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概论分析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与时间》§5
第一部分 现象学运动的发展过程
现象学运动的发展过程
1. 胡塞尔的认识论。还包括哥廷根学派、慕尼黑学派和弗莱堡小 组,其研究的“现象”主要是意识。自称是“纯粹的”、“先验” 的现象学——主要涉及认识论问题。《逻辑研究》(1900~1901)、 《纯粹现象学通论》(1913)、《笛卡尔式的沉思》(1950)、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1954) 2. 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其研究对象是“存在”问题。把现象 学转变为“基础存在论”,或者哲学人类学。代表作《存在与时 间》(1927) 3. 二战以后流行的存在主义。如萨特、梅洛·庞帝、雅斯贝尔斯 等。把人的存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人和社会诸方面进行了深 入研究。是海德格尔把现象从先验自我领域转移到“人的存在” 的领域(现象学的人类学)的必然结果。《存在与虚无》 (1943)、《知觉现象学》(1945) 4. 6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解释学。代表人物是伽达默尔、利科等。 解释就是意义的显示过程。《真理与方法》(1960)
只剩下一条单一的纯粹的意识之流。自我只是所有单一意识 体验的主体的代称。
先验还原则把意识的结构/意向性结构(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 主题)最终给展现出来了。
(先验:不是研究如何认识某个对象,而是关于认识如何可能 的,或者认识方式的先天结构。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康德意 义上的)
五祖大弟子神秀作偈如下: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1. 19世纪末的心理主义的基本观点 逻辑是思维的艺术,逻辑规律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真
理是相对于这些规律而言的,因而只有相对的真理,而没 有绝对的真理。 2. 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心理主义的错误在于:把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所 涉及的内容混淆了。如:计算“2+2=4”。一个人去计算是 一种心理活动,其心理活动的内容是2+2=4。这种心理活 动可能会犯错,如2+2=3;但“2+2=4”本身却是必然的, 不会因人的心理活动而改变。或者说,心理主义错在把逻 辑规律/数学规律混淆于心理活动的规律。
设的”。 一切未经审查的预设(任何理论)都要被悬置。 因此,找到的阿基米德基点只能是直观——直接的给
予 “一切原则之原则”: “每一种原初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源泉,在直观
中原初地给予我们的东西,只应按照其给予的那样来理解, 并且只能在它被给予的限度之内来理解。”
——《观念I 》§24
直观:直接把握对象的方式。直接地看/自明。
②还原的第三步(本质还原)
功用:从对特殊的个体事物研究转到对一般事物(共相/ 性质/种类)研究,由此实现对一般事物的直观(本质直 观)。例:
个别事物:这本书/那个人/桌子的红色/这个苹果、
一般事物:“书”/“人”/“红色/redness”水果/这个 因果关系的实例vs 因果关系本身
方法:与归纳法采取的对事实的观察不同,本质还原采取 对于可能情形的想象和变更来实现。如:基于观察到经验 的红。(抽象出共性vs舍掉个别性)
在此,理解胡塞尔的关键点是: 区分①心理活动;②心理活动的内容
二 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3. 心理主义会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义 如果逻辑是思维(作为心理活动)的艺术,而每个人
的心理活动都会有差异,思维结果因此就有可能不同,也 没有统一不变的标准。——”人是万物的尺度“。真理不 能是”对于某某人/情形”的,而是在任何时空中都是真 的。 4. 胡塞尔对逻辑规律的理解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我看的是”一“本书。
2. 意向性的三个方面
