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理热工学复习整理(考试学习)
建筑物理复习资料
建筑物理热工学部分复习资料1. 太阳辐射是主要短波辐射,分布在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区域,约占97.8%。
太阳辐射在不同的波长下的单色辐射本领各不相同。
2. 对于长波热辐射,白色与黑色物体表面的吸收能力相差极小(室内),反射率、吸收率基本相同。
对于长波辐射,材料性能起主导作用。
3. 对于短波辐射,颜色起主导作用。
白色与黑色物体表面的吸收能力相差极大(阳光下),4. 易于透过短波而不易透过长波是玻璃建筑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
5. 红砖墙面对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大于水泥墙面、灰色水刷石墙面、白色大理石墙面。
6. 在室内热环境的评价中,根据丹麦学者房格尔的观点,影响人体热舒适的物理量有6个,人体的热感觉分为7个等级。
在冬、夏季室内气温都是25℃的房间里,对同一个人夏季只需一短袖衫,而冬季要穿毛衣才感到舒服,这是因为墙壁的热辐射不同。
7. 房屋的朝向、间距、环境绿化对室内气候有影响;围护结构材料的热物理性质及构造方法,对室内气候的影响较大;民用建筑的室内气候主要决定于室外热湿作用;建筑物内设置了空调、供暖等设备是创造舒适室内热环境的充分条件而非充分必要条件。
8. 根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要求,夏热冬冷地区的热工设计必须满足夏季防热并适当兼顾冬季保温。
9.导热系数是指在稳定条件下,1m厚的物体,两侧表面温差为1℃时,在1h内通过1平方米面积所传导的热量。
其单位为:W/(m.k)。
导热系数λ越大,材料的导热性能越强。
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增大而增大。
导热系数以金属最大,非金属和液体次之,气体的导热系数最小。
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λ小于0.25W/(m.K)。
10. 当空气中实际含湿量不变,即实际水蒸气分压力p不变,空气温度降低时,相对湿度将逐渐增高;空气温度降低时,相对湿度将逐渐降低;空气温度升高时,相对湿度将降低。
11. 地板的面层材料是地面对人体热舒适感及健康影响最大的部分。
冬季当赤脚走在松木地板上时感觉比混凝土地板暖和些,这是因为松木地板的蓄热系数小。
建筑物理热工学复习重点
➢构成室内热湿环境的因素包括:室内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环境辐射温度。
➢室内环境分类:1.舒适的——正常热平衡多靠空调;2.可忍受的——负热平衡(评价室内热环境的最低标准);3.不可忍受的;➢正常比例散热:对流换热约占总量25~30%,辐射散热约占45%~50%,呼吸和无感觉蒸发散热约占25%~30%。
➢城市气候的基本特征表现为:1.空气温度和辐射温度2.城市风和紊流3.湿度和降水4.太阳辐射与日照➢城市气候成因:1.高密度的建(构)筑物改变了地表(下垫面)的性态。
2.高密度的人口分布改变了能源与资源消费结构。
➢由导热的机理我们知道,导热是一种微观运动现象。
但在宏观上它将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来,人们把这一规律称为傅立叶定律,因为它是由法国数学物理学家傅立叶于1822年最先发现并提出的。
傅立叶定律指出:均质物体内各点的热流密度与温度梯度的大小成正比。
➢导热系数:在稳定条件下,1m厚的物体,两侧表面温差为1℃时,在1h内通过1㎡面积所传导的传导的热量。
➢空气沿护围结构表面流动时,与壁面之间所产生的热交换过程既包括由空气流动所引起的对流传热过程,同时也包括空气分子间和空气分子与壁面之间的导热过程。
这种对流与导热的综合过程,称为表面的对流换热。
➢辐射传热的特点:1.发射体的热能变为电磁波辐射能,被辐射体又将所接收的辐射能转换成热能;2.不需要和其他物体直接接触,也不需要任何中间媒介;3.辐射传热是物体之间相互辐射的结果;➢围护结构的传热过程:1.表面吸热(冬季室内温度高于墙面温度);2.结构本身传热;3.表面放热;➢室内外温度的计算模型:1.恒定的热作用2.周期热作用➢一维稳定传热的传热特征:1.通过平壁的热流强度q处处相等;2.同一材质的平壁内部各界面温度分布呈直线关系;➢封闭空气间层——的热阻(理解)P29静止的空气介质导热性甚小,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常利用封闭空期间层作为围护结构的保温层。
在空气间层中的传热过程,与固体材料不同。
建筑物理复习(建筑热工学)
第一篇 建筑热工学第1章 建筑热工学基础知识1.室内热环境构成要素:室内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和环境辐射温度构成。
2.人体的热舒适①热舒适的必要条件:人体内产生的热量=向环境散发的热量。
m q ——人体新陈代谢产热量e q ——人体蒸发散热量r q ——人体与环境辐射换热量 c q ——人体与环境对流换热量②充分条件:所谓按正常比例散热,指的是对流换热约占总散热量的25-30% ,辐射散热约为45-50%,呼吸和无感觉蒸发散热约占 25-30%。
处于舒适状况的热平衡,可称之为“正常热平衡”。
(注意与“负热平衡区分”)③影响人体热舒适感觉的因素:1.温度;2.湿度;3.速度;4.平均辐射温度;5.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6.人体衣着状况。
