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
1.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现象),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印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2)理性认识:①它是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③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④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两者对立和区别是含义、特点、形式、地位不同.所以“熟知(感性)不等于真知(真理)”,“感觉到了的东西(感性认识),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对。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等。
其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要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但它只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如颜色、形状、声音、冷热和气味等)和外部联系,尚未达到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因此有待于发展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可缺少的阶段,二者互相联系、互相贯通。
必须使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处理事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关系,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对于世界的直观感受和体验,是从感觉、知觉中获得的知识,是通过感官和感性直觉来获取的知识。
比如看到红色的苹果,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红色和苹果的存在。
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直观性、主观性和片面性。
直观性是指感性认识是直接从客观世界中获得的,是对事物外在特征的直接感知。
主观性是指感性认识往往受到主观情感、兴趣、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带有主观色彩。
片面性则是指感性认识只能获得事物表面的某些特征,而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规律性。
相对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更高级别的认识方式,是人类通过思考、推理、归纳、演绎等方式对事物进行认识的过程。
理性认识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可以将不同感性认识进行综合、抽象、概括和反思,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
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补充和扩展,可以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事物。
虽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要进行任何理性思考,都需要先有感性认识的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理性认识可以从感性认识中提炼出规律性和本质,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而感性认识则可以为理性认识提供生动、具体的实例,让理性认识更加贴近实际。
因此,二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关系。
总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处理事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深化和扩展,只有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感性认识包括感觉、只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主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相互联系的形式获取事物表面的和初步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的基本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片面性与主观性的特点。
是为开展理性认识提供思维素材的初级认识形式。
二、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
理性认识通过概念、推理和判断等三种循序渐进的形式对事物展开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高级认识形式。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提供思维的素材(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论中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从人的认识层次来说:前一阶段的认识和后一阶段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相对来讲前一阶段的认识是感性的,而后一阶段的认识是理性的,但这一过程也有被倒置的情况;3.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前提基础与继承发展的关系,而非对立关系。
没有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空想、就是无水之鱼和无米之炊。
没有对于事物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只能停留事物的的表象、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实践是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手段。
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与外斗争之总和,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
人们将自身获得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认识投入社会活动进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收获挫折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再将修正过得认识用于指导实践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如此反复,直到获得成功。
这就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过程,实践在其在起到的是媒介与验证的意义和作用。
正确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还要注意:1.不能认为“事物的现象等于感性认识,事物的本质等于理性认识”。
把感性认识与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与事物的本质完全等起来是错误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分界与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分界与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两个基本途径。
感性认识依赖人的感觉和直觉,而理性认识则依据思维、推理、逻辑等抽象能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为补充,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分界和联系。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分界感性认识是人通过感官器官而直接获得的知识和体验。
感性认识的主要来源是外界的事物和现象,通过人的五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受到人们所关注的事物,由此获得直观印象和感觉。
感性认识是基于个体的感受、经验和情感的。
与之相对,理性认识是一种比较抽象、概念化的思维方式。
理性认识是人根据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运用逻辑思维、推理、分析等方法,从中发现客观规律,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和把握。
理性认识是基于普遍的规律、原则和逻辑推理的。
感性认识强调直觉、经验和感受,理性认识强调理性分析、推理和思考。
感性认识主要依赖于经验和感官直接感受,从而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而理性认识注重通过思想分析将经验转化为更深刻的认识,更容易达成客观共识。
虽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重点不一样,但是它们有一定的联系。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是由于它们作用的对象来自同一世界,相互维系而确定的。
感性认识打开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大门,理性认识则更进一步的探究世界本质。
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体现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相互联动。
感官的感受可以启发人们的理性思维,即感性认识可作为理性认识的起点,引起自我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火车时,我们可以通过直觉、感受等方式进行感性认识,但这并不能深入了解火车。
如果我们想进一步了解火车的原理、功能、结构等方面,就需要通过理性认识或知识学习。
其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还表现在人的认识层次上。
感性认识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是认识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快速了解新事物。
当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逐渐增加,就可以进一步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形成更深刻、更严密的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共有四点:第一点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点是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
第三点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感性认识是由理性认识看到的本质。
第四点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相互联系的形式获取事物表面的和初步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的基本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片面性与主观性的特点。
是为开展理性认识提供思维素材的初级认识形式;——2、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
——理性认识通过概念、推理和判断等三种循序渐进的形式对事物展开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与客观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高级认识形式;——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提供思维的素材(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论中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从人的认识层次来说:前一阶段的认识是后一阶段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相对来讲前一阶段的认识是感性的,而后一阶段的认识是理性的,但这一过程也有被倒置的情况;——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前提基础与继承发展的关系,而非是对立关系。
