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54课时)3-19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组织行为学 -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学生将研究有关个体行为、小组和团队动力以及领导行为的概念和原则。
研究目标
-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模型。
- 掌握分析和解决组织行为问题的工具和技能。
- 培养个体和团队在组织中的有效沟通和合作能力。
- 培养领导和管理能力以推动组织发展和创新。
课程大纲
1. 引言
-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范围
- 组织行为学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2. 个体行为
- 个体个性与行为
- 感知与决策
- 动机与激励
3. 小组和团队动力
- 小组动力与有效团队合作- 冲突与冲突管理
- 组织文化和组织认同
4. 领导行为
- 领导力的概念和原则
- 领导风格与影响力
- 变革和创新的领导
5. 组织行为的应用
- 组织结构与设计
- 组织变革与发展
- 组织绩效管理
评估方式
- 课堂参与度:20%
- 个人作业:30%
- 期末考试:50%
参考教材
- Robbins, S. P., Judge, T. A., & Campbell, T. T. (2018).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4th ed.). Pearson.
以上为《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欢迎学生们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共同探索组织行为学的奥秘和应用。
组织行为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54课时)3-19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理论课程)开课系:工商管理系课程编号: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54 学分:3适用专业: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课学期:2或3先修课程:无一、课程简述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本课程是为适应学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门人才而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是管理类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是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要求(一)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案例讨论及课外作业为辅。
(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设施。
(三)课外作业不少于五次课外作业。
(四)辅导答疑授课过程中的辅导不安排专门的课时,以课间和课后为主。
考试前可酌情安排一次复习答疑。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考试课以学期末的统一闭卷考试为主,评定成绩时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
考查课的期末考试由课任老师安排在最后一次课随堂考试,此外还需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开闭卷均可,期中成绩归入平时成绩。
最后的成绩评定亦按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三、教材或主要教学参考资料1、教材(1)孙健敏、李原编著.《组织行为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美] 斯蒂芬.P.罗宾斯著.《组织行为学》(第12版).李原、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美] 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贾奇著.《组织行为学精要》(原书第9版).吴培冠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教学参考书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该教材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以表格形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五、课程内容第1章组织行为学导论(3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特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沿革、研究方法及学科体系。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Science of organizationalbehaviorsience)(中英文)课程代码113102101321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时/学分2课程性质选修实践学时责任教师课外学时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该课程为公共管理学科本科专业学生专业知识选修课程。
该课程包括绪论、个体行为、群体与团队行为、组织行为、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五部分内容。
(This course is an elective course of public management.The course consists of five parts:introduction,individual behavior,group team behavior,organizational behavior,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neen individual and organimation.)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社会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支撑的新兴学科。
因此,学习组织行为学课程之前,学生应该先研修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社会心理学,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学科体系和内容,修完之后再研修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就能更好地掌握如何激励组织中的员工更好的工作和学习,取得最优绩效。
二、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将对西方组织行为学理论与中国情境下的组织管理实践相结合,更多地引用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中国组织的实践成果作为课堂讲授案例,以期以丰富、完善或替代西方组织行为学的教研目标,推动组织行为学的中国化、本土化。
