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及解释
11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各种地质现象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
正断 层
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及解释
② 逆断层:图2-13是一个逆 断层的二维模拟计算结果 (没有考虑绕射波)。 模型与理论水平叠加剖面存 在差异:断面波偏向下倾方 向,与上盘反射交叉; 下盘受断层牵引,曲率加大, 时间剖面上出现迥转波。
4.断层在偏移剖面上的特征 断盘反射、断面反射波、绕射波、迥转波都已归位,因此确定断 层效果较好。
的 剖 面 上 表 现 明 显 ; 同 样 曲 率
加 斜 凸 起 的 曲 率 大 , 在 水 平 叠
背
背斜和向斜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
2.振幅特征 背斜顶界面反射存在波的发散现象。分配到单位面积上波的 能量会减弱(如图2-3) 界面埋藏越深,凸度越大,射线发散越严重,地震波的振幅 也越小。
背斜和向斜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
正向断层:上下盘倾向与断面倾向一致(a) 反向断层:上下盘倾向一致,但与断面倾向相反(b)
① 正向断层断面波及断盘向下倾方向偏离; ② 反向断层断面波与断盘反射偏移方向相反; ③ 关系现象:
• •
绕射波极小点位置就是断点;
断盘反射波在中断点与绕射波相切,断盘、断面相 对于真实的地层断点、断面向下倾偏离。
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及解释
断 面 倾 角 在 测 线 上 的 倾 角 变 化 图
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及解释
三、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
1.反射标准波发生错断;波组、波 系错断(图2-22)。 2.同相轴数目突然增或减,波组间 隔突变。上升盘地层变薄,下降 盘地层加厚(大断层)。 3.同相轴形状和产状突变,下盘同 相轴零乱或出现空白带(断层的 屏蔽和畸变作用)图2-23。 4.同相轴分叉、合并、扭曲,强相 位转换(小断层的标志) 5.断面波、绕射波,异常波是识别 断层的主要标志。
[Petrel2014使用技巧]使用地震剖面照片进行二维地震解释
使用地震剖面照片进行二维地震解释如果手头只有地震剖面截图或照片,而并非实际的地震数据,但是需要进行二维地震解释的时候,根据不同的解释数据用途,可以在Petrel中有三种方式来实现。
根据解释数据的不同用途: 1) 如果解释数据用于归档数据库, 那么断层可以直接在地震剖面截图上解释,而层位解释必须基于真是的地震数据,所以需要使用插件Blueback 来将图片转换为解释数据。
2) 解释数据用来在Petrel中创建三维构造模型。
断层可以直接在图像上解释(或解释为多边形),层位可以解释为多边形。
3) 如果解释数据是用来为其他软件生成输入数据,如IGEOSS Dynel 3D: Dynel 3D需要地震解释数据作为输入数据或者使用构造三角网格(如.ts文件) 。
此处介绍如何在petrel里不用插件进行解释。
解释步骤分解如下:第一步: 输入Bitmap图片1) 使用Bitmap格式加载图片(如图1)。
2) 设置选项右上角Independent edges保持depth(Z)垂直(如图2)。
第二步:插入general intersection进行解释1) 在任意文件夹右键插入general intersection。
2) 选择三点确定general intersection的位置。
第三步:使用Make/edit polygon开始解释层位1) 创建一个”pseudo”的interpretation filter来区分不同的polygon的图像来源(如图3)。
2) 使用append polygons的功能将属于同一层位的polygon合并成一个(如图4)。
第四步: 移动Intersection面板1) 一旦移动了intersection,设置正确的视角(此处设置为west如图5)。
2) 将前一图像解释的层位当作”neighbor”也显示在解释窗口协助(如图6)。
3) 解释该图像(如图7)。
第五步: 进行断层解释1) 因为断层解释独立与地震道,可直接激活Seismic interpretation进程进行解释(图8)。
地震勘探原理的基本问题
地震勘探原理的基本问题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等.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1)
实用文档
13
地震资料解释
收集基础资料 地震剖面解释(层位标定) 构造解释 岩性解释
实用文档
14
地震剖面
实用文档
15
T0 T1
T2’ T2
T3
T6
地震剖面上为强弱不同的同相轴,解释工作就是通过地质
资 料
准
目
(合成记录)确定地质层位
备
标
研 究
层位解释
组合断层
剖面解释
作T0 图
储层预测
沉积构造
空
发育史研究
间
时-深转换
解
… … 构造图
储层厚度图
油藏分布图
释
含油气远景评价、目标优选、提供钻井井位
地震常规解释实用流文程档 图
综合解释 12
收集基础资料
测线位置资料 探井资料:钻井、录井、测井、试油、
地震正演、测井约束反演、分频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等算法,不能很好
断块圈闭评价
实用文档
70
2、上第三系曲流河砂体油气藏
地质分析
立体显示
构造解释
曲流河砂体油气藏 评价
实用文档
71
桩106井区上第三系河道砂体立体透视图
实用文档
72
河道砂振幅图
实用文档
73
3、火成岩油气藏
地震相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识别火成岩
吸收系数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实用文档
74
实用文档
31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2、根据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原则,从标 定的过井剖面开始,建立起全区大的解释 框架,在其基础上进行4(线)×4(道) 网格初步解释,最终加密测网。
地震剖面解释要知道的内容