3.湿空气的物理性质①湿空气组成:干空气+水蒸气=湿空气②水蒸气分压力:指一定温度下湿空气中水蒸气部分所产生的压力。
⑴未饱和湿空气的总压力:w P ——湿空气的总压力(Pa ) d P ——干空气的分压力(Pa ) P ——水蒸气的分压力(Pa )⑵饱和状态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力:s P ——饱和水蒸气分压力注:标准大气压下,s P 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见本篇附录2)。
表明在一定的大气压下,湿空气温度越高,其一定容积中所能容纳的水蒸气越少,因而水蒸气呈现出的压力越大。
③空气湿度:表明空气的干湿程度,有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⑴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所含水蒸气的重量,用f 表示(g/m 3)。
饱和状态下的绝对湿度则用饱和水蒸气量max f (g/m 3)表示。
⑵相对湿度:一定温度,一定大气压力下,湿空气的绝对湿度f ,与同温同压下饱和水蒸气量max f 的百分比:⑶同一温度(T相对湿度又可表示为空气中P ——空气的实际水蒸气分压力 (Pa s P ——同温下的饱和水蒸气分压力 (Pa )。
(注:研究表明,对室内热湿环境而言,正常湿度范围大概在30%~60%。
建筑物理第一章热工学理论部分整理
理论篇第一章:建筑热工学基本知识(第1周~第2周)共8学时1、了解人体感觉特性和热环境评价方法。
·人体感觉特性生理:皮肤温度、出汗主观:活动、衣着·热平衡:人体内产生的热量与向环境散发的热量相等·热环境评价方法1)有效温度:是依据半裸的人和穿夏季薄衫的人,在一定条件的环境中所反映的瞬时热感觉。
2)热应力指数:人体所需的蒸发散热量与室内环境条件下最大可能的蒸发散热量之比3)预计热感觉指数(PMV):受试对象在实验中对某种环境因数组合的人感觉的投票值2、了解气候参数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掌握空气湿度及露点温度的概念和计算。
气候参数:太阳辐射P25-26、气温、湿度、风、降水等·太阳辐射P25-26(日照时数)总辐射:射程长短(太阳在大气中位置、海拔)、大气质量直接辐射: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成正比散射辐射:太阳高度角成正比、大气透明度成反比·气温:主要靠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3-120微米)而增温。
有日变化(最高:午后2h;最低:日出前后)、年变化(7,8&1,2):各月平均气温最高最低值影响因素:太阳辐射热量(决定性)、大气对流作用(影响最大)、下垫面、海拔、地形地貌·空气湿度:相对湿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相反。
一年中变化与绝对湿度相反。
湿空气基本概念:含有水蒸气的空气水蒸气分压力:饱和蒸汽压、饱和空气相对湿度:一定温度及大气压力下。
空气的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所含水蒸气的重量)与同温同压下饱和蒸气量的比值空气增湿、减湿原理:蒸发量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风:成因:地表增温不同引起大气压力差;分类:大气环流、地方风·降水:从大地正发出来的水汽进入大气层,经过凝结后又降到地面上的液态火固态水分。
与气温呈正相关etc城市气候影响:1)大气透明度较小,削弱了太阳辐射2)气温较高,形成“热岛效应”3)风速减小,风向随地而异4)蒸发减弱,湿度变小5)雾多,能见度差掌握P68-69空气湿度: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露点温度:某一状态的空气,在含湿量不变的情况下,冷却到它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时所对应的温度。
建筑物理复习资料
建筑物理复习资料建筑热工学第一章:室内热环境1.室内热环境的组成要素:室内气温、湿度、气流、壁面热辐射。
2.人体热舒适的充分必要条件,人体得热平衡是达到人体热舒适的必要条件。
人体按正常比例散热是达到人体热舒适的充分条件。
对流换热约占总散热量的25%-30%,辐射散热量占45%-50%,蒸发散热量占25%-30%3.影响人体热感的因素为: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环境平均辐射温度、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和人体衣着状况。
4.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1)室外气候因素太阳辐射以太阳直射辐射照度、散射辐射照度及用两者之和的太阳总辐射照度表示。
水平面上太阳直射照度与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成正比关系。
散射辐射照度与太阳高度角成正比,与大气透明度成反比。
太阳总辐射受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云量、海拔高度和地理纬度等因素的影响。
空气温度地面与空气的热交换是空气温度升降的直接原因,大气的对流作用也以最强的方式影响气温,下垫面的状况,海拔高度、地形地貌都对气温及其变化有一定影响。
