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形态特征的文化解读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形态特征的文化解读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摘要]现代教学强调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型教学思想,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提高中国音乐史教学的新手法及新理念。本文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音乐作品的形态特征进行文化解读,通过实例研究其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关键词]音乐形态特征文化解读中国音乐史
一、中国音乐与语言文学的联系
在进行琴歌作品《胡笳十八拍》的教学之前,请学生作课前预习,对作品的形态特征及创作的历史背景做深入的研究。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学生在学习初期由于做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就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音阶旋律、调式调性及歌词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一些学生分析出了旋律发展句尾叠音这一形态特征,笔者就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音乐表现特点是否与汉语的语言文字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汉语中叠字常常用来增加表现力,强调语气,例如“热热闹闹”或者“高高兴兴”,而描写色彩则有“绿油油”、“黑乎乎”等。叠字手法虽然看上去质朴无华,但是细品则可由平淡之中见奇趣,由自然之中见精致。形式看似简约,但并非真的简单,而是以少胜多、以简代繁,经得起细细品味。音乐中的叠音和文学中的叠字二者由意蕴的表现来看并无二致,均体现了中国文化求简约、尚朴实的特点,经过反复咏唱将情感尽情的宣泄,这点也很好的证明了中国音乐和姐妹艺术共生性的发展。
经过反复品读、步步深入,学生逐渐理解了作品句尾表达蔡文姬感伤、悲愤时采用叠音手法的特别意义,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特征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学习该作品的后十七拍时,通过分析学生们发现,不但后十七拍旋律发展是以第一拍为基础经过不断的重复、紧缩、扩充而成,而且自始至终都可以感受到包尾叠音这一鲜明的特点。而其它的传统音乐作品,诸如琴歌《阳关三叠》及琴曲《梅花三弄》和《酒狂》等也都有这种表现手法,使得音乐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艺术感染力有所提高。
二、中国音乐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在琴曲《梅花三弄》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先把该曲的历史演进、不同的版本及打谱等情况做简单介绍,再引导学生欣赏吴景略对此曲的打谱演奏。然后要求学生分析曲调的发展,最后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总结。该曲的主题音调核心为宫、徵两音,旋律通过自由展衍及重复得到拓展,体现出音乐材料高度统一、乐思自由延伸的显著特点。这种旋律发展手法体现了中国古代“气”的宇宙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通过反复咏唱、旋律随着思绪的变化而自由发展的特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殊审美趣味的体现。由此可见,中国音乐受到中国传统“气”的宇宙观影响,其时间型的特点更加鲜明而突出,以点拓展,旋律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更加侧重于横向线形的展开。所以对核心节奏及核心音调进行
不断的加工与扩充,就成为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句型结构方面则体现出非方整性的、自由性的特点。
三、音乐作品形态特征的文化解读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音乐作品的形态特征进行文化解读可以增加中国音乐史课程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感觉课程内容的空泛无味,而是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其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这一点恰恰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所强调的学生主体性,由问题开始,以发现为基础,富有创造性的特点,强调学生的自我思考、自主探究。此外,对于老师拓展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也十分有利,促进老师从传递型、经验型的角色向着研究型、专家型的角度转变。
(二)体现了中国音乐史向整体教学发展的趋势。
中国音乐史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与多门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必然向着跨文化、跨学科的整体教学方向发展。对音乐作品的形态特征进行文化解读也是中国音乐史和音乐美学、音乐名作欣赏等学科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三)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对音乐作品的形态特征进行文化解读可以引导学生基于民族音乐学的理念和方法,对“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等概念真正的含义由正反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国音乐的特殊哲学基础及审美趣味、审美特征和审美追求有更为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四)突出了音乐专业的专业特色。
对音乐作品的形态特征进行文化解读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够更好的从事中国音乐作品的创作、分析及演绎,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目标。而且可以从思想上解决音乐专业的学生重技巧、轻艺术的观念问题,将中国音乐史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地位突显出来。
总之,中国的音乐作品,特别是传统的音乐作品多数都具有深层的文化、社会背景及典型的形态特征,如果对其加以准确的解读,对提高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教学效果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包德述,中国音乐审美导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3]赵文静,简论“中国音乐文献学”[J],黄河之声,2010(07).
[4]杨吉华,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作者单位:空军航空大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