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均速度(1)
实验1 (考点精练)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解析版)
![实验1 (考点精练)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7533a6f242336c1fb95e37.png)
所以 vBC
sBC tBC
0.028m 0.2s
0.14m / s ,
比较可知,小球在 BC 段的平均速度大于 AB 段的平均速度,故 B 正确;
C 、由图可知, AC 之间的距离为 s 5.50cm 0.055m , 则整个运动过程小球的平均速度为: v s 0.055m 0.11m / s 11cm / s ,故 C 错误;
要求:①把下面的数据记录表格补充完整;
②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④如果将小车从 B 点静止释放,则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通过 AC 段的时间与 AB 段
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 BC 段的时间,因此测量小车在 BC 段的平均速度 vBC ,不可以将小车从 B 点静止释 放,故④错误。 故选: B 。
5.一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 v1 ,后一半平均速度为 v2 ,从甲地到乙地所用时间为 t ,
②已知测得 AC 段的时间 tAC 2.5s ,由图可知 sAC 80.0cm ,
则 AC
段的平均速度: vAC
sAC t AC
80.0cm 2.5s
32.0cm / s ;故②正确;
③如果让小车过了
B
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
v
s t
知,测得
AB
段的平均速度
vAB
会
偏小,故③正确;
实验 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小车到达 A 、 B 、 C 三处时电子表的 显示 [ 时:分:秒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保持较大的坡度 B.实验中误差的主要来源是小车通过的路程的测量 C.根据图中的信息可2s D.如果小车到 C 点后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 vAC 会偏小 【解析】 A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故 A 错误; B 、由于时间不容易测量,所以实验中误差的主要来源是小车运动时间的测量,故 B 错误; C 、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小车从 B 点到 C 点所用的时间 tBC 10 : 30 :18 10 : 30 :17 1s ,故 C 错误; D 、如果让小车过了 C 点后才停止计时,所计时间偏大,用公式 v s 知,速度偏小,故 D 正确。
实验一-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一-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https://img.taocdn.com/s3/m/c56912e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e.png)
实验一-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小车在平直道路上行驶的时间和距离,来计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通过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提高我们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实验装置本实验所需的装置有:•小车•轨道•计时器•测量卡尺•直尺实验步骤1.将小车置于轨道上,并在轨道的一端放置计时器,准备开始实验。
2.使用直尺和测量卡尺,测量轨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将小车放置在轨道的起点处,并用计时器记录下小车行驶到终点处所需的时间。
4.重复实验三次,并计算出平均时间。
5.使用测量卡尺测量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6.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公式为:v= d/t,其中v表示平均速度,d表示距离,t表示平均时间。
7.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实验数据本实验共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实验次数时间(s)距离(m)1 6.2 1.02 6.5 1.03 6.4 1.0数据分析和讨论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得知,小车在平均约为1米的距离内,平均需要6.3秒到达终点。
根据公式v=d/t,计算的小车的平均速度约为0.16米/秒。
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差,比如小车在行驶过程中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导致实际速度低于理论速度。
同时,在记录时间时,手动按下计时器的时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在实验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1.移动小车前,确保轨道表面光滑平坦,减小小车受到的摩擦力。
2.使用计时器时,进行多次实验并计算平均时间,以减小误差。
3.在记录距离时,使用更为准确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约为0.16米/秒。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减小误差,以得到更为准确的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无。
《测量平均速度》速度计算法,轻松掌握
![《测量平均速度》速度计算法,轻松掌握](https://img.taocdn.com/s3/m/eb699e9f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5a.png)
《测量平均速度》速度计算法,轻松掌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无论是汽车行驶的速度、运动员奔跑的速度,还是物体下落的速度,了解如何准确地测量和计算平均速度都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平均速度?又该如何测量和计算它呢?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平均速度的概念。
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简单来说,就是用总位移除以总时间。
假设一个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从 A 点移动到了 B 点,A 点和 B 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Δx,物体从 A 点移动到 B 点所用的时间为Δt,那么这个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v 就可以用公式 v =Δx /Δt 来计算。
接下来,我们看看如何实际测量平均速度。
在实验中,我们常常会用到一些测量工具,比如尺子、秒表等。
以测量一个在直线轨道上运动的小车的平均速度为例。
我们先在轨道上确定好起点和终点,并使用尺子测量出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位移Δx。
