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彻-公开课教学设计20180104
寒风吹彻公开课教案

寒风吹彻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2)运用文本分析、情感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文学魅力。
(3)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作品的背景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寒风吹彻》是我国著名作家刘心武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北方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爱情和人生奋斗的故事。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我国农村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困境。
2.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2)作品主题思想的探讨。
(3)作者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北方冬季的风景视频,让学生感受寒冷的气氛。
(2)引导学生回顾冬季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中的亲情、爱情和人生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演等形式,表达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5. 拓展延伸:(1)介绍作者刘心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农村社会的变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爱,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培养学生珍惜生活、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4. 课文主题的探讨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探讨。
(2)学生运用课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课文主题。
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共同解决问题。
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课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生字词。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案例分析: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课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学生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寒风吹彻》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深入解读课文主题。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背景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及讨论话题。
4.2 课堂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寒风吹彻》,激发学习兴趣。
4.3 课堂讲解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4 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解读课文主题。
4.5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5.2 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理解人生的苦与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寒风吹彻》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解答疑难问题。
3.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讨论课文的主题思想,分享个人见解。
4. 批判性思维训练(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学生展开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社会现象,如贫困、孤独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意识。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对下一节课的期待。
7. 作业布置(1)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寒风吹彻”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如人物命运、环境描写等。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寒风吹彻》的阅读与理解。
(2)课文中的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3)学生的写作练习和表达能力提高。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冬季的自然景象,引发学生对寒风的感受。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寒冷天气的个人经历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寒风吹彻》,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
3. 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分享对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和小组合作。
2. 阅读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在阅读课文后的理解程度,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包括内容、结构和表达技巧的使用。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寒风吹彻》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阅读: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引导他们通过课文寻找答案,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2. 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如朗读、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章节一:导入课程背景介绍:《寒风吹彻》是一篇描绘冬季风雪的散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严寒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变化,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章节二: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解读文章主题,探讨作者对寒冷环境的感受和思考。
章节三:词汇学习教授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和短语,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举例说明词汇在文中的具体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章节四:阅读理解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细节,找出答案并解释原因。
章节五: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语言描述一次亲身经历的寒冷天气。
指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掌握文章中的新词汇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通过实例和实际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提供写作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资源:课文原文:《寒风吹彻》词汇表:包含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和短语阅读理解题目:针对文章内容设计的题目写作指导:提供写作技巧和思路指导评估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阅读理解测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写作练习:学生写作的质量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练习资源。
六、深入探讨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加深读者对寒冷环境感受的作用。
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在寒冷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七、文化关联联系文章中所展现的冬季风雪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冬季的习俗和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适应和应对这些变化。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2. 作者简介及其创作背景。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课文中的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让学生通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
5.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及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给予综合评价。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寒风吹彻》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的分析和理解。
难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解读,尤其是对于人生、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学生如何将课文中的抽象概念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七、教学准备课文《寒风吹彻》的文本。
作者的生平介绍资料。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资料。
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小组讨论指南和评估表。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度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活动,如写一篇以“寒风吹彻”为主题的短篇小说或诗歌。
3. 邀请文学社团或作家来校进行讲座,分享创作经验和文学欣赏。
4. 开展班级辩论赛,就课文中的某些观点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寒风吹彻公开课教案

寒风吹彻公开课教案《寒风吹彻》教案【教学目标】峻的思!2、 口口【教学重难点】 1、深刻体悟作者同情自己、关心他人的悲悯情 怀。
2、体悟本文隽永、富有哲理的语言内涵【教学过程】【教学步骤】课时一.导入著名作家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说:“人 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 显出人的尊严。
……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 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今 天我们学习青年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 语言。