空气湿度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一年中相对湿度的大小和绝对湿度相反。
风地表增温不同是引起大气压力差的主要原因降水2)室内的影响因素:热环境设备的影响;其他设备的影响;人体活动的影响5.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换热方式有对流、辐射和蒸发三种。
6.气流速度对人体的对流换热影响很大,至于人体是散热还是得热,则取决于空气温度的高低。
7.影响人体蒸发散热的主要因素是作用于人体的气流速度和环境的水蒸气分压力。
8..热环境的综合评价:1)有效温度:ET 依据半裸的人与穿夏季薄衫的人在一定条件的环境中所反应的瞬时热感觉作为决定各项因素综合作用的评价标准。
2)热应力指数: HSI 根据在给定的热环境中作用于人体的外部热应力、不同活动量下的新陈代谢产热率及环境蒸发率等的理论计算而提出的。
当已知环境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和平均辐射温度以及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便可按相关线解图求得热应力指标。
建筑物理复习资料(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篇建筑热工学第一章建筑热工学基本知识习题1-1、构成室内热环境的四项气候要素是什么?简述各个要素在冬(或夏)季,在居室内,是怎样影响人体热舒适感的。
答:(1)室内空气温度:居住建筑冬季采暖设计温度为18℃,托幼建筑采暖设计温度为20℃,办公建筑夏季空调设计温度为24℃等。
这些都是根据人体舒适度而定的要求。
(2)空气湿度:根据卫生工作者的研究,对室内热环境而言,正常的湿度范围是30-60%。
冬季,相对湿度较高的房间易出现结露现象。
(3)气流速度:当室内温度相同,气流速度不同时,人们热感觉也不相同。
如气流速度为0和3m/s时,3m/s的气流速度使人更感觉舒适。
(4)环境辐射温度:人体与环境都有不断发生辐射换热的现象。
1-2、为什么说,即使人们富裕了,也不应该把房子搞成完全的“人工空间”?答:我们所生活的室外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它要求人有袍强的适应能力。
而一个相对稳定而又级其舒适的室内环境,会导致人的生理功能的降低,使人逐渐丧失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危害人的健康。
1-3、传热与导热(热传导)有什么区别?本书所说的对流换热与单纯在流体内部的对流传热有什么不同?答:导热是指同一物体内部或相接触的两物体之间由于分子热运动,热量由高温向低温处转换的现象。
纯粹的导热现象只发生在密实的固体当中。
围护结构的传热要经过三个过程:表面吸热、结构本身传热、表面放热。
严格地说,每一传热过程部是三种基本传热方式的综合过程。
本书所说的对流换热即包括由空气流动所引起的对流传热过程,同时也包括空气分子间和接触的空气、空气分子与壁面分子之间的导热过程。
对流换热是对流与导热的综合过程。
而对流传热只发生在流体之中,它是因温度不同的各部分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互相掺合而传递热能的。
1-4、表面的颜色、光滑程度,对外围护结构的外表面和对结构内空气间层的表面,在辐射传热方面,各有什么影响?答:对于短波辐射,颜色起主导作用;对于长波辐射,材性起主导作用。
建筑物理热(复习提纲)
第一章建筑热工学基础知识第一节建筑中的传热现象heat transmitting phenomena in building(1)热量的传递称为热传递。
自然界中,只要存在温差就有传热现象,热能由温度较高部位传至温度较低部位。
(2)冬天:不论供暖房间还是非供暖房间,热流必然由室内流向室外夏天:白天由室外到室内。
夜间取决于室外温度。
第二节维护结构的传热基础知识basic knowledge of heat transmission for envelope structure(1)导热heat conducting物体中有温差时由于直接接触的物质质点做热运动而引起的热能传递过程。
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存在。
导热现象:同一物体内部或相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由于分子热运动,热量由高温处向低温处转换的现象。
1)温度场、温度梯度和热流密度A.温度场temperature field:在某一时刻物体内个点的温度分布。
T=f(x,y,z,τ)B.稳定温度场steady-state conduction :温度分布不随时间变化C.不稳定温度场unsteady-state conduction:温度分布随时间变化(通常环境认定状态)D.等温面isothermal surface:温度场中同一时刻由相同温度各点相连形成的面。
E.温度梯度temperature gradient:温度差Δt与法线方向两等温面之间距离Δn的比值的极限。
2)傅里叶定律formula of thermal transmissionq=-λΔt/Δn (q——热流密度;λ——比例常数,材料导热系数)3)导热系数coefficient of thermal transmission λ= |q/(Δt/Δn)|W/(m·K)λ=λ0+bt (λ0——0度时的导热系数;b——常数)当温度梯度为1度/m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导热量。
导热系数越大材料导热能力越强。
建筑物理复习(建筑热工学)..
