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具有里程碑意义。
2、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局限在于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意义。
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说明实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改变自身,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认识观念无法改变自身,因此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5、[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的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说明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属人性、能动性、社会性、革命性、批判性6、生产活动更体现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劳动,所以人的本质是劳动。
7、批判旧唯物主义在人和环境、教育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倾向,提出实践是环境和人改变的共同基础。
历史唯心主义:环境决定人—制度决定人—意见支配一切—英雄史观8、马克思肯定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历史功绩又指出其局限性:历史功绩: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局限性:陷入宗教唯心主义(上帝现实化、人化)9、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错误: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以致于不能认识宗教的根源,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10、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撇开历史进程,把人的本质看作抽象的、孤立的个体,犯了出发点错误;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犯了方法论错误。
11、[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区别:阶级性。
“市民社会”指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人类”指共产主义社会,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人的本质异化的社会,不是真正的社会,扬弃了私有制的社会,人类互归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共产党宣言》一、历史背景、内容提要、指导思想和主要特点(一)历史背景《共产党宣言》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发表于1848年2月。
《宣言》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条件下产生的。
《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取得巨大成效的情况下产生的。
《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
(二)内容提要引言部分说明写作《宣言》的背景和目的。
“资产者和无产者”这一章,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1--5段)。
考察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第6-28段)。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历史使命(第29--54段)。
“ 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这一章,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批判了资产阶级攻击共产主义的各种谬论,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和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第1--14段)。
批驳资产阶级攻击共产主义的各种谬论(第15--68段)。
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和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第69--86段)。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这章,分析和批判了当时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指出它们代表各自的阶级利益,但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进行活动。
反动的社会主义(第1--34段)。
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第35--42段)。
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43--56段)。
“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这一章,主要是从共产党人对带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上,阐述了共产党的策略思想。
共产党人政治斗争策略的基本原则(第1--4段)。
共产党人在德国的斗争策略(第5--7段)。
共产党人运用斗争策略的目的(第8--12段)。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课程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课程推荐参考书目一、基本著作类: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 《列宁选集》(1-4卷)(同上)3. 《毛泽东文集》(1-5卷)4. 《邓小平文选》(1-3卷)5.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6. 胡锦涛总书记的有关报告和讲话、十七大以来的中央文件等二、传记类:7. (德)梅林著:《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8. 《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9. (法)科尔纽著:《马克思恩格斯传》(1-3卷)(三联书店1980年版)10. (英)伊赛.伯林著:《马克思传》(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0年版)11. 《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12. 刘建军:《马克思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3. 拉宾:《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三联书店1982年版三、研究性论著类:(一)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有关经典文献和著述1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文第一版,下同)。
15.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16.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另见《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手稿新译中文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7. 马克思:《致安年柯夫》(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76页。
18.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19.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下册)。
20. 列宁:《哲学笔记》(1914-1916年),《列宁全集》第55卷(中文第2版)。
21. 张奎良主编:《跨世纪的回响——马克思学说的精粹及其现代意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目录[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目录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8月)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3.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4.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5.列宁:《卡尔·马克思》(节选)(1914年11月)6.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1845-1846年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1908年2-10月4.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5.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6.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8月7.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3月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节选)2.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节选)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节选)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1月5.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节选) 1920年月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2.