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复习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近年中考真题《鱼我所欲也》13套

近年中考真题《鱼我所欲也》13套

近年中考真题《鱼我所欲也》13套附答案第1套:2023威海阅读下列语段,完成8~12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告子上》【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

——《论语·里仁》【注释】①恶(wū)乎:怎样。

②造次:急促、仓猝。

③颠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①舍生而取义者也②其人舍然大喜B.①故患有所不辟也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②上使外将兵D.①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A.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②为是其智弗若与C.①乡为身死而不受②为人谋而不忠乎D.①不以其道得之②策之不以其道10.与【甲】文中“鱼,我所欲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2分)A.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D.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鱼我所欲也》练习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练习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1)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者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孟子》是记录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3)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1、故患有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激与同“欤”,语气词,吗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原来,从前1、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子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这,这样今义:对;正确3、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古代的量器今义:指用于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古义:益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4、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停止,放弃今义:已经5、行道之人弗受古义:过路的饥民今义:在路上走的人6、则凡可以得生者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表许可;能够7、故患有所不辟也古义:祸患,灾难今义:忧虑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2、蹴尔而与之用脚踢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1、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看来2、为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了接受由是则可以辟患者而有不为也做3、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得道多助施行4、加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弗敢加也虚报而山不加增增加5、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吗呼尔而与之给予6、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7、则得之则生就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1、鱼我所欲也(想要,喜欢)2、二者不可得兼(同时获得)3、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4、死亦我所恶(厌恶)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果,假使)6、非独贤者(不单,不仅)7、贤者能勿丧耳(不丧失)8、一箪食(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9、呼尔而与之(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10、乞人不屑也(不愿意接受)11、万钟与我何加焉(丰厚的俸禄)(有什么益处)12、妻妾之奉(侍奉)13、失其本心(本来的思想)(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习题及答案鱼我所欲也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甚于死者”就是不正义的事业不义。

2、选段中说“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还说过几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能很好地论证“贤者”不失其“本心”。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请用十个字以内概括这句话的意思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4、本文以“鱼”比喻“生命”以“熊掌”比喻“大义”从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5、“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在本段中孟子以饮食作比并假定了得到饮食可保生命与得到饮食将失去人格尊严。