【教学方法】 提冋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课时】 三课时刀-4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看看作家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寒风吹彻"的。
二•作者简介刘亮程,出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
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
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三.朗读感知,解题1、请用词语形容一下你读完全文的感受。
(寒冷, 悲凉)2、解题。
文章题目是“寒风吹彻”。
“寒风”在文中有何含义?“吹彻”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明确:简要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这篇散文写“我”在一天下午围抱着火炉,烤几块馍馍,就一小碟咸菜,在大雪纷飞中散漫的回忆着过去的人和事:“我”在成长历程中被寒风吹彻,“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风吹彻,“姑妈”在等待春天中被寒风吹彻,“母亲”在年迈衰老中被寒风吹彻。
这里的“寒风”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也有生活的冷漠和困苦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生命悲歌的一种心境。
“吹彻”两个字含义非常丰富,可从四个层面上分析理解:①时间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风吹彻,作者说他过去被寒风吹彻,现在被寒风吹彻,预示自己和其他人的余下的岁月也将被寒风吹彻。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1.1.2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1.1.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1.2.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表达。
1.3.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1.3.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社会责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2.1.1 《寒风吹彻》是一篇描写冬季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
2.1.2 故事发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在面对寒冷天气和生活的艰辛时的心理变化和应对方式。
2.2 教学重点2.2.1 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2.2 探讨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2.3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社会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引导学生观察冬季的自然景象,引发对冬季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3.1.2 提问学生对冬季生活的印象和感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2.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3 合作学习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3.2 学生通过分享和讨论,互相启发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社会问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1.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4.2 作业完成情况4.2.1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4.2.2 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作文或口头报告的形式展示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寒风吹彻》,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分析并领悟作品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对散文艺术特点的认识。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主题思想。
2. 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 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寒风吹彻》的主题思想,领悟作者的表现手法。
2. 难点:从作品中提炼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阅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氛围,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4. 讲解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暗示、对比等,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
5.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7. 课后作业批改与反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8. 针对课后作业中的优秀作品,进行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
9. 针对课堂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0. 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分组讨论,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通过课后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满意度,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寒风吹彻》原文。
2. 作者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
3. 相关文学作品,以便进行比较阅读。
4. 教学课件和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思考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寒风吹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1.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思考人生价值和人性关怀。
二、教学准备教材:《寒风吹彻》原文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PPT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寒风吹彻》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寒风吹彻》,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内容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如作品中的“寒风吹彻”象征人生的苦难和挫折,etc.4. 讨论与思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人生价值。
教师总结并引导深入讨论。
5. 作业布置(5分钟)四、教学反思(课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出调整。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寒风吹彻》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以及对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寒风吹彻》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如贫困、孤独、助人为乐等,探讨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 分享与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展示本组讨论的成果。
其他小组成员可随时补充发言。
七、课后作业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类似文学作品,如《活着》、《平凡的世界》等,加深对人生价值和人性关怀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寒风吹彻》的深入理解和感悟程度,以及对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多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困境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散文作品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作品鉴赏(1)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2)对比分析其他类似作品,拓宽视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感受,互相启发,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笔记。
2. 选取一篇类似题材的散文进行阅读和鉴赏。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寒风吹彻”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寒冷环境的图片和音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寒风吹彻”的氛围。
2. 对比分析:将课文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3. 案例研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课文片段,进行深入研讨,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寒风吹彻》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人运用意象、修辞等手法表现的主题和情感;(3)能够了解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欣赏诗人的表现手法;(3)通过写作、分享等环节,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2)诗歌的意象、修辞等手法的分析;(3)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的理解;(2)诗歌表现手法的欣赏;(3)个人情感体验的抒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寒风吹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学生查找诗歌中的生词、注释,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修辞等手法;(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等。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如诗歌背诵、课后习题等;(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等方面,以便于改进今后的教学。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研究《寒风吹彻》诗歌,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色;(2)收集与诗人及其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3)准备教学PPT或黑板,包括诗歌全文、重点诗句、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寒风吹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2)查找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风格;(3)准备笔记本,用于课堂记录和课后复习。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寒风吹彻》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2)能够准确把握文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感悟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3)提高学生面对困境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寒风吹彻》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2. 把握文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感悟作品中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你们经历过严寒的冬天吗?寒冷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2)引导学生思考:寒冷的冬天,人们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2)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温暖,珍惜生活。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体验。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寒冷中的温暖”的作文。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冬季生活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寒风吹彻》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深层含义。