b. 意向活动的对象是意向活动的单层次或者多层次综合的结果。 意向活动的性质和质料的两个因素: ①质料的因素(意向活动的内容):如华工西湖 ②性质的因素:如知觉、想象、回忆。 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性质:对西湖的当下的知觉,对西湖的想
悬置:对这种前设要进行悬置,也就是不采用这种假定:
自然及其实在的物体(包括与此相关的整个自然科学)→
对其是否真实存在存而不论(置入括号) 悬置之后:把我们的注意力从自然世界的物体上,转移
到意识/意识经验之上。——反思
自然世界及其中的物体→(自然世界及其中的物体)
②还原的第二步(先验还原)
第一步的还原并未把这种态度悬置掉:我们自己是自然的人 的实存,我们的意识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人的身体,特别是脑 的)机能的表现。认识活动是进行认识的有机生物的体验,我们 在生物发生学的联系中对认识进行研究。我们在经验的基础上进 行归纳、概括等。
三 现象学的方法
2. “悬置”/epoche的三个层次
——按照DAVID WOODRUFF SMITH & RONALd McINTYRE的观点
理论来源:对笛卡尔的“普遍怀疑”的改造并将其普遍化 ①还原的第一步(心理学还原)
所要悬置的“自然态度”:自然世界是实际存在着的, 我们的意识所指向的物体对象是实存着的,我们自己和我 们的意识经验也是这个自然因果世界的一部分。(日常生 活的态度)
Consciousness is always 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 某物并非只指时空中的实在物体,而是指所有可能的
对象,无论是实在的还是观念的东西,甚至是虚妄幻觉中 的对象。比如:对苹果树的意识,对数字“2”的意识,对 “公正”的意识等等。
现象的定义:即意识/纯粹意识。显现和被显现者的关系 等等。
——斯皮尔伯格:《现象学运动》
第一部分 现象学运动的概况
现象学共同的特征 1. 承认“直观”是一切知识的来源的最后 检验标准。(承认”直接性“) 2. 回到对本质结构的洞察。
——胡塞尔/“现象学宣言”/《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
本质/观念:绝对普遍必然的,而非偶然的任意的 如:海德格尔 在此在的日常状态中考察此在的存在的本质结构。无论实际的此 在处于何种存在方式,这些结构都应该保持为规定着此在的结构。
第二部分 胡塞尔现象学概论
——意向性理论
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德国哲学家、 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一 胡塞尔现象学的任务和发展过程
1. 根本任务:认识论批判。为一切科学奠定认识论基础。自然科 学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自然科学对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没有进 行反思。根本问题:认识如何能够确定它与被认识的对象相一致? 认识如何能够超越自身去准确地切中认识的对象? (康德)
具体科学与哲学的任务的划分:基于某个前提,上溯vs下行。
教育学:人是可以教好的→教的方法、检验手段
哲 学:.人是可以教好的 → 性善性恶论→人性/上帝
阐明认识和认识对象的任务;现象学就是认识和认识对象的现
象学。
来自百度文库
——《现象学的观念》第一讲
2. 胡塞尔思想发展的大致过程
a. 研究数学和逻辑问题,试图用心理规律来解释数学和逻辑的规律。但后来发现这
《逻辑研究》:逻辑规律是“客观的”“自在的”规 律——类似于柏拉图的实在论的立场。在《观念I》中稍 微弱化,但仍然坚持逻辑规律是“客观的”“自在的”。
三 现象学的方法
1. 现象学的绝对开端:“一切原则之原则” 认识论批判的任务决定了,现象学不能采用任何自然
科学或其它任何科学的成果或假设。 → “现象学是无预
勿使惹尘埃。
慧能也作了一偈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 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 他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 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 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 物。
a归纳法:尽可能多观察一些红色的实例,如红色的苹 果、红色的T恤衫等,然后归纳出什么是红色
