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行路难》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行路难》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行路难》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李白(701—762),唐朝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后随父移居绵州(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少年时代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25岁出川漫游。曾因人推荐,供奉翰林院,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谗毁,仅一年多就离开了长安。天宝三年,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李璘兵败受牵连,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安徽当涂。李白诗豪纵奔放,善用夸张,想象丰富,意境神奇,为我国继屈原后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诗流传九百多首,《李太白集》三十卷。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知识积累

1.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

2.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3.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4.直:同“值”。

5.箸.(zhù):筷子。

6.太行:太行山,在现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

7.闲来垂钓碧溪上:这句是用吕尚(姜太公)的典故。相传吕尚80岁时在渭水的磻.(pán)溪垂钓遇周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8.忽复乘舟梦日边:相传商朝的伊尹在被商汤委以国政时,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边经过。这两句诗写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9.今安在:如今身在何处。安,哪里。

10.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南朝宋时宗悫.(què)少年有大志。他叔父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11.云帆:高高的船帆。

12.济:渡。

考题例析

1.(2015?贵州毕节中考)填空。

(1)《木兰诗》中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残酷惨烈的诗句是,。

(2)在《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无意于功利名禄的名句是:,。

(3)仁人志士往往心怀天下。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陆游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杜甫有“,”的愿望。(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回答)

2.(2015?广西百色中考)古诗词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几个动词,写暴风对茅屋的__________。

(2)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

解析:1.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的积累。三个小题都是理解型默写,要分别根据“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残酷惨烈”“表现诸葛亮无意于功利名禄”“心怀天下”等意思填写对应的名句。答案:(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内容、语言和写作方法的鉴赏。答案:(1)描写肆虐(2)民生疾苦(民生艰苦)忧国忧民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出仕无路,被迫离开长安时的苦闷彷徨和抑郁悲愤之情,也体现出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执著追求的坚定信念。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以丰富奇特的想象,高度夸张的手法,激情澎湃的语言,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出浪漫主义特色。

2.比兴手法的多处使用。

把握重点

1.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渴望能够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3.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4.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5.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唯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在线阅读

电子课文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拓展阅读

《行路难》赏析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课内知识整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课内知识整理拼音、词语 一、给加点字注音 妖娆()喑哑()襁褓()旁骛() 佝偻()亵渎()骈进()强聒不舍() 陨落()恪尽职守()舐犊之情()廓然无累() 扶掖()一抔黄土()怒不可遏()阴晦() 愕然()嗤笑()瑟缩()作揖() 惘然()恣睢()()拮据()栈桥() 阔绰()煞白()发窘()抽噎() 棱角分明()模样()模式()根深蒂固() 汲取()狡黠()吹毛求疵()嗔怒()

面面相觑()恃才放旷()谮害()舴艋() 二、填字组词 红素一代天润如油温细 敬乐章义不二留之际 言行相强不舍媚欺民百姓 成怒尽职守重蹈覆然无累 横流之明吞斗牛化为有 无与比怒不可无与比斯底里拿稳斩截不迫根深固 不倦不言而而不舍而易举 持之以格致旁观谈论 全贯吹毛求不求解加粗暴 咬嚼狂妄自因失然贯通 开卷有怀伤为民请面面相 才放旷对答如连声茶饭无 挖搜 文言文 《陈涉世家》 一、词语解释 1、陈涉少时() 2、尝()与人佣耕

3、辍()耕之()垄上? 4、怅()恨久之 5、苟富贵() 6、若为佣耕() 7、太息()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9、适戍渔阳九百人()10、屯大泽乡()11、皆次()当行()12、会天大雨()13、度()已失期()14、乃谋曰()15、今亡()亦死,举大计()16等()死,死国()可乎 17、吾闻二世少子也()18、数()谏故() 19上()使外将()兵20、今或()闻无罪 21、楚人怜()之22、今诚()以吾众 23、为天下唱?通“倡”,()24、以为然()25、乃行卜()26、卜者知其指意()意图 27、威众()28、丹()书()帛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第1课沁园春雪】 一、字音、字形辨析。 1,生词识记 莽莽(mǎng)滔滔(tāo)妖娆(ráo) 稍逊(xùn) 风骚(sāo)多娇(jiāo) 折腰(zhé) 大雕(diāo)略输(shū)天骄(jiāo)素裹(guǒ)成吉思汗(hán) 多音辨读 分(fèn)外(hán)成吉思汗(zhé)折腰(shǔ)数风流人物 (fēn)分寸(hàn)汗牛充栋(zhē)折腾(shù)数码 (shé)折本(shuò)数见不鲜 二、词语积累与运用 1,妖娆:娇艳美好。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折腰:鞠躬,倾倒。 三、句子运用。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么?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试比高”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景象? 四、文学常识与古诗词填空。

