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新高考地理第十一章环境与发展第29讲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教学案
自然资源教案3篇内容有哪些
自然资源教案3篇内容有哪些自然资源教案教案一: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了解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并能够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自然资源的特征。
2. 概念解释:解释自然资源的定义,即指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或能量。
3. 分类介绍:介绍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并让学生举例说明每种资源的特点和用途。
4. 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解释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并让学生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异。
5.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必要性。
教案二: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现状,并能够提出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步骤:1.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2. 自然资源的利用:介绍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如能源的开采、农业的发展、建筑和工业的发展等,并展示相关的案例和数据。
3. 自然资源的现状:让学生了解当前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如水资源的短缺、森林资源的砍伐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4. 自然资源的保护:引导学生讨论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和措施,如节约能源、合理利用土地、植树造林等,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自然资源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案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并能够提出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意义。
2. 可持续利用的定义:解释可持续利用的概念,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和其他生物的能力满足其需求。
2021届新高考地理复习第十一章环境与发展第29讲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课件
D.氮气和氧气
4.下列对图中①②两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层随纬度增加而增厚
B.①②两层划分的依据是气压的变化
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D.②层复杂的天气不利于飞机飞行
() ()
解析:第 1 题,该飞船飞到了“太空边界”,最终达到海拔 82.7 km 的高度,随后下降。 结合图示气温曲线,飞船下降过程中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升高→降低→升高。第 2 题,飞船探测到的水汽集中在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电离层的水汽含量很少。 第 3 题,大气中含量虽很少,但却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物质为水汽和固体杂质。二 氧化碳和臭氧、氩气和氖气、氮气和氧气是大气组成成分,但不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 要物质。第 4 题,图中①层是对流层,随纬度增加而变薄。①②两层划分的依据是大 气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的变化。①层大气位于大气圈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② 层是平流层,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利于飞机飞行。 答案:1.B 2.A 3.C 4.C
第二模块 自然地理(必修1+选修Ⅰ-1)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8讲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地理
01
基础梳理 夯基固源
02
精研巧练 提升素养
03
达标检测 知能提升
一、大气的组成 1.大气的三种成分 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成成分
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层
()
A.气温在-50 ℃到 20 ℃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
D.最高气温约为 40 ℃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B 2.D 3.C
B D
高层大气
大气的垂直分层
3.1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一)
(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环境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国内外政策、法律和措施,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环境安全治理方面的努力,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3.布置课后作业:
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如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影响的短文,以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环境安全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研究报告。要求报告内容包括:问题背景、影响分析、解决策略及可行性分析。
4.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关注全球环境问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环境安全挑战。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提高学生在地理学科领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激发学生为国家安全做出贡献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3.学生展示与交流:
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环境安全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2.练习题内容:
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涉及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环境治理策略等。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问题已有一定的直观感受,但可能缺乏将其与国家安全联系起来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生动案例、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的联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见解,共同探讨解决环境安全问题的途径。
2020届新高考地理第十一章环境与发展第30讲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教学案
★第30讲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Ⅰ3)一、碳排放与环境安全1.自然界的碳循环(1)定义:碳元素不断地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之间进行转移和交换,构成了自然界的碳循环。
(2)过程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碳固定在生物体内,有些生物在地壳运动中被掩埋而形成化石燃料。
②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燃料的燃烧,使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重新返回大气中。
2.温室效应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
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3.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失衡;全球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威胁人类健康。
4.国际减排合作(1)碳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共同性。
