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八年级美术教案:第四课空间与层次1
《第4课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空间与层次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观察和表现空间层次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绘画任务:学生需以“家乡的小山村”为主题,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画出小山村的空间层次。
要求表现出山体的远近、高低、遮挡等空间关系,以及山村建筑、树木、小路等元素之间的层次关系。
2. 观察任务:学生需在课后选择一处自然景观,观察其空间层次关系,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出来。
3. 讨论任务: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空间层次美的表现特点,并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技巧。
三、作业要求1. 绘画任务:学生需认真观察主题,运用所学透视知识,画出小山村的空间层次。
绘画过程中,要注意线条的疏密、色彩的明暗等表现手法,以突出空间层次感。
2. 观察任务:学生需认真观察所选自然景观,尽可能选择不同的角度和距离进行观察,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其空间层次关系。
3. 讨论任务:学生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言,共同探讨家乡空间层次美的表现特点,并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技巧。
讨论过程中,学生需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4. 提交时间:绘画任务和观察任务需在课堂结束前提交,讨论任务需在课后完成并提交小组总结报告。
四、作业评价1. 绘画作品评价:评价标准包括空间层次表现是否准确、线条和色彩运用是否得当、整体构图是否合理等。
评价方式可由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
2. 观察报告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空间层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评价方式可由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相结合。
3. 讨论报告评价:主要评价学生总结的规律和技巧是否准确、全面,以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评价方式可由教师评价。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需及时给予反馈,指出作业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2. 对于评价结果优秀的学生,可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以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3. 对于评价结果不佳的学生,教师需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找出问题所在,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4课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作业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空间与层次的基本概念,学会运用色彩、线条和构图等美术元素表现空间与层次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空间与层次”的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预习并理解空间与层次的基本概念,包括透视原理、色彩运用等。
2. 观察练习:学生需观察教室内的物体摆设,理解不同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层次感。
3. 素描实践:学生需选择一个物体进行素描,注意表现其与周围物体的空间关系和层次感。
在素描过程中,学生应运用所学的透视原理和色彩运用技巧,通过线条的粗细、深浅变化以及色彩的搭配来表现空间与层次。
4. 创作构思:学生需根据所学的空间与层次知识,构思一幅以“空间与层次”为主题的创作草图。
草图应包括对画面布局、色彩搭配、透视效果等元素的初步设想。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求:学生需认真预习并理解空间与层次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2. 观察练习要求:学生需仔细观察,准确把握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层次感。
3. 素描实践要求:学生应运用所学的透视原理和色彩运用技巧,认真完成素描作品。
作品应线条流畅、层次分明、色彩搭配得当。
4. 创作构思要求:学生应根据所学知识,大胆构思,创作出一幅具有自己特色的以“空间与层次”为主题的作品。
作品应布局合理、色彩丰富、透视效果明显。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学习掌握程度;2. 观察练习的准确度;3. 素描实践的技巧运用和作品质量;4. 创作构思的原创性和实施可能性。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是本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指导,具体包括:1. 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掌握程度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2. 对学生的观察练习和素描实践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3. 对学生的创作构思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完善作品构思,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第4课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空间与层次》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空间与层次在美术作品中的基本概念;2. 掌握运用色彩、线条、构图等基本元素表现空间与层次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次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通过课堂讲解和教材自学,掌握空间与层次的基本概念及表现手法。