b本质还原(本质直观):对红色的载体和红色本身如 何实存存而不论,对红色进行想象和变更,最终形成一个 完整的红色的序列。这些序列是先天必然的,反而是一些 红色得以可能的前提。(早期的柏拉图实在论立场)
本质直观与一般化的区别
但这种自然主义的态度并不考虑认识是如何可能的。在未澄 清认识是如何可能之前,这些态度必须被悬置起来。胡塞尔认为, 这些对于人类自我的前设的理论(如弗洛伊德的)也应被悬置, 而且悬置掉以后我们还可以对人类的意识经验进行描述。
→对人的自我和自我的意识行为不做存在的任何假定(本体 论上的中立),尤其是不假定为自然的、经验的实体,而只按意 识行为在意识中呈现的方式和呈现的东西来描述这些意识行为。
①意识活动一侧;②意识活动的对象或内容一侧。例:
想念母亲——①想念 ② “母亲”; 回忆童年的一个故事——①回忆 ② “童年的一个故事”; 计算2+2=4——①计算②2+2=4; 怀疑意向性结构是否为真——①怀疑②意向性结构是否为真
某个意识是一种活动(行为),这个意识总是对某个 对象(内容)的意识。
变更过程把握的对象是观念,一个超时空的观念 是无所谓变化的。它只是在各种实体的多样性或较低 层次的观念的多样性中现实地显示出来,表现出它的 “视域”。经验是有限的,如果我通过一次、两次或 多次经验在这个红的事物或那个红的事物那里经验到 一个一般之物、一个共同之物,那么这个一般之物只 是这个事物和那个事物中的一个共同的因素,我们并 没有获得作为本质的红的一般。通过有限的经验一般 永远无法把握无限的观念。而自由想像的变更是无限 的,它可以克服经验一般化的有限性,它提供了本质 的范围--纯粹概念本质的范围。
四 意向性/intentionality
2. 意向性的三个方面
a. 意向活动/noesis与意向对象/noema的相互关系。 词源1: noein(v.)=to think; nous(n.)=mind
noesis=thinking; noema=a thought (what it though)
现象学导论
一 现象学运动的概况 二 胡塞尔现象学概论 ——意向性理论
现象学预备哲学知识
柏拉图的“理念论”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康德的先验哲学 尼采的权力意志
第一部分 现象学运动的概况
第一部分 现象学运动的概况
为什么说“现象学”是“运动”? 1. 现象学不是静止的哲学,而是动态的哲 学。它的发展取决于其内部的结构;也取 决于它所遇到的研究对象。(vs康德哲学) 2. 现象学像一条河流,有很多支流 3. 现象学有共同的出发点,但没有预先可 以指出的共同目标。
四 意向性/intentionality
1. 意向性的基本规定: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 /Consciousness is always 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 或者意向的行为和意向的对象存在一种普遍的相互关联。 或:意识总是包含着意识的对象/或指向某个对象。 一个知觉总是对某物的知觉;一个评价总是对某个事态 的评价;一个愿望总是对某物的愿望…… 一个意识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粗略的划分) :
将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义。
b. 开始批判心理主义,认为数学和逻辑的规律是自在地存在的规律(类似于柏拉
图的理念),不依赖于人的心理意识活动。人的意识只是发现它们,而非创造它们。
c. 但数学和逻辑的规律是通过人的认识发现的,于是转向认识论。先验现象学—
—认识论。阐明认识和认识对象的关系问题。
二 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①实存的自然世界及其中的物体 →(自然世界及其中的物体)
②自我及自我的意识活动作为自然界中的生理-心理学意 义上的存在者/实体 → (自我)
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 悬置的结果是:纯粹意识的领域。从而,意识的本质
(普遍的)结构得以呈现:即意向性结构:意识总是对某 物的意识。(或:意识总是包含着某物)(对此,后文将 专门讨论)
——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思维与所思维之物的直接统一。认识与认识对象在意 识活动中的完整统一。意识活动内在地包含着意识对象。
广义的意向活动中,包括 ①质素(非意向的)的方面;②激活质素的方面(统握/统 摄/立义)。 例:对苹果的直观活动 ①质素的方面:红色、圆形、甜味等;或者不同角度的 ②激活质素的方面:把所有这些质素激活统握起来,赋予 其意义,形成“苹果”——“苹果”作为意向活动的对象 得以构造出来。(the breath)