(2)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二、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1.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1)核心区: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区内严禁一切干扰活动。
(2)缓冲区: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带,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3)外围区:即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周围,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3.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保护自然本底;贮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
三、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1.污染物的跨境转移(1)含义:当污染物从一国的管辖地区转移至另一国或者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地区,就会造成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2)形式:①通过空气和水的流动,使一国发生的污染扩散到邻国或周边国家。
②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把一些可利用的污染物作为商品输出到远离所在国或地区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
【高中地理教案】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下(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教学课题】 3.3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型:新授课主备:审核:时间:知识目标: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不同区域生态退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及其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危害。
2、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了解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方式和效果。
3、结合实例,说明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
【教学重点】1、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2、生态修复、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教学难点】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的马用顺曾经是伐木英雄,在20世纪50年代创造了手工年伐木1200立方米的全国纪录,相当于1个人完成6个人的工作量。
马永顺算过一笔账——这么多年,他大约采伐了36000多棵树。
马永顺下决心还上这笔“砍伐账”。
至2000年去世前,他带领全家义务植树5万多棵,成为植树模范。
伐木英雄和植树模范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角色为什么会融合在马永顺身上?我国发展战略转变对保障生态安全有什么意义?【讲授新课】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板书)【老师】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其后果之一,就是导致生态退化。
我们来看下面的图片。
图上体现的是哪类生态环境问题?【学生】读图思考并回答。
1.概述(板书)2.生态退化的区域差异(板书)【老师】第一幅图展示的是乌干达的土地沙化,这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幅图展示的是印尼加里曼丹岛热带雨林被破坏,第三幅图展示的是湿地萎缩,湿地包含湖泊,沼泽,滩涂等,第四幅图展示的是石漠化问题,这在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地区比较典型。
【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老师】生态退化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呢?结合这两幅图片来思考生态退化影响了自然环境的哪项服务功能?3.生态退化的影响(板书)【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左侧的图展示出了土地的干涸,右侧的图展示发生了洪涝灾害,这说明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降低,会导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增加等后果。
3.3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针对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的“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章节,学情分析如下: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以及国家安全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具体政策措施、实践操作等方面理解不够深入。
当前高二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较为关注,对于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这一主题具有浓厚的兴趣。然而,由于生活经验有限,部分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国家安全意识可能缺乏深刻体会。
2.利用GIS等工具,收集并分析所在地区的一个生态环境问题,如空气质量、水质、绿化覆盖率等,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一场关于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政策的辩论赛。要求每组准备辩论稿,辩论双方围绕生态保护政策展开辩论,最后进行总结陈述。
4.针对本节课学习的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知识,设计一份宣传海报,要求主题突出、设计新颖,以增强同学们的国家安全意识和环保观念。
最后,我会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的相关资讯,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500字。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相关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传授与案例分析:结合课本内容,讲解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020届新高考地理第十一章环境与发展第29讲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教学案
★第29讲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选修Ⅰ3)一、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1.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1)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
(2)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
(3)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4)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2.我国的粮食安全(1)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少。
(2)粮食增产难度较大。
(3)粮食种植收益较低。
(4)粮食总体质量偏低。
二、水资源与国家安全1.我国水资源目前存在的问题(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缺水问题突出。
(2)水污染问题严重。
(3)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2.我国水资源安全保障措施(1)兴修水利,优化水资源配置。
(2)节约用水,构建节约型社会。
(3)防治水污染。
三、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1.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1)种类多,储量丰富。
(2)贫矿多,富矿少,共生矿多。
(3)区域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2.保障我国矿产资源的安全措施(1)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开源”。
(2)健全政策法规,科学“节流”。
(3)完善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体系。
(4)推进资源供给国际化战略。
(5)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1.海洋空间资源: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地理区域,包括海域上空、海面及水体、海底和海岸四部分。
2.海洋空间资源开发(1)海域上空海域上空是指沿海国管辖海域上空的空域空间,是国际航空飞行的重要空间,影响着一国的空域管理,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2)海面及水体①海面及水体是重要的海洋空间资源。
