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
诗歌鉴赏中写景的作用
![诗歌鉴赏中写景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46a5af202e3f5727a4e96205.png)
诗歌鉴赏中写景的作用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所有的诗歌都是要抒发一定的感情的,即“诗言志”,没有纯粹的写景诗或是咏物诗,而抒情的方式除了直接抒情外,还有借景抒情或是融情于景。
于是作者笔下的景物就有了寄寓作者感情的作用了。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作者用飘落的桂花,空旷的春山,当空的月亮,鸣叫的山鸟来表达一种悠闲自在,淡泊宁静的内心感受,借景抒情的手法在这里运用的淋漓尽致。
二、先言他物,领起下文。
这也是中国古诗中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
又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喜外弟卢纶见宿①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②。
[注释] ①见宿:留下住宿。
②分(fèn):情谊。
蔡家亲:也做霍家亲。
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分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
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
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
三、渲染气氛,为主题服务。
李珣的《南乡子》“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给整首词奠定了一种感伤的基调,从而为下文表达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做一个铺垫。
关于写景的诗词鉴赏指导
![关于写景的诗词鉴赏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1c94d220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5.png)
关于写景的诗词鉴赏指导关于写景的诗词鉴赏指导一枝一叶总关情——写景诗鉴赏指导【考点阐述】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也是历年高考命题选材的一个热点。
这类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识别与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与品析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的辨析与评价。
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对考生的诗歌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知识梳理】一般来说,写景诗涉及以下知识点:传统意象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意境所展示的画面及其凸显的情感氛围和主题思想,情和景的关系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一些表达技巧、写景的方式方法,与主旨相关的炼字、炼句及修辞的辨认分析,诗话材料中对情景关系的评点等等。
鉴赏中常用语主要有:1.思想内容方面,如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方面,如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移情于物、浓墨渲染……3.语言特点方面,如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方法点播】写景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理解诗词的主题。
一般而言,诗人构建意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撷取相似之“象”表意;二是用拟人的手法塑造富有人格性情的意象;三是借助不变之“象”反照“意”。
诗人的主观情感往往通过一组或一两个精心选择的意象来体现。
把握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作题时能根据诗歌内容选择所描绘的意象进行分析,同时对两首诗中的异同意象进行比较分析。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意境鉴赏可分三步去答:一看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景象、物象;二看用了哪些技巧,展开联想、想象再现画面;三要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指明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新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最新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b4f8bad6bd97f192279e9f8.png)
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各种描写手法①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题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题](https://img.taocdn.com/s3/m/7b02e19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e.png)
安徽卷
•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 •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 •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写景特色
三、知识梳理一
• 1、双调·落梅风·春晚 元张可久 • 东风景,西子湖,湿冥冥柳烟花雾. • 黄茑乱啼蝴蝶舞,几秋千打将春去. • 这首元曲在写景上有何特色 • ①动静结合.湿冥冥柳烟花雾是静景,黄茑乱
啼蝴蝶舞是动景. • ②视觉听觉结合.湿冥冥柳烟花雾蝴蝶舞是
视觉,黄茑乱啼是听觉.
三、知识梳理一
温馨提示提问写景特色一般只考虑描写手法 和修辞手法,不考虑抒情手法.
课堂练习
• 2014天津卷 •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 •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2分 • ①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①交代了送别的季节秋天、地点内容 ②描写了萧瑟的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舟 的景象内容 ③渲染了离别时萧瑟凄凉的氛围情感上的作用 ④烘托了诗人的凄凉之情情感上的作用 ⑤为下文写离愁做铺垫. 结构上的作用
知识梳理二
• 内容+情景关系+结构+情感
• 1、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等
• ①以动衬静,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题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题](https://img.taocdn.com/s3/m/11a4bd0b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18.png)
写
景
技
巧
顺序:空间角度(上下、高低、俯仰、远近等)
时间角度
内容:所见、所闻、所感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方法:正侧、虚实、动静、点面、
白描、细节、色彩对比映衬等
常用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偶
知识梳理及思维导引(一)
知识梳理及思维导引(二)
内容+情景关系+结构
1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等
作业
完成第二个大小本。
谢谢指导,再见!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西风萧瑟入船窗,
南乡子 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词的前三象,勾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画面,
借景抒情
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
烘托了的思乡之离愁别恨(为下文表达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做铺垫)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提问: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典例导航
答案:
写景特色:色彩搭配,明暗对比.窗前槐树绿叶繁茂,榴花在室外竞放,红艳似火,色泽鲜艳,耀人双眼, “绿”与“红”相映衬、“暗”与“明”相对照,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构筑了浓艳明丽之景. (写景技巧+景物特点)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07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答案:
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的姿态。
高考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258504ed2b160b4e777fcf7e.png)
• 2008年天津卷第16题考查王维的《山居即 事》的后两句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 2008年山东卷第14题第一问“上阙的景物 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 析。”
• 2009年江西卷第14题第二问:前人认为司 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的颔联“雨中黄 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为全诗动人处,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意境) • 4、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以景结情
“以景语结情语”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 方式之一。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 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 寄托和抱负。
说通俗点就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 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
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 的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 蓄、耐人咀嚼。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 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答:①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②春风吹雨,残红满地, 从一开始就给人以压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 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 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古诗鉴赏中的 景物描写的作用、手法
写景句的作用
