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定义及特点教学难点: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地图的基本要素?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导入]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
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
(见或内容如下)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不同点相同点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或内容如下)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A2186米B米9882米D米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或内容如下)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设计说明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因此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件入手,注重学生的参与度,组织学生运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模型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概念。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等。
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了解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判读坡度的陡缓。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读图进行计算:甲地的海拔是 1 500 米;乙地的海拔是 500 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 500—500=1 000(米)。
教师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东海中路银海大世界内,是中国唯一的水准零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作为中国唯一的海拔地理性标志正式写入全国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在海洋强国教育强国的大环境下,将承担更多的海洋科普、地理科普、旅游科普等相关社会责任。
2.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的概念。
教师引导:读图,说一说图中闭合线圈有何特点。
学生读图回答,教师进一步提出等高线概念:高度相等的点的连线我们就称之为等高线。
教师提出问题:等高线分布的稀疏、密集与坡度陡缓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性质:密陡疏缓。
(2)认识不同山体部位教师:展示山峰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提出问题:表示山峰的等高线数值,由中间向四周有什么变化规律?学生:等高线闭合,数值从四周向中间逐渐增大。
(中间高,四周低。
)教师:展示山脊和山谷景观图及等高线示意图,提出问题: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形态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注意观察等高线弯曲部位数值的变化规律)学生:等高线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课要点】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鉴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种类。
【教课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课课时】 40 分钟。
【教课过程】问:讨教同学们一个问题:据丈量,世界最顶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13 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却说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何会出现两个高度值?“珠穆朗玛峰高8844.13米”指的是什么高度?(海拔高度)。
而青藏高原上的藏民说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 4000 多米”则指的是什么高度?(依据故事提出海拔,相对高度的问题)请同学们打开书籍24 页,找出两个观点: 1. 海拔; 2. 相对高度。
[ 板书 ]1.4地形图的判读1.地面高度确实定[ 教师叙述 ] 在认识海拔和相对高度以前,我们要认识一个观点,叫海平面,海平面就是指海的水面,世界上是否是各处的海的水面高度都是同样的呢?自然不是。
我国的标准海平面0 米是以青岛邻近的黄海海平面为起算点的。
[ 板书 ]1. 海拔 2. 相对高度那么什么叫海拔和相对高度呢?我们请两位同学来给大家做个示范。
[ 教师叙述 ] 从上边的示范再套入到真实的山,请看大屏幕(对海平面、海拔(绝对高度)、相对高度进一步解说)从上边的图我们能够看出,海拔都是以米做单位的,不可以用其余单位。
(引用错误示范提示学生)经过方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了。
方才我们是在正面去看这些山体,此刻我们换一个角度,我们从山体的上空去观察和议论山体的地形。
[ 教师叙述 ] 请同学们看书籍24 页第三段文字,找出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的观点。
[ 板书 ]2. 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叙述 ] 请同学回答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观点。
回答得特别好,大家看大屏幕这个图,上边的线所有都是将同样高度的各个点连结起来的等高线,注意,是同样高度的点。
这些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我们从上边看下去就是一骗局一圈的,再把这些等高线投影到平面上,就成了等高线地形图。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能够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对照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4.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5.根据模型和地形学会观看地形剖面图。
教学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别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学生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身材边的地形,认识山体的部位和不同的地形。
教师课前准备:海绵山体模型、玻璃板、小刀,彩笔等工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欣赏一些各地地形的景观图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发设问:如何把立体的地形转化为平面的地图,方便我们判读呢?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借助模型,立体变平面(一)等高线地形图1.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学习学生自学课本23页第二自然段,认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解决屏幕上的问题,完成了就举手。
教师点拔总结:海拔是指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两点的相对高度是两点的海拔之差。
2.等高线屏幕出示山峰模型,将山峰海拔相同的各点描出来,比如海拔都为0米的点,然后连接成线引出等高线。
为了让学生完整看见这条等高线,教师出示这个山体的俯视图,呈现完整的0米等高线,再描出100米等高线,200米等高线。
然后俯视图后边的模型消失,只留下这几条平面的带海拔高度的等高线,让学生感受它中间高四周低,就是山峰的等高线地形图,引出等高线地形图。
3.山体的部位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海绵山体模型结合着屏幕,先来认识一下这些山体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陡坡、缓坡。
然后找一个学生拿着自己的山体模型上来介绍一下山体各部位。
然后让学生观察山体模型上的等高线线,教给学生如何利用玻璃板将海绵山体模型转换为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目标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变化,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含义和特征;3、理解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变化,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难点:理解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和六种山体部位的特征,掌握其判读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出示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海拔、相对高度、陆地基本地形类型1、海拔与相对高度2、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2)等高距(3)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3、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1)五种基本地形: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判读方法(2)六种山体部位: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判读方法4、地形剖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活动2【讲授】教师精讲考点学生各个击破考点1 海拔与相对高度1、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又叫绝对高度。
2、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非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单位都采用米)。
3、世界海拔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 (中尼边境线上);海拔最低点是:死海。
中国海拔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海拔最低点是:吐鲁番盆地。
考点2 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这样的线叫等高线。
2、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拔之差。
3、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稀疏,坡度小。