②海上通道是大量物流船舶运输通过的海域,是连接世界主要经济资源中心的通道。
③海岛散布于海洋中,具有海陆兼备的特点。
(3)海底空间①海底隧道不仅能够提高跨海交通速度,还能避免海面恶劣天气的不利影响。
②海底光缆以大容量、抗干扰的优势,在国际通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4)海岸带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海陆资源丰富,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2021届新高考 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环境与发展第30讲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教学案
★第30讲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Ⅰ3)一、碳排放与环境安全1.自然界的碳循环(1)定义:碳元素不断地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之间进行转移和交换,构成了自然界的碳循环。
(2)过程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碳固定在生物体内,有些生物在地壳运动中被掩埋而形成化石燃料。
②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燃料的燃烧,使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重新返回大气中。
2.温室效应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
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3.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失衡;全球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威胁人类健康。
4.国际减排合作(1)碳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共同性。
(2)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二、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1.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1)核心区: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区内严禁一切干扰活动。
(2)缓冲区: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带,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3)外围区:即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周围,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3.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保护自然本底;贮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
三、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1.污染物的跨境转移(1)含义:当污染物从一国的管辖地区转移至另一国或者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地区,就会造成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2)形式:①通过空气和水的流动,使一国发生的污染扩散到邻国或周边国家。
②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把一些可利用的污染物作为商品输出到远离所在国或地区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
自然资源的学习教学教案
自然资源的学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对我国自然资源现状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国情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资源。
2. 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3. 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及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和我国自然资源现状。
2. 教学难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自然资源的概念,引发学生对自然资源的思考。
2. 讲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讲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3. 分析我国自然资源现状:介绍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分析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 讨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出建议。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调查身边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价学生对自然资源定义、分类和我国自然资源现状的掌握程度。
2. 思维能力:评价学生在讨论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时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学生对自然资源珍惜和保护意识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情况。
2. 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各自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节能减排、节约用水等实际行动。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介绍自然资源的图片、数据等。
2. 教材、参考书:提供有关自然资源的文本资料。
3. 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自然资源的最新资讯和案例。
九、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教案:学习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教案:学习对自然资源的
合理利用和保护
学习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引言: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对其合理利用和保护至关重要。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对自然资源的正确认知和有效利用的方法,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并了解其重要性和挑战。
一、认识自然资源
1.1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1.2 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挑战
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2.1 节约资源的原则
2.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
2.2.1 技术手段
2.2.2 经济手段
2.2.3 法律手段
三、自然资源的保护
3.1 自然资源保护的原则和目标
3.2 自然资源保护的方法
3.2.1 推动可持续发展
3.2.2 保护生物多样性
3.2.3 建立自然保护区
3.2.4 教育宣传
四、案例分析:中国的自然资源保护
4.1 中国自然资源的丰富性
4.2 中国自然资源保护的挑战
4.3 中国自然资源保护的措施和成效
五、思考扩展
5.1 自然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5.2 自然资源保护的未来发展方向
结论:
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教学中对自然资源的理解和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利用和保护的方法,并思考对未来自然资源保护的发展方向。
这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未来的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地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
地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特征。
二、教学内容:1. 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理解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作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自然资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2. 讲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3. 讲解自然资源的分类:介绍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分类及其特征。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作用。
