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临床心电图基本知识讲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心电图的基础知识
几个概念
1、除极 2、极化状态
3、复极
1、除极 心肌细胞在静止状态时,细胞膜外为正电荷,膜内 为负电荷。 当受到电刺激时,细胞内部变为正电荷,并沿着一 定的方向扩展。 细胞内部由负电荷变为正电荷的过程叫除极。
2、极化状态 除极完毕时,心肌细胞膜内带正电荷,膜外为负电 荷,此时称为极化状态
(2)正常位心脏
V6
V5 V1
V2
V3
V4
(3)顺时钟转位
Biblioteka Baidu
后 右 左
V6
V5 V1 V2 V3 V4
(4)逆时钟转位
后
右
左
V6
V5 V1 V2 V3 V4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1. P波
形态:多呈圆钝形,可有切迹,峰间距<0.04s。 方向:I、Ⅱ、aVF、V4~V6直立,aVR倒置。
肢体导联导联轴
心前区导联轴
心电轴(cardic electric axis)
(1)概念
(2)正常心电轴与偏移的判断标准 (3)测量方法
(4)临床意义
(1)概念
心电轴常指平均QRS电轴(mean QRS axis),为心室除极过程中各
瞬间向量的综合。
临床上所指的心电轴是指平均QRS电轴在额面上的投影。 心电轴方向多采用其与I导联正侧的夹角度数表示。
※ 某时刻心脏总电位的大小和方向一定, 但由于记录导联的放置位置不同,所以各 个导联记录到的电位各不相同。
(一) 心脏的电激动传播
窦房结 结间束 房室结 希氏束 左、右束支 浦氏纤维
心室肌细胞
常用心电图导联
常规十二导联
双极肢体导联
加压单极导联 胸 导 联
心电图连接
• 肢体导联 • 右上肢 (RA)-红色. • 右下肢 (RF)-黑色 • 左上肢 (LA)-黄色 • 左下肢 (LF)-绿色 • 胸导联(6个)
时间:小于0.12s。
振幅:肢导联<0.25mV。心前区导联<0.20mV。
2. PR间期
正常成人PR间期为0.12s~0.20s。 幼儿及心动过速者可缩短;老人及心动过缓者可略延长,不超过
0.22s。
3. QRS波群
(1)时间
(2)肢导联QRS波的形态与电压
(3)心前区导联QRS波的形态与电压
标准12导联
• Ⅰ,Ⅱ,Ⅲ,AVR,AVL,AVF, • V1,V2,V3,V4,V5,V6 • (有时加作V7,V8,V9, V3R, V4R, V5R而成为18导联)
常用心电图导联
标准双极肢体导联
正极 负极
Ⅰ
Ⅱ Ⅲ
左手腕
左脚踝 左脚踝
右手腕
右手腕 左手腕
常用心电图导联
加压单极导联
正极 负极
数30大格(共6s)内的QRS波群或P波的个数,乘以10,即为每分
钟心室率或心房率。
5. 钟向转位
(1)概念 (2)正常位心脏
(3)顺钟向转位(clockwise rotation)
(4)逆钟向转位(counter clockwise rotation)
(1)概念
从心尖向心底部观察
根据过渡区波形( R/S ≈1 )出现的位置来判断。
若走纸速度=25mm/s,则0.04s/小格,0.2s/大格
2.各波振幅的测量
正向波:从参考水平线的上缘垂直地测量到该波的顶点
负向波:从参考水平线的下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底端 测量P波振幅:参考P波起始前的水平线 测量QRS波群、ST段、T波和u波振幅:参考QRS起始部的水平
ST段移位的测量
3、复极过程 简言之:复极就是回到原来的状态
心电图原理
※ 心脏的电位 每个心肌细胞在除极(复极)时都会产生电位的 变化,这个变化的量有大小、方向的区别,称为心 电向量。 每一瞬间都有许多心肌细胞同时除(复)极,这 些心肌细胞产生的心电向量加在一起(即矢量和) 就构成这部分心肌的瞬间心电向量。 将这些瞬间电位连续记录下来就形成空间向量环 ,正常情况下有P环(心房除极环)、QRS环(心室除 极环)、T环(心室复极环)。
以QRS起始部作为参考水平线,取J点后0.04s、0.06s或0.08s处为测量
点。
报告ST段移位时,应说明ST段移位类型与测量点。
3.各波段时距的测量
从该波段起始部的内缘测量至该波段终末部的内缘
室壁激动时间(VAT)