2. 素材准备:收集与空间、层次相关的图片资料,如不同角度的建筑照片、风景画等。
3. 创作实践:学生以“空间与层次”为主题,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个人创意,创作一幅素描或色彩画作品。
作品需体现出空间感和层次感。
4. 作品说明:学生需为作品撰写一段简短的创作说明,阐述作品中如何表现空间与层次的。
三、作业要求为保证作业质量,特提出以下要求:1. 理论学习要扎实,对空间与层次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2. 素材收集要丰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资料;3. 创作实践要充分发挥个人创意,运用所学知识表现空间与层次;4. 作品要整洁、规范,色彩、线条运用得当;5. 作品说明要简明扼要,突出表现空间与层次的技巧和思路。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掌握:评价学生对空间与层次概念的理解程度;2. 素材运用:评价学生素材收集的丰富程度及运用的合理性;3. 创作实践:评价学生作品的创意性及空间、层次的表现力;4. 作品规范:评价作品的整洁度、色彩和线条的运用是否规范;5. 作品说明:评价学生创作说明的简明性和表现思路的清晰度。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还将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和同学的建议,对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自己的美术创作水平。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在初中美术课程《空间与层次》中学习的知识,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加深对空间与层次的理解和运用。
4课《学构图》教案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构图的知识。从导入新课到实践活动,再到小组讨论,整个教学过程都紧密围绕课本内容,力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构图的魅力。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构图现象,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一点我觉得做得还不错,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构图的认知仍较模糊,今后在此环节可以加入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鼓励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增进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构图特点的理解与尊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教学难点与重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理解透彻,提高其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学构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一些画面特别美的广告、海报或者画作?”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构图美的奥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构图原则: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构图的基本原则,包括均衡、对比、重复、对称等。教师需重点讲解这些原则在画面构图中的应用,并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构图原则对画面视觉效果的影响。
-均衡:强调画面的视觉平衡,如大小、形状、色彩的平衡。
-对比:突出不同元素间的对比关系,如明暗、疏密、冷暖等。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第4课 空间与层次-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4课空间与层次-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运用空间和层次的概念。
2.能够运用空间和层次的知识,创造出有层次、有空间感的画面。
3.能够欣赏具有层次和空间感的艺术作品,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空间和层次的概念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将空间和层次的概念具体化,应用到绘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些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图像中的空间和层次,并引导学生多看几遍、多思考。
2. 知识讲解(20分钟)1.什么是空间和层次?–空间:指画面中的虚实关系,包括前后、上下、左右等方向上的关系。
–层次:指画面的分层关系,由于物体远近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分层。
分层关系包括前景、中景、背景等。
2.空间和层次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通过透视、减法、增量等方式表现空间。
–通过利用颜色、线条、轮廓等方式表现层次。
3.如何创造出有层次、有空间感的画面?–需要注意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
–应该注重对画面的有机组合和整体感的体现。
3. 练习与讨论(30分钟)1.学生练习画面的分层关系和虚实关系。
2.学生讨论成果,并总结出有关空间与层次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3.通过讨论分析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并理解其中的空间和层次运用。
4. 实践演练(40分钟)1.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绘画作品的创作。
