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59f39b4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f.png)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主要内容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对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节日习俗的体验可能较为有限,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难点: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3.案例分析:教师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节日习俗的意义。
4.互动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节日体验,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
3.案例:教师收集相关节日习俗的案例。
4.视频:教师准备相关节日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引出本课内容。
例如:“你们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这些节日的起源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视频等手段,呈现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同时,教师简要讲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节日习俗的意义。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b9a817c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c.png)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篇活动课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课文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说,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认识不足。
学生对节日习俗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挖掘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探究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学会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2.难点: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讲述节日传说、展示节日习俗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4.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制作PPT。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关注节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91f4616f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b.png)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节活动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起源和意义可能知之甚少。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过传统节日,但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可能不够重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访问、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难点: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和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图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课堂探究:(1)提问: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它们有什么习俗和意义?(2)学生分享: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
4.小组合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访问、讨论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3
![人教部编版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3](https://img.taocdn.com/s3/m/36439857192e45361066f5df.png)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2.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
【教学过程】一、导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
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二、活动任务以“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搜集资料,展开研究,分小组以不同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三、活动过程1.分小组选题,确定研究主题。
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节日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变化”、“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进行选题。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有关的小组。
2.小组人员结合选定的主题进行研究,在全班交流并介绍研究成果。
小组内人员进行分工,可以利用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围绕主题搜集资料,还可以询问长辈,获得口述资料。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搜集到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将研究成果以适当、生动的方式展示出来,如可以选择电子演示稿展示、粘贴画、板报等形式,在班上进行介绍和解释,与全班同学交流。
3.全班讨论。
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全班讨论:(1)怎么看待传统节日?——我的感悟与思考。
(2)这些传统节日对我们今天的影响还大吗?(3)对于现在流行的“洋节”,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和愚人节等,你有什么看法?四、活动评价1.在活动前参照小组合作研究成果展示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标准。
2.当各小组依次在全班展示时,其他组的同学和老师参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最后推选出最佳研究小组。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b76316d9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5c.png)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活动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对家庭、亲情、友情、爱国情的深厚感情。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知识,对本课的主题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行补充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活动课的形式较为感兴趣,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掌握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对家庭、亲情、友情、爱国情的深厚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难点: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传统节日为例,深入剖析其起源、习俗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传统节日的基本知识,准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学资源:准备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习俗,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节日的起源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共38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共3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01581fc0c22590102029d51.png)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的发展阶段
• 远古时期:传统节日有了雏形 • 商周时期:不少节日上升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
奠仪式 • 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 • 魏晋南北朝—隋唐:各民族文化沟通交流,内容
不断得到充实。
• 宋元以后:有的节日内容成为礼仪性,娱乐性的 活动。
1、春节:正月初一 2、元宵节:正月十五 3、路神生日:正月初五 4、春龙节:二月初二 5、花朝节:二月十五 6、上巳节:三月初三 7、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 8、清明节:阳历4月5日,闰年在4月4日 9、佛诞日:四月初八 10、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11、夏至节:夏至当天 12、六月六:六月初六 13、七夕:七月初七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中华”、“华夏”、“神州” 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五千余年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的文明史 境内有56个民族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说文解字》中的“节日”
节,《说文解字》解释说,就是竹约。约,缠束也 。以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
民谣
• 小孩小孩你别馋 二十五、炸豆腐
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六、炖羊肉 腊八粥,喝几天 二十七、杀公鸡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九、蒸馒头 二十四、扫房子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 扫房(除尘):
• 春节前将室外屋内,房 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 干净,迎新春。意思是 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 统扫出门,辞旧迎新。
过年好!
