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临床心电图基本知识讲述

合集下载

临床心电图学基本知识

临床心电图学基本知识

临床心电图学基本知识一、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心脏的特别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分为前、中、后结间束)、房间束(起自前结间束,称Bachmann束)、房室交界区(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分为左、右束支,左束支又分为前分支和后分支)以及普肯耶纤维(Pukinje fiber)构成。

心脏的传导系统与每一心动周期顺序出现的心电变化密切相关。

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房结,高兴心房的同时经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激动传导在此处延迟0.05~0.07s),然后循希氏束-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顺序传导,最后兴奋心室。

这种先后有序的电激动的传播,引起一系列电位改变,形成了心电图上的相应的波段。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见1.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1)形态:P波的形态在大部分导联上一般呈钝圆形,有时可能有轻度切迹。

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因此心房除极的综合向量是指向左、前、下的,所以P波方向在Ⅰ、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均可。

(2)时间:正常人P波时间一般小于0.12s。

(3)振幅: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小于0.25mV,胸导联一般小于0.2mV。

2.PR间期:从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s。

在幼儿及心动过速的情况下,PR间期相应缩短。

在老年人及心动过缓的情况下,PR间期可略延长,但不超过0.22s。

3.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1)时间:正常成年人QRS时间小于0.12s,多数在0.06~0.10s。

(2)波形和振幅:正常人V1、V2导联多呈rS型,V1的R 波一般不超过1.0mV。

V5、V6导联QRS波群可呈qR、qRs、Rs或R型,且R波一般不超过2.5mV。

正常人胸导联的R 波自V1至V6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V1的R/S小于1,V5的R/S大于1。

临床心电图基本知识

临床心电图基本知识

正常心电图综合波、间期和段的图解
diagram of ECG complexes, intervals and segments
2. PR段(PR segment):反映心房的复极 过程及房室结和房室束的电活动。
正常心电图综合波、间期和段的图解
diagram of ECG complexes, intervals and segments
六、心电图的测量
心电图的记录
心电图记录于 心电图纸上
标准走纸速度 25mm/s
标准电压 1mm=0.1mv
5mm=0.5mv
心电图振幅、间期和段的测量
定标电压1cm=1mV,纵坐标每一小格=0.1mV 横坐标每1大格分为5小格,每小格=0.04sec
每1大格=0.2sec
心率的检测
determination of the heart rate
qRs
qR
Rs
Qr
QS
rS
rsR’
QRS波群的形成
心室肌这 种规律的 除极顺序 ,对于理 解不同电 极部位 QRS波形 态的形成 颇为重要
五、心电图导联体系
ä临床心电图的信号主要是从体表采集的。如将 探测电极安置于体表相隔一定距离的任意两点, 原则上约可测出心电的电位变化,此两点即构成 一个导联。两点的连线代表导联轴,具有方向性 ä临床常用的心电图导联共12个 ä1904年由Einthoven创建
-------- ++++++++
复极状态
二、心电向量概念
由体表所采集到的心脏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① 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厚度)呈正相关;②与探查电 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相关; ③与探查 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 夹角愈大,心电位在导联上的投影愈小,电位愈弱 。 这种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 电“向量”(vector),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 而其长度表示其电位强度。心脏的电激动过程中产 生许多心电向量