考点3 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1、五种基本地形: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判读方法(可以从海拔和相对高度等进行区别)如下:山地:500米以上,高度和起伏变化很大;高原:500米以上,外围较陡,内部(顶部)起伏和缓;丘陵:500米以下,起伏不大,坡度和缓,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下;平原:200米以下,起伏很小,宽广平坦;盆地: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区。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2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拓展阅读:郭守敬是第一个提出海拔高度概念的人(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1.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依次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在等高线上标有海拔数值,如100米、200米。
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小组合作1:给“土豆山”画等高线!步骤一:准备半个土豆,想象它是一座山;步骤二:量出土豆的高度,把这一高度平均分成三份,并在土豆表面画上线,再沿着这三圈线把土豆切成百度(高度)相同的三线;步骤三:将土豆摞起来,周一根废弃的筷子沾上墨水,从“土豆山”的最高处,垂直向下插到底;步骤四:筷子穿过土豆会在纸上留下一个黑点,从“土豆山”的最高处开始,在土豆侧面画一条标记线,并在纸上也画上标记。
小组合作2:画出属于自己的等高线!(三)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分析特征:米,乙地海拔为 354 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317 米。
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郭守敬的其他事迹。
读图析图:找出图中标有海拔高度的等高线观看视频,阅读思与学,了解等高线是如何绘制的动手操作:感悟等高线地形图的画法脑洞大开:读图分析: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同一条等闭合曲线;同线等高;同图等距;不相交、不重叠(四)等高线地形图的辨识(1)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
(2)识别地形部位小组合作: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并分析特征。
规律总结:高谷低脊、重叠为崖活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1)识别图中① - ⑦表示的地形部位。
(2)比较图中④和⑥的坡度差异。
(五)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学以致用:结合实例,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适合建水库和大坝的地方;选择丙丁两村修路和正确路线;从⑤、⑥线路中选择出向乙村引水的正确路线;还有攀岩、登山、漂流和宿营的最佳地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的一节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信息,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地图的阅读和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耐心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地图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地形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2.难点: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信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地形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
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地形图的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形图、地形图判读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形图、地形图判读的相关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地形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幅地形图,向学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如山峰、山谷、高原、平原等。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地图的基本知识后,进一步对地图进行深入学习的课程。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地形图的判读,使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并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地图,对地图有初步的认识,但仅限于简单的地图识别和方向判断。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地理知识体系尚未完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培养学生在地形图上判读地形、方向、高程等要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难点:在地形图上判断方向、高程等要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图判读的方法。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本,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平面地形图等。
2.准备与地形图相关的实际案例,如登山、旅游等。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如等高线、地标、比例尺等,并解释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观察地形图,尝试判断地形、方向、高程等要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在操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总结,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地图的重要性,掌握地图基本符号、画法和阅读方法。
2. 初步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
3. 能够熟练掌握地形图和城市地图的基本阅读方法。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地形图的判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画法;2. 地形图的读法和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听课、讲义、讲解、演示、讨论、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询问学生:你们曾在生活中使用过地图吗?有哪些地图?地图的作用是什么?(在生活中使用的地图:街道导航、旅游地图,地图的作用:指引方向、查找位置、认识地域环境。
)2. 出示地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描述,思考问题:这是哪张地图?地图的规划是什么?上面有哪些符号?有什么用途?Step 2 学习地形图1. 让学生看一些地形图样张,指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基本含义、表示方法和图例。
2. 通过学习示范性地形图的解释,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画法。
3. 让学生合作学习,分组练习画出某个特定区域的地形图,练习画符号和用色,提高学生拟作地形图的能力。
Step 3 地形图的判读1. 分析高地和低地等基本要素,指导学生从高对低的关系概念判断地形的高低。
2. 解释山路上常见的阶地和山地常见的谷地形态,并要求学生查找和区分有关符号。
3. 将山地高低交错、地形复杂的地形展现给学生,并讲解如何把这种地形表现在地形图上。
Step 4 地形要素的形成原因1. 学生评价用图例里的尿素模型模拟自然地势过程。
2. 指导学生探讨自然地形的基本形成原因,结合案例实例化探究。
例如,大自然的作用——比如地震、火山喷发、水化学过程、风化侵蚀等工程,还有人类活动——如开矿、填海造陆、水利工程等活动。
Step 5 小结1. 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地形图的读法。
2. 在平面地形图和立体地形图的对比中总结和综合本课所谈的各个知识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地形图的判读》,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为学习地理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但地形图的判读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地形图在地理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2.难点: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地形图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操作地形图的判读,提高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形图、地图册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形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地形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形图,使学生对地形图有直观的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发现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如等高线、陡缓坡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判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在学习了地图的基本知识、方向的判定和比例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地形图的应用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判读方法,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和方向的判定后,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地形图的判读相对于其他地图来说,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能够正确识别地形图上的各种符号和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应用能力,为生活和学习提供帮助。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教学难点:地形图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地形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形图,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判读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地形图的判读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际操作地形图的判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的判读课件,展示各种地形图的实例。
