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简介
John keats
Bright star
• Of snow upon the mountains and the moors--No---yet still stedfast, still unchangeable, Pillowed upon my fair love's ripening breast, To feel for ever its soft fall and swell, Awake for ever in a sweet unrest, Still, still to hear her tender-taken breath, And so live ever---or else swoon to death. • 灿烂、轻盈,覆盖着洼地和 高山—— 呵,不,——我只愿坚 定不移地 以头枕在爱人酥软的胸 脯上, 永远感到它舒缓地降落、 升起; 而醒来,心里充满甜蜜 的激荡, 不断,不断听着她细腻 的呼吸, 就这样活着,——或昏 迷地死去。 查良铮 译
Major Literary Works
• In John Keats’ short writing career of six or seven years, he produced a variety of kinds of works, including epic, lyric and narrative poems. • Except his first poem, Lines in Imitation of Spenser (1814) and his first book, Poems, published in 1817, his major work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ive long poems and the short ones.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济慈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济慈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济慈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后父母先后去世,由保护人安排学医,当过医生的学徒、助手。
1816年始发表诗歌,继之放弃学医,决心从事文学创作。
他一生穷困,不满于英国现状,曾加入以亨特为首的激进民主集团。
1821年2月23日因肺结核病在罗马去世。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诗作大都是赞美大自然的和谐,向往古代希腊的艺术美,其精华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是英国诗歌中的不朽之作。
济慈在创作中形成了许多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这些见解散见于他的《书信集》和《赫坡里昂》等诗作中。
其中著名的是“消极能力”(原文为negative capacity,又译“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济慈的艺术思想的主要倾向是偏重直觉而轻视理性。
他说:“我宁要充满感受的生活,而不要充满思索的生活”。
所谓的“消极能力”是他为表述自己的思想见解而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
他认为,一位大诗人应该具备“压倒其它一切的考虑”,或“取消一切的考虑”的“美感”能力,“能够处于含糊不定、神秘疑问之中”,而不急于去“追寻事实和道理”。
这种“消极能力”实际就是凭借直觉感受的审美想象力。
济慈把这种能力看成是取得文学上的成就的品质,并认为莎士比亚就具有这种品质。
在他看来,纯粹的理性和道义感“只欣赏真理和德性”,而“想象力喜欢威力和强烈的兴奋,同时也喜欢真理、德性和正义”,因此想象“能创造本质的美”,“想象所攫取的美必然是真实的”,想象就是“真实”。
诗人就是要靠想象实现对“永恒世界”之美的观照,亦即实现对真美合一的“纯美”的创造。
藉此,他提出自己的诗歌创作原则:以美妙的夸张夺人;诗美的创造应如日出日落、树叶发芽一样自然;诗的创作“不能依靠法则和公式,只能依靠感受和敏感本身”。
济慈的诗歌
济慈的诗歌引言济慈(John Keats)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富盛名的一位。
他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对美的追求而闻名于世。
济慈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爱情、美和死亡等主题的深刻探索,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和精致的诗意。
本文将全面、详细地探讨济慈的诗歌作品,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成就。
济慈的生平简介济慈于1795年出生于伦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失去了父母,由其监护人抚养长大。
他在学校学习医学,但对诗歌的热爱促使他抛弃了医学事业,专注于写作。
他的第一本诗集《原头脑草地》于1817年出版,但并未获得较大成功。
然而,他的第二本诗集《超度也是快乐的》(1818年)以及《夏天的女神》(1819年)让他成为当时备受欢迎的诗人。
济慈的诗歌创作风格1. 浪漫主义情感表达济慈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他深情地抒发了对自然、爱情、艺术和死亡的深刻感受。
例如,在他的诗歌《秋日边缘》中,他用美丽的词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短暂美好的感伤和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2. 精致的诗意和鲜明的意象济慈的诗歌充满了丰富的诗意和鲜明的意象,他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形象化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
例如,在他的诗歌《吟游诗人》中,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的创作过程和内心体验,营造出一种纯粹的诗歌氛围。
3. 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济慈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他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渴望。
在他的诗歌《杜鹃》中,他用丰富的形象和感性的语言展示了杜鹃鸟的美丽和自由。
济慈的代表作品分析1. 《超度也是快乐的》《超度也是快乐的》是济慈最重要的诗集之一,其中包括了许多著名的诗篇。
其中最著名的是《恒河之歌》,这篇诗描绘了一个古代传说中的故事,以及对生命和灵魂永恒性的思考。
此外,《洞窟的神圣叙事》和《聚会证言》等诗篇也展示了他对生命和人类经验的深入思考。
2. 《夏天的女神》《夏天的女神》是济慈最后的诗歌集,也是他最富有成就的作品之一。
济慈最经典的诗十四行诗