第一章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第一节地震波的基本特征?一、波的类型二、地震波的特征?第二节地震剖面特点与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一、地震剖面的一般概念?二、地震资料处理流程简介?第三节偏移现象和偏移归位?一、时间剖面的偏移现象?二、偏移叠加原理?三、偏移叠加、叠加偏移和叠前偏移四、二维偏移和三维偏移?第四节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一、子波的概念?二、地震子波与分辨能力的关系?三、垂直分辨率?四、水平分辨率?第五节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一、表层地震地质条件?二、地下地震地质条件??第二章地震解释的基本方法第一节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一、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二、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三、确定反射标准层的方法?四、确定反射标准层的代号和对比标?第二节时间剖面的对比?一、反射波对比的基本原则?二、实际对比方法?第三节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一、绕射波?二、断面波三、多次波?四、伴随波?第四节弯曲界面反射波?一、凸界面反射波的特点二、凹界面反射波的特点?第五节地震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假象?一、表层变化引起的假象?二、速度变化引起的假象??第三章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第一节地震构造解释概论?一、构造解释流程?二、资料准备?三、构造解释内容简介?第二节断层解释?一、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二、断层模型的剖面特征?三、几种典型断层和断裂系的解释?第三节断层基本要素的确定与组合?一、断层基本要素的确定?二、断层组合的一般规律?第四节典型构造解释一、披覆构造)?二、挤压褶皱与高陡构造?三、底辟构造?四、流体底辟构造?五、花状构造第五节不整合面的解释?一、不整合的一般概念?二、不整合面的反射特征?三、几种典型的不整合面剖面特征?第六节深度剖面绘制?一、平均速度法?二、曲射线法三、值的求法第七节地震构造图的绘制一、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二、绘制构造图过程与步骤?三、等值线图的勾绘四、绘制构造图?五、构造图的解释?六、利用构造图绘制地层等厚图??第四章三维地震和垂直地震资料的解释第一节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一、三维地震数据体的特点二、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三、等时切片的解释?第二节人机联作解释技术一、人机联作解释及其特点?二、人机联作解释系统配置?三、解释工作流程第三节垂直地震剖面解释一、垂直地震剖面基本原理与观测方法二、垂直地震剖面特点三、垂直地震剖面的解释和应用??第五章地震波速度资料解释与应用第一节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与分布规律一、影响速度的一般因素二、地震波速度与多孔介质流体性质关系?三、几种与油气关系密切的岩层速度特征?四、速度分布规律?第二节几种速度概念与叠加速度谱的解释一、速度的概念?二、叠加速度谱的解释第三节层速度估算砂泥岩百分比和储层参数一、利用层速度估算砂泥岩百分比二、利用层速度估算储层参数?第四节利用层速度预测地层压力一、概述?二、图板法三、经验公式法?第六章地震资料的沉积解释第一节地震资料的沉积解释概述?一、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发展概况?二、地震资料的沉积解释内容?第二节地震层序分析?一、沉积层序与地层层序二、层序的年代地层学意义三、地震反射的地层学意义?四、地震层序的划分第三节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分析的概念?二、地震相参数?三、地震相图的编制第四节典型的地震相模式一、大陆边缘地震相模式二、断陷湖盆地震相模式?第四节层序地层分析方法?一、概述二、有关的基本概念?三、层序分析一般方法?第七章地震资料在储层和油气预测中的应用第一节地震储层预测技术?一、地震反演技术?二、属性分析技术?第二节地震属性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一、几种地震信息与岩石物性和油气的关系?二、地震属性的应用与实例分析?第三节地震资料在含油性检测中的应用一、地震剖面上直接检测油气?二、应用属性技术检测油气?第四节 AVO技术分析与应用一、AVO技术分析二、应用AVO技术检测含气层??第八章地震资料在油藏监测中的应用第一节地震监测的岩石物理学基础?一、随时间变化的油藏特征二、与地震监测有关的岩石物理特征三、用于油藏监测地震特征?第二节地震监测技术?一、时移地震二、微地震技术第三节地震监测资料的解释应用一、时移三维地震油藏监测解释应用二、井中地震油藏监测解释应用?三、微地震检测的应用主要参考文献。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1
2.3 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2.3.1 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反射波对比的四大标志: (3)同相性。同一个反射波的相 同相位在相邻道上的射线路径或 到达时间相近,振动图也相似, 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延续长 度的同相轴。它是一条圆滑的曲 线或直线,而来自同一界面的反 射波,其不同相位的同相轴应彼 此平行,即波的相干性。 (4)时差规律变化。同一界面的 反射波,相邻道的时差变化规律 应该是相同(水平界面)或规律 变化的。
1) 去伪存真;
2) 解译同相轴,并 赋予地质含义;
3) 对地质层位给予
立体空间的完整 的描述。
T1—上第三系底界反射 T2‘—下第三系东营组底界反射 T2—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一段底界反射 T3—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二段底界反射 T6—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中部第二套油页岩反射 T7—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四段底界反射
基干测线对比——解决大套构造层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 基干剖面的选择原则:(a)地层最全;(b)构造要简单,但 要突出主要构造;(c)接触关系要最丰富典型;(d)选择剖 面网,闭合追踪。 全区测线对比——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 复杂剖面对比——对于重点地区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挠曲、 尖灭、不整合、岩性变化等)以及有兴趣的现象(如平点、亮 点等),需要进一步解释。
