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产业布局专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外两种较简单的检验市场分割的方法: Young , A. , 2000. The razor’s Edge : 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5 , 1091 —1135. 白重恩:《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 趋势》,《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计算公式: 分别代表据绝对差和平方差,Sij代表产业部门j在i省产出 中所占的份额,Sj代表j产业在全国产出中占比的平均水平。

差值总和越大,代表产业越集中,趋同化不严重; 差值总和越小,代表产业越分散,趋同化越严重。 图表1显示: 50-60年代:产业分散化相对稳定

文革初期:产业趋同化有所下降(中央政府推动产业多元化) 1969-1978:差值和下降18%,产业更分散,趋同化现象严重 1978-1992:继续下降25%,趋同化进一步加剧
8. 产业布局
内容摘要


分权化改革
地方政府间竞争 重复建设

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动机问题
中国产业布局的主要问题
1、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
2、地区差距扩大化
一、经济转轨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
产业结构趋同化的背景:经济体制改革

财政分权化 扩大地方、部门和企业的投融资权限
国有商业银行分权化
人事任免权下放到地方政府
(2)在任官员相对于其前任的经济绩效对他们的晋升(终止) 有正(负)的效应。
(3)经济绩效对升迁的影响随时间不存在明显的变化趋势。
中国学者的观点(3)

王永钦等(2007)指出,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和发展 本地的战略产业,往往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分 割、干预地方政府信贷行为、建立开发区等行为扶 持战略产业中的企业,这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和社会产出的损失。
中国的分权化改革(2)
地方主导产业可以带来 GDP增长率、就业和地方财 政收入
地方政府有足够的激励去利用保护主义保护本地主导产 业
市场分割,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难以退出市场
重复建设形成后地方政府之间的恶性竞争
费率竞争:减免税收、赠送土地、降低贷款利率
资源争夺:棉花大战、蚕茧大战、生猪大战等
市场封锁:运用行政乃至法律手段建关设卡,防止本地资
源的流出以及外地加工品的流入
财政支出竞争: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教育、医疗、基础设
施)吸引外地资源流入,增加本地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积累

地方保护的手段之一:税收竞争

地方保护的手段之二:土地低价出让

地方保护的手段之三:财政支出竞争

地方保护的手段之四:市场分割
其中,市场分割指数的衡量指标是地区间 9 种商品相对价格的 方差。控制变量包括人均资本、人均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 政府占GDP比重、通货膨胀率、进出口占GDP比重、中部和西 部的哑变量。
标尺竞争(Yardstick competition)
地方政府有足够的动力去扶持本地主导产业
重化工业的重复建设

周黎安等( 2005 )运用 28 个省和直辖市 1979-2002 年的面板 数据,考察了中国省级官员的晋升机制,发现:
(1)经济绩效对这些省级官员的晋升(终止),有正(负) 的效应。
中国学者的观点(2)

陆铭等(2004)指出,在财政分权体制下,由于地 方经济增长直接关系到当地的财政收入和就业,也 影响到对于地方官员的绩效评价,地方政府拥有发 展地方经济的激励,因此各个地方会争先恐后地发 展一些所谓的战略性产业,而这些战略性产业并无 地方特色,都是重复建设的。
中国的分权化改革(1)
关键性因素:地方政府掌握人事权
中央政府 人事 业务指导
中央各职能部门
地方政府 业务指导 人事任免、经费拨付以 及经费使用等 地方各职能部门(工商、税务、银行、物价、卫生、检疫、 环保等)
中国地方政府分权化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点:

单一制度特征。地方政府缺乏独立的பைடு நூலகம்法权,必须服从中央政府,接受 中央政府的考核。二者在地位上不对等。 过渡性特征。地方政府的权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发生变化 优惠政策。中央政府仍掌握着大量优惠权力,能否得到它要看地方政府 的讨价还价能力 非正式的财政关系。地方政府可以在正式财政制度之外拥有预算外财政 收入

中国学者的观点(1)

林毅夫(2007)指出,由于后发优势的存在,中国的企业很 容易对下一个有前景的产业产生共识,这些产业容易吸引 投资,也容易被政府扶持成为“主导产业”,从而导致这 些产业的重复建设,这叫做投资的“潮涌现象”。在21世 纪初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过程中,此类“英雄所见略同” 的产业集中于重化工业,因此产生了一轮重化工业的浪潮, 地方政府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发生潮涌现象的行业中, 全社会对行业的良好前景( 如
产业升级方向、总需求、成本等外部环境因素) 存在共识, 引发大量企业和资金在几乎同一时间涌入一个或几个行业。 但投资设厂过程中行业内各企业之间彼此协调困难、对投 资总量信息难于估计, 导致了事后产能过剩的发生, 并造成 行业内企业普遍开工不足, 市场价格下降, 乃至企业大量亏 损破产等严重后果。

发达国家的特征是所有产业都已经处于世界产业链的最前 沿,对于国民经济中下一个新的、有前景的产业是什么, 企业家的看法很不相同,不会形成社会共识,政府也不可 能比企业有更准确的信息,选错主导产业是正常的。
但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处于世界产业链的较低位置,在 产业升级时,企业所要投资的是技术成熟、产品市场已经 存在、处于世界产业链内部的产业。此时下一个新的、有 前景的产业是什么,已成为企业和政府所掌握市场共同知 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选错主导产业的可能性会大大降 低,这就是中国的所谓“后发优势”。



选择性产业政策的弊端


政府有足够的信息和能力去选择正确的主导产业吗?
如果政府选择的主导产业是错误的,则再对其进行 扶持,不仅扭曲了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而且 使被扶持的产业效率低下、竞争力下降。 例如,日本成功的家电产业并未获得政府太多的扶 持,而失败的信息产业却获得了政府的大量扶持

中国是如何避免上述问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