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总结(完整版)

合集下载

高三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知识点教学难点与突破

高三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知识点教学难点与突破

高三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知识点教学难点与突破2023年,高三数学教学工作已经成为了教育行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的基础知识,还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这些都是高三数学教学工作的难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会对高三数学教学工作的知识点教学难点与突破进行总结,希望对数学教学工作者们有所帮助。

一、数学教学的难点1.知识点的把握高三数学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就是知识点的把握。

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数学知识,包括代数、几何、数论等方面。

这些知识点不仅多,而且难度也很大,很多学生很难在一定时间内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知识点的难度,安排好学生的学习进度,防止学生出现掌握不了的情况。

2.知识点的连贯性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连贯性,学生需要在掌握某一知识点的基础上,查漏补缺,不断加强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但是,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忽视某些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导致对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出现问题。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通过复习、讲解、练习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之间关联的理解。

3.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数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于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不够重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采取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数学教学的突破1.知识点的串讲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很强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点的串讲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把某个知识点的基础部分,比如概念、公式等先讲解,然后逐渐深入,将更难的知识点和前面的知识点进行关联,让学生能够形成对整个知识体系的认知。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点,并自主地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重难点

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重难点

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重难点教学内容:平面坐标系和向量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向量的相关概念,能够灵活运用平面坐标系和向量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和性质;2. 向量的定义、表示与性质;3. 向量的加减法及数量积、向量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1. 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的计算;2. 向量的几何解释和运用;3. 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内容安排:一、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向量,引发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和兴趣。

二、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1.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和性质;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计算方法;3.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推导及应用。

三、引入向量:1. 向量的定义、表示方法和性质;2. 向量的相等与平行性质;3. 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四、深入讲解向量计算:1. 向量的加法、减法及求模运算;2. 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的计算方法;3.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性质。

五、应用题解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应用题,加深学生对向量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六、课堂练习与讨论:安排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并进行讨论和解答,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向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布置相关作业,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向量的相关概念,掌握其应用方法,并基本能独立解答相关问题。

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应对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应对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应对策略2023年,高中数学教学仍然是学生们必须面对的挑战之一。

但是,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希望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以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因此,在本文中,我将就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数学学习的挑战。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1.基础概念掌握不牢固数学是一门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思维基础上的学科,因此,基础概念的牢固掌握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由于许多高级概念建立在基础概念的基础上,因此,如果学生的基础概念掌握不够牢固,就难以进一步理解和应用高级概念。

2.公式的记忆困难数学中的许多公式都需要记忆,而有些学生的记忆能力受限,难以有效地记忆各种公式。

另外,有些公式很相似,很容易混淆,进一步加大了学生记忆的难度。

3.题目应用不灵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虽然老师会讲解很多例题,但是实际应用时,往往出现了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理解不透彻以及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情况。

4.思维能力开发不足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但是,许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就不太发达,加之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开发和训练,往往导致其难以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影响数学学习效果。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对策略1.强化基础概念教学针对学生基础概念掌握不牢固的问题,教师应当从基础知识入手,着重讲解各种基础概念,并通过不同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许多思考题,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简化公式记忆为了缓解学生对公式记忆的困难,教师可以通过整理、归纳等方法,将公式进行分类、归纳,使学生更容易记忆和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制公式卡片,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

3.提高应用能力针对学生题目应用不灵活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各类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必修3教学目标重难点

高中数学必修3教学目标重难点




知识与
技能
1.理解、掌握循环语句;
2.能运用循环语句表达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算法思想.
过程与
方法
经历对现实生活情境的探究,认识到应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方便简捷,促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经历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
条件语句的表示方法、结构和用法
教学难点
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条件语句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
编号008
编写人
课题
1.2.3循环语句(第3课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讨算法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情感
教学重点
算法概念以及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难点
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媒体
幻灯片
教学内容
1.1.1算法的概念
修改建议
编号002
编写人
课题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第2课时)




知识与
技能
1.会写出解线性方程(组)的算法。
编号001
编写人
课题
第一章 算法初步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第1课时)