1,毛主席(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马列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他的诗词,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襟怀豪迈。《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等名篇被广为传颂。 【第2课、《雨说》】 一、字音、字形辨析。 1、生词识记 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 斗笠lì襁褓qiǎng bǎo喧嚷xuān rǎng 二、词语知识积累。 1、解释下列词语。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三、文学常识 《雨说》的作者是郑愁予,是台湾诗人。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雨说》的主题:“雨说”的话抒发了诗人赞美春天、春雨的情感。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做副标题表达了诗人关怀祖国前景、情系祖国命运的浓郁的爱国热情。 【第3课、《星星变奏曲》】 一、字音字形辨析。 颤动chàn dòng 凝望níng wàng 安慰ān wèi 柔软róng ruǎn疲倦 pí juàn 覆盖fù gài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13课 《

xx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课标要求 简述《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过程的重大事件:攻占巴士底狱、法兰西共和国的建立、雾月政变、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正确评价拿破仑。理解掌握《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二、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概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理解《人权宣言》的内容,认识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性文件;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课前收集整理有关拿破仑的主要革命活动并在课堂讲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人民群众推动法国大革命发展的史实,对学生进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通过对拿破仑战争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拿破仑战争性质的变化和作用的两面性,使学生认识到侵略战争必然失败,树立学生反对侵略,热爱和平的思想意识。 重点难点 一、重点:《人权宣言》基本内容;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及其评价。 二、难点:对拿破仑及其对外战争的评价。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讲述法、情境设计法、讨论法多法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学生收集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的主要活动有关资料。(教师可以将远程教育资源网上的有关内容印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电影《滑铁卢》片段,重现历史场景。) 师:(随着影片片段解说)影片中充满自信和睿智,跃马在前者就是拿破仑.波拿巴,当年曾有人评价他“打个喷嚏就会使全欧洲感冒”,那么拿破仑是一个什么历史人物,他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能量,他又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了解这段历史。 (板书课题:xx大革命) 二、学习新课: 1、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多媒体展示《法国社会等级制度》) 问:大家从中可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法国等级森严,下层受到上层压迫。) 师:在这个等级制度中,一、二等级是封建统治阶级,拥有特权,而第三等级生活困苦,资产阶级有钱却无权,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第三等级强烈要求改变现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获得政治权利。18世纪末,法国资本主义得到极大发展,手工工场兴盛。但是,法国国内封建土地所有制存在,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法国社会阶级矛盾已经十分尖锐,革命一触即发。 2、三级会议的召开(多媒体展示《三级会议》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三级会议召开时间、当时的国王,国王召开会议的目的及其结果。

最新最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第1课沁园春雪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分fèn外妖娆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 点拨:“分” “汗” “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惟余莽莽惟:只。(2) 须晴日须:等到。 (3)略输文采输:差、失。 (4) 俱往矣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第2课雨说 一、重点字词 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 斗笠lì襁褓qiǎng bǎo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雨说》的作者是郑愁予,是台湾诗人。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第3课星星变奏曲 一、重点字词 朦胧méng lóng 覆fù盖冻僵jiāng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星星变奏曲》的作者是江河。 第4课外国诗两首 一、重点字词 (qī) 栖息(xuān) 喧响沉(jì) 寂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2、《夜》的作者是叶赛宁,俄罗斯诗人。 第5课敬业与乐业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舎shè 旁骛wù 佝偻gōu lóu 承蜩tiáo 亵渎xiè dú 骈pián进强聒guō不舍 2、解释下面词语。 (1)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2)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编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编 九年级(下)第1课诗两首 一、重点字词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īyǎ) 嘶哑 (hóu lóng) 喉咙 (xiōng yóng) 汹涌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我爱这土地》第一节。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2.默写《乡愁》第四节。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是诗人(称谓)。 2.《乡愁》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锦幛.zhàng荇.xìng藻.zǎo蘸.zhàn (qiáo cuì) 憔悴 (lóu yǐ) 蝼蚁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2)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3)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2.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永恒的中国!”一段诗。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是戴望舒,诗人(称谓)。

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人教版)

