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的前世今生

合集下载

小农经济的演变与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

小农经济的演变与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

小农经济的演变与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小农经济一直是主要的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主要是靠家庭生产和互助合作维持生活。

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小农经济不断发生变化,进而引起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

第一阶段: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古以来,中国的农村地区一直以小农经济为主导。

在这一阶段,农民主要依靠自给自足的方式生产和生活。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他们通过耕种、养殖或手工业等方式自给自足。

农民经营的规模较小,在农村社会中地位相对平等。

第二阶段:农村经济互助合作的出现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有限性,小农经济逐渐面临着发展的限制。

为了满足生产需求,农民开始形成经济互助组织,如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这些组织通过集体经济的方式,共同投资、合作生产和分配收益。

农村社会结构开始出现阶层,富农和贫农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

第三阶段:集体主义的农村经济体制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

在集体农场、人民公社的组织下,农民的土地被集体所有,农业生产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管理。

这一阶段农村社会结构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固化,农场的管理者、技术员等地位较高,而农民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第四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农村经济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推行。

这一制度鼓励农民个体经济的发展,农民可以自主选择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

农村社会结构开始逐渐解冻,农村企业家的出现带动了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

第五阶段: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缩小,农村经济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除了传统农业生产,农民开始涉足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业科技等领域。

同时,城市居民也开始涌入农村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等。

农村社会结构变得多元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为小农经济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

小农经济的演变与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是不可分割的。

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生产与生活(1)

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生产与生活(1)

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生产与生活(1)论文报告题目一:小农经济的定义与产生背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农业生产的规模逐渐加大,同时贸易也日益发展。

但是在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早期,小农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

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家庭自给自足、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低水平的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

小农经济的产生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科技水平低下、生产组织方式落后、资源配置不平衡等背景。

题目二: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手工劳动生产方式,农民自给自足,且很少有剩余。

同时,小农经济的生产组织方式比较分散、松散,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

题目三:小农经济的生活方式小农经济的生活方式主要是自给自足,不依赖外界,包括粮食、衣服、住所等生计必需品都由家庭自行生产。

同时,因为小农经济的技术水平较低,虽然生活质量低于现代社会,但在当时是正常的生活水平。

题目四:小农经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中国农村的主导地位,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生产方式导致了土地私有制的形成,这是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基础。

同时,小农经济形成的社会关系也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例如儒家思想认为家族制是社会的基石,在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这一思想有所体现。

题目五:小农经济的现代转型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小农经济逐渐出现转型。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逐步走向市场化,农业生产也从小规模个体经济转向大规模企业化的现代农业生产。

同时,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带动了农村生活方式的变革,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案例分析案例一:红色小农经济在中国革命时期,毛泽东曾提出红色小农经济时期的思想,即将由小农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小农经济的积极性,建立起一种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同时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模式。

案例二:广东潮汕小农经济潮汕地区因为地处海边,从古至今一直是一种独特的小农经济。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内容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内容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内容在华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小农经济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你要知道,这地方啊,原本就是以耕种为生的。

小时候我常听爷爷奶奶唠叨,说咱们这一带的土地好,养活一大家子人不成问题。

那时候,村里每家每户都是种地的,几亩薄田,靠天吃饭,大家伙辛辛苦苦地耕作,也没想过别的事儿。

你想啊,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一出来,几乎就得拿起锄头开工,天一黑,又得收工回家。

生活简单,却也平静。

那时候,农民的日子是跟土地紧紧相连的。

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每一锄下去,都是对未来的希望。

田里种的是什么?小麦、玉米、大豆这些,都是靠自己辛苦劳作换来的。

说实话,那个时候的农民挺纯粹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心里有股劲儿,总觉得种地就是最靠谱的活。

你要是问他们啥时候能大富大贵?估计他们根本就没这想法。

生活就是一块儿地,一家人,一台锄头,日子过得也就安稳了。

不过,这种“安稳”日子啊,没维持多久。

你要知道,社会总是会变的,科技一进步,交通一发达,农民的日子也就不同了。

那时候,国家开始提倡改革开放,土地不再是唯一的“饭碗”。

农村的年轻人,纷纷跑到城市打工了,城里的工厂开张了,收入越来越高,大家的眼界也开阔了。

你想啊,原本种个地就能过上日子,可是突然有了城市的诱惑,大家开始对那种“铁饭碗”不感兴趣了。

农村的人口流失得可厉害,很多年轻力壮的劳动力都跑去了大城市,结果农村留的,基本上就是一些老人和孩子。

可是,想法归想法,现实还得面对。

你要是真想种地赚大钱,光靠那点老本儿可不行。

说句实话,现在的农业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安稳”的模样了。

老百姓在地里呕心沥血,种出的粮食,也未必能让自己富裕起来。

你想,物价上涨,土地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少,种田要比以前困难得多。

而且有些年轻人虽然跑去城市,但也不一定都过得好,忙活一整天,收入还不一定比老家种地赚得多。

现在很多人说,农村的经济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曾经大家都是一块地一头牛,一家人一条心;而现在,农业不再单纯是“耕耘得地,收获得粮”那么简单了。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