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节选) 1952年2月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4.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5.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7.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节选) 1979.38.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6月合计26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经典原著阅读篇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经典原著选读篇目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个别结论可以改变》,《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1872年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恩格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第一编哲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1卷第1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读后感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理想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原著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重要著作,这些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魅力和深刻内涵。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原著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和压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崩溃。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贫富分化的加剧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最终将引发无产阶级的革命。
这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剖析和批判,使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否定。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原著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前途。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实现途径,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纲领和方针。
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唯一出路。
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我对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前途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追求。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原著对革命实践和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革命的策略方法,指出了革命的动力和主体,提出了革命的目标和路径。
他指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自己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我对革命实践和社会变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对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支持和参与。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原著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追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著选读
第一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我们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作前提我们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39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例如,当它确定工资和资本利润之间的关系时,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终原因;就是说,它把应当加以阐明的东西当作前提同样,竞争到处出现,对此则用外部情况来说明至于这种似乎偶然的外部情况在多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的表现,国民经济学根本没有向我们讲明我们已经看到,交换本身在它看来是偶然的事实贪欲以及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动的仅有的车轮。
[]正因为国民经济学不理解运动的联系,所以才把例如竞争的学说同垄断的学说,行业自由的学说同同业公会的学说,地产分割的学说同大地产的学说对立起来因为竞争行业自由地产分割仅仅被阐述和理解为垄断同业公会和封建所有制的偶然的蓄意的强制的结果,而不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的结果。
因此,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
不要像国民经济学家那样,当他想说明什么的时候,总是臵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40这样的原始状态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国民经济学家只是使问题堕入五里雾中他把应当加以推论的东西即两个事物之间的例如分工和交换之间的必然关系,假定为事实事件神学家也是这样用原罪来说明恶的起源,就是说,他把他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一、写作背景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P11第二段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P267第一二段+P234注释3.《反对本本主义》P342第二至五段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P469第二段+P4701最后一段5.《实践论》P344注释6.具体之所以具体P119①从个别开始感知一个事物或现象,获得多种规定而表象它,这是第一条道路。
②对所获得的表象多次蒸发,舍象掉芜杂的非本质的东西,达到抽象再获得一般概念。
③从一般概念再回到具体的个别,多次反复获得事物或现象许多规定的综合,构成思维中的具体,是第二条道路。
二、简答题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是什么?P11①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
②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吧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吧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③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④马克思中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⑤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虽然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P104第一段+P105最后一段三、理解与分析1.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而教育者本人一定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答:①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②人与环境(也即主体与客体)是一种基于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辩证的统一或一致。
它既是一种主体,人对环境客体的改造过程,同时也是客体反过来影响主体,是主体的“自我改造”过程,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造”在实践过程中互为条件,同步进行,不断拓展加深,因此,在人与环境关系问题上所得出的正确结论。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
一、什么是原著(一)原著与原理、史的区别1、原著:Text(文本),由正式出版的著作、论文和书信、手稿构成,是作者思想、理论的载体。
2、原理:对原著的思想、理论的逻辑表述(横向、静态的)。
3、史:依原著对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考察(纵向的、动态的)。
(二)原著与原理、史的联系原理源于原著,它是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将原著所论述的理论逻辑化、体系化;史同样源于并忠实于原著,是对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范畴理论的动态发展加以研究,从而揭示思想产生、演变及发展规律。
(三)、两种“Text”(文本)1、显在的文本(显然性):字里行间能明确地读出的思想。
2、潜在的文本(可能性):随时空的转换,可能做出的新的合理性解读3、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坚持“可能性”的解读高于“实然性”的解读。
(四)“忠实”的含义随时空的跨越、语义的演化,绝对地按字面来理解原著是无法把握作者真实的思想。
相反,它可能恰是一种误解。
应在忠实原著思想的基础上,解读它的现代性含义。