三、学习要求-1-1、课程学习的同时,研读管理大师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2、课堂思考和讨论“组织行为学”这门课在管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讨论“富士康跳楼事件”,分析悲剧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管理的启示。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组织行为学是面向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在《管理学原理》的基础上,对当代管理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目的是使学生从人的行为的角度理解组织和管理的复杂性,并通过理论学习和案例研讨,掌握有助于处理这种复杂性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教学任务是通过有限的学时使学生能够较为系统的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的基础知识,并重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个休行为基础第一节能力1.能力的形成2.能力的类型3.能力和工作的匹配习题要点:智能的七个维度、能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第二节态度1.态度的构成2.态度的一致性3.主要工作态度习题要点:态度的三种成分、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主要的工作态度类型第三节学习1.学习理论2.行为塑造习题要点:学习的定义、行为塑造策略、效果定律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态度和学习,难点在于对态度与行为关系的辨析以及学习理论。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能力的概念和类型、态度的概念、类型和构成、主要的工作态度、学习的定义、行为塑造的类型;理解态度的三种成分、能力和工作绩效的关系、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掌握如何应用学习理论影响和改变员工行为。
第二章人格和价值观第一节价格1.人格特质2.影响组织行为的主要人格属性3.人格与国家文化习题要点:MBTI、五因素模型、自评价、自调整、马基雅维利主义、风险规避第二节价值观1.价值观的特性2.分类3.跨文化价值观习题要点:罗基的价值观调查、霍夫施泰德评估文化价值观的框架、GLOBE框架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人格的基本属性和价值观的概念与类型,难点在于对人格和价值观概念的准确理解。
本章教学要求:(1)了解人格的概念和基本人格特征、罗基价值观调查的主要内容、文化价值观的五个评估维度;(2)理解人格特征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价值观和行为之间的关系;(3)掌握文化价值观的评估框架并学会分析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取向。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 课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组织行为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运用与人的行为表现有关的知识,专门研究各类工作组织中的工作行为规律性的独立学科。
组织行为学并不是研究人的一般行为规律,而是集中研究在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表现的规律性,包括改进领导、激励员工、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组织效率等等。
2. 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组织行为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选修课。
《组织行为学》的先行课是《管理学》。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组织行为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掌握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使学生较为系统地理解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和策略,如关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的理论。
3.初步学会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运用一些具体的策略与理论,如大五人格模型、双因素理论等,以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表四、课程实施组织战略与行为学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选修课。
一般情况下,课时为54课时。
课时安排及教学方法表五、教材和参考书目1. 张德,《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课纲领一、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 Organization Behavior 课程负责人:潘丽霞二、学时与学分:54 学时 3 学分三、合用专业:行政管理四、课程教材:张德主编《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第一版社,1999五、参照教材:1.罗宾斯著《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第一版社,19972.赫尔雷格尔、斯洛克姆、伍德曼著《组织行为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一版社,20013.苏东水著《管理心理学》,复旦大学第一版社,19984.程方正编著《现代管理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一版社,19965.李明德、陈维政等编著《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四川大学管理学院6.孙健敏、李原编著《组织行为学》,复旦大学第一版社,20037.李剑锋编著《组织行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第一版社, 1999六、开课单位: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行政管理系七、课程的目的、性质和任务:课程的性质:本课为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专业课程之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是在掌握必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提升人的行为的展望、指引和控制的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预期的组织目标。