提问方式: 1、这首诗(词)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这首诗(词)开篇(首句)的作用是什么? 3、找出写景句,并分析其作用。 4、这句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写景句的作用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2、渲染气氛,为主题服务。奠定诗歌感情基调。 3、交代时间,时令,天气状况,地点等内容。 4、先言他物,引起下文。(起兴)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fd5c258b0717fd5370cdc20.png)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上下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织运用的现象,比方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较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较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局部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比照的区别〔比照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构造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构造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构造一样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穿插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较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假设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大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多高考资讯,敬请关注腾讯微博gaokaoge、微信号80796072〔2〕侧面描写——衬托比照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效劳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比照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突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比照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fdda92e1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78.png)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一、诗歌的手法诗歌手法一共分为三类: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和描写角度。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用典、通感、双关、借代、叠词、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描写角度:白描、渲染、衬托、动静、感官、方位、对比、虚实、细节。
(一)修辞手法1、比喻: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事物的特点或者化抽象为具体。
作用: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例句1: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例句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拟人:赋予客观事物以人的特点,如神态动作和心理。
作用:富有人情味。
例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3、夸张:夸张除了可以夸大还可以缩小。
作用:突出特征,营造气势。
例句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例句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4、用典:包括化用古人、事件、诗句。
作用:内容丰富,语言简练,情感含蓄。
常见典故:桃源闻鸡5、通感:五感相互转换,多为化视觉为嗅觉、化听觉为视觉。
作用:形象生动。
例句1: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例句2: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6、双关:一个词语有两个含义,多出现在炼字题里面,一般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自然事物。
作用:深化内涵。
例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7、借代:借代包括以特征、部分、具体、专名、官职来代指事物,常见不常考,是理解诗句的关键。
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8、叠词:两个一样的字连用。
作用:形象生动、拟声准确或突出情感。
例句1: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例句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例句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阶段练习: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3、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二)抒情手法1、直抒胸臆:诗句直接抒情。
例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https://img.taocdn.com/s3/m/f848ba98d4d8d15abe234e67.png)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577efddb4028915f804dc25b.png)
远与近的结合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分析】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 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 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 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虚与实的结合
分析柳永《雨霖铃》的写景角度。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 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 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 与何人说! 分析: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 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 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 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 手法。最常见的是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 合(或以虚写实)等,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 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 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 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 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2.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空”表 现出无奈,没有这一点的扣1分)(3分) 妻子白白寄 来了春装,因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 穿在身上,侧面写出了边塞的苦寒。(3分)
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e16055169eae009581bec34.png)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 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 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 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 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 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 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绘色的画面美,写景 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 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 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 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 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 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 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 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 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 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方面都 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开头提 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 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四、从修辞手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 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 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 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 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 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 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 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露似真 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 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五、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 如“一字师”的佳话,“推敲”的故事,鉴 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 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 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昨夜一 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 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 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物 都写活了,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的感觉。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 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鉴赏诗 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https://img.taocdn.com/s3/m/7c90f1bcb0717fd5360cdc89.png)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①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的变化及其结合。
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绘形、绘声、绘色。