然后,让小车从起点出发,同时启动秒表开始计时,当小车到达终点时,停止秒表,记录下所用的时间Δt。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我们可以进行多次测量,然后取平均值。
比如,让小车在相同的轨道上运行三次,每次都记录下位移和时间,然后分别计算出每次的平均速度,最后将这三次的平均速度再求平均值,这样得到的结果会更加接近真实值。
在测量过程中,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
比如,测量位移时,尺子要与轨道平行,读数要准确;使用秒表时,要操作熟练,确保计时的开始和结束准确无误。
另外,如果物体的运动不是直线运动,而是曲线运动,那么测量平均速度就会稍微复杂一些。
这时候,我们需要将曲线运动分解为多个小段的直线运动,分别测量每个小段的位移和时间,然后计算出每个小段的平均速度,最后再综合考虑整个曲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再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个人跑步的平均速度。
可以选择一段固定的路程,比如 400 米的跑道。
让这个人从起点开始跑,用秒表记录下他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
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习题带答案 (1)
![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习题带答案 (1)](https://img.taocdn.com/s3/m/4d906f0d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bc.png)
1.4测量平均速度一、多选题1.如图是用照相机所拍摄的某一小球在水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
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 ,闪光灯每隔Δt 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
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小球从A 位置到D 位置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B .小球从B 位置到D 位置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C .小球从A 位置到C 位置的平均速度为3Δa tD .小球通过B 点时的瞬间速度为Δat2.在校田径运动会100m 决赛中,前30m 小明落后于小亮,后70m 小明加速冲刺超过了小亮领先到达终点,关于这次决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前30m ,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亮的平均速度小B .前30m ,小明的平均速度与小亮的平均速度相等C .100m 全程,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亮的平均速度大D .100m 全程,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亮的平均速度小3.兔子和乌龟看完师大一中的运动会深受启发,打算上演一场2020版龟兔赛跑,兔子与乌龟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兔子与乌龟是同时、同地出发的B .兔子比乌龟先到达终点C .在0至t 6时间内兔子与乌龟的平均速度相同D .在0至t 6时间内兔子与乌龟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单选题4.某学生60m赛跑的成绩是9s,如果他在前30m的速度为6m/s,到达终点冲刺的速度为8m/s,那么,他在后30m的平均速度是()A.3.3m/s B.7m/s C.7.5m/s D.8m/s5.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同一个小球从左向右运动的频闪照片。
关于小球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球在AE两点间做匀速直线运动B.小球在AE两点间做变速直线运动C.小球在AB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小于BC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D.小球在DE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6.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图。
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自由运动到达B点。
1-4 测量平均速度(分层作业)-【上好课】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解析版】
![1-4 测量平均速度(分层作业)-【上好课】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bafc7acd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7f.png)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一、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如图所示,记录了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情况,该小汽车做的是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
【答案】变速,13.5。
【解析】该小汽车在每1min 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v =s t = 3240m 240s =13.5m/s 。
2.关于平均速度,以下几中说法正确的是(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 .平均速度表示的是物体在每时每刻的速度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答案】C【解析】选项A 、C 、D :平均速度是指一个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不是多个物体,平均速度也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故A 、D 错误,C 正确;选项B :平均速度不是物体经过某瞬间的速度,故B 也错误。
所以选C 。
3.运动会上,400m 决赛,中间过程小明落后于小亮,冲刺阶段小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
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亮的平均速度大B .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C .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亮的平均速度小D .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答案】B 。
【解析】400m 决赛,他们同时到达终点,路程相等,时间相等,所以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等。
所以选B 。
4.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A 点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他撰写的实验报告(摘要)如下,请你将其报告中的问题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___________;【实验器材】小车、刻度尺、___________、斜面、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数据】如表所示,请补全表格中①和②的相关内容: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1)小车全程是做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坡度;(3)若小车被释放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AC段的平均速度比真实值偏________。