五、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特征。
2. 选择一个具体的自然资源,分析其特点和作用,写成小论文。
第二章: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一、教学目标:1. 掌握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2. 理解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1. 自然资源的数量:自然资源的数量的概念、衡量指标。
2. 自然资源的质量:自然资源的质量的概念、衡量指标。
3. 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理解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性。
2. 讲解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3. 讲解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介绍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五、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29讲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产业链条
煤炭生产—原煤输出
煤—电—铝、煤—焦—化、煤— 铁—钢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读图,回忆下列知识。
(1)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①露天矿表土的剥离、井矿巷道的建设、矿区道路的铺设等,都需要大面积开 挖地表,排弃大量土石,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 生态 问题。 ②燃煤发电、洗煤、炼焦等重化工的发展,易造成 大气 污染、 水 污 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2)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①加强技术 创新 ,提高煤炭化工业
③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④治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发电
除尘
【关键能力突破】 资源型区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问题
原因或影响
应对措施
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当地的 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和产业转
【知识体系导学】
考点一 能源资源的开发
【必备知识落实】 1.能源结构与分类 读中国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结构图(2007年),回答问题。
(1) 结 构 : 我 国 能 源 以 A 煤炭 、 石 油 为 主 ; 世 界 能 源 以 B 石油 、煤炭、天然气为主。
(2)分类: ①可再生能源:包括 水能 、风能、 生物能 、潮汐能、__石__油___等。
答案:A
解析:山西省在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过程中,主要有三条产业链,即煤—电— 铝、煤—焦—化、煤—铁—钢,故选A。
2.形成该地产业链的主导因素是( )
A.原料
B.市场
C.交通
D.劳动力
答案:A
解析:该地的产业链均是以当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基础,因此主导因素为 原料,故选A。
3.山西省建设坑口电站,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主要是为了( ) A.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B.增加附加值,降低能源运输成本 C.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减少用工数量 D.降低大气污染,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学案-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国家安全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国家安全[课标内容要求]1.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2.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知识体系导图]3.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结合材料和图像,认知世界及我国耕地资源、石油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
结合思维:从时空综合角度,理解耕地资源、石油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从要综合角度理解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资源安全的关系必备知识一、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1.中国耕地资源(1)耕地数量与空间分布:截至2017年末,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35亿公顷(20.23亿亩)。
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半湿润的__________。
❶(2)耕地质量:__________地区耕地质量总体较高,_____地区耕地质量总体较低。
2.中国耕地的开发利用现状人均耕地少耕地总量多,人均少分布不均衡_____地区耕地资源相对匮乏,质量较低耕地后备资源有限可开垦荒草地、盐碱地、内陆滩涂和祼地较少3.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1)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耕地的数量、质量及农业科技等因素都会影响粮食生产;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__________是粮食安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粮食安全是耕地保护的内在动力。
(2)总体目标: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_______________特殊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_____,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❷(3)具体措施:二、石油资源及战略意义1.战略性矿产资源2.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1)世界石油资源分布特点:分布_____,主要集中分布在_____和北半球。
大储量区主要集中在20°N~40°N和50°N~70°N两个纬度带内。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新课标)选必修3】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方法和效果。
2.结合实例,说明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逐步形成人地协调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生态修复、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2.说明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教学难点】说明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第2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出示图片“人地关系模式图”“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师:随着人类活动强度和范围不断扩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会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例如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降低,会导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增加等后果;供给服务功能降低,会造成可再生资源的数量短缺、稳定性降低和更新障碍等问题。
这些危害是※逐步积累的,一旦严重程度超过某个限度,就会演化为威胁人类社会的环境安全问题,甚至对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生态退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板书)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二、实施生态修复【讲授新课】师:阅读课本P75-76,找出生态修复的含义及分类。
生:(可能的答案)生态修复是指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
生态修复分为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
出示图片“呼伦贝尔大草原围栏封育”“围封及封山育林草”师:图上展示出的是草原的围栏封育和山地的封山育林,这主要是通过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从退化或破坏状态中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如我国沿海及江湖实行的休渔制度,林区进行的封山育林,退化草场进行的围栏封育。
