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学生择校问题的措施
治理教育“三乱”的工作方案范本
治理教育“三乱”的工作方案范本我将以下工作方案为您总结如下:一、背景近年来,教育领域存在着“三乱”现象,即乱收费、乱补课、乱择校。
这些问题影响了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切实解决“三乱”问题,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当前以及未来一个时期教育系统的重要任务。
二、措施1.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多级监督机制,加强对学校收费、补课和择校情况的监督。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教育公平。
2. 完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乱收费、乱补课、乱择校行为明确惩处措施,建立惩戒机制,切实制止此类违法行为。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三乱”现象的宣传教育,引导社会舆论关注、监督,并形成合力,共同遏制“三乱”现象的发生。
4. 提高教育质量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育硬件设施,培养更多高素质教育人才,提高教育质量,降低家长对于乱补课和乱择校的需求。
5. 加强学校管理建立规范、透明、公正的学校管理制度,加强对学校的督导和考核,确保学校办学方针正确,不得擅自开展乱收费、乱补课、乱择校等行为。
6. 加强家长教育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协助学校和政府打击“三乱”现象,切实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三、落实机制1. 将“三乱”治理纳入相关政策文件中,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2. 每年对“三乱”现象进行专项治理,成立专门工作组进行监督检查。
3. 对于“三乱”问题严重的地区和学校,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四、监督评估相关部门要定期对“三乱”治理工作进行监督评估,公布成效,并接受社会监督。
五、结语教育是国家的未来,纵观中国教育史,教育发展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治理“三乱”,实现健康教育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希望以上方案能有效帮助您解决“三乱”问题,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遏制“择校现象”的措施
黑水县知木林寄宿制小学校关于遏制“择校现象”的措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过大,中国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观念,深深的刻在每一个家长的脑海里。
家庭条件好的,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成为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家庭条件不好的,也会想尽一切办法的为孩子争取到好的教育机会,希望孩子可以通过好的教育“光宗耀祖”。
正是由于这种传统思想的禁锢,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期望值普遍提高,且对一些学校还不满意、不信任,致使家长把视点放在办学条件好、办学水平高的学校。
另外,虽然很多学校都取消了小升初的说法,但是不得不承认很多初中的学校在进校分班的问题上,除了参考进校的一次摸底考试成绩,更多的是以学生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的成绩为标准。
因此很多家长就开始在孩子小学时的择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这种由师资和生源,以及家长固有观念导致的不平衡,是“择校”现象日趋严重的一个因素。
为缓解日益过热的择校现象,我校出台了以下几点措施,遏制此类现象。
第一、要建立有效机制,努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要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保证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
要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各种措施对学习困难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努力使所有学生共同进步。
第二、要重视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强化教师培训,并通过重点培养优秀教师,以优带全,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并与县直小学经常联系,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让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充满信心。
第三、要落实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要切实落实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对于畸形家庭子女做到“一视同仁”,并采取措施及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提高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程度。
第四、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听取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声音。
小升初择校的正确方法
小升初择校的正确方法
小升初择校是一个重要的决策,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正确的择校方法:
1. 确定择校目标:首先,要明确择校的目标,是希望进入名校还是更适合孩子的学校。
如果目标是名校,则需要孩子在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等方面都非常优秀,才有可能被录取。
如果目标是适合孩子的学校,则需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兴趣、特长等方面的特点,选择更适合的学校。
2. 了解学校情况:在确定择校目标之后,需要对目标学校进行深入的了解。
可以通过学校的官网、论坛、社交媒体等途径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教学质量、校园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也可以向身边的朋友、同事等寻求帮助,了解他们对目标学校的看法和建议。
3. 考察孩子的学习情况:择校不仅要考虑学校的情况,还要考虑孩子的学习情况。
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性格特点等方面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
4. 参考他人的经验:在择校过程中,可以参考他人的经验,比如向其他家长、教育专家等寻求建议和意见。
同时,也可以参加一些择校讲座、论坛等活动,了解更多关于择校的信息。
5. 不要忽视孩子的意愿:在择校过程中,不要忽视孩子的意愿。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如果他们对学校没有兴趣,再好的学校也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因此,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参与到择校过程中,选择他们喜欢的学校。
6. 综合考虑:最后,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权衡利弊,选择最适合孩子的学校。