第1课沁园春雪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分fèn外妖娆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 点拨:“分”“汗”“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惟余莽莽惟:只。(2) 须晴日须:等到。 (3) 略输文采输:差、失。 (4) 俱往矣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 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 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 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第2课雨说 一、重点字词 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 斗笠lì襁褓qiǎng bǎo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雨说》的作者是郑愁予,是台湾诗人。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部编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复习含答案

2019年部编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复习 一、文学常识。 1.《沁园春·雪》作者是毛泽东,是一首词(体裁),“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2.《我爱这土地》选自《艾青诗选》,作者是艾青,原名蒋正涵,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是雨果,法国(国籍)作家,主要作品有《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4.《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 5.《醉翁亭记》作者是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6.《行路难》(其一)作者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刘禹锡,唐代诗人,在扬州的一次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他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给予同情,故其作此诗答谢。 7.《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朝代)宋江(人名)领导的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是施耐庵,元末明初(朝代)小说家。 8.《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体裁)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作者是罗贯中,元末明初(朝代)小说家。 9.《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吴敬梓,清代(朝代)小说家。 10.曹雪芹,名沾,字梦阮,清代(朝代)小说家。《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2019年部编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复习 姓名学号 1.词最初称“”或“”,后来词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或成为诗的别体,所以人们把词产物“诗余”。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词牌是的名称,如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钓鱼的启示》导学案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小心翼翼”等词。 2、我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积累描写美丽月色的句子。 3、我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重点:学生解决本课的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知识链接: 鲈鱼又称花鲈、寨花、鲈板、四肋鱼等,俗称鲈鲛,与长江鲥鱼、太湖银鱼并称为“四大名鱼”之一。鲈鱼肉质白嫩、清香,没有腥味,肉为蒜瓣形,最宜清蒸、红烧或炖汤。鲈鱼分布于太平洋西部、中国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体中均产之,黄海、渤海较多。为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也是发展海水养殖的品种 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把你不懂得词语在书上做上记号。 2、抄写课文中描写美丽月色的句子。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自主、合作、探究: 1、交流哪些生字词是预习时,自己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和大家交流,并解决。 2、交流课文中生词的意思。 3、试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来闯关: 1、()鱼()漪()( )闪闪小心()()()择 筋( )力()()动()()辉映()()不舍嘴()告() 解释词语:涟漪: 翕动: 乞求: 抉择: 告诫: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收获: 班级课题13钓鱼的启示课时第2课时 学习目标: B、我能体会到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和深深地父爱。 C、我能从课文中领悟到一个做人的道理。 学习重点: 领会课文结尾处,三十四年过去后,作者的感悟。 预习任务: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中三十四年过去后作者的感悟。 3、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 自主、合作、探究: 1、父亲要“我”把到手的鲈鱼放掉,态度是那么坚决,是不讲理?不爱我吗? 2、精读课文,划出文中父亲对“我”深深的爱和严格道德教育的句子,并谈谈你的体会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 专项复习(一)古诗文默写 一、直接型默写。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其一)]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3.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6.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8.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9.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10.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1.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13.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14.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1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16.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17.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秦观《行香子》) 18.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秦观《行香子》) 19.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2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精品教案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材分析: 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预示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大起来,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经济上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 2、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 3、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4、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教学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置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目标导学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农民原先是某庄园的庄头,负责替领主管理庄园生产和其他事务。他们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由于农业发展、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民向领主缴纳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在财富普遍积累的基础上,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他们是土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达到总面积的1/5,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3。 提示: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富裕的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材料探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汇总 (一)《陈涉世家》梳理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史记》,作者就是司马迁,文学家、史学家,鲁迅赞誉它就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重点词义梳理。 辍耕之垄上之:到往 苟富贵苟:如果 若为佣耕若:您 会天大雨会:适逢 度已失期度:估计 等死等:同样 楚人怜之怜:爱戴 诚以吾众诈自称诚:果真诈:假称 卜者知其指意指意:意图 固以怪之矣固:本来 又间令吴广间:暗中 并杀两尉并:一起 敬受命敬:愿意 从民欲也欲:愿望 为坛而盟盟:盟誓 徇蕲以东徇:攻占 比至陈比:等到

皆来会计事会计:集会商量 将军身被坚执锐身:亲自 皆刑其长吏刑:惩罚 3、通假字梳理。 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强迫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首发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4、一词多义梳理。 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临时驻扎数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卒数万人数:几 书乃丹书帛“陈胜王” 写,动词得鱼腹中书字条,动词 5、古今异义梳理。 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古义:逃跑今义:死亡 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暗地里今义:中间 往往卒中往往语 古义:到处今义:常常 6.词类活用梳理。

