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电脉冲星的X射线脉冲辐射-北京大学共41页
脉冲星的科学意义
脉冲星的科学意义脉冲星是宇宙中天然的极端物理实验室,超强引力场为广义相对论和引力波的检验提供了独特场所。
脉冲星的理论和观测研究对推动天文、天体物理、核物理、粒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广义相对论和引力波等领域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建成为新型和奇特脉冲星的自主观测和发现提供了契机。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脉冲星的科学意义,希望能帮到你。
脉冲星的重大发现世界上公认的脉冲星发现者是贝尔女士(J. Bell),当时她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1967年夏天,在无意搜索射电望远镜天线的数据带时,她注意到奇怪的周期信号——每隔1.33秒一次流量变化,后经仔细认证,认定这是天体信号,来自后被称为“脉冲星”的天体,即物理学家曾经预言的超级致密的中子星[1]。
经过50年的研究,已知道脉冲星是一种极端致密的天体,由8~25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演化到末期发生的超新星爆发而形成,中心物质大约为一个太阳质量,物质密度是1014~1015克·厘米-3,相当于水密度的千万亿倍。
脉冲星的辐射来自其强大磁场的极冠区,每当中子星极冠转到地球视线方向,就会发出信号。
中子星半径约在10 千米,自旋很快,其中射电脉冲星旋转周期在1.4 毫秒~8.5秒之间。
中子星的物质结构由内向外可以分为内核、外核、内壳层、外壳层、大气层。
内核厚度为几千米,密度大于1014克·厘米-3,主要成分尚未明确。
外核是包含中子、质子、电子的混合物,内壳层主要物质为电子、自由中子和原子核,外壳层约为几百米,从大气层底部延伸到密度约为1011克·厘米-3的位置,其主要成分是离子和电子。
最外部大气层很薄,为几厘米,这是脉冲星电磁辐射和热辐射的主要区域。
天文学家可通过射电、光学、X射线、γ射线等波段的望远镜探测脉冲星。
目前观测发现了2700颗脉冲星,其中大部分是孤立的,仅有200多颗存在于双星系统中。
脉冲星种类繁多,根据辐射能段的不同分为射电脉冲星、X射线脉冲星和γ射线脉冲星等;根据有无伴星可以分为脉冲星双星和孤立脉冲星;根据演化历史和自转周期的大小,可以分为常规脉冲星和毫秒脉冲星;根据供能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旋转供能脉冲星、吸积供能脉冲星、热供能脉冲星、磁供能脉冲星、核供能脉冲星等。
脉冲星的研究及其科学意义
脉冲星的研究及其科学意义脉冲星是极端天体物理领域中比较重要的研究对象,因其特殊的物理特性和独特的发现历史而备受关注。
脉冲星本质上是一种巨大、沉重、极度致密的恒星残骸,其表面到处都笼罩着极强磁场,其旋转周期极短,高达每秒几百次甚至几千次,被广泛认为是宇宙中最稳定的天体。
本文将从脉冲星的发现历史、物理特点、研究对象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脉冲星的研究及其科学意义。
一、脉冲星的发现历史1958年,贝尔实验室的天文学家詹姆斯.克林特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天体,它以旋转的方式发送着快速而规律的无线电脉冲,被称为脉冲星。
当时的科学家们非常惊讶,因为传统的天体物理学已经无法解释这样奇特的现象。
之后,人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逐渐认识到了脉冲星这一新型天体的物理特性和天文意义。
此后,脉冲星成为了天文学、物理学和宇宙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对象。
二、脉冲星的物理特点脉冲星具有许多特殊的物理特点和天文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极端的致密度脉冲星是一类被极度压缩的恒星残骸,通常其质量为太阳质量的1-2倍,但体积仅为太阳体积的10公里左右。
这种密度已经超过了物理学界认为极限的值,也就是大约4x10^14克/厘米^3。
因此,脉冲星的压缩程度已经到达了超过范德华力、电磁力等所有基本相互作用力的极限,它们是人类目前所知宇宙中最密集的天体物质。
(二)极强的磁场脉冲星拥有极强的磁场,大约为10^12到10^15高斯。
这种强度远远超过了普通星体磁场的强度,它是由于脉冲星天体在形成的过程中发生了磁场大幅度增强的“磁演化”过程导致的。
这种强磁场对脉冲星的结构和运动具有极大的影响,例如它可以控制脉冲星的旋转和辐射过程,影响到脉冲星的辐射特性和天体物理特性。
(三)极快的自转脉冲星的旋转速率非常快,约从每秒10到每秒700次不等,其中部分脉冲星的自转速率甚至超过了每秒1000次。
脉冲星自转速率的这种快速旋转是由于气体落入脉冲星的磁场所产生的旋转磁场耦合效应所致。
宇宙中的射电波与电磁辐射
宇宙中的射电波与电磁辐射宇宙是一个广袤而神秘的存在,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能量和辐射。
其中,射电波与电磁辐射是我们研究宇宙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深入探讨宇宙中的射电波与电磁辐射的特性、来源以及其在天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射电波的特性。
射电波是一种电磁波,具有较长的波长和低的频率。
它们的波长范围通常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