临床心电图基本知识-

临床心电图基本知识-

qR Qr
RsR’s’
27
ST段
• QRS波终点到T波起点的线段 • 反应心室缓慢复极
28
T波
基本 波形
QRS综合波群后 的基底部较宽波, 反 映心室晚期复极。
29
QT间期
• QRS波起点到T波的终点 • 反应心室除极到复极的时间
30
测试题
1.以下心电图波段中,由心室除极产生的是 A.P波 B.QRS波 C.S-T段 D.T波 E.U波
相交处 V5: 左腋前线V4水平处 V6: 左腋中线V4水平处
17
其它导联
V7、V8、V9 正后壁心肌梗死 右心室心肌梗死 V3R、V4R、V5R
18
心电图各波段的命名
窦房结
心房
房室结
希氏束
右束支
左束支
心室
19
心脏的传导系统
总论
20
基本波形
基本 波形
21
P波
基本
最早出现幅度较低、 波形
园钝、似半圆的波形,
Augemented unipolar limb leads
aVR
aVF
aVL
中心电端 (无干电极)
探查电极
14
1.肢体导联
双 极 肢 体 导 联
单 极 肢 体 导 联
15
标准(双极)肢体导联
16
胸 导 联 (precordial leads)
V1: 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V2: 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V3: V 2和V4位置连线的中点 V4: 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
2.由心房除极所产生的心电图波型是 A.P波 B.T波 C.S波 D.Q波 E.R波
3.心电图中,反映房室传导时间的是 A.P波 B.P-R(P-Q)间期 C.QRS波群 D.S-T段 E.T波

心电图基础知识讲解

心电图基础知识讲解
切记 SⅠQⅢTⅢ三联征在肺栓塞心电图中出现率仅为50%。然而在临 床上遇到原因不明的呼吸困难、虚脱、胸痛、面色苍白、烦躁 不安者,心电图若出现SⅠQⅢTⅢ及其他多项肺栓塞心电图改变 时,应高度怀疑肺动脉栓塞。
谢谢各位老师倾听! 欢迎各位老师指正!
切记 U波增高、T波降低是低钾血症最主要的心电图改变。
病例4女性患者,71岁,突发呼吸困难伴胸痛1小时,并咯血一次,烦躁不安。既往有 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一直未予正规治疗。
心电图报告 数据测量: 心房率:123次/分 心室率:123次/分 PR间期:0.15s QT间期:0.29sQTc:0.41s 电 轴:90° 心电图改变: P波:(-)QRS波群:Ⅰ导联出现S波,Ⅲ导联可见Q波;V1导联呈rsr′型,r′>r, QRS时限<0.12sST段:(-)T波:Ⅲ导联T波倒置U波:(-) 心电图诊断: 1.窦性心动过速; 2.SⅠQⅢTⅢ图形结合临床考虑肺栓塞可能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一、心电图波形
1.P波 是一组波群中最先出现的一个小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产生的电位变化。 2.PR间期 自P波起点至QRS波群起点的一段时间,代表激动自心房开始除极,经结间束、房室交界区、 希氏束、束支及其分支、普肯耶纤维网传导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3.QRS波群 是一组波幅较大、峻峭陡急的波群,代表左、右心室除极产生的电位变化。典型的心室除极 波由三个紧密相连的波构成,第一个波若为负向波称为Q波,第一个正向波或Q波后的正向波称为R波, R波之后的负向波称为S波,合称为QRS波群。有时继S波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正向波,称为R′波,若R′波后 再出现负向波,则称为S′波。各波波幅<0.5mV者,用英文小写字母q、r、s表示,波幅≥0.5mV者,用英 文大写字母Q、R、S表示。 4.ST段 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5.T波 是继ST段之后一个比较宽的波,代表整个心室快速复极的电位变化。 6.QT间期 自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的一段时间,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用的时间。 7.U波 是T波之后有时连接的一个小波,其产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临床心电图基础知识

临床心电图基础知识

受检者出现不适
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案
注意波形的形态、振幅和时限等特征,结合受检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重视心电图的动态变化,对于疑似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病例,需进行连续监测和对比分析。
避免将正常变异误判为异常,如窦性心律不齐、非特异性ST-T改变等。
注意识别伪差和干扰波形,以免对结果造成误判。
室性期前收缩和束支传导阻滞现象
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ST段抬高型表现为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宽而深的Q波,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T波倒置;非ST段抬高型表现为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0.1mV,或T波倒置。
心肌梗死
主要为ST-T改变,包括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此外,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室壁运动异常等表现。
不同导联间波形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导联间的P波、QRS波群、T波等形态和振幅,可以判断心脏电活动的起源和传播途径是否正常。
各导联间差异性分析
典型异常心电图识别与排除
心律失常
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异位心动过速等,通过心电图特征性表现进行识别。
传导阻滞
包括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等,根据心电图上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QRS波群形态及时限等进行判断。
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在心电图上常位于QRS波群之后,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
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形态多样,可根据其形态判断心室除极的顺序以及是否存在传导阻滞等。
方向与T波一致,产生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浦肯野氏纤维复极化的结果。
标准导联
包括I、II、III导联,电极分别置于左右上肢和左下肢。
应用前景
自动化诊断辅助系统发展趋势