陈胜王王:名作动,当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作动,用网捕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分别指铁甲与武器 尉果笞广笞:名词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7、句子翻译梳理。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现在逃跑也就是死,起义也就是死,同样就是死,我们为国事而死好不?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现在果真用我们这支队伍假借公子扶苏、项燕的名义,作为天下人的倡导,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 ③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译:即使能够免于斩刑,那么因守卫边疆而死的也必定会达十分之六七。况且大丈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举大事成大名呀,王侯将相难道天生就就是贵种不? 8、课文内容梳理。 ①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各就是什么? 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②陈胜、吴广为发动起义作了哪些准备? 丹书“陈胜王”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鱼腹藏书) 篝火狐鸣) 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作“鬼火”, 学狐狸的叫声大叫“大楚兴,陈胜王”( ③陈胜吴广提出了什么口号? 口号: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④从文中您可以瞧出陈胜就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瞧出陈胜具有非凡的胆识与过人的机智,有准确的判断力,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

2018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2018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土地关系的变化过程以及租地农场是如何建立的;了解手工业发展变化以及手工工场的形成过程; 2.通过探究学习,理解土地关系变化和手工业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 3.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产生过程和影响。 重点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特点和出现的意义 难点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出现的原因。 导入新课 出示《西欧庄园》的图片。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进入中世纪,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封建庄园经济。但到了中世纪晚期,封建庄园经济走向了衰落,欧洲社会进入一个转型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和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讲授新课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0-62页,完成下列问题: 1.11世纪以后,欧洲的庄园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2.租地农场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租地农场是如何形成的? 4.租地农场有什么特点? 5.中世纪晚期的手工业方面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6. 新的手工业经营方式有什么特点? 7.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1.西欧庄园经济的变化 (1)首先是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11世纪后,欧洲农村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垦殖者成为这些地区的新主人,成为具有独立司法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2)其次是自由劳动力的增加,庄园瓦解。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 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农民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 2.租地农场的出现 (1)原因:①是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 ②一些领主不善经营. ③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2)租地农场的形成: ①在一些地方,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 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并进行出租。领主依靠 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学会“毁、拱”等15个生字。积累“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学会“毁、郊”等15个生字。积累“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5个生字。积累“毁

灭、众星拱月”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雨果曾经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圆明园为何受到如此的赞美?我们引以为傲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竟然变成了如今的废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遭受的苦难。板书:圆明园的毁灭 【设计意图:用雨果的话引入本课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探究欲望。】 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语。 2.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语。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内交流,运用词语造句,借以理解。 三、整体感知。(出示课件2)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阅读,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 2.小组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课文。 (1)针对第2自然段。①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必考知识点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必考知识点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无形中起了变化。 2.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白色少壮的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驹,少壮的马。

3.谈笑风生: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风,风趣。生:生动。 4.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比喻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启发,忽然开通了。 5.出谋划策:谋,计谋;划,筹划。指为人出主意,制定计谋策略。 6.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 7.海纳百川:大海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广泛,数量巨大。 8.无欲则刚: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借喻人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才能达到大义凛然的境界。 9.物华天宝:物有光华,天有珍宝,指各种珍美的宝物。《晋书?张华传》记载了这样的传说:晋武帝时,牛、斗两宿之间常有紫气照射,张华请南昌人雷焕来看,雷焕说那是宝剑的光芒上通于天。后来雷焕做豫章凤城县令,掘监狱地基,得到两把宝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宝剑出土后,两宿间的紫气也消失了。后来两剑没入水中,化为双龙。 10.人杰地灵:人有俊杰,地有灵秀之气。在《滕王阁序》中指东汉时南昌名士徐稚(字孺子),家贫,常亲自耕种。他品行高洁,为人所景仰。 2、文学常识。 1.重点作家:鲁迅、沈从文、朱自清、老舍、安徒生;苏轼、泰戈尔、韩愈、孔子、蒲松龄。