2024新八年级物理暑假衔接教材(人教版)——第一章 1.4测量平均速度
![2024新八年级物理暑假衔接教材(人教版)——第一章 1.4测量平均速度](https://img.taocdn.com/s3/m/6b8d1cb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57.png)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4 测量平均速度【思考】同学们,你如何得到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平均速度?一.实验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v=______2、测量工具:________测路程s 、_______测时间t 。
3、其它器材:小车、木板、木块、金属片。
(1)木块:调整斜面______,进而调整小车运动快慢。
一般使坡度______(较大/较小),计时更准确。
(2)金属片:①避免小车滑落;②便于测量___________。
4、实验步骤:①调整木块位置,使木板保持合适的倾角;②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标记好小车的起点,然后用_______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③释放小车的同时时启动_______计时,当小车撞击________时停止计时,测得t1。
(有时会重复两次步骤③,这是为了多次测量__________________减小误差);④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______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⑤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重复步骤②③④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时间t2和速度v2。
5、实验数据记录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t1= v1= s2=t2=v2=课前导入知识清单小车 木块木板 刻度尺金属片秒表6、测量下半段路程速度v3①下半段路程s3=__________;②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时间t3=________; ③v3=33t s =_________。
7、结果分析(1)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过程是速度越来越_____(快/慢)的______(变速/匀速)直线运动; (2)v1、v2、v3三者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二.现代测速方法超声波测距(测速):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与此同时计时器开始计时,超声波传播时碰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接收器接收到反射波就停止计时并得到时间t ,仪器由s=vt 自动测得发射点到障碍物的距离。
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2023-2024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2023-2024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e46c1b2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6.png)
《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测量平均速度》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本课是物理学中运动学部分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并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以下是我对本课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测量平均速度》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速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验操作来测量和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这一内容不仅巩固了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精神。
同时,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物理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动手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但对于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应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相结合,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掌握其计算公式v=s/t(s为路程,t为时间)。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步骤和方法。
3、科学探究: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4、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正确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首先通过讲授法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然后通过实验法引导学生亲自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最后通过讨论法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改进方法。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段物体运动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引出平均速度的概念。
讲授新知:详细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强调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内运动快慢的平均值。
【培优练习】《测量平均速度》1
![【培优练习】《测量平均速度》1](https://img.taocdn.com/s3/m/8f865a4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ab.png)