第三组:小农经济的地位?
《 天 仙 配 》 欣 赏
第一组:什么是小农经济?它有哪些特点?
含义:
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是分 散的,且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 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并 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 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 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 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 就产生了。
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 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 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 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 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 会的动荡。
第三组:
小农经济发展的地位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 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 的经济基础。 它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 步;但是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 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
1、小农经济的特征: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个体、分散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
小农经济的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形成条件: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4、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地位和影响
曹魏
唐朝
筒车 高转筒车
宋朝 明清
筒车
高转筒车
筒车复原图
翻 车 复 原 图
现 代 筒 车

小农经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小农经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小农经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与城市的巨大差距,一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

小农经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与现代化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一、小农经济的定义小农经济是指以生产个体农户为主体的、由其自己生产、管理、运营的、独立的经济组织,以家庭自给自足和市场为主要出路,主要依靠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生产发展而成的经济体系。

二、小农经济的历史背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农村经济开始发生变化。

1980年代,由于政策导向问题,农村集体经济企业、农村小型企业迅速兴起,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以家庭作为经济实体开始大量涌现,成为新兴力量,形成了小农经济。

三、小农经济的现状中国的小农经济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总体上仍较落后。

目前,小农经济仍是中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发展水平分布不均。

在发达地区,小农经济发展较为成熟,技术水平较高,产出精品、特色农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落后地区,小农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生产生活相对贫困、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瓶颈,发展缓慢。

四、小农经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1.转移农村劳动力小农经济的发展能够提高农民收入,并为城市提供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失业的问题,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2.促进农业现代化小农经济注重精细化、市场化的管理模式,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机械化种植、有机化、绿色化的生产方式,推动了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

3.维护农村稳定小农经济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过程,增加了农村就业机会,改善了农民生活,起到了维护农村稳定的作用。

4.推动新型城镇化小农经济发展,有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由于其包容性和参与性较强,城乡融合发展也更加顺畅,促进城镇化进程。

五、小农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1.农业科技的发展。

农业科技的发展是小农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提升小农经济的科技含量,推动小农经济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小农经济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2).

小农经济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2).

小农经济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2)四西周小农独立经济的存在我们在上文已论证了中国小农经济起源于黄帝尧舜时代,夏商小农经济的史迹灼然可见;那么,西周时代存在小农经济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学术界不少同仁否认西周的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因此,对这个问题仍然需要进行讨论。

关于西周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诗经》的农事诗有较多的反映。

一些学者根据其中“十千维耦”(《周颂·噫嘻》)和“千耦其耘”(《周颂·载芟》)的记载,认为这是一种大规模的奴隶劳动,说明农民并非独立的生产者。

正如许多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诗经》中的农事诗主要描写农民在贵族领主“公田”上服役的情况,其描写的劳动场面较大是不足为奇的。

但是所谓“十千维耦”、“千耦其耘”,并非象有些学者想象的那样,是一次出动两万农夫的大兵团作战式的集体劳动;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这既无必要亦无可能。

徐中舒先生曾经指出,《噫嘻》中的“十千”并非指一万个农夫,而是是指面积为十个“千亩”的公田(西周公田以千亩为单位,周王室的公田有十个千亩之大),而《载芟》中的“千耦”则是指一千个农夫在耦耕。

按“什一而藉”的比例,十个千亩正好需要一千农户来助耕。

[1] 这个解释是相当合理的。

为了便于监督,农民在公田的服役无论时间和人员确是相对集中的,于是有《诗经》中描写的那种场面。

但我们不能机械地认为“千耦其耘”刚好是一千个农夫同上一块地,因为这是诗的语言,实际上可能是“千夫”轮流服役;即使在相对集中服役时,也不是“大呼隆”地干活,而是分开配对儿协作的,即所谓“耦耕”。

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耦耕”。

耦耕本身并不要求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不能把耦耕等同于大规模的集体劳动。

从技术上讲,耦耕是以两人为一组的简单劳动协作,其原始形式是两人各执一耜并排挖沟起垄,《考工记·匠人》云:“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甽。