知识与
技能

高等数学教案各章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高等数学教案各章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高等数学教案各章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一、极限与连续教学目的:1. 理解极限的概念,掌握极限的计算方法。

2. 理解函数的连续性,掌握连续函数的性质。

重点:1. 极限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连续函数的性质及判定。

难点:1. 极限的计算,特别是极限的超越类型。

2. 连续函数的性质的证明。

二、导数与微分教学目的:1. 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导数的计算方法。

2. 掌握微分法则,能应用微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1. 导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微分法则及应用。

难点:1. 高阶导数的计算。

2. 微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积分与不定积分教学目的:1. 理解积分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计算方法。

2. 掌握积分的应用,如求解曲线长度、面积、体积等。

重点:1. 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计算方法。

2. 积分的应用。

难点:1. 不定积分的计算,特别是含有复杂函数的积分。

2. 定积分的应用,如求解曲线长度、面积、体积等。

四、定积分与微分方程教学目的:1. 理解定积分的概念,掌握定积分的计算方法。

2. 掌握微分方程的解法,能应用微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1. 定积分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微分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难点:1. 定积分的计算,特别是定积分的反常积分。

2. 微分方程的解法的应用。

五、线性代数基本概念教学目的:1. 理解向量、矩阵、行列式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运算。

2. 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掌握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

重点:1. 向量、矩阵、行列式的运算。

2.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难点:1. 向量空间的概念及应用。

2.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的应用。

六、向量空间与线性变换教学目的:1. 理解向量空间的概念,掌握向量空间的基本性质。

2. 理解线性变换的概念,掌握线性变换的性质和计算。

重点:1. 向量空间的基本性质,如基、维数、张量。

2. 线性变换的性质,如线性、可逆性、矩阵表示。

难点:1. 向量空间的子空间及其之间的关系。

2. 线性变换的计算和应用。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教材重难点5篇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教材重难点5篇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教材重难点5篇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你知道关于数学的教学计划安排如何制定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高一数学教学计划教材重难点,希望你喜欢。

#83487高一数学教学计划教材重难点1一、教学目标.(一)情意目标(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对简易逻辑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逻辑性。

(2)通过不等式、函数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高等数学教案各章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高等数学教案各章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一、前言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难点:理解并掌握高等数学中的抽象概念和方法。

二、极限与连续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极限的概念,掌握极限的计算方法,理解函数的连续性。

重点:极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函数的连续性。

难点:理解极限的直观意义,掌握无穷小和无穷大的概念。

三、导数与微分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导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重点:导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掌握高阶导数的计算方法。

四、积分与不定积分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积分的概念,掌握积分的计算方法,理解积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重点:积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积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理解积分的直观意义,掌握换元积分和分部积分的方法。

五、定积分与面积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定积分的概念,掌握定积分的计算方法,理解定积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重点:定积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定积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理解定积分的性质,掌握定积分的计算技巧。

六、微分方程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掌握一阶微分方程的解法,理解微分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重点: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一阶微分方程的解法,微分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理解微分方程的解的存在性定理,掌握高阶微分方程的解法。

七、线性代数基本概念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掌握矩阵的运算,理解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重点: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矩阵的运算,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难点:理解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的概念,掌握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八、线性方程组与矩阵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概念,掌握线性方程组的解法,理解矩阵的应用。

重点: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概念,线性方程组的解法,矩阵的应用。

难点:理解线性方程组的解的存在性定理,掌握矩阵的逆矩阵。

高等数学教案各章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高等数学教案各章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一、前言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难点:理解和运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极限与连续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极限的概念,掌握极限的运算,了解函数的连续性。

重点:极限的概念和运算,函数的连续性。

难点:理解极限的的本质,熟练掌握极限的运算,理解函数的连续性。

三、导数与微分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导数的运算,了解函数的微分。

重点:导数的概念和运算,函数的微分。

难点:理解导数的本质,熟练掌握导数的运算,理解函数的微分。

四、积分与不定积分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积分的概念,掌握积分的运算,了解函数的不定积分。

重点:积分的基本概念和运算,函数的不定积分。

难点:理解积分的本质,熟练掌握积分的运算,理解函数的不定积分。

五、定积分与面积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定积分的概念,掌握定积分的运算,了解函数的面积。

