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教案 旧人教版必修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教案 旧人教版必修上册 <教学目标>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
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季节性移动规律
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与特点。
在三圈环流图上理解并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在季风形成图上理解季风的成因与特点。
<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性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
影响。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季风的形成以及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填气压带和风带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否认四个假设条件。)
● 〔思考〕什么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总结〕在同样日照条件下陆地吸热快,故积累的热量多,而海洋吸热慢,积
累的热量就少。我们就把陆地与海洋在获得热量方面的这种差异称之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思考〕结实右图中等温线弯曲的原因
● 读图2.16与图2.17观察后回答 ①南、北半球一月和七月图上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
②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存在差异是什么?为什么?
(南半球两个气压带基本都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在30°S 以南地区。
而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尤其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分割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总结〕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决定的。
〔演示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北半球为例〕
三、季风环流
● 〔思考〕①季风的概念?形成原因是什么?(重要)
②季风主要分布在世界哪些地区?风向在海陆间如何变化?
③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显著?
● 〔思考〕〔读图第40页〕我国西南地区及南亚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陆地 海洋
1月份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全球气候变化》说课教案(人教版必修1)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从而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索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重难点分析:
●重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及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难点:(1)历史时期和19世纪末以来气候的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课标分析:
●知识和技能:
(1)通过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处在波动变化之中。
(2)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变化周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能够提出一些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气候变化,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3)利用网络表达、交流在“全球气候变化”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成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不同纬度(热带、温带、极地)气候变化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涉及到的气温变化曲线知识在初中已有接触,应该知道横、纵坐标的含义及读法。对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原因,也有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
(1)(网络探究)教学方法:教师必须依托课堂互动,互动学习网站和常用的网络手段展开教学组织,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2)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学习方法:采用(网络探究)学习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利用教材以及网络资源,完成特定的任务。并通过留言板相互探讨,最后解决问题,或者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最后在课堂上展示各小组的研究成果。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