2.2 合成地震记录与层位标定
2.2.4 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小结
1)合成地震记录的目的是得到正确的时深关系,以便将 深度域的各种测井曲线与时间域的地震剖面进行对 比,建立地质层位与反射同相轴的对应关系。 2)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道的一致性是判断时深关系 是否正确的手段,两者的一致性并不是合成地震记录 的目的,因此在合成地震记录过程中应该很好地处理 “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3)合成地震记录基于反射系数和子波的褶积,地震子波 对合成地震记录有着重要影响。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 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时间间隔 dt 的倒数为分辨率。
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T/4 或 Dh 在 l/8 与 l/4 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 D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4.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我们把层间旅行时差Δ t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以及薄层顶底反射的合成波形的相对振幅Δ A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统称为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5.协调厚度:在相对振幅ΔA 与实际地层时间厚度ΔT 的关系曲线上,ΔA 最大值所对应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
协调脉冲。
6.波长延拓:用数学的方法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为波场延拓。
7.同相轴: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 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 (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 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 (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整理版]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及解释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及解释论文提要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较复杂的地质现象,我国华北、苏北、江汉、南海北部湾盆地等地区断层都相当发育,断层对于油气的运移聚集起着很重要的控制作用,与油气形成、分布、富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正确解释断层就成为地震资料解释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下面我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正文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主要特征:1.反射波同相轴错断,由于断层规模不同可表现为反射标准层错断和波阻系的错断,在断层两侧波阻关系稳定,波阻特征稳定,这一般是小型断层的反映,其特点是是断距不大,延伸较短,破碎带较窄。
2.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阻间隔突然变化,在断层的下降盘地层变厚,而上升盘地层变薄甚至缺失,这种情况往往是基底大断层裂的反映,其特点是断距大,延伸破碎带宽,这种断层对地层厚度起着控制作用,一般是划分区域构造单元的分界线。
3.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这是由于断层错动引起的两侧地层产状突变,或是断层面的屏蔽作用和对射线的畸变造成的。
4.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一般这是小断层的反映,但应注意这类变化有时可能是由于地表条件变化或地层岩性变化以及波的干涉等引起,区别他们要综合考虑上下波阻关系进行分析,对于地表条件引起的同相轴扭曲常表现为对不同深度的同相轴都是一样的影响。
5.异常波的出现这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在时间剖面上反射层中断处往往伴随出现一些异常波如绕射波,断面反射波它们一方面使记录复杂化另一方面成为确定断层的重要依据一、断层模型的剖面特征(一)水平地层中的断层图一所示是水平地层中直立断层、倾斜正断层、倾斜逆断层的断层模型和叠加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形态,从图中可以看出地震反射剖面特征与实际模型基本一致,断层棱点处出现绕射波。
(二)倾斜地层中的断层当断面倾斜时,断面反射波向其下倾方向偏移有以下几种情况:正向断层和反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断面倾向一致称为正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断面倾向相反称为反向断层,在水平叠加剖面上,正向断层的两盘的反射和断面波都向下倾方向偏移,反向断层的两盘反射向断面波相反方向偏移,(图一)绕射波的极小点对应真实地层断点位置,断盘反射波在断点处与绕射波向切,断面反射相对地下真实地层的断面位置总是向下倾方向偏移。
几种典型断层和断裂系的解释
几种典型断层和断裂系的解释论文提要大家都知道地壳是不断运动的,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组成地壳的岩层不断发生变形和变位,使这些岩层的原始产状改变,形成一定的地质形态,岩层变动后形成各式各样的几何形体。
岩层受力后发生断裂,两盘岩层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时,这种构造成为断层。
组成断层的基本要素有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断距等。
断层的主要类型有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和断层的组合形式。