2.老师布置一些作品制作任务,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运用空间和层次的知识和方法。
3.学生进行分组研究与探讨,实践运用所学,创作具有空间和层次感的美术作品。
4. 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在家中绘制一张具有空间和层次感的画面,并撰写简单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效果评估1.学生画面的分层和虚实关系是否准确切实。
2.绘画作品是否具有层次和空间感。
3.学生是否领会了空间和层次在绘画中的极为重要的应用效果。
4.运用空间和层次的知识,创造出具有良好空间和分层的美术作品。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八年级美术复习教案(1)
八年级美术复习教案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对八年级全册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进一步加强对全册教材的系统掌握。
技能目标:通过系列整理的方式,培养同学归纳总结知识要点的能力。
情意目标:在回顾全册教材的过程中,培养同学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系统整理全册知识能力目标。
教学难点归纳总结全册知识要点教学准备教具:教材、课件。
学具:教材、铅笔、彩笔等教学过程一、导入: 直接入课二、梳理知识:八年级美术全册教材的知识体系:引导同学依照“美术欣赏、美术常识”两大体系将全册教材各课分类。
(一)美术欣赏部分(主要考察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熟悉著名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利用课件依次对各系列知识要点进行梳理总结。
熟悉画家,了解作品、时代、画种、内容背景及艺术特色。
序号、作品及要求1.《游春图》熟悉画家展子虔,》①作者:展子虔②时代:隋代③画种:中国画④艺术特色:画中的人物和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远近透视处理得较好,有“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
⑤内容背景: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
2.《溪山行旅图》①作者:范宽②时代:北宋③画种:中国画。
3.《富春山居图》①作者:黄公望②时代:元代③画种:中国画④内容背景: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的景色。
4.《淮扬洁秋图》①作者:石涛②时代:清代③画种:中国画④艺术特色:全景布局,一波三折。
⑤内容背景:描绘了古扬州变幻莫测的风貌。
5.《清明上河图》①作者:张择端②时代:北宋③画种:中国画④内容背景:画的是北宋汴梁城及汴河风光。
此画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构成及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
6.印象派:印象派画家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直接表现光与色的无穷变化。
7.《日出·印象》①作者:莫奈②国家:法国③画种:油画④艺术特色:印象主义。
9.《林间小道》①作者:霍贝玛②国家:荷兰③画种:油画④艺术特色:创造出透视极强的空间。
空间与层次说课稿
我的内容是苏少版中学美术教材第 4 课《空间与层次》,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课件)。
一. 教材分析根据《美术》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空间与层次》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去画风景画,选取了各种不同表现技法、不同角度的风景画作示范,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
从七年级画静物,画人物,到八年级画风景,形成了中学阶段美术基本技能的一个系列教学,通过看看、画画等方法表现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本节课主要面对的是中学八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的学生也许想象力已经开始遭遇瓶颈,但动手创造能力却是非常活跃的时期。
结合学生的学龄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识了解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欣赏探究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表现展示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
技能目标:通过对景物的观察,用多种方法表现风景的空间与层次。
情感目标:不熟悉的空间与层次,让学生感悟生活处处皆美色,画笔寥寥现意境。
教学重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表现空间与层次,体验不同角度带来的视觉美感。
教学难点:尝试同不同的材料技法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
教学方法:讨论、欣赏、实践,演示法.教学准备:不同风格的作品、资料、课件、绘画材料。
二. 教法学法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谈话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范例的欣赏,感受美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
在学法上,主要通过欣赏、比较、动手画画等方法相结合。
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并归纳,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结合教法和学法,采用如下和学具:多媒体课件——《空间与层次》;水彩笔、、彩色铅笔等各种绘画工具。
三. 教学过程为了使学生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创造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一)、情景导入( 5 分钟)媒体呈现一幅美术作品,学生欣赏、讨论照片中不同视角带来的视觉感受,通过欣赏风景作品,为后面创作做好铺垫。
空间与层次教案
苏少版八年级上学期第四课《空间与层次》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如何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