”郑注:“古者耜一金,两人併发之。

其垄中曰甽,甽土曰伐,伐之言发也。

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

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

春秋 时期
鲁国:初税亩
战国 时期
从法律上确立起土地 私有制
秦国商鞅变法等 “除井田,民得买卖” “依军功行田宅”
土地归谁所有?
国家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如均田制和屯田制 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体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农民占有少量土地,男耕女 织,自给自足
宫廷设置官员管理,收入供 君主私人支配
君主土地所有制
2.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3.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关系到封建政权的长治久安。
4.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封建
社会繁荣的重要经济基础,是古代封建社会一切文明成
就的基础
特点
以家庭 为单位 的个体 小生产
局限性
分散性
封闭性 落后性
1、分工简单,生产 规模狭小,很难扩大 再生产,阻碍了社会 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 展。 2、在封建社会后期, 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 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 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 源之一。
隋唐五代
宋代 明清
水转翻车
风力水车
小农经营模式的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
(1)作用:
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为小农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2)现象:
“五口之家,能治百亩田”
2、 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变化的情况 井田制开始崩溃, 私有制开始产生。 税制改革: 客观承认土地私有制 表 现 “公田”被抛荒 私田成为私有土地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3.(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40)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 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 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 、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 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 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 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 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 此起彼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 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自耕农经济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

它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存在。

中国的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后来逐渐被商品经济吞食,但是在今天,有些地方的农业经济仍然带有一定的自然经济性质。

与自然经济对立的是商品经济,并且两者长期共存,互为消长。

小农经济是指以个体家庭为主要单位,农业经营规模不大的一种经济形态。

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到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在中国大地上完全消失。

但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又有所恢复,但今天的农民经济也不完全等同于古代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

即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小农经济。

与小农经济对立的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

自耕农经济则是拥有耕种土地的所有权。

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自耕农经济产生。

在封建时代是随着封建朝代的更替不断生产和衰退,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时候完全消失。

与自耕农经济对立的是租佃经济。

由此,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1.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

2. 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

因为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两者出现了交集。

3. 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们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场相联系。

由于它经营规模小,故叫小农经济。

在长期的封建时代,三者也有许多相同之处:第一封闭性,三种经济都很少与外界进行产品以及技术的交流。

第二保守性,三者都很难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长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第三狭隘性,三种经济形态下的劳动者大多目光短浅,没有远大理想,只追求眼前利益。

第四自给自足性,三者都是基本能够自给自足,对外依赖性很小。

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2)

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2)

四西周小农独立经济的存在我们在上文已论证了中国小农经济起源于黄帝尧舜时代,夏商小农经济的史迹灼然可见;那么,西周时代存在小农经济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学术界不少同仁否认西周的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因此,对这个问题仍然需要进行讨论。

关于西周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诗经》的农事诗有较多的反映。

一些学者根据其中“十千维耦”(《周颂·噫嘻》)和“千耦其耘”(《周颂·载芟》)的记载,认为这是一种大规模的奴隶劳动,说明农民并非独立的生产者。

正如许多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诗经》中的农事诗主要描写农民在贵族领主“公田”上服役的情况,其描写的劳动场面较大是不足为奇的。

但是所谓“十千维耦”、“千耦其耘”,并非象有些学者想象的那样,是一次出动两万农夫的大兵团作战式的集体劳动;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这既无必要亦无可能。

徐中舒先生曾经指出,《噫嘻》中的“十千”并非指一万个农夫,而是是指面积为十个“千亩”的公田(西周公田以千亩为单位,周王室的公田有十个千亩之大),而《载芟》中的“千耦”则是指一千个农夫在耦耕。

按“什一而藉”的比例,十个千亩正好需要一千农户来助耕。

[1] 这个解释是相当合理的。

为了便于监督,农民在公田的服役无论时间和人员确是相对集中的,于是有《诗经》中描写的那种场面。

但我们不能机械地认为“千耦其耘”刚好是一千个农夫同上一块地,因为这是诗的语言,实际上可能是“千夫”轮流服役;即使在相对集中服役时,也不是“大呼隆”地干活,而是分开配对儿协作的,即所谓“耦耕”。

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耦耕”。

耦耕本身并不要求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不能把耦耕等同于大规模的集体劳动。

从技术上讲,耦耕是以两人为一组的简单劳动协作,其原始形式是两人各执一耜并排挖沟起垄,《考工记·匠人》云:“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甽。

”郑注:“古者耜一金,两人併发之。

其垄中曰甽,甽土曰伐,伐之言发也。

”后来耦耕这种劳动协作方式扩展到各种农活中去,但仍然以两个人为一组。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演变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演变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演变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演变是中国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经济领域。

小农经济是指以小规模家庭为单位,以农业生产为主,辅以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的一种经济形式。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小农经济一直是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其演变过程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夏商周时期的小农经济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农业开始发展,家庭农业成为主要形式。

此时,家庭是农村的基本单位,生产资料主要归家庭所有。

商代出现了甲骨文,这表明商业活动已经出现,但此时商业并不占主导地位,农村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 秦汉时期的小农经济秦汉时期是中国小农经济的大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封建制度逐渐确立,铁器、牛耕普及,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同时,秦汉政府实行了“土地国家所有制”和“均田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处于从属地位。