③其他角度: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等。
★诗词鉴赏中常见的写景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反复、设问、反问……2、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映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意象叠加(意象组合)、白描、工笔、细节……3、多角度写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多种感官结合(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诗歌鉴赏中“写景特色”题答题结构:常见的写景手法(术语)+结合诗句解说+融情入景+表达的情感★答题注意:①分条作答②总+分★常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古诗中常用前四种。
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工笔、对比、衬托、烘托、渲染、象征、用典、想象、联想、起兴、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以景作结、顺叙、倒叙插叙等。
③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④结构技巧:承上启下(过渡)、呼应(照应)、伏笔、铺垫等。
★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场所。
2、渲染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为下文作铺垫。
3、交代人物身份、衬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4、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5、暗示社会环境、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等。
6、深化作品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①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的变化及其结合。
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绘形、绘声、绘色。
③其他角度: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等。
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7e177b9c77da26925c5b029.png)
第六,借滔滔江水抒壮志难酬的伤感。杜甫在《登高》 第六,借滔滔江水抒壮志难酬的伤感。杜甫在《登高》
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通过登高所看到的凄冷的秋色, 通过登高所看到的凄冷的秋色,和长江的奔腾 气势,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气势,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理, 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理, 寄寓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寄寓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第一,借战争场面的描写表仰慕之意。:在《念奴娇 赤 第一,借战争场面的描写表仰慕之意。 壁怀古》词中,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壁怀古》词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由此,借塑造周 由此,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由此 瑜这一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 瑜这一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抒发自己功 业无成的无尽感慨。尤其是上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业无成的无尽感慨。尤其是上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寥寥数笔勾画出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象, 卷起千堆雪。”寥寥数笔勾画出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象,从 而令人不禁想起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 而令人不禁想起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 雄渲染了环境气愤。 雄渲染了环境气愤。
第三,怀古伤今,借物抒怀。刘禹锡的《石头城》 第三,怀古伤今,借物抒怀。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 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 的群山、带着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之中, 的群山、带着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之中,采 用了意寓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用了意寓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诗人对故 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慨。 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慨。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382c0e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3e.png)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篇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它和烘托的不同在于:烘托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则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感情。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山水诗,诗歌借助视觉、听觉从动和静两个方面表现了清新、恬静、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其内心的宁静恬淡,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一般来说,借景抒情的诗是以写景为主的,也就说景是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对象,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隐藏于景物描写之中;而如果诗歌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不管这个人物是作者自己还是其塑造的对象,那么诗中的景则往往是诗人为烘托人物所进行的环境描写。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篇2:以景结情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尾的一种方式,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突然转为写景,以景代情结束全诗。
使用此种技巧可以让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使诗歌韵味无穷,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情胜有情”的艺术效果。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诗歌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之愁呢?诗人于尾句却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的空间。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篇3:起兴起兴,又叫“兴”。
诗歌写景特色及作用
![诗歌写景特色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d5b726c852458fb770b56b7.png)
知识梳理
顺序:空间角度(上下、高低、俯仰、远近等) 写 景 技 巧 内容:所见、所闻、所感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方法:正侧、虚实、动静、点面、 白描、工笔、细节、色彩映衬等
常用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偶
• • • • •
1、双调· 落梅风· 春晚 【元】张可久 东风景,西子湖,湿冥冥柳烟花雾。 黄茑乱啼蝴蝶舞,几秋千打将春去。 这首元曲在写景上有何特色? ①动静结合。“湿冥冥柳烟花雾”是静景, “黄茑乱啼蝴蝶舞”是动景。 • ②视觉听觉结合。“湿冥冥柳烟花 雾”“蝴蝶舞”是视觉,“黄茑乱啼”是 听觉。
• 2、处士卢岵山居 【唐】温庭筠 •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 请赏析颔联与颈联在写山居景色上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分析。 • 答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颔联写一路所见是 近景,先静后动,古树苍老,根系盘错缠石,山 泉湍急,泉底沙子显露。颈联写遥望是远景,先 动后静,雨暗千峰,幽暗空濛,一条山径曲曲弯 弯通向烟云深处。
• • • • • • •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注]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 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 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 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 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 “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 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 伴的动态美。(5分。答出视听结合并 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 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答出光影 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 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①视听结合的角度。 ②诗的一、二句分 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波浪翻涌,风吹雷鸣。 ③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壮丽气势, 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答题步骤】:
①明确写景特色(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述怎样体现这种特色的 ③分析效果作用(写出景物…特点、 营造…氛围、抒发…感情)
• ②动静结合。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 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
• ③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白色的荷 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冲 击。
• ④多种描写手法结合,写景清丽如画,表 达了隐逸生活的悠闲。
总结回顾
题型:分析写景特色
【答题步骤】
学习目标:
• 明确写景特色题的设问方式, 思考答题角度,总结答题方法 步骤,能够学以致用。
【提问方式】 :鉴赏写景特色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 (2)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3)赏析这首诗的写景特色。
(4)##联是如何描写景色的?