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汇总(部编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汇总(部编人教版) 一、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1. 沁园春雪 1.给加点的字注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素裹(guǒ )折腰(yāo)谦逊(xùn )风骚(sāo ) 红zhuāng 素裹(装)顿失tāo tāo(滔滔) 江山多jiāo(娇)一代天jiāo(骄) 2.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莽莽:无边无际。 ②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④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⑤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3.文学常识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代表作有《论持久战》《反对党八股》《论人民民主专政》《反对自由主义》《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内容跟“沁园春”没有关系。 2雨说 1.给加点的字注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禁锢(gù)留滞(zhì)喑哑(yīn)喧嚷(xuān) 温声细语(wēn)洗礼(xǐ lǐ)田pǔ(圃)suō衣(蓑) qiǎng bǎo(襁褓)街qú(衢)润如油gāo(膏) 2.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田圃:田地和园圃. ②喧嚷:喧哗,大声吵闹. ③洗礼:基督教接受入教者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 ④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⑤温声细语:用温和的声音轻轻地说话. ⑥润如油膏:形容土地肥沃;细腻光滑得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般。 3.文学常识 郑愁予,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原名郑文韬,原籍河北,中国台湾当代诗人。其成名作《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有诗集《梦土上》、《衣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文学常识汇总复习

九年级语文文学常识复习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沁园春·雪》作者 __________,字_________,我国伟大的 _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__________家、诗人。 2.“风骚”原指《__________》里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里的《___________》 。 3.《雨说》选自《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 4.《星星变奏曲》作者___________,_______派诗人代表人物。 5.《蝈蝈与蛐蛐》选自《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国________主义诗人。 6.《夜》选自《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别]诗人。 7.《敬业与乐业》选自《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又号___________, 中国近代_________派代表人物,与___________一起领导了著名的“___________”,著作编为《___________》 。 8.《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国作家,代表作《_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等。伏尔泰,____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9.《傅雷家书》作者___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家,翻译作品_________部。 10.《给女儿的信》选自《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别]___________家、_________ 家,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1.《故乡》选自《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 12.《孤独之旅》选自《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 13.《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国____________主义作家___________, 与 _______ 国的 ___________ 、 ________ 国的 ___________ 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著有长篇小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篇小说《__________》等。 14.《心声》作者__________。 15.《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实业家。 16.《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___________,美籍华裔________家,曾获__________奖。 17.“四书”指《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_____代开始规定为封建社会科举取 士的初级必读书。 18.《谈读书》作者__________,______国哲学家、作家,著有《_________》 《__________》等,马克思称他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不求甚解》选自《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即________的笔名,当代作家。 20.《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 21. 《智取生辰纲》选自《 ____________ 》 ,是一部以 ________ 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人。 22.《杨修之死》选自《 ____________》 ,是我国第一部长篇 _________体小说,作者 __________,名_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小说家。 23.《范进中举》选自《____________》 ,是我国______代一部长篇_________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 分子和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__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 24.《香菱学诗》选自《___________》 ,该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顶峰之作,以__________、__________的爱情悲 剧为线索,描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历史现实。作者 __________,名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 25.《陈涉世家》选自《____________》 ,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体通史,共__________篇,分为《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___ 》五部分,鲁迅称它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 26.《唐雎不辱使命》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____________》,是_________末年_________根据战国史书编 辑而成的,共________篇,是一部___________体史书。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常识新人教版

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兰台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常识新人教 版 5.《孔乙己》:选自《呐喊》。鲁迅:见七年级上21课《风筝》【文体常识】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小说的情节结构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文题理解】文章以小说的主人公的名字为题,预示着将围绕这个人物展开情节,并靠人物来揭示主题。而这个怪怪的名字也对应了人物性格,同时也给文章奠定了讽刺的基调。中心内容: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已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场景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6. 《蒲柳人家》:作者:刘绍棠,当代作家。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文题理解】蒲柳人家本指用蒲草和柳树枝搭起房屋的人家,这里代指普通贫苦农家。中心内容:本文主要表现了一丈青大娘的豪爽、泼辣、爱打抱不平,以及何大学问的侠肝义胆,似一幅生动的风俗画,展现了人们崇高的品格。 7.《变色龙》:作者:契诃夫,俄国作家,代表作: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文题理解】作者把小说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比作变色龙,说明他是一个善于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反复无常、不知羞耻的沙皇的忠实走狗。中心内容: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8.《热爱生命》:选自《热爱生命》。作者:杰克?伦敦,美国小说家。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 【文题理解】只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再困窘的环境也能重生。 【中心内容】本文通过描写一位淘金者在与同样病弱的野狼的较量中,最终咬死了狼,吮吸了狼血的故事,成功地刻画了坚忍顽强、不惧艰难险阻的“这个人”的形象,并启示人们:人活着就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 13.《威尼斯商人》:选自《威尼斯商人》。作者: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诗人,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喜剧天才”。代表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又叫《王子复仇记》)《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