济慈最经典的诗十四行诗【原创版】目录1.济慈的十四行诗概述2.济慈最经典的十四行诗《灿烂的星》3.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4.济慈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成就5.济慈十四行诗的艺术特色正文一、济慈的十四行诗概述济慈,全名约翰·济慈,是英国 19 世纪初期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生涯虽然短暂,但却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济慈最经典的诗歌作品之一便是他的十四行诗,这些诗歌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二、济慈最经典的十四行诗《灿烂的星》《灿烂的星》是济慈最著名的一首十四行诗,诗歌通过璀璨的星辰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坚定、永恒爱情的渴望。
诗中,济慈祈求像星辰一样坚定,但又不愿意孤独地在夜空闪烁,他更希望枕卧在爱人的酥胸,永远感受她的温柔和心跳。
三、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灿烂的星》的主题是爱情,诗人通过对比星辰的坚定和永恒,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美好愿景。
同时,诗中对爱人酥胸的描绘,展现了济慈对爱情的炽热和真挚。
这种深情的表达,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强烈情感。
四、济慈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成就济慈在短暂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共创作了 180 余首诗歌。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善于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济慈的诗歌在当代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喜爱,他的作品被誉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之一。
五、济慈十四行诗的艺术特色济慈的十四行诗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如严格的格律、独特的韵律和优美的语言等。
这些特点使得济慈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此外,济慈的诗歌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象征性,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深入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总之,济慈的十四行诗是他诗歌创作中的经典之作,通过璀璨的星辰背景和深情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坚定、永恒爱情的渴望。
生命最后的光辉──浪漫诗人济慈
生命最后的光辉——浪漫诗人济慈英国的浪漫时期是英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是这个时期六大诗人中出生最晚却最早过世的一个,他在短短数年的创作生涯里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
济慈的父亲汤玛斯‧济慈是英国伦敦一家酒馆马房的领班,他和酒馆老板的女儿简妮斯结婚,继承酒馆的产业,济慈出生于公元一七九五年十月三十一日,是家中的长子,他有三个弟弟,乔治、汤姆和爱德华(三岁时早夭),以及一个妹妹芬妮,济慈和弟妹的感情都非常好。
济慈七岁时和弟弟进入当时颇有名气的约翰‧克拉克私立学校就读,八岁时父亲不幸从马背上跌落而摔死,两个月后母亲改嫁,并跟着新婚丈夫离开,济慈和三个弟妹不得已搬去和外祖父母同住,十三岁时,母亲染上肺痨回家静养,济慈尽心照顾,但隔年他母亲仍不治病逝。
济慈在私立学校求学的阶段受到学风自由的影响,因而培养出独立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他和校长的儿子查尔斯结交,查尔斯足足比济慈大了八岁,他是济慈文学的启蒙老师,他引导济慈阅读文学,并将李‧杭特的文学圈介绍给济慈听。
济慈求学时以好打架出名,他从不轻易低头,有一次他因为弟弟乔治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而攻击一名学校的老师。
济慈的外祖母留给济慈和他的弟妹八千英镑,但由于其它家族成员诉讼以争夺遗产,济慈一直到死都没办法获得这笔钱,经济拮据是济慈毕生的梦魇,也因为如此,济慈十五岁时在监护人理查‧阿贝的同意之下离开私立学校,转当外科医师兼药剂师汤玛斯‧汉蒙得的学徒。
一八一四年,济慈十八岁时完成了生平的第一首诗〈斯宾赛的模仿〉,但他的创作生涯仍未正式开始,他在十九岁时进入伦敦盖斯医院就读,第二年他就成功地当上药剂师,可是创作的欲望在济慈的体内萌芽,过了没多久,济慈不顾监护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从事诗歌创作,济慈就以他文字工作微薄的收入扛起家庭开支的重担,而弟弟乔治和妻子移居美国投资失利更是让济慈一家的经济问题雪上加霜。
一八一八年对济慈来说是难熬的一年,首先是他出版了气势磅礡的四千行长诗《恩弟米恩》,在这首长诗中济慈对古典希腊罗马神话的喜爱与想象力获得充分的发挥,但是这首长诗却受到当时评论家的严厉批判,《评论季刊》、《布雷克伍得杂志》等期刊都登文攻击济慈的《恩弟米恩》,除此之外,济慈的小弟汤姆肺痨病重,济慈悉心照料直到汤姆病逝,而其实济慈自己也受到病魔的染指,贫穷、疾病和得不到认同折磨济慈的身心,但济慈并未被打垮,他反省分析自己长诗的缺点并加以改进,开始从事他另一部杰作《海披里恩》,也是在那困厄的一年,济慈认识了他一生的挚爱芬妮‧布朗,她们彼此相知相爱,次年两人便订婚,可是济慈明白自己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家里的经济也一直无法改善,在不愿意拖累芬妮‧布朗的情况下,济慈打算和她解除婚约,但善良的芬妮不愿意弃济慈而去,她一直陪在济慈身边照顾他。
约翰·济慈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
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 宁要充满感受的生活,而不 语 要充满思索的生活。
录
爱情中的甜浆可以抵消大量 的苦液,这就是对爱情的总 的褒誉。
代 表 作 品
长诗有《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 《许佩里恩》等 还有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瓮 颂》、《秋赋》等诗歌。
John Keats-Ode To A Nightingale 约翰〃济慈-夜莺颂
My heart aches, 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s 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 My sense, 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 刺进了感官有如 饮过毒鸩 Or emptied some dull opiate to the drains 又像是刚把鸦片吞服 One minute past, and Lethewards had sunk: 于是向列斯忘川下沉 T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y happy lot, 并不是我忌妒你的好运