相比之下,可见光的波长在纳米级别,远远小于射电波。
由于射电波的波长较长,它们能够穿透宇宙中的尘埃和气体,传播的距离更远,因此在宇宙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射电波的来源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天体射电辐射。
天体射电辐射是宇宙中天体产生的射电波。
例如,恒星、星系、星云等都能够产生射电辐射。
这些天体中的物质在高温或高能环境下会释放出电磁辐射,其中包括射电波。
通过观测和分析这些射电辐射,我们可以了解天体的性质、结构以及宇宙演化的过程。
射电天文学是利用射电波研究宇宙的学科。
它通过建立射电望远镜网络,观测和记录宇宙中的射电辐射,从而揭示宇宙的奥秘。
射电天文学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许多重大的发现和突破。
例如,射电天文学首次发现了脉冲星,这是一种极为稳定的天体,具有极高的自转速度和磁场强度。
此外,射电天文学还揭示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这是宇宙大爆炸后遗留下来的辐射,为宇宙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除了射电波,电磁辐射在宇宙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电磁辐射是一种能量传播的方式,包括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这些辐射波长和频率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应用。
例如,可见光是我们平常所见到的光线,它具有较短的波长和较高的频率。
可见光的观测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天体的亮度、颜色和运动状态。
红外线是电磁辐射中波长较长的一种,它的应用范围广泛。
红外线能够穿透尘埃和云气,因此在观测星际物质和行星表面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红外线观测还可以揭示天体的温度、化学成分以及宇宙中的星际尘埃分布等信息。
X射线和γ射线是电磁辐射中能量最高的一类。
天体导航之射电脉冲星导航_图文(精)
天体导航之射电脉冲星导航、脉泽导航董江云南天文台传统的天体导航•传统的天体导航可分为光学星光导航勺射电天文导航。
大气层内星光导航受气象条件及昼夜明暗影响,从而难以实现全天候工作,历来是天文导航技术应用的严重障碍。
所以,射电天体导航是全天候工作的必由之路。
•传统射电天文导航技术设备已经有几十年发展历史,原苏联研制的射电六分仪已经装船使用,美国的射电六分仪也已完成研制并装船试验。
他们均沿用传统的天文导航理论,只是将敏感频段由可见光改变为射电。
可用射电源数量少、射电源信号微弱,从而难以实现连续导航. 导航精度低、导航保障不连续♦设备体积庞大,直接影响射电天文导航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经典天体导航一经纬度的确定•光学六分仪一纬度• Google —钟的历史:计时得到经度•星敏感器一测角•可靠性和冗余度是系统对抗中更要的概念。
・其国海军军舰上每天都在用天文导航(此处指以传统的以光学天体为皋础天体导航)美国海军政策要求必须有两种独立的定位手段.除GPS Z外,天文导航是•种独立的、无条件的、全球范围的、低费用的、自主式导肮系统.“姜国海军天文台应用技术部研究员J .Bangert博士在弟国国防部应用天文学论坛1995年年会上专门从天文导航算法及软件的角度,论述「夭文定位的重要性。
美国海军天文台天文应用室主任P.M.Janiczuk博士认为.天文导航“能较容易地达到1角秒测天精度,从而使定位梢度达到30米左右.不再需要任何的科学突破,所必须的技术目前都存在”。
1997年4月2日开始服没的B22A隐身轰炸机选择以NAS 27夭文导航单元及惯性导航单元构成飞行安全的双車保障. 进一步表明了其对天文导航技术的极度重视,其深远意义发人深思。
•俄罗斯一直把天文导航系统放在重要位置,在星光导航潜望镜、射电六分仪零技术领域占据优势.并注求实效和花巨资迸行天文导航基础理论研究及实验室建设。
・英国有关人士认为,如果故方是在首先使我方的电子导航、无线电导航设备失去作用的情况下进行第一次打击,那么,天文导航就显得格外碇要。
脉冲星的天文学研究
脉冲星的天文学研究脉冲星是一类极其密度高且旋转极快的恒星残骸,它们是宇宙中最重的天体之一。
脉冲星的研究对于理解恒星演化、引力物理学以及宇宙的起源和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脉冲星的观测研究、理论模型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一、脉冲星的观测研究脉冲星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被意外地发现。
脉冲星的特征是其发射的电磁波以非常规律的脉冲方式出现。
目前,脉冲星的观测主要依赖于射电望远镜。
通过观测脉冲星的周期、脉冲轮廓以及射电辐射的频谱,科学家可以推断出脉冲星的性质和演化历史。
观测研究发现,脉冲星在自转过程中会逐渐减速,这是由于它们释放能量的原因。
同时,脉冲星的磁场极其强大,可以达到百万至十亿高斯的强度。
这些发现为后续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证据。
二、脉冲星的理论模型脉冲星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了中子星模型和脉冲星辐射模型。
中子星模型认为脉冲星是恒星爆炸后残留下来的致密星体,其密度非常高,可以达到十亿吨每立方厘米。