两种不可调和的情况。

6、《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7、“此之谓失其本心。

”该句中的“此”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二、理解性默写1、能够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3、能够表明义胜于生命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能够表明君子应具有的美德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0、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共10篇)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共10篇)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共10篇)鱼我所欲也练习题(一):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集及答案并带有详解要准确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注释1. 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2. 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3.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4.患:祸患,灾难.5. 辟:同“避”,躲避.6.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7.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在这里指代办法.8.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9.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10. 非独:不单,不仅.11. 勿丧:不丢掉.12. 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13. 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14. 蹴cù:用脚踢.15.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16.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种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高位的俸禄.钟,古代的量器,六斛四升为一钟.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翻译成如果.辩,同“辨”,辨别.17. 何加:(有)什么益处.18.奉:侍奉.19.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21. 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从前.22. 已:放弃,停止.23. 本心:天性,天良.24.是故:所以25.能:保持26舍生而取义者也:而,表并列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什么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坚持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如果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走投无路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万钟俸禄);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万钟俸禄);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万钟俸禄).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良.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二、问题研究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前面已讲过,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其实,仅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还是比较恰切的.练习说明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讨论一下.此题意在让学生注意本文的结构与思路,从而大致理解本文主旨.参见“课文研讨”中之“问题研究”.不过若有的学生坚持认为是“舍生而取义”,并能说出一定的理由,也没必要坚持让他放弃自己的意见.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此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1.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与,给.2.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而,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3.于,介词.表示比较.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4.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是,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三、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此题意在让学生留心《孟子》文章之美,对《孟子》散文艺术特色有粗浅的体会.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即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教学建议一、孟子的文章语言自然流畅,善用排比句式,节奏感强,富有气势,适合朗读、背诵.可以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字词句后,让学生自己大致疏通文意并熟读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后,列出结构提纲,再背诵全文.二、对于文中的重要概念,如“义”“本心”等,既要基本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也要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主要采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切忌只停留在概念上、书本中.一、通假字1.辟:“避”,躲避2.辩:“辨”,辨别3.得:“德”,感激4.与:“欤”,吗5.乡:“向”,从前二、一词多义1.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欤”语气词,“吗”蹴尔而与之:给予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2.而①修饰:蹴尔而与之呼尔而与之笑而应曰杂然而前陈者②顺接: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练习题(二): 求《鱼我所欲也》的习题鱼我所欲也基础练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箪_______ 羹_______ 蹴_______ 屑_______2.写出下列加粗字的不同含义.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1)故不为苟得也(2)所患有所不辟也.(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4)贤者能勿丧也.(5)蹴尔而与之(6)万钟于我何加焉.(7)乡为身死而不受(8)此之谓失其本心.4.翻译下列句子.(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默写填空.(1)鱼,________,熊掌,________;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2)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乞人不屑也.(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综合练习6.这篇文章以“鱼”和“熊掌”比喻,想要论述的是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于这一问题,孟子的观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哪句话可概括全篇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的千古名句是哪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从文中得到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12.课文中运用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句式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试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搜集你以前学过的这样的句子.13.你过去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哪一次对你影响最大,从中你总结出了什么经验教训.参考答案1.dān、gēng、cù、xiè2.(1)通“欤”,语气词,给.(2)连词表顺承;但是.(3)比;对.(4)这样的;这.3.略4.(1)生,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能同时拥有,为了坚持正义而放弃生命.(2)并不是只有贤能的人有这种相法,人人都会有,贤能的人不遗失罢了.(3)吆喝着给他吃,走路的人也不接受.用脚践踏了给他吃,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4)从前宁可死了也不接受,现在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而去做了.5.略 6.人生在关键时候应如何做出选择.7.不能失其本心.8.“乡为身死而不受……失其本心” 9.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10.生,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11.略 12.略 13.略鱼我所欲也练习题(三): 鱼我所欲也习题的答案啊,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论证和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①道理举例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②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四):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鱼我所欲也》中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过零丁洋》中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它们共同的追求是什么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共同的追求《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而取义《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鱼我所欲也练习题(五): 鱼我所欲也练习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则凡可以辟(通”避”,下同)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问题:1.文中的四组反义词是2.四书五经是指什么3.请你举出两个”舍生取义”的典型事例.4.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人生的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5.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提示:孟子所说的“义”有其特定的阶级标准,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这一道德范畴经过人们的充实与阐发,已经超过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谁能帮我回答啊谁先答且答得好优先选取,如果后面有答得更好的,就选后面的作为最佳答案【鱼我所欲也练习题】近义词是:生和死;取和舍;欲和恶;苟得和不辟四书是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是 :《诗》《书》《礼》《春秋》《易经》”舍生取义”的典型事例:1>维新运动中的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舍生取义.并留下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两胆照昆仑".2>抗日战中的刘胡兰,她的故事不用多说,大家都清楚.一句"怕死就不当共产党"是多么豪迈.我对”舍生取义的理解就司马迁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对于亚圣所说的"义"字,我个人认为,在他所处的战国时代,是一种节操,也是一种狭隘的思想,比如忠君思想,像后来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中,“义”字贯穿始终,遵刘贬曹,桃源结义的兄弟义气,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忠义等等.知识有限,只能帮助这么多,建议你以后要加强阅读.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六): 鱼我所欲也的练习题,.直接切入正题,别废话哈1.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人生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2.《札记檀弓》中说:“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其中“不食嗟来之食”与文中哪句话意思相同1、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人活得应该有尊严,有起码的道德底线,人不应因为追求某些利益而出卖自己的人格,不能为利而失大义.人生道路上,人应识大体、明大理,有些选择其实是没有选择,那就是始终能把握做人的根本.2、其中“不食嗟来之食”与文中“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意思相同.愿对你有所帮助!鱼我所欲也练习题(七):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1.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2.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你能想出与本文观点一致的两句诗,以及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吗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其事迹.第一题: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第二题:舍生取义诗句: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2)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3)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鱼我所欲也练习题】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八):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一道作者提出“鱼和熊掌”与“一箪食”“一豆羹”的用意分别为什么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很自然地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以不食“一箪食,一豆羹”为事实,从正面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同时作为下文对比论证(“乡”与“今”的对比)的正例出现.鱼我所欲也练习题(九): 鱼我所欲也习题的答案啊,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论证和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①道理举例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②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十): 鱼我所欲也习题求解!1.为什么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为什么有灾祸不能躲避2.“贤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什么1.为什么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为什么有的灾祸不能躲避答:因为苟且偷生的事往往违背道义,如果背弃信义去做,就会为人所唾弃. 因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2 “贤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什么答:能否固守道义.贤者能坚持操守,勿丧失.。

