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学生择校问题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学生择校问题的措施、方案
“择校”是当今教育界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一个热门话题。多少年来,各界人士绞尽脑汁想要“铲除”它,不但在城市公立小学、初中的“择校”成为事实,而且在农村地区,农民群众为子女到城市学校、次中心学校“择校”的情况也日渐增多。可见,它并不是我们主观上想禁止就能禁止了的,这是因为“择校”并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而且还是个利益问题,在整个“择校”过程中涉及多方利益,各利益主体的要求错综复杂。因此,本文尝试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来分析该问题,以期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一、小学生择校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学生及其家长对教育利益落差的追求直接导致“择校”产生
学生及其家长之所以对“择校”有着无可比拟的热情,是因为有利益吸引。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拥有的社会地位、所获得的薪酬与其受教育程度存在很高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高文凭”就是获取高薪、体面职位的通行证。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义务教育阶段能进入优质学校,就是获得了一个较高的起点,意味着未来有可能进入一个好的大学,获得一份好的工作。然而,在我区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教育质量差异,按就近入学政策被分到教育质量较差学校的学生必然对现状不满,从而想方设法想要进入教育质量较好的优质学校,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及其家长的择校行为。而在实际中,并非所有弱势学校的学生都能通过择校进入优质学校,有能力为其子女择校的
只是那些有钱有势者,普通老百姓只能是望而兴叹。这将加剧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直接损害那部分没有能力“择校”的学生及其家长的利益。
(二)学校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直接助长“择校”之风
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的办学经费非常有限,以至于很多学校甚至陷入了举债办学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招收择校生,收取择校费无疑就会成为学校走出困境的选择之一。学生及其家长要顺利“择校”,学校的接纳是必备的要素。一些学校敢于并乐于接受“择校生”,是因为这些学生能够给学校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从表面上来看,“择校”似乎促进了学校间的竞争,实质上这是一种不公平竞争,势必会进一步拉大原本己存在于各学校之间的差距,直接损害部分弱势学校的利益。可见,“择校”是以损害、牺牲弱势学校的利益为代价来促进优质学校的发展的。
(三)地方政府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纵容了“择校”行为的存在
学生及其家长要实现择校,必须有政府的纵容。县级财政能力与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日益扩大,当财政预算内支出不足以支撑教育发展需求时,政府必然会寻求财政以外的其它途径去获得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择校收费(或捐资助学)就成为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有利于减轻政府投资教育的负担。因此政府对择校收费往往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以致于出现治理年年讲而择校行为依然年年有的现象。
(四)教育利益分配的不均是“择校”产生的根木原因
我们知道学生及其家长之所以会“择校”,是因为各个学校之间存在教育质量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和生源以及学校的社会影响、外在环境等方面。尤其是城区学校在师资、经费投入、教学设备方面,都比农村学校优越得多。城区学校有较高的政府经费投入,好的办学设施,优良的师资队伍,优质的生源,在竞争中永远处于优势地位,也使得条件差的学校无法与之公平竞争。许多家长和学生当然愿意选择设备好,教学质量高的学校,从而使教学质量好的学校人满为患,而相对薄弱的学校却门庭冷落,每班人数在30人左右。
二、解决中小学生择校问题的对策
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组织追求的目标应是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要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展开。因此,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出发解决择校问题,就要求政府努力有所作为,改变目前义务教育领域利益分配不均的现状,有效平衡各利益主体间利益。采取有效补偿措施,大力改造和扶助薄弱学校,缩小学校间的差距
正是校际间差距的存在,才使得学生及其家长的择校成为可能,也使得各学校之间无法进行正常竞争。因此,采取有效补偿措施,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和扶助是解决“择校热”的重要途径。只有使薄弱学校发展起来,使各学校都走上素质教育的发展道路,才能让所有学校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才能逐步消除产生当前的不正常择校的土壤。
首先,改造薄弱学校必须重视硬件建设,政府要加大治理薄弱学校的力度。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政策执行等方而适当向薄弱学校倾刹,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扶助薄弱学校上来,以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整体潜力,使所有的学校尽量在硬件条件上达到差不多水平。
其次,对薄弱学校的改造,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必须把领导班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加强高质量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联系,逐步加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第三,调整人事政策,吸引教师向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流动调派优秀教育管理者去管理薄弱学校,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制度,让优秀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推进师资交流,以缩短师资水平的校际差距,从而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第四,薄弱学校还要注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营造良好校风等。一个好的学校有其自身所具有的校园文化内涵在里面,比如有学生学习的风气、教师教学业务研究的风气、学校管理的艺术等人文因素,还有教育资源的共享、交流与合作的机会等外在因素
2012年
解决学生择校问题的措施、方案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接受义务教育。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的供需关系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育在择业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明显加大,使得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膨胀。因此,中小学生择校的社会现象近几年愈演愈烈,择校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的焦点话题。
学生及其家长之所以对“择校”有着无可比拟的热情,是因为有利益吸引。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拥有的社会地位、所获得的薪酬与其受教育程度存在很高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高文凭”就是获取高薪、体面职位的通行证。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义务教育阶段能进入优质学校,就是获得了一个较高的起点,意味着未来有可能进入一个好的大学,获得一份好的工作。然而,在我区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教育质量差异,按就近入学政策被分到教育质量较差学校的学生必然对现状不满,从而想方设法想要进入教育质量较好的优质学校,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及其家长的择校行为。而在实际中,并非所有弱势学校的学生都能通过择校进入优质学校,有能力为其子女择校的只是那些有钱有势者,普通老百姓只能是望而兴叹。这将加剧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直接损害那部分没有能力“择校”的学生及其家长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