春节民间禁忌
• 大年初一风俗禁忌: 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禁忌动刀子和剪子 针钱;忌借钱;忌打家具(盘、碗、酒具等易碎物 品),认为打碎家具,一年四季不吉利;白天不可 午睡;忌倒污水、垃圾、扫地;忌洗衣。此外, 还忌小孩说脏话、年轻人打架斗殴、家里人抬杠 伴嘴,凡是遇上这种事,亲朋友、街房邻居都会 来劝说制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4b51964c964bcf84b9d57b75.png)
部编《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22课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长周期称为“年” 。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 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农历),在政
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
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一直沿用至今。
部《编《中中国国历历史史》》 七年级下册 第22课
中中国国传传统统节节日日的的起起源源
武威第十五中学 李朝晖
部编《中■国导历史入》: 七年级下册在 许中多第国特2历有2课的史传长统河中节,日我,们如中春华节民、族清形明成节了、
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节日。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 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 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 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 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武、威挂第艾草十、五喝中雄黄学酒等。 李朝晖
部编《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22课
•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 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 一种固定的风俗。 • 其它起源传说: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 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 习俗: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等。
武威第十五中学 李朝晖
部编《中国历史》
后来据秦七《军史年攻记破级》楚下记国册载都:城第屈,原屈2是2原课春眼秋看时自楚己国的大祖臣国,被遭侵馋略去,职心,如被刀流割放,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efb1081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b.png)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刻体会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教材以节日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索节日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知识,对本课涉及的一些节日有所了解,如春节、中秋节等。
但学生对这些节日的起源和内涵的理解尚不深入,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传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节日习俗、历史故事等,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节日起源的相关知识,搜集节日习俗和历史故事,准备教学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节日起源的基本知识,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春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节日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节日的起源吗?”、“你们觉得节日的重要性在哪里?”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并通过PPT展示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022d317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60.png)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通过探究节日的历史背景、习俗活动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节日的起源、重要节日的介绍以及与节日相关的习俗活动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活动,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模糊和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传统节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掌握重要节日的日期和习俗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重要节日的习俗活动。
2.难点: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节日氛围,增强体验感。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研究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提高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节日,深入剖析其起源和习俗。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节日,准备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节日的概念,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兴趣。
例如,展示春节、端午节等节日的热闹场景,让学生猜测节日名称。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呈现重要节日的日期和习俗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介绍春节的起源,展示春节的习俗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f569ee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99.png)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节活动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材以节日为线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
2.难点:让学生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活动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节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节日故事、习俗等,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活动体验:学生进行传统节日实践活动,如包饺子、做灯笼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5.课堂总结:通过学生总结、教师点评,使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文化素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节日名称、起源、发展、内涵等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示传统节日的特点,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55053bf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8b.png)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认识。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习俗,为本课学习提供了生活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认识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
2.难点: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节日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日氛围。
2.谈话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
4.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资料、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节日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节日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节日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下问题:a.各个节日起源的原因是什么?b.各个节日的习俗有哪些?背后有何寓意?c.节日习俗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共25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116d0e005087632311212ca.png)
“节”,《说文解字》解释说,就是竹约。约, 缠束也。以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
节日,就是自我节制,管束,停顿的日子。
小组展示环节:
每组派出代表讲述组内收集的一个 节日的起源以及与其相关的故事或 传说。
大体说来,中国节日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 1、先秦时期,中国大部分节日就已初步形成。 2、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
1.下列哪一个是端午节的习俗(
记忆检测
B
)
A.放鞭炮
B.赛龙舟
C.贴春联
D.赏花灯
2.下列哪一个是清明节的习俗( A)
A.扫墓
B.喝腊八粥
C.吃元宵
D.赏菊
3.下列哪一个是中秋节的习俗(B )
B.赏月 A.赏花灯
C.登山
D.吃粽子
(端午节)
第五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 (重阳节)
第六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唐】李白
(中秋节)
2.你画我猜
展示出你所画的美食,请同学们猜猜这个美 食是什么,与之相关的节日又是什么?
重阳糕亦称“花糕”,传统重 阳节食品。常见于江浙沪地区,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叫 敬老节,民间要蒸重阳糕孝敬 老人。
清明团子是江南地区 常见的汉族小吃,一 般在清明节食用。油 绿如玉,清香扑鼻。
3.知识竞赛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知多少?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 年,相当于公历的四 月中旬,一般持续3 至7天。
彝族的火把节、 火把节,一些民 族又称星回节, 是云南少数民族 (例如彝族、白 族)的一个重要 传统节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708a4fd08a1284ac950431c.png)
说一说
• 你知道哪些中国传统 节日?
农历正月
• 正月初一, 春节,鸡日,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佛教中弥 勒佛诞辰,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 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 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开市,神话中五路财神诞辰 • 正月十五 ,元宵节,正灯日,道教上元节 • 正月十八,落灯日 • 正月二十,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小天仓”,源于
吊、柳叶符
色蛋
踏青活动
节日习俗的变与不变
节日
春节
清明 节
端午 节
不变(传承)
变(演变)
节日习俗的变与不变
节日
不变(传承)
春节 祖先祭祀、辞旧迎新、 拜年、贴春联、压岁 钱
清明 清明祭祀、踏青郊游、 节 禁火寒食、扫墓上坟、
插柳、植树
端午 龙舟竞赛、吃粽子、
节
凭吊屈原
变(演变)
节日习俗的变与不变
化节、
小长假
讨论:
如何看待祖国的传 统 节 日?