中子星的质量通常在1至2倍太阳质量之间,半径约为10至20千米。
这种极端的物理性质使得中子星具有非常强大的引力和磁场。
脉冲星辐射模型解释了脉冲星的脉冲信号产生机制。
根据这个模型,脉冲星的辐射主要来自于其极端强磁场下的加速电子。
辐射通过星体的旋转和磁场的几何结构而被观测到。
目前,射电、X射线和γ射线波段上观测到的脉冲信号提供了验证这个模型的重要证据。
三、脉冲星的未来研究方向当前,脉冲星的研究正不断发展和深入。
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探索脉冲星的引力波辐射。
引力波直接来自于宇宙中的加速物体,而脉冲星是天文学中最理想的引力波源之一。
未来的引力波探测器有望通过观测脉冲星辐射的微弱变化来探索宇宙的引力波背景。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研究脉冲星的星际介质相互作用。
脉冲星在星际介质中运动时,会与周围的星际物质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脉冲星的自转周期发生变化,并可能释放出高能辐射。
深入研究这种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星际介质的性质以及宇宙中暗物质的存在。
脉冲星的自转演化和辐射特性分析
脉冲星的自转演化和辐射特性分析脉冲星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天体,它们是一种高度可变的天体,其脉冲信号的特征使得它们成为天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脉冲星的自转演化和辐射特性。
脉冲星是一种自转速度极快的中子星,由恒星演化至超新星爆发时,恒星核心坍缩成为一个高密度的中子物质球。
由于角动量守恒,中子星会快速自转,自转周期可以从几毫秒到几秒不等。
脉冲星的自转速度是非常稳定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自转速度会逐渐减慢,这是由于磁层和星际物质的相互作用。
脉冲星的自转演化可以通过观测自转周期的变化来研究。
通常情况下,脉冲星的自转周期会随时间推移而增加,这被称为脉冲星的脱转慢化。
脱转慢化的主要原因是星际物质的阻力效应,当脉冲星移动于星际介质中时,星际物质会对脉冲星施加一个阻力,使其自转速度减慢。
此外,脉冲星的磁层也会与周围的物质相互作用,导致自转速度减慢。
脱转慢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恒星演化和中子星内部的物质性质。
除了自转演化,脉冲星的辐射特性也是研究的热点。
脉冲星通常通过辐射出的高能电磁波进行探测。
脉冲星的辐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磁层的辐射和自转辐射。
在磁层的辐射中,脉冲星会产生一个双极磁场,当脉冲星自转时,磁层中的带电粒子会随着脉冲星的旋转而产生加速运动,从而产生辐射。
这种辐射主要集中在射电波段,因此脉冲星通常以它们的射电脉冲信号进行探测。
射电脉冲信号具有非常强的定期性,使得我们能够精确测量脉冲星的自转周期和自转速度。
除了射电辐射,脉冲星还会产生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高能辐射。
这些辐射主要来自于脉冲星的自转辐射。
脉冲星的自转辐射是由于脉冲星自转时,磁层中的高能电子会沿着磁场线发生垂直方向的加速,从而产生高能辐射。
这种辐射通常集中在X射线和伽马射线波段,使得我们能够通过卫星观测来探测脉冲星的高能辐射。
脉冲星的自转演化和辐射特性是紧密相关的。
脱转慢化的过程会导致脉冲星的自转速度逐渐减慢,从而影响到脉冲星产生的辐射特性。
射电脉冲星的磁层结构与辐射机制
射电脉冲星的磁层结构与辐射机制射电脉冲星是一种极为神秘的天体,以其规律的脉冲信号而闻名。
射电脉冲星的磁层结构与辐射机制一直是天文学家们所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射电脉冲星的磁层结构以及产生脉冲信号的辐射机制。
射电脉冲星是一类具有极强磁场的中子星,它的磁场强度可以达到数万亿高斯。
这么强大的磁场对于脉冲星的磁层结构和辐射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射电脉冲星的磁层结构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极区和磁层剪切区。
极区是磁层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
它位于磁极附近,是电子和正电子辐射出射电波的主要产生区域。
极区中的磁场线非常复杂,形成了一种称为“开合线”的磁层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电子和正电子沿着磁场线进行加速运动,从而产生了高能射电辐射。
这种辐射主要通过磁波辐射和自旋辐射的方式传播出去。
而磁层剪切区则是指位于极区之外的一块磁场线相对较为平缓的区域。
射电脉冲星的磁层剪切区起到了将高能辐射传输到星际空间的作用。
一般来说,磁层剪切区的辐射机制主要是通过同步辐射和曲率辐射来实现的。
同步辐射是指电子和正电子沿着磁场线进行同步加速产生辐射,而曲率辐射则是指电子和正电子在磁场线的曲率作用下产生辐射。
射电脉冲星产生脉冲信号的辐射机制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种情况:束缚束束辐射和束束束束辐射。
束辐射是指当电子和正电子在磁场中的加速运动过程中,辐射出的射电波会在磁场中被束缚成为一个束束,从而形成射电脉冲信号。
而束束辐射则是指当电子和正电子的加速运动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时,辐射出的射电波会被束缚成为多个束束,从而形成复杂的脉冲信号。