重点:定积分的基本概念和运算,函数的面积。

难点:理解定积分的本质,熟练掌握定积分的运算,理解函数的面积。

六、微分方程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掌握一阶微分方程的解法,了解微分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重点: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一阶微分方程的解法。

难点:理解并掌握一阶微分方程的解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微分方程。

七、级数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级数的基本概念,掌握级数的收敛性判断,了解级数在数学分析中的应用。

重点:级数的基本概念,级数的收敛性判断。

难点:理解并掌握级数的收敛性判断,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级数问题。

八、常微分方程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了解常微分方程在自然科学和工程中的应用。

重点: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难点:理解并掌握常微分方程的解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常微分方程。

九、线性代数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整版)高等数学教案各章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完整版)高等数学教案各章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教学目的: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2、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教学重点:1、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2、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3、极限的概念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4、两个重要极限;5、无穷小及无穷小的比较;6、函数连续性及初等函数的连续性;7、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教学难点:1、分段函数的建立与性质;2、左极限与右极限概念及应用;3、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的应用;4、间断点及其分类;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应用.第二章导数与微分教学目的: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与微分的关系和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的关系。

2、熟练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熟练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n阶导数。

4、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

5、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会求反函数的导数。

教学重点:1、导数和微分的概念与微分的关系;2、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3、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4、高阶导数;6、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的导数。

高中数学教案制定中的难点与重点是什么?2

高中数学教案制定中的难点与重点是什么?2

高中数学教案制定中的难点与重点是什么?2?难点和重点是每个学科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考量,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和制定。

对高中数学教案制定来说,这两个因素也非常重要,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设计方案。

所以,在教学中要牢记以下几个核心难点和重点。

一、难点1、数学理解难度大数学问题的本质是逻辑推理,因此,数学理解难度大是高中数学教案制定中的一大难点。

很多学生对数学的认识都是通过学习公式和方法来实现的。

这使得他们对数学理论的深度理解非常有限。

为了教学的成功,老师需要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能够利用各种方式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和公式。

2、数学表达难度大数学中的各种公式、公式推导和解法,都需要用符号来表达。

因此,数学表达难度大也是高中数学教案制定中的一大难点。

学生需要通过丰富的思考和实际的解题经验来懂得如何正确地表达数学思想和结论。

3、数学应用难度大数学知识的应用难度是高中数学教案制定中的难点之一。

它需要对学生的数学概念和理论理解进行深入剖析,并通过实例和应用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因此,数学应用难度大的问题需要教师从各个层面上加强课堂教学。

二、重点1、概念性扎实数学概念是高中数学教案制定中最基本的重点。

概念性扎实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有利于后续学习的开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各个层面上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通过实例和解题来有效巩固概念。

2、注重应用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另一个重点。

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数学应用来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性,并为日后的实际生活和工作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为了做好数学应用教学,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各种行业和领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各种实际应用。

3、注意思考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需要通过丰富的思考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思考和提升解题能力。

高中数学教案制定中的难点和重点会因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异。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学重点难点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学重点难点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针对高一学生进行数学必修一的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

主要围绕数学基础知识,如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等,以及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深入讲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学核心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理解上的困难和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数学必修一中的核心概念,如函数的定义、性质、图像,以及三角函数、数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运用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等知识解决高中阶段的数学题目。

(3)掌握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如换元法、代入法、构造法等,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4)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注重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3)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与讲解,帮助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

(4)利用多媒体、教具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认识到数学在科学技术、日常生活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具有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

(4)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简洁、优美和严谨。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教材重难点5篇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教材重难点5篇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教材重难点5篇83487高一数学教学计划教材重难点1一、教学目标.(一)情意目标(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对简易逻辑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逻辑性。

(2)通过不等式、函数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不等式、函数的引伸、推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5)通过典型例题不同思路的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掌握转化思想方法。