第一部分 现象学运动的发展过程
现象学运动的发展过程
1. 胡塞尔的认识论。还包括哥廷根学派、慕尼黑学派和弗莱堡小 组,其研究的“现象”主要是意识。自称是“纯粹的”、“先验” 的现象学——主要涉及认识论问题。《逻辑研究》(1900~1901)、 《纯粹现象学通论》(1913)、《笛卡尔式的沉思》(1950)、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1954) 2. 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其研究对象是“存在”问题。把现象 学转变为“基础存在论”,或者哲学人类学。代表作《存在与时 间》(1927) 3. 二战以后流行的存在主义。如萨特、梅洛·庞帝、雅斯贝尔斯 等。把人的存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人和社会诸方面进行了深 入研究。是海德格尔把现象从先验自我领域转移到“人的存在” 的领域(现象学的人类学)的必然结果。《存在与虚无》 (1943)、《知觉现象学》(1945) 4. 6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解释学。代表人物是伽达默尔、利科等。 解释就是意义的显示过程。《真理与方法》(1960)
只剩下一条单一的纯粹的意识之流。自我只是所有单一意识 体验的主体的代称。
先验还原则把意识的结构/意向性结构(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 主题)最终给展现出来了。
(先验:不是研究如何认识某个对象,而是关于认识如何可能 的,或者认识方式的先天结构。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康德意 义上的)
五祖大弟子神秀作偈如下: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1. 19世纪末的心理主义的基本观点 逻辑是思维的艺术,逻辑规律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真
理是相对于这些规律而言的,因而只有相对的真理,而没 有绝对的真理。 2. 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心理主义的错误在于:把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所 涉及的内容混淆了。如:计算“2+2=4”。一个人去计算是 一种心理活动,其心理活动的内容是2+2=4。这种心理活 动可能会犯错,如2+2=3;但“2+2=4”本身却是必然的, 不会因人的心理活动而改变。或者说,心理主义错在把逻 辑规律/数学规律混淆于心理活动的规律。
设的”。 一切未经审查的预设(任何理论)都要被悬置。 因此,找到的阿基米德基点只能是直观——直接的给
予 “一切原则之原则”: “每一种原初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源泉,在直观
中原初地给予我们的东西,只应按照其给予的那样来理解, 并且只能在它被给予的限度之内来理解。”
——《观念I 》§24
直观:直接把握对象的方式。直接地看/自明。
②还原的第三步(本质还原)
功用:从对特殊的个体事物研究转到对一般事物(共相/ 性质/种类)研究,由此实现对一般事物的直观(本质直 观)。例:
个别事物:这本书/那个人/桌子的红色/这个苹果、
一般事物:“书”/“人”/“红色/redness”水果/这个 因果关系的实例vs 因果关系本身
方法:与归纳法采取的对事实的观察不同,本质还原采取 对于可能情形的想象和变更来实现。如:基于观察到经验 的红。(抽象出共性vs舍掉个别性)
在此,理解胡塞尔的关键点是: 区分①心理活动;②心理活动的内容
二 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3. 心理主义会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义 如果逻辑是思维(作为心理活动)的艺术,而每个人
的心理活动都会有差异,思维结果因此就有可能不同,也 没有统一不变的标准。——”人是万物的尺度“。真理不 能是”对于某某人/情形”的,而是在任何时空中都是真 的。 4. 胡塞尔对逻辑规律的理解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我看的是”一“本书。
2. 意向性的三个方面