地壳受力是比较复杂的,再加上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
因此断层不是想象中那么的规则,我们要根据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具体的分析解释。
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对各种与断层有关的构造的形成和油气的运移以及其重要控制作用。
因此,对断层的解释是地震解释的重要内容。
一下就对各种断层的形成机理和各种断层的特征与识别作出阐述。
希望读者通过此文能对断层有个更生的了解。
正文一、张性断裂系在断层复杂地区,经常遇到断层切割问题。
采用地震剖面分析断层切割问题时,因从地质角度出发,根据本区各组断层发育的历史,结合地震剖面特征,按照各断层特点及其规模大小,确定出各组断层间的相互顺序及主次关系是解释的关键;只有认真分析主要断裂和次要断裂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在剖面上合理的解释断层间的相互切割问题。
比如,根据一般地质规律,只断深层不断浅层的,是较老断层;深浅层都断,落差随深度增大而增大的,是长期发育的断层。
图一 Y字形断裂系剖面特征在张性为主的各类盆地中,地震剖面上常见的断层相互切割关系,大体上有“Y”字形,“X”形、“人”字形、包心菜形和阶梯状断裂系等各种样式;其中,“Y”字形断裂系中,向深层延伸较长断层一般是长期发育且规模较大的主断层,而延伸较短的是伴生断层(图一)。
阶梯状断裂系有反向阶梯状断裂系和正向阶梯状断裂系,前者断层倾向于地层倾向相反;后者断层倾向于地层走向一致这类断裂系多发育在盆地缓坡,一般规模较小,不断入盆地基地(图二)。
这类断裂的形成主要与盆地沉降过程中缓坡翘倾产生的滑落或隆张等作用有关。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地震剖面的显示及对比解释
波组与波系对比
时间剖面实际对比方法
6.剖面闭合对比 两条相交剖面交点处同一反射层t0相同(在水平叠加剖面和三 维偏移剖面上)。 剖面闭合应在整个测网内进行。闭合差超过半个相位时,就认 为不闭合。 不闭合主要表现在t0存在闭合差、振幅、相位不一致。不闭合 的原因有:
• ① 采集因素造成的不闭合;如各测线完成的时间不同、地 形测量存在误差等等。
• 变面积显示看不到波谷和强波的波 峰,梯形中心代表波峰的位置。相 邻梯形中点的时间间隔为一个视周 期。
• 对于强波梯形中点处不感光出现 “亮点”。
时间剖面的显示
变密度显示: 用辉光管代替检流计,随模拟地震信号的变化产 生强弱不同的光线。强振幅信号光线密度大,色深;弱振幅信 号光线密度小,色浅,称为“变密度”。 变密度不如变面积显示的剖面反射层次清晰,难以仔细对 比。变面积和变密度能直观地反映界面形态变化。
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
2.振幅显著增强 反射波能量强,振幅大、峰值突出。反
射波强弱与对应界面反射系数及界面的 产状有关,也与其他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
3.波形相似特征 由于相邻道间震源所激发的振动子波基
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传播路径基本相 近,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地层吸收特征 也相似,所以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在相邻 道上的波形基本相似,包括:主周期、 相位数、振幅包络形状等,如左图。
波形加变面积迭合显示:反射层突出,波谷处是空白,便于加 色对比,而且从波形线上又可以反映波的动力学特征。
彩显:数值大小用颜色深浅表示。如层速度曲线剖面,地震波 参数剖面。但一般不宜多用、费用较贵。
时间剖面的显示
时间剖面的显示
时间剖面的显示
时间剖面的显示
时间剖面的显示
地震资料解释中必须弄懂的50个基本概念!
地震资料解释中必须弄懂的50个基本概念!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基本概念.1. 地震资料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2.地震解释的发展阶段: 地震构造解释阶段----在构造地质学和地震成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地下主要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落实和描述地下岩层的构造形态特征,为钻探提供有力的构造圈闭是其主要目的。
地震沉积解释阶段----以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思想方法)为基础,以落实隐蔽油气藏、描述地下储层空间几何形态为主要目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阶段----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地质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3.地震子波:震源激发时产生尖脉冲,在激发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称该时刻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4.地震剖面的种类:时间剖面有两种:一是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简称水平剖面;二是叠加偏移时间剖面,简称偏移剖面。
时间剖面的显示:波形剖面,变面积剖面,变密度剖面,波形加变面积剖面,彩色显示剖面,5. 时间剖面的特点:时间剖面由图头和记录两部分组成。
图头部分:位于剖面的起始部分,用以说明剖面的工区、测线号、起止桩号、剖面性质、野外施工参数和处理方法与流程,其显示内容由处理人员提出。
记录部分:是时间剖面的主要部分。
横轴:代表共中心点叠加道的位置,一般用CDP点号和相应的测线桩号表示。
CDP点距为道距的一半,通常为25m。
桩号SP,单位为米或千米。
纵轴:双程反射时间T。
单位为秒。
速度谱:每km一组显示于剖面上方地形线: 显示于剖面上方或下方。
基准面:统一或浮动的,多选在低速带之下。
地震剖面上0秒所对应的海拔。
视周期:相邻波峰(谷)之间的时间长度视主频:视周期的倒数。
地震解释中的构造成图及地质解释介绍
➢ 标注数据;标注在平面图相应的位置上,在测线交点处, 各条测线的数据都应写上。标注方法如下左图。
➢ 标注断点;断距不大时,只标注断层上盘位置,断距较 大时,上下盘位置都标注。此外,还要标注断层落差及 断点处标准层的深度值,标注方法如下右图
➢ 图4-1 是地下的一个穹隆构造和该构造顶面的等深图或构造图. ➢ 一条深度剖面只能表示该剖面的地下构造形态; ➢ 图4-2 把四条剖面上的同一反射层(T)的深度,按一定间距展布在
测线平面图上,然后绘出等深线,就得到了构造图.
