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封建帝王制度下生死的同一
————论明清二代帝王陵寝建筑
摘要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是我国古代建筑体系中规格最高的,前期出于对封建制度下帝王至高无上的推崇,陵寝庞大复杂,后期植根于正统的儒家礼制思想既强
调尊卑有序、等级森严, 又能体现出对先人“志意思慕之情”。
中国传统建筑
基本上都逃不出这种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而作为封建制度下最高一级的帝王,其陵寝建筑一直是后世研究的典范,其中明清二代封建制度到达鼎盛,其陵寝
更能反应出古代人们视死如生的等级概念。
关键字:明清建筑帝王陵寝园林封建等级
前期帝王陵寝的建筑
中国建筑历史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东方魅力。
神密
静穆的陵寝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
其实早在新石器时期,我
国就已出现了坟墓这种建筑形式,而在殷周时期的墓葬是没有坟丘的。
中原地
区出现坟丘式墓葬,在等到孔子时代,当时孔子把父母亲合葬,曾说:“古也
墓而不坟”。
而根据河南发现的属于纪元前五世纪中叶的固始侯古堆的宋墓,可以推断在
春秋中后期,中原地区就已出现坟丘高大的陵墓建筑。
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社
会奴隶主贵族已经没落,以宗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开始瓦解,以家族为单位的
墓葬制度开始兴起了。
一方面是由于在当时,建筑大型的坟墓,由于棺材的重
数多,陪葬品的数目也多,所以墓室就要扩大,所挖掘墓圹的土方就加多了。
而陵寝一词也是出现在这一时期,据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一书中,记载有赵肃
侯十五年起寿陵一句,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将君王的坟墓称为陵。
这既是由于
在古代,帝王作为封建等级最高的一级,人们将其视为山陵,也是由于其坟墓
高大也如山陵一般。
这同时也是至高无上皇权的象征。
园寝制度的起源与古代帝王墓葬制度息息相关, 在东汉班固《前汉书·郊祀志》,东汉蔡邕所著《独断》中均有记载。
原先作为祭祀场所的宗庙建筑出现“陵”旁, 古制宗庙包括包括“庙”和“寝”, 这两个部分是相连接的。
秦始
皇即位后不久即着手营建“山陵”,并把宗庙中的“寝”单独设置于墓葬一侧, 功能保持不变, “寝”与“陵”合称为“陵寝”, 自此“寝”从宗庙中剥离成
为单独的一组祭祀建筑,这种制度为西汉采纳。
而到唐朝时,国力日渐强盛, 帝王山陵规模宏大,陵寝被分割成三个部分:神
游殿(供帝王灵魂游乐)、献殿(祭拜之所)和寝宫(墓主灵魂日常起居)。
宋代基
本沿袭唐朝墓葬制度, 所谓“上、下宫”建筑布局无非是将寝宫或献殿置于
“下宫”,寝殿位于“上宫”。
另外宋朝帝王墓葬营建时间短,加上宋朝统治者
受“五音姓利”说法的影响, 将墓葬集中建在平地之上,其规模远远不如唐代的山陵。
此外从宋朝开始“园寝”一词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皇后、皇太后等皇室
成员及圣人的墓葬皆可以称之为“园寝”。
元代,蒙古族以游牧身份入主中原,其帝王陵寝形式迥异原先,据称帝王埋
于草原之上,任万马从上面践踏而过,再广植植被,因此后世尚无元代帝王陵
的发现。
明代帝王陵寝的建筑
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明清二代陵墓建筑的规格和受礼教影响达到顶峰。
明
太祖朱元璋曾说,元代失之以宽,朕救之猛,此外虽然他将孟子迁出宗庙,但
为了维护自家的封建统治,进一步加强封建等级分隔,竭力整饬丧葬礼仪, 构
建等级清晰的陵墓建筑制度, 将皇帝、皇族、职官至庶民等各社会阶层的丧葬
制度, 纳入到国家典章制度中。