第一篇 建筑热工学第1章 建筑热工学基础知识1.室内热环境构成要素:室内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和环境辐射温度构成。
2.人体的热舒适①热舒适的必要条件:人体内产生的热量=向环境散发的热量。
m q ——人体新陈代谢产热量e q ——人体蒸发散热量r q ——人体与环境辐射换热量 c q ——人体与环境对流换热量②充分条件:所谓按正常比例散热,指的是对流换热约占总散热量的25-30% ,辐射散热约为45-50%,呼吸和无感觉蒸发散热约占 25-30%。
处于舒适状况的热平衡,可称之为“正常热平衡”。
(注意与“负热平衡区分”)③影响人体热舒适感觉的因素:1.温度;2.湿度;3.速度;4.平均辐射温度;5.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6.人体衣着状况。
3.湿空气的物理性质①湿空气组成:干空气+水蒸气=湿空气②水蒸气分压力:指一定温度下湿空气中水蒸气部分所产生的压力。
⑴未饱和湿空气的总压力:w P ——湿空气的总压力(Pa ) d P ——干空气的分压力(Pa ) P ——水蒸气的分压力(Pa )⑵饱和状态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力:s P ——饱和水蒸气分压力注:标准大气压下,s P 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见本篇附录2)。
表明在一定的大气压下,湿空气温度越高,其一定容积中所能容纳的水蒸气越少,因而水蒸气呈现出的压力越大。
③空气湿度:表明空气的干湿程度,有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⑴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所含水蒸气的重量,用f 表示(g/m 3)。
饱和状态下的绝对湿度则用饱和水蒸气量max f (g/m 3)表示。
⑵相对湿度:一定温度,一定大气压力下,湿空气的绝对湿度f ,与同温同压下饱和水蒸气量max f 的百分比:⑶同一温度(T相对湿度又可表示为空气中P ——空气的实际水蒸气分压力 (Pa s P ——同温下的饱和水蒸气分压力 (Pa )。
(注:研究表明,对室内热湿环境而言,正常湿度范围大概在30%~60%。
建筑物理考试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建筑物理考试复习资料(⾃⼰整理)⼀、传热的基本⽅式0.按正常⽐例散热:指的是对流换热约占总散热量的25-30,辐射散热约为45-50,呼吸和⽆感觉蒸发散热约占 25-30,处于舒适状况的热平衡,可称之为“正常热平衡”。
1.传热的特点:传热发⽣在有温度差的地⽅,并且总是⾃发地由⾼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3.导热:定义:指温度不同的物体直接接触时,靠物质微观粒⼦(分⼦、原⼦、⾃由电⼦等)的热运动引起的热能转移现象。
导热可在固体、液体、和⽓体中发⽣,但只有在密实的固体中才存在单纯的导热过程。
4.对流:定义:对流只发⽣在流体中,是因温度不同的各部分流体之间发⽣相对运动,互相掺合⽽传递热能的。
促使流体产⽣对流的原因:1.本来温度相同的流体,因其中某⼀部分受热(或冷却)⽽产⽣温度差,形成对流运动,称为“⾃然对流”.2. 因受外⼒作⽤(如风吹、泵压等)迫使流体产⽣对流,称为“受迫对流”。
⼯程上遇到的⼀般是流体流过⼀个固体壁⾯时发⽣的热量交换过程,称为“对流换热”。
单纯的对流换热不存在,总伴随有导热发⽣。
5.辐射:定义:辐射指依靠物体表⾯向外发射热射线(能产⽣显著效应的电磁波)来传递能量的现象。
⾃然界中凡温度⾼于绝对零度(0K )的物体,都能发射辐射热,同时,也不断吸收其它物体投射来的辐射热。
特点:辐射换热时有能量转化:热能--辐射能--热能。
参与换热的物体⽆须接触。
6.温度场:热量传递的动⼒是温度差,研究传热时必须知道物体的温度分布。
对某⼀物体或某⼀空间来说,某⼀瞬时,物体内各点的温度总计叫温度场。
物体内各点温度不随时间变化,称为稳定温度场;反之,则为不稳定温度场。
⼆、围护结构的传热过程1.平壁导热:定义:指通过围护结构材料传热。
2.经过单层平壁导热: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积的热流量,称为热流强度。
热阻:导热过程的阻⼒。
为导热体两侧温差与热流密度之⽐。
在同样温差条件下,热阻越⼤,通过材料层的热量越少;增加热阻的⽅法:加⼤平壁厚度或选⽤导热系数⼩的材料。
(完整版)建筑热工学复习题(答案)
(完整版)建筑热⼯学复习题(答案)2016年建筑物理热⼯学复习题⼀、选择题(20分)1、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其波长范围是(B )微⽶。
A.0.28~3.0B.0.40~ 0.70C.0.5~1.0D.0.5~2.02、对于热带地区常有的拱顶和穹顶建筑的优点叙述中,(B )是错误的?A 室内⾼度有所增加,可使热空⽓聚集在远离⼈体的位置B 拱顶和穹顶建筑是为了建筑的美观需要C 屋顶的表⾯积有所增加,室内的辐射强度有所减少D ⼀部分屋顶处于阴影区,可以吸收室内部分热量3、下列的叙述,(D )不是属于太阳的短波辐射。