经过学习,要求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集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的有关理论,并经过事例剖析和实践练习,加深对有关理论的认识;因为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在组织行学领域中人们对很多问题的见解还存在着分歧,针对某个看法,会有正反双方面的争辩,经过相互矛盾的正论和反论的形式,使学生有时机商讨不一样的看法,认识不一样看法怎样相互增补,从目前组织行为学的争辩中获取启迪。
学会权变的思想,权变地对待问题,解决问题。
经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从个体、集体和组织三个层次上理解并掌握工作组织中各样行为及其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加强对组织活动中各样行为现象的直接感受和经验,学会从行为的角度来解说和剖析组织中的管理问题,并追求相应的解决对策。
从而,转变看法,真实地认识人,不论是个体仍是组织中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理论课程)开课系:工商管理系课程编号: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54 学分:3 适用专业: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课学期:2或3先修课程:无一、课程简述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本课程是为适应学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门人才而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是管理类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是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要求(一)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案例讨论及课外作业为辅。
(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设施。
(三)课外作业不少于五次课外作业。
(四)辅导答疑授课过程中的辅导不安排专门的课时,以课间和课后为主。
考试前可酌情安排一次复习答疑。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考试课以学期末的统一闭卷考试为主,评定成绩时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
考查课的期末考试由课任老师安排在最后一次课随堂考试,此外还需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开闭卷均可,期中成绩归入平时成绩。
最后的成绩评定亦按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三、教材或主要教学参考资料1、教材(1)孙健敏、李原编著.《组织行为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美] 斯蒂芬.P.罗宾斯著.《组织行为学》(第12版).李原、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美] 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贾奇著.《组织行为学精要》(原书第9版).吴培冠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教学参考书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该教材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以表格形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五、课程内容第1章组织行为学导论(3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特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沿革、研究方法及学科体系。
教学重点难点: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特征;第一节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概念一、组织二、管理第二节组织行为研究是组织管理的基础一、什么是组织行为二、组织的行为系统三、组织行为的模式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沿革一、早期实践二、古典理论时代三、行为学派时代四、组织行为学的今天:权变的观点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学科体系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二、学科特征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组织?它有些什么特点?2、如何判断一个组织是否有效?3、组织行为研究中有哪些层次的自变量?4、组织行为学有什么样的发展历程?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是什么?第2章人格、气质、性格、能力与学习(6学时)教学目的:本章要求掌握人格的内涵及相关理论,能力、气质、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人格、气质、性格、能力的概念、理论及应用。
第一节人格一、人格的概念与特点二、有关人格的理论与研究三、与组织行为有关的人格特点四、人格与工作的匹配第二节气质一、气质的概念二、气质的类型三、气质的作用四、气质差异理论的应用第三节性格一、性格的定义二、性格的特征三、性格的类型四、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五、性格差异的实践意义第四节能力一、什么是能力二、智力及其测量三、特殊能力及其测量四、创造力及其测量五、能力—工作的匹配第五节学习一、什么是学习二、学习理论复习思考题:1、人格包含哪些内容?2、什么是气质?3、什么是性格?4、智力和创造力之间有什么差异?5、概述大五人格模型中各维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6、控制点、自我监控、冒险性等人格特点是怎样影响个体行为的?7、什么是学习?第3章价值观、态度与工作满意度(4学时)教学目的:了解关于价值观的几个主要观点和理论,个人价值观如何形成,概括态度与行为的关系,解释工作满意度的决定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价值观的理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工作满意度。
第一节态度一、态度概述二、态度与行为三、态度的改变四、工作中的态度五、态度调查第二节价值观一、价值观的含义二、价值观的分类三、价值观的时代烙印四、不同文化下的价值观五、价值观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第三节工作满意度一、工作满意度的测量二、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绩效五、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价值观?它对人的行为有何影响?2、不同人的价值观有差异吗?其差异体现在哪里?3、态度的认知成分与情感成分有哪些异同?4、快乐的工人是高生产率的工人吗?5、工作满意度与缺勤率之间是什么关系?与流动率之间是什么关系?哪种关系更紧密?第4章情绪与工作压力(3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了解情绪与压力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压力的潜在来源,并学会管理压力。