b. 意向活动的对象是意向活动的单层次或者多层次综合的结果。 意向活动的性质和质料的两个因素: ①质料的因素(意向活动的内容):如华工西湖 ②性质的因素:如知觉、想象、回忆。 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性质:对西湖的当下的知觉,对西湖的想
悬置:对这种前设要进行悬置,也就是不采用这种假定:
自然及其实在的物体(包括与此相关的整个自然科学)→
对其是否真实存在存而不论(置入括号) 悬置之后:把我们的注意力从自然世界的物体上,转移
到意识/意识经验之上。——反思
自然世界及其中的物体→(自然世界及其中的物体)
②还原的第二步(先验还原)
第一步的还原并未把这种态度悬置掉:我们自己是自然的人 的实存,我们的意识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人的身体,特别是脑 的)机能的表现。认识活动是进行认识的有机生物的体验,我们 在生物发生学的联系中对认识进行研究。我们在经验的基础上进 行归纳、概括等。
三 现象学的方法
2. “悬置”/epoche的三个层次
——按照DAVID WOODRUFF SMITH & RONALd McINTYRE的观点
理论来源:对笛卡尔的“普遍怀疑”的改造并将其普遍化 ①还原的第一步(心理学还原)
所要悬置的“自然态度”:自然世界是实际存在着的, 我们的意识所指向的物体对象是实存着的,我们自己和我 们的意识经验也是这个自然因果世界的一部分。(日常生 活的态度)
Consciousness is always 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 某物并非只指时空中的实在物体,而是指所有可能的
对象,无论是实在的还是观念的东西,甚至是虚妄幻觉中 的对象。比如:对苹果树的意识,对数字“2”的意识,对 “公正”的意识等等。
现象的定义:即意识/纯粹意识。显现和被显现者的关系 等等。
——斯皮尔伯格:《现象学运动》
第一部分 现象学运动的概况
现象学共同的特征 1. 承认“直观”是一切知识的来源的最后 检验标准。(承认”直接性“) 2. 回到对本质结构的洞察。
——胡塞尔/“现象学宣言”/《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
本质/观念:绝对普遍必然的,而非偶然的任意的 如:海德格尔 在此在的日常状态中考察此在的存在的本质结构。无论实际的此 在处于何种存在方式,这些结构都应该保持为规定着此在的结构。
第二部分 胡塞尔现象学概论
——意向性理论
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德国哲学家、 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一 胡塞尔现象学的任务和发展过程
1. 根本任务:认识论批判。为一切科学奠定认识论基础。自然科 学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自然科学对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没有进 行反思。根本问题:认识如何能够确定它与被认识的对象相一致? 认识如何能够超越自身去准确地切中认识的对象? (康德)
具体科学与哲学的任务的划分:基于某个前提,上溯vs下行。
教育学:人是可以教好的→教的方法、检验手段
哲 学:.人是可以教好的 → 性善性恶论→人性/上帝
阐明认识和认识对象的任务;现象学就是认识和认识对象的现
象学。
来自百度文库
——《现象学的观念》第一讲
2. 胡塞尔思想发展的大致过程
a. 研究数学和逻辑问题,试图用心理规律来解释数学和逻辑的规律。但后来发现这
《逻辑研究》:逻辑规律是“客观的”“自在的”规 律——类似于柏拉图的实在论的立场。在《观念I》中稍 微弱化,但仍然坚持逻辑规律是“客观的”“自在的”。
三 现象学的方法
1. 现象学的绝对开端:“一切原则之原则” 认识论批判的任务决定了,现象学不能采用任何自然
科学或其它任何科学的成果或假设。 → “现象学是无预
勿使惹尘埃。
慧能也作了一偈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 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 他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 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 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 物。
a归纳法:尽可能多观察一些红色的实例,如红色的苹 果、红色的T恤衫等,然后归纳出什么是红色
b本质还原(本质直观):对红色的载体和红色本身如 何实存存而不论,对红色进行想象和变更,最终形成一个 完整的红色的序列。这些序列是先天必然的,反而是一些 红色得以可能的前提。(早期的柏拉图实在论立场)