QRS波群的起点到通过R波顶峰垂直线的水平距离。 若R波有切迹或有R’波,以最后的R波峰为准。
心电图的形成
• 立体心电向量环的第一次投影 ——心电向量图形 • 立体心电向量环的第二次投影
——心电图波形
立体心电向量环的第一次投影
正常额面P、QRS、T环与心电图的关系
心电图导联的安置
※ 常规心电图 记录的是平面向量环分别在额面及横 面上各导联上的投影。 ※ 肢体导联:反映的是额面心电向量。 ※ 胸前导联:反映的是横面心电向量。
(2)正常心电轴与偏移的判断标准
正常电轴在 -3O 到 +9O 度之间,-30至-90度为电轴左偏, 90至180度为电轴右偏。
(3)测量方法
1)目测法
根据Ⅰ、Ⅲ导联 QRS 波群的主波方向,估测心电轴大致方位
。
Ⅰ导联
Ⅲ导联
心电轴正常 心电轴右偏
心电轴左偏
口诀:口对口左边走,尖对尖向右偏
2)作图法
aVR
aVL
右手腕
左手腕
左手腕+左脚踝
右手腕+左脚踝
aVF
左脚踝
左手腕+右手腕
常用心电图导联
胸导联
正极 负极
V1
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
V3 V4 V5 V6
胸骨左缘第4肋间
V2与 V4连线中点 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 左腋前线V4 水平处 左腋中线V4 水平处
导联轴
定义:某一导联正、负极间
假想的连线称之。
0
(4)临床意义
左心室肥大可使心电轴左偏 右心室肥大可使心电轴右偏
心电图形
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 P波
- PR段、PR间期
- QRS波群
- ST段、T波
- QT间期
- U波
1、心电图记录纸
纵向距离:代表电压
若1mV定准电压 = 1cm , 则0.1mV/小格
横向距离:代表时间
4. 心率测量
(1)心律齐时的心率测量 (2)心律不齐时的心率测量
(1)心律齐时的心率测量
测一个RR间距的秒数,然后被60除,可求得心室率。 查表法或心率尺直接读出相应的心率数。
(2)心律不齐时的心率测量
测量 5 个以上连续的 RR间距,然后用 60 除以其平均值,求得每分
钟心室率。若求心房率,需测PP间距。
几个概念
1、除极 2、极化状态
3、复极
1、除极 心肌细胞在静止状态时,细胞膜外为正电荷,膜内 为负电荷。 当受到电刺激时,细胞内部变为正电荷,并沿着一 定的方向扩展。 细胞内部由负电荷变为正电荷的过程叫除极。
2、极化状态 除极完毕时,心肌细胞膜内带正电荷,膜外为负电 荷,此时称为极化状态
(2)正常位心脏
V6
V5 V1
V2
V3
V4
(3)顺时钟转位
Biblioteka Baidu
后 右 左
V6
V5 V1 V2 V3 V4
(4)逆时钟转位
后
右
左
V6
V5 V1 V2 V3 V4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1. P波
形态:多呈圆钝形,可有切迹,峰间距<0.04s。 方向:I、Ⅱ、aVF、V4~V6直立,aVR倒置。
肢体导联导联轴
心前区导联轴
心电轴(cardic electric axis)
(1)概念
(2)正常心电轴与偏移的判断标准 (3)测量方法
(4)临床意义
(1)概念
心电轴常指平均QRS电轴(mean QRS axis),为心室除极过程中各
瞬间向量的综合。
临床上所指的心电轴是指平均QRS电轴在额面上的投影。 心电轴方向多采用其与I导联正侧的夹角度数表示。
※ 某时刻心脏总电位的大小和方向一定, 但由于记录导联的放置位置不同,所以各 个导联记录到的电位各不相同。
(一) 心脏的电激动传播
窦房结 结间束 房室结 希氏束 左、右束支 浦氏纤维
心室肌细胞
常用心电图导联
常规十二导联
双极肢体导联
加压单极导联 胸 导 联
心电图连接
• 肢体导联 • 右上肢 (RA)-红色. • 右下肢 (RF)-黑色 • 左上肢 (LA)-黄色 • 左下肢 (LF)-绿色 • 胸导联(6个)
时间:小于0.12s。
振幅:肢导联<0.25mV。心前区导联<0.20mV。
2. PR间期
正常成人PR间期为0.12s~0.20s。 幼儿及心动过速者可缩短;老人及心动过缓者可略延长,不超过
0.22s。
3. QRS波群
(1)时间
(2)肢导联QRS波的形态与电压
(3)心前区导联QRS波的形态与电压