其中皇帝居于最高的位置, 封建等级最高, 其墓葬尊称“山陵”、“陵寝”, 皇后不设独立陵寝而是祔葬帝陵, 其他任何人墓葬皆不可擅称“陵”。
而皇帝
而下,从亲王到黎民,按照等级地位高低建造与其身份相对应的规模, 不得逾制。
众所周知,明代除太祖陵在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代宗被将帝位外十三位
皇帝陵墓都在北京昌平县的明十三陵。
有成祖朱棣的长陵、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宣宗朱瞻的景陵、英宗朱祁镇的裕陵、宪宗朱见深的茂陵、孝宗朱佑幢的泰陵、武宗朱厚照的康陵、世宗朱厚嗯的永陵、穆宗朱载俊的昭陵、神宗朱诩钧的定陵、光宗朱常洛的庆陵、熹宗朱由校的德陵、思宗朱由检的思陵。
陵区范围约
40 多公里,东、西、北三面群山耸立,重峦叠嶂,如拱似屏。
十三陵各个陵墓各自独立,又互为一个建筑群体。
彼此规模不一,但形制却
大体相似。
每个陵都称为“宫”,外面以红色城墙为卫围。
宫门内为凌恩门,
有3 间制和5 间制。
穿过凌恩门,是凌恩殿,殿后面是宝城,以黄土堆砌,十分高大,埋葬着帝王帝后的尸骨。
宝城前面设有明楼,上面有石碑,碑上刻有
帝王的謚号。
整个地宫由前、后、中、左、右五座殿堂组成,全部为石结构。
总面积约为1195 平方米,内部没有梁架,都是石拱券。
中殿有3 个汉白玉宝座,座前设有青花云龙纹大瓷缸各一口,缸内装有香油,为“长明灯”,代表
生命如灯长燃不息。
此外,明代一改宋代节俭之风,除去了宋代使用较小的石羊、石虎,将其更
换成更大的神兽,以加强他们所想的陵园护卫力量。
对于品官墓前石像生组合
也有严格规定。
如功臣殁后封王,石人两对,文臣、武臣、石虎、石羊、石马、石望柱各1对。
公、候、一品、二品官为石望柱、石虎、石羊、石马、石人、
文臣、武臣各1对等。
明十三陵建筑还取消了下宫建筑,保留和扩展了渴拜祭奠的上宫建筑。
相应
的取消了陵寝中留居宫女以侍奉亡灵起居的制度。
另外,明朝特别注重三叩九
拜的祭祀排场,这是统治者推崇皇权、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
而随着南方园林
建筑艺术的发展,明代陵园建筑的艺术风格比较以前历代都有较大的突破,形
成了由南向北、排列有序的相对集中的木结构建筑群。
这是也明清陵寝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
以明太祖孝陵为例,规模宏大,建筑突出了献殿,以示推崇皇权,企图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陵前的神道两侧排列着石像生 12 对,有石狮子、石懈劣、石骆驼、石麒麟、石象和石马各两对,相立对峙,造型生动,比唐宋帝陵的石雕体态显得更为壮观。
陵前还有 4 对石翁仲,体态高大,身手不及腰。
它们和石兽一起威然列队,长达 1 公里,象征着朱元璋生前拥有的仪仗和侍卫,有“石马嘶风翁仲立,犹疑子夜点朝班”的诗句。
下图为明代一些陵墓等级的规格:
清代帝王陵寝的建筑
清代是女真人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
前后共10帝,除末帝溥仪无陵外其他 9 个皇帝都分别在遵化县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
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100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代陵寝在规制上基本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
每座帝
陵附近一般都附有皇后和殡妃的园寝。
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
王陵墓群。
与历代帝王陵寝相比,它的年代距今最近,影响也较大。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
遵化市地处燕山南麓,北倚长城,西顾北京,南临津唐,东通辽沈。