2.地震构造图的分类
➢ 地震构造图按作图等值线性质可分两大类:
➢ ① 等深度构造图(深度等值线表示)
✓正断层,上、下盘断层线间错开,出现空白;
✓逆断层,上下两盘断层线间等深线出现叠掩;
超复、尖灭等地质现象在构造图都表现为标准层向某方 向的缺失。
可用多层构造图的闭合来判断地层间的关系,如下图, 可明显看出两个界面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且第二层 往北不整合尖灭。
二、 由等t0图经过空间校正作真深度构造图
d)给出了三条测线偏移后D点位置的 变化情况:在测线B,D点位置不 变;测线A,D点偏移到D′,测线 C,二维偏移后D点偏到D〞,并不 是反射点的正确位置。应当沿垂 直于测线C的方向再偏移一次,才 能从D〞最后偏移到正确位置D′。
6.勾绘等值线
➢ 按规定线距(根据t0或h值),勾圆滑曲线;原则:从简单到复 杂,由底到高,先勾出大致轮廓(如构造高、低点),再绘构 造细节,复杂时以断块为单位绘制。
地震相解释和构造解释
设计的内容为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和地震相解释。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剖面上识别断层并标识断层,在平面上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组合,并且进行地层对比追踪,最后根据解释的断层和层位做等T0构造图。
地震相解释主要内容是在剖面上识别水道的形状,在平面上识别水道的空间展布情况,利用剖面上的地震反射构型、地震反射结构投影到平面上做出平面地震相图。
实验一、地震构造解释一、实验目的学会Discovery软件的安装、建立工区、三维数据加载、剖面显示地震记录。
进行层位对比追踪和断层解释,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平面组合,以及根据解释的层位和断层做出等时构造图。
结合剖面图会分析地质意义和盆地内生储盖组合。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以Discovery软件为解释平台进行以下实验:1 利用Discovery 中模块建立中国的工区和Seisvision模块加载数据。
2断层的剖面解释并结合相干体切片进行断层的平面组合。
根据断层的识别标志进行断层的识别,并结合相干体提高断层识别准度(期间常见的问题: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方向断层往往不闭合,解决办法是要根据两个方向综合判断断层。
)3 不整一地震反射界面的识别及追踪对比。
4 等T0构造图的绘制。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1)同相轴错断、波组波系错断(中小断层);(2)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同生断层);(3)地层产状突变、地震相特征突变(边界断层);(4)同相轴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小断层);(5)断面波、绕射波。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1)单一同相轴的基本追踪对比方法★反射波同相轴具线状廷伸特征,相邻记录道的同一同相轴应为一连续的曲线,相邻界面的同相轴应大体平行。
★相邻记录道同一界面反射波同相轴波形特征相似,即振幅、周期、相位数等相似,它们在空间上是逐渐地变化的。
(2)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波组是相邻若干个界面形成的多个强反射同相轴的组合。
波组之间是一些振幅比较弱的同相轴,★多个波组组成一个波系。
地震解释2断层解释多媒体
(七)
断 层 识 别 解 释
一 、 水 平 叠 加 剖 面 解 释
4 . 断层的地震剖面识别 --中型断层
① 无论是正断层还是逆断层,反射同相轴或波 组均明显错断。
逆断层时,同反射层同相轴在断层附近相互叠 掩;正断层时,同反射层同相轴在断层附近一般无 叠掩现象。 ② 断层附近反射波形改变、能量减弱,可见绕 射波和断面波。 ③ 存在一定宽度的断裂带。断裂带资料信噪比 降低,反射波波形、能量有不同程度变化,断裂带 影响区以外反射波恢复正常。
1.与断层有关的基本概念-- 断层描述要素 断层延伸长度:断面与某地层面相交的交线称 为断层线,其长度即为断层断至该层的延伸长度; 纵向穿层情况:反映断层在地层中向上或向下 断开及消失层位状况; 断距:指断层沿断层面相对位移的距离(亦称 为总距离),它由水平断距和铅直断距构成。
水平断距--指断层上下盘断点间的水平位移量;
(七)
断 层 识 别 解 释
一 、 水 平 叠 加 剖 面 解 释
4 . 断层的地震剖面识别 --小断层 ① 在无薄层叠加干涉和其他反射组系干扰情况下 小断层一般表现为同相轴扭曲、小错动或反射能量减 弱,高分辨率剖面提高了剖面纵横向分辨率,上述小 断层特征更清楚,是识别小断层的重要资料。 当同相轴分叉合并或强弱相位转换时,应根据近 邻层反射特征和相邻剖面表现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是否小断层。 ② 发生小断层的部位存在局部地层产状变化。 ③ 为逆断层时纵向穿层较少,但在其上下近邻相 位应有类似地震响应。
1.与断层有关的基本概念--断层的主要分类
按断层面倾角大小、断层两盘的相对关系分为: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平推断层(走滑断层):两盘相对位移主要沿水平方向 进行,垂直断距不明显;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可近一 步分为:
地震勘探各章重点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5个5X3)1、道间距:埋置在排列上的各道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道于道之间的距离)2、波剖面:在某时刻,以质点所在位置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画出某一时刻的振动情况(波形曲线),称为波剖面。
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3、干扰波:是指妨碍追踪和识别有效波的波。