(三)知识目标1.集合、简易逻辑(1)理解集合、子集、补订、交集、交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3)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高中数学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高中数学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课题: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集合、子集的概念,能利用集合中元素的性质解决问题,掌握集合问题的常规处理方法.教学重点:集合中元素的个性质,集合的种表示方法,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运用.2、课题:集合的运算教学目标:理解交集、并集、全集、补集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运算性质,能利用数轴文氏图进行集合的运算,进一步掌握集合问题的常规处理方法.教学重点:交集、并集、补集的求法,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运用.3、课题: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教学目标:掌握一些简单的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重点:解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基本思想是去掉绝对值符号,将其等价转化为一元一次4、课题: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目标: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能应用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方程、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综合问题,会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及高次不等式.教学重点:利用二次函数图象研究对应不等式解集的方法.5、课题:简易逻辑教学目标: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互相关系;反证法在证明过程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复合命题的构成及其真假的判断,四种命题的关系.6、课题:充要条件教学目标:掌握充分必要条件的意义,能够判定给定的两个命题的充要关系教学重点:充要条件关系的判定.7、课题:映射与函数教学目标:了解映射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能根据函数的三要素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理解分段函数的意义.教学重点: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而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函数的三要素中对应法则是核心,定义域是灵魂.8、课题:函数的解析式及定义域教学目标: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常用方法:待定系数法、配凑法、换元法,能将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解析式表示出来;掌握定义域的常见求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重点:能根据函数所具有的某些性质或所满足的一些关系,列出函数关系式;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要对字母参数分类讨论;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满足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实际问题的要求.9、课题:函数的值域与最值教学目标:理解函数值域的意义;掌握常见题型求值域的方法,了解函数值域的一些应用.教学重点:求函数的值域与最值的基本方法。

高等数学教案各章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高等数学教案各章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高等数学教案各章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一、引言章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名词,建立数学思维。

2.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1. 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名词。

2. 数学思维的建立。

难点:1. 数学思维的建立。

2. 抽象概念的理解。

二、极限与连续章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极限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极限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对函数连续性的理解,掌握连续函数的性质。

重点:1. 极限的概念和性质。

2. 极限的计算方法。

3. 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1. 极限的计算方法。

2. 函数连续性的证明。

三、导数与微分章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导数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导数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对函数微分学的理解,掌握微分的计算方法。

重点:1. 导数的概念和性质。

2. 导数的计算方法。

3. 微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1. 高阶导数的计算。

2. 隐函数求导。

四、积分与微分方程章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积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积分的计算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微分方程的理解,掌握微分方程的解法。

重点:1. 积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积分的计算技巧。

3. 微分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难点:1. 不定积分的计算。

2. 定积分的应用。

五、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章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掌握矩阵的解法。

2. 培养学生对空间解析几何的理解,掌握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运算。

重点:1. 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矩阵的解法。

3. 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运算。

难点:1. 矩阵的解法。

2. 空间解析几何的复杂计算。

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章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随机变量,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数理统计的理解,掌握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的方法。

重点:1. 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随机变量。

2. 概率的计算方法。

3. 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的方法。

高中数学教案难点重点

高中数学教案难点重点

高中数学教案难点重点
课题: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解法
2.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包括配方法和公式法
3.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3. 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一元二次方程问题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然后提出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思考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20分钟)
a. 首先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为ax²+bx+c=0。

b. 然后介绍配方法和公式法两种解法,通过一些例题演示,让学生掌握两种解法的步骤和技巧。

c. 讲解完毕后,组织学生一起练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20分钟)
教师出示几个实际应用的一元二次方程问题,让学生动手解决,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释解题过程,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4. 总结(5分钟)
让学生总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包括配方法和公式法,并强调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挑战更复杂的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展开,通过讲解、练习和实践等环节,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