A 天空和云层的散射B 混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C ⽔⾯、玻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D 建筑物之间通常传递的辐射能4、避免或减弱热岛现象的措施,描述错误是(C )。
A 在城市中增加⽔⾯设置B 扩⼤绿化⾯积C 采⽤⽅形、圆形城市⾯积的设计D 多采⽤带形城市设计5、对于影响室外⽓温的主要因素的叙述中,(D )是不正确的。
A 空⽓温度取决于地球表⾯温度B 室外⽓温与太阳辐射照度有关C 室外⽓温与空⽓⽓流状况有关D 室外⽓温与地⾯覆盖情况及地形⽆关6、冬季室内外墙内表⾯结露的原因(D )。
A 室内温度低B 室内相对湿度⼤C 外墙的热阻⼩D 墙体内表⾯温度低于露点温度7、在热量的传递过程中,物体温度不同部分相邻分⼦发⽣碰撞和⾃由电⼦迁移所引起的能量传递称为(C )。
A.辐射8、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λ为(B )。
A.⼩于0.4W/(m*K)B.⼩于0.3W/(m*K)C.⼩于0.2W/(m*K)D.⼩于0.1W/(m*K)9、把下列材料的导热系数从低到⾼顺序排列,哪⼀组是正确的(B )?Ⅰ、钢筋混凝⼟;Ⅱ、⽔泥膨胀珍珠岩;Ⅲ、平板玻璃;Ⅳ、重沙浆砌筑粘⼟砖砌体;Ⅴ、胶合板A.Ⅱ、Ⅴ、Ⅰ、Ⅳ、ⅢB.Ⅴ、Ⅱ、Ⅲ、Ⅳ、ⅠC.Ⅰ、Ⅳ、Ⅲ、Ⅱ、ⅤD.Ⅴ、Ⅱ、Ⅳ、Ⅲ、Ⅰ10、下列陈述哪些是不正确的(B )?A.铝箔的反射率⼤、⿊度⼩B.玻璃是透明体C.浅⾊物体的吸收率不⼀定⼩于深颜⾊物体的吸收率D.光滑平整物体的反射率⼤于粗糙凹凸物体的反射率11、⽩⾊物体表⾯与⿊⾊物体表⾯对于长波热辐射的吸收能⼒(D )。
建筑物理复习(建筑热工学)..
第一篇 建筑热工学第1章 建筑热工学基础知识1.室内热环境构成要素:室内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和环境辐射温度构成。
2.人体的热舒适①热舒适的必要条件:人体内产生的热量=向环境散发的热量。
m q ——人体新陈代谢产热量e q ——人体蒸发散热量r q ——人体与环境辐射换热量 c q ——人体与环境对流换热量②充分条件:所谓按正常比例散热,指的是对流换热约占总散热量的25-30% ,辐射散热约为45-50%,呼吸和无感觉蒸发散热约占 25-30%。
处于舒适状况的热平衡,可称之为“正常热平衡”。
(注意与“负热平衡区分”)③影响人体热舒适感觉的因素:1.温度;2.湿度;3.速度;4.平均辐射温度;5.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6.人体衣着状况。
3.湿空气的物理性质①湿空气组成:干空气+水蒸气=湿空气②水蒸气分压力:指一定温度下湿空气中水蒸气部分所产生的压力。
⑴未饱和湿空气的总压力:w P ——湿空气的总压力(Pa ) d P ——干空气的分压力(Pa ) P ——水蒸气的分压力(Pa )⑵饱和状态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力:s P ——饱和水蒸气分压力注:标准大气压下,s P 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见本篇附录2)。
表明在一定的大气压下,湿空气温度越高,其一定容积中所能容纳的水蒸气越少,因而水蒸气呈现出的压力越大。
③空气湿度:表明空气的干湿程度,有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⑴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所含水蒸气的重量,用f 表示(g/m 3)。
饱和状态下的绝对湿度则用饱和水蒸气量max f (g/m 3)表示。
⑵相对湿度:一定温度,一定大气压力下,湿空气的绝对湿度f ,与同温同压下饱和水蒸气量max f 的百分比:⑶同一温度(T相对湿度又可表示为空气中P ——空气的实际水蒸气分压力 (Pas P ——同温下的饱和水蒸气分压力 (Pa )。
(注:研究表明,对室内热湿环境而言,正常湿度范围大概在30%~60%。
《建筑物理》期末复习资料
《建筑物理》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建筑热工学1、点辐射源均匀的向四周辐射,其辐射能量密度与距离大约成反比关系。
2、在建筑的外表面中,室外综合温度最大的表面是屋顶。
3、全天使用的采暖房间,外墙适宜采用外保温方式。
4、冬季控制外墙内表面凝结的主要措施是保温。
5、建筑墙体内饰面材料的辐射系数直接影响室内热环境。
6、在屋面常用的隔热方式中,采用种植隔热方式会使外表面温度升高。
7.、物体在热辐射时,会发出各种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其主要与温度有关8.保温材料的构造特点是_轻质多孔_,蓄热材料的特点是重质密实。
9.采暖建筑上的热桥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内表面凝结、传热率增大.10.围护结构稳定传热时,通过各层的热流强度相等,控制围护结构传热量的性能参数是热阻。