心电图教案讲稿

心电图教案讲稿

第一章心电图第一节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一、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细胞膜外正电荷消失而其前面尚未除极的细胞膜仍带正电荷,从而形成一对电偶(dipole)。

就单个细胞而言是以下的情况:由体表所采集到的心脏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例关系;2、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夹角越大,心电位在导联上3的投影愈小,电位愈弱。

这种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vector),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而其长度表示其电位强度。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起自前结间束,房间束(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分为前、中、后结间束)分为左、右束支,左束支又分为前分((His bundle))、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称Bachmann束构成。

心脏的传导系统与每一心动周期顺序出现fiber))以及浦肯野纤维(Pukinje 支和后分支的心电变化密切相关。

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希氏束)是控制心脏正常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上腔静脉入口处,左右束支及其分支以及浦顷野纤维网。

(又后三条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向前延续成房室束中、活动的起搏点,窦房结的冲动经前、。

房室束先发出左束支后分支,再分出左束支前分支,本身延续成右束支,构成称希氏束)两侧束支于心内膜下走向心尖分支再分支,细支相分支晚;三条系统。

左束支后分支细长,。

13(图-3-)互吻合成网,称为浦顷野纤维网深入心室肌。

临床心电学对这些波段规定了统一的名称:极过程;波,反映心房的除P、最早出现幅度较小的12、P-R段(实为P-Q段,传统称为P-R段),反映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P波与P-R段合计为P-R间期,始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幅度最大的QRS波群,反映心室除极的全过程;4、除极完毕后,心室的缓慢和快速复极过程分别形成了ST段和T波;5、Q-T间期为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

临床心电图学基本知识

临床心电图学基本知识
– I、II、V4 ~ V6导联主波:向上 – avR、V1导联主波:向下 – V1、V2导联不应有Q(q)波,(可呈QS)
avR、Ⅲ、avL导联可有Q波或q波 Ⅰ、Ⅱ、avF、V4~V6导联 不应有Q波(可有q波) – V1至V6 R波逐渐变大,S波逐渐变小,R/S由小变大 – Q波小于 0.04秒,振幅<1/4同导联R波
Ⅰ导联P环和T环的向量均投影在Ⅰ导联轴的正侧, 因此出现向上的P波和t波。QRS环初始向量投影 在Ⅱ导联轴的负侧,得q波;最大向量及终末向量 均投影在Ⅱ导联轴的正侧,得高R波,因此Ⅱ导联 的QRS波群呈qr 型。
avR导联p 环和T环的向量均投影在avR导联轴 的负侧,因此P波和t 波均向下。QRs 环的初始向 量投影在avr 导联的正测,得小r 波;最大向量及 终末向量投影在avr 导联轴的负侧,得深s波,因 此avr 波导联的QRS波群呈rS。
(2)QRS环
心室激动时,把各瞬间向量连接起来 形成的环,称QRS环。
(2)QRS环
QRS环代表心室肌的除极过程,环体椭 园形,呈逆钟向运行,总时间约0.08s,三分 之一位于x轴之前,三分之二位于X轴之后, 其综合向量的方向(QRS电轴)指向左后。 根据其除极顺序的先后又分为:①室间隔除 极,又称初始向量或0.01s向量。心室除极首 先开始于室间隔左侧中1/3处自左向右除极, 除极向量指向右前(约110°左右)。②心尖 部除极。当心室除极到0.02s时,冲动扩展到 心尖部,此时左右心尖部同时进行除极,其 综合向量指向前下。
– 所有导联ST段下移≤0.05mV – 所有肢导联及V4-V6导联ST抬高≤0.1mV – V1-V2导联ST段抬高≤0.3mV – V3导联ST段抬高≤0.5mV
T波
形态:两支不对称,上升支平缓,下降支陡 方向:I、II、V3-V6导联直立,avR倒置