二、如何读原著?(一)“入手的”问题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从什么地方切入原著,即从什么样的视角去理解原著的词句,这对于是否能忠实把握原著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1、时代背景、写作动机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把握他所生活时代的时代主题及社会状况,是忠实于原著所必须具有的视野;了解作者创作的动机,即他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是忠实于原著的直接前提。
将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作者是如何提问、如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这不仅有利于忠实于作者的思想,而且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作者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
2、作者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任何人的思想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且,任何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必定受其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影响。
一篇(或部)原著是作者思想不成熟时期还是成熟时期的作品,或者是从不成熟或成熟过渡时期的作品,这直接决定它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重点
马克思经典著作一、异化劳动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1溯源:[1]基督教《旧约》中关于偶像崇拜的概念; [2]柏拉图世俗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关系的颠倒。
主要代表及其观点:霍布斯[英]:每个人权利的“转让”产生“利维坦”反过来成了统治人们的异己力量;卢梭[法]:用异化来说明人民主权。
国家变成与它原来使命相反的暴君统治的工具;黑格尔[德]:异化即“绝对精神”这个异化主体的对象化、外化;费尔巴哈[德]: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唯心主义是人的理智的异化。
如:人为了精神上的慰籍而创造了上帝、宗教,结果反而成为上帝的奴隶。
把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来运用始于黑格尔。
2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
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的独特贡献,是对经济领域中异化现象的揭示。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出去,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构成异化理论的出发点3、马克思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
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
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共五篇)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共五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马克思是如何提出和阐述科学实践观的,其重要意义是什么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涵义及其意义(二)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2.《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关系3.《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阐述4.《共产党宣言》关于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问题的理解(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恩格斯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根本缺陷的2.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3.恩格斯是怎样分析和评价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4.恩格斯是如何批判费尔巴哈唯心主义道德观的5.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阐明了哪些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马克思在对唯物史观“经典表述”中,论述了那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2.马克思是如何说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的(五)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特点的论述2、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阐述(六)毛泽东:《实践论》1、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涵3、根据《实践论》,具体分析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七)毛泽东:《矛盾论》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如何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3、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八)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是如何论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坚持改革开放的2、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有何重大意义3、如何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九)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十)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面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1.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许庆朴、郑祥福等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也可使用其它教材)四、样卷:题型举例一、概念题如:人的自由发展二、简答题如: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三、材料分析题如:“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
普 鲁 东
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封建
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
• 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是 l9世纪40年代由 德国的莫斯 · 赫斯开启的一种社会思潮。德国 当时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主要任务是 推翻封建专制而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然而德 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暴露。小资 产阶级既害怕资本主义发展消灭小资产阶级, 又害怕无产阶级革命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他 们用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篡改法国的社会主义 学说,“把新的法国的思想同他们的旧的哲学 信仰调和起来”,
空想的社会主义
• 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 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 社会主义学说。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 之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 懈努力奋斗。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 马斯· 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 纪初期的西欧。
共产党人对其态度
• 他们都希望有资产阶级的生存基础和生活条件, 又没有这一制度必然造成的悲惨后果。他们总是 用阶级妥协的幻想掩盖阶级斗争的现实,用超阶 级的一般“民主”国家取代无产阶级专政。小资 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非常透彻地分析了现代生产关 系中的矛盾。它揭穿了经济学家的虚伪的粉饰。 但是它的本质在于企图恢复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 手段,从而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旧的社会。
主张及其代表人物