11.围护结构周期传热的主要特征是温度波的衰减、温度变化时间延迟,称这种特性为热惰性12.影响材料导热系数的主要因素有干密度、含湿量13.热辐射按波长可分为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建筑外表面白天接收的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夜间接收的环境热辐射属于长波辐射。
14.夏季防止室内过热的主要措施有围护结构的隔热与散热、窗口遮阳、合理的组织通风15.、建筑自然通风的动力为风压作用和热压作用建筑通风中的“烟囱效应”取决于空气密度差和进气口的高度差第二章建筑光学1.建筑外窗的节能设计参数主要有玻璃部分的保温性能、窗框的保温性能.2.被动式太阳能建筑采暖方式有直接受益式、对流环路式、附加阳光间.3.室内工作照明方式有一般照明、分区一般照明、局部照明方式和混合照明4 种。
4.常用电光源的发光机理有热辐射光源、气体放电光源和固体发光光源。
5.可见光是一种能直接引起视感觉的光谱辐射,其波长范围为380——780nm 。
6.人眼观看同样功率的辐射,在不同波长时感觉到的明亮程度不一样,人眼的这种特性常用光谱光视效率曲线来表示。
7.人眼视看范围有一空的局限,双眼不动的视野范围为水平面 180°;垂直面 130°,上方为 60 ,下方为 70°。
建筑物理复习资料热工部分框架整理
3、围护结构传热异常部位保温——窗、热桥、外墙交角、地面 增加窗保温能力的措施 (1)改善窗保温性能——增加窗的层数、改善窗框的保温性能 (2)控制窗墙比 (3)提高窗的气密性,减少冷风渗透; (4)改善玻璃的传热性能——中空保温、热反射玻璃、彩色吸热玻璃、Low-e 玻璃(低辐 射玻璃)
中空玻璃,玻璃层数、窗墙比与室内舒 适区 热桥保温
2、日照标准与日照间距 日照标准日(冬至日/大寒日),底层窗台为起点 3、日照分析方法
▲棒影图 4、建筑遮阳 固定式外遮阳
水平式遮阳(太阳高度角较大,前上方)——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适用于南向附近窗 口;在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既适用于南向窗口又可用于北向窗口。
垂直式遮阳(太阳高度角较小,窗侧斜射)——适用于北向、东北向和西北向附近的 窗口
3、周期性传热 外界热作用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称为周期性传热。周期性传热是不稳定传热的一种特
例。
隔热设计标准——内表面最高温度≤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
材料热工性能指标
▲材料的热惰性指标 D——围护结构在谐波热作用下反抗温度波动的能力
D=Rx*S,(S 为蓄热系数)
★D≥1,有抵抗能力,可以抵抗外界材料。
▲材料的蒸汽渗透系数μ(类比材料导热系数)——材料的透过蒸汽能力。 其定义为:lm 厚物体,两侧水蒸汽分压力差为 1Pa,单位时间(1 小时)内通过 lm2 面积渗透的水蒸汽量(g/m· h· Pa)。
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学考点整理
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学考点整理建筑物理学是注册建筑师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设计出舒适、节能、环保的建筑具有关键意义。
以下是对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学常见考点的整理。
一、建筑热工学1、热传递的方式热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导热是指物体内部或接触的物体之间由于温度差引起的热能传递;对流是指流体(如空气、水)的运动引起的热量传递;辐射则是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递热能,不需要介质。
2、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传热系数是衡量围护结构传热能力的重要指标。
它表示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当室内外温差为 1 摄氏度时,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量。
建筑师需要了解不同材料和构造的传热系数,以计算建筑的能耗。
3、保温与隔热保温是减少冬季室内热量向外散失,隔热是减少夏季室外热量向室内传递。
常用的保温隔热材料有岩棉、聚苯乙烯泡沫板、玻璃棉等。
在设计中,要合理选择保温隔热材料和构造,以满足节能要求。
4、室内热环境室内热环境的舒适度主要由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和平均辐射温度等因素决定。
注册建筑师需要掌握人体热舒适的标准和评价方法,以便设计出适宜的室内环境。
二、建筑光学1、光的特性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其波长决定了光的颜色。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380nm 至 780nm 之间。