心电图一 详细讲解

心电图一 详细讲解

正常QRS波群
低电压:6个肢体导联中每个QRS波群正向波
与负向波的电压绝对值之和均小于0.5mv,和(或) 每个胸导联的QRS波群正向波与负向波电压的绝对 值之和均小于0.8mv。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 身水肿、心肌损害、胸腔积液、气胸、少数正常人 等。
Q波:除aVR导联外,其它导联正常Q波<
1、肢体导联
包括标准导联:Ⅰ、Ⅱ、Ⅲ及加压单 极肢体导联aVR、aVL、aVF。标准导联 为双极肢体导联,反映其中两个肢体 之间电位差变化。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属单极导联,基本上代表检测部位电 位变化。肢体导联主要放置于右臂 (R)、左臂(L)、左腿(F)。
在每一个标准导联正负极间均可画出一 假想的直线,称为导联轴。为便于表明 6 个导联轴之间的方向关系,将Ⅰ、Ⅱ、 Ⅲ导联的导联轴平行移动,使之与 aVR 、 aVL 、 aVF 的导联轴一并通过坐标图的轴 中心点,便构成额面六轴系统。此坐标 系统采用±180°的角度标志。以左侧为 0°,顺钟向的角度为正,逆钟向者为负。 每个导联从中心点被分为正负两半,每 个相邻导联间的夹角为 30°。对此测定 心脏额面心电轴颇有帮助。
P T
V1
V1位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
V1位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
QRS
P T
V1
V2
V2位于胸骨左缘第4肋间
V1位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位于胸骨左缘第4肋间
QRS
P T
V1
V3 V 2 V3位于V2与V4两点连线的中点
V1位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位于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位于V2与V4两点连线的中点
激刺
③与探查电极 的方位和心肌除极 的方向所构成的角 度有关,夹角愈大, 心电位在导联上的 投影愈小,电位愈 弱。

心电图基本知识

心电图基本知识
除极进展波就是:正电荷旳移动波
2、极化状态
除极完毕时,心肌细胞膜内带正电荷,膜外 为负电荷,此时称为极化状态
3、复极过程 简言之:复极就是回到原来旳状态
二、临床心电图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示意图
(一)心电图各波段旳 构成(3波3期)
1、P波 2、P-R间期 3、QRS波群 4、ST段 5、T波 6、Q-T间期
心律失常
因为冠状动脉或者心肌疾患等原因,正常旳心律 会被打乱,而出现心律失常。
分类:
a房性早博
1、期前收缩(早博) b室性早博 c 结性早博
2、逸博与窦性停博
3、迅速节律 a 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室性)
b 心房纤颤 心房扑动
c 心室纤颤 心室扑动
4、无规律节律
窦性心律失常、游走心律
1.1房性早搏 特点: 1、提前出现一种变异旳P’波,与正常P波不同。 2、QRS波不变形,P’-R>0.12s; 3、代偿间歇常不完全。
每个肢体导联从不同角度统计心电变化, 电活动不变,而导联旳电极时刻在变,所 以每个角度统计旳图形并不同
记住一种概念: 额面
2、胸前导联与电极旳位置
V1 (心房) 、V2(房室结) 右胸导联 V3、V4 对着室间隔 V5(左心室)、V6 左胸导联
一般来说,前胸皮肤导联均为正极,患者 旳背面是负极。
心电图体现: 1、为P波增宽>0.11s,呈双向/峰型,以在V1导联 上最为明显。
2、双向P波旳终末部分比较大而宽
3、补充知识: 该心电图经典者多见于二尖瓣狭窄,故称为“二
尖瓣型P波”。
左心房肥大
小结:
出现双向p波
心房肥大!
特点:P波增宽>0.11s,呈双向型,以在V1导 联上最为明显。