第9课《鱼我所欲也》-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原卷版+解析版)

第9课《鱼我所欲也》-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原卷版+解析版)

第9课《鱼我所欲也》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A.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踩踏)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C.立/天下之正位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的散文善用排比和对偶。

本文第二段大量使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充满节奏感,且富有文采和气势。

B.本文阐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

孟子认为,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本文第一段论证思路清晰。

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反面论述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再正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

D.“本心”指人的羞恶之心。

作者用一般人和乞丐都不能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并对失去本心接受“万钟”的行为进行了嘲讽和批判。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人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证正题做好了铺垫。

B.文中能够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C.作者以浅显的类比、严谨的说理,阐述了“生”与“义”的关系,指出“道义”不是高于“生命”。

7.按要求默写填空。

(1)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一直保持这种心的句子是“,,”。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九下第9课《鱼我所欲也》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九下第9课《鱼我所欲也》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九下第9课《鱼我所欲也》1.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1. 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死亦我所恶恶:讨厌,憎恨B. 蹴尔而与之蹴:轻轻地C. 妻妾之奉奉:侍奉 D. 是亦不可以己乎己:停止,放弃【小题2】1.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 故患有所不辟也B. 二者不可得兼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 乡为身死而不受【小题3】1.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 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 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 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孟子(前372-前289)[答案]【小题1】B【小题2】B【小题3】B[解析]【小题1】B.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蹴尔而与之”中的“蹴”:用脚踢。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练习及答案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关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C.此之谓/失其本心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乡为身死而不受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D2.C3.B4.(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同,意思为:(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意思为:(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意思为:。

同,意思为:(4)乡.为身死而不受同,意思为:2.古今异义(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今义:动词,表示答应的词(2)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今义:增加;增长3其他重点实词(1)生,亦我所欲.也欲:(2)故.不为苟得..也故:苟得:(3)死亦我所恶.恶:(4)故患.有所不辟也患:(5)贤者能勿丧.耳丧:(6)蹴.尔而与之蹴:(7)乞人不屑..焉何加:..也不屑:(8)万钟于我何加(9)是亦不可以已.乎已:(10)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4.一词多义(1)得①二者不可得.兼②未有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2)奉①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③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二、文言虚词1.之①呼尔而与之.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为①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②今为.官室之.美为之3.于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②万钟于.我何加焉4.而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②蹴尔而.与之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5.则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②得之则.生,弗得则死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三、翻译句子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四、问题探究1.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2.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3你怎样理解“义”?请选取两位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人物,简单叙述其事迹。

五、理解性默写1在极端情况下,面对“生”和“义”应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孟子提出了他的主张:;。

,。

2孟子认为人不肯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原因的句子是:,。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9 鱼我所欲也 课时练习(含答案 解析)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9 鱼我所欲也 课时练习(含答案 解析)

鱼我所欲也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下列对《鱼我所欲也》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B. 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 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 文中的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2.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一箪食(dān)苟得(gǒu)B. 一豆羹(gēng)不屑(xiè)C. 弗得(fú)蹴尔而与之(cù)D. 勿丧(wù)死亦我所恶(è)3.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蹴尔而与之(一起)B.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

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C.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D.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4.下列句子中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 一箪食,一豆羹B.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C.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D.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所欲有甚于/生者B.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C.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 是/亦不可以已乎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 故患有所不辟也C.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D.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下列各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典型例题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3.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该句中的“此“指什么?5. “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舍生取义,为全文中心论点。

文章用“鱼”“熊掌”等比喻提出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述。

结论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厌恶的东西。

2.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4.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5.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二、模拟试题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后面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答案)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答案)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答案)一、填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或占有),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所以)不为.(做)苟得..(苟且偷生)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祸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如使..(假如,假使)人之所欲.(想要)莫甚于..(比… …更重要)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不仅)贤者有是.(这个,这样)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不丢掉)耳。

一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筐)食,一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吆喝着)而与.(给)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用脚踢)尔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与之,乞人不屑..(高位厚禄)..也(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