没有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空想、就是无水之鱼和无米之炊。
没有对于事物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只能停留事物的表象、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实践是联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手段。
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和与外斗争之总合,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
人们将自身获得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认识投入社会活动进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收获的挫折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再将修正过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如此反复,直到获得成功。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和外部联系,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各个片面,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是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它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
感性:感性,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gǎn xìng,指人情感丰富,多愁善感,能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感受力很强,能体会到任何事物情感的变化。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对。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等。
其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要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但它只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如颜色、形状、声音、冷热和气味等)和外部联系,尚未达到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因此有待于发展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可缺少的阶段,二者互相联系、互相贯通。
必须使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概念: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和初级形式,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
事物的现象是感性认识的对象和内容,直接感受性是感性认识的特征。
事物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各个方面的认识。
直接性是其主要特点,此外还具有生动性、具体性、表面性等特点,其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
理想: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为了获得预期结果,有自信与勇气冷静地面对现状,并快速全面了解现实分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再判断出最佳方案且对其有效执行的能力。
理性是基于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
反之就是反理性。
理性的本质就是否定与怀疑。
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其特征是: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有: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判断——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区分、识别;推理——由一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下一个判断。
理性认识的这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不断深化,具有递进性,理性认识靠的是人类的逻辑思维。
理性与感性的联系区别
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
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③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
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源。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和经验论又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人的感官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是对事物各方面和外部关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具有意象性,其内容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
在感性认识上,人脑不仅反映客观物体的个体属性,还将一个物体的各种属性联系起来,形成客观事物整体形象的反映,还可以在记忆中对过去所感知到的形象进行重组、再现,从而能反映出没有被运用的东西感觉器官。
这是知觉知识的三种相互关联的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体属性和方面的直接反映,是感性认识乃至整个认识的最初环节。
感知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在特征的全面反映。
例如,通过结合对颜色、香气、味道等方面的感知,就可以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知。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是人脑在过去的知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上的客观事物的表征。
感性认识是认知发展的较低阶段,感性认识阶段有待发展到理性阶段。
2.理性认识人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它以抽象概括性为特点,其内容是对事物的本质的反映。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细胞。
如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等,就是一些基本的概念。
理性认识的其他形式都是在概念的组合和深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判断是对事物性质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或关系的判明和断定。
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
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它是从已知的事物的性质或关系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区别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现象),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印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比较主观;理性认识比较客观。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主要有概念、三方面的区别。
一、概念不同1、感性认识与“dao理性认识”相对,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二、形式不同1、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
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
2、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
判断是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对某些判断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判断的过程。
三、特点不同1、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要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语词把它标志起来,这就产生了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的产生是认识过程中的飞跃。
感性认识是指bai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du 体感官(眼、耳、鼻、舌、zhi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dao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1、对立的一面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统一的一面
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
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
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
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
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主要有概念、三方面的区别。
一、概念不同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对,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二、形式不同1、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
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
2、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
判断是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对某些判断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判断的过程。
三、特点不同1、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要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语词把它标志起来,这就产生了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的产生是认识过程中的飞跃。
总结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一次飞跃,是对感谢认识的扬弃。
感性认识是“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所以,感性认识虽然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的长处,但是它的片面性、表面性的局限性使得感性认识很不深刻,这也就是感性认识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需上升到理性认识。
另一方面,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达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任务。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在实践中获取丰富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运用抽象和综合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是实现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正确途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两者对立和区别是含义、特点、形式、地位不同.所以“熟知(感性)不等于真知(真理)”,“感觉到了的东西(感性认识),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理性认识是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附例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附例题)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