本课带领我们走进风景画的世界。
通过同学们熟悉的南京本土的风景图片和画家多种表现技巧的绘画作品。
以“景”为点,以“空间与层次”为线,以“意境”为结,来认识了解绘画的空间与层次,欣赏与表现空间与层次独特的艺术效果。
探究风景画的“空间”的表现特点-: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
解读“层次”在绘画中的处理:由近景、中景、远景构成的景深关系。
通过不同形式的绘画创作,再现风景画的艺术魅力。
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识了解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欣赏探究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表现展示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
技能目标:通过对景物的观察,用多种方法表现风景的空间与层次。
情感目标:熟悉的金陵风景,不熟悉的空间与层次,让学生感悟生活处处皆美色,画笔寥寥现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表现空间与层次,体验不同角度带来的视觉美感。
难点:尝试同不同的材料技法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
三、教学准备:不同风格的作品、资料、课件、绘画材料。
四、教学要点:透视:形体透视,不同视点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表现方法。
色彩透视,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的处理技巧。
景深:近景、中景、远景的合理安排这些要点的和谐统一便体现出风景画的“意境” 。
五、教学过程与方法A、认识空间与层次活动一:看一看观看一幅云的摄影作品问:看见了什么?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答:有形状的变化,色彩的变化。
总结:由云的变化导入距离,有距离导入空间与层次。
1. 空间:距离产生空间,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主要是受长宽高三个特征显现出来的。
因此,长宽高是物体的空间特征。
2. 层次:物体对空间的分割产生层次。
即,物体与物体的叠加,或物体与物体的间隔便是层次。
我们通常用远景、中景、近景来表示。
活动二:说一说绘画是在长宽二维平面上表现长宽高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即画面的纵深感。
初中美术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空间与层次》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美术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空间与层次》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 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和法则。
2. 能运用透视描绘场景的体积和空间。
3. 深入理解透视在绘画表现中的意义,并在透视法则的基础上强化艺术表现。
2学情分析
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表现校园环境、表现风景。
该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关于透视知识的学习,这既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也是学习的难点。
让学生通过对自己最熟悉的校园环境的观察,学习理解透视知识和构图技巧,既能让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亲切感、更容易激发学习热情,也是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引导他们关注建筑结构的透视,培养热爱自己的家园、校园的情感。
课件设计中精选典型图片,知识讲解层层递进,将专业的透视知识从生活的角度来阐述和表现。
具体的方法是将教师的写生示范转换成课件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经验,提高绘画能力和表现技巧。
作业方式以临摹形式进行,结合写生观察。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透视的基本规律与法则。
教学难点:透视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空间与层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和法则。
2. 能运用透视描绘场景的体积和空间。
空间与层次
展现作品的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心境,让学生体验创作收获的同时,体验“生活处处皆美色,画笔寥寥现意境。”境界。
路的纵深,树的渐渐矮小,云朵的渐远渐灰,构成了画面的透视关系。
形体透视与空间层次(焦点透视)
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几何学的原理,在平面上用线条来表示物体的空间位置,按消失点的不同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斜透视。 便于我们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1)透视的几何图。 通过最基础的透视,了解几个重要的名词:视平线、视点、消失点。观看两张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图片,它们的透视现象有何不同?有什么特征?
四、活动三:操作体验
用铅笔,圆珠笔,彩色铅笔,水彩等工具,参考提供一些图片,创作一幅表现空间层次的风景画。
空间与层次通过形体透视,色彩透视和景深来表现。
五、示范
老师的绘画工具是黑板、粉笔,可在黑板上,用速写的形式画一幅有空间层次的风景,也可以在画好的素描风景施以淡彩,感受用色彩的冷暖表现空间与层次。现场作画的效果会激励学生的创作激情。
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上册
空间与层次
泗洪县曹庙中学石干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了解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欣赏探究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表现展示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
技能目标:通过对景物的观察,用多种方法表现风景的空间与层次。