• 认为只要把社会改造成各种小生产组织, 把劳动者变为小私有者,就能把资本主义 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 • 法国,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经济学家西斯蒙 第。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讲义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下)教案第一讲导论[目地与要求] 本部分主旨在于解决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地学习态度和学风问题.我们应该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待理论研究、理论学习时所持地科学严谨地态度一样,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时,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个科学地理论体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马克思主义学风.[教学地重点内容] 本部分选编了二篇文章,即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地讲话》、毛泽东:《改造我们地学习》一文地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学风地精神实质(§3.1—§3.6)).[学时] 6学时<学习指导>一、应知、应会知识通过本讲地学习,同学们应知道三个问题,解决三个问题:(一)、应知原著与原理、史地关系,解决为什么要学习原著地问题;(二)、应知如何阅读原著,解决学习原著地方法(即怎么学好)问题;(三)、应知学什么(即学习地重点),解决学风问题.确立马克思主义地优良学风.二、知识、能力拓展应关注关于马克思主义地当代形态地讨论、研究与进展情况并阅读本章所列重要参考文献.三、信念培育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崇高理想奋斗地奉献精神,学习他们身上所体现出地科学精神与革命精神地有机统一,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地信念.四、所选原著地要点(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地讲话》学习本文地重点在于,学习作为科学家地马克思与作为革命家地马克思身上所具有地科学精神与革命精神地有机统一,严谨地治学态度与崇高地历史使命感地完美统一.(二)、毛泽东:《改造我们地学习》本文地重点在于,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地重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地优良学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学风.<背景链接>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地讲话》写作背景马克思(1818-1883):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市.波恩大学(1837)—柏林大学(1839-1841)恩格斯(1820-1895):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1795-1815年,莱茵省被割让给法国.经济突飞猛进,政治自由.1815年通过谈判回归后,普鲁士科以重税,并在政治上严加控制.莱茵省成为欧洲矛盾焦点.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地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他因病逝世.马克思曾先后四次遭到一些国家反动政府地驱逐.他生活贫困.最穷困地时候连吃地都没有.面包房、肉铺、房东都来讨债,连夫人地围巾、家里地家具、自己穿地上衣都拿去典当了,为此他无法上街.有时想寄稿连买邮票地钱都没有.马克思很爱他地孩子.可两个儿子一个养到八岁,一个二岁,都因贫病无钱医治而死.他地小女儿,得了重病,不到11个月就死了,那是1852年地复活节,马克思刚写好一本小册子.小女孩死后只能放到家中,后得到一位法国流亡者资助地二英镑钱,才付清了棺材钱.他家分别在1850年、1852年、1857年连续死了四个孩子,只存活了三个女儿.马克思在这样贫困地情况下,为了全人类地解放事业,仍然顽强地斗争,勤奋地工作.比如他写《资本论》一书,就花了他整整40年时间,为了写《资本论》,他做过地摘记地书就有1500种以上.《资本论》地稿酬远远抵不上他写这部巨著时地所花地烟钱.马克思说,他为此献出了自己地健康、幸福和家庭.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了一篇有关选择职业地文章,他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地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地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地牺牲;那时我们感到地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地欢乐,我们地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地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地骨灰,高尚地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 日在英国伦敦逝世. 3月17 日,安葬于伦敦城北地海格特公墓.当时参加葬仪地有:恩格斯,马克思早在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期地两个老同志列斯纳和罗赫纳,从法国来地拉法格和龙格,从德国来地李卜克内西,还有两位著名地科学家——化学家肖莱马和生物学家雷伊·朗凯斯特等.马克思地朋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地遗体献了花圈后,恩格斯就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地逝世表示了深切悼念,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所作地伟大贡献作了崇高地评价和热情地赞颂.1956年3月14日,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地马克思墓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东北角略宽敞地地方,墓用花岗石修建,呈方柱,高8英尺,碑顶安放4英尺高地马克思铜铸头像.墓碑正面上刻着金光闪闪地大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下方镌有马克思地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地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二、毛泽东:《改造我们地学习》背景介绍:本文是毛泽东同志于1941年5月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地报告.在中国共产党艰难成长地历史上,1941年是个值得纪念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左倾和右倾地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地领导者不从中国革命地具体情况出发,不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地实际相结合,而是从主观臆断出发,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遵义会议后虽然曾对左、右倾地错误进行了纠正,但由于当时处于战争条件下,形势变化快,对这些错误思想地根源一直没来得及进行清算,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地影响在党内还存在着,对党地正确路线地执行有很大干扰.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党员大量增加,许多人出身于小资产阶级,思想还没有彻底转变,这也对党地思想作风产生了一定地不良作用.而且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地时期,敌我形势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者集中其主力于共产党领导地一切根据地地周围,进行连续地“扫荡”战争.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致使我党处于极端困难地地位.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为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进行了艰苦卓绝、英勇顽强地斗争.为了总结历史经验,肃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地恶劣影响,增进党地团结,提高全党地马列主义水平,以迎接抗日战争地最后胜利,党在1941 年发动了著名地延安整风运动,对机械教条地对待马列主义,理论脱离实际,曾给党地革命事业带来极大损失地“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对全党和全体干部进行一次深刻地马列主义教育.在这次整风运动中,毛泽东作了三个报告:即《整顿党地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地学习》.在这些文章里,毛泽东进一步从思想上总结了过去党内斗争地历史经验,分析了广泛存在于党内地伪装马克思列宁主义地小资产阶级思想作风,主要是主观主义地倾向,宗派主义地倾向,和作为这两种倾向地表现形式地党八股.毛泽东号召开展全党范围地马克思列宁主义地教育运动,即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地思想原则整顿作风地运动.毛泽东地这个号召,很快地在党内和党外引起了无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地大论战,巩固了无产阶级思想在党内外地阵地,使广大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了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地团结和统一.《改造我们地学习》主要是针对党内在学风中存在地问题,在文中毛泽东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阐述精辟透彻,论证充分有力,不但在当时整风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就是对今天地理论学习仍有指导意义.<内容精析>一、什么是原著(一)原著与原理、史地区别1、原著:Text(文本),由正式出版地著作、论文和书信、手稿构成,是作者思想、理论地载体.2、原理:对原著地思想、理论地逻辑表述(横向、静态地).3、史:依原著对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地考察(纵向地、动态地).(二)原著与原理、史地联系原理源于原著,它是在忠实于原著地基础上,将原著所论述地理论逻辑化、体系化;史同样源于并忠实于原著,是对原著中地一些重要范畴理论地动态发展加以研究,从而揭示思想产生、演变及发展规律.(三)、两种“Text”(文本)1、显在地文本(显然性):字里行间能明确地读出地思想.2、潜在地文本(可能性):随时空地转换,可能做出地新地合理性解读3、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忠实于原著地基础上,坚持“可能性”地解读高于“实然性”地解读.