我们称为自然恢复。
(板书)1.自然恢复出示图片“河道清淤”“梅花湾”师:再来看这两幅图片,这是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比如图上的河道清淤,来帮助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我们称为人工修复。
自然资源的学习教学教案
自然资源的学习教学教案自然资源的学习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总体特征以及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支持下,其潜力是无限的,使学生学会辨证的看待问题,同时使学生懂得利用自然资源要有因地制宜的观点、整体的和综合的观点,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首先使学生明确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双向的,即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有影响,同时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也会产生影响。
其次,使学生明确本节侧重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而人类活动对资源的影响将在后面的学习中涉及。
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虽然自然资源属于自然环境范畴,不决定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发展,但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的自然资源状况、开发利用程度对人口的发展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第二,自然资源必须经过人类的生产活动,开发其自然属性,使其经济属性得以实现,成为社会物质财富。
对于这一影响教材配有“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示意图,加以说明。
第三,以能源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为例,说明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因此分析其影响,不能忽视其历史发展特性。
教材分析:自然资源本节教材是在初中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知识的深化,因此有些在初中已具备的概念,在本节不再涉及,而是直接应用,对于自然资源的概念,在初中也已经出现过,本节再次提出,是侧重在资源在人地系统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教材为此配备了“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示意图,概括说明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体现人类社会与陆地环境之间所构成的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类的活动以及人口的发展有可能打破系统的动态平衡,而自然资源正是人类所依赖的自然环境中最能直接利用的部分,在协调系统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地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
地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使学生掌握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自然资源的定义2.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3. 自然资源的分类4. 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5.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定义、基本特征、分类和分布规律。
2. 教学难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自然资源的图像和数据。
3.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4. 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什么是自然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讲解自然资源的定义,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资源的图像和数据,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 讲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包括数量有限、质量差异、可再生与不可再生性等。
4. 讲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如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类资源的图像。
5. 讲解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
6. 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7. 讲解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8.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典型的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案例,如南水北调、退耕还林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自然资源定义、基本特征和分类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4. 作业论文:通过学生的作业论文,评估其对自然资源保护的认识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答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
2.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自然资源的种类: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
2. 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
3.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资源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 课堂讲解:(1)讲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引导学生了解各种资源的特点和作用。
(2)介绍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我国资源的丰富多样性和地域差异。
(3)分析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不当导致的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必要性。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国家安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自然资源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并提出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活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列举出主要的自然资源种类。
2. 学生能够描述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
3. 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五、教学资源1. 图片:我国自然资源分布图、生态环境问题图片等。
2. 视频:我国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纪录片。
3. 资料:有关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文献资料。
注意事项:1. 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注意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六、教学活动1. 课前调查:让学生调查家庭、学校周围的自然资源利用情况,了解实际问题。
2. 课堂讲解:通过讲解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答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在我国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到自然资源保护的必要性,提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自然资源在我国国家安全中的作用;(3)知道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特点;(2)分析自然资源在我国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保护自然资源的建议。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在我国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自然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自然资源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资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提问:你们认为自然资源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性?2. 课堂探究:(1)教师分发资料,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类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作用;(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我国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案例;(2)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然资源在我国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必要性。