这两种辐射机制的不同之处在于束束辐射所产生的脉冲信号更加复杂多样。
射电脉冲星的磁层结构和辐射机制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射电脉冲星的观测和模拟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天体的内部结构和物理过程。
未来随着射电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将会有更多令人惊喜的发现和突破在这个领域取得。
脉冲星的发现和意义
脉冲星的发现和意义北京大学天文系乌鲁木齐天文站吴鑫基脉冲星的四大发现一,中子星的预言1,中子星的预言:2,脉冲星主要产生于超新星爆发:2,脉冲星主要产生于超新星爆发:磁通量守恒.角动量守恒磁通量守恒.塌缩质量超过1.4太阳质量,形成中子星塌缩质量超过1.4太阳质量,形成中子星3,中子星形成的三个阶段第一步:中子化过程第二步:自由中子发射过程第三步:原子核破裂形成中子流体4,简并电子气和白矮星的形成恒星的热核反应停止,导致塌缩,密度增加,温度上升,原子核外电子全部电离,形成电子气。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电子的能量状态是不连续的,只能取某些特定的值。
同一个状态,只能允许一个电子占有。
电子能量从低到高排列,低能态的占满了,就只能到高能态去。
当电子密度很高时,必然有很多电子处在高能态。
具有非常高的速度,因此产生的简并电子气压非常高,可以与引力相抗衡。
形成稳定的白矮星。
当坍缩后的恒星质量超过一定的限度后,密度再加大,简并电子气就变为相对论性的了,就不可能形成稳定的白矮星。
相对论性非相对论性相对论性的物态方程得不到质量--半径关系,如果质量增加,不能通过调整半径使白矮星稳定。
白矮星有一个质量上限:1.44个太阳质量。
超过上限将演化为中子星或者黑洞。
3/5ρ∝P 3/4ρ∝p 白矮星质量上限5,简并中子气和中子星的形成6,中子星在哪里呢?7,蟹状星云能源之谜•8,帕齐尼预言(1967年发现脉冲星之前)“蟹状星云中有一颗中子星,每秒自转多次、具有很强磁场,提供蟹状星云所需的能量。
”勇气:9,休伊什发现蟹状星云中致密源二,1967年发现脉冲星1,剑桥大学的闪烁望远镜zz•2,贝尔和休伊什发现脉冲星休伊什的贡献zzzzz贝尔发现4颗脉冲星zz脉冲星观测发现高潮高潮迭起,但是不见休伊什和贝尔,为什么?射电望远镜不行.PSR 0329+54, P=0.715s来自宇宙天体的声音3,脉冲星就是自转磁中子星(1),脉冲星周期的主要观测特征 • 之一:稳定而短的周期 周期1.5毫秒~8.5秒。
脉冲星
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脉冲星英文名称:pulsar定义:有107—109T强磁场的快速自转中子星。
发射规则的毫秒至百秒级的短周期脉冲辐射是其基本特征。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拖长尾巴的脉冲星脉冲星,就是变星的一种。
脉冲星是在1967年首次被发现的。
当时,还是一名女研究生的贝尔,发现狐狸星座有一颗星发出一种周期性的电波。
经过仔细分析,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未知的天体。
因为这种星体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人们就把它命名为脉冲星。
中文名:脉冲星拼音:mai chong xing实质:变星的一种发现时间:1967年名称由来: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目录定义脉冲星发射射电脉冲特性脉冲原因发现15岁女生发现新脉冲星特征毫秒脉冲星著名的脉冲星有关故事发现脉冲星最愚蠢的一脚摇摆舞行星脉冲双星双脉冲星脉冲双星与双脉冲星中学生发现脉冲星研究对人类的意义脉冲星发现者同名电影基本信息剧情简介同名游戏基本信息游戏简介展开定义脉冲星发射射电脉冲特性脉冲原因发现15岁女生发现新脉冲星特征毫秒脉冲星著名的脉冲星有关故事发现脉冲星最愚蠢的一脚摇摆舞行星脉冲双星双脉冲星脉冲双星与双脉冲星中学生发现脉冲星研究对人类的意义脉冲星发现者同名电影基本信息剧情简介同名游戏基本信息游戏简介展开编辑本段定义脉冲星(Pulsar),又称波霎,是中子星的一种,为会周期性发射脉冲信号的星体,直径大多为20千米左右,自转极快。
脉冲星脉冲星-内部结构模型图人们最早认为恒星是永远不变的。
而大多数恒星的变化过程是如此的漫长,人们也根本觉察不到。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恒星都那么平静。
后来人们发现,有些恒星也很“调皮”,变化多端。
于是,就给那些喜欢变化的恒星起了个专门的名字,叫“变星”。
脉冲星发射的射电脉冲的周期性非常有规律。
一开始,人们对此很困惑,甚至曾想到这可能是外星人在向我们发电报联系。
据说,第一颗脉冲星就曾被叫做“小绿人一号”。
脉冲星的高能观测特征
脉冲星的高能观测特征脉冲星的高能观测特征张力年月日北京年脉冲星天文学暑期讲习班*内容一、伽玛射线望远镜三、伽玛射线脉冲星观测特征四、其它银河伽玛射线源二、高能伽玛射线天空和银河弥撒伽玛射线主要参考书和文献:AGLyneFGrahamSmith,PulsarAstronomy,CombridgeUnivPressThompso nDJinCosmicGammaRaySources,edKSChengandGERomero(Kluwer,Dor drechtBostonLondon)pThompsonDJ,,GammaRayPulsarStudieswithGLA ST,arXiv:伽玛射线表示电磁谱的高能端由具有最高频率或最短波长的光子组成。
大于MeV所有的光子都称为伽玛射线。
一、伽玛射线望远镜伽玛射线由高能现象产生。
地点:超新星、脉冲星、类星体星际和星系际介质。