同时,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因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教育局教育舆情总结
教育局教育舆情总结近年来,教育领域的舆情引起了广泛关注。
作为负责监管和管理教育事务的教育局,我们需要及时了解和总结这些教育舆情,以更好地应对和解决相关问题。
本文将对近期发生的教育舆情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一、家长对学校择校政策的关注近期,家长对学校择校政策的关注度明显增加。
教育局在舆情分析中发现,家长们普遍关心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教育资源配置等问题。
其中,一些家长反映了学校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导致了选择困难和不满情绪。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教育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学校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建立统一的学校择校信息平台,向家长提供学校的教学水平、师资情况、学校特色等信息,使家长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校情况,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2. 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教育局应加强对学校的监督与评估,促使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
同时,鼓励学校积极创新,开展各类教育特色活动,提升学校的品牌影响力,增加家长选择的多样性。
二、师生关系的舆情引发关注近期,师生关系的舆情引发了广泛关注。
教育局对相关舆情进行了分析,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部分学校对师生关系管理不到位。
为了改善师生关系,教育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教育局可以组织定期的师生座谈会,为学生提供表达意见的机会,同时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 提供师生冲突解决机制:建立完善的师生冲突解决机制,为师生提供有效的沟通渠道。
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升其解决冲突的能力和水平。
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教育局在舆情监测中发现,一些地区存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导致学生受教育机会不公平。
为了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教育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教育局可以通过财政投入、师资支持等方式,加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支持,缩小教育资源差距。
如何应对学区房和择校问题?
如何应对学区房和择校问题?如何处置学区房和择校问题:教育专家视角近年来,“学区房”和“择校”问题越闹越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教育专家,我深感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必须从多维度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一、问题根源: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区房和择校问题的根源在于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设置、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家长趋之若鹜,并将孩子能否得到优质教育与房子挂钩。
这种现象不仅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更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社会整体发展。
二、应对措施:多措并举,构建公平教育体系解决学区房和择校问题,需要打出组合拳,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教育体系:1. 均衡分配教育资源: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重点发展薄弱学校,提升教师素质,系统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2. 改革入学制度:实行“多校划片”和“学区制”改革,打破学区房的垄断,让所有孩子都能就近入学,享受优质教育。
同时,可考虑实施“积分制”新生入学,根据学生的家庭住址、家庭经济状况、特长等综合评分,进行公平公正的录取。
3. 鼓励多元化教育形式:鼓励发展优质民办教育,拓展教育选择渠道,满足不同家庭的教育需求。
4. 加强教育监管:建立健全教育监督机制,严厉打击教育机构违规招生、乱收费等行为,维护教育公平。
5. 引导家长理性看待教育:引导家长理性看待教育,不盲目追求名校,注重孩子全面发展,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未来方向:构建多元化、个性化教育体系未来,我们要构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1. 发展在线教育:依托互联网技术,打破地域限制,提供多元化在线教育资源,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2. 个性化学习方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外活动,发展特长,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如何解决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及城区择校问题董庄小学虽然近年来义务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各地起点不尽相同,发展的差异性逐步凸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本来就存在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一、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学校布局、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方面。
(一)学校布局不均衡。
“普九”期间,村村办学,基本解决了“人人有学上”的问题。
随着人口出生下降,生源逐年减少,一些地方教学资源闲置,部分学校成班率低。
(二)师资配备不均衡。
一方面教师编制总额超编,另一方面农村边远学校和乡镇薄弱教师短缺。
主要原因一是教师流动失衡。
农村学校条件差,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只得向社会上招聘代课教师。
教师工资财政直拨个人账户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调控手段弱化,年轻教师稍有成绩,村小的就流向镇中、镇小,镇中、镇小的优秀教师又流向县市城区,“掐尖”和自由流动现象严重。
二是学科结构失衡。
体、音、美、英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在村小等薄弱学校尤其突出。
三是年龄结构失衡。
乡镇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要求。
(三)办学条件不均衡。
经过“普九”时的突击建设及后期国家专项资金的拨付,一部分城镇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改善,但农村中心小学和村小条件十分落后,条件简陋,教室破旧,缺少教学辅助设施和运动场地。