2、天然采光天然采光的设计要考虑窗口的位置、大小和形状,以及房间的进深和朝向。
采光系数是衡量天然采光效果的重要指标,建筑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功能房间确定合适的采光系数。
3、人工照明人工照明包括一般照明、局部照明和混合照明等方式。
灯具的选择要考虑光通量、发光强度、照度、亮度等参数。
同时,要注意照明的均匀度和避免眩光。
4、色彩与视觉色彩对人的视觉和心理有一定的影响。
在建筑设计中,要合理运用色彩来营造舒适、愉悦的视觉环境。
三、建筑声学1、声音的物理性质声音的频率、波长和声速是声音的基本物理量。
声音的频率决定了音调的高低,波长与频率成反比,声速在空气中约为 340 米/秒。
建筑物理复习
建筑物理复习建筑物理复习整理建筑热工学一、人体热平衡和热舒适热舒适是指人们对所处室内气候环境满意程度的感受。
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换热方式有对流、辐射和蒸发三种。
二、影响人体热平衡的因素1、人体新陈代谢产热量qm2、对流换热量qc3、辐射换热量qr4、人体蒸发散热量qw三、新陈代谢率无感蒸发和有感蒸发的区别1、新陈代谢率:单位时间内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能量。
2、无感蒸发散热量:无感蒸发时通过肺部呼吸和皮肤的隐汗蒸发进行的,属于无明显感觉的生理现象。
3、有感的显汗蒸发散热量:有感的显汗蒸发散热量是指靠皮下汗腺分泌的汗液蒸发来散热。
四、影响人体热感的因素为1、空气湿度ti2、空气相对湿度3、气流速度vi4、环境平均辐射温度5、人体新陈代谢率m6、人体衣着情况等等五、室内热环境综合评价1、有效温度(ET)2、热应力指数(HSI)3、预计热感觉指数(PMV)PMV在-0.5~0.5范围内为室内热舒适指标。
人体在PMV各项参数正常但依然感觉不舒服的几种情况(1)对流冷(2)不对称热辐射(3)垂直温差(4)暖或冷地板六、逆温现象(倒置现象)其表现为上层空气接近地面的空气为热。
当地面急剧冷却而引起贴近地面的空气强烈变冷时,便产生逆温现象。
七、我国热工设计分区用累年最冷月(即一月份)和最热月(即七月份)平均温度作为分区主要指标,将全国分成五个区。
1、严寒地区2、寒冷地区3、夏热冬冷地区4、夏热冬暖地区5、温和地区八、热岛效应由于城市的“人为热”及下垫面向地面近处大气层散发的热量比郊区多,气温也就不同程度的比郊区高,而且由于市区中心地带向郊区方向逐渐降低,这种气温分布的特殊现象叫做“热岛效应”。
五、材料的导热系数及影响因素1、材质的影响2、材料干密度的影响3、材料含湿量的影响九、热辐射的特点1、在辐射传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形式的转化2、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任何中间介质,也不需要冷、热物体的直接接触。
3、凡是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不论他们的温度高低都在不间断的向外辐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内热环境:
室内热环境的组成要素: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速、平均辐射温度
影响因素(重点掌握人体热舒适及其影响因素):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速、壁面温度、新陈代谢率、衣服热阻。
室内热环境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单因素评价:空气温度:居住建筑室内舒适性标准:夏季26—28度,冬季18—20度;可居住性标准:夏季不高于30度,冬季不低于12度
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有利于发挥各种热环境改善措施的作用,降低能源消耗和经济成本。
有效温度(ET*)
热应力指数(HSI)
预计热感觉指数(PMV-PPD)
生物气候图
采暖期度日数:室内基准温度(18度)与当地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的差值乘以采暖期天数得出的数值,单位度*天。
“制冷期度日数”(空调期度日数):当地空调期室外平均温度与室内基准温度(26度)的差值乘以空调期天数得出的数值,单位度*天。
室外热环境
室外热环境主要因素(重点):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
太阳辐射:地球基本热量来源,决定地球气候的主要因素,直接决定建筑的得热状况……
辐射量表征:太阳辐射照度(强度)和日照时数
直接辐射照度、间接辐射照度、总辐射照度
太阳辐射照度影响因素:太阳高度角、空气质量、云量云状,地理纬度海拔高度、朝向……
太阳辐射特点:直接辐射: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成正比关系
云量少的地方日总量和年总量都较大
海拔越高,直接辐射越强
低纬度地区照度高于高纬度地区
城市区域比郊区弱
间接辐射:与太阳高度角成正比,与大气透明度成反比
高层云的散射辐射照度高于低层云
有云天的散射辐射照度大于无云天