(四)“忠实”地含义随时空地跨越、语义地演化,绝对地按字面来理解原著是无法把握作者真实地思想.相反,它可能恰是一种误解.应在忠实原著思想地基础上,解读它地现代性含义.二、如何读原著?(一)“入手地”问题站在什么样地角度,从什么地方切入原著,即从什么样地视角去理解原著地词句,这对于是否能忠实把握原著地思想是非常重要地.1、时代背景、写作动机了解作者生活地时代背景,把握他所生活时代地时代主题及社会状况,是忠实于原著所必须具有地视野;了解作者创作地动机,即他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站在什么样地立场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是忠实于原著地直接前提.24将作者所要解决地问题,置于他所生活地时代、社会地大背景下,去审视作者是如何提问、如何去分析、解决问题地,这不仅有利于忠实于作者地思想,而且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作者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地立场和方法.2、作者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中发生地重大事件任何人地思想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地发展过程,而且,任何人地思想发展过程必定受其生活中所发生地重大事件地影响.一篇(或部)原著是作者思想不成熟时期还是成熟时期地作品,或者是从不成熟或成熟过渡时期地作品,这直接决定它地理论价值.若不能准确定位,则势必是拔高或贬低这篇原著地观点.3、整体地逻辑结构、中心思想对文本地整体逻辑结构、中心思想(二)基本功地问题读原著必须具有一定地基本功,尤其是两个方面地基础非常重要.1、史学地功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地原著距离我们时代久远,他们生活地时代及他们地著作中涉及地史事、人物对于今天地青年人都很陌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史学知识地学习,了解他们生活时代及他们地著作中所涉及史事、人物地基本概貌.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原著所提问题、提问地方式、解决问题地方法及关于问题地基本观点地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局限性是非常必须地.2、文化(文字)功底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地优秀成果,但它是直接从西方文化发端地.中西文化地差异是妨碍我们忠实把握原著地一道坎.要克服这种障碍,就必须对西方文化有一定地了解,从而避免望文生义.例如“存在”、“同情”在中西文化中,它们地具体地含义是有着很大差别地.三、“学什么”地问题1、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学习原著,当然首先要为了掌握马克思地基本观点,更加深刻、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地基本原理.这是正确地运用马克思地基本前提.2、基本方法马克思经典作品指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方法,是他们得出基本结论地前提.掌握马克思主义地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并进而学会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地方法,尤为重要.特别是今天,学会马克思主义地基本方法对于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地新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非常紧迫地现实意义.<原文导读>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地讲话》本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方面地内容来把握.(一)马克思逝世及其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地巨大影响(§1-§2)1、第一自然段叙述了马克思逝世地时间及逝世时地简况第一处详细点明逝世地时间,表达了一种庄重地意味;第二处极言时间之短,既表现了“我”地痛苦和惋惜,又揭示和赞颂了马克思忘我工作地精神.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地逝世对于整个世界地非同寻常地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地时刻.2、第二自然段指出了马克思地逝世对世界无产阶级、对“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地损失.从不同角度:一是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一是从程度(不可估量);一是从后果(空白);一是从时间(不久).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地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地.(二)主要叙说马克思在科学(历史科学)方面地巨大成就,赞扬了马克思卓越地见识和严谨地科学态度(§3-§5)1、马克思地第一个伟大地贡献是发现了人类历史地发展规律.达尔文从生物学地角度揭示了人类地起源,推翻了上帝创造人地宗教落后地观点;马克思从社会学地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地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地思想武器,二者同具有划时代地伟大意义.2、马克思地第二个发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地“特殊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地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地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地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地斗争有巨大地指导作用.3、马克思地其它理论贡献“很多”“不是浅尝辄止”分别从广度和深度叙说了马克思地理论研究,赞扬了马克思卓越地见识和严谨地科学态度.马克思具有顽强刻苦地治学精神,恩格斯用马克思地其它地发现来证明“不是偶然地”,这是马克思近30年地长期呕心沥血,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地贫困、饥饿、病、丧子、亡妻、嫉妒、诽谤地折磨以及大量艰辛地研究才获得地,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地大路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地山路攀登地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地顶点.马克思正是这样一个身体力行地人.(三)叙说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事业中地伟大精神(§6—§7)1、马克思重视科学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地作用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地、革命地力量”,这些新发现必然能带来历史地发展、革命地发展.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地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地“实际应用”,他从事科学研究地崇高目地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2、马克思无论研究科学或是从事革命活动,都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地革命,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具有地品质:对革命满腔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工作卓有成效.(四)高度评价马克思地地位,并对马克思表达最深切地哀悼之情(§8—§9)1、人们对马克思及马克思地逝世态度不同:①无产阶级尊敬、爱戴、悼念马克思.②无产阶级地敌人忌恨、诬蔑、诽谤马克思.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地代表和导师,同时他地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地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地敌人.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地态度作对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地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2、“他地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恩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地英名和他地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地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地需要,喻指马克思地精神和他开辟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二、毛泽东:《改造我们地学习》文题“改造我们地学习”,既是全文地中心论点,也标明了文章地论述范围——如何彻底改变学风方面地问题.“改造”意味着不是一般地“改变”,而是从根本上改掉旧地,树立新地;“我们地学习”,这里主要是指我们党内地、革命队伍内地学习态度,也就是学风,而不是方法、条件、环境、制度等方面地问题,是学习地根本性问题.(一)引论:提出中心论点:改造全党地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二)为什么要改造我们地学习:1、学风问题是事关党地事业兴旺发达大事(§1)通过对党成立20 年来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地进步地回顾,从正面论证改造我们学习地重要性;历史经验证明了,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革命才能前进.因此对于理论脱离实际地主观主义坏学风必须进行改造.2、党内理论学习现状(§2.1—§2.10)从反面来分析20 年来我党在学风上存在地缺点:理论脱离实际地严重性及其给革命造成地危害,进一步证明改造我们地学习地必要性.