(四)学生分布不均衡。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孩子享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由过去“有学上”到要上个“好学校”。
农村学生流向城镇学校,城区薄弱学校学生流向优质学校。
一些资源优质的学校无序招生、盲目扩班,助长了“择校风”。
有的学校学生过多,班额过大;有的学校生源不足,开班不齐。
(五)教育投入不均衡。
在教育投入“以县为主”的体制下,教师工资、教育工作经费及“普九”债务等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压力,农村税费改革后更是雪上加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难以建立,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明显不足。
教育公平提升的整改措施实践
教育公平提升的整改措施实践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
然而,在现实中,教育公平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家庭经济条件差异导致的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特殊群体的教育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等。
为了提升教育公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整改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一、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投入。
通过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如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网络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课程。
在师资方面,要建立健全教师交流制度,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
通过提高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的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此外,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基础。
要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政策,杜绝择校现象。
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确保学生能够就近入学,减少上学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
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制定统一的办学标准,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配备、课程设置等。
通过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促进学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关注特殊群体的教育需求特殊群体包括贫困家庭学生、残疾学生、留守儿童等,他们的教育需求往往容易被忽视。
对于贫困家庭学生,要完善资助政策,确保他们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同时,要提供心理辅导和学业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自信。
对于残疾学生,要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法。
推进融合教育,让残疾学生能够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与正常学生共同成长。
对于留守儿童,要建立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学习帮助。
关于遏制中小学生择校现象的建议
关于遏制中小学生择校现象的建议大李小学关于遏制小学生择校问题的措施1、实现教育资源基本均衡化,实现教育公平,消除学校间差距。
教育资源基本均衡化,是实现教育公平、遏制择校热的根本办法。
我校地处东阿县偏远地区,教学设施相对落后,为避免辖区内学生和家长产生择校现象,我校积极加大学校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
近年来,投资建设了现代化的餐厅、综合楼、图书室、微机室等,让学生在优质的现代校园基础设置中受益,同时逐步缩小甚至赶超其他学校的教育资源基础设施。
2、加大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频率,提高整体教学师资和教学质量。
我校积极推荐新的年轻教师参加市县教育局等部门组织的一切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培训交流活动,加大新鲜血液的学习、吸收、推广和再造功能。
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聘请优秀教师到我校讲示范课、优质课,通过学习、交流,加以推广、消化和升华。
3、加大教学教研力度,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高质量的教研活动,促进学科内的教学质量快速提升和均衡提高。
通过组织课堂大赛、相互推门听课,实现学科内、学科间教学方法的吸收、借鉴和提高,加大教师课堂与学生的交流力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高效为目标,是我校学生素质达到本质性的提高。
4、加大学校餐厅管理力度,保证学生就餐卫生、安全、舒适。
让家长对学生在校就餐感到安心、踏实。
提高学校就餐质量,严格学校餐厅值班制度管理,保证学生的在校饮食质量,让家长在就餐问题上无择校隐患。
5、加大与家长沟通管理的力度,严格教师值班制度。
通过严格教师值班制度,确保走读生和乘坐校车的学生进出校园的安全,校园内做到处处有人管理,学生的安全、纪律等有了根本保证,家长送来学生放心,也就避免了择校的首要问题。
同时利用家长会和校园各种节日、艺术节等活动,加大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和学生对学校产生眷恋感、亲近感,构建学校、学生、家长的和谐氛围,从根本上遏制择校现象的产生。
教育公平的整改措施路径
教育公平的整改措施路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
然而,在现实中,教育公平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家庭经济条件差异导致的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特殊群体的教育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等。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一、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尤其是向教育资源薄弱的地区倾斜。
这包括建设新的学校、改善教学设施、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等。
同时,要建立健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机制,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对于农村和贫困地区,应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
加强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让农村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在城市内部,要关注薄弱学校的发展,通过实施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促进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