高中数学必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全)之欧阳与创编

高中数学必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全)之欧阳与创编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二.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欧阳与创编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欧阳与创编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2.1函数的概念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数学必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数学必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总结(完整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1.1.3集合的基本运算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2.1函数的概念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学三维目标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学三维目标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学三维目标重难点第一章三角函数1.1任意角和弧度制1.1.1任意角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推广角的概念、引入大于360角和负角;(2)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3)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4)掌握所有与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角)的表示方法;(5)树立运动变化观点,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6)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研究兴趣.(7)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研究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转体720,逆(顺)时针旋转”,角有大于360角、零角和旋转方向不同所形成的角等,引入正角、负角和零角的概念;角的概念得到推广以后,将角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入象限角、非象限角的概念及象限角的判定方法;列出几个终边相同的角,画出终边所在的位置,找出它们的关系,探索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表示;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3、神态与代价通过本节的研究,使同学们对角的概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即有正角、负角和零角之分.角的概念推广以后,知道角之间的关系.理解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法.难点: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1三、学法与教学用具之前的研究使我们知道最大的角是周角,最小的角是零角.通过回忆和观察日常生活中实际例子,把对角的理解进行了推广.把角放入坐标系环境中以后,了解象限角的概念.通过角终边的旋转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我们在研究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要弄清楚角的表示符号,以及正负角的表示.另外还有相同终边角的集合的表示等.教学用具:电脑、投影机、三角板1.1任意角和弧度制1.1.2弧度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弧度制的定义;(2)领会弧度制定义的合理性;(3)掌握并运用弧度制表示的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4)熟练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5)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建立的一一对应关系.(6)使学生通过弧度制的研究,理解并认识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对角度量的方法,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孤立、割裂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入弧度制度量角的大小,经由进程探究了解并掌握弧度制的定义,体会定义的合理性.按照弧度制的定义推导并运用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以具体的实例研究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能正确使用计算器.3、神态与代价经由进程本节的研究,使同学们掌握另一种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了解并认识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对角度量的方法,二者是辨证同一的,而不是伶仃、割裂的关系.角的观点推广以后,在弧度制下,2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树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即每个角都有唯独的一个实数(即这个角的弧度数)与它对应;反过来,每个实数也都有唯独的一个角(即弧度数等于这个实数的角)与它对应,为下一节研究三角函数做好筹办.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并掌握弧度制定义;熟练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地互化换算;弧度制的运用.难点:理解弧度制定义,弧度制的运用.三、学法与教学用具在我们所掌握的常识中,晓得角的度量是用角度制,可是为了以后的研究,我们引入了弧度制的观点,我们肯定要准确了解弧度制的定义,在了解定义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教学用具:计算器、投影机、三角板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一)1、教学目标:1、常识与技术(1)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2)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不同的定义方法;(3)了解如何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将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分别用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表示出来;(4)掌握并能初步运用公式一;(5)树立映射观点,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2、进程与方法初中学过:锐角三角函数就是以锐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引导学生把这个定义推广到任意角,通过单位圆和角的终边,探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求法,最终得到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根据角终边所在位置不同,分别探讨各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以及这三种函数的值在各象限的符号.最后主要是借助有向线段进一步认识三角函数.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3、情态与价值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可以有不同的定义方法,而且各种定义都有自己的特点.过去习惯于用角的终边上点的坐标的“比值”来定义,这种定义方法能够表现出从锐角三角函数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推广,有利于引导学生从自己已有认知基础出发研究三角函数,但它对准确把握三角函数的本质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从角的集合到比值的集合”的对应关系与学生熟悉的一般函数概念中的“数集到数集”的对应关系有冲突,而且“比值”需要通过运算才能得到,这与函数值是一个确定的实数也有不同,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本节利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定义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这个定义清楚地表明了正弦、余弦函数中从自变量到函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也表明了这两个函数之间的关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公式一).难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三角函数线的正确理解.三、学法与教学用具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能够有不同的定义方法,本节利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定义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表明了正弦、余弦函数中从自变量到函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也表明了这两个函数之间的关4系.