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1、市场失灵: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而上述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
表现方面: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公众的偏好不合理。
2、政府干预手段: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失”。
3、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竞争性(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和非竞争性。
4、财政: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它的收支活动筹集和提供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
主体:国家;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稳定和发展经济。
5、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6、财政职能(三大职能):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
7、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一国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物价稳定: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围内。
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进出口收支、劳务收支平衡、无偿转移收支)的大体平衡,因为国际收支与国内收支是密切联系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同时意味着国内收支不平衡。
8、发展和增长的关系。
增长:指一个国家产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增加,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人均水平来衡量。
发展:比增长的含义要广,不仅意味着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
简而言之,发展是一个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的概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范文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1.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由财政与国家的关系产生了财政的两个并存的鲜明特征,即公共性与阶级性。
公共性:国家或政府本身就具有公共性。
公与私事对应的,财政的公共性不是因为冠以“公共财政”的名称而存在,而是因为财政本身的属性天然具有公共性。
阶级性:国家历来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政府则是执行统治阶级意志的权力机构,因而财政既然是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那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不言而喻的。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财政的强制性是指财政这种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的。
公共支出通过一定的政治程序做出决策并依法强制实施。
在民主政治下,财政的强制性体现为财政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财政的非直接偿还性是和它的请执行相一致的。
税收具有间接的偿还性,但是,每一个纳税人都无权要求从公共支出中享受与他的纳税额等值的福利,也就是说,对每一个纳税人来说,他的付出和所得是不对称的,这是财政运行的有一个重要特点,即非直接偿还性。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财政的运行过程是有收有支,即通过“收入—支出、支出—收入”过程运行的,因而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构成财政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
收入与支出是财政运行过程中相互制约的两方,收支是否对称或平衡构成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
纵观古今中外,收支的绝对平衡几乎是不存在的,有时收大于支,有时支大于收。
2.公共物品的特征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成为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步到整个社区里。
纯公共物品:1)非排他性: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2)非竞争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财政学》期末总复习doc资料

《财政学》期末总复习刘方军一、名词解释1.预算外资金是指一部分不纳入国家预算的财政收支,是财政体系的辅助环节。
由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国家规定的收支项目安排使用。
2.全额累进税率是对课税对象的全额都按照与之相应的等级税率计征。
3.外债是指中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者其他机构,对中国境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者其他机构,用外国贷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
4.国家决算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它反映年度国家预算收支的最终结果,也是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
5.税率指国家征税的比率,也就是税额与课税对象之比。
税率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税率一般可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
6.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一种专项补助制度,是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的重要手段。
7.产业结构指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内部各行业及企业间的构成及相互制约的比例关系。
8.社会消费性支出指非物质生产领域的非生产性积累和保证各级政权履行职能所需的各种经费的支出。
9.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缩小或扩大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10.财政管理是在认识财政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具有权威性的财政政策、财政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运用经济手段发挥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以及运用行政、法律手段、规定、约束和引导财政工作按照一定的准则和规范活动。
二、简答题1.从社会产品价值构成角度,分析财政收入的来源。
1.财政收入是货币形态的社会产品价值,从它的价值构成看,不外是C、V、M三部分。
(1)财政收入中来自价值C部分,过去仅限于国有企业上交财政的折旧基金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为维护企业经营管理权限,折旧基金已全部交给企业管理使用。
(2)目前我国来自V的财政收入主要有,直接向个人的征税;直接向个人收取的规费收入;居民购买的国库券;国家出售高税率消费品的税收转稼收入;服务行业和文化娱乐等企事业单位上交的税收,一部分是通过对V的再分配转化来的。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单选10多选10名词解释4简答3案例材料1 P37 P43图选择题亚当密斯:看不见的手,“守夜人”,“量入为出”“廉价政府”凯恩斯:经济合理性,租税体系,财政学派。
卡恩:乘数理论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派计划经济下,政府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削弱甚至排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市场经济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体系,政府也仍然是一种资源配置体系。
政府失灵(干预失效):①政府决策失误②寻租行为③提供信息不及时、失真④政府职能“越位”、“缺位”。
