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高考——河流与湖泊专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河流与湖泊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可鲁克湖和托素湖(图甲)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地区,被称为“情人湖”,它们一大一小,靠一条小小的淡水河紧紧相连。这两个湖泊虽然相距较近,有着相同的生态环境和变迁历史(图乙),但湖水性质却迥然不同。

(1)指出巴音河的流向及其该河的流域类型。(2分)

(2)结合图示信息,描述莲湖演变为可鲁克湖和托素湖的形成过程。(4分)

(3)说明托素湖成为咸水湖的主要原因。(3分)

(4)有专家认为,随时间推移可鲁克湖很有可能变成咸水湖,请你为该专家提供合理的解释。(3分)

解析:(1)流向:自东南向西北。流域类型:内流区。

(2)阶段一至阶段二:莲湖中部地下岩浆开始侵入。阶段二至阶段三:湖底中部岩浆侵入规模加大,乃至喷出,导致湖床抬升(包括喷发物堆积),莲湖最终一分为二形成可鲁克湖和托素湖。(3)托素湖(地处盆地)为内流湖,可鲁克湖水中的盐分可通过相连的淡水河排入其中,随着湖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而成咸水湖。

(4)(全球变暖背景下)流域内降水减少而蒸发加剧;两湖之间的地壳继续抬升,可鲁克湖水无法通过河流向外排泄。流域内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增多。

呼伦湖是我国第五大湖泊,属于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水系,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素有“草原明珠”的美誉。湖水补充来源除湖面直接接受大气外,主要依靠地下水的补给和地表径流。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为其主要补给河流。湖泊东北部的新开河长25千米,流向受呼伦湖和海拉尔河水变化的制约,顺逆不定,是呼伦湖的吞吐河流。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呼伦湖已经呈现富营养化状况。

(1)新开河吞吐受图中其他河流流量影响较大,据此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4分)

(2)推断在新开河以吐为主的年份呼伦湖盐度变化并说明理由。(3分)

(3)2013—2015年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径流量增加,但呼伦湖水位涨幅不大,分析其原因。(3分)

(4)说明近年来入湖营养盐类的主要来源。(3分)

解析:(1)新开河吞: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流量较大,海拉尔河流量较小。新开河吐: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流量较小,海拉尔河流量较大。

(2)盐度上升。该区域气候较干旱,湖水蒸发旺盛;此湖泊成为内流湖,入湖径流带来的盐类物质不断积累,盐度上升。

(3)呼伦湖面积广大;流域内草原广布,调节径流;新开河为吞吐型河流,对呼伦湖水位有调节作用。

(4)呼伦湖流域以畜牧业为主,牲畜粪便随径流入湖;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流入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草原退化,使更多营养盐类随径流和风进入湖区。

材料一:伊塞克湖属于内陆湖,湖面平均海拔约1608米,面积约6200多平方千米,是世界最深的高山大湖,湖水清澈澄碧,终年不冻。该湖东西两岸年降水量差异较大,东岸地区常年积雪。材料二:在伊塞克湖的沿岸地区,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重要产棉区和畜牧区。随着灌溉技术的提高,灌溉用水量明显减少。湖中有20多种鱼类,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该湖已成为候鸟迁徙、过冬和繁殖之地。

材料三:左图为伊塞克湖地理位置示意图。右图为1990—2015年湖泊面积变化曲线。

(1)简述伊塞克湖“清澈澄碧,终年不冻”特点的成因。(4分)

(2)分析伊塞克湖入湖径流东多西少的自然原因。(6分)

(3)推测伊塞克湖1998年以来湖泊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2分)

(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伊塞克湖开发利用的价值。(3分)

解析:(1)入湖径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泥沙含量少;湖水处于静水环境,泥沙大量淤积;北部山脉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冬季水温较高;湖水盐度较高,不易结冰;湖泊深度和容积较大,不易结冰。

(2)盛行西风经过湖面后,暖湿气流受山地阻挡抬升,水汽凝结在湖泊东岸形成丰富的降水(雪);东岸海拔高,气温低,有常年积雪,补给水源充足;东岸河流发育较多,入湖径流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水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增多,入湖径流增大;灌溉技术提高,灌溉用水减少,入湖径流增多。

(4)生态价值: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经济价值:湖内可通航;提供丰富的渔业资源;旅游观光;科研价值:为地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材料一:左图为阿姆河流域水系示意图。阿姆河是中亚水量最大的内陆河,发源于阿富汗与克什米尔地区交界处兴都库什山脉北坡海拔约4900m的维略夫斯基冰川,干流流向西北,最后汇入咸海。阿姆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来自雪水、冰川融水、雨水补给对河流径流的作用不大。该河流含沙量在中亚河流中居于前列,挟带到咸海里的泥沙大约为中游附近输沙量的11%。阿姆河流域修建了许多水渠,在一些支流上还修建了一系列的季节性调节水库。下图中的乙、丙两处是河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材料二:右图为阿姆河从下游到上游地区的气候要素资料图。

(1)阿姆河流域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是多峰式的,汛期从3月到10月,持续时间长。结合材料,从气候、河流补给类型和地势方面分析阿姆河汛期长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比较材料一图中阿姆河甲、丙两处水文站测得的该河水文特征(流量、季节变化、含沙量等)的差异。(6分)

(3)结合该地自然环境特点,就地区农业发展优势、劣势和问题,提出该流域发展种植业的合理措施。(3分)

解析:(1)阿姆河流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气候,该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每年3、4月份从下游到中游,由低处到高处的冰雪融水依次融化,形成较长的春汛;每年6—10月,上游高大的山脉高原地区冰雪融水补给和迎风坡以降水为主的补给,形成夏秋汛。

(2)从甲处到丙处,主要为季节性支流,枯水期季节性河流无水汇入,汛期季节性河流汇入径流,所以丙处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更大;从甲处到丙处,由于干流沿途的蒸发、下渗和工农业用水的消耗,所以丙处河流流量较小;从甲处到丙处,落差越来越小,泥沙沉积于河床,丙处河流含沙量较小。

(3)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优势发展长绒棉、葡萄等特色农业;干旱地区要有灌有排,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降水少且季节变化大,修建水渠、水库等水利工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预防旱涝灾害;植树种草,防止风沙和土地沙化;针对该地区严重缺水,可发展喷灌、滴灌以及以耐旱农作物为主的节水农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