教学重点、难点:情绪的管理,压力的来源与调适。
第一节情绪一、什么是情绪二、情绪的种类三、对情绪的解释:认知评价理论四、情绪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第二节工作压力一、什么是工作压力二、工作压力的成因与后果三、对工作压力进行管理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情绪劳动?2、你认为组织环境中情绪智力比认知智力更重要吗?3、工作压力对工作绩效有何影响?4、哪些方面的原因会引起工作压力?5、组织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员工的压力?6、员工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工作压力?第5章社会知觉、归因与印象管理(3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了解知觉的三个特点;掌握社会知觉效应及归因理论;认识印象管理的意义和策略;教学重点、难点:社会知觉的效应、归因理论。
第一节知觉与社会知觉一、什么是知觉二、影响知觉的因素三、社会知觉及其效应四、知觉与社会知觉效应在组织中的具体应用第二节归因一、归因的理论二、归因中的偏差第三节印象管理一、什么是印象管理二、印象管理研究的发展历程三、印象管理策略复习思考题:1、选择性知觉会怎样影响到知觉过程?2、什么是刻板印象?举例说明它是怎样造成知觉失真的?3、什么是晕轮效应?举例说明它是怎样造成知觉失真的?4、什么是归因理论?它在解释组织行为方面有什么意义?5、什么是印象管理?你对印象管理的看法是什么?第6章动机概念与应用(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掌握内容型、过程型动机理论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ERG理论、目标设置理论。
第一节什么是动机一、动机的基本特点二、动机与效果第二节内容型动机理论一、需要层次论(复习)二、克莱顿.爱尔德弗的“ERG理论”三、成就、权力与亲和需要四、双因素理论(复习)五、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理论第三节过程型动机理论一、目标设置理论二、J.S.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复习)三、维克多.弗鲁母的“期望理论”(复习)四、强化型动机理论(复习)复习思考题:1、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2、比较阿尔德弗的ERG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有什么相似性和差异性?第7章个体决策(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了解个体决策的基本因素,解释个体如何获得良好的决策效果,掌握个体决策的基本要素与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评价决策结果的效率与效果标准、最优化决策模型、满意决策模型、隐藏偏爱模型、直觉决策模型。
第一节个体决策的基本要素一、决策结果二、问题三、决策者四、决策环境第二节基本的决策过程模型一、最优化决策模型二、满意解决模型三、隐含偏爱模型四、直觉模型第三节决策偏差一、经验估计机制带来的偏差二、承诺的升级复习思考题:1、决策者的哪些个人特点会影响到决策过程和决策效果?2、什么是理性决策模型?它在哪些情况下是切实可行的?3、在有效的当中直觉具有什么作用?什么时候它可能最有效?4、影响决策的基本要素有哪些?5、你是曾对一项失败的活动增加过投入?为什么会这样做?第8章群体(3学时)教学目的:过本章的教学,了解群体的定义和分类,了解关于群体形成和发展的几个主要观点和理论;理解群体角色的内容、实验和相关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群体的定义与分类、群体的形成与发展、群体凝聚力的概念与作用、群体互动、群体决策的极化现象、群体决策技术。
第一节群体的基本概念一、群体的定义和类型二、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群体行为的解释一、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二、群体的内部结构三、群体凝聚力及其作用四、群体互动第三节群体决策一、群体决策的优点二、群体决策中的问题复习思考题:1、如何解释人们会走到一起组成群体?2、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主要有哪几种类型的群体?3、简述并评价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4、成员的哪些特征会影响群体行为?5、群体凝聚力受哪些因素影响?第9章团队(3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了解团队与群体的区别与联系,如何塑造高绩效团队。
教学重点难点:团队的概念、团队与群体、团队的类型、高绩效团队的塑造。
第一节团队的概念一、什么是团队二、团队与群体的区别三、团队的类型第二节团队运作分析一、团队绩效的含义二、影响团队绩效的成员个人特征三、团队整体特征四、团队运行的过程第三节有效的团队管理一、组建团队二、激活团队的活力第四节把自己塑造成为优秀的团队成员一、团队精神二、如何与团队成员合作三、培养成员间彼此信任的关系复习思考题:1、如何区分工作团队和工作群体?2、什么是自我管理团队?它有什么优点和不足?3、团队中一般有哪些角色组成?4、哪些个人因素影响团队绩效?5、哪些团队整体特征因素影响团队绩效?第10章人际沟通(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掌握沟通的基本原理、沟通的功能、沟通障碍,组织中的工作沟通。
了解有关沟通的当前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沟通的定义、沟通的功能、沟通过程、有效沟通的障碍、组织中的工作沟通。
第一节沟通概述一、沟通的定义和功能二、沟通的过程三、沟通的方向四、组织中的工作沟通第二节开发有效的沟通一、有效沟通中的障碍二、开发有效的沟通第三节有关沟通的当前问题一、男女之间的沟通差异二、跨文化沟通三、电子沟通复习思考题:1、什么叫沟通?2、沟通在组织中的什么功能?3、举例说明沟通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4、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有哪些?有何开发有效的沟通?5、男性和女性在沟通风格上有什么差异?6、跨文化沟通有什么意义?第11章领导(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掌握领导的本质,能区别领导和管理这两项职能,了解领导理论的变迁及重要的领导理论,体会领导艺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领导方格论、领导理论的费德勒模型、情境理论、路径-目标理论。
第一节领导与领导者一、领导定义二、领导者的特质理论三、领导及领导的影响力第二节领导的行为理论一、领导方式理论二、领导行为理论第三节领导的权变理论一、费德勒模型二、赫塞-布兰查德的情境理论三、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四、路径-目标理论五、领导者-参与模型第四节关于领导的最新观点一、领导的归因理论二、领袖魅力的领导理论三、交易型领导与变革型领导四、通过授权而领导五、领导学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第五节领导班子的结构一、领导班子结构的内容二、科学地组建高层领导层结构复习思考题:1、领导者是否应该具备某些个人特点?请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