健康评估心电图重点

健康评估心电图重点

第七章心电图检查第一节、临床心电学基本知识1、额面六轴系统、心前区导联的导联轴系统的用途额面六轴系统:主要用于判断肢体导联的心电图波形及测定额面心电轴心前区导联:反映探查电极所在部位的电位变化心前区导联轴:判断心前区导联的心电图波形以及心电轴的钟向转位2、胸导联V1-V6正极放置位置及临床意义3、P 波、P-R 间期、QRS 波、ST 段的形成P 波P-R间期QRS波ST波第二节、正常心电图★1、室壁激动时间、心电轴、钟向转位的概念室壁激动时间:又称R峰时间;是指经QRS波群起始部和R波顶点的两条垂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心电轴:一般指的是平均QRS电轴投影在额面上的心电轴;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代表整个心室肌除极向量在额面上的方向与大小..钟向转位:指心脏延其长轴从心尖部向心底部观察发生顺钟向或逆钟向方向的转动;可通过心前区导联中过渡区波形出现的位置来判断..2、心率的测量3、目测法判断心电轴4、根据 V1-V6 导联的 QRS 波形;判断钟向转位5、正常 P 波、P-R 间期的时间范围P波P-R间期时间<正常~补充代表房室传导时间年龄越大;心率越慢;P-R间★1、冠状 T、异常 Q 波、完全性代偿间歇、不完全性代偿间歇、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第7题的概念..冠状T:面向缺血区的导联出现倒置的T波;甚至呈双肢对称且导致逐渐加深..由于这种倒置深尖、双肢对称的T波多出现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异常Q波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宽而深的Q波;一般是的重要指标之一..完全性代偿间歇:联率间期与代偿间歇之和恰好等于正常心动周期的两倍..不完全代偿间歇:联率间期与代偿间歇之和小于正常心动周期的两倍..2、左心房肥大、右心房肥大心电图特征含二尖瓣型 P 波、肺型 P 波2、左心室肥大伴劳损、右心室肥大伴劳损的典型心电图特征3、心肌缺血的心电图主要表现4、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最有价值的心电图特征、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表现;心肌梗死的分期的典型表现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性改变为异常Q 波及ST 段抬高和ST-T 动态演变5、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 性停搏心电图特征前收缩何者最常见它们的心电图特征含完全性代偿间歇、不完全性代偿间歇要求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交界性期前收缩:三种期前收缩的比较★7、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概念;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连续3次室性异位激动;可称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若持续十秒或数分钟则称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8、扑动与颤动的分类;最严重的心律失常是什么;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征要求能看图识别扑动与颤动:①心房扑动②心房颤动③心室扑动④心室颤动..最严重的的心律失常:心室扑动及心室颤动..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征:①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均不等的心房颤动波;频率为350~600次/分钟;②心室律绝对不规则;③QRS波群形态和时限正常;有时可伴有差异传导..★9、房室传导阻滞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哪两种波群关系的异常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三度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征要求能看图识别★★★房室传导阻滞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异常房室传导阻滞一度①PR间期>②无QRS波群脱落二度Ⅰ型①P波规律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发生QRS脱漏②文氏现象又称莫氏Ⅰ型③QRS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二度Ⅱ①P R间期固定不变可正常亦可延长第四节、心电图描记、分析与临床应用1、心电图电极安置见第一节第2题。