情感目标:熟悉的金陵风景,不熟悉的空间与层次,让学生感悟生活处处皆美色,画笔寥寥现意境。
教学重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表现空间与层次,体验不同角度带来的视觉美感。
教学难点
尝试同不同的材料技法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
教学准备
不同风格的作品、资料、课件、绘画材料。
一、认识空间与层次
问:看见了什么?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 Nhomakorabea样的变化?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八年级美术教案:变迁中的家园
仪征市第三中学集体备课记录表学科《变迁中的家园》年级组初二时间:2019年月日第周地点美术组课题主持人主备人记录人参加人员缺席人员及原因行政领导主备教师教学设计本学科其他教师议课记录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感受和体会速写中建筑风景的艺术表现,了解和体会建筑风景速写中的节奏和配景变化。
技能目标:学习用速写的方式记录和表现家乡,学习建筑速写中虚实、节奏的表现技法。
情感目标:感悟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之美,体会艺术家在时代变迁中对家乡的情绪及其以速写表现与情感、情绪结合的作品。
重难点及突破教学重点:速写的基本表现技法及建筑风景画中建筑的节奏和结构之美。
教学难点:尝试运用多样速写语言表达对建筑和家乡的情感教学方法讲解、示范、交流讨论、练习实践教学流程第1课时一、导入1. 比较欣赏(1)媒体呈现古城风貌录像片段,学生欣赏。
(2)录像定格图像,要求学生讨论:城市古建筑有哪些特点。
(3)教师总结,古老又朴素的城市建筑风貌,体现了城市的古朴之美。
(4)继续播放录像,学生欣赏。
教师提问:现在的城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讨论回答,进入课题。
二、新授课1. 限时作画,提出问题。
(1)媒体呈现古城与新城的两张图片,要求学生从色彩、建筑包括课题引入、教学进程、总结等方面式样、高低错落以及疏密进行比较。
(2)教师总结:从过去到现在,家园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是摄影真实地记录了我们家园的变化。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用画笔来记录这些变化,这种记录方式我们通常称作速写。
(3)再次欣赏古城与新城的照片,教师要求学生在3分钟时间内有选择地用自己擅长的绘画方式记录城市的建筑。
(4)教师提问:你们在作画时遇到了什么问题?有特别难画的地方吗?学生提出一些在快速作教学评价建议画中产生的问题。
(5)带着问题一起研究:变迁中的家园应怎样表现。
2. 图解图构,解决问题。
(1)媒体呈现城市老照片一幅,学生寻找离视线最近或最重要的建筑部分,讨论应该如何表现?(2)教师图解照片,对照绘画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前景、中景、远景的表现方法。
第4课 空间与层次-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4课空间与层次-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空间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空间的分类和表现方法;•了解层次的概念和表现方法;•通过绘画作品认识空间和层次的应用。
1.2 教学重点•空间的分类和表现方法;•层次的概念和表现方法。
1.3 教学难点•空间的分类和表现方法;•层次的概念和表现方法。
1.4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1.5 教学资源•图片资料;•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笔等)。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5分钟)1.上课铃响起,教师引导学生放下课外事务,专心听讲。
2.简单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2 讲授(40分钟)1.空间的概念和特点。
–定义空间和平面的区别;–分类:三维空间、二维空间,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特点:有长、宽、高,有深度,有空气、光影和色彩。
2.空间的表现方法。
–正视法;–透视法;–模型法;–立体构成法。
3.层次的概念和表现方法。
–定义层次,区别于深度;–表现方法:前景、中景、远景等;–意义:能够加强画面的层次感,增加画面的空间深度。
4.教师演示不同的空间表现方法和层次表现方法,学生跟随演示进行学习和模仿。
5.学生自主练习,尝试使用不同的表现方法绘制空间和层次。
(15分钟)2.3 总结(10分钟)1.教师针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空间和层次的概念和表现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绘画作品如何应用空间和层次的表现方法。
2.4 作业(5分钟)1.布置一道作业:让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绘制一个有空间和层次感的作品。
2.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演示和练习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空间和层次的概念和表现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并开展创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加强实践操作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第4课 空间与层次》(一等奖课件) (4)
• 树边的地洞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兔子洞,你是个对未知充满恐惧的人,生活中比较墨守成规, 不愿轻易尝试未知的事物;你循规蹈矩,有固定的生活、工作规律,做事十分持久,毅力很强, 一件事能比别人坚持得更久;你很沉稳,不随便跟风、见风使舵,有自己的主见,意志力很强; 但你缺乏一定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做事情比较死板,可以试着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 思考问题做事情。
空间与层次
结合书上的第一个小 卡片,你看见了什么 变化?
空间:距离产生空间,物体 占据空间的大小,主要受 长宽高三个特征展现出来。 因此长宽高是物体的三个 特征。
层次:物体对空间的分割产 生层次,即物体于物体的 叠加,通常我们用近景, 中景,远景来表示。
树有什么变化?
楼 房 的 有 什 么 变 化 ?
