都是靠死记硬背的,并不能证明他们有能力,我考得差也不说明我没有能力,其实分数是无所谓的。”这是()。
A.合理化
B.反向作用
C.补偿
D.压抑
二、判别题:1、写出你最崇拜的两位教育家的名字以及他们的主要教育思想和一句名言。(6分)名字主要教育思想他(她)的教育名言
三、简答题:
1、教学评价改革从哪儿方面入手
2、了解教学对象从哪儿方面入手
3、倾听技术的含义,意义及注意事项
四、观点题:
新课程下,不少老师认为三维目标的制定“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那“知识和能力”就不重了了吗,请说说你的看法?五、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李**学习紧张,考前会出现头痛,又是班里的体育委员等。
问1、辅导老师还要了解李的哪些?
2、李出现这种现象属于什么情况?
3、李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设计一个辅导方案?
六、叙述一段真实课堂师生对话实录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二)
一、选择题
1.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B)。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感染
2.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B)。
A.斯腾伯格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弗洛依德
3.道德品质的基础是(C )。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4.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A)。
A.行为参照
B.省力
C.服从
D.强迫
5.(C)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D)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像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7.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D)。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8.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A )。
A.比较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不稳定的
9.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C)。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价值体系
D.策略系统
l0.认同的出发点就是B( )。
A.得到他人认可
B.试图与榜样一致
C.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
D.与他人相接近
11.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人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A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2.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B)。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13.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D )。
A.内化了的成分
B.动力性成分
C.非智力成分
D.态度的核心成分
14.(D )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
B.柯尔伯格
C.加涅
D.皮亚杰
l5.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C)。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1 6.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B )。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17.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C )。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坚定
18.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
倾向称为(A )。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
19.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A)。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像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二、填空
1.()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而完成的,态
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范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和()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 )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4.( )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5.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 ),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6.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 )等特点。
7.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 ),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8.了解中学生( )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9.依从阶段的行为主要受控于( ),而不是( )。
三、简答题
1.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2.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3.试简要阐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四、论述题
1.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试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解析∶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因此,答案选B。
2.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故事中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因此,答案选B。
3.C解析∶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没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人们不可能形成道德情感,更不可能上升到道德行为。所以,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基础。因此,答案选C。
4.A解析∶从众行为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将他人的作法作为一个参照,来做出自己的选择。所以,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选择行为参照。因此,答案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