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电图基础知识

额面心电轴
1.定义: 指心室除极过程中,QRS 波群在额面上 的偏移。 2.电轴偏移的分类:顺钟向转为电轴右偏 逆钟向转为电轴左偏 3.*电轴偏移的计算方法: • ①查表法:利用Ⅰ、Ⅲ 导联QRS波群电压代数和 查表,求出心电轴值。 ②目测法: 观看QRS波群主波方向。
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值
心电图 基本知识
第一讲 心电图基本知识 第二讲心电图的测量及正常值 第三讲常见异常心电图 第四讲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与分析
第一节 心电图基本知识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1、心电图概念(重点) 2、除极、复极的概念 3、与心脏电位波形、强度有关因素 二.心电图的导联体系 1.定义; 2.导联线及与人体的连为(重点); 3.常用导联 (难点):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和命名
极化状态
电源: 当细胞膜一段受到 刺激后激化状态发生逆转, 膜外阳离子进入细胞内, 该处细胞膜外正电荷消失, 其前面尚未除极的细胞膜 外仍带正电荷,于是形成 膜内外电位差,尚未除极 的部位称为电源。 电穴: 已除极部位为电穴。 从而形成一对电偶。 除极:心肌细胞膜内带正 电荷,膜外带负电荷,称 为除极,又称为去极化。 复极:由于细胞的代谢作 用,细胞膜又迅速回到极 化状态,这一过程成为复 极。
心电图各波的组成、命名
• P波 心房除极产生的小波称为P波。 • P-R间期 P-R间期为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 时间,即从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 • QRS波群 心室除极产生的综合波称为QRS波群,形 态变化较大。第一个正向波称为R波。R波之前的负向 波称为Q波。R波之后的负向波称为S波。S波之后的正 向波称为R’波。R’波之后的负向波称为S’波。只有一个 负向波称为QS波。根据每个波的相对大小分别用大、 小写英文字母来命名,如Rs、qR、qRs等。 • ST段 ST段是心室除极结束后缓慢复极的一段时间, 为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之间的一段等电位线。 • T波 心室肌快速复极产生T波。 • U波 U波的形成可能与心肌后继电位有关。 • Q-T间期 心室肌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称Q-T间期,从 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QRS起始部作为参考水平线,取J点后0.04s、0.06s或0.08s处为测量
点。
报告ST段移位时,应说明ST段移位类型与测量点。
3.各波段时距的测量
从该波段起始部的内缘测量至该波段终末部的内缘
室壁激动时间(VAT)
QRS波群的起点到通过R波顶峰垂直线的水平距离。 若R波有切迹或有R’波,以最后的R波峰为准。
数30大格(共6s)内的QRS波群或P波的个数,乘以10,即为每分
钟心室率或心房率。
5. 钟向转位
(1)概念 (2)正常位心脏
(3)顺钟向转位(clockwise rotation)
(4)逆钟向转位(counter clockwise rotation)
(1)概念
从心尖向心底部观察
根据过渡区波形( R/S ≈1 )出现的位置来判断。
临床心电图的基础知识
几个概念
1、除极 2、极化状态
3、复极
1、除极 心肌细胞在静止状态时,细胞膜外为正电荷,膜内 为负电荷。 当受到电刺激时,细胞内部变为正电荷,并沿着一 定的方向扩展。 细胞内部由负电荷变为正电荷的过程叫除极。
2、极化状态 除极完毕时,心肌细胞膜内带正电荷,膜外为负电 荷,此时称为极化状态
※ 某时刻心脏总电位的大小和方向一定, 但由于记录导联的放置位置不同,所以各 个导联记录到的电位各不相同。
(一) 心脏的电激动传播
窦房结 结间束 房室结 希氏束 左、右束支 浦氏纤维
心室肌细胞
常用心电图导联
常规十二导联
双极肢体导联
加压单极导联 胸 导 联
心电图连接
• 肢体导联 • 右上肢 (RA)-红色. • 右下肢 (RF)-黑色 • 左上肢 (LA)-黄色 • 左下肢 (LF)-绿色 • 胸导联(6个)
(2)正常心电轴与偏移的判断标准
正常电轴在 -3O 到 +9O 度之间,-30至-90度为电轴左偏, 90至180度为电轴右偏。
(3)测量方法
1)目测法
根据Ⅰ、Ⅲ导联 QRS 波群的主波方向,估测心电轴大致方位

Ⅰ导联
Ⅲ导联
心电轴正常 心电轴右偏
心电轴左偏
口诀:口对口左边走,尖对尖向右偏
2)作图法
若走纸速度=25mm/s,则0.04s/小格,0.2s/大格
2.各波振幅的测量
正向波:从参考水平线的上缘垂直地测量到该波的顶点
负向波:从参考水平线的下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底端 测量P波振幅:参考P波起始前的水平线 测量QRS波群、ST段、T波和u波振幅:参考QRS起始部的水平
ST段移位的测量
标准12导联
• Ⅰ,Ⅱ,Ⅲ,AVR,AVL,AVF, • V1,V2,V3,V4,V5,V6 • (有时加作V7,V8,V9, V3R, V4R, V5R而成为18导联)
常用心电图导联
标准双极肢体导联
正极 负极