KatsushiArisaka,UCLA*TheExtremeUniverse脉冲星伽玛暴活动星系核超新星遗迹射电星系KatsushiArisaka,UCLA*伽玛射线望远镜的历史:三个时期CGRO之前CGRO时期CGRO后ComptonGammaRayObservatory(CGRO):年月日-年月日。
、CGRO之前多年前人们就认识到研究空间伽玛射线(Morrison,),年后OSO-实验获得了来自空间的伽玛射线的第一个肯定的探测(Clarketal)随后开展了许多的实验:◎Browning等()发现了来自Crab 脉冲星的脉冲的高能伽玛辐射。
◎SAS卫星:银河系的结构的示踪、Vela脉冲星的发现、第一颗未被证认的伽玛射线源后来称为Geminga(Bignamietal)。
◎COSB卫星:第一个高能伽玛射线源表、发现第一个河外伽玛射线源类星体C(Swanenburgetal)且给出了作为空间延展源的分子云的观测(Caraveoetal)。
脉冲星是中子星还是奇异星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5/20016基础科学脉冲星是中子星还是奇异星①Pulsars :Neutron Stars or Stran g e Stars ?徐仁新(北京大学天文学系,博士、副教授北京100871)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803001)、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
②当电子的费米能与质子的静能之和超过中子的静能时,电子有可能与质子反应生成中子。
③只有对于质量大体积小的天体,其引力束缚才比自转离心力更占优势。
1900年,开尔文在一篇著名演讲中提出,物理学“晴空万里”,但只是有“两朵乌云”。
其中一朵是“能量均分定理运用于黑体辐射时失效”,另一朵是“以太漂移测量的零结果”。
对它们的研究,分别导致了本世纪两个最伟大的基本理论(量子论和相对论)的出现。
量子论和相对论对人类20世纪的影响是巨大的。
没有量子论就没有现代的半导体微电子技术,也就不会有现代的信息社会;没有相对论,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正确的宇宙观。
进一步地,当我们用量子论和相对论来考察恒星晚期的状态时就会发现,恒星演化的最终残骸具有异常高的密度。
这些天体称为致密星体。
一般认为,它们共有3类:白矮星、中子星(或奇异星)和黑洞。
这里我们讨论主要表现为脉冲星的中子星(或奇异星)。
一、脉冲星研究的历史[1]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L andau 一直对物质处于高温高密状态下的物理过程感兴趣。
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加,电子的费米能逐渐升高。
与加速器中产生的电子一样,存在于极高密度物质中的这些高能电子亦可望有助于我们认识某些新的物理过程。
因此,一旦Chadwick 发现了中子,L andau 就推测一种主要由中子构成的星体(后称为“中子星”)的可能性②。
1934年,Baade 和Zwick y 进一步明确地指出,中子星有可能在超新星爆发过程中产生。
然而,1939年O pp enheimer 和Volkoff 的计算表明,中子星的质量上限大约1倍于太阳质量,而半径却只有10公里左右。
脉冲星高能辐射现象的观测和理论研究
脉冲星高能辐射现象的观测和理论研究第一章:引言脉冲星是一类非常特殊而神秘的天体。
它们被认为是快速旋转的中子星,具有极为强烈的磁场。
在宇宙中,它们以极高的速度自转,并以规则的脉冲信号发射高能辐射。
本文将探讨脉冲星高能辐射现象的观测和理论研究。
第二章:脉冲星的观测方法2.1 射电观测脉冲星的最早发现是通过射电信号。
射电望远镜通过接收脉冲星发射的射电波信号,通过分析傅立叶变换等方法,可以获得脉冲星的脉冲轮廓、脉冲周期等信息。
2.2 X射线和伽马射线观测除了射电观测,脉冲星的高能辐射也可以通过X射线和伽马射线观测来获得。
X射线望远镜和伽马射线望远镜能够检测到脉冲星释放的高能辐射,并通过能谱分析等手段来研究其特征和物理机制。
第三章:脉冲星高能辐射现象的特征3.1 脉冲周期和脉冲轮廓脉冲星的最显著特征是其规则的脉冲信号。
脉冲周期是指脉冲信号重复出现的时间间隔,而脉冲轮廓则描述了脉冲信号的强度分布。
观测表明,脉冲周期可以在毫秒到几秒之间变化,而脉冲轮廓也有丰富的多样性。
3.2 脉冲星的脉冲星的能谱脉冲星的能谱是指脉冲星辐射的不同能量区间的辐射强度分布。
观测发现,脉冲星的能谱在不同的能量范围内具有明显的特征,如硬X射线和伽马射线波段的指数谱的存在。
第四章:脉冲星高能辐射的理论研究4.1 辐射机制脉冲星高能辐射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辐射机制的探讨。
目前,主流的理论模型包括磁层模型、星际空间模型和磁层风模型等。
这些模型试图解释脉冲星高能辐射的物理机制,如脉冲信号、脉冲周期和能谱等。
4.2 磁层与磁层风磁层是脉冲星的磁场区域,通过粒子加速和辐射过程,能够产生高能辐射。
磁层风是指脉冲星磁层中高能粒子的流动。
研究表明,磁层风在脉冲星高能辐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能解释一些观测现象。
第五章:结论脉冲星高能辐射现象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在解开脉冲星的奥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射电、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大量观测资料的积累,以及磁层模型、星际空间模型和磁层风模型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对脉冲星的高能辐射现象和物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X射线脉冲星空间导航定位