5. 课后作业: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自然资源概念、分类和作用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自然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3. 学生提出的保护自然资源建议的可行性。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自然资源知识竞答(1)教师准备若干关于自然资源的题目,包括概念、分类和作用等方面;(2)学生分组进行竞答,答对题目最多的组获胜;(3)教师给予获胜组一定的奖励,并总结正确答案。
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我国资源安全现状的图像、数据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资源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2.教师讲解资源安全的概念、内涵及其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如:资源安全的定义、分类和评价指标等。
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一、案例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我设计了一节以“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为主题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4.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地理信息,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形象的图表、生动的动画和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资源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直观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资源安全的概念、内涵及其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理解我国资源安全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和国家资源安全战略。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审视资源安全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国家资源安全政策,了解国家在资源安全方面的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增强他们的国情认识。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审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讲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选修Ⅰ3)一、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1.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1)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
(2)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
(3)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4)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2.我国的粮食安全(1)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少。
(2)粮食增产难度较大。
(3)粮食种植收益较低。
(4)粮食总体质量偏低。
二、水资源与国家安全1.我国水资源目前存在的问题(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缺水问题突出。
(2)水污染问题严重。
(3)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2.我国水资源安全保障措施(1)兴修水利,优化水资源配置。
(2)节约用水,构建节约型社会。
(3)防治水污染。
三、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1.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1)种类多,储量丰富。
(2)贫矿多,富矿少,共生矿多。
(3)区域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2.保障我国矿产资源的安全措施(1)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开源”。
(2)健全政策法规,科学“节流”。
(3)完善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体系。
(4)推进资源供给国际化战略。
(5)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1.海洋空间资源: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地理区域,包括海域上空、海面及水体、海底和海岸四部分。
2.海洋空间资源开发(1)海域上空海域上空是指沿海国管辖海域上空的空域空间,是国际航空飞行的重要空间,影响着一国的空域管理,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2)海面及水体①海面及水体是重要的海洋空间资源。
②海上通道是大量物流船舶运输通过的海域,是连接世界主要经济资源中心的通道。
③海岛散布于海洋中,具有海陆兼备的特点。
(3)海底空间①海底隧道不仅能够提高跨海交通速度,还能避免海面恶劣天气的不利影响。
②海底光缆以大容量、抗干扰的优势,在国际通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4)海岸带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海陆资源丰富,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微点1 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生活三废污染;自然环境恶化等。
微点2 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1)确保耕地数量。
(2)提高耕地质量。
(3)防止耕地污染。
(4)提高耕种积极性。
(5)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微点3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表现(1)供求问题不平衡,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水量增长速度。
(2)沿海发达地区用水缺口明显扩大。
(3)工农业和服务业用水量不断增加。
微点4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具有四多四少的特点,即“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沿海多内陆少、夏秋多冬春少”。
这与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相对应。
微点5 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浪费严重(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厚弃薄等)、环境破坏严重。
微点6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因为人类活动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抵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运动;深海活动要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
水资源、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