总结
•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 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在社会发展中 产生过深远影响。我们作为中学生,更要了解我们的传 统节日,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民族精神,为把我 们国家建立得更加富强,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之梦而努 力学习。
用品
品
动
腊月二十三 桃符、春联、 团年饭、饺 “送灶神”、 窗花、门神、 子、年糕、 腊月二十四 花炮、焰火、 全鱼、春卷、 “扫房子”、
大红灯笼 欢喜坨、鸡 岁末除尘 肉、圆子等 (除陈)、 除夕夜的团 圆饭和守岁、
年初一拜年 仪式
风筝、清明 清明茶、染 悼亡仪式、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09af74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d.png)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可能了解不深。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参与过一些传统节日活动,但对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实践活动来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知道各个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各个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2.教学难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和实践活动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传统节日。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掌握各个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体验,共同探讨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4.实践活动: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如制作灯笼、包粽子等,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5.总结与反思:学生通过总结和反思,深化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3](https://img.taocdn.com/s3/m/400b9581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38.png)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
教材通过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底蕴。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从节日文化中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如亲情、友情、团结、爱国等。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但鉴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一些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挖掘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掌握有关节日的历史文化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难点:引导学生从节日文化中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图片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这些节日有什么了解?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节日,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该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并准备进行成果展示。
4.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各个节日的了解。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3](https://img.taocdn.com/s3/m/9e4d5c37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e4.png)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活动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但对于这些节日的起源和背后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特点。
2.难点:节日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
4.互动交流: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资料: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的相关文章、图片等。
3.投影仪:用于展示教材内容和相关资料。
4.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课件 (7)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课件 (7)](https://img.taocdn.com/s3/m/c651fa4449649b6649d7476d.png)
一、春节:来源: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
“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
我来说一说
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 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
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把农
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习俗: 1、守岁:
就是指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
7、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 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 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 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8、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
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 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 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中国传统节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文
中国传统节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
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 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 在社会发展中产生过深远影响。 我们作为中学生,更要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继 承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民族精神,为把我们国 家建设得更加富强,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 梦而努力学习。
主题三: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二)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主题三: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二)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问卷调查
探索传统节日 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过程。 请你回答: 1. 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列举3—5个)
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 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 天定为寒食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
3、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
请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 名称后打“√”。
除夕( √)春 节(√) 端午节(√) 重阳节(√)国庆节( )清明节( √) 儿童节( )中秋节(√)元宵节( √)
(2)团年,守岁
• 二·清明习俗 1·扫墓 2·祭黄帝 3·踏青 4·荡秋千 5·放风筝 6·蹴鞠 • 三·清明食品 鸡蛋,春饼,乌
饭,螺蛳,清 明粑
端午节
• 端午节起源: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 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还有起于吴越民 族图腾祭之说等。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 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 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 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农历五月初 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 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 康的民俗佳节。
中秋节
吃月饼赏月
农历七八九月为秋季, 在古代分别被称为孟秋, 仲秋,季秋,八月为仲 秋,后称中秋。
中秋节的传说:嫦娥奔 月。 中秋节风俗:吃月饼, 赏月。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 征意义:团圆,思乡。
中国传统节日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
的包容性,其价值就在于彰显民族情感、昭 示人生意义、滋养民族精神。这些节日的存 在,已经成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 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一劳动节( ) 圣诞节( ) 乞巧(七夕)节( √)
春节,古称“元旦”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桃木板写上神荼、 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 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清明 唐 杜牧 清杏花村。
二.春节习俗
(1)忙年
1.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腊八节是春节的前奏。“老婆 老婆你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
2·二十三,糖瓜粘(小年)
3·二十四,扫房子。 4·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 豆腐,谐音“兜福”,闽南话豆干谐音“大官”。 5·二十七,洗疚疾 有钱无钱,剃头过年。 6·二十八,贴花花 花花:春联,门神,年画,窗花剪纸等。 门神:神荼,郁垒;秦叔宝,尉迟敬德。 7·二十九,做黄酒
端午节
•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 来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 风俗:吃粽子,赛龙舟。
中秋节的起源
相传后羿射日后,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还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 嫦娥,夫妻恩爱。
后来,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巧遇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 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就把不死药交给嫦娥 珍藏。嫦娥藏药时,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走后不久, 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在危急之时当机立断, 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吞下药后,嫦娥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 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 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 地发现,今天的月亮前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无 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 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 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吃月饼赏月
《六幺令·天中节》 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挂赋艾。叶…菖…蒲
春节起源
春节起源:春节,是农历的 岁首,另一名称叫过年,是 我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 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自 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 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 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 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 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 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 月初一为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