3. 课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象征手法及其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剖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寒风吹彻”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如何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走向。
3. 深入剖析课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贫困、孤独、亲情等,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讨论。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强调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的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中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以及写作的条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贡献,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与《寒风吹彻》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探讨。
2. 组织学生参观社会福利机构或贫困地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社会问题。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寒风吹彻》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文本内容:《寒风吹彻》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个寒冷的冬夜,作者在雪地中行走的经历,通过描绘自然环境和内心感受,展现了生活的艰辛和美好。
1.2.2 相关背景:介绍作者刘亮程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1.2 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2 教学难点2.2.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深刻的哲理和内涵,感悟生活的真谛。
2.2.2 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导入新课3.1.1 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营造寒冷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3.1.2 简要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感知文本。
3.2.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3 合作探讨3.3.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技巧。
3.3.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生活的艰辛和美好,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4 课堂小结3.4.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主动性,以及合作意识。
4.1.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表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4.2 课后作业评价4.2.2 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看是否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1.1.2 掌握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1.1.3 提高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1.2.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性关怀。
1.3.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寒风吹彻》的作者、背景及作品主题。
2.2 教学重点2.2.1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
2.2.2 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3 教学难点2.3.1 理解作者运用的一些特殊修辞手法。
2.3.2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发现生活的哲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寒风吹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重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3.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课后作业4.2 拓展作业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加深对作者及作品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朗读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章节一: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课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概述文章主题。
1.3 教学步骤:1.3.1 简要介绍作者刘亮程及其作品《寒风吹彻》。
1.3.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思考与文章内容的关系。
1.3.3 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他们对“寒风吹彻”这一主题的理解。
章节二:文学鉴赏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理解并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形象描写和思想内涵。
2.3 教学步骤:2.3.1 让学生通读全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
2.3.2 分析文章中的形象描写,如寒冷的气候、孤独的景象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
2.3.3 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章节三:文本解读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3.2 教学内容:解读文章的关键句子和段落,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
3.3 教学步骤:3.3.1 让学生重点阅读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
3.3.2 引导学生分析句子和段落的意义,解释其与文章主题的联系。
章节四:创意写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4.2 教学内容:以“寒风吹彻”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4.3 教学步骤:4.3.1 给学生发放写作素材,如寒冷的景象、人物形象等。
4.3.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寒风吹彻”为主题进行写作。
4.3.3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5.1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文的主题和思想有所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3 教学步骤:5.3.1 教师简要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5.3.2 学生分享自己在本文学习中的感悟和收获。
5.3.3 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章节六:拓展阅读6.1 教学目标: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风吹彻
刘亮程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韦立顺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2.品读文章,理解含义;
3.学练结合,书写感悟。
一、画一画,读一读
★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天,作者正在做什么?
明确:雪天,围抱火炉,深入而入神地想着一些人和事。
(第2段)
★作者主要想到了哪些人和事?
明确:人(自己、路人、姑妈、母亲)。
(第18、27、37段)
事(人被寒风吹)
★请概括“寒风”给“十四岁的我”最直观的感受。
二、找一找,想一想
1.请找出文中表明路人、姑妈、母亲被“寒风吹彻”的段落、语句,说出“寒风”具体指什么。
明确:自然的冬季
内心的冬季
生命的冬季
2.怎么理解“寒风吹彻”中“吹彻”?
明确:横向看,寒风几乎吹彻所有的人;
纵向看,寒风吹彻人的一生,直至死亡。
实的方面来看,寒风吹彻人的肉体;
虚的方面来看,寒风吹彻人的精神。
3.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能否为母亲挡住一丝寒冷?能否让母亲不用一个人孤独地过冬?为什么?
明确:不能。
三毛说:“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
4.我们是否只能任由“寒风吹彻”?我们该如何面对生命中的“寒风”?
明确:信心、爱心、孝心
西班牙哲学家乌纳穆诺说:“生命的悲剧意识来自对不朽的渴望。
了解悲剧,理解悲剧,不是为了悲哀地死去,而是为了更从容,更珍惜,更充满爱意地活着。
”
刘亮程说:“寒风吹彻中,我们还有春天的梦。
”
三、课堂小结
作者写自己在寒冷的冬天,在光线暗淡的屋内围抱火炉,散漫的回想一些人和事,但它传递的却是作者关于生命的独特体验。
文中既有对真实情景的描绘,也有作者对生命冷漠、孤独、脆弱的悲歌,还蕴含着对生命的珍爱。
蒋子丹:“刘亮程散文中透出的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不回的大才华。
这当然是一种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是生命体大彻大悟顶天立地的哲学。
”
四、随堂练笔
1.请从下列两个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
①从文中选择一句蕴含哲理的话进行赏析,并交流。
②以寒风、白雪为主要写作对象,联系当下,写一个小片段,字数不限,文体不限,并交流。
2.老师下水,应时小作
寒风吹彻
韦庄花社
雪终于下了
那些白鸽聚拢在屋檐下
把飞翔交给了雪花
风儿在园中闲逛
香樟树上俯冲下来的一阵寒风
吹彻了她的心
犬声关严了鸡的柴门
猫儿鱼儿侧耳听
静谧中几声新鲜的书声
雪下大了
风横起来了
你来的时候梅花开否
2018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