赏 析
诗人的心是困顿和麻木的,又在那样的浊世。这时候诗 人听到了夜莺的嘹亮歌唱,如同令人振奋的神灵的呼声。 诗人的心被这样的歌声感染着,诗人的心同样也为现实 的污浊沉重打击着。诗人向往那森林繁茂,树阴斑驳、 夜莺欢唱的世界。他渴望饮下美妙的醇香美酒,愿意在 这样的世界里隐没,愿意舍弃自己困顿、疲乏和痛苦的 身体,诗人更愿意离开这污浊的社会。这是一个麻木的 现实,人们没有思想,因为任何的思索都会带来灰色的 记忆和忧伤的眼神。诗人听着夜莺曼妙的歌声,不再感 觉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早已魂离人间。 夜色温柔地向四方扩散,月亮悄悄地爬上枝头,但林中 仍然幽暗昏沉;微风轻吹,带领着诗人通过暗绿色的长 廊和幽微的曲径。曲径通幽,诗人仿佛来到了更加美妙 的世界,花朵错落有致地开放着,装点着香气弥漫的五 月。诗人并不知道这些花的名称,但诗人靠着心灵的启 发,靠着夜莺的指引,感受着深沉而宁静的世界。诗人 沉醉在这样的世界里,渴望着生命的终结,盼着夜莺带 着自己在这样的世界里常驻。
济慈——精选推荐
济慈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年10⽉31⽇-1821年2⽉23⽇)。
出⽣于英国伦敦。
杰出的英国诗⼈,作家,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济慈才华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
年轻的济慈⾮常钟爱维吉尔(Virgil),14岁时,他将维吉尔的长诗《艾涅阿斯纪》(Aeneid)翻译成英语。
考⼊医学院后⼀年,便放弃了从医的志愿,⽽专⼼于写作诗歌。
他善于运⽤描写⼿法创作诗歌,将多种情感与⾃然完美结合,从⽣活中寻找创作的影⼦。
他的诗篇能带给⼈们⾝临其境的感受。
1821年2⽉23⽇,济慈于意⼤利疗养的途中因肺结核病逝,去世时年仅25岁,可他遗下的诗篇誉满⼈间,他的诗被认为完美体现了西⽅浪漫主义诗歌特⾊,济慈被⼈们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恩底弥翁》、《夜莺颂》、《希腊古瓮颂》。
《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英语原⽂)My heart aches, 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sMy sense, 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Or emptied some dull opiate to the drainsOne minute past, and Lethe-wards had sunk:'T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y happy lot,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ine happiness ——That thou, light winged Dryad of the trees,In some melodious plotOf beechen green, and shadows numberless,Singest of summer in full-throated ease.O, for a draught of vintage! that hath beenCool'd a long age in the deep-delved earth,Tasting of Flora and the country green,Dance, and Provencal song, and sunburnt mirth!O for a beaker full of the warm SouthFull of the true, the blushful Hippocrene,With beaded bubbles winking at the brim,And purple-stained mouth,That I might drink, and leave the world unseen,And with thee fade away into the forest dim.Fade far away, dissolve, and quite forgetWhat thou amongst the leaves hast never known,The weariness, the fever, and the fret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Where palsy shakes a few, sad, last grey hairs.Where youth grows pale, and spectre-thin,and dies;Where nut to think is to be full of sorrowAnd leaden-eyed despairs;Where Beauty cannot keep her lustrous eyes,Or new Love pine at thembeyond to-morrow.Away! away! for I will fly to thee,Not charioted by Bacchus and his pards,But on the viewless wings of Poesy,Though the dull brain perplexes and retards. Already with thee! tender is the night,And haply the Queen-Moon is on her throne, Clustered around by all her starry Fays;But here there is no light,Save what from heaven is with the breezes blown Through verdurous glooms and winding mossy ways.I cannot see what flowers are at my feet,Nor what soft incensehangs upon the boughs, But, in embalmed darkness, guess each sweet Wherewith the seasonable month endowsThe grass, the thicket, and the fruit-tree wild——White hawthorn, and the pastoral eglantine;Fast fading violets covered up in leaves;And mid-May's eldest child,The coming musk-rose, full of dewy wine,The murmurous haunt of flies on summer eves. Darkling I listen; and for many a timeI have been half in love with easeful Death,Called him soft names in many a mused rhyme,To take into the air my quiet breath;Now more than ever seems it rich to die,To cease upon the midnight with no pain,While thou art pouring forth thy soul abroadIn such an ecstasy!Still wouldst thou sing, and