首先,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机会,包括在职进修、校本培训、远程培训等,使教师能够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建立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任教,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
同时,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此外,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使教师能够关爱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推进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途径。
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学校的网络接入率和带宽,普及多媒体教学设备。
开发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包括在线课程、教学课件、教育游戏等,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
择校费专项治理方案
一、指导思想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公平的决策部署,切实减轻学生家庭负担,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专项治理方案。
二、治理目标1. 消除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费现象,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
2. 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秩序,遏制择校乱收费行为。
3. 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促进教育公平。
三、治理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1. 成立择校费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专项治理工作。
2. 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规范招生秩序1. 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严禁公办学校违规跨区域招生和收费。
2. 公开招生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招生过程公开透明。
(三)加强学校管理1. 严禁公办学校设立“占坑班”、“特长班”等违规招生项目,严禁公办学校教师参与各类违规招生活动。
2. 严禁公办学校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赞助费等费用。
3. 严禁公办学校以民办名义招生和收费。
(四)强化监督检查1. 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收费、办学行为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和查处违规行为。
2. 建立健全举报制度,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监督。
(五)提高办学水平1. 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2. 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四、实施步骤(一)宣传发动阶段(1个月)1. 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专项治理工作,提高全社会对择校费问题的认识。
2. 组织开展专项治理培训,提高相关人员业务水平。
(二)自查自纠阶段(2个月)1. 各义务教育学校对照专项治理方案,全面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自查自纠情况进行抽查,确保自查自纠工作落到实处。
(三)整改落实阶段(3个月)1. 对自查自纠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确保整改到位。
解决择校热问题的一些措施
解决择校热问题的一些措施教育均衡发展出现择校问题无非是现在各类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在更好的学校得到更优质的教育;所以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但是这种方法需要长时间的资金、政策扶植;这种办法时间也很长;短期内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可能难以实现..名校招生名额下放解决择校问题要先从改革升学制度做起..九年义务教育本来应当是连贯的、非竞争性、没有升学台阶的..由于初中阶段学校的差距较大;且不允许公开考试;从而形成初中学校主要以“奥数”、英语、各类竞赛成绩和证书为依据录取;使小学生陷入补习、竞赛、考证的苦海..改变这一不正常状况;需要标本兼治..重点高中可以将招生名额均衡下放到各个初中;使得学生在各个初中上学都有机会进入重点高中;从而有效地减缓“小升初”的择校竞争..取消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首先取消对重点高中举办或变相举办的初中在招生、教师编制、奖励、评价等各方面的特殊政策;与其它学校一视同仁;实行免费、免试就近入学..深入清理、整顿义务教育阶段的“名校办民校”、改制学校、共建校;建立正常秩序..建立教师流动机制..首先实行学区内、城区内的教师流动;骨干教师资源由学区共享..通过教师流动;对本区已经形成垄断地位的初中名校进行拆分..招生由政府阳光运作择校表面上是家长为追求高质量教育资源的自发行为;具有不可控性;但实质上政府公权力对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建议市政府将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每年的招生权上收;实行招教分离;学校只负责教学..由政府下属的招生部门向社会公开各个学校辖区生标准、择校生总数、入学条件、招收渠道及收费标准;在学校的择校名额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时实行电脑摇号确定;即一切操作仿照高校招生实行阳光运作;杜绝批条子、关系户、内部价、名额买卖等群众深恶痛绝的暗箱行为;既减轻学校的压力和负担让学校专心教育;也避免公办学校贵族化、阶层化的趋向;同时可有效净化社会风气预防腐败..引导社会办学缓解政府压力教育是需要大投入的;教育资源的有限是择校热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以民办公营的模式积极引进社会资金;迅速发展高质义务教育;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和进程的缓慢;这类学校通过高起点建设、高质量师资引进及公营的信誉保证来吸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其实质是开辟新渠道进行分流..政府需制定配套优惠政策支持民办教育的落户发展;形成以公办教育为主体实施义务教育、以民办教育为补充实施高标准有偿教育的互补格局..家长转变心态现在家长普遍追求名校;而并非采取就近原则和适合自己的原则来选取学校..家长也应该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是不是上了好的高中就一定能上好的大学;即使是这样;面对现在大学生就业率普遍走低的大势;上专科或技校学一门好技术或者发展自己的特长爱好何尝不也是一个获得成功的好方法呢..。
学校招生工作专项整治方案
学校招生工作专项整治方案一、总则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迅速,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高校对招生工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随之而来的招生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虚假宣传、择校热、招生腐败等。