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感觉:对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和属性的反映。
如苹果是甜的,它是感性认识从而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2)知觉:对客观事物的整体特征反映。
如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反映形式,它是感觉的综合,是把各种感觉集中在一起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形成对对象方面外部特征的整体认识。
知觉高于感觉,但它仍然属于对事物外部联系的反映。
(3)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形象的再现和回忆。
如我吃过一个又红又甜又硬的苹果。
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和知觉的重新组合,比感觉和知觉更高级。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最高级形式。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属于认识的高级形式、高级阶段,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1)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全体的反映,它包含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的特征。
概念是理性认识最基本的形式。
如:苹果、葡萄、桃子是水果(2)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
如葡萄是水果,白菜不是水果。
(3)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如水果含有维生素,橘子是水果,故橘子含有维生素。
二者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需上升到理性认识。
另一方面,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达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任务。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在实践中获取丰富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运用抽象和综合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是实现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正确途径。
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题目】: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案解析】: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直接性;生动、具体性;表现性、片面性。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其基本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深刻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这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原理是一致的;是由认识的秩序决定的。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真正任务决定的。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
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感性认识和经验丰富与否对事物理解的深度也大不相同。
【题目】: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案解析】:(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题目】:(简答题)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
【参考答案】: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它是感性认识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的反映,如将苹果色、香、味等方面的感觉结合起来,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知觉。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再现。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有: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判断——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区分、识别;推理——由一个已知的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
理性认识的这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不断深化,具有递进性。
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1.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现象),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印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2)理性认识:①它是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③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④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两者对立和区别是含义、特点、形式、地位不同.所以“熟知(感性)不等于真知(真理)”,“感觉到了的东西(感性认识),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主bai要有概念、三方面的du区别。
一、概念不同1、感性认zhi识dao与“理性认识”相对,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二、形式不同1、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
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
2、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
判断是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对某些判断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判断的过程。
三、特点不同1、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要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语词把它标志起来,这就产生了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人的感性认识不同于动物的感觉心理,它始终同实践相联系,同人的认识图式相联系。
人的感觉始终受思维方式的制约,而且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等无不渗透并影响着感性认识。
马克思明确指出: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 1 版,第42 卷, 126 页)理性认识不仅表现为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而且还包括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所组成的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是思维反映客观对象的系统形式,是主体观念把握客体的最高形式,其任务就是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观念地反映出来。
如果说感性认识是关于事物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的认识,是生动的直观、完整的表象,那么,理性认识尤其是理论体系则是关于事物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的认识,是思想整体、思维具体。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2 版,第 2 卷, 18 页)在认识过程中,抽象是一个重要环节,充分体现了认识的矛盾性。
1/ 3
抽象使认识离开了生动直观的客体,扬弃了生动丰富的现象,似乎是把活生生的东西割裂、分解了,但抽象又提取和分离出客体的本质以及各方面的规定,并把它们综合起来,形成了关于客体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这就使主体对客体的把握更全面、更深刻、更具体。
对于认识社会的活动来说,抽象为重要。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
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2 版,第 2 卷, 18 页)实际上,对于整个社会科学来说,科学抽象法具有普遍意义。
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要自觉地学习辩证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抽象力。
(二)非认知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在人的知、情、意这三类意识要素中,知包括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能力,属于人的理性因素。
情和意,即情感和意志包括冲动、欲望、本能等一般不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在主体结构中属于非理智、非认知的方面,因而被称为非理性因素;同时,人们还时常把认识过程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顿悟、直觉、灵感等,也包含在非理性因素中。
前一类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而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到主体的认识活动中;后一类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它同逻辑、自觉
---------------------------------------------------------------最新资料推荐------------------------------------------------------ 的理性思维相比,具有非逻辑性、不自觉等特点,因而在广义上也属于非理性因素。
意志对人的认识进程是一种激发和调控因素,是认识活动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认识活动不能缺少意志,特别是面对复杂的认识对象往往需要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去克服重重困难,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的目标。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意志不仅是人们对实现某种目的而克服困难的主观条件,而且对调控人们的情感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认识活动中,意志以目的性和自觉性的特点把理性和情感、冷静和激情统一起来,用理智调控情性,用情感激活理性,从而使主体能排除外在的和内在的干扰,甚至承受一定的痛苦和牺牲,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和理想。
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