3. 唐宋时期的小农经济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小农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此时,农村出现了大量中小型地主,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同时,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水稻种植技术的改进、牛耕的普及等。

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村市场逐渐形成。

4. 明清时期的小农经济明清时期是中国小农经济的衰落时期。

虽然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农业生产力和市场水平已经下降。

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地主阶级剥削加重。

同时,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并未形成主导地位。

总之,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夏商周时期的家庭农业到明清时期的小农经济衰落,小农经济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其演变过程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

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

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主观原因:一、小农经济是秦朝以后在出现的,当时井田制瓦解,商鞅提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出现.长期存在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的低下,生产活动有剩余价值或说剩余价值积累不够,而且小农经济是当时适应了生产力的需要的一种生产方式,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二、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如明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小农经济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根基,所以当时实行"重农抑商";三、封建文化影响,封建统治的思想根基是以孔子为主的儒家学说,早在西汉就儒家学说出现了"君权神授"人们思想得不到解放,就缺少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条件;客观原因:一、小农经济的优越性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为什么能在众多的经济模式中最终胜出,并成为中国主导的经济模式原因无非是在给定的资源约束下小农经济具有相对于其他经济模式的比较优势,即其效率优越性;首先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农业生产所运用的劳动工具是什么;从现在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来看,历史上农民进行农业种植的各种工具均是相对传统的木制和铁制工具,而很少有机制工具;说文解字里面罗列的中国历史上主要木制工具主要木制农业工具主要有锄、犁、耙、收割、脱粒等农具,而铁农具有鹤嘴锄、犁、双齿锄、园艺锄、镰刀、长柄镰等;许卓云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农具改进都朝着精耕细作也就是适合小农户的方向发展;换句话说,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工具始终是朝着轻便、小型、适合于个人使用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像西欧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就意味着,与这种劳动工具的使用相对应的经济形式更多的是小农经济模式而不是大农经济模式;设想一下,给定上面所描述的这一自然约束条件,作为当时的农民,他将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显然是前者,为什么因为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就必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第一:当时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工具相对传统,大多是手工木制或者少量铁制工具,这样,进行大农场式的生产就没有任何效率优势可言;相反,采用小农生产模式却可以灵活而低成本地使用这些农具;相反,采用小农生产模式却可以灵活而低成本地使用这些农具;第二,更加重要的是,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的地方存在,于它不能聚集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进行,相反却要在相对宽广的土地上展开;这样,大农场在雇佣众多劳动力进行生产时就会面临着如何监督农民或雇工的问题;毫无疑问,在缺乏相对便捷的交通工具的条件下,进行大农场生产的监督费用就会非常之高;此外,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很多作物需要几个月到大半年的时间才能长成,而且农业耕作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也无法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核查,各个环节劳动质量也无法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核查,各环节劳动质量的好坏,都要等到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表现出来;况且一旦发现质量不理想,就没有任何的挽救方法;换句话说,大农场所带来的现场监督和质量的困难,使得在这种自然情况下的大规模生产的交易费用极高;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就有很多类似的记载;比如,吕氏春秋·审分说:“今以种地者,工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管子·乘马中说:“是固夜寝起早,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尔不倦,民不惮劳苦;”从封禁国家的角度看,大农场规模巨大,具有藏匿产品、逃避征税的余地,具有敛聚财富、人力,对抗国家的可能,而小农家庭生产规模细小,实力较弱,不用太多的监督,易于管理,因而总是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青睐;这一点无疑是理解中国历史上经济模式的重要角度;小农经济在古代社会自身的重要地位也是其一大因素;首先,从小农经济活动的主要承担着农民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等在社会身份序列中的排序来看,历朝历代都给予农民以较高的身份序列;比如孟子·尽心下中说:“诸侯之三宝——土地、人民、政事;汉书·食货志更加明白地说道:“士农工商,四民有业;”不仅如此,由于土地是农民生产活动所必须的生产资料,所以各朝各代的农民大多都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早期的井田制,到后来的授田,再到后来的永业田、屯田等等,从政府那里得到自己耕种的土地;并且在各个朝代的开朝之初,农民常常能享受到减税、减租、等休养生息的优惠政策,比较着名的有汉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等等;这些政策能给与农民的生活在朝代更迭之后能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历来都受到农民们的欢迎,从而在朝廷之后能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历来都受到农民们的欢迎,从而在朝廷和农民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其次,小农及小农经济不仅构成了封建国家的财政和税收来源,而且形成了国家赖以生存的士兵和官僚的来源;在中国历史上,农为本,工商为末,早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潜在的意识;可以说,小农经济乃是中国国家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基础;从上层统治者来看,他们也清楚小农及小农经济乃是封建国家最为重要的统治基础;无数个小农家庭正是中国历朝历代的最小生产单位和纳税单元,因而也构成整个中华帝国的经济命脉;所以,小农家庭历来