【思考角度】:
一、写景的角度。 (1)描写角度: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正侧、白描、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 仰等)。 (2)色彩角度:色彩对比、搭配 (3)感官角度: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
• 说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景的妙处。6
• ①树叶渐落,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分外寒 冷 ,作者描写出一副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并借
景抒情,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
• ②作者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描写相结 合的手法,从萧索的秋景入手,点出了题目中的 “早寒”,奠定了凄冷的感情基调。
• ③以起兴手法,借鸿雁南飞,引起下面写客居思 归之情;
请简要分析。(4分)
• 答:①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角度描绘 夜阑人静、布衾冷硬、沉香已尽、残灯如 豆的画面;写出了冬夜寒冷、寂静、凄清 的特点。
• 评分标准:角度3分,特点1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8分) • 采桑子 • 欧阳修
•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变式提问:
• (1)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 (2)请赏析写景的妙处。写景特色+写景作用
写景作用答题步骤:通过…景,渲染…气 氛,烘托人…心境,引起下文抒发…情。 (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链接高考: 蝶恋花
陆游
• 桐叶晨飘蛩①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
答案: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 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 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雄奇 壮美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分析写景特色及作用型
•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吴中近事君 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 注:这是宁宗庆元二年陆游在故乡山阴时,据梦中所得 而补写的,他时年七十二岁,已经在家乡闲居多年。
• 15. 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 要赏析。6分
• 15.
• ①色彩浓淡相衬,景物相映生姿。雨后荷 花分外洁白,碧绿的荷叶上停留着一只红 色的蜻蜓。色彩描写极为生动。
• 二、表现手法 • 对比、衬托(反衬/乐景衬哀情)、渲染、
象征等 • 三、修辞手法 •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借代
等
【答题步骤】: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景象的?(5 分)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
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
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
(5分)
(1)色彩映衬,明暗对比.窗前槐树绿叶繁茂,使窗
内光线昏暗,红艳似火的榴花在室外竞放, 色泽
鲜艳,耀人双眼, “绿”与“红”相映衬、“暗”
• [注]①蛩(qiónɡ):古书上指蟋蟀
• 问题:首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5分)
借桐叶飘落、蟋蟀夜语的景物描写,1分营 造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1分烘托了作 者悲凉的心境,1分并触景生情,引起了下 文作者的旅思。2分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①明确特色(视听、动静、虚实、色 彩对比、比喻、拟人、反衬等) ②阐述运用 ③分析作用(营造氛围、抒发感情)
温故知新
• 南乡子•冬夜 • 黄升
• 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①近五更。香断灯 昏吟未稳,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
•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 花念我,关情。起看清冰满玉瓶。
• [注]①稜稜:冷硬,像有棱角一般。 • (1)词的上阕是从哪些角度描绘冬夜的?
与“明”相对照,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 描写了浓艳明丽之景(. 写景技巧+分析运用)
(2)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别时的无限凄楚和伤
感。
(效果作用)
•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致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
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
已
陆游
• 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偶经菱市寻 溪友,却拣蘋汀下钓筒。
(1)《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蜀道山峰 之高和绝壁之险的句子是连“峰_去__天__不_,盈__尺__,__枯_松”。倒挂倚绝壁 (2)《琵琶行》中,写出琵琶声犹如倾诉内心的怨恨,境 界寂静无声的两句是“_别_有__幽__愁_,暗__恨__生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3)李商隐的朦胧诗《锦瑟》,追忆过去美好年华而感叹 当年茫然若失的两句是“此_情_可__待__成__追_,忆__,__只__是_当_”时。已惘然 (4)张载《剑阁铭》中有“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 匪亲勿居”之说。李白化用其意而翻新,唱出“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所”守“或__匪__亲,__化为__狼_”与的豺千古名句。(李白《蜀道 难》) (5)放任我们的一苇轻舟自在而行,越过茫茫无边的万顷烟 波纵。一作苇者之夜所游如时,凌用万下顷面之句茫子然来表达上述意思: “(6)_琵__琶__女_终__于_,出_场__了_,__却__是__“_犹__”_抱。_琵_《_琶_赤_半_壁_遮赋__面》”。将此句和 前面“琵琶声停欲语迟”相结合,就会明白不是琵琶女在 自抬身价,实是有难言之隐,不便也不愿倾诉于人。
• (每答对一问得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 (2)动静互衬,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结合)。 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 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 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 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 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此句与王维笔下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鸟鸣声”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 之妙。(答对表达技巧得1 分,赏析部分占2分,意境 1分)
•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 (1)上阙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描 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者在营造意境时主 要采用了什么手法?(4分)
• 存在问题:不会审题、罗列手法
• 14.(1)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 幅美丽的西湖春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与绵长的 堤影掩映着;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寥 寥数笔,营造了 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表达了作者 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学以致用
(2012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5分)
【参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 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 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为下文抒发作者的漂泊的孤独之情 做铺垫。
提问方式: (1)这首词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3)这首诗的写景特色及作用
【写景特色】
①景物描写视角(远近、高低、俯仰;视听、嗅 觉、味觉;白描、动静、虚实、正侧;色彩对比 等) ②运用的修辞及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 对比、衬托(反衬)、渲染等) ③分析作用(营造氛围、借景抒情、以景衬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