为了加强学校招生管理工作,确保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提高我校的招生质量,本学校决定组织对招生工作进行专项整治,旨在规范招生行为,加强管理,提高招生质量,确保学校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整治目标1.加强对招生政策的宣传和解释,确保所有学生和家长对招生政策有充分的了解。
2.加强对招生标准的执行,确保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
3.强化对招生宣传和宣传材料的审核,杜绝虚假宣传、误导学生和家长的行为。
4.严厉打击招生腐败行为,确保招生工作的廉洁、公正。
5.提高学校的形象和信誉,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
三、整治措施1.加强宣传和解释(1)制定招生政策宣传方案,及时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等渠道向学生和家长宣传学校的招生政策和标准。
确保所有学生和家长都能充分了解招生政策和标准。
(2)加强对招生政策的解释工作,组织专门的招生政策宣讲活动,以便学生和家长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招生政策,确保他们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
2.加强招生标准的执行(1)建立健全的学生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学生的录取资格和条件符合学校的招生标准。
(2)建立健全的招生工作监督制度,对各部门进行监督,确保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
(3)制定《招生宣传行为规范》,对招生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明确规定,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3.加强对招生宣传和宣传材料的审核(1)成立专门的宣传审核小组,对学校的招生宣传材料进行审核,杜绝虚假宣传、误导学生和家长的行为。
(2)组织专门的宣传材料培训和管理工作坊,培训招生宣传人员,提高他们的宣传意识和责任感。
(3)建立健全的宣传材料管理制度,对宣传材料进行统一管理和规范使用,确保宣传材料的真实、合法。
4.严厉打击招生腐败行为(1)加强对招生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对可能存在的腐败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择校热形成的原因及择校热的缓解措施
下庄中心小学择校缓解措施
择校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温总理和刘延东国务委员多次要求下决心解决中小学择校的问题。
并且提出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上述择校问题的关键。
我校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解决择校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实行校长和教师的轮校制度,保证各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
教师和校长由政府机构进行轮换调整,保证了各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
一般3至5年内,各校间进行师资轮换调整。
骨干教师资源由学区共享。
通过教师流动。
二、改变目前各教师工资差别过大的现状,对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水平进行控制,打击名校滥发奖金的现象,同时大力提高薄弱校教师的收入水平,这会减少薄弱校教师的流失情况。
对于择校费的大部分,应该用于薄弱学校的改造,并且严格审计,不允许用于发教师资金等。
三、改革“小升初”制度。
禁止初中用“考证”的方法招生。
同时加快改革中考制度。
一是将重点高中招生名额按一定比例下放至初中,使得学生在各个初中上学都有机会进入重点高中,从而有效地减缓“小升初”的择校竞争。
二是实现高中自主招生(分配名额以外部分),教育行政机构只负责监督与控制。
四、改革评价制度。
未来的学生评价应当引入“附加值评价”,将学生入学时的学习状况同毕业时的状况作比较,考核每一个学生在原来基础上的发展情况,形成平等条件下开展合理竞争的良好局面。
治理“择校热”的关键,是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实现学区内、城区内公办学校发展的相对均衡。
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择校问题才会得到最终解决。
如何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三、如何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答:《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根本措施加快薄弱校改造。
改选薄弱校的重点在于统一办学标准,出台和完善支持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
在经费投入上,保证一视同仁,严格按照学校规模进行拨款。
建立和完善教师,校长的合理流动制度,通过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在一定区域内教师和校长定期流转或交流,教师晋职需到薄弱校支教,薄弱校教师对口交流到优质校学习,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使区域内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配有优秀教师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第二,以完善招生政策为工作重点。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不得以创办特色学校为名举办重点班,不得以开展实验研究、办特色班为名举办重点班,不得以任何形式测试选拔学生。
第三,以构建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疏导择校需求。
可以通过采取“公办校实施教育均衡,民办校满足择校需要”的前提下,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推进民办教育的下政策措施,办好一批有特色、高质量、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义务教育民办学校。
学有所教的相关政策
学有所教是指国家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以下是一些与学有所教相关的政策:
1.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就近入学,避免因学校名额有限而导致的择校问题。
2. 中小学生资助政策:提供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包括助学金、生活补助、免费午餐等,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3. 高等教育贷款政策: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帮助他们完成高等教育。
4. 农村学生资助政策:针对农村地区的学生,提供资助措施,包括奖学金、生活补助、交通补贴等,鼓励他们接受高等教育。
5. 教师培训政策: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6. 学校建设政策:加大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7. 教育信息化政策: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在线教育平台,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8. 教育评价政策:建立科学、公正的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教师和学校进行评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这些政策旨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解决进城务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进城务工子女上
