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哲学给人的印象通常是晦涩难懂,说的道理又是玄而又玄的那种,所以历史中有很多阶段,人们觉得哲学是玄学,对实际生活作用不大。其实会这么认为的人,很多都没有好好研读过哲学著作,我认为哲学是元知识、元理学!哲学追求的是“穷理”,穷尽尽头去追寻道理的真正含义。

哲学一词的希腊文是Φιλοσοφία/ Philosophia (英文是philosophy)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ein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是名词,其指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爱智慧,爱智慧这个动宾词组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或事物,即是人类为了提高认识思维能力,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的思想认识活动。最早使用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者)这两个词语的是毕达哥拉斯。

哲学研究的是思考方式,是爱智慧,智慧不是所有学科的根本吗?而且哲学还研究人,对道德进行剖析,并讨论了超过25个世纪,如果哲学真的没用,哪会让世界上那么多智者对其孜孜不倦地探索呢?

我写公众号以来,唯一觉得写作稍微困难的就是哲学范畴,哲学这个系统传承地非常好,因为每一个杰出的哲学家,都做了很多推翻前人的研

究,经常就是一个学派的去批评另一个学派的,再出现新的学派继续去颠覆和批评前者,如此反复地进行了两千六百多年。因此,要写一位哲学家的观点时,就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研究,各种学派之间的区别,几乎每一位哲学家之间的观点都至少存在着一部分细微的差距,就连对一个“形而上学”,大家都争论不休。

对于国内很多大学生,在读大学时都学过马哲(这也使很多人对哲学较反感,当时估计被逼怕了),马克思就批评过形而上学,他是受黑格尔的影响,由于反感教条主义的只讲形式,不究实质,黑格尔把形而上学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世界上的道理何其之多,但你不会觉得每一个都很有道理,只有部分的道理能说服你,那何不把哲学看成一个自助餐厅,你要先走进这个“餐厅”,看到了各种“食物(即理论)”,你自然会选择你喜欢吃的,那现在的你应该做什么?就是先走进去。

目前,我已经写了三篇关于哲学的文章,介于篇幅关系,每一篇我都是浅尝即止,任何哲学理论,研究的人都可以针对一点写出几十万字,公众号的文章显然是做不到的,我只能为大家打开一扇“自助餐厅”的大门,为大家提供一点菜单,想要品尝的自会深入其中。这三篇文章,我在公众号中把其归类在欧洲历史中,毕竟哲学对整个西方社会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希腊人真的为如今的文明做了巨大贡献。

点。笛卡尔的理论,我不感冒,因为说服不了我,觉得他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而康德的成功之处,就是融合了两个对立学派之间的矛盾。不管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其实立论都是片面的,因为是片面的,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就经不起推敲。而康德的逻辑思维之缜密,把你能想到的漏洞都提前想到了,这就非常不容易了。

这几天晚上,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无意间从网上看到了一个采访,十三邀的许知远采访陈嘉映,他1952年生于上海,小时候随父母去了北京,自学德语、俄语、英语及其他学科,第一年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北大哲学系,翻译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随即受到美国大学邀请,去读了哲学博士,回国后在上海和北京的高校担任哲学系教授,许知远认为他是中国最接近,并且称得上是哲学家的人。陈嘉映教授的话,让我太震撼了,他思考的角度之精彩,是我许久未在一个活着的人类身上感受到的,历史中很多智者,留给我们的智慧瑰宝何其之多,但是还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人,能让我有此感受的人不多。他让我觉得他活得真是非常通透,也许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与我们同宗,所以他的理解更能打动我吧!

陈嘉映教授说:“生活中处处是哲学。”他谈起当年年轻时,初读康德时的激动,觉得康德解决了决定论和自由的问题,二律背反理论,让他开心不已。特别是中国以前几个重大的时代转变,他是亲历者,而且在美国也生活过,他的感悟让我觉得自己是非常幸运的,因为要写康德,

所以我才开始搜索资料,才能看到他的采访,真的获益良多,非常推荐大家去看一下。

他这么形容哲学:“追求根本的道理,追求道。”学好哲学,能让人活得更明白。一个对思想与道德无所追求的人,精神层次肯定就不高。康德是非常反对功利主义的,陈嘉映教授对现下的很多现象都做出了回答,非常幽默又富有哲理。

伊曼努尔·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任教,这一时期是他思想上的“前批判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讲授多门学科,同时发表了许多关于自然科学的著作。1770年被聘为教授,他的思想转入“后批判期”。从1781年开始。他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3部著作。这标志他的批判哲学体系的诞生,并带来了一场哲学上的革命,被誉为“哥白尼革命”。1793年他因一些观点,被告蔑视基督教教义,遇到一些麻烦。但他仍不断探索和写作,直到1804年2月12日病逝。

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唯理论)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经验论),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由于他所有的理论涉及范围太广,在短短的文章中,是很难全都介绍的,所以我就从中选取了,他最著名的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浅谈点读后感。

以1770年为界限,康德的思想可分为“前批判时期”和“后批判时期”。在1770年之后,康德潜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学。1781年,他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该书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

陈嘉映教授都说,他现在都对哲学很多事情不明白,所以我这个哲学初尝者,只能把我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还是那句话,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买书研究。

先来看看《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目录,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对书的目录有着一点执着,我喜欢在看书之前,先从书的目录中感觉作者,他的讲述方式,是否能让我喜欢,是我选书的一个重要标准。书的目录就能看出作者对他的想法的铺陈,是一个什么样的脉络,内在逻辑联系在哪里,目录中都能窥知一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