X射线脉冲星空间导航定位X射线脉冲星介绍脉冲星是一种快速自转并具有强磁场的中子星,其辐射的电磁波信号在沿磁极方向的一个较窄的锥体(锥角<10度)内向外传播,磁轴与旋转轴之间有一定夹角的脉冲星带着辐射光束在宇宙中扫过一个巨大的空心锥体。
可在可见光、无线电、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等频段内观测到脉冲星辐射的灯塔式扫射现象。
脉冲星最重要的特征是自转周期的稳定性,周期变化率(△p/p)的典型值为10^-15,某些毫秒脉冲星的自转周期变化率可达10^-19~10^-21,被誉为“自然界最精确的频率基准”。
脉冲星单个射电脉冲的强度和形状都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其辐射强度的变化呈现出一种近似随机的过程,其偏振特性也是非常复杂的。
但脉冲星具有稳定的累积脉冲轮廓,通过它可以测量脉冲到达时间(TOA: Time of Arrival),进而进行脉冲星辐射脉冲周期稳定性理论、脉冲星时理论及XPNA V(X-ray Pulsars-based Navigation)技术等的研究。
根据获取能量方式的不同,X射线脉冲星可以分为旋转动能X射线脉冲星(RXPSR:Rotation-powered X-ray Pulsars)、伴生X射线脉冲星(AXPSR:Accretion-powered X-ray Pulsars)和奇异X射线脉冲星(AXP:Anomalous X-ray Pulsars)三类。
旋转动能脉冲星(RPSR)的辐射能量来自于自身的旋转动能。
但大部分RPSR脉冲星缺少X射线辐射或者存在突发定时噪声。
伴生脉冲星(APSR)通过吸收伴星上的物质为其辐射提供能量。
由于脉冲双星中双星的相互吸引、旋转效应及伴星对脉冲信号的衰减和扭曲效应,AXPSR脉冲星的辐射脉冲周期表现出更加复杂的特性。
奇异X射线脉冲星辐射能量来自于自身的磁场能量。
影响X射线脉冲星导航定位的因素包括:宇宙空间分布、累积脉冲形状、脉冲周期长短、脉冲周期稳定性、X射线电磁波辐射流量、累积脉冲轮廓信噪比等。
辐射机制总复习
辐射的基本概念及辐射转移•电磁波谱中射电、红外、可见光、紫外、X射线和伽玛射线各波段大致对应的频率(hz)和波长(埃)范围是多少?1keV对应的频率是多少赫兹,温度是多少?•辐射强度、辐射流量、辐射场能量密度的概念?它们的量纲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时什么?••辐射与介质作用主要有哪两种过程?如何定义发射系数jν和吸收系数αν?它们的单位分别是什么?•(吸收)光深的定义式、物理意义。
什么叫有效光深?如何用吸收光深和散射光深来表示有效光深?•散射光深的意义,如何用散射光深描述光子在光学薄和光学厚的介质中被散射的次数,为什么?(光厚时用随即游动理论;光薄时用被散射的概率)•写出包含发射和吸收的辐射转移方程。
何为源函数?推导辐射转移方程的形式解,并解释它的物理意义。
•在光学厚情况下,电子弹性散射对出射谱有何影响?•何为热辐射?热辐射等同于黑体辐射吗?•普朗克函数的性质(高频、低频近似,推导最大值)以及由此引出的有效温度、亮温度、色温度定义。
若等离子体温度为10000K,黑体辐射强度极大值所对应的频率和波长大约是多少?•何为Kirchhoff定律?它在什么条件下才成立?•若无初始入射,试导出一个厚度为L、温度为T的热平衡的均匀介质层分别在光学厚和光学薄两种情况下出射的辐射强度的表式。
•罗斯兰平均吸收系数(Rosseland mean absorption coefficient)αR的定义式和温度为T(z)的平行板介质的辐射能流的罗斯兰近似表达式。
•Einstein系数的定义及三个系数之间的关系•电磁场的能量密度、坡印廷矢量的定义、坡印廷定理的物理意义辐射场基本理论•真空中的平面电磁波:时间平均的能量密度、能流密度的表达式;相速度与冷等离子体中相速度由和不同?•部分偏振波:总偏振度II,线偏振度II L,圆偏振度II C的表达式。
完全偏振波与部分偏振波的斯托克斯参量关系由可不同?•同步辐射的偏振特性?运动电荷的辐射•带电粒子辐射场E,B的表达式,基本特征•带电粒子辐射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在考虑辐射问题时,为何我们通常只考虑电子的辐射?•带电粒子辐射角分布在非相对论极限下的。
第七章 脉冲星
第七章脉冲星科学是由理论和实验(对天文学来说是观测)来建立的,二者相互映照,时而这个领先,时而那个获胜。
中子星是理论预言领先于观测发现的最美妙事例之一。
杰姆斯·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爵士1932年在实验室里发现中于并获得1935 年的诺贝尔奖。
据说著名的俄国物理学家列夫·朗道(Lev Landau)和他的小组在发现中子后马上预测存在一种完全由中子组成的星,不幸的是,朗道没有立即发表自己的预测。
两年后,两位密切注意粒子物理学发展的美国天体物理学家摘取了果实。
由与白矮星类比而受到启发(拉尔夫·富勒提出白矮星是以电子简并压来支撑自身重量),弗里兹·兹维基和瓦尔特·巴德建议,中子能产生一种简并压,并能支持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残骸。
他们俩对1054年超新星的遗迹蟹状星云很有兴趣,星云中心有一个萎缩的天体,但不是白矮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不久,罗伯特·奥本海默(RobertOPPenheimer,后来的原子弹之父)和沃尔科夫(G·VolkofD提出了一种严格意义上的中子星理论。
他们特别证明,对于质量与太阳相当的恒星,简并中子的流体静力学平衡是可以实现的。
他们的工作被天文界客气地置之一旁。