拓展
1、概念
选取的物象在视觉角度的变化下, 其形状、轮廓和高低大小发生了变化, 便产生了之为透视。
2、透视的基本规律: 近大远小、 近高远低、 近实远虚。
二、透视的种类
1、平行透视
当立方体或其他物体中有一个面与画面平 行时的透视称之为平行透视。
• 选择5:废弃建筑入口
• 你不喜欢陈旧、过时的事物,喜欢追求新鲜、刺激感;你的生活总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做事效 率很高且行动力很强;你追求完美,不甘于平凡,事业上已经有或将有一番成就;你注重自我提 升,但有时过于自我,或太忙于自己的事业工作,因而会忽略身边人的感受。空闲时可以多花些 时间陪陪家人、和朋友玩,放慢脚步,不要一味地向前走,适当地停下脚步休息一下。
效果图
2、成角透视
成角透视又称为二点透视,是指立方物体 中没有一个面与画面或者视平线平行,且消失 点有两个,分别是左余点和右余点。成角透视 是建筑风景速写中最长用的一种透视形式。
第四课《水墨交融写青山》第2课时-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四课《水墨交融写青山》第2课时-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四课《水墨交融写青山》教学时间:第2课时/共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意趣,了解山水画的独特艺术表现。
掌握山水画的“三远法”和用笔用墨的方法;过程与方法: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程式美。
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比较山水画中的布局;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体悟山水画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掌握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变化,山水画小品的画法步骤2. 根据所学的知识,能创作出一幅山水画。
教学难点对山水画笔墨技法表现的理解与运用;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培养与审美能力的提高。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生宣、毛笔、颜料、墨汁。
学具:生宣、毛笔、颜料、墨汁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自然山水与中国的山水画有什么关系?[来源:学科网]山水画——以表现山川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画家的自然观和审美意识,画家们从自然中提炼出生动变化的笔触墨韵营造画境。
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而且寄托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强调了画家的主观感受。
二、追寻表达,大师的意境[来源:学科网]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分割讲究造境。
中国画三远的布局章法,可以用尺幅之纸表现万里江河、万仞高山。
自近而望其远曰平远,平远之致冲融;自下而仰其巅曰高远,高远之势突兀;自前而窥其后曰深远,深远之意重叠。
1.通过比较,它跟西方风景画透视点有什么不同?考点落实二次修改(山水画——多视点;西方风景画——固定一个视点)了解山水画的透视特点--多视点(散点透视)2.掌握山水画的“三远法”[来源:学_科_网]思考提问:(1)以《富春山居图》为参考,说明散点透视(1)三幅作品在布局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请分别指出画家的视点位置在哪里?(平远高远深远)2.体会:意境之美,中国山水画情与景交融的独特审美内涵。
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而且寄托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同时也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感受。
初中美术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 空间与层次
平行透视 成角透视 冷暖、浓淡、强弱、虚实
• 景深 近景 中景 远景
五、练一练:
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工具,参考大师们 的作品,或自己的写生作品,表现一幅体现 空间与层次的风景。
苏少版初中美术配套教学颜鹏飞
一、 形体透视与空间层次
1. 平行透视 庄重稳定
2. 成角透视:灵活多变
属于哪种透视?有何特点和视觉美感?
二、色彩透视与空间层次
也称大气透 视:是风景画的 一种技巧。随着 物体向后逐渐消 退,颜色对比和 明度对比逐渐减 弱。明亮部分渐 渐变暗,深色部 分渐渐变浅,直 到整个色彩对比 成为一个中性色 调。
《麦田》 凡•高 荷兰 1853-1890
毕沙罗 法国 1830-1903
四、空间与层次表现的手法
1. 明暗对比表现空间与层次
毕沙罗 法国 1830-1903
2. 线描的虚实表现空间与层次
3. 色彩的浓淡、冷暖表现空间与层次
《通往卢弗西埃恩之路》 毕沙罗 法
空间与层次
• 透视 形体透视 色彩透视
色彩透视与空间层次
1. 投影的长短冷暖与空间形态
《干草垛》 油画 莫奈 法国 1840-1926
2. 光影强弱虚实与空间形态
《鲁昂大教堂》 油画 莫奈 法国 1840-1926
三、景深与空间层次
景深:被描绘的景物所在的空 间的深度。常常由近景、中景、