标准12导联
• Ⅰ,Ⅱ,Ⅲ,AVR,AVL,AVF, • V1,V2,V3,V4,V5,V6 • (有时加作V7,V8,V9, V3R, V4R, V5R而成为18导联)
常用心电图导联
标准双极肢体导联
正极 负极
Ⅰ
Ⅱ Ⅲ
左手腕
左脚踝 左脚踝
右手腕
右手腕 左手腕
常用心电图导联
加压单极导联
正极 负极
数30大格(共6s)内的QRS波群或P波的个数,乘以10,即为每分
钟心室率或心房率。
5. 钟向转位
(1)概念 (2)正常位心脏
(3)顺钟向转位(clockwise rotation)
(4)逆钟向转位(counter clockwise rotation)
(1)概念
从心尖向心底部观察
根据过渡区波形( R/S ≈1 )出现的位置来判断。
若走纸速度=25mm/s,则0.04s/小格,0.2s/大格
2.各波振幅的测量
正向波:从参考水平线的上缘垂直地测量到该波的顶点
负向波:从参考水平线的下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底端 测量P波振幅:参考P波起始前的水平线 测量QRS波群、ST段、T波和u波振幅:参考QRS起始部的水平
ST段移位的测量
3、复极过程 简言之:复极就是回到原来的状态
心电图原理
※ 心脏的电位 每个心肌细胞在除极(复极)时都会产生电位的 变化,这个变化的量有大小、方向的区别,称为心 电向量。 每一瞬间都有许多心肌细胞同时除(复)极,这 些心肌细胞产生的心电向量加在一起(即矢量和) 就构成这部分心肌的瞬间心电向量。 将这些瞬间电位连续记录下来就形成空间向量环 ,正常情况下有P环(心房除极环)、QRS环(心室除 极环)、T环(心室复极环)。
以QRS起始部作为参考水平线,取J点后0.04s、0.06s或0.08s处为测量
点。
报告ST段移位时,应说明ST段移位类型与测量点。
3.各波段时距的测量
从该波段起始部的内缘测量至该波段终末部的内缘
室壁激动时间(VAT)
QRS波群的起点到通过R波顶峰垂直线的水平距离。 若R波有切迹或有R’波,以最后的R波峰为准。
心电图的形成
• 立体心电向量环的第一次投影 ——心电向量图形 • 立体心电向量环的第二次投影
——心电图波形
立体心电向量环的第一次投影
正常额面P、QRS、T环与心电图的关系
心电图导联的安置
※ 常规心电图 记录的是平面向量环分别在额面及横 面上各导联上的投影。 ※ 肢体导联:反映的是额面心电向量。 ※ 胸前导联:反映的是横面心电向量。
(2)正常心电轴与偏移的判断标准
正常电轴在 -3O 到 +9O 度之间,-30至-90度为电轴左偏, 90至180度为电轴右偏。
(3)测量方法
1)目测法
根据Ⅰ、Ⅲ导联 QRS 波群的主波方向,估测心电轴大致方位
。
Ⅰ导联
Ⅲ导联
心电轴正常 心电轴右偏
心电轴左偏
口诀:口对口左边走,尖对尖向右偏
2)作图法
aVR
aVL
右手腕
左手腕
左手腕+左脚踝
右手腕+左脚踝
aVF
左脚踝
左手腕+右手腕
常用心电图导联
胸导联
正极 负极
V1
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
V3 V4 V5 V6
胸骨左缘第4肋间
V2与 V4连线中点 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 左腋前线V4 水平处 左腋中线V4 水平处
导联轴
定义:某一导联正、负极间
假想的连线称之。
0
(4)临床意义
左心室肥大可使心电轴左偏 右心室肥大可使心电轴右偏
心电图形
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 P波
- PR段、PR间期
- QRS波群
- ST段、T波
- QT间期
- U波
1、心电图记录纸
纵向距离:代表电压
若1mV定准电压 = 1cm , 则0.1mV/小格
横向距离:代表时间
4. 心率测量
(1)心律齐时的心率测量 (2)心律不齐时的心率测量
(1)心律齐时的心率测量
测一个RR间距的秒数,然后被60除,可求得心室率。 查表法或心率尺直接读出相应的心率数。
(2)心律不齐时的心率测量
测量 5 个以上连续的 RR间距,然后用 60 除以其平均值,求得每分
钟心室率。若求心房率,需测PP间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