学难问题
一是老城区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建学校。
根据城区学校布局调整规划,老城区学校能扩则扩,不能扩建的保留原样建分校,如一小可以在三桥附近或县委行政服务中心附近建分校,一来满足进城务工子女入学问题,二来解决学校布局规划达标问题,三来解决家长择校问题。
二是严格进城务工人员管理,按家长务工区域就近入学。
经开区或工贸局对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区域实行大数据管控,实施阳光招生,杜绝关系户择校问题,彻底解决老城区大班额问题。
三是鼓励开发商与政府联合办学,做到互利共赢。
如多维国际开发公司在规划内可以修建第四小学和关中坝幼儿园,麒龙公司可以修建一所高中,西南国际商贸城内可以修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即恢复双塘九年制学校)等,实施民建公管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四是实施集团化办学试点,整合教师资源,避免家长择校。
一是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入学问题,二是发挥学区办功能,由学区办主任任校长,各校设置常务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学区办工作员根据职称下文任中学或小学中层领导,每周至少三天到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督查,三是有效解决学科教师不合理问题,如有的学区某一学校无美术、计算机教师,有的
学校8个班英语就有6名英语专职教师,严重缺数学教师,上级下文调入辖区时,可以由集团校校长根据学校学科情况,合理调配正式下文。
四是集团校内教师实行交流任教,盘活教师资源,原则上在同一学校担任5年以上的中层领导必须实行交流任用,在同一学校任5年以上的教师必须按比例分批实施交流任教。
化解大校额措施
化解大校额措施以化解大校额措施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校额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大校额,即学校招生时对高分考生的优惠政策,是为了保证优秀学生能够进入名校学习,但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和不公平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学校通过改革招生政策来化解大校额问题。
学校开始逐步取消大校额政策,实行更加公平的招生方式。
例如,学校可以取消对高分考生的特殊录取政策,而采取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来录取学生。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大校额问题的出现,还可以更好地选拔出适合的学生进入名校学习。
政府也加大了对大校额问题的监管力度。
政府要求学校在招生时必须公开录取分数线和政策,确保招生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学校招生过程的监督,对于违规操作的学校进行严厉的处罚,以维护招生秩序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学校还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校观念,减少大校额问题的出现。
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择校指导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学校的特点和优势,从而更加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
学校还加强了家校合作,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除了以上措施,政府和学校还加强了对教育资源的配置。
政府增加了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了农村地区学校的教育质量,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学校也加大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减少大校额问题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为了化解大校额问题,学校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通过改革招生政策、加强监管、引导学生正确择校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大校额问题的出现,保证学生的公平竞争环境,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发展。
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大校额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择校择班措施
择校择班措施简介择校和择班是许多家长和学生在教育培训领域面临的重要选择。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教育质量的重视,学校和班级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本文将介绍择校和择班措施的重要性,以及在选择学校和班级时应注意的要点。
择校措施1. 学校声誉和排名学校的声誉和排名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家长可以通过咨询其他家长、参观学校开放日和查阅学校排名来了解学校的教学质量,这可以帮助家长判断学校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
2. 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家长可以了解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师资格和教学方法等信息。
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资源以及学生成绩也是评估学校教学质量的参考指标。
3. 学校设施和环境学校的设施和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家长可以考察学校的教学设施、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等,以及学校的校园安全和卫生状况。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和条件。
4. 课外活动和特长培养学校的课外活动和特长培养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发展机会。
家长可以了解学校是否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和特长培养项目,以及学校在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的特色。
择班措施1. 班级规模和人数班级规模和人数影响着学生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较小班级规模通常能够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指导和辅导。
家长可以了解班级的人数和师生比例,选择适合自己孩子学习的班级。
2. 班级教学水平和成绩班级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成绩是衡量班级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家长可以通过了解班级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学生成绩情况,选择与自己孩子学习水平相匹配的班级。