另外,这样的定义使得三角函数所反映的数与形的关系愈加直接,数形结合愈抓紧密,这就为后续内容的研究带来方便,也使三角函数愈加好用了.教学用具:投影机、三角板、圆规、计算器第二课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二)【复习回顾】1、2、3、4、5、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在各象限角的标记;三角函数在轴上角的值;引诱公式(一):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三角函数的定义域.要求:影象.并指出,三角函数没有定义的地方肯定是在轴上角,所以,凡是遇到轴上角时,要结合定义进行分析;并要求在了解的基础上影象.【探究新知】1.引入:角是一个图形概念,也是一个数量概念(弧度数).作为角的函数——三角函数是一个数量概念(比值),但它是否也是一个图形概念呢?换句话说,能否用几何方式来表示三角函数呢?2.[边描述边画]以坐标原点为圆心,以单位长度1为半径画一个圆,这个圆就叫做单位圆(注意:这个单位长度不O5ya角的终PTMAx肯定就是1厘米或1米).当角为第一象限角时,则其终边与单位圆必有一个交点P(x,y),过点P作PM x轴交x 轴于点M,则请你观察: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MP||y||sin|;|OM||x||cos|随着在第一象限内转动,MP、OM是否也跟着变化?3.思考:(1)为了去掉上述等式中的绝对值符号,能否给线段MP、OM规定一个适当的方向,使它们的取值与点P 的坐标一致?(2)你能借助单位圆,找到一条如MP、OM一样的线段来表示角的正切值吗?我们知道,指标坐标系内点的坐标与坐标轴的方向有关.当角的终边不在坐标轴时,以O为始点、M为终点,规定:当线段OM与x轴同向时,OM的方向为正向,且有正值x;当线段OM与x轴反向时,OM的方向为负向,且有正值x;其中x为P点的横坐标.这样,无论那种情况都有OM x cos同理,当角的终边不在x轴上时,以M为始点、P为终点,规定:当线段MP与y轴同向时,MP的方向为正向,且有正值y;当线段MP与y轴反向时,MP的方向为负向,且有正值y;其中y为P点的横坐标.这样,无论那种情况都有MP y sin4.像MP、OM这种被看作带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direct line segment).65.如何用有向线段来表示角的正切呢?如上图,过点A(1,0)作单位圆的切线,这条切线必然平行于轴,设它与的终边交于点T,请按照正切函数的定义与相似三角形的常识,借助有向线段OA、AT,我们有tan ATyx我们把这三条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MP、OM、AT,分别叫做角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统称为三角函数线.6.探究:(1)当角的终边在第二、第三、第四象限时,你能分别作出它们的正弦线、余弦线和正切线吗?(2)当的终边与x轴或y轴重合时,又是怎样的情形呢?7.例题讲解例1.已知42,试比较,tan,sin,cos的大小.处理:师生共同分析解答,目的体会三角函数线的用处和实质.78.操演P19第1,2,3,4题9研究小结(1)了解有向线段的概念.(2)了解如何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将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分别用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表示出来.(3)体会三角函数线的简单应用.【评判设计】1.作业:比较下列各三角函数值的大小(不能使用计算器)(1)sin15、tan15(2)cos15018'、cos121(3)、tan552.操演三角函数线的作图.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1、教学目标:1、常识与技术(1)使学生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2)已知某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求它的其余各三角函数值;(3)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化简三角函数式;(4)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证明三角恒等式;(5)牢固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三个关系式并能灵活运用于解题,提8高学生分析,解决三角问题的能力;(6)灵活运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不同变形,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化归思想方法;(7)掌握恒等式证明的一般方法.2、进程与方法由圆的几何性子出发,利用三角函数线,探究同一个角的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研究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求它的其余各三角函数值;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化简三角函数式;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经由进程例题讲解,总结方法.经由进程做操演,巩固所学常识.3、情态与价值通过本节的研究,牢固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三个关系式并能灵活运用于解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三角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化归思想方法和证明三角恒等式的一般方法.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公式sin2cos21及sintan的推导及运用:(1)已cos知某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中的一个,求其余两个;(2)化简三角函数式;(3)证明简单的三角恒等式.难点:按照角α终边所在象限求出其三角函数值;挑选适当的方法证明三角恒等式.三、学法与教学器具利用三角函数线的定义,推导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sin2cos21及sintan,并灵活应用求三角函数值,化减三角函cos数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教学器具:圆规、三角板、投影第二章平面向量第1课时9§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几何表示;掌握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等概念;并会区分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2.通过对向量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向量和数量的本质区别.3.经由进程学生对向量与数目的识别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数学本质的能力.教学重点:了解并掌握向量、零向量、单位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的观点,会表示向量.教学难点: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的区别和联系.学法:本节是本章的入门课,观点较多,但难度不大.学生可按照在原有的位移、力等物理观点来研究向量的观点,结合图形实物区分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等观点.教具:多媒体或实物投影仪,尺规授课类型:新授课第2课时§2.2.1向量的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学目标:101、掌握向量的加法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2、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培养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将向量运算与熟悉的数的运算进行类比,使学生掌握向量加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它们进行向量计算,渗透类比的数学方法;教学重点: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教学难点:理解向量加法的定义.学法:数能进行运算,向量是否也能进行运算呢?数的加法启发我们,从运算的角度看,位移的合成、力的合成可看作向量的加法.借助于物理中位移的合成、力的合成来了解向量的加法,让学生顺理成章接受向量的加法定义.结合图形掌握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联系数的运算律了解和掌握向量加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具:多媒体或实物投影仪,尺规第3课时§2.2.2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学目标:1.了解相反向量的概念;112.掌握向量的减法,会作两个向量的减向量,并理解其几何意义;3.通过阐述向量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成向量的加法运算,使学生理解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教学重点:向量减法的概念和向量减法的作图法.教学难点:减法运算时方向的确定.学法:减法运算是加法运算的逆运算,学生在了解相反向量的基础上结合向量的加法运算掌握向量的减法运算;并利用三角形做出减向量.教具:多媒体或实物投影仪,尺规授课类型:新授课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第4课时§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学目的:(1)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理解平面里的任何一个向量都可以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来表示,开端掌握应用向量解决实践问题的紧张头脑方法;(3)能够在具体问题中适当地选取基底,使其他向量都能够用基底来表达.