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流域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A.塔里木河流域B.长江流域C.雅鲁藏布江流域D.黑龙江流域2.在干旱和半干旱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最多的是( ) A.水田改旱地B.植树造林C.覆膜种植农作物D.修建梯田【图解思路】【尝试解答】 1.A 2.C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出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在减少,其直接原因有(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②草场普遍超载③人口的不断膨胀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⑤不合理的灌溉方式⑥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4.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有( )①增加耕地面积②切实保护耕地③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毁林开荒⑤大力开垦草原⑥积极稳妥地开垦宜农荒地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③④D.②③⑥【图解思路】【尝试解答】 3.B4.D1.淡水资源的短缺原因及解决措施(1)短缺原因自然原因水资源总量较少,可利用的水资源有限;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人为工农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用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利用率低,(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治措施措施农牧业措施在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虚拟水是指在生产产品和服务中所需要的水资源。
地区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是实现虚拟水资源调配的重要方式,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虚拟水净输入量统计图(单位:10亿吨)。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信息描述正确的是( )A.虚拟水净输入区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B.虚拟水净输入区均位于我国的东部经济地带C .虚拟水净输出区地跨地势第二、三级阶梯D.虚拟水净输出区多分布在西北及东北地区2.虚拟水资源调配( )A.由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所决定B.能促进不同区域间水资源的均衡C.有利于输出地区自然环境的改善D.增加水资源输出地区的经济收入解析:第1题,由题意可知,图示负值为净输出、正值为净输入。
我国的新、内蒙古、桂及湘西地区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皖、冀、黑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则C正确。
注意净输入区都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豫位于中部经济带。
第2题,虚拟水资源调配体现的是农产品的贸易,输出地通过输出农产品可增加经济收入,则D正确。
图示我国不少干旱区成为输出地、而湿润区是输入地,这样会使水资源空间分布更不均衡,且不利于输出地自然环境的改善。
答案:1.C 2.D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国家能源局发布《2016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争取使非化石能源的比重达到15%左右。
为此我国将大力开发清洁能源。
河西走廊近年来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力度日益加大。
读下图,回答1~2题。
1.玉门地区被称为“世界风口”。
从该地卫星图信息可推知,玉门地区成为“世界风口”的重要原因是( )A.位于冬季风源地,风力强劲B.处于干旱地区,多大风天气C.地形狭长,形成狭管效应D.沙漠广布,风力受阻力小2.玉门是我国最老的石油产区,已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玉门市转型的支柱产业。
当前新能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利用技术不成熟B.产业转型起步晚C.生态环境限制大D.远离市场输电难【图解思路】【尝试解答】 1.C 2.D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及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在其开采、运输、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环保措施如下表所示:过程环境问题成因环境保护措施开采对地表土层和植被的破坏、大量占用土地露天开采直接破坏土地,产生的废弃物需要堆积场地实行矿区土地的复垦,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特色产业运输污染大气、水、土壤运输过程中发生自燃或扬尘,污染大气,或受到水的浸泡流失而污染水系,原油的泄漏及油船外排的洗舱水污染海洋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加工废水、废气、废渣在加工中会产生灰尘、氮氧化物等,热电厂排出洗煤水、废渣利用热污染、空气污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和生态系统破坏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空气污染物资源问题产生原因与解决措施的分析思路(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①“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盆地属于大型大陆裂谷盆地,在该地区地层中发现石灰岩等海相沉积物。
该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铁、有色金属、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有著名的秋明油田。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推测西西伯利亚盆地地质历史时期能源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
(2)简述该地区油气资源开发的不利条件。
(3)说明自然资源的开发对该地区的有利影响。
解析:(1)由材料可知,该地在地质时期地壳下降,形成盆地,且发现有海相沉积物,说明有海洋沉积的发生;煤炭形成需要大量的植物残骸,因此该地在地质时期森林资源丰富、沼泽广布。
(2)读图可知,该地位于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沼泽广布,对机械设备要求高,资源开采难度较大;由于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人口稀少,交通不便。
(3)资源的开发,可以吸引人口迁入,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工业的发展,进而提高当地经济水平。
答案:(1)地壳断裂下陷;海洋分布,有海洋生物沉积;森林资源丰富;沼泽广布。
(2)纬度高,气候寒冷;沼泽广布,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劳动力资源短缺;自然条件恶劣,对技术水平要求高;距离市场较远。
(3)加快该地区人口迁入,人口数量及密度增加,形成资源型城市;改善当地交通条件,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当地工业发展,提高经济水平。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天津滨海新区发挥临海优势,采取多种举措,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集中分布在滨海新区北部的四处景观(见上图1),共同反映了当地着力发展的产业是( )A.船舶制造与维修B.海洋文化旅游C.水产养殖与捕捞D.远洋货物运输2.政府有关部门在沿海滩涂上放置人工礁石,引种盐生植物(见上图2),其目的主要是( )A.保护海岸,净化海水B.恢复生态,美化环境C.增加湿地,吸引鸟类D.开发滩涂,海水养殖【图解思路】【尝试解答】 1.B2.A海洋空间资源与海洋权益划分相关权益领海邻接陆地领土和内水的一带海域。
其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最宽不超过12海里沿海国在领海内享有的主权及于其上空和底土。
外国船舶享有无害通过权内水是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包括沿海国沿岸的河口、港口、海湾、海峡等与陆地领土的地位相同,享有完全的排他性主权毗连区从领海基线量起,向海宽度不超过24海里沿海国在其毗连区内具有防止和惩处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犯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大陆架大陆架包括沿海国以外依其领陆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沿海国家享有勘探、开发包括海床、底土的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
其他国家享有在大陆架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权利,以及航行和飞越的自由专属经济区是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沿海国享有勘探、开发、养护、管理自然资源的主权和建造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及从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等管辖权。
所有国家享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等的权利,但必须遵守沿岸国的有关法律和规章公海—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对所有国家开放,对于公海上的海盗行为、走私毒品等罪行,各国都可依法行使管辖权国际海底区域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产海南省三沙市政府驻地永兴岛,是一座由白色珊瑚、贝壳沙堆积在礁平台上而形成的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