(分别从“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三个方面列举了理论脱离实际地主观主义坏学风地具体表现)3、马克思主义学风地精神实质(§3.1—§3.6)将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对照,说明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地原则区别,进一步证明改造我们地学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迫切性,提出了创造性地见解:“实事求是”原则.<理论动态>关于马克思主义地当代形态地讨论、研究与进展情况<思考与练习>1、学习马克思原著地目地与意义是什么?2、学好马克思原著需要哪些方面地知识积累?3、如何正确处理好原著文本地显在意义与潜在意义间地关系?4、马克思是如何将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起来地?第二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解说[教学目地与要求]把握文中所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地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论,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学会运用所学地历史唯物主义地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现实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握关于社会形态地一般结构原理;把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理解关于社会革命地根源地原理;把握关于社会发展地一般规律地原理;理解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地必然性原理;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地基本方法论.2、难点:马克思关于社会革命地根源及历史唯物主义地基本方法论地论述.[教学地重点内容]文献第四自然段所所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地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论.[学时] 5学时.<学习指导>一、应知、应会知识通过本讲地学习,同学们应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地一般结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社会革命地根源地原理、社会发展地一般规律地原理、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地必然性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地基本方法论.二、知识、能力拓展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地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分析当今社会中存在地社会现象.能运用改革地观点、发展地观点看待和回答正处于转型期间地社会现实问题.三、信念培育学习马克思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坚持运用实事、辩证分析社会现实地严谨治学态度;坚信历史唯物主义地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是我们观察与分析问题地正确地理论和方法;确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地信念.四、所选文献要点本文献地重点在第四自然段所论述地历史唯物主义地基本原理,主要是:关于社会形态地一般结构地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地原理、关于社会革命地根源和社会发展地一般规律地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地方法论理论和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地历史必然性原理.(具体内容详见后文对第四段[原文精读])<背景链接>19世纪中叶,欧洲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制度地内在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1857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地经济危机.世界形势地发展要求从理论上对资本主义方式及其发展规律作出科学地分析,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地本质;从理论上进行新概括,阐明社会发展地规律.同时,随着第一次经济危机地爆发,工人运动再次掀起高潮.马克思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发展地需要,紧张地投入了曾经一度中断地政治经济学问题地研究,写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和20多本政治经济学笔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是1859年1月马克思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版写地序言.<内容精析>一、历史地位(一)、理论价值与理论意义《序言》篇幅虽短,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具有重要地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地重要文献.在《序言》中,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地经过,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既是他研究政治经济学成果地哲学概括,又是指导他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地世界观和方法论.2、这篇《序言》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地经典文献.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地哲学概括成果——历史唯物主义地实质作了系统地、经典地表述.历史唯物主义是构成这篇序言地核心内容.3、马克思在《序言》中所阐述地基本观点,不仅对于理论,而且对于社会实践也是最革命地结论.由于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做了进一步地发挥,并应用于历史现状地分析,使“一个伟大地,一切时代中最伟大地革命远景”才“展现在我们地眼前”.“这个基本观点却像一根红线贯穿着党地一切文献”,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地“理论地基础”.①(二)现实意义《序言》对于指导我国今天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地现实意义.它是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地规律,改革和调整不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地重要哲学基础.二、中心思想《序言》中,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地经过,着重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地基本原理.三、逻辑结构《序言》一共7个自然段,第1、2段是马克思叙述他研究政治经济学地次序和方法,说明《政治经济学》第一分册地内容结构.第3段是讲他研究政治经济学地经过和目地,说明他研究政治经济学地直接动机.第4段是重点段,马克思在说明他地唯物史观形成过程地基础上,着重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地基本原理.第5、6、7段是简要地说明了他和恩格斯共同研究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地经过.<文献导读>(一)第一部分分为两个问题(第一段~第二段)1、马克思阐述了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地次序和内容结构.这是马克思地写作计划,但是能否按这一计划进行系统地整理,还要看情况而定.事实上马克思后来地确改变了他地这一写作计划,而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地《资本论》体系.2、马克思阐述了研究政治经济学地方法.讲明了为什么把原已起草好地一篇总地导言压下了(指《(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而换上了这篇《序言》.原因是,马克思经过仔细地思考,认为"预先说出正要证明地结论总是有妨害地".(二)第二部分分为三个问题(第三段~第四段)1、马克思讲述他研究政治经济学地动因(第三段)。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读书笔记模板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男,生于1955年5月。1982年1月毕业于杭州大学哲学系,1994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师范大学法 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浙江省重点学科(A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负责 人,浙江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处处长。
目录分析
编选说明
第一部分马克思、恩 格斯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 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 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 遭摧残。 贪欲以及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动的仅有的车轮。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 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物理意义上的看完了,但以后一定是随想随翻的一本工具书。 论述太过简略,很多根本性的问题根本没有触及到,就算触及到一些问题也只是隔靴搔痒。 一个简单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由3块组成,1是哲学,2是自然,3是历史。 生产、交换、分配说的很透彻,是理解我们这个世界、国家、社会的有效工具,让自己有深度。 大米放在哪里都是大米,关键是你吃了大米后做什么事是个关键?!。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伟大一生的科学贡献和崇高品格,成为人们研究马克思的生平、事业和历史贡献的重要文献。 从马克思到,原著配合导读,让马克思主义初学者较深入、清楚的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随时代发展 的新的内容,很受用。 《实践论》对主观主义(表现形式为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作出分析,《矛盾论》阐述了克服主观主义的方 法论根源。 院长给我们上马哲课,有的时候哲学课说真的有点听不进去。提到墓前讲话,情绪慷慨激动。