《测量平均速度》培优练习一、单选题1.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路程s与运动时间t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平均速度最大的是()A. ab段B. bc段C. cd段D. de段2.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③在0~5s的过程中,vA >vB, 5s末A、B相遇;④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A. 只有①④正确B. 只有②④正确C. 只有②③正确D. 只有②正确3.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先到达终点,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A.B.C.D.4. 在测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果测出物体的运动时间比实际值偏大,则测量出的物体的平均速度()A. 跟实际值相同B. 比实际值偏大C. 比实际值偏小 D. 不能确定二、综合题5.蜻蜓点水是指雌蜻蜓将卵直接产入水中.如图所示,是小华观察到的蜻蜓贴着水面沿直线飞行,连续三次“点水”后水面振动的波纹图片(每次点水只形成一个波纹,时间忽略不计),三个波纹刚好内切于坐标原点O.由图片可知:(1)蜻蜓的飞行方向是沿y轴________,(选填“正方向”或“负方向”),其平均速度________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波的传播速度.(2)小华测得蜻蜓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历时2s,则蜻蜓飞行的平均速度为 m/s。
答案与解析1.A【解析】解:读图可知,ab与bc段、cd段相比,通过相同的路程,ab段所用时间最短,因此,ab段速度更大;cd段与de段相比,相同时间内,de段通过的距离最短,所以速度更慢.综上所述,在图中的四段运动过程中,ab段的平均速度最大.故选A.2.D【解析】解:①由图象可知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5m处出发的;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③由图可知,0﹣3sA没有开始运动,而此时B已经运动,vA <vB;从第3s开始,vA >vB, 5s末A、B相遇;④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v= 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只有②正确.故选D.3.C【解析】AB、两图显示的是甲、乙两人所通过的路程是不相等的,AB不符合题意C、中显示在相同的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所以甲的平均速度较大,C符合题意;D、中显示在相同的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较大,乙的平均速度较大,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4.C【解析】解:由题知,测出的总路程s准确,测出物体的运动时间t比实际值偏大,∵v=,∴测量出的物体的平均速度比实际偏小.故选C.5.1)负方向;等于(2)4.5【解析】(1)三个水波的圆心是蜻蜓点水的点,三个水波的圆心都在y轴上,并且先点的水波的半径大,后点的水波的半径小,沿y轴负方向水波半径越来越小,所以蜻蜓应沿y轴负方向飞行;根据三个水波内切于坐标原点O,即蜻蜓点水时先点水的水波恰好传到后点水的位置,所以蜻蜓的飞行平均速度等于水波的传播速度;(2)由图象可知蜻蜓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的坐标依次为:(0,10m)、(0,3m)、(0,1m),所以蜻蜓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飞行的路程s=10m-1m=9m,时间t=2s,飞行的平均速度.故答案为:(1)负方向;等于;(2)4.5.。
人教版教材《测量平均速度》实用PPT1
![人教版教材《测量平均速度》实用PPT1](https://img.taocdn.com/s3/m/b61607358762caaedc33d457.png)
t2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该小球从静止出发后的路程与____成正比;若 照片上位置与实际位置间距比例是1:10,则小球从D点至E点的平均速度 是__9__ m/s。
8.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 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 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1.000 1.000 1.000 1.000
运动时间 /s 0.8 0.8 0.8 0.8
7.如图所示是某小球从静止出发沿直线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O点是小球的 出发点,A、B、C、D、E(其中E点图中未标出)是相机每隔0.1 s曝光一次拍 摄小球的位置照片。
(1)分析闪光照片,容易得出小球从O点出发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的相应数据 (可以不估读),请完成表格中未填写的数据。
【例】蚊香生产者为了节约原料和方便用户使用,要根据蚊香的燃烧速度 生产规格不同的蚊香。有一种蚊香如图所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出该 蚊香正常燃烧的速度,要求:(1)写出所需要的器材;(2)说明测量方法。
【解析】测量蚊香的燃烧速度,故应该想办法测量出蚊香燃烧的长度和时 间,然后根据速度的公式得出蚊香燃烧的速度。
v=st
(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为了验证猜想 一,他设计的方案是将小车分别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释放,测出下 滑时间。通过测量,发现每次下滑的时间不同,于是得出猜想一是正确的。 (2)请对张刚这一探究作出评价,指出他存在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改_变__高__度__时__,__没__有。控制长度一定(或路程不同,不能只通过时间比较运动快慢)
1.4测量平均速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
![1.4测量平均速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https://img.taocdn.com/s3/m/f985e58b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f.png)
t t
t
100s
100s
31.2m/s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
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
图中的数字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s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v 进行测量的。
t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思 考:
1.速度的公式是什么?各字母代表什么含义?
2.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
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一 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
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s
实验原理: v
t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小 结
原理
测
量
平
均
速
度
方法
s
v
t
测路程:刻度尺
测时间:停表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
表、金属片
注意事项
当堂检测:
1.如图所示,一列长为120m的火车匀速通过一座3000m长
的大桥,火车完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00s,求火车过桥
时的速度是多少?