教学重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12教学难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与应用.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第5课时§2.3.2—§2.3.3平面向量的正交分化和坐标表示及运算教学目的:(1)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观点;(2)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3)会按照向量的坐标,判断向量是否共线.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教学难点:向量的坐标表示的理解及运算的准确性.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第6课时§2.3.4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教学目的:(1)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2)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13(3)会按照向量的坐标,判断向量是否共线.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教学难点:向量的坐标表示的了解及运算的准确性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2.4平面向量的数目积第7课时1、平面向量的数目积的物理配景及其含义教学目的: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2.掌握平面向量数目积的紧张性子及运算律;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目积能够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14第8课时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教学目的:1.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运算规律;2.能利用数目积的5个紧张性子及数目积运算规律解决有关问题;3.掌握两个向量共线、垂直的几何判断,会证明两向量垂直,以及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平面向量数目积及运算规律.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目积的应用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启发学生在了解数目积的运算特性的基础上,逐步掌控数目积的运算律,引导学生注意数目积性子的相干问题的特性,以熟练地应用数目积的性子.教学过程:第9课时15三、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模、夹角教学目的:⑴要求学生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⑵掌握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及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⑶能用所学常识解决有关综合问题.教学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的综合运用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1、教学目标掌握用向量方法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二、教学重、难点161.教学重点:经由进程探索获得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这里不仅有研究积极性的问题,还有探索过程必用的基础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的问题,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问题,等等.三、学法与教学器具1.学法:启发式教学2.教学器具:多媒体§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一、教学目标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方法,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推导进程及运用;2.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三、学法与教学器具学法:研讨式教学§3.1.3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17一、教学目标以两角和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以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学难点:二倍角的理解及其灵活运用.三、学法与教学用具学法:研讨式教学四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3个课时)一、课标要求:本节主要包括利用已有的十一个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及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的应用.二、编写意图与特色本节内容都是用例题来展现的.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18学生的推理能力.三、教学目标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已有的十一个公式为依据,以推导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的推导作为基本训练,研究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在与代数变换相比较中,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教学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五、学法与教学用具学法:讲授式教学《三角恒等变换》复习课(2个课时)一、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方法,如何利用正、余弦、正切的和差公式与二倍角公式,对三角函数式进行化简、求值和证明:二、知识与方法:191. 11个三角恒等变换公式中,余弦的差角公式是其它公式的基础,由它出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发,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用-ββ、代2代替±β替α=β元法可导出其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1.1.3集合的基本运算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2.1函数的概念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1.2.2函数的表示法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2)会根据不同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函数;(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及应用.2.过程与方法学习函数的表示形式,其目的不仅是研究函数的性质和应用的需要,而且是为加深理解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表示的必要性,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分段函数的概念.难点: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什么才算“恰当”?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1.2.2映射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映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结合简单的对应图表,理解一一映射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函数推广为映射,只是把函数中的两个数集推广为两个任意的集合;(2)通过实例进一步理解映射的概念;(2)会利用映射的概念来判断“对应关系”是否是映射,一一映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映射在近代数学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各类映射的基础.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1.3.1函数的最大(小)值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使学生体会到函数的最大(小)值,实际上是函数图象的最高(低)点的纵坐标,因而借助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可得出函数的最值,有利于培养以形识数的解题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和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教学难点: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大(小)值.§1.3.1函数的单调性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建立增(减)函数的概念通过观察一些函数图象的特征,形成增(减)函数的直观认识.再通过具体函数值的大小比较,认识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减小)的规律,由此得出增(减)函数单调性的定义.掌握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