本质直观与一般化的区别
但这种自然主义的态度并不考虑认识是如何可能的。在未澄 清认识是如何可能之前,这些态度必须被悬置起来。胡塞尔认为, 这些对于人类自我的前设的理论(如弗洛伊德的)也应被悬置, 而且悬置掉以后我们还可以对人类的意识经验进行描述。
→对人的自我和自我的意识行为不做存在的任何假定(本体 论上的中立),尤其是不假定为自然的、经验的实体,而只按意 识行为在意识中呈现的方式和呈现的东西来描述这些意识行为。
①意识活动一侧;②意识活动的对象或内容一侧。例:
想念母亲——①想念 ② “母亲”; 回忆童年的一个故事——①回忆 ② “童年的一个故事”; 计算2+2=4——①计算②2+2=4; 怀疑意向性结构是否为真——①怀疑②意向性结构是否为真
某个意识是一种活动(行为),这个意识总是对某个 对象(内容)的意识。
变更过程把握的对象是观念,一个超时空的观念 是无所谓变化的。它只是在各种实体的多样性或较低 层次的观念的多样性中现实地显示出来,表现出它的 “视域”。经验是有限的,如果我通过一次、两次或 多次经验在这个红的事物或那个红的事物那里经验到 一个一般之物、一个共同之物,那么这个一般之物只 是这个事物和那个事物中的一个共同的因素,我们并 没有获得作为本质的红的一般。通过有限的经验一般 永远无法把握无限的观念。而自由想像的变更是无限 的,它可以克服经验一般化的有限性,它提供了本质 的范围--纯粹概念本质的范围。
四 意向性/intentionality
2. 意向性的三个方面
a. 意向活动/noesis与意向对象/noema的相互关系。 词源1: noein(v.)=to think; nous(n.)=mind
noesis=thinking; noema=a thought (what it though)
现象学导论
一 现象学运动的概况 二 胡塞尔现象学概论 ——意向性理论
现象学预备哲学知识
柏拉图的“理念论”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康德的先验哲学 尼采的权力意志
第一部分 现象学运动的概况
第一部分 现象学运动的概况
为什么说“现象学”是“运动”? 1. 现象学不是静止的哲学,而是动态的哲 学。它的发展取决于其内部的结构;也取 决于它所遇到的研究对象。(vs康德哲学) 2. 现象学像一条河流,有很多支流 3. 现象学有共同的出发点,但没有预先可 以指出的共同目标。
四 意向性/intentionality
1. 意向性的基本规定: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 /Consciousness is always 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 或者意向的行为和意向的对象存在一种普遍的相互关联。 或:意识总是包含着意识的对象/或指向某个对象。 一个知觉总是对某物的知觉;一个评价总是对某个事态 的评价;一个愿望总是对某物的愿望…… 一个意识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粗略的划分) :
将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义。
b. 开始批判心理主义,认为数学和逻辑的规律是自在地存在的规律(类似于柏拉
图的理念),不依赖于人的心理意识活动。人的意识只是发现它们,而非创造它们。
c. 但数学和逻辑的规律是通过人的认识发现的,于是转向认识论。先验现象学—
—认识论。阐明认识和认识对象的关系问题。
二 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①实存的自然世界及其中的物体 →(自然世界及其中的物体)
②自我及自我的意识活动作为自然界中的生理-心理学意 义上的存在者/实体 → (自我)
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 悬置的结果是:纯粹意识的领域。从而,意识的本质
(普遍的)结构得以呈现:即意向性结构:意识总是对某 物的意识。(或:意识总是包含着某物)(对此,后文将 专门讨论)
——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思维与所思维之物的直接统一。认识与认识对象在意 识活动中的完整统一。意识活动内在地包含着意识对象。
广义的意向活动中,包括 ①质素(非意向的)的方面;②激活质素的方面(统握/统 摄/立义)。 例:对苹果的直观活动 ①质素的方面:红色、圆形、甜味等;或者不同角度的 ②激活质素的方面:把所有这些质素激活统握起来,赋予 其意义,形成“苹果”——“苹果”作为意向活动的对象 得以构造出来。(the bre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