如面波、多次反射波。
4、横测线:炮点与接收点不在同一线上,叫非纵测线。
5、纵测线:一般炮点和接收点都放在同一测线上,叫纵测线。
6、偏移距:是指激发点到最近的检波器组中心的距离,常常分解为两个分量:垂直偏移距,即以直角到排列[线的距离;纵偏移距,从激发点在排列线的投影到第一个检波器组中心的距离。
7、时距曲线:就是表示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8、二、简答题(3个3X15)1、共中心点(共反射点(CRP)是共中心点的特例:即岩层为水平时)与共炮点的区别?(1)界面水平时:如下图,M点为共中心点R点称为共反射点(CRP)。
M为共中心点(CMP)。
在水平反射界面上中,共反射点(CRP)也称共深度点(CDP)。
单边放炮与双边放炮共反射点与共炮点的区别:在水平界面上,共反射点与共炮点的时距曲线一样,都为双曲线,但物理意义不同:①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也是一条双曲线。
但它只反映界面上的一个点,即共反射点R的反射。
而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则反映界面上的一段。
②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动校正后,各叠加道的时间都换算成M点的t0时间;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动校正后,各记录道的时间,相当于记录道与炮点中点O处的t0时间③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只反映界面上一个点R的情况,而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反映的是一段反射界面的情况。
④地震勘探中习惯把x=0时的反射波传播时间叫做t0,即t0=2h0/V。
在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上,这个t0反映的是激发点O处反射波的垂直反射时间(也叫做回声时间),在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上,t0时间代表共中心点M处的垂直反射时间。
3断层解释
图3-3 波组和波系错断
反射波同相轴突然增加、减少或消失, 图3-4 反射波同相轴突然增加、减少或消失,下盘地层增厚
反射波同相轴突然消失, 图3-5 反射波轴扭曲并错断
二、断层模型的剖面特征
1.水平地层中的断层 . 剖面反射特征与实际模型基本一致, 剖面反射特征与实际模型基本一致 , 断层棱点 间出现绕射波。 间出现绕射波。 2.倾斜地层中的断层 . (1) 正向断层和反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 正向断层和反向断层: 断面倾向一致称为正向断层; 断面倾向一致称为正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断 面倾向相反称为反向断层。在水平选加剖面上, 面倾向相反称为反向断层。在水平选加剖面上,正 向断层的两盘反射和断面波都向下倾方向偏移; 向断层的两盘反射和断面波都向下倾方向偏移;反 向断层的两盘反射向断面波相反方向偏移。 向断层的两盘反射向断面波相反方向偏移。
图3—13 锅底与反锅底断层切割关系
三、断层基本要素的确定
从地震剖面上如何可靠地确定断层的位置。 从地震剖面上如何可靠地确定断层的位置。断层面的 形态、产状及断层性质, 形态、产状及断层性质,对于提高圈闭高点的精度和准确度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断层面的确定。将剖面上浅、中、深反射同相轴的 断层面的确定。将剖面上浅、 中断点,即断层棱点连接起来就是断层面。在确定断棱处反 中断点,即断层棱点连接起来就是断层面。 射同相轴的中断点时,要与回转波、断面彼的干涉造成的假 射同相轴的中断点时,要与回转波、 断点区别。有时由于受断层面的屏蔽作用, 断点区别。有时由于受断层面的屏蔽作用,在断层下盘往往 出现产状畸变,反射杂乱带及三角形空白带等等, 出现产状畸变,反射杂乱带及三角形空白带等等,断层下盘 的反射层中断点或产状突变点位置不能准确地反映断层面位 置,先不宜用下盘地层反射的中断点来确定断层。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目录2 地震层序分析 (2)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2)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3)2.4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及成因 (5)2.5 地震层序划分对比 (6)3 地震构造解释 (9)3.1 概述 (9)3.2 复杂构造形态的特殊地震响应 (10)3.3 断层解释 (11)3.4 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识别 (12)3.5 构造活动时期分析方法 (17)4. 区域地震相分析 (18)4.1 概述 (18)4.2 地震相标志 (19)4.3 地震相编图及其沉积相解释 (24)4.4 典型沉积体的地震识别 (27)4.5 典型地震相模式 (31)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第3课2 地震层序分析? 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 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2.4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 2.5 地震地层单元划分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2.2.1 地震反射标志层的确定? 2.2.2 单一同相轴的对比? 2.2.3 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 2.2.4 根据振幅包络线进行对比? 2.2.5 地震反射界面对比的闭合检查2.2.1 地震反射标志层的确定同相轴是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因峰值点容易确定,因此通常是对波峰或波谷进行同相轴对比。