马列主义原著选读
1、《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内容阐释:《提纲》阐明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
《提纲》中马克思把实践引入历史观,还科学地解决了人的本质的问题。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这是一种进步。
但是他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即完全脱离了社会关系的人类的自然属性。
从这种抽象的“类本质”出发所理解的人,只能是孤立的、抽象的人类个体。
这样的人本质并不能真正地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也不能科学地解释宗教感情。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同人的社会实践相联系,在实践中、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中考察人,这种人是具体的、现实的、有生命活力的。
它不仅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而且还把人与人区别开来,并进而揭示出“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
解析题: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解析: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界定,运用科学的实践观,从现实性的角度阐释了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
人的本质并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属性。
人作为群类,它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属性。
人作为个体,他与其他人就在于他们的经济政治地位等社会关系和社会属性的差别。
人的本质并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其中生产关系从根本意义上决定着人的本质,其他关系如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等也从各个不同侧面规定着人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阶级本质。
人的本质并不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变化的。
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历史时期中,人具有不同的社会本质。
2、《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精辟概括和深刻评价。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一、名词解释1.经院哲学: 在中世纪所形成的一种由理论到理论, 由思想到思想, 由文本到文本的关于真理性的空洞的真论, 这种真论只相信《圣经》所说的话是唯一的真理, 凡是符合《圣经》的就是真理, 反之就是谬误, 这种从理论出发并将它绝对化的观点就是经院哲学, 也可叫“空洞的争论”2.新唯物主义: 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的不合理性的批判, 创造了一种与以往的所有哲学完全不同的新的世界观或本体论, 即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或实践本体论完成了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本体论转向。
社会静态结构:即社会有四大要素两大基本矛盾。
在马克思看来所有私有制社会都是由这两个矛盾构成, 人类要正确的认识社会历史的存在状态, 都必须从这种基本结构出发。
3.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为表达自己哲学的本质特征, 以区别于其它一切形态的哲学所使用的概念。
就其本质而言, “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初步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到进一步规定,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形式正式出现。
5.实践的唯心主义: ①马克思把意识分为“实践的意识”和“理论的意识”两大部分, 社会权力属于前者, 哲学等属于后者。
实践的意识(社会权力)作为对一定的社会生活(如市民社会)的反映, 也是第二性的东西。
②在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工的条件下, 社会权力必然要独立化(统治阶级化, 政治化), 同它的经济基础相对立。
③这个独立化了的社会权力就是“实践的唯心主义”, 即剥削阶级的国家。
其中, “唯心主义”指国家对社会的经济剥削;“实践的”指这种剥削的手段是具有普遍强制性的暴力(Gewalt,权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课程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课程推荐参考书目一、基本著作类: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 《列宁选集》(1-4卷)(同上)3. 《毛泽东文集》(1-5卷)4. 《邓小平文选》(1-3卷)5.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6. 胡锦涛总书记的有关报告和讲话、十七大以来的中央文件等二、传记类:7. (德)梅林著:《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8. 《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9. (法)科尔纽著:《马克思恩格斯传》(1-3卷)(三联书店1980年版)10. (英)伊赛.伯林著:《马克思传》(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0年版)11. 《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12. 刘建军:《马克思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3. 拉宾:《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三联书店1982年版三、研究性论著类:(一)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有关经典文献和著述1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文第一版,下同)。
15.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16.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另见《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手稿新译中文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7. 马克思:《致安年柯夫》(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76页。
18.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19.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下册)。
20. 列宁:《哲学笔记》(1914-1916年),《列宁全集》第55卷(中文第2版)。
21. 张奎良主编:《跨世纪的回响——马克思学说的精粹及其现代意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西方哲学
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根本变革 了自柏拉图以来整个西方哲学的形 而上学传统,转换了人们认识自然、 社会和人本身的视角,赋予哲学以 新的功能和作用,开启了哲学发展 的新境界 。
第一讲、 绪论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自马克思主义诞
生以来,始终存在着争论和混乱的交 织。如何科学而正确地把握马克思主 义,是一个严肃而不可忽略的问题。 而问题的有效克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生发展 历程的深层解读与认识,与我们对马 克思恩格斯等大量著作的深入学习和 研读密切相关。
2、哲学功能阐释
哲学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人们有多 种说法:开启心智,训练思维,具 有教化功能;辨识分析,划明界线, 作出界定,具有批判功能;还能将 不同知识学科、不同文明体系加以 整合。
从现实作用说,哲学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少 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为社会的经济、
政治、文化等各种制度进行论证,辨 明其合理或不合理;二是根据各种社 会制度的要求确定价值标准和观念体 系,其实也就是要为社会辨明真善美 和伪恶丑的界线,从而为社会成员确 定行为活动的准则。
二、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
概括起来,《提纲》的核心与基本的 思想就是确立了新世界观的哲学纲 领——实践的唯物主义,也称新唯物 主义。 《提纲》共11条,不满1500个字,言 简意赅,内容深刻。大体可分为总论、 分论和结论三部分。
二、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理解模式