3. 班主任和班级管理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重要角色,能够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
家长可以了解班主任的教育背景和管理风格,以及班级的纪律和管理制度。
一个好的班主任和良好的班级管理可以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
4. 班级风气和学生关系班级风气和学生关系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学生择校问题的措施、方案“择校”是当今教育界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一个热门话题。
多少年来,各界人士绞尽脑汁想要“铲除”它,不但在城市公立小学、初中的“择校”成为事实,而且在农村地区,农民群众为子女到城市学校、次中心学校“择校”的情况也日渐增多。
可见,它并不是我们主观上想禁止就能禁止了的,这是因为“择校”并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而且还是个利益问题,在整个“择校”过程中涉及多方利益,各利益主体的要求错综复杂。
因此,本文尝试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来分析该问题,以期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一、小学生择校问题的原因探析(一)学生及其家长对教育利益落差的追求直接导致“择校”产生学生及其家长之所以对“择校”有着无可比拟的热情,是因为有利益吸引。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拥有的社会地位、所获得的薪酬与其受教育程度存在很高的相关性。
在一定程度上,高文凭”就是获取高薪、体面职位的通行证。
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义务教育阶段能进入优质学校,就是获得了一个较高的起点,意味着未来有可能进入一个好的大学,获得一份好的工作。
然而,在我区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教育质量差异,按就近入学政策被分到教育质量较差学校的学生必然对现状不满,从而想方设法想要进入教育质量较好的优质学校,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及其家长的择校行为。
而在实际中,并非所有弱势学校的学生都能通过择校进入优质学校,有能力为其子女择校的只是那些有钱有势者,普通老百姓只能是望而兴叹。
这将加剧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直接损害那部分没有能力“择校”的学生及其家长的利益。
(二)学校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直接助长“择校”之风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的办学经费非常有限,以至于很多学校甚至陷入了举债办学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招收择校生,收取择校费无疑就会成为学校走出困境的选择之一。
学生及其家长要顺利“择校”,学校的接纳是必备的要素。
一些学校敢于并乐于接受“择校生”,是因为这些学生能够给学校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从表面上来看,“择校”似乎促进了学校间的竞争,实质上这是一种不公平竞争,势必会进一步拉大原本己存在于各学校之间的差距,直接损害部分弱势学校的利益。
可见,“择校”是以损害、牺牲弱势学校的利益为代价来促进优质学校的发展的。
(三)地方政府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纵容了“择校”行为的存在学生及其家长要实现择校,必须有政府的纵容。
县级财政能力与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日益扩大,当财政预算内支出不足以支撑教育发展需求时,政府必然会寻求财政以外的其它途径去获得资金。
在这种情况下,择校收费(或捐资助学)就成为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有利于减轻政府投资教育的负担。
因此政府对择校收费往往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以致于出现治理年年讲而择校行为依然年年有的现象。
(四)教育利益分配的不均是“择校”产生的根木原因我们知道学生及其家长之所以会“择校”,是因为各个学校之间存在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主要体现在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和生源以及学校的社会影响、外在环境等方面。
尤其是城区学校在师资、经费投入、教学设备方面,都比农村学校优越得多。
城区学校有较高的政府经费投入,好的办学设施,优良的师资队伍,优质的生源,在竞争中永远处于优势地位,也使得条件差的学校无法与之公平竞争。
许多家长和学生当然愿意选择设备好,教学质量高的学校,从而使教学质量好的学校人满为患,而相对薄弱的学校却门庭冷落,每班人数在30人左右。
二、解决中小学生择校问题的对策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组织追求的目标应是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要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展开。
因此,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出发解决择校问题,就要求政府努力有所作为,改变目前义务教育领域利益分配不均的现状,有效平衡各利益主体间利益。
采取有效补偿措施,大力改造和扶助薄弱学校,缩小学校间的差距正是校际间差距的存在,才使得学生及其家长的择校成为可能,也使得各学校之间无法进行正常竞争。
因此,采取有效补偿措施,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和扶助是解决“择校热”的重要途径。
只有使薄弱学校发展起来,使各学校都走上素质教育的发展道路,才能让所有学校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才能逐步消除产生当前的不正常择校的土壤。
首先,改造薄弱学校必须重视硬件建设,政府要加大治理薄弱学校的力度。
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政策执行等方而适当向薄弱学校倾刹,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扶助薄弱学校上来,以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整体潜力,使所有的学校尽量在硬件条件上达到差不多水平。
其次,对薄弱学校的改造,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必须把领导班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
加强高质量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联系,逐步加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第三,调整人事政策,吸引教师向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流动调派优秀教育管理者去管理薄弱学校,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制度,让优秀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推进师资交流,以缩短师资水平的校际差距,从而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第四,薄弱学校还要注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营造良好校风等。
一个好的学校有其自身所具有的校园文化内涵在里面,比如有学生学习的风气、教师教学业务研究的风气、学校管理的艺术等人文因素,还有教育资源的共享、交流与合作的机会等外在因素2012年解决学生择校问题的措施、方案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接受义务教育。