陵区总占地面积 2500 多平方公里,着意追求山川
形势的自然美与建筑景观人文美的和谐,达到“陵制与山水相称”的目的。
清东陵陵区范围内,建有皇帝陵五座,分别是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
陵寝严格按封建礼制观念排列
布局的。
世祖顺治帝的孝陵位于整个陵区的中轴线上,其余各帝陵按辈分分列
在孝陵两侧呈扇形东西排列开来。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
易县地处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北端东麓。
东西跨 67.7 公里,南北越 61.7 公里,总面积 2534 平方公里。
地势由西向
东下降明显,流水落差大,山体多为侵蚀、剥蚀、岩溶地貌。
清西陵陵区内建有皇帝陵四座,分别为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
帝的慕陵、光绪帝的崇陵。
清代由于是文化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清朝统治者竭力学习汉族的传统文化,在陵寝建造上也全面的继承吸收了历代
陵寝的传统风格和技法,尤其是前明体制,以示继承正统。
清东西陵仿照明朝
十三陵建制,讲究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等级更加森严,建筑风格上更趋崇高、沉重,形成了占地面积广,建筑体量高的巨大陵寝建筑群。
学术界对于清代帝陵的发展阶段研究还是比较一致的,李荣发、邢启坤、杨
秀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帝陵陵寝的突出特点将其归纳为四大类型:1.原始型,单檐、单碑、栅栏、“品”字式。
永陵为这种类型。
2.过渡型,三檐、双碑、
城郭、”回”字式。
福、昭二陵为此类型。
3.规范标准型,重檐、三碑、三进、“目”字式。
这是清朝正统规范标准型的陵寝形制,以孝、景、泰、裕为典型
代表,昌、慕、定、惠、崇虽有残缺,但仍可归入此式之中。
4.异变型,重檐、单碑、二进、“凸”字式。
此种类型为慕陵所独有。
清帝陵在传统封建等级制度下,建筑以雄伟壮丽闻名于世,而且在建筑形制、布局、组合、工艺上都有许多自己的建筑特色。
如坐北朝南、神道贯穿、居中
当阳、中轴不偏,左右对称、彼此呼应、均衡布局、主次分明,经纬组合、高
低错落,逐级增高、对比衬托。
孝陵规模宏大,体系完整,为清代诸陵之冠。
孝陵筹建于1661 年, 1662
年三月确定陵名,破土于1662年九月,动工于1663年二月,康熙三年十一月
底陵寝建筑主体工程基本竣工。
孝陵的规制为后世清陵奠定了基本格局。
孝陵的建筑是由一条长达 5600 余米的神道贯穿起来的。
整个孝陵神路南起金星山下的石牌坊,北到昌瑞山下的宝城、宝顶,将孝陵的数十座形制各异的建筑贯穿起来,成了一条序列完整、层次丰富的陵区建筑中轴线。
孝陵的建筑序列从南面的石牌坊起,到北端的宝顶止,整个建筑序列随着地形的变化而多有曲折,显现出了南北山向的连贯性,并且配合了山川形势,强化了主宾朝揖的天然秩序,产生了极富感染力的空间艺术效果。
结语
在封建制度下,皇家陵园都在各自的形式中达到了顶峰,这不仅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高峰,也是中华民族不可替代的瑰宝。
而在明清二代,封建制度到达顶峰。
其陵寝形式虽然也仍逃不出其礼教藩篱,却也达到了封建陵墓建筑的顶峰。
对于今天人们仍有充足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件:
明清时期皇家墓葬建筑文化研究_王磊
清代入关后帝陵陵寝建筑形制研究_尹璐
唐代帝王陵墓建筑制度研究_兰英姿
中国帝陵的文化意蕴与建筑特色_杨先艺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_黄细嘉
中国古代园寝制度释义及探源_王茹茹
建筑132 潘林彬
313062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