卡米尔·弗拉马里昂(CammeNammaho…著名的《普通天文学》于1955年出版,在这本(首先激起我对天文学的热爱的)书中,仅有几行字提到兹维基的革命性理论,并说“这是些不可能由观测检验的含糊思想”。
观测检验不得不再等待12年。
空中灯塔我在这儿搞一项新技术来拿博士学位,可一帮傻乎乎的小绿人却选择了我的天线和我的频率未同我们通讯。
——乔丝琳·贝尔(Jocelyn Bell)1967年,剑桥大学一名年轻研究生乔丝琳·贝尔,从她的导师安托尼·休伊斯(Antnony Hewish)那里接受了一项任务,检查和改进用于测量遥远射电源辐射的新射电望远镜。
脉冲星辐射机制
脉冲星辐射机制脉冲星是宇宙中一种极为特殊的天体,它们是一类在宇宙中高速自转的中子星。
脉冲星的自转周期通常在毫秒级别,因此也被称为毫秒脉冲星。
脉冲星的辐射机制是指它们产生强大辐射的物理过程,下面将详细介绍脉冲星辐射的机制。
脉冲星的强大辐射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它们的自转能量,另一个是它们的磁场能量。
首先,脉冲星的自转能量是指由于自转而产生的动能。
当一个脉冲星自转时,它的自转能量会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
这种辐射主要是以射电波段为主,所以我们通常能够通过射电望远镜观测到脉冲星的辐射信号。
脉冲星的磁场能量也是产生辐射的重要因素。
脉冲星的磁场通常是极为强大的,达到上百万高斯甚至更高。
当脉冲星自转时,磁场随着自转而产生强烈的磁屏蔽效应,导致磁场能量以高能粒子形式喷射出去。
这些高能粒子会在脉冲星的磁场中沿着磁力线运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层。
在磁层的两极,高能粒子会加速并形成喷流,产生强烈的辐射。
脉冲星的辐射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辐射机制,另一个是脉冲机制。
辐射机制指的是脉冲星产生辐射的物理过程,而脉冲机制则是指脉冲星辐射信号的周期性变化。
脉冲星的辐射机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磁层辐射机制,另一种是电子磁层辐射机制。
磁层辐射机制是指高能粒子在脉冲星磁层中加速运动产生的辐射,主要以射电波段为主。
电子磁层辐射机制是指电子在脉冲星磁层中加速运动产生的辐射,主要以X射线和γ射线为主。
脉冲星的脉冲机制是指辐射信号的周期性变化。
脉冲星的自转周期通常在毫秒级别,而脉冲信号的周期性变化是由于脉冲星的自转和地球的观测角度之间的运动关系导致的。
当脉冲星的辐射喷流指向地球时,我们就能够观测到它的脉冲信号。
而当喷流背离地球时,脉冲信号就会消失。
脉冲星辐射机制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宇宙中的极端物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测脉冲星的辐射信号,我们可以研究它们的自转周期、磁场特性以及高能粒子的加速机制等。
此外,脉冲星的辐射机制还与宇宙射线的起源有关,因为宇宙射线中的一部分可能来自于脉冲星的辐射。
天体物理学:宇宙中射电脉冲星的研究
天体物理学:宇宙中射电脉冲星的研究宇宙是一个广袤而神秘的天地,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奇妙现象。
在天体物理学中,射电脉冲星是一类引人关注的天体,其研究揭示了宇宙中变态物质的存在和引力规律的深层奥秘。
一、射电脉冲星的基本特征射电脉冲星是一种高度致密的恒星遗体,具有极强的磁场和高速自转。
它们以极其规律的射电脉冲信号而闻名,每次脉冲信号的间隔时间可以从毫秒到几秒不等,且具有很强的窄束辐射特性。
二、射电脉冲星的形成机制射电脉冲星的形成过程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射电脉冲星的前身是质量较大的恒星,在燃尽核燃料后发生超新星爆炸,形成致密的中子星。
随后,中子星在引力坍缩的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自转,形成射电脉冲星。
三、射电脉冲星的射电辐射机制射电脉冲星的射电辐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解明,但一般认为主要涉及到磁层流体动力学和电磁辐射过程。
磁层流体动力学负责旋转中的磁层与高能粒子的相互作用,而电磁辐射过程则将高能粒子的能量转化为射电脉冲。
四、射电脉冲星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对射电脉冲星的研究主要依靠射电天文学的观测手段。
通过射电望远镜的接收和记录,科学家们可以对射电脉冲星的射电信号进行分析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射电脉冲星的射电脉冲信号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周期性,这为科学家们揭示宇宙中的星体运动和引力场提供了重要线索。
五、射电脉冲星的科学意义射电脉冲星的研究对于理解宇宙的演化过程和揭示引力理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测和分析射电脉冲星的性质,科学家们可以进一步研究星际磁层、高能物理和引力波等前沿问题,为宇宙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研究提供重要支持和验证。
六、展望射电脉冲星作为天体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其所揭示的宇宙奥秘依然值得深入探索。
未来,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射电望远镜的升级,我们有望进一步深入理解射电脉冲星的形成与演化机制,从而开启天体物理学的新篇章。