远景来表现。
西斯莱 法国 1839-1899
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上册 4.空间和层次 课件 (共38张PPT)
透视概念
• 透视是绘画术语,也叫 “远近法”。是一种对 所见之物进行空间立体 描绘的方法,也就是在 二维的画面上表现出三 维的立体效果。
透视分类
几何透视 空间透视 大气透视
几何透视:平行、成角、立体
几何透视大大丰富了 画面的纵深感,大气 透视和空间透视则为 我们营造景物的气氛 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同 时 ,**老 师 上 了一 堂语文 阅读课 《好嘴 杨巴》 ,***老师 上了一 堂科学 复习课《浮力 》 。 课 后 ,由 县教研 室副主 任**老 师组织 研讨,两 位老师 的课都 体现了 “学为 心”的
理 念 ,受 到 一 致的好 评。 老 师 们 一 致 认为**老 师的 课教学 内容选 择精当 ,课堂与 学生研 讨的是 学生真 正不懂 或 困 惑 的 东 西,教学 内容有 梯度,能 实现从 目标起 点到终 点间的 跨越;教 学设 计新颖 , 设 计 的 问 题 能有层 次地引 领学生 的思维 逐渐发 展;以语 言为抓 手引领 学生深入体会 文 本 的 意 蕴 ,语文味 很浓;课 堂激 趣与教 学重点 有机融 合,远低 • 近宽远窄 • 近疏远密
1、仰望 2、远眺 3、鸟瞰 4、平视
• 1、可以从画面的中景开始扩展开来
• 3、注意通过色调和明度对空间进 行层次表现
• 4、刻画尽可的具体,勿太简单概念化 • 5、正确使用画具,注意保护环境
为 了 践 行 党 的群众 路线,3月 13日 ,在校党 委的倡 导和组 织下,我 校党员 们赴文 成开展 了 送 教 下 乡 的活动 。
13日 下 午 ,党 员 们在 ***书记 的带领 下,送 教到县 实验学 。书记 作了讲 座,从老 师们听 讲 座 时 频 频 点头微 笑的神 态,可看 出他们 受益匪 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空间与层次
教学时间:第1课时/共2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风景系列课程中的第三课,本课的主题是风景造型表现中的透视好空间法则,即学习和了解如何通过透
视、虚实表现风景绘画中的空间关系,体验和领会各类风景绘画中透视和空
间的表现方法,塑造风景绘画中的空间感。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对风景画的构图能力、对树木、房屋的表现能力都有了一定提高,对风景画中建筑物的虚实,节奏表现有了初步的认识,
大多数学生能运用速写的方法描绘景物。
但受学习基础和年龄特征的制约,
大多数学生对透视的抽象理解和空间层次的感知相对薄弱,对透视在艺术作
品中的表现力的理解更加困难。
考点分布 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三维的,而绘画却是二维平面的,要将我们所看到的景物画出真实的感觉,就必须清楚三维的两个主要构成要素——形状与空
间。
2.几何透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便于表现景物的体积感、空间感。
3.平行透视有一个消失点,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风景画中体积感、空间感的形成原因,领会风景绘画中,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基本法则。
技能目标:学会用形体透视法则描绘风景画。
情感目标:感悟不同的透视、构图为画面营造的氛围和情绪表达。
教学重点理解透视是绘画的一种基本形式语言,掌握焦点透视中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法则。
教学难点体会不同透视对画面的表达、表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教具:不同风格的风景画作品、资料、课件、绘画材料。
学具:建筑风景照片或图片资料、铅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考点落实次修改
一、导入
1、观看两风景摄影作品。
问:说一说里面的景物都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
会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总结:树木近高远低,房屋小船近大远小,路面(河面)近宽远窄,最后渐渐消失。
这么美的景色很多画家把它画下来了,如荷兰画家霍贝玛的《林间小道》和中国画家吴冠中的《江南水乡》。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三维的,而绘画却是二维平面的,要将我们所看到的景物画出真实的感觉,画家们如何在二维平面上画出三维立体的风景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引出课题《空间与层次》
二、新授
1.分析画家的风景作品中的体积感和空间感是怎样表现的?
(1)空间概念:距离产生空间,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主要是受长宽高三个特征显现出来的。
因此,长宽高是物体的空间特征。
形状与空间是三维的两个主要构成
要素。
绘画是在长宽二维平面上表现长宽高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
是透视使二维的画面形成了纵深和体积的视觉考点: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三维的,而绘画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