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0.古诗三首—山居秋暝 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课堂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课堂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篇《山居秋暝》,培养学生对自然风景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秋天的色彩、情感的认知。

3.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能理解诗意,感知诗歌中的情感。

2.能够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认知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1.课文《山居秋暝》的课文原文。

2.教师准备的PPT或图片展示相关的秋天风景图片。

3.学生课堂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引入话题:“你们对秋天有什么了解?觉得秋天有什么特点?”2.学生进行简短讨论,引入本课的主题。

学习课文(15分钟)1.教师朗读《山居秋暝》,让学生跟读。

2.教师解释生字词、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学生大声朗读或分组朗读。

分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2.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表达,其他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情感表达(10分钟)1.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回味诗篇中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秋天的感受。

2.鼓励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可以是句子、诗歌、画面等。

小结(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2.鼓励学生思考诗篇中的情感,激发对文学的兴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山居秋暝》这首诗歌,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学生也有机会通过语言表达展示自己对秋天的认知和感受,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第【1】篇〗设计意图《古诗词三首》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讲读课文,教学内容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范文。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储备,随着年级的增长,古诗词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本节课着眼于通过精读引领教学为学生创设语言构建的学习情境,重点进行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单元要素,教者制定了本课阅读教学主要策略:1.重视学习内容的一课一得。

初步感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课外古诗,拓展能力。

2.构建系统性的学习梯度,渗透“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等学习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3.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说话、写话,初步掌握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实现“认知——实践——迁移”的整合教学。

学习目标1.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山居秋暝》。

学习重点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紧扣主题,巧妙导入1.点明主题,复习古诗师:同学们,“四时景物皆成趣”,不同的景物都能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你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请齐读课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王维。

这首诗描绘了山居秋天黄昏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诗中描绘的景色优美,意境深远,语言朴实,富有诗意。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需引导。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描绘和赞美还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感受诗中的美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作者王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体会诗中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2.难点: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山居秋暝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中的美景。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诗中美景的理解和感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材:准备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山居秋暝的图片,配以轻松愉悦的音乐,营造美好的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思考秋天的特点。

2.呈现(5分钟)教师出示《山居秋暝》的诗文,引导学生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随后,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第【1】篇〗山居秋暝教案一、导语设计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山居秋暝。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参书p56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诗体名。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

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绝句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

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

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

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描绘了山居秋日的宁静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全诗押韵严格,对仗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诗收录于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旨在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古诗词。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他们可能还难以深刻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出发,逐步挖掘诗中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在感受美景的同时,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学会从自然景观中感悟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难点: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美景;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效等多媒体的课件。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诗词卡片等。

3.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这首诗,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山居秋日的美景,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激发对诗文的兴趣。

教师简介诗人王维及其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随后,逐句解析诗文,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山居秋暝》的背景故事和作者屈原。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意境。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挖掘诗歌中隐藏的哲理。

3.将诗歌中的意象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比喻。

2.展示诗歌中的意象应用。

四、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课件:包括《山居秋暝》的诗歌原文和注释。

3.板书内容:《山居秋暝》作者、背景故事、核心词汇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秋天山居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氛围。

2.新课讲解(15分钟)•介绍《山居秋暝》的作者屈原,并讲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含义。

•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和隐喻比喻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诗歌品味(20分钟)•分段让学生朗读和品味诗歌,引导他们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感情。

4.情感体验(15分钟)•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山居秋暝》的理解和感受。

5.诗歌运用(20分钟)•分组让学生创作以《山居秋暝》为题材的小故事或诗歌,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想象。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屈原的作品,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社会背景。

2.开展有关秋天或山居生活的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诗歌中的意象。

七、课堂总结通过问答或小测验形式复习诗歌内容和重点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八、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山居秋暝》中的一段诗歌并理解其意义,写下对诗歌的感想。

以上就是针对《山居秋暝》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的古代诗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山居秋暝》。

–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能够正确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能够运用所学诗词知识,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感悟诗词背后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人文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山居秋暝》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情感表达和创作。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抒情情感。

2.进行自由创作,结合个人体验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课文《山居秋暝》教材及相关辅助资料。