都受到各朝统治者一定程度的保护,历朝所进行的抗灾、水利控制等公共工程,所修建的粮仓,对新的种植方法的推广,对新作物品种的引进,以及对农民土地的保护等;其次,这些小农又是国家军队士兵和官僚阶层的人力来源,所以,他们的小农身份无不通过各种途径来间接地影响和保全了小农经济的利益;二,小农的自我选择首先,中国农民面临的生态环境;农民是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经济个体,因此土地以及相应的气候、降水、地理、地形等自然条件就必然成为影响中国农民行为变量的重要因素;从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来看,中国有40%以上的地区处于温带或亚热带,每年的冰冻天数最长不超过四个月;并且中国30%的降地上比较蓬松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使得中国相对平坦的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四川盆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黄河流域自从唐以来就成为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区;这些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给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好处;1,松软的土壤、相对丰裕的降水和日照条件,使得任何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只要具备简单的劳动工具,足够的力气,就能从事农业生产;这意味着中国的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时的初始资本投入较欧洲低,而劳动的生产效率却比欧洲高2,与其他行业的生产活动一样,农业生产也需要一定的生产维护成本,而我国较好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又能大大降低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期间的维护成本;3,较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还大大降低了农作物的投入-生产比率;其次,中国农户面临的制度环境.农民又是生活在特定经济、制度环境下的经济个体;史学家普遍认为,春秋以前,我国是土地公有的经济制度;春秋战国特别是秦以后,这种公有的土地占有制度已基本上被私有土地占有制度所取代;私有土地占有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土地制度;因此,土地制度,财产制度,继承制度又成为约束农民行为的重要制度变量;在这种私有的土地制度下,大量的自耕农和佃农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或者租借别人土地进行耕种;由于这种土地占关系,他们获得了生存、生活和就业保障,而这也会给这些自耕农和佃农选择其他职业带来较高的机会成本;此外,由于农业生产回报率差别不大,整个社会也形成了一种相对公平,这就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在整体上保持稳定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这无疑会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工业化道路演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些宏观情况的约束下,农民最优选择就必然是,宁肯选择祖祖辈辈为生的农业老路,积累足够的人力资本,通过学而优则仕的科举考试,及第为官,从而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而不愿从事那些具有较高回报,但风险也更大,未来前途也尚不明朗的非农业;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家庭农户可能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个体和决策单位,是一个具有保守倾向,小农经济意识,具有同情心,家族关怀的风险规避者和追求产量最大化的经济个体;三,政府的选择首先,经过不断的试错,封建国家的统治者逐渐认识到,小农经济对于封建国家的重要性,不断强化经济体的农本定位,但是由于中央集权政府从本质上来看类似于一个农产品的买方垄断者,而千千万万小农家庭类似于完全竞争性的供给者;加之封建国家通过意识形态的官方文化,科举考试式官员选拔,复杂的科层体系,对可能形成的经济势力、社会势力的打击,形成日益牢固的垄断地位,所以,小农家庭,农民在与这一天下最大的垄断者之间对弈的过程始终就处于弱势的一方;结果,强势的一方就很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始终以强者的姿态来管理、压榨、盘剥对方;其次,这套政府治理模式过多的过多的依赖英明的君主或他们的道德,或者依赖儒家思想训练的知识分子阶级的有限监督来保持这种政府治理模式的延续,而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制度化约束机制来束缚这个庞然大物的所作所为;再次,这套政府治理模式的运作经过中国历史上两千年的运作和实践,屡试不爽,从而也铸就了中国历史上政府治理模式的惯性之一,即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给予小农经济一定程度的保护、支持,而对于小农家庭经济之外的商人则保持了长期的选择性压抑,对暗地里的土地买卖和兼并则保持了适度的打击;历代的统治者为什么要这么爱戴小农经济,而偏要要打击其他力量呢原因首先是,这种小农经济数量巨大,固定在特定的土地上;按照国家编户齐民的要求,这就构成了整个国家运转的源源不断的赋税徭役的来源;其次,还由于这些数量众多的小农靠天吃饭,粮食生产丰歉难定,土地产权虽属于国有,但常常变化布局,因此,这就凸显了作为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在土地授受、平均地权、修建粮仓、赈济荒民、兴修水利、编撰农书、提供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性,于是,前者从事生产,后者通过提供一定的服务作为回报的经济共生关系就容易形成;从以上可依看出,小农经济在中国存在冗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小农经济的效率优越性,和重要地位,另外也有小农自身依据多方面的自我选择;此外还有政府的惯性治理模式所致;从很早时候起,中国的农民家庭就成为最小的兼具多种功能的经济组织;再次约束下,家庭作为人口的在生产者,肩负家庭延续的重担,影响着中国农民的生育,婚姻等行为,从而影响着中国人口的再生产者,肩负家庭延续的重担,影响着中国农民的生育,婚姻等行为,从而影响着人口的增长;作为消费的一个单位,它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平均消费;作为再分配的机构,他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收入的分享;由此便决定了作为农业生产及其农副业生产活动的承担者,家庭必须追求产量的最大化,而不是利润的最大化,在劳动的边际产量为零时,不停止劳动投入,而是继续进行相应的劳动投入;当农业之外的机会来临时,农民不愿完全放弃农业生产活动,而是在此之外经营家庭副业,充分利用家庭剩余劳动力,增加副业生产,利用市场增加自己的劳动收入;当这种生产组织方式,成为一个行业及至一个社会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时,它所具有的超强的生命力,就能够机械的普及以及与此相匹配的工厂手工业的出现形成强烈的抵制;当外国发生工业革命时,它能充分利用家庭生产地柔韧性与之展开竞争;除非这种小农生产和组织方式受到了根深蒂固的打击,否则中国社会就仍然会在这种元转千年的小农经济的老路上运转下去,而这正是导致中国难以走上工业革命道路的重要制度和组织根源;影响封建社会前期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农作物商品化,促进了在明朝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同时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所以导致了近代封建势力强大,以至于资本主义发展难以起步,准确点说是阻碍了近代中国迈向资本主义的脚步. 小农经济在古代很长时间内最大限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要求,对政治的稳定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政治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应该说清朝以前小农经济还是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但是清朝甚至追溯到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时候,小农经济就不在是那个时代中国最好的经济体制,还是阻碍了资本经济的发展的;。