总结:射电脉冲星作为宇宙中的奇特天体,其揭示的科学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脉冲星的观测与研究
脉冲星的观测与研究脉冲星是宇宙中非常神秘的天体之一,它们的发现和研究给天文学家带来了许多有关宇宙和物理学的重要发现。
脉冲星的观测和研究一直是天文学领域的热点之一,因为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自转速度,还能够产生极强的射电脉冲。
本文将介绍脉冲星的观测方法、研究进展以及对宇宙的贡献。
脉冲星的观测主要依赖于射电望远镜。
通过射电望远镜的观测,天文学家可以测量到脉冲星的射电脉冲信号。
脉冲星具有非常稳定的脉冲周期,从几毫秒到几秒不等。
天文学家可以通过测量这个脉冲周期的变化来了解脉冲星的自转速度以及它们周围的环境。
在脉冲星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突破是发现了脉冲星的伴星。
许多脉冲星都是双星系统,它们与一颗伴星围绕着共同的质心旋转。
当脉冲星和伴星靠近彼此时,它们之间可能会产生引力相互作用。
通过研究引力相互作用对脉冲星轨道的影响,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有关脉冲星的性质和演化过程的信息。
脉冲星的研究还涉及到了引力波天文学。
引力波是由质量重大的天体引起的空间弯曲,它们以波动的形式传播。
在脉冲星双星系统中,当两个天体围绕着共同的质心旋转时,它们会通过引力波辐射来损失能量和动量。
通过测量脉冲星的自转周期随时间的变化,我们可以间接地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
除了射电观测,X射线观测也在脉冲星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脉冲星可以产生极强的射电脉冲,但它们也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以及高能粒子。
X射线望远镜可以探测到这些高能量粒子所产生的X射线辐射。
通过观测脉冲星的X射线辐射特性,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脉冲星的能量释放和物理过程。
脉冲星的观测和研究对我们了解宇宙和物理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脉冲星可以作为天体物理学和中子星研究的重要工具。
它们的极高自转速度和稳定的脉冲周期提供了研究极端条件下的物质性质和物理过程的独特机会。
其次,脉冲星的伴星研究揭示了双星系统和星际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对于揭示宇宙中恒星演化和结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此外,脉冲星的观测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引力波的性质和宇宙的几何结构。
简述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的背景及意义可编辑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分别是: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类星体和星际有机分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又称3K背景辐射)是一种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辐射。
特征和绝对温标2.725K的黑体辐射相同。
频率属与微波范围。
1934年,Tolman是第一个研究有关宇宙背景辐射的人。
他发现在宇宙中辐射温度的演化里温度会随著时间演化而改变;而光子的频率随时间演化(即宇宙学红移)也会有所不同。
但是当两者一起考虑时,也就是讨论光谱时(是频率与温度的函数)两者的变化会抵销掉,也就是黑体辐射的形式会保留下来。
1948年,由旅美的俄国物理学家伽莫夫带领的团队估算出,如果宇宙最初的温度约为十亿度,则会残留有约5~10k 的黑体辐射。
然而这个工作并没有引起重视。
1964年,苏联的泽尔多维奇(Zel'dovich)、英国的霍伊尔(Hoyle)、泰勒(Tayler)、美国的皮伯斯(Peebles)等人的研究预言,宇宙应当残留有温度为几开的背景辐射,并且在厘米波段上应该是可以观测到的,从而重新引起了学术界对背景辐射的重视。
美国的狄克(Dicke)、劳尔(Roll)、威尔金森(Wilkinson)等人也开始着手制造一种低噪声的天线来探测这种辐射,然而另外两个美国人无意中先于他们发现了背景辐射。
发现196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阿诺·彭齐亚斯(Penzias)和罗伯特·威尔逊(Wilson)架设了一台喇叭形状的天线,用以接受“回声”卫星的信号。
为了检测这台天线的噪音性能,他们将天线对准天空方向进行测量。
他们发现,在波长为7.35cm的地方一直有一个各向同性的讯号存在,这个信号既没有周日的变化,也没有季节的变化,因而可以判定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无关。
起初他们怀疑这个信号来源于天线系统本身。
1965年初,他们对天线进行了彻底检查,清除了天线上的鸽子窝和鸟粪,然而噪声仍然存在。
于是他们在《天体物理学报》上以《在4080兆赫上额外天线温度的测量》为题发表论文正式宣布了这个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