Ⅱ Ⅲ
左手腕
左脚踝 左脚踝
右手腕
右手腕 左手腕
常用心电图导联
加压单极导联
正极 负极
aVR
aVL
右手腕
左手腕
左手腕+左脚踝
右手腕+左脚踝
aVF
左脚踝
左手腕+右手腕
常用心电图导联
胸导联
正极 负极
V1
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
V3 V4 V5 V6
胸骨左缘第4肋间
V2与 V4连线中点 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 左腋前线V4 水平处 左腋中线V4 水平处
导联轴
定义:某一导联正、负极间
假想的连线称之。
(2)正常位心脏
V6
V5 V1
V2
V3
V4
(3)顺时钟转位
后 右 左
V6
V5 V1 V2 V3 V4
(4)逆时钟转位



V6
V5 V1 V2 V3 V4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பைடு நூலகம்
1. P波
形态:多呈圆钝形,可有切迹,峰间距<0.04s。 方向:I、Ⅱ、aVF、V4~V6直立,aVR倒置。
时间:小于0.12s。
振幅:肢导联<0.25mV。心前区导联<0.20mV。
2. PR间期
正常成人PR间期为0.12s~0.20s。 幼儿及心动过速者可缩短;老人及心动过缓者可略延长,不超过
0.22s。
3. QRS波群
(1)时间
(2)肢导联QRS波的形态与电压
(3)心前区导联QRS波的形态与电压
3、复极过程 简言之:复极就是回到原来的状态
心电图原理
※ 心脏的电位 每个心肌细胞在除极(复极)时都会产生电位的 变化,这个变化的量有大小、方向的区别,称为心 电向量。 每一瞬间都有许多心肌细胞同时除(复)极,这 些心肌细胞产生的心电向量加在一起(即矢量和) 就构成这部分心肌的瞬间心电向量。 将这些瞬间电位连续记录下来就形成空间向量环 ,正常情况下有P环(心房除极环)、QRS环(心室除 极环)、T环(心室复极环)。
0
(4)临床意义
左心室肥大可使心电轴左偏 右心室肥大可使心电轴右偏
心电图形
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 P波
- PR段、PR间期
- QRS波群
- ST段、T波
- QT间期
- U波
1、心电图记录纸
纵向距离:代表电压
若1mV定准电压 = 1cm , 则0.1mV/小格
横向距离:代表时间
4. 心率测量
(1)心律齐时的心率测量 (2)心律不齐时的心率测量
(1)心律齐时的心率测量
测一个RR间距的秒数,然后被60除,可求得心室率。 查表法或心率尺直接读出相应的心率数。
(2)心律不齐时的心率测量
测量 5 个以上连续的 RR间距,然后用 60 除以其平均值,求得每分
钟心室率。若求心房率,需测PP间距。
肢体导联导联轴
心前区导联轴
心电轴(cardic electric axis)
(1)概念
(2)正常心电轴与偏移的判断标准 (3)测量方法
(4)临床意义
(1)概念
心电轴常指平均QRS电轴(mean QRS axis),为心室除极过程中各
瞬间向量的综合。
临床上所指的心电轴是指平均QRS电轴在额面上的投影。 心电轴方向多采用其与I导联正侧的夹角度数表示。
心电图的形成
• 立体心电向量环的第一次投影 ——心电向量图形 • 立体心电向量环的第二次投影
——心电图波形
立体心电向量环的第一次投影
正常额面P、QRS、T环与心电图的关系
心电图导联的安置
※ 常规心电图 记录的是平面向量环分别在额面及横 面上各导联上的投影。 ※ 肢体导联:反映的是额面心电向量。 ※ 胸前导联:反映的是横面心电向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