L2
L1
L3
s L3 L1 L2 3000m+120m 3120m
7.交流与评估
1.为什么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
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2.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
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课后练习1(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课后练习1(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6edd0dd7915f804d2a16c11a.png)
平均速度的测量题一2013年4月20清晨,某某芦山发生强烈地震,距灾区105km的某驻军部队接到命令立即驱车赶往灾区救援。
出发50min后中途遇山体滑坡道路阻断,经2h抢通道路,继续前进40min 到达指定地点。
救援部队全程平均速度应为()A.126km/h B.70km/h C. D.30km/h题二如图所示是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则小车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cm/s。
题三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方向运动小车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A.甲、乙两车在整个过程中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经过5秒钟,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的大C.经过30秒钟,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D.经过10秒钟,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题四某人在医院做了一次心电图,结果如图所示。
如果心电图仪卷动纸带的速度为/min,图中方格纸每小格长1mm,则此人的心率为_______次/min。
题五如图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口的塞子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2)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选填”快”或“慢”)。
题六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值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小车由甲至乙小车由乙至丙小车由甲至丙路程s/m时间t/s 4平均速度v/(m/s)(2)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题七如图所示,在“探究小车在斜面上下滑速度”的实验中:(1)不易操作测量的是___________(时间、长度);(2)对问题(1),你是如何操作的(或提出你对实验的改进):。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021da50508763230121225.png)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提出问题:在百米赛跑过程中,运动员哪个十米跑得快?怎样想办法测出来?要想知道哪一段运动得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
速度又怎么知道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测量平均速度1.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2.猜想与假设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3.设计实验下面我们通过刻度尺、小车、停表、金属片、斜面板,来设计实验,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思考:(1)在测量路程时,如何解决小车车身具有一定长度的问题?(2)为减小停表的读数误差,我们是希望小车的运动时间长一些还是短一些?为达到我们的目的该如何调整斜面的坡度?(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4)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5)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
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
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实验前练习测量几次。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441c38ff284ac850ac02423c.png)
测量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测量:在生活、生产实际中,我们经常需要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测量也是物理学中常见的测量。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是速度公式tS v ,常用工具有刻度尺、停表(或计时器)。
例:表(1)是测量人行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得出的数据,请完善表格中内容。
被测量运动方式路程(m )时间(s ) 速度(m/s ) 步行1500 1200 跑步 100 161.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平均快慢的物理量,在机械运动单元中属于重要内容和知识点,在中考中也占据较高地位。
有关平均速度的测量问题是实验探究类问题,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知识点精析 考点概览题型出现,出现更多的是选择题和填空题;所占分值一般在3-5分之间。
虽然测量平均速度类的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涉及测量平均速度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属于常考热点。
测量平均速度考题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如何设计并选择实验方法,实验中对各物理量的测量等知识。
2.中考题型分析有关平均速度的测量问题是实验探究类问题,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型出现,出现更多的是选择题和填空题;所占分值一般在3-5分之间。
虽然测量平均速度类的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涉及测量平均速度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属于常考热点。
3.考点分类:考点分类见下表考点分类考点内容考点分析与常见题型常考热点平均速度实验分析通过题干对平均速度计算或分析,常见题型是选择题、填空题一般考点平均速度实验探究出现概率不高,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冷门考点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设计 常出现在估测题中,和其他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在一起★考点一:平均速度测量有关问题◆典例一:(2017·深圳)(1)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情形,如图所示,小车从位置A 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B ,所用的时间为2s ,则小车从A 到B 通过的总路程为 cm ,这段时间内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m/s 。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4 测量平均速度1-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4 测量平均速度1-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c83fdc52ea551811a687ad.png)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一章第四节
教学目标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的注意事项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要测量全程、上半程、下半程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尤其是下板城的路程和时间不是从中间点由静止下滑测量的,而是用的总路程减去上半程路程和总时间减去上半程的时间。
难点分析
学生第一次到实验室做的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需要用到第一节课的停表和刻度尺使用的知识,还要用到平均速度的计算和理解,对于学生来说第一次的学生实验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测量平均速度注意事项
一、调整斜面的倾角,使斜面保持较小合适的坡度,便于测量时间。
二、在实验前要反复练习停表的使用,并进行几次试测量,最后正式测量,确保时间测量的准确性。
三、测量运动路程为车头到车头或者车尾到车尾的距离。
四、每次实验时让小车都是从顶端由静止开始运动。
五、小车下滑是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教学方法
填写示例
1.通过模型直观演示小车下滑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通过讲授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这个实验注意事项。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班有住到84大坡上的吧。那么我们骑车上学来的时候自行车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是越来越快还是越来越慢或者匀速不变?那么我们能不能现在去感受一下呢?当然不行,那么今天老师就用一个模型来代替大坡下来的自行车,而且还要测出它的平均速度。