(2)函数单调性的研究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以图识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的真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3)能够熟练应用定义判断与证明函数在某区间上的单调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到学习函数单调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增强学习函数的紧迫感.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难点: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的单调性.§1.3.2函数的奇偶性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学会判断函数的奇偶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函数的奇偶性教学,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教学难点: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与格式第1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1指数(第1—2课时)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数指数幂和根式的概念;(2)掌握分数指数幂和根式之间的互化;(3)掌握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等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与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类比,分数指数幂的概念,进而学习指数幂的性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2)通过运算训练,养成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3)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和统一美.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分数指数幂和根式概念的理解;(2)掌握并运用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教学难点:分数指数幂及根式概念的理解§2.1.1第三课时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互化;(2)能熟练地运用有理指数幂运算性质进行化简,求值.2.过程与方法:通过训练点评,让学生更能熟练指数幂运算性质.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科学正确的计算能力.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用有理指数幂性质进行化简,求值.难点:有理指数幂性质的灵活应用.§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2个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际问题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②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根据图象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③体会具体到一般数学讨论方式及数形结合的思想;2.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的哲理.②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过程与方法展示函数图象,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而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及其应用.难点:指数函数性质的归纳,概括及其应用.§2.2.1对数(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2)理解和掌握对数的性质;(3)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与指数式的比较,引出对数定义与性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2)通过对数的运算法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思维品质.(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4)让学生理解平均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及对数的性质难点:推导对数性质的§2.2.1对数(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例推导对数的运算性质,准确地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进行运算,求值、化简,并掌握化简求值的技能.②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解决有关问题.③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科学分析问题的精神和态度.2.过程与方法①让学生经历并推理出对数的运算性质.②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的知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觉对数运算性质的重要性,增加学生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数运算的性质与对数知识的应用难点:正确使用对数的运算性质§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①对数函数的概念,熟悉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规律.②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能初步运用性质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数函数的图象,发现并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难点:底数a对图象的影响及对数函数性质的作用.§2.2.2对数函数(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函数图象,体会两种函数的单调性差异.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指数函数与指数;(2)进一步领悟数形结合的思想.二.重点、难点:重点: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内在联系难点:反函数概念的理解§2.3幂函数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理解幂函数的概念;(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进行初步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类比研究一般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过程与方法,后研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情感、态度、价值观(1)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与类比的思想方法;(2)体会幂函数的变化规律及蕴含其中的对称性.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五个具体的幂函数中认识的概念和性质难点:从幂函数的图象中概括其性质第2章函数的应用§3.1函数与方程§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函数(结合二次函数)零点的概念,领会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要的关系,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③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并计算函数在区间端点上的函数值之积的特点,找到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断方法.②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零点的概念及存在性的判定.难点零点的确定.§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用二分法求解方程的近似解的思想方法,会用二分法求解具体方程的近似解;(2)体会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想,为算法的学习作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