I have ears in vain——To thy high requiem become a sod.Thou wast not born for death, immortal Bird!No hungry generations treadthee down;The voice I hear this passing night eas heardIn ancient days by emperor and clown:Perhaps the self-same song that found a pathThrough the sad heart of Ruth, when, sick for home,She stood in tears amid the alien corn;The same that oft-times hathCharm'd magic casement, opening on the foamOf perilous seas, in faery lands forlorn.Forlorn! the very word is like a bellTo toll me back from thee to my sole self!Adieu! the fancy cannot cheat so wellAs she is famed to do, deceiving elf.Adieu! adieu! thy plaintive anthem fadesPast the near meadows, over the still stream,Up the hill-side; and now 'tis buried deepIn the next valley-glades:Was is a vision, or a waking dream?Fled is that music -- Do I wake or sleep?《夜莺颂》(查良铮译)我的⼼在痛,困顿和⿇⽊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象是刚刚把鸦⽚吞服,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并不是我嫉妒你的好运,⽽是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因为在林间嘹亮的天地⾥,你呵,轻翅的仙灵,你躲进⼭⽑榉的葱绿和荫影,放开歌喉,歌唱着夏季。
【推荐下载】济慈简介-实用word文档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济慈简介篇一:济慈简介济慈简介JohnKeats(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他的父亲以经营马车行为业,生活比较富裕。
1804年父亲去世,母亲再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810年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管他们弟兄的财产。
1811年,济慈由保护人安排离开学校,充当医生的学徒。
他对医学并不厌弃,但也喜好文学,并在中学的好友查尔斯·克拉克的鼓励之下开始写诗,模仿伊丽莎白时代诗人埃德蒙·斯宾塞。
1815年10月,济慈进入伦敦一家医院学习。
这时他已热爱写诗,深受诗人亨特和华兹华斯的影响。
1816年5月在亨特所编《检察者》杂志发表十四行诗《孤寂》。
1816年7月,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继续学习外科。
同年夏写成十四行诗《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
10月间经克拉克介绍,与亨特相识,并与雪莱、哈兹里特、兰姆等人来往。
11月间,济慈决心从事文学创作,通知他的保护人,放弃学医。
1817年,济慈出版第一部诗集,其中大多带有模仿的痕迹,但也有佳作,如上述的读荷马史诗的十四行诗和《蟋蟀与蚱蜢》等,而《睡眠与诗》则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给人们以安慰,并提高他们的思想。
诗集出版后得到好评。
4月,济慈写作长诗《恩底弥翁》,以凡人恩底弥翁和月亮女神的恋爱故事为题材,虽嫌松散,但已显出他对周围世界中的美的境界的敏感和独特的语言表达能力。
与此同时,济慈也形成了许多对哲学和艺术的观点,其中著名的有“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根据济慈的解释,在一个大诗人身上,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如莎士比亚就突出地具有这种能力。
1817年冬,济慈在伦敦与华兹华斯相见。
虽然他仍然钦佩华兹华斯的诗,却不喜欢他的为人。
和亨特也渐渐疏远。
早逝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
早逝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
在19世纪英国文坛上,有一位仅仅活了26岁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1795~1821)。
但他给后人却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
济慈曾当过外科医生的学徒,又在伦敦医院当过实习生和医生助手。
由于对诗歌有浓厚兴趣,1816年后,他便放弃了医学,从事诗歌创作。
济慈的诗歌充满了崇尚自由、自往自由的民主主义思想。
著名长诗《伊莎贝拉》取材于薄伽丘的《十日谈》,描写少女伊莎贝拉钟情于一个贫苦的青年。
后来伊莎贝拉的哥哥将这个青年杀死,伊莎贝拉找到了这个青年的头颅,对他伤心地哭泣。
作者无情地谴责了专横而势利的伊莎贝拉的哥哥,热烈赞颂了伊莎贝拉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诗人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
济慈热爱大自然,对于自然景色和事物外貌的描绘,色
彩绚丽,画意很浓,并有丰富的想象力。
济慈认为“美就是真理,真理也就是美”,因此,在他眼里,蔚蓝的天空、金色的晚霞、艳丽的花朵、活泼的小鸟等等,无不都是一幅幅迷人的图画,或者是一曲曲优美的音乐。
他可以从那希腊古瓮上看到“从不离开春天”的“幸福的树”和“吹着柔情的风笛”的“树下美少年”;可以在蝈蝈和蟋蟀的鸣叫中,听出“这从不间断的是大地的诗歌”。
这些正是诗人独具的审美力和观察力的表现。
济慈介绍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1795年10月29日生,1821年2月病逝,只活了25岁。
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留下了不少壮丽的诗篇,为英国和世界文学界增添了光辉。
他的代表作有《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这些诗表现了济慈所独有的对大自然的感受、想象以及生动表现这一切的卓越才华。
秋颂文/济慈(英国)译/查良铮1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好塞进甜核;又为了蜜蜂一次一次开放过迟的花朵,使它们以为日子将永远暖和,因为夏季早填满它们的粘巢。
2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你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或者,像拾穗人越过小溪,你昂首背着谷袋,投下倒影,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几点钟,你耐心地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浆。