小农经济的前世今生

小农经济的前世今生

小农经济的前世今生中国小农经济的前世今生------小议中国小农经济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13301040046 王权摘要:本文主要对小农经济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现状做了整理介绍;并由此揭示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以及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进而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小农经济的特点与弊端与意义,最后指出了小农经济的改造对于目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农经济起源发展演变特点弊端影响意义写在前面:鉴于本人水平有限,对于一些涉及到专业性的内容,即使做出努力也不能完全弄得清楚明白,故本文自然存在纰漏甚至错误之处,还望老师批评指正。

下面进入正文:(一)概述。

一.何为小农经济。

我们现在使用的“小农经济”的概念来自马克思。

马克思把小农经济规为历史上小生产的一种方式,即农业领域中的小生产。

小农经济和小生产是内涵基本一致的同一系列的概念,只是涵盖范围大小有所差别而已。

马克思明确指出:“这种小生产者包括手工业者,但主要是农民,因为总的说来,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中,只要这种状态允许独立的单个小生产者存在,农民阶级必然是这种小生产者的大多数。

”(1)简单来说: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劳动者自己的劳动,独立经营的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身消费为主的经济形式。

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类型,也可以说是自耕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此外现代的小农经济的概念有所扩展,还包括了小型农场。

二.小农经济的起源及产生的原因。

中国小农经济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制和封建领主制社会中都曾存在过,但直到战国时期,它才脱离了农村公社的脐带、成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小农经济。

浅论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浅论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浅论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又称自耕农经济,是指小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的农民个体经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它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的重要表现形式,讲求精耕细作,即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色,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但是,它的生产组织规模较小,一般情况下只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

小农经济能够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1、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方面来看。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这些都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使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经营成为一种可能。

秦汉以后,牛耕的逐渐普及,生产工具的改进与提高,都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此后,精耕细作的技术不断总结与提高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2、从生产者方面来看。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小农经济具有较为顽强的生命力。

3、从政府方面来看。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把农民固定在了土地上,这样就比较有利于封建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因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从而稳固其自身的统治。

对于小农经济,我们不难发现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稳定性。

自耕农除了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这个也是小农经济的优势.2、长期性。

在封建社会缓慢发展了2000多年,时间虽然很长,但是水平却没有显著提高。

3、脆弱性。

生产规模小,生产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容易破产。

4、分散性。

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十分分散,缺乏交流。

小农经济改革与农村现代化建设

小农经济改革与农村现代化建设

小农经济改革与农村现代化建设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农经济则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小农经济呈现出多样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趋势,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一、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小农经济指的是农村居民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自有资金经营经济产生的收益,这种经济形式在中国农村历史上已有悠久的发展。

1950年代初期,新中国农村仍然处于显然的封闭状态,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小农经济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到了1978年,小农经济发展出现瓶颈,农村经济的困境和农民的生活状况迫切需要改变。

1980年代,中国政府通过土地承包、农村减免税费、发展乡村产业等一系列政策,为小农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小农经济的特点1、市场化:小农经济符合市场化趋势,可以为农村拓宽经济出路,增加农民收入。

2、多样化:小农经济有利于农村经济多样化发展,不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还涉及到农村旅游、休闲农业等领域。

3、社会化:小农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就业机会,促进农民的社会化,从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三、小农经济与农村现代化小农经济已经渗透到中国农村的各个方面,对农村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村经济多元化,从而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其次,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可以提高农村产业水平。