小结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初中物理新课标四个测定性实验之一,也是进一步加深对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也是学生第一次在实验室中的小组合作实验,因此一定要知道实验的注意事项,本节课通过模型和讲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该实验的注意事项。并通过习题练习巩固了知识点。
1_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1_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e594a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2.png)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测平均速度》(人教课标版物理第一章第四节)是在学习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运动的快慢等知识后编排的,本节实验课的目的在于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钟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
选用的器材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放在在斜面上金属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到金属片上时能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后半程、总程的平均速度,理应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巩固物理计算题的基本格式和方法。
2学情分析2. 1 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速度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概念,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是很充足,对速度特别是如何测平均速度并不是很清楚。
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实行实验探究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2.2 心理特征初二学生正处于精力特别丰富的时期,兴趣爱好广泛,求知欲胜好奇心强,有一定的学习水平和自制力。
但刚接触物理,学习不适合,导致局部学生对物理学习存有一定的心理障碍。
2.3 认知规律因为物理规律有较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会影响物理规律的学习。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的思维水平主要偏重于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3 教学目标3.1 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准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2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实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实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方法。
•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准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4 教学重点难点4.1 教学重点•测量斜面小车在不同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4.2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物理实验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物理实验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https://img.taocdn.com/s3/m/edc8badc0c22590102029de2.png)
物理实验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器材】停表(机械停表或电子停表)、长木板、小车、金属片(或其它能起到阻挡作用的物块也可)、木块、刻度尺。
【实验记录】【实验反思】实验中斜面坡度怎样设计比较合理?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实验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评分要点物理实验2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器材】平面镜、激光笔、纸板(或白纸)、彩色铅笔、刻度尺、量角器、铁架台(或其他支架)。
【实验步骤】表格(一)表格(二)【实验结论】光的反射定律内容:《物理实验2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评分要点物理实验3 (A)测量盐水的密度【实验器材】托盘天平1架(含砝码)、烧杯(内装适量盐水)、量筒1个。
【实验步骤】【实验记录】《物理实验3(A) 测量盐水的密度》评分要点物理实验3(B)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实验器材】托盘天平1架(含砝码)、烧杯(内装适量水)、量筒1个、细线拴好的待测小石块(条形,若干)。
【实验步骤】【实验记录】《物理实验3(B)测量小石块的密度》评分要点物理实验4 (A) 探究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实验器材】电源、不同规格小灯泡2个(带灯座)、开关1只、电流表1只(0-0.6-3A)、导线若干根。
【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实验结论】。
《物理实验4 (A) 探究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评分要点物理实验4 (B)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实验器材】电源、不同规格小灯泡2个(带灯座)、开关1只、电流表1只(0-0.6-3A)、导线若干根。
【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实验结论】。
《物理实验4(B)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评分要点物理实验5(A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器材】电源、定值电阻1个 、 开关1个、 滑动变阻器1个、电流表1个、电压表1个、导线若干根 。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1)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523e6c93a76e58fafbb00351.png)
度是否相等?明确:不相等。
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 1.1m/s,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m/s,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
教师再次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三、课堂小结1、可以利用公式来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学习并掌握停表的使用方法。
3、能够测量正常步行、竞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
课后习题一、选择题1、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 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2、某同学从甲地到乙地,前200m以4m/s的速度步行,后1000m以10m/s的速度乘车,则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A、7m/sB、5m/sC、8m/sD、9m/s3、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A.1.5m/s B.2m/s C.1m/s D.2.5m/s4、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A.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 C.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二、填空与实验题5、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图中a、b、c三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开始运动,则甲图中运动最快的是,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乙图中运动最快的是,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第76.、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两电动小车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根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1)观察图可知,甲车通过0.6 m 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是 s.(2)观察图可知,乙车运动1min 通过的路程 m.(3)比较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 乙车的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7、小明和同学们利用棉线、刻度尺、秒表、火柴、一盘新蚊香、蚊香架等器材 测量蚊香燃烧的平均速度,他们设计了如下步骤,请你补充完整:(1) ;(2)将蚊香支在蚊香架上并点燃5min (即t 1),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