地震反射界面地震反射界面是多条地震剖面的同相轴在三维空间上构成的一个几何面。
地震反射标志层指波形特征突出、稳定且分布广泛的同相轴或波组。
因其易于识别和对比,因此地震解释首先要从标志层开始,在断裂发育区尤其如此。
重大的地质界面可以是标志层,也可以不是。
如基底意义重大,但某些情况下反射特征不明显,难以识别。
2.2.2 单一同相轴的对比原则(1)极性相同:同相轴具线状廷伸特征,相邻道的同相轴或为波峰或为波谷,应为一连续的曲线,相邻界面的同相轴应大体平行。
(2)波形相似:相邻道同相轴的振幅、频率等波形特征相似,横向上为逐渐变化,横向连续性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及解释论文提要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较复杂的地质现象,我国华北、苏北、江汉、南海北部湾盆地等地区断层都相当发育,断层对于油气的运移聚集起着很重要的控制作用,与油气形成、分布、富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正确解释断层就成为地震资料解释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下面我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正文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主要特征:1.反射波同相轴错断,由于断层规模不同可表现为反射标准层错断和波阻系的错断,在断层两侧波阻关系稳定,波阻特征稳定,这一般是小型断层的反映,其特点是是断距不大,延伸较短,破碎带较窄。
2.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阻间隔突然变化,在断层的下降盘地层变厚,而上升盘地层变薄甚至缺失,这种情况往往是基底大断层裂的反映,其特点是断距大,延伸破碎带宽,这种断层对地层厚度起着控制作用,一般是划分区域构造单元的分界线。
3.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这是由于断层错动引起的两侧地层产状突变,或是断层面的屏蔽作用和对射线的畸变造成的。
4.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一般这是小断层的反映,但应注意这类变化有时可能是由于地表条件变化或地层岩性变化以及波的干涉等引起,区别他们要综合考虑上下波阻关系进行分析,对于地表条件引起的同相轴扭曲常表现为对不同深度的同相轴都是一样的影响。
5.异常波的出现这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在时间剖面上反射层中断处往往伴随出现一些异常波如绕射波,断面反射波它们一方面使记录复杂化另一方面成为确定断层的重要依据一、断层模型的剖面特征(一)水平地层中的断层图一所示是水平地层中直立断层、倾斜正断层、倾斜逆断层的断层模型和叠加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形态,从图中可以看出地震反射剖面特征与实际模型基本一致,断层棱点处出现绕射波。
(二)倾斜地层中的断层当断面倾斜时,断面反射波向其下倾方向偏移有以下几种情况:正向断层和反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断面倾向一致称为正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断面倾向相反称为反向断层,在水平叠加剖面上,正向断层的两盘的反射和断面波都向下倾方向偏移,反向断层的两盘反射向断面波相反方向偏移,(图一)绕射波的极小点对应真实地层断点位置,断盘反射波在断点处与绕射波向切,断面反射相对地下真实地层的断面位置总是向下倾方向偏移。
屋脊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相反,形成上凸状屋脊型,称为屋脊断层(图二)。
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屋脊断层上下盘断点距离大于实际断点距离,屋脊断层上下两盘的反射波断点间空开,但各有绕射波相连,由于两断点间处无反射、绕射尾巴不受干涉。
反屋脊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相反,形成下凹状屋脊断层,称为反屋脊断层(图二)。
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反屋脊断层上下盘断点距离小于实际断点距离,上下盘地层发生交叉或重叠,如果以上下盘反射断点连线做断面,会错误的改变断层性质,造成断面反向。
(三)断层的牵引现象断层的牵引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断层的牵引作用在断层附近形成曲界面有凹界面和凸界面,由断层牵引作用形成的凹凸界面产生的反射波和回转波往往与绕射波混在一起,这些不同性质的地质现象产生的波相互干扰,形成比较复杂的地震反射。
一般情况,凹界面反射波拉宽近似绕射波,当断层棱点的绕射波接近,曲率相同时则叠加在一起,能量增强形成强波,凹界面的回转波能量交强,且均匀,绕射波则衰减较快,回转波比绕射波弯曲程度大,用绕射波量板对不上,凸界面反射波容易与绕射波混淆,因为途界面反射波的曲率半径与绕射波曲率半径相近,这样容易把凸界面反射波当作侧线与断层斜交的绕射波,但凸界面反射波的弯曲程度小于绕射波正断层与逆牵引为正断层与逆牵引构造的地质模型图,为正断层与逆牵引构造的地震响应,逆牵引背斜上下形态相近,较实际背斜开阔宽缓,断面波分几段出现在背斜核部,上下盘反射出现交叉。
逆断层与挤压褶皱为逆断层与挤压褶皱构造的地质模型为逆断层与相应褶皱的地震响应,可以看出,地震剖面的形态复杂得多,断面波偏向下倾方向与上盘反射相交,上盘地层由于散射仅在处显示微弱倾斜反射,断层棱点处的绕射波与凸界面反射波重叠形成较强反射,下盘受断层牵引曲率加大出现回转波。
二、断层产生的断面反射波和绕射波(一)断面反射波的主要特点:当断面落差较大断面两册具有不同岩性的地层直接接触时,断层面成为一个较明显的波阻抗分界面,产生断面反射波。
在地震勘探中,要能够接受到断面反射波,还要求断面倾角不能太大,否则不易接收到延续较长的断面波。
为了有利于接收断面反射波,应采取较长的排列,在断面下倾方向激发,上倾方向接收。
1.断面反射波往往是大倾角反射波,它的倾角比一般反射波大得多,所以它的同相轴常与一般地层反射波交叉,产生干涉。