3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但不要想这些吧,你也有你的音乐——当波状的云把将逝的一天映照,以胭红抹上残梗散碎的田野,这时啊,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就同奏哀音,它们忽而飞高,忽而下落,随着微风的起灭;篱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园中红胸的知更鸟在婉转呼哨;而群羊在山坡上高声咩叫;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
【赏析】丹麦著名评论家勃兰克斯谈到读济慈的诗时说:“跟随着济慈,我们走进一间温室:一种柔和湿润的温暖遇到了我们;我们的眼睛为颜色鲜明的花与多汁的果实所吸引……”是的,济慈的诗总能带给我们一种温暖。
尽管父母早逝,自身体弱多病,济慈的诗歌却充满亮丽的色彩,富于活力与生气。
这源于他对生活、对大自然、对一切美的事物发自内心的热爱。
在《秋颂》这首诗里,济慈向我们铺陈了秋天的迷人风光,热情地歌颂了秋天之美。
全诗分为三节,应对着秋天的三个时段。
第一节为初秋景象,诗人在这里表现的是秋天的成熟之美。
济慈秋颂深度解析
济慈秋颂深度解析
一、济慈的生平简介
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年)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与雪莱、华兹华斯齐名。
他短暂的一生充满坎坷,25岁时因肺病英年早逝。
尽管如此,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二、秋颂的背景分析
《秋颂》(Autumnal Equinox)是济慈创作于1819年的一首诗歌,是他晚期作品的代表之一。
当时,济慈身体状况恶化,面临病痛的折磨,但他依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创作。
这首诗歌描绘了秋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爱情和艺术的热爱。
三、秋颂的诗歌鉴赏
《秋颂》共分为四节,每节都以“秋天”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展现秋天的美丽。
诗中运用了大量自然景象,如落叶、夕阳、熟透的果子等,形象地表现了季节的变化。
同时,诗人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命和艺术的执着追求。
四、秋颂的深度解读
《秋颂》表面上看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歌,但实际上,它反映了济慈对生命、死亡和永恒的思考。
在诗中,秋天被视为一个成熟、丰收的季节,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美好。
济慈通过对秋天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五、秋颂的现实意义
《秋颂》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歌,更是一首关于生命、爱情和艺术的哲理诗。
它告诉我们,在面对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压力时,要珍惜当下,拥抱生活,追求美好。
同时,这首诗歌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励我们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通过深度解析《秋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济慈的诗歌艺术和人生观念。
[整理]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简介(汉英对照)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1795-1821)写给恋人芬妮·勃劳恩的情书。
1818年,23岁的济慈认识并爱上了邻家少女勃劳恩,并在伦敦订婚。
后来,他因看护弟弟而传染了肺结核病。
1820年,他在友人的陪伴下去意大利休养,但还是于1821年2月23日在罗马去世。
此信写于济慈去世前不久,表达了他对恋人的爱,以及对两人关系的担忧。
”1818年的秋天,弗朗西丝·林顿的名字还是芬妮·布劳恩,在汉普斯蒂德她遇见了名叫约翰·济慈的诗人。
这位默默无闻的林顿夫人,正是现在举世闻名的济慈未曾提起过的情人。
直到去世7年后,芬妮的身份才为人所知。
尽管她曾把她和济慈的爱情故事讲给她的孩子们听,也向他们展示过济慈写给她的书信,但同时她也要他们保证不将此事告诉他们的父亲。
然而当1872年路易斯·林顿逝世后,她的孩子们(主要是赫伯特)便将母亲的故事换为大笔收益。
他们确实大赚了一笔。
虽然济慈死于1821年,年仅25岁,当时并不出名,但其后几年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他的才华。
现在他被认为是英国最伟大的诗人。
他的诗作十分畅销,1848年,首部济慈传记出版发行,由理查德·蒙克顿·米尔斯和济慈的几位朋友写成,然而其内容也激怒了不少人。
比如珀西·雪莱在挽歌《阿多尼斯》中指出,米尔斯的传记把济慈描绘成了一个被攻击性评论害死的病弱梦想家,这个形象过于感伤同时也犯了精神上的错误。
虽然传记中有提到济慈与一个年轻小姐订婚,但未论及她的姓名。
芬妮见证了济慈的名声渐起,或许她也读了不少赞颂济慈的书籍。
但她从没道出过自己身份,也没有对济慈的生活表现出很大兴趣。
他的丈夫只知道她作为那位诗人的邻居在汉普斯蒂德见过面。
然而她一直把济慈写给她的情书留在身边,整整有三打;其中许多是短笺,其余则是长篇累牍的示爱,还有一些是出于嫉妒的胡言乱语,流露出济慈不为人知的一面。
济慈的诗 (3)
济慈的诗济慈(John Keats)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之一,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诗歌才华难以言传,但济慈的诗歌作品却展现了他对自然、爱情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和独特感悟。
一、济慈的生平济慈出生于1795年,早年失去了父母,由外婆和监护人抚养长大。
他的童年在贫穷中度过,但他却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济慈在16岁时开始写诗,并从医学院辍学,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尽管济慈的诗歌才华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可,但他的诗歌面临着批评和冷落。
尽管如此,济慈并没有被打败,他坚定地追求自己心中的诗歌理想。
他的朋友们对他的才华赞不绝口,并给予了他极大的鼓励和支持。
然而,济慈的生命注定是短暂的。
他在25岁的时候因结核病离世,但他的诗歌作品却存世至今。
二、济慈的诗歌风格济慈的诗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而著名。
他的诗歌表现出对美丽、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感悟,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短暂性的思考和对死亡的恐惧。