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BOT(建设-经营-转让)PPP模式的意义:①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②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③风险负担合理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①平价成本定价法②二部定价法③负荷定价法财政支出效益:①内源性效益②部门绩效③单位绩效分析方法:①成本—效益分析法②最低成本法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相对数指标:财政收入/支出占GDP的比重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①财政支出增长率(当年财政支出/上年财政支出)②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率/GDP增长率)③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长/GDP增长额)购买性支出/消耗性/消费性/经济性支出(政府付出资金有所得):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文化支出;科研支出;卫生保健支出等转移性支出(政府付出资金无所得):主要有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财政管理与国防支出是一种民生性支出,和资本性投资支出同属于购买性支出,但与资本性投资支出存在明显的差异,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科目:①公共服务(人民代表大会、政府部门等)②公共安全(公安、司法等)③外交(驻外机构、对外交流等);包括人员经费(工资、福利、退休费用等)和共用经费(公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业务费等);影响行政观看费规模的主要因素: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行政效率、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
中国国防费: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和装备费;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财政学第一章财政学对象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2.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
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1)公共物品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2)公共需要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2、特征:(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大学财政学复习重点(1)

财政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1、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统称为市场失灵。
公共物品: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并消耗商品和服务所形成的支出,是购买性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执行其政治和社会职能的财力保证。
2、财政概念: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配置资源、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商品税是对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提供个人和企业消费的商品和劳务)课征的税种的统称,也称流转税。
社会公共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它区别于微观经济主体的个别需要.税收管辖权:是指主权国家根据其法律所拥有和行使的征税权力。
是国际法公认的国家基本权利。
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3、①公共提供:政府通过税收等方式筹集资金和经费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②公共生产: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的生产。
③公共选择: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4、购买性支出:指政府以购买者身份在商品或劳务市场上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支出。
又称:消耗性支出5、转移性支出:指政府财政资金单方面的无偿的转移给受领者的一种支出活动。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财政导论私产品:主要由市场领域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生产者和劳动者个别需求的产品。
公共产品:政府领域为社会提供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整个社会无差别共同需要的产品。
排他性:一个社会成员消费某种产品必然排斥另一成员消费该产品,该产品不可能被若干消费者同时共益性消费。
竞争性:消费者的增加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产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
非排他性: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或服务时,并不能排斥其他消费者同时消费该种产品或服务。
非排他性: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一名消费者其边际成本为零,新增消费者并不降低原有消费者对该项公共产品的消费水平。
排他性:所有权竞争性:边际成本市场提供私产品的有效环境:1.完全的市场竞争2.完全的信息3.完全的成本效益内在化 4.完全的流动性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1.外部效应:指社会生活中某一经济主体(个人或厂商)的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带来的非其他经济主体所能决定或控制的影响。
2.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不会有任何市场主体具有主动提供公共物品的内在动力。
3.垄断:垄断的存在会破坏市场竞争。
4.信息不完全:包括买卖双方掌握信息量的不对称,也包括买卖双方获取信息渠道的不对称。
5.社会分配不公:社会资源领域产生的市场失灵。
在市场经济高效率配置社会资源的情况下,其收入分配有可能是不公平的。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必要性:1.非竞争性:如果公共物品按边际成本定价,则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其所期望的最大利润,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愿意提供公共物品。
2.非排他性: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消费者会免费搭车。
3.政府具有社会职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的责任。
4.政府是公共权力机构: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利,税收是保证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
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1.共同性 2.无差别性 3.公益性 4.历史性混合产品:介于私产品与公共物品之间,具有私产品和公共产品的特征,又称为准公共物品。
财政学期末考试内容资料整理

----------------------第一章1.财政学:通过对政府制度运行的具体研究,力图使政府制度的发展更符合全民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目标。
2.财政学研究对象:政府的与预算有关的经济行为(公共经济部门).3。
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特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财政;生产建设性财政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形态.第二章1.公共产品及其特征:既有非竞争性又有非排他性的这类产品和服务就被称为公共产品。
2.纯公共产品:严格满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
(例:国防、外交、司法、社会治安、生态保护、气象预报、航标灯与其他交通指示规范等。
)3.混合产品(准公共产品)A类:具有非竞争性但却具有排他性的混合产品(公园);B类(又称拥挤性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但却具有竞争性的混合产品(电视机、公路、大桥)。
4.市场失灵:当市场无法有效率的进行资源配置时,我们称之为市场失灵。
5.外部性(外部效应):经济行为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除自身外,还给别人带来收益或损害。
---------------------------------------------------------精品文档----------------------6.正的外部性:来自外部的利益.7.负的外部性:来自外部的成本。
8.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A财政政策及其特点: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从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财政政策的种类: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 (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3)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B货币政策及其特征: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总需求的政策。