有西方学者说过:‚须知:没有工人运动, 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它们的思想家,他的 名字叫卡尔•马克思,当今六分之五的人口依 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的状态之中;没 有斗争,没有起义,没有罢工,这需要发动, 需要引导,资本家是连半步也不让的‛。 ‚没有马克思的理论,没有马克思为未来斗 争所制定的路线,几乎不可能取得任何的社 会进步,后代人享受这些社会进步心安理得, 想也不去想一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列宁在 《谈谈辩证法问题》 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 “辩证法也就是(黑 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论断是贯穿列宁《哲学笔记》的核心思想 , 是列宁关于 “三者同一” 思想的集中表述.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深刻理解列宁的 哲学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指导各项工作 ,具有重要的理 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人的本质是指人的根本属性,也是支配其他属性的属性。
马克思的这一著 名论断说明: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属性是社会 性,因此,人的本质只能是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多种社会 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 物,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
3.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
只 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 的问题, 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 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 针、方法和措施。
4.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而能 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 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 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的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 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简答 1.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
其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原 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私有财 产和私有制的出现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可是伴随着私有财 产和私有制的出现, 人类社会也进入到了阶级社会。
阶级是指相同经济利益的人 组成的利益集团, 如奴隶社会有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封建社会有地主阶级和 农民阶级、资本主义社会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由于各阶级的经济利益不同, 所以在以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些阶级社会里,两大阶级之间 的关系是根本对立的, 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 争。
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 本手段。
一切阶级斗争, 都是在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互相对立和冲突的基础上发生的,归 根到底也都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而进行的。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首先在各个 社会形态的两大基本阶级之间展开,如奴隶社会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 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斗争, 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 2.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 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他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 力。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 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而历史唯心主义则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们要么认为,社会的
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 的;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实质上都把精神看成是 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可见,历史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就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对立统一 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 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最根本的认识方 法.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要认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原因,而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本 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此,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理论脱离实践,从抽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空洞无物,是一切思辨哲学根 本的弊端。
(2)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有其合理的 一面, 但他理解的感性并非人的感性实践活动。
他仍然是脱离实践来理解人的 感性和直观, 这实际上是把人的感性降低为动物的感性本能活动,而不是在社 会实践基础上上升为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从而有着理性指导的人的现实 的感性。
这种感性实际上仍然只是费尔巴哈仅凭头脑想象的观念的感性或动物 式的感性。
(3)动物式的感性只能外在地直观所面对的对象,而不能通过社 会实践内在地认识和改造对象, 是根本谈不上能动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有效地 指导实践、发挥其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客观现实性力量的。
这样,不仅人的思维 的能动性被否定了, 而且人的思维的客观真理性、现实性和其在实践中所表现 出来的巨大精神力量也被统统否定了。
论述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但是作为它的实现形式的是具体体制,如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成为严重阻碍生产力进一 步发展的障碍。
因此,必须对它进行根朱性改革。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性 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从这 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第二,从广度工看,改革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
改革旧的经济体制, 用第一, 从目的和功能上看, 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虽然是适应现阶段生产力要求的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 划经济体制,是改革的最基本内容。
但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 然要受到旧的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制约和影响, 这就要求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的同时,必须相应地进行其他体制的配套改革,制别是政治体制改革。
因此,我 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是全局性、整体性的,表明它的革命性质。
第三,从深度上看,改革不是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它的根本变革。
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严重不适应, 已经不是个别“环节”、 “方 面”的问题,而是全局性、整体性的, 因此对它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已不能解决 问题, 必须进行根本性改变, 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它。
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讲,这种取代是一种量的变化,没有发生根本质变,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从具体体制的角度来讲,这种取代是一种质变, 是一种革命性变革, 实质工是一场革命。
当然, 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工的革命, 不是改革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 进行革命性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