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水利工程施工课程设计任务书(导流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利工程施工》课程设计任务书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1 前言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和《水利工程施工》教学大纲的规定,本专业的学生有一周半时间的《水利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和掌握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程的知识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水力计算、CAD绘图、设计说明书编写等方面能得到初步训练,为毕业设计和今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流设计和截流设计,以下为导流设计的相应资料。
2基本资料
2.1工程概况
本水电站位于XC市某村境内,系YJ干流水电建设规划的梯级电站之一,距XC市公路里程约80km。
本工程主要任务是发电,水库正常蓄水位1330.00m,死水位1328.00m,总库容7.6亿m3,属日调节水库。
本工程等级为一等工程,主要水工建筑物为1级,次要建筑物为3级。电站枢纽建筑物主要由左右岸挡水坝、中孔坝段和溢流坝段(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消力池、右岸引水发电系统组成,右岸地下厂房装机4台600MW机组,总装机容量2400MW。工程枢纽处地形及工程布置见附图。
大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1334.00m,最低建基面高程1166m,最大坝高168.0m,最大坝底宽153.2m,坝顶轴线长516m;整个坝体共24个坝段,从左至右由左岸挡水坝1#~9#坝段、左中孔10#坝段、溢流坝11#~14#坝段、右中孔15#坝段和右岸挡水坝16#~24#坝段组成;溢流坝段布置5孔溢流表孔,每孔净宽15m,溢流堰顶高程1311.00m;放空中孔孔口底高程1240.00m,孔口尺寸5×8m;溢流坝段下游接消力池,消力池边墙为混凝土斜边墙,消力池边墙顶高程1224.0m,建基高程分别为1166.0m、1180.0m,底板高程为1188.0m,消力池长145m。
2.4地质条件
本水电站枢纽区属高山峡谷地形,坝址区河道由上游至下游从S75o E逐渐变为EW向,河谷呈基本对称的“V”型河谷,临江坡高大于700m,左岸坡度40o~45o,局部段达50°~55°,右岸坡度35o~45o,50º~60º。枯水期江水位1205m 时,水面宽90~110m,正常蓄水位1330m时,相应谷宽396~440m。
枢纽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上统玄武岩组(P2β),下游将涉及二叠系下统平川组(P1P)灰岩及砂岩,第四纪覆盖层分布较为广泛。第四系覆盖层主要为现代河床冲积物以及分布于两岸谷坡的崩坡积,坡残积、少量冲沟内的洪积物,两岸的阶地堆积物零星分布。河床覆盖层厚1.0~35.8m。
玄武岩坚硬性脆,而且经受多次构造作用,加之成岩过程中发育有大量的原生节理,岩石各向异性比较突出,使节理发育规律性差,方向较分散。枢纽区以中陡倾裂隙为主导优势,占裂隙总数80%以上,且分布普遍,缓倾角裂隙数量相对较少,但分布仍具有一定普遍性,裂隙产状在各部位差异较大,浅表部沿该组裂隙卸荷强烈,大部分充填次生泥。
上游围堰地基:据钻孔揭示,河床覆盖层最厚约35m,基岩岩性为P2β21杏仁状玄武岩及斑状玄武岩和P2β22杏仁状玄武岩、致密状玄武岩,根据覆盖层结构特征由下至上主要分为三层。
Ⅰ层:卵砾石夹砂层,厚4~10m,主要分布于河床中心,卵砾石成份主要为远源物质,如大理岩,花岗岩等,磨园度较好,砂为中粗砂,物质结构较紧密。分布于河床底部。
Ⅱ层:孤块碎石夹砂砾石层,厚8~19m,结构较松散,局部架空。孤、块石较多,孤、块及碎石成份主要为斑状玄武岩,新鲜坚硬。分布于河床中下部。
Ⅲ层:含漂卵砾石夹砂层,厚6~17m,漂、块石较多,结构较松散,漂石成分主要为花岗岩,卵砾石主要为砂岩、花岗岩、大理岩等。分布于河床上部。
第Ⅰ层厚度小,局部分布。Ⅱ、Ⅲ层厚度相对较大,分布连续,总体粗颗粒组成骨架,结构较松散,局部架空,根据注水资料河床覆盖层透水性为:K=3.32×10-2~8.25×10-1cm/s,可能为管涌土,透水性强,需采取适宜的防渗和排水措施以及合适的施工方法。
围堰两侧边坡整体稳定,但大致顺坡向的错动带及裂隙对局部边坡稳定不利。由于P2β21、P2β22岩体中裂隙发育,河床下部基岩为弱风化,基岩透水性为Lu=1.2~12Lu,透水性强,应切实按照设计要求作好防渗措施。
下游围堰地基:据勘测,河床覆盖层最厚约33m,由于施工弃渣原因,河床覆盖层厚度有所改变,结构特征与上围堰相近,但厚度略有差异。
Ⅰ层:卵砾石夹砂层,厚2~5m,分布于河床底部。
Ⅱ层:块碎石夹砂砾石层,厚6~14m,孤、块石较多,局部为含泥块碎石,分布于河床中下部。
Ⅲ层:含泥漂卵砾石夹砂层,厚13~21m,块石及漂砾较多,局部夹细砂透镜体,厚0.3~0.4m,分布于河床上部。
根据注水资料河床覆盖层透水性为:K=1.0×10-1~1.53×10-1cm/s,可能为管涌土,由于土体结构较松散,透水性强,需采取适宜的防渗和排水措施以及合适的施工方法。
堰基岩体为P2β14角砾熔岩和P2β13-2火山角砾集块岩、枕状玄武岩,弱风化上段下限,在河床位置最低高程约1150m,厚4~20m,下部弱风化基岩透水性为1.2~11Lu渗透性较强,应按设计方案做好防渗处理。
2.5交通及场地
本工程有铁路、国道及其他简易公路可到达,对外交通运输较方便。场内修建有进场公路、左右岸高线公路及其连接线、左右岸缆机平台公路、左右岸低线公路等,其中经左右岸低线公路可达到导流泄水建筑物进出口及上下游堰肩。
本工程地处高山峡谷地带,岸坡陡峻,阶地不发育,坝区附近可供利用的平缓山坡及滩地很少,除坝址附近库区沿江右岸黑水沟口至虎山滩分布有少量缓坡地带外,工程主要场地集中在大坝附近右岸的黑水沟内、竹子坝沟内,大坝下游左岸2.5km打罗沟沟口,大坝下游左岸3.0km大桥沟沟口及沟内,大坝下游左岸10km大盐池等较为平缓地带。
2.6材料、技术供应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