日照时数:可照时数、实照时数
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可照时数*100%
我国日照特点:日照时数由西北向东南逐步减少
四川盆地日照时数最低
一般在太阳能资源区划中有丰富区、欠丰富区、贫乏区
空气温度:气温是常用的气候评价指标,单位摄氏度、华氏度(F=32+1.8C)
气象学中所指的空气温度是距离地面1.5m高,背阴处空气的温度。
测量空气温度必须避免太阳辐射的影响。
空气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太阳辐射(迟滞效应)
地表状况(下垫面)大气对流作用
海拔高度、地形面貌
空气温度的变化特点:周期性变化——日周期和年周期
日较差和年较差:自南向北逐渐增大
日较差: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
年较差:一年内最热月与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差
空气湿度:空气中水蒸汽的含量,常用相对湿度或绝对湿度来表示
相对湿度: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绝对湿度:每单位容积的气体所含水分的重量,一般用mg/L作指标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主要受地面性质、水陆分布、季节寒暑、天气阴晴等因素影响,一般陆地>海面,夏季>冬季,晴天>阴天,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趋势一般与气温变化相反。
风:由于大气压力所产生的大气运动,一般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地表增温不同是产生大气压力差的主要原因。
风的根本成因是太阳辐射不均匀导致的地表增温不同。
主要形式:大气环流:因太阳辐射在赤道和两极之间的不均匀产生,是各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季风:海陆间季节性气温的差异引起。
冬季大陆向海洋,夏季海洋向大陆。
地方风:地方性条件的不同形成的风,如山谷风、水陆风、巷道风、庭院风……
风的表征:风速:气象上也用级来表示,一般分为12级
风向:描述来风的方位,粗略表示8个方位;风玫瑰图:各方位出现风的频率,主导风向
降水:表面水汽经蒸发进入大气层,遇冷凝结后又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的水分,称为降水。
是造成空气温度剧烈变化的主要因素。
主要形式:雨、雪、冰雹……
主要表征:降水量:夏季降水量大,冬季降水量小
降水时间
降水强度
气候因素对建筑的影响
气候
气候的一般分类:全球性气候
区域性气候
局域性气候(小气候):各地地方性因素,如地形、下垫层,水文及经济活动强度等的不同是形成该地局域性气候的主要原因。
对建筑及规划形式影响较大,相辅相成。
城市气候特征:大气透明度差,削弱太阳辐射:直接辐射减少,散射辐射增多,晴天少,阴天雾天多
蒸发减弱,湿度变小:不透水硬化表面,人工管道排水
雾多,能见度差
风速减小,风向随地而异
气温较高,形成“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对环境的影响:1)形成热岛环流,将城市边缘区工厂污染带入市区
2)酷热天气多,寒冷天气少,空调能耗多,采暖能耗少
热岛效应产生原因:1)人为排放:人类生产生活中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热,城市输入的各种能量最终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2)地面状态改变:立体化下垫层,通风不良,吸热多,散热难,不透水硬化表面多,蒸发散热小,表面温度高。
城市热环境改善措施:节能减排,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微气候:下垫层不同是造成微气候的主要原因。
我国气候特点: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明显,气候类型多样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 50178—93)
温室效应
在城市化的地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体现
影响城市热环境的主要因素
结合气候的设计策略(斯欧克来的建筑气候分区):根据空气温度、湿度、太阳辐射等因素划分为四种气候类型:湿热气候区、干热气候区、温和气候区和寒冷气候区区域性气候建筑设计策略:四种气候类型(湿热气候区、干热气候区、温和气候区和寒冷气候区)的气候建筑设计策略(从材料选用、围护结构、体形、朝向、通风、采光等)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中的5个热工分区(特点和设计要求)
分区指标:主要指标:最冷月平均温度和最热月平均温度
辅助指标:日平均温度不大于5度或不小于25度的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