济慈的诗歌语言十分流畅和优美,他善于运用诗歌形式和押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歌常常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和壮观来表达他内心的感受。
济慈的诗歌还常常涉及到对爱情的描写,他以深情款款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甜蜜和痛苦。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爱情的执着。
三、济慈的代表作品1.《致夏天》这首诗表达了对夏天美丽的赞美和对生命短暂性的思考。
济慈通过描绘美丽的夏天景色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时光的流逝的担忧。
2.《秋天的乐器》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壮观。
济慈通过描述自然的声音和颜色来表达对秋天的赞美。
3.《斯普林》这首诗是济慈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和对生命力的赞美。
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和鲜明的形象来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四、济慈的影响济慈的诗歌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诗歌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赞赏。
他的诗歌作品表达了对美、自然和生命的独特感悟,对整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济慈简介
济慈简介JohnKeats(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他的父亲以经营马车行为业,生活比较富裕。
1804年父亲去世,母亲再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810年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管他们弟兄的财产。
1811年,济慈由保护人安排离开学校,充当医生的学徒。
他对医学并不厌弃,但也喜好文学,并在中学的好友查尔斯·克拉克的鼓励之下开始写诗,模仿伊丽莎白时代诗人埃德蒙·斯宾塞。
1815年10月,济慈进入伦敦一家医院学习。
这时他已热爱写诗,深受诗人亨特和华兹华斯的影响。
1816年5月在亨特所编《检察者》杂志发表十四行诗《孤寂》。
1816年7月,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继续学习外科。
同年夏写成十四行诗《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
10月间经克拉克介绍,与亨特相识,并与雪莱、哈兹里特、兰姆等人来往。
11月间,济慈决心从事文学创作,通知他的保护人,放弃学医。
1817年,济慈出版第一部诗集,其中大多带有模仿的痕迹,但也有佳作,如上述的读荷马史诗的十四行诗和《蟋蟀与蚱蜢》等,而《睡眠与诗》则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给人们以安慰,并提高他们的思想。
诗集出版后得到好评。
4月,济慈写作长诗《恩底弥翁》,以凡人恩底弥翁和月亮女神的恋爱故事为题材,虽嫌松散,但已显出他对周围世界中的美的境界的敏感和独特的语言表达能力。
与此同时,济慈也形成了许多对哲学和艺术的观点,其中著名的有“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根据济慈的解释,在一个大诗人身上,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如莎士比亚就突出地具有这种能力。
1817年冬,济慈在伦敦与华兹华斯相见。
虽然他仍然钦佩华兹华斯的诗,却不喜欢他的为人。
和亨特也渐渐疏远。
1818年3月,济慈去外地照顾患病的弟弟托姆。
这时他写成取材于薄伽丘的《十日谈》的叙事诗《伊萨贝拉》。
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强调感官享受转而强调思想深度。
诗人济慈的简介
诗人济慈的简介济慈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其诗歌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诗人济慈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人济慈的简介约翰·济慈(John Keats),英诗作家,1795年10月31日出生于英国伦敦,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等作品。
1821年2月,济慈在罗马病逝。
父亲是马厩的雇工领班。
自幼喜爱文学,由于家境窘困,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
其父母在其青少年时期便相续去世,虽然与兄弟和姐姐相互支持,但过早失去父母的悲伤始终影响着他。
在埃菲尔德学校(EnfieldSchool),济慈接受了传统正规的教育,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济慈受到了师长克拉克(CharlesCowdenClarke)的鼓励。
年轻的济慈非常钟爱维吉尔(Virgil),14岁时,他将维吉尔的长诗《艾涅阿斯纪》("Aeneid")翻译成英语。
1810年,济慈被送去当药剂师的学徒。
五年后济慈考入伦敦的一所医学院,但没有一年,济慈便放弃了从医的志愿,而专心于写作诗歌。
济慈很早就尝试写作诗歌,他早期的作品多是一些仿作,1817年,济慈的第一本诗集出版。
这本诗集受到了一些好的评论,但也有一些极为苛刻的攻击性评论刊登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一本杂志(Blackwood`smagazine)上。
济慈没有被吓倒,他在来年的春天复印了新诗集《安迪密恩》(“Endymion”)。
1818年夏天,济慈前往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旅行,途中得到消息说他的兄弟汤姆得了严重的肺结核,济慈即刻赶回家照顾汤姆。
这一年年底,汤姆死了,济慈搬到一个朋友在汉普斯泰德(Hampstead)的房子去住,现在人们已将那所房子认为济慈之家。
在那里,济慈遇见并深深的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女邻居,芬妮·布朗(FannyBrawne)。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疾病与经济上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济慈,但他却令人惊讶的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圣艾格尼丝之夜》《秋颂》《夜莺颂》《拉弥亚》和《致秋天》等名作,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强烈感受和热爱,赢得巨大声誉。
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生平简介
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生平简介严济慈简介:严济慈1901.1.23-1996.11.2,名泽荣,学名寓慈、济慈,字华庭、慕光,号子祥、厂佛、岸佛。