2.音响设备。

3.教师提前准备的课堂设计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山居秋暝》的意境。

二、导入•通过提出问题或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进行猜测。

三、正式教学1.听课文朗读。

2.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和情感表达。

3.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意蕴和构思创作思路。

4.学生展示创作成果,进行欣赏和互动交流。

四、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呼应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山居秋暝》的意境和情感,并进行创作表达。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山居秋暝》的内容和意境;2.能够理解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掌握一些诗歌的基本表达技巧。

能力目标1.能够形象地描绘诗中的景色和情感;2.能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美好的热爱和向往;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含《山居秋暝》的诗歌内容、相关图片、课堂活动安排等;2.学习资料:提供给学生的课文材料或复印件;3.教学辅助工具:黑板、彩色粉笔、音响设备等;4.教学道具:如描绘自然景色的图片、音乐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与《山居秋暝》相关的音乐,营造出静谧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向往。

2. 学习诗歌(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山居秋暝》,理解诗歌内容并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体验(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山居秋暝之中,让学生通过感官体验来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 表达情感(15分钟)学生就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和理解,以及对诗歌的感受进行表达,可以通过写诗、画画等形式。

5.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展望未来诗歌学习的重点和方向。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在对诗歌进行情感体验和表达中得到了锻炼,培养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例和情境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诗歌文学的魅力。

五、延伸阅读1.《山居秋暝》的作者王维是我国古代唐代著名诗人,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其他诗歌作品;2.继续学习其他古代诗人的诗歌作品,比如杜甫、李白等,感受不同的诗歌风格和人生感悟。

以上是针对《山居秋暝》这首诗歌设计的优质课教学方案,希望能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开展诗歌教学,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难点)教学安排:一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简介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

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

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

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

(出示课题)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

(节奏停顿,语气语调)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山居秋暝》课案(网友来稿)教案》。

(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新雨——清空山——幽秋意清明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

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

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

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

“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创意】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1.一课时2.学法指导课【预习要求】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1自读自诵2.欣赏品诗方法3.学写诗联赏析【教学线索】1.用译写解说内容2.用描述表现诗境3.用吟诵传情达意4.用评说深入赏析【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板块一自读自诵(一)知人论世读经典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2方法指导1)姓名字号2)朝代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4)重要成就5)代表作品6)写作背景3示例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

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2、译读,边读边译。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山居秋暝》这首诗歌。

2.能够通过阅读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诗歌。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理解诗歌的意思。

2.学生掌握并背诵诗歌。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诗歌。

四、教学准备1.课文《山居秋暝》的课件。

2.老师准备的重点字词、句子的教学PPT。

3.黑板、彩色粉笔。

4.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表。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师生合作讨论:请学生观察诗歌的标题《山居秋暝》,请问大家对这个标题有什么理解?2.引出课文: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山居秋暝》的背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2.师生共同解读生字生词,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

第三步:诗歌朗诵(1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的朗诵练习。

2.指导学生调整语音语调,体现诗歌的意境。

第四步:情感体会(10分钟)1.讨论:请学生谈谈诗歌中表达的意境,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发表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第五步:书写与背诵(10分钟)1.让学生进行《山居秋暝》的书写训练,注意书写规范和字迹工整。

2.学生进行诗歌背诵训练,强化记忆。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1.师生共同讨论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布置完成《山居秋暝》课文的默写和背诵作业。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山居秋暝》这首诗歌,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发现美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活跃,并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诗歌背景的解读,增加学生的文学修养。

以上便是本节课的详织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

[教材分析](一) 教材地位与作用《山居秋暝》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的内容。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

诗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语言优美,充满情趣和韵味。

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致独特的韵味,引导学生品味、积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并不陌生,小学大纲中要求必背诗歌篇目是75首,学生有古诗学习经历。

古诗语言高度凝练,意境传神。

但过往的古诗学习,不讲意境,一味要求背诵,使学生一听到“古诗”二字,马上浮现“背诵”二字,实在是头痛欲裂。

虽然学生对古诗不陌生,但是因为不喜欢,使很多学生诗中没有走进古诗,没有深入了解过它。

(三)设计理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根据这一要求,结合这首诗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

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目标]1. 知识能力目标:①运用自主学习法、朗读品味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