此外,小农经济中产生的就业机会可以促进农民的社会化和城镇化,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由于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四、小农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尽管小农经济的发展逐渐成熟,但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产业链条不完整、品牌建设不足等问题。

因此,小农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形象。

五、促进小农经济发展的建议1、政府部门应继续出台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农业资源整合、农村产业扶持等。

小农经济出现时间

小农经济出现时间

小农经济出现时间
小农经济最早产生在战国中期,战国中期土地的公有制受到了破坏,当时夏商周时期盛行的井田制度已经破坏殆尽,在春秋末期就开始了初税亩的实施,从而率先在中国当中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制,促进了小农经济为特征的自然经济的发展。

扩展资料:
小农经济亦称“个体农民经济”。

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

其中,有的以自有土地经营,有的以租入土地经营,亦有两者兼之。

主要特点是:
1、在小块土地上使用落后的手工工具进行分散经营;
2、生产力水平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3、经济地位不稳定,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易于走向贫富两极分化。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 宋 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 陈元靓在 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 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 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 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 ) 千缗至万缗者。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①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②在乡村出现定期 的集市 ③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④商品贸 易以服务农耕为主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 探究点二 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及成就 1.特点 . (1)多种经营模式并存。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 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工业三种形态长期并存。 工业三种形态长期并存。 (2)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占主导地位;民营手 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 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 品种繁多,占主导地位; 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 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明朝中期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 主导地位。 主导地位。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劳动分工日益细化,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多, 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多 劳动分工日益细化, 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在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方面成绩辉煌。 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在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方面成绩辉煌。 (4)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出现,明朝中后期在民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工场手工业出现, 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5)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宋代以前, 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宋代以前, 经济重心在北方,手工业中心也在北方;宋代以后, 经济重心在北方,手工业中心也在北方;宋代以后,经济重心 南移完成,手工业中心也逐渐转移到南方。 南移完成,手工业中心也逐渐转移到南方。 (6)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 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 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 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和赞誉。 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和赞誉。 2.成就: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辉煌,主要集中在冶金、 .成就: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辉煌,主要集中在冶金、 纺织、制瓷三个方面。 纺织、制瓷三个方面。

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1)(一)

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1)(一)

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1)(一)目前我国史学界有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认为我国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的出现是封建制或封建地主制的前提和标志。

按照这种观点,春秋战国以前固然无所谓小农经济;而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领主制社会中是否存在小农经济,实际上也是被否定的。

这个问题,不但牵涉到如何正确认识小农经济,而且牵涉到如何正确把握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形态,很值得认真讨论。

本文拟就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的同仁。

本文的讨论,打算从什么是小农经济谈起,然后分析我国小农经济的起源,夏商西周小农经济的存在及其特点,并对小农经济早期形态的某些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小农经济目前学术界对“小农经济”的理解存在很多的分歧,人们对这个概念的使用比较混乱。

有的学者所说的“小农经济”只是指自耕农,而不包括依附农和佃农1];有的学者则把经营地主也包括到“小农经济”中去2];又有的学者把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类同于现代的“家庭农场”,并对“小农经济”这个概念的科学性提出质疑。

3]“小农经济”的含义不能光从字面上去理解;它实际上是有其确定的科学内涵的。

我们现在使用的“小农经济”的概念来自马克思。

马克思把小农经济视为历史上小生产的一种方式,即农业领域中的小生产。

小农经济和小生产是内涵基本一致的同一系列的概念,只是涵盖范围大小有所差别而已。

马克思明确指出:“这种小生产者包括手工业者,但主要是农民,因为总的说来,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中,只要这种状态允许独立的单个小生产者存在,农民阶级必然是这种小生产者的大多数。

”4]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这种小生产大体有以下的一些特征:1、它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消费的;或者说,它把生产和消费统一于个体家庭之中。

马克思说:“在这种生产方式中,耕者不管是一个自由的土地所有者,还是一个隶属农民,总是独立地作为孤立的劳动者,同他的家人一起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5]他甚至把小农经济称之为“小家庭农业”6]或“自给自足的农民家庭的小生产”7]。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小农经济的前世今生------小议中国小农经济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13301040046 王权摘要:本文主要对小农经济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现状做了整理介绍;并由此揭示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以及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进而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小农经济的特点与弊端与意义,最后指出了小农经济的改造对于目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农经济起源发展演变特点弊端影响意义写在前面:鉴于本人水平有限,对于一些涉及到专业性的内容,即使做出努力也不能完全弄得清楚明白,故本文自然存在纰漏甚至错误之处,还望老师批评指正。