浙浙江东阳人。
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系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应用物理所所长东北分院院长、技术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及名誉主席、九三学社副主席及名誉主席、南京大学物理学院著名校友、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开创人之一。
其实上面的严济慈简介并不能完全的包括严济慈先生光辉的一生,严济慈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简单的文字无法完全传达出严济慈先生贡献。
严济慈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他还是我国光学仪器研究和光学研究方面的奠基人之一。
1931年他在钱临照的协助下开展了压力对照相乳胶感光性能影响的研究,在一年之后1932年发表了打一份这方面的论文《静压力对照相乳胶剂感光性之影响》。
弥补了当时对照相乳胶感光性能的理论研究。
严济慈的一生有他参与主持发表的论文共有53篇,有11篇是他在法国工作时发表的,其余42篇都在北京物理研究所工作时发表的。
他的论文分别在《中国物理学报》《法国科学院周刊》等国内外知名重要学术上刊发,1986年国家科学出版社汇总出版了《严济慈科学论文集》严济慈还著有初中到大学10余种数学.物理教科书,他在1992年分别给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写信陈述要重点支持建设好一批科学技术大学的重要。
他的信得到了江泽民等国家领导同志的批示,这是严济慈推动创办精品大学的重要举措。
严济慈是我国近现代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其在抗战爆发之后不是选择留在国外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是在抗战爆发之后历尽艰辛的回到了危难中的祖国,并且为抗战做出了自己作为一个物理学家和教育家能够做到的最大的努力,堪称是一位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人民的爱国人士。
下面讲一下严济慈在昆产军需仪器的故事。
john keats名词解释
John Keats 名词解释1. 引言约翰·济慈(John Keats)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以其感性、富有想象力和美丽的诗歌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John Keats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解释,探讨他的生平、作品和影响。
2. 生平约翰·济慈于1795年10月31日出生在伦敦一个工人阶级家庭中。
他从小就展现出对艺术和文学的兴趣,并在早年受到了古典希腊文化和罗马神话的影响。
然而,他的父亲去世后,家庭陷入贫困,这使得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并找工作来支持家庭。
尽管如此,济慈坚持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并在1818年发表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奥德与其他诗篇》。
这本诗集虽然没有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但为济慈赢得了一些批评家和同行诗人的赞誉。
然而,在1820年代初期,济慈的生活受到了许多不幸的打击。
他失去了他深爱的兄弟汤姆,同时自己也被诊断出患有结核病。
面对这些困难,济慈决定放弃医学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
然而,他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最终在1821年2月23日去世,享年仅25岁。
尽管他的生命非常短暂,但他留下了一系列优秀的诗歌作品,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3. 作品约翰·济慈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以下是他最著名和具有代表性的几首诗歌:3.1《致太阳》(“To Solitude”)这首诗探讨了孤独和自我反思对于个体成长和内心平静的重要性。
济慈通过描绘大自然和内心世界之间微妙而美丽的联系来表达这种思想。
3.2《秋天时节》(“To Autumn”)这首诗是济慈最后完成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它描述了秋天的美景和大自然变迁的景象,以及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思考。
3.3《希腊古物》(“Ode on a Grecian Urn”)这首诗是济慈最受欢迎和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
它探讨了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描绘一个古希腊花瓶上的画面,表达了对美、时间和永恒存在的思考。
约翰·济慈简介
约翰·济慈简介外国诗两首分析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1.《蝈蝈与蛐蛐》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
“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在诗人的联想中,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在诗人的心灵中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是诗人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2.《夜》这首小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
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虽不言静而静自现。
这里既有听觉,又有视觉,也有与白日的联想和对比。
第二节接着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To Fanny Brawne
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1]济慈的父母在其青少年时期相续去世。
济慈很早就尝试写作诗歌,他早期的作品多是一些仿作。
1817年济慈的第一本诗集出版。
这本诗集受到一些好评,但也有一些极为苛刻的攻击性评论刊登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杂志上。
济慈没有被吓倒,他在来年的春天付印了新诗集《恩底弥翁》。
随后他令人惊讶的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圣艾格尼丝之夜》、《夜莺颂》和《致秋天》等名作。
[1]1820年3月,济慈第一次咳血,之后不久,因为迅速恶化的肺结核,1821年2月23日,济慈病逝于意大利罗马。
他的书信,手稿等作品主要都收藏于哈佛大学Hughton图书馆,部分收藏于大英图书馆、位于北伦敦的济慈纪念馆等。