随着侧线与断层走向的夹角变化,断面波在时间剖面上的角度也随之变化,当侧线与断层走向正交时,断面波倾角最陡,即为断面的真倾角。
2.端面反射波能量强弱变化大,常断续出现。
这一方面是由于断层面两侧岩性不稳定,造成反射系数不稳定,加上断面光滑程度也不同,例如泥沙岩互层地区当断层落差较小时,断面反射系数曲线忽正忽负,正负相同,每个差异段很短,着样的断面只能产生散射;当落差继续增大时,断面反射波成为较长的反射段,偏移后界面的位置和倾角可以反映断面的位置和状态。
实践中凡观测到的断面反射波的都是一些大断层(落差数百米甚至上千米),而且接受到清晰较长的断面反射波的地段通常都是基岩与沉积岩的分界面,或大套泥沙岩与砂岩或灰岩的接触地段。
3.断面波可以在相交侧线上相互闭合。
在断层落差较大,延伸较长,断面波教强的地区,来自同一断面的波可在相交的多条侧线上观测到,且能相互闭合,作出反映断面形态的断面深度图。
(二)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地层岩性的突变点(如断层的断棱,不整和面的突起点等)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出现球面波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
最常见的是断棱绕射和不整和面上的突起点绕射。
三、断层在不同测线方向上的反映同一断层在不同方向的测线上,断面的走向和视倾角反映是不一样的;这主要受断层走向和测线夹角的影响。
图四是反映视倾角α与真倾角β之间的关系的图。
BAC与B′AC′在地面的交角θ以及断面视倾角α之间的关系为tgα=tgβ·cosθ。
当测线由平行于断层面(AB′∥AP)转到与断层面正交时(AB′与AB重合)断面视倾角α由0°增至真倾角β,断面倾角在测线上的表现就不同。
例如当断层走向和测线夹角在60°~0°时,视倾角逐渐变小,直到剖面上出现水平的断层;而当测线和断层走向成弧形相交时,断面是一个弧形曲面,剖面图上会出现“锅底”或“反锅底”状断层。
图五分别表示的是测线穿过弧形断层上下盘地层的可能出现的断层剖面特征。
值,深度闭合的方法,即从已解释有断层的一系列剖面上,用相交测线的断面t0相应标在未解释的测线上,然后把各断点连线,即为断层面。
用这种断面深度闭合的方法,需要有足够密度的剖面。
四、断层面的确定(一)将剖面上浅、中、深反射同相轴的中断点,即断层棱点连接起来就是断层面。
在确定断层棱点处反射同相轴的中断点时,要与回转波、断面波干涉造成的假断点区别开。
有时由于受层的屏蔽作用,在断层下盘往往出现产状畸变、反射杂乱带和三角形空白带等,断层下盘的射层中断点或产状突变点位置不能准确地反映断层面位置;对于这种情况不宜用下盘地层反射中断点来确定断层,而应用上盘地层反射中断点来确定断点位置,然后根据波组特征和倾斜度推测下盘地层断点。
利用与断层有关的特殊波确定断层面。
当时间剖面上存在明显的绕射波时,可将上下盘反射层断点处绕射波极小点连起来,为实际断面的位置。
在偏移剖面上,如果处理参数适当,断面波即代表断层面。
在确定断层时要注意:1.断面不能穿过可靠的反射波同相轴;2.断层造成牵引现象要与绕射“尾巴”的弯曲以及挠曲地层反射加以区别;3.在相邻的平行剖面上,同一断层面的形态、倾角大小及断开层位和断层性质基本一致;对不同方向测线,同一断面倾角大小不同,与断层走向垂直的断面倾角最大。
(二)断层要素的确定断层面确定之后,断层上、下盘及落差应根据标准层在两盘的关系来确定。
一般来说,断层两边反射层断点上相对应的时差(Δt),就是断层的垂直落差(图六)。
如果断层下盘由于屏蔽作用而引起反射剖面某段发生畸变,则不能利用畸变处的产状计算落差。
断层面的倾角,当测线与断层面走向垂直时,剖面上断层的倾角为断层面的真倾角;当测线与断层面斜交时,剖面上断层面的倾角为视倾角。
视倾角的大小可以从剖面上直接量取。
断层走向、延伸长度要在断点平面组合后才能确定。
从地震剖面上判别断层位置,既要考虑测线方向与断层走向之间的空间几何关系,同时又要注意时间剖面偏移对断层位置和断层面产状所造成的影响。
简要的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当地层倾斜,时间剖面上的断点都向地层下倾方向偏移,偏移距和倾角大小与埋藏深度成正比。
2.当断层两侧地层倾向一致,倾角相近时,其断点间距变化较小;但当两侧倾角相差较大时,断点间距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
3.当断层两侧地层倾向相背时,时间剖面上断点间的水平距离明显变大,当两侧地层倾向相向时,断点间水平距离变小,甚至叠覆。
4.当地层倾角大于20°时,偏移距较大,应进行空间校正后才能确定真实的断点位置。
五、断层组合的一般规律在时间剖面上解释出断层之后,需要把各条剖面上属于同一断层的断点在平面上组合起来,绘制出断裂系统图。
因此,断点的平面组合是作构造图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构造图的精度和解释成果的正确与否。
如果断点组合不合适,将会作出完全错误的构造图,歪曲地下地质构造形态。
同一张图采用不同的断点组合方案,所作的断裂体系截然不同。
如图七所示,在4条剖面上确定有5个特点相似的、没有特殊标志的将其区别开的断点,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存在多种断层组合方案,图中仅显示其中三种组合方案。
实际上,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人们对断裂系统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特别是对分支和小断层的识别,勘探后期的断裂系统解释和组合与早期勘探有很大的差异,有时甚至可能完全不同。
由此可见,断点的组合应符合地质规律,一般来说,在区域拉张应力条件下不可能出现逆断层;在挤压应力条件下,以逆冲或逆断层为主,但也发育有正断层;在剪切应力作用下,既可能出现逆断层,又可能出现正断层和平移断层。
断层的这些规律性要参考构造地质学等有关文献。
下面仅讨论在时间剖面上的一些规律。
1.先主后次:断点组合应先组合断裂特征明显、断层规模较大的区域控盆和控制次级构造单元的大断层。
区域大断层一般平行区域构造走向延伸,断层两侧波组有明显差异,对盆地和凹陷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同时在重力等值线图中也表现为等值线密集带,磁力异常图中表现为密集带或串球状磁力正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