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的供需关系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育在择业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明显加大,使得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膨胀。
因此,中小学生择校的社会现象近几年愈演愈烈,择校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的焦点话题。
学生及其家长之所以对“择校”有着无可比拟的热情,是因为有利益吸引。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拥有的社会地位、所获得的薪酬与其受教育程度存在很高的相关性。
在一定程度上,高文凭”就是获取高薪、体面职位的通行证。
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义务教育阶段能进入优质学校,就是获得了一个较高的起点,意味着未来有可能进入一个好的大学,获得一份好的工作。
然而,在我区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教育质量差异,按就近入学政策被分到教育质量较差学校的学生必然对现状不满,从而想方设法想要进入教育质量较好的优质学校,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及其家长的择校行为。
而在实际中,并非所有弱势学校的学生都能通过择校进入优质学校,有能力为其子女择校的只是那些有钱有势者,普通老百姓只能是望而兴叹。
这将加剧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直接损害那部分没有能力“择校”的学生及其家长的利益。
如上所述,中小学择校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影响。
我们认为在现阶段对中小学择校应取的态度是:提倡正常的择校行为,反对无序失控的择校行为;提倡公民在享受平等教育机会条件下的自由选择,反对在学校差别过大前提下的择校;提倡由于能力和特长差异因素的择校行为,而反对与一切不正当利益相关联的择校行为。
如今择校就学已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种大趋势、大方向,当务之急是对中小学择校行为加以规范和引导,制定科学合理的配套政策,并切实地加以执行。
2010年解决学生择校问题的措施、方案近年来,教育部十分重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2005年5月专门制定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积极采取措施,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统筹区域内教师资源,缩小学校之间办学差距;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努力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择校的原因择校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有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原因,正如有的文章所说,从表面上看它是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而实质上它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在教育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1、教育部门的人才观、教育观没有更新,办学背离正确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界虽然一直呼吁要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但在实际上却大多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到行动上。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的任务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这要求中小学教育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而事实上,现行的大多数中小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搞“应试教育”那一套,视高分学生为人才,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率成了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依据。
在这种人才观和教育观的影响下,必然导致“应试教育”的做法和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择校正是这种观念的产物。
2、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地方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现象。
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原来办学条件较好的中小学校总能得到“特殊关照”,而那些原本办学条件较差、地理位置偏僻的学校则处于“饥饿”状态。
长此以往,就使得基础好的学校越来越好,基础条件差的学校越来越薄弱。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办学条件较差却又长期得不到改善的中小学校,其师资的配备和每年招生计划的落实都不能如愿,学生纷纷择校离去,教师也不安心于工作,从而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严重“滑坡”。
3、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划分重点学校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
当时政府实行倾斜政策,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是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教育效益,这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但在今天,这种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存在,伤害了许多人的感情,也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竞争。
众所周知,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公民都有责任将自己的子女送去接受基本的教育(义务教育),同时,他们也都希望让自己的子女尽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
如果人为地将现在的中小学校再分为三六九等,那么,势必导致更多的人去参与择校大战。
二、择校的严重后果择校现象的愈演愈烈,给社会、家庭和教育本身带来严重后果。
1、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发展势头人们望子成龙心切,极力把子女送进升学率高的学校,不惜以权择校,以钱择校,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上好的小学、好的中学,继而获得上大学的“入门证”。
正是人们的这种高期望心理和环境氛围,反过来又促使学校拼命打时间战,题海战,抓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给“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一所学校为重点学校输送“尖子生”越多,这所学校就越出名,在社会上就越有竞争力,进而又能吸引更多的人去择校。
如此往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学生、学校畸形发展,“应试教育”不但不能得以转变,反而会更有市场。
2、造成同一地区的一些学校负荷失衡近年来,一些学生家长借助自己的权、钱优势越区跨片择校,一些平民百姓千方百计找关系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