[1]To Fanny Brawne, 13th October, 1819. College StreetMy dearest Girl;This moment I have set myself to copy some verses out fair. I cannot proceed with any degree of content. I must write you a line or two and see if that will assist in dismissing you from my Mind for ever so short a time. Upon my soul I can think of nothing else—The time is passed when I had power to advise and warn you against the unpromising morning of my life—My love has made me selfish. I cannot exist without you—I am forgetful of every thing but seeing you again—my life seems to stop there—I see no further. You have absorbed me. I have a sensation at the present moment as though I was dissolving—I should be exquisitely miserable without the hope of soon seeing you. I should be afraid to separate myself far from you. My sweet Fanny, will your heart neverchange? My love, will it? I have no limit now to my love. Do not threat me even in jest. I have been astonished that Men could die Martyrs for religion—I have shuddered at it—I shudder no more—I could be martyred for my religion—Love is my religion—I could die for that—I could die for you. My creed is love and you are its only tenet—You have ravished me away by a Power I cannot resist: and yet I could resist till I saw you; and even since I have seen you I have endeavoured often “to reason against the reasons of my love.” I can do that no more—the pain will be too great—My love is selfish—I can not breathe without you. Yours foreverJohn Keats我亲爱的姑娘:此刻我正准备撰写几个诗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杰出的英国诗人作家之一,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济慈才华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
他善于运用描写手法创作诗歌,将多种情感与自然完美结合,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影子。
他的诗篇能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
他去世时年仅25岁,可他遗下的诗篇誉满人间,他的诗被认为完美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特色,济慈被人们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在济慈青少年时期,他的父母便相继去世。
他有三个弟弟
约翰·济慈(其中一个夭折)和一个妹妹,但那种过早失去父母的悲伤始终影响着济慈。
在埃菲尔德学校(Enfield School),济慈接受了传统正规教育,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济慈受到师长克拉克(Charles Cowden Clarke)的鼓励。
年轻的济慈非常钟爱维吉尔(Virgil),14岁时,他将维吉尔的拉丁语长诗《艾涅阿斯纪》(“Aeneid”)翻译成英语。
1810年,济慈被送去当药剂师的学徒。
五年后济慈考入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但没有一年,济慈便放弃了从医的志愿,而专心于写作诗歌,他早期的作品多是一些仿作。
济慈手稿:灿烂星辰济慈创作的第一首诗是《仿斯宾塞》,接着又写了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他的这些早期诗作收集在1817年3月出版的第一本诗集《诗歌》中。
这本诗集受到一些好评,但也有一些极为苛刻的攻击性评论刊登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杂志《Blackwood’s magazine》上。
济慈没有被吓倒,他在来年的春天付印了新诗集《恩底弥翁》(“Endymion”),这是他根据古希腊一个美丽神话写成的,全诗想象丰富,色彩绚丽,洋溢着对自由的渴望,表现了反古典主义的进步倾向。
1818年夏天,济慈前往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旅行,途中得到消息说他的兄弟汤姆得了严重的肺结核,济慈即刻赶回家照顾汤姆。
这一年年底,汤姆死了,济慈搬到一个朋友在汉普斯泰德(Hampstead)的房子去住,如今的人们已将那所房子认为济慈之家。
在那里,济慈遇见并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女邻居,方妮·布朗(Fanny Brawne)。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疾病与经济上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济慈,但
济慈手稿:踮着脚,我站在小山岗上他却令人惊讶的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1818
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艾格尼丝之夜》《海伯利安》等著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
1820年3月,济慈第一次咳血,之后不久,因为迅速恶化的肺结核。
1821年2月23日,济慈病逝于意大利罗马。
他的书信,手稿等作品主要都收藏于哈佛大学Hughton图书馆,部分收藏于大英图书馆、位于北伦敦的济慈纪念馆等。
约翰·济慈代表作品
《仿斯宾塞》、《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白天逝去了》、《生命之手》、《安迪密恩》、《海伯利安》、《蝈蝈和蛐蛐》《每当我害怕》《哦,孤独》《明亮的星》《人生的四季》《给拜伦》《咏阿丽莎巉岩》《初读贾浦曼译荷马有感》《无情的妖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