万钟则不辩.(同“辨”,辨别)礼义而受之,万钟于.(对)我何加..(有什么好处)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同“德”,感激)我与.(同“欤”,语气助词)?乡.(同“向”,从前)为.(为了)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这样看来)亦不可以已.(停止,放弃)乎?此之谓.(叫)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一、一词多义:1.与⑴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⑵呼尔而与之(给)2.而⑴蹴尔而与之(表修饰)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⑶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3.于⑴所欲有甚于生者(比)⑵万钟于我何加焉(对)4.是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个,这样)⑵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看来)5.得⑴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6.为⑴乡为身死而不受(wèi为了)⑵今为宫室之美为.之(wéi做,接受)⑶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wéi做,接受)二、通假字1.“辟”通“避”,躲避。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复习题与答案(45题)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复习题与答案(45题)

【原文展示】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复习题与答案】1、此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是什么?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3、什么是“义”呢?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

”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

4、孟子是怎样提出和政论他的主张的?把生命比做鱼,把义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5、为什么用比喻形式说理,而不直接提出来?这样说理形象通俗,易于接受。

6、第一段分几层论述?分别从哪个角度论述?三层:第一层:“鱼,我所欲也一一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比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第二层:“生亦我所欲一一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用生与死进行对比论证为什么要“舍生取义”。

(指出人间有比生更宝贵的东西,就是义,也有比死更可怕的东西,就是不义。

)第三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习题及答案《鱼我所欲也》浏览题一、对联:① 君子为义献身;有远大理想的人忘了生为仁者② 发展生命和公义,为公义牺牲生命;好运和邪恶并存,追求好运和避免邪恶。

③ 明智的人是明智的选择;可以放弃和抛弃方成为一个智者④ 放弃正义和得失自然;杀戮产生仁爱和道德⑤ 无论如何为了生存;我们怎么能坚持正义⑥ 为了死亡而放弃生命;取义为仁⑦ 放弃正义,获取利润,损失资本;杀仁见德2。

填空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请用十个字以内概括这句话的意思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5.句子“一块食物,一块豆汤,如果你得到它,你会活着,如果你得到它,你会死”在结构中起着连接作用。

6、《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7.“这是他失去了最初的心。

”这句话中的“这”是“为了宫殿的美丽,为了妻妾的崇拜,为了穷人得到我”。

8.“从对到错”的直接原因是生命是我想要的,“死亡是我讨厌的”。

3、理解听写1、能够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文章中能说明“失去初衷”原因的句子是:为了宫殿的美丽而接受它;为妻妾服务和接受;为认识我的穷人做这件事3、能够表明义胜于生命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能体现绅士应有美德的句子是:生命,我想要的,正义,我想要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活就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

我们不能两者兼得。

它也是一个放弃生命,追求正义的人。

6、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孟子认为,失去原初心的行为是:万忠接受了它,却没有为礼义争论(为了宫殿的美丽;为了对妻妾的崇拜;为了认识我的穷人)。

(完整版)《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一、基础知识1、本文出自,作者,时期鲁国人,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

“四书”:。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所恶()一箪食()一豆羹()蹴()苟得()不屑()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⑴乡为生死而不受。

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⑶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⑷故患有所不辟也。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⑴二者不可得兼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⑶此之谓失其本心⑷贤者能勿丧耳⑸故患有所不辟也⑹呼尔而与之⑺蹴尔而与之⑻万钟于我何加焉⑼故不为苟得也⑽是亦不可以已乎⑾乞人不屑也⑿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⒀妻妾之奉⒁非独贤者有是心也5、解释下列多义词:⑴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蹴尔而与之⑵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⑶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⑷而: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7、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舍鱼而取熊掌也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C、乡为身死而不受D、呼尔而与之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和()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9、选出与成语“得过且过”中“得”意义相同的句子()A、故不为苟得也B、所识穷乏者得我欤C、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⑶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⑷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⑸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二、理解课文1、填空: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中的“是心”是指什么?“此之谓失其本心。

”中的“此”指什么?⑶“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8、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10、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11、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孟子通过什么比喻来说明人之本性?A. 鱼B. 熊掌C. 仁义D. 礼乐2. 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能成为仁义之士,是因为:A. 社会环境的影响B. 教育的作用C. 人性本善D. 天命所归二、填空题3. “鱼,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____,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_________者也。

”(答案:熊掌,生,熊掌)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这句话说明了:(答案: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持不失。

)三、简答题5.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是如何论述“舍生而取义”的?四、论述题6. 请结合《鱼我所欲也》的内容,谈谈你对孟子“人性本善”观点的理解。

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B. 熊掌2. 答案:C. 人性本善二、填空题3. 答案:熊掌,生,熊掌4. 答案: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持不失。