②运用情境朗读法、借助微课视频示范引领等方式,初步了解体会古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 情感与价值目标:运用名家配乐朗诵、吟唱视听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第【1】篇〗《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教学目的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

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

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

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

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

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王维。

这首诗描绘了山居秋天黄昏时分的景色和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材料。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山居秋暝》的意境较为深远,需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此外,学生对山居生活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境,体会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

3.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朗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的背景、意境和词语的含义。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自主理解诗句。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实践所学内容。

4.欣赏法:欣赏山居秋暝的景色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的全文、注释、图片等。

2.图片:准备一些山居秋暝的景色图片,用于欣赏和引导。

3.教学用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山居秋暝的景色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些景色美吗?美在哪里?”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进入诗的意境。

2.呈现(5分钟)展示《山居秋暝》的全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解释词语的含义和诗句的意境。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跟读、朗读、背诵诗句,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及时纠正发音和朗读错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巩固(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一些与诗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答。

题目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巩固所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与交流,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培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诗歌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想象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

三、诗词导入提问学生:说一说你知道哪些田园诗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进而引出古诗《山居秋暝》。

四、初读1.题目:《山居秋暝》怎么理解?(诗人在山中居住时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2.知作者: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3.点名读,指导朗读节奏。

五、析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画面?(一)雨后秋山图1.你从哪句诗体会到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2.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呢?(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3.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4.指导朗读,读出诗人的淡雅。

(二)明月清泉图1.颔联都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清泉、石)2.这两句诗你怎么理解?(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3.试着想象,诗人在这样的优美景色中会听到什么?(听到淙淙的流水声,晚归的鸟鸣声)4.配乐朗读,读出幽静。

(三)浣女渔舟图1.这里具体写了哪些景?(竹、莲、浣女、渔舟)2.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相矛盾?(不矛盾)3.你能试着说明原因吗?(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六、品读这首诗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诗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七、小结作业作业:将诗中描绘的景色用手中的笔画出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获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获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获奖教案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唐代诗人王维所作。

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山居秋天黄昏时分的宁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想象力的好材料。

同时,课文中的字词和句式也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写作基础,对诗歌也有一定的接触和认识。

但是,对于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感到困难,需要教师的耐心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和古文句式的讲解和理解。

2.对课文意境的感悟和想象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秋天山居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音韵美。

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可以设置一些选择题、填空题或者简答题,帮助学生巩固课文内容。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和评价。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如果你住在山居,你希望你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诗意的方式表达出来。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描绘了山居秋天黄昏的宁静景象。

这首诗具有鲜明的季节特色和浓郁的田园气息,通过描绘山水、光影、声音等自然元素,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艺术感染力,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优秀素材。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方面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美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会生字词,了解古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培养学生感受诗歌美感的能力;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2.难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山居秋暝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语感。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山居秋暝》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全文、注释、图片、音乐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3.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山居秋暝》,了解诗歌大意,准备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山居秋暝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优秀诗文。

作者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被誉为“诗佛”。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隐居山居所见的秋天黄昏景色,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文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字。

诗文简洁明了,意象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到作者的高洁情操,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他们可以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诗文的意义。

但部分学生对唐代诗人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可能不太了解,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补充讲解。

此外,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需要老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绘的意境,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文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山居秋暝》,了解诗人王维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意义及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文,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培养他们的高洁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文的意义及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文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山水田园诗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2.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文的节奏、韵律,培养他们的语感。

3.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诗文的意义、表达技巧等,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老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山居秋暝》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文、诗人王维的生平介绍、诗文的意象分析等。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描绘了作者在山居中度过的一个美好的秋日黄昏。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诗歌的朗读和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同时,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还需要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审美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诗歌的鉴赏,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讨论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通过情感教学,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通过讨论法,让学生发挥想象,深入理解诗歌。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课文原文、图片、音乐等。

2.黑板:用于板书重点词语和诗句。

3.教学用具:诗歌朗诵录音带、相关背景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然后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山居秋暝”,提问:“你们认为秋天的景色是怎样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课文原文,让学生自读课文。

然后教师逐句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朗读节奏。

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比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第1篇】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朗读古诗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

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

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

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以动衬静。

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时间、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

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

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

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

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

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

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

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

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

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清新、宁静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

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

——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