2.准备地形图的判读练习题,供学生练习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地形图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包括地形图的符号表示、地形图的等高线表示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地形图的判读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地形图的判读练习题,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巩固学生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来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等信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地形图的判读能力较弱,对地形图的构成和表示方法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来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表示方法,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2.难点:地形图判读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地形图,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3.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本,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不同类型的地形图。
2.准备与地形图相关的案例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地形图,让学生对地形图有直观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地形图判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表示方法,如等高线、地形符号等,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判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判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结合案例资料,运用地形图判读方法,分析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海拔、坡度、地形等,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判读地形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地形图符号的理解、海拔和坡度的计算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提高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学会正确使用地形图;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及其表示方法;2.难点: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问题;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形图,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素材,如地形图、实际案例等;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3.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判读方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如登山、探险等活动,引入地形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海拔、坡度、地形等,并讲解这些要素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个典型地形图,让学生独立判读,并讲解判断过程。
教师点评学生的判读结果,总结判读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章第四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构成、地形图的符号、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图,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形图的判读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运用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地形图的理解。
3.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资料,如地形图、地形图符号说明等。
2.准备案例地图,用于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4.准备小组合作任务,如地形图判读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图是什么地图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如等高线、陡缓坡、山顶、山脊等。
通过PPT展示地形图符号的图例,让学生了解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形图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的判读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小组内互相交换练习题,互相检查判读结果。
教师选取部分小组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学生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学会如何阅读和判读地形图。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掌握地形图的符号表示方法,学会如何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学生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地形图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掌握地形图的符号表示方法,学会如何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判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形图的构成要素,地形图的符号表示方法,如何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
2.教学难点:地形图的符号表示方法,如何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的图片和案例,用于展示和教学。
2.准备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的相关资料,供学生参考。
3.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地形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看过地形图吗?你们知道地形图是什么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3)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4)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过程与方法
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阅读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边互动法。
教学用具
山体模型、实体、自制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展示《中国地形图》,学生找出珠穆朗玛峰,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米, 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米,请你解释原因?
1.海拔和相对高度
生:学生读图讨论说出8844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米是它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
师:展示课件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模型,请同学们观察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生: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个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2.了解什么是等高线,学会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3.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海拔的高低。
师:展示课件—等高线的绘制。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
生:学生讨论说出只要读出地面各点的海拔,就可以比较个地点的高低。
师:引导学生观察图1.35等高线示意图,先观察左右两个山坡哪个陡?哪个缓?并与等高线的分布情况相对照,自己得出结论:坡度的陡缓与等高分布疏密的关系,教师展示结论。
4. 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判断坡度的陡缓。
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5.不同地形部位的判读。
生: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点:
闭合圆处是山顶,但是数值要看清
等高线凸向低处表示山脊
等高线凸向高处表示山谷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悬崖
6.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了解海拔和不同的地形。
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42分层设色地形图与地形素描图,说出图中各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其着色有什么规律?
生:讨论回答: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按照越高越亮或者越高越暗的原则,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
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7.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看看地形剖面图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课件展示制作过程)
同学们,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自己试着制作一下。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定要明白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在生活中准确的认识到二者的区别。
学会如何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及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正确的识别山脊、山谷、山峰、陡崖等不同的地形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