三、简答题5. 答案:孟子通过比喻说明,鱼和熊掌都是人们所喜爱的,但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人们会选择熊掌,因为熊掌的价值高于鱼。

同样,生命和正义都是人们所追求的,但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孟子认为真正的仁人志士会选择正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体现了孟子“舍生而取义”的高尚情操。

四、论述题6. 答案: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这是人的本性。

孟子通过比喻和论证,强调了人之初性本善,但随着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人们可能会丧失这种本性。

孟子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恢复和保持人的本性,以达到仁义的境界。

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练习题和答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鱼我所欲也》的主要内容和孟子的哲学思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内容预览:4 鱼我所欲也?孟子?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那么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那么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由是那么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 ,一豆羹 ,得之那么生 ,弗得那么死。

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万钟那么不辨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练习检测:一、解释以下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③贤者能勿丧耳④此之谓失其本心⑤故患有所不辟也⑥乡为身死而不受⑦是亦不可以已乎⑧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

⑨舍鱼而取熊掌⑩死亦我所恶⑾所欲有甚于生者⑿二者不可得兼⒀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⒁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⒂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⒃妾之奉二、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那么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②一箪食 ,一豆羹 ,得之那么生 ,弗得那么死。

③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⑤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⑥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⑦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⑧乡为身死而有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三、选择题1. 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B. 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D. 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2.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故患有所不辟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复习练习及答案
知识梳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
..也苟得:
(2)死亦我所恶.恶:
(3)故患
..有所不辟也故:患:
(4)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5)贤者能勿丧.耳丧:
(6)蹴.尔而与之蹴:
(7)万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
(8)乞人不屑
..也不屑:
(9)万钟于我何加
..焉何加:
(10)妻妾之奉.奉:
(11)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3.内容理解。

(1)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2)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精题演练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妻妾之奉.奉:
(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5.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舍生而.取义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皆以美于.徐公
C.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D.为.宫室之美不足为.外人道也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并加以简要阐述。

(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对比阅读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曾子①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③,复
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④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
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⑤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选自刘向《说苑·立节》)
【注】①曾子:名参,孔子弟子,以孝著称。

②致邑:送给他封地。

③反:同“返”。

④奚:疑问代词,为什么。

⑤纵:即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道⎩⎪⎨⎪⎧行道.之人弗受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B .与⎩⎪⎨⎪⎧蹴尔而与.之微斯人,吾谁与.
归(《岳阳楼记》) C .美⎩⎪⎨⎪⎧为宫室之美.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D .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
其林(《桃花源记》) 2.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简要分析语段(一)的论证思路。

(3分)
4.语段(二)中曾子的言行印证了语段(一)的哪句话?你从两个语段中悟到了怎样的为人处世准则?(3分)
《鱼我所欲也》复习练习答案
知识梳理
(1)故不为苟得
..也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死亦我所恶.恶:讨厌,憎恨
(3)故患
..有所不辟也故:所以,因此患:祸患,灾难
(4)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
(5)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6)蹴.尔而与之蹴:踩踏
(7)万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优厚的俸禄
(8)乞人不屑
..也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9)万钟于我何加
..焉何加:有什么益处
(10)妻妾之奉.奉:侍奉
(11)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本性。

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肯接受。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4)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3.内容理解。

(1)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2)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

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则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精题演练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妻妾之奉.奉:侍奉
(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
5.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舍生而.取义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皆以美于.徐公
C.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D.为.宫室之美不足为.外人道也
【解析】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B.介词,比;C.结构助词,的/代词,他;D.为了/向。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7.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并加以简要阐述。

(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示例】南宋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敌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

他这种高尚的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或举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例子)
对比阅读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曾子①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③,复
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④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
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⑤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选自刘向《说苑·立节》)
【注】①曾子:名参,孔子弟子,以孝著称。

②致邑:送给他封地。

③反:同“返”。

④奚:疑问代词,为什么。

⑤纵:即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 .道⎩⎪⎨⎪⎧行道.之人弗受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B .与⎩⎪⎨⎪⎧蹴尔而与.之微斯人,吾谁与.
归(《岳阳楼记》) C .美⎩⎪⎨⎪⎧为宫室之美.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D .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
其林(《桃花源记》) 2.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3.简要分析语段(一)的论证思路。

(3分)
先从正面举例,再从反面举例,在正反对比中论证“勿失本心”的观点。

4.语段(二)中曾子的言行印证了语段(一)的哪句话?你从两个语段中悟到了怎样的为人处世准则?(3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示例: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

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