下面进入正文:(一)概述。

一.何为小农经济。

我们现在使用的“小农经济”的概念来自马克思。

马克思把小农经济规为历史上小生产的一种方式,即农业领域中的小生产。

小农经济和小生产是内涵基本一致的同一系列的概念,只是涵盖范围大小有所差别而已。

马克思明确指出:“这种小生产者包括手工业者,但主要是农民,因为总的说来,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中,只要这种状态允许独立的单个小生产者存在,农民阶级必然是这种小生产者的大多数。

”(1)简单来说: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劳动者自己的劳动,独立经营的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身消费为主的经济形式。

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类型,也可以说是自耕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此外现代的小农经济的概念有所扩展,还包括了小型农场。

二.小农经济的起源及产生的原因。

中国小农经济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制和封建领主制社会中都曾存在过,但直到战国时期,它才脱离了农村公社的脐带、成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小农经济。

这也是封建地主制经济逐步形成的时期。

封建地主制下的小农经济包括自耕农经济和佃农经济,前者与地主经济长期并存,数量相当可观,后者则构成地主经济的重要基础。

无论佃农或自耕农,都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有着较多的人身自由和较大的经营自主权。

这种状况有利于实行精耕细作,并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各地广泛流传的农谚记录了农民的智慧和创造,而中国历史上卷帙浩繁的农书归根到底也是农民经验的总结。

不过,精耕细作最初的出现在地主制经济形成以前,因此,追根溯源,不是地主制下的小农经济体制导致精耕细作的产生,相反,是精耕细作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与地主制经济的形成。

(3)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可总结为两点:(1)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三.小农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在没有外族入侵的情况下,由奴隶社会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

中国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国家的全部土地都属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许“民得买卖土地”。

从这时起,土地私有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土地私有制度的产生.一方面存在小土地私有制。

同时也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的现象,出现“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况。

形成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形式。

这些大土地所有者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他们先是以隐户奴役制的形式,自唐以后又以租佃制的形式剥削在兼并中失去土地的个体农民。

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一直是由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资料的自耕农和依附于地主阶级的佃农(其前身是隐户农民)两种人物构成的。

但不论是哪种农民,都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度,不管是小土地私有制形式还是大土地私有制形式,都不是纯粹的私有制形式,而是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

这既是因为中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传统影响,也是因为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中都是以国家名义确认土地私有制度。

因此,奴隶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神圣原则在封建社会得以继承,并以新的形式与土地私有制度结合起来。

在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不仅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如秦始皇在琅琊石刻上所作的宣告:“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史记·秦始皇本纪》),和自魏.晋、唐以国家名义推行的均田制;而且更主要地表现为历代国家最高统治者所拥有的对国家地籍册上的每一亩土地的最后处分权和户籍册上的每一个人口的直接课税权。

这种建立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基础上的小农经济,一方面使个体农户具有较多的自由,即使是佃农也是如此。

他们除了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外,人身并不受其支配;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受国家权力的支配,这与西欧封建社会领主制的庄园经济和农奴制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全部封建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四.小农经济的现状与问题。

国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之后,80年代又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造。

现在农村普遍施行的是这种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其基本特点是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

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定承包合同。

具体形式有:(1)包干到户。

(2)包产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

如今我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并不是小农经济的延续,而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

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体的生产积极性,另一个方面也充分照顾了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均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本上体现了农民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的关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开创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

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小户经营的局限性和破坏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包产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已经越来越严重地阻碍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发达国家20-30%的农业人口养活70-80%的城市人口,而我国则是80%的农业人口养活20%的城市人口。

尽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农民种田积极性得以发挥,但就经营方式来看,我们的农业实际上仍然是一种粗放的、落后的农业。

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尚有大型联合收割机和一些大型拖拉机作为生产工具。

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这些机械也不知去向。

而现在家家户户的小型农业机械实际上是造成了设备的重复投资,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各自为营的田地耕作方式,在本来平整的土地间垒起了阡陌,在中国耕地本来人均占有量就少的情况下,无形中消耗了大量的耕地面积。

这都是小农经济带来的消极结果。

(二)探究。

五.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小农经济下,农民掌握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具有较多自由,生产积极性提高。

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也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为了求得生存,必须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同时,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民承担了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这些严重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总结来说,影响因素为:(1)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2)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3)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六.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

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小农经济自身有优势。

小农经济的经济结构的自给性很强,有保守的封闭性和排他性,有很强的再生能力;第二,第二,国家政权的干预。

各封建王朝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限制土地的占有和兼并,重农抑商,限制商品经济的流通。

第三,第三,社会生产条件的限制。

绝大部分土地被地主阶级占有,农业生产工具落后,生产能力低下,生产规模小,不断的战乱为小农经济的再生创造了条件。

(三)总结。

七.小农经济的特点与弊端。

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弱点:1、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3、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意义`:1.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展。

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3.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领域,如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

小农经济也使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从而发展为近代科技。

4.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眼界狭隘、思想保守的不足。

6.家庭伦理上:小农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使人们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