财政学(详细版)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1.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十八周周末之前2.财政学选题论文于1月3号之前交齐(纸质+电子版)3.试卷题型:一、不定项选择题 15*2′二、辨析题 3*6′先判断对错在做解释。
三、计算题 2*10′四、论述题 3题 10′+ 10′+ 12′4.财政学作业是达到良的硬性指标。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复习范围(未做特别说明的均为潘邦贵版教材页码)导论1、财政的产生p6 选择/辨析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财政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产生以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基础,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
(原始社会初期,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和国家,也没有财政。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的产生、发展,在原始公社内部出现了财产的私人占有。
→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分配关系发生变化→国家产生→财政分配。
)财政的本质财政是国家主导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行为,国家主导企业,商家,百姓的利益分配的关系,国家把握重大的问题财政的属性1)公共性;2)利益集团性;3)协调性(平衡性)。
财政的构成要素1)2)3)4)2、西方学者财政学说p8-111)古典学派的财政理论(1776年-20世纪30年代)亚当·斯密2)凯恩斯学派的财政理论(20世纪30年代-60年代)凯恩斯,萨缪尔森3)新自由主义学派的财政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①货币学派弗里德曼;②供给学派阿瑟·拉弗;③公共选择学派詹姆斯·布坎南 & 戈登·图洛克4)新凯恩斯主义(1993年克林顿入住白宫后)马克思主义学说陈共p49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是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学说、再生产理论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我国财政学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西方经济学和财政学,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继承与发展。
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1公共物品的特点,概念概念: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专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成为公共物品。
特点: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受益)和非竞争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也就是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2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3财政的职能(特别是资源配置的职能)职能:资源配置的职能,收入分配的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职能资源配置的职能:广义理解为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理解为生产要素的配置。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得合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1财政支出的分类1)按国家职能分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2)按经济性质分类(重点考):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按财政支出经济性质的分类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A.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是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B.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见效益约束的原则2财政支出变化的三个指标1.财政支出增长率,以ΔG(%)表示: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以表示: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以MGP表示:4瓦格纳法则含义: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最新财政学期末复习重要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要资料第一、二章复习题一、填空1.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垄断、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等。
2.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政府决策失误、、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3. 公共物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和。
4. 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5*. 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处于之间被称为合理区间。
6*. 自马斯格雷夫于1959年出版的《》首次引入公共经济学概念,随后冠以公共经济学的著作得以陆续出版。
答案:1.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2.寻租行为3.非排他性,非竞争性4.收入分配职能5.0.3~0.46.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研究二、判断1. 完整的市场体系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政府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
2. * 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处于0.4~0.5之间被称为合理区间。
3.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多越好。
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
5. 国防作为公共物品主要体现在它的非竞争性上。
6. 公共财政是针对计划经济时期所谓的“生产性财政”或“建设性财政”提出的。
7. 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8. 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9. 公共需要是对相于私人需要的,因而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是矛盾的。
答案:1. √2. ×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处于0.3~0.4之间被称为合理区间3. ×虽然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不是越多越好4. √5. ×国防作为公共物品主要体现在它的非排他性上6. √7. √8. √9. ×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并不一定是矛盾的三、不定项选择1. 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A. 国防B. 花园C. 教育D. 桥梁2. 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准公共物品:A. 国防B. 花园C. 教育D. 桥梁3.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A. 垄断B. 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C. 收入分配不公D. 经济波动4. 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A. 立法和行政手段B. 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C. 财政手段D. 强制手段5.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A. 政府决策失误B.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C. 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D. 寻租行为6. 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包括:A. 历史性B. 非排他性C. 非竞争性D. 单一性7. 财政的基本职能是:A. 资源配置职能B. 收入分配职能C. 组织生产和销售职能D.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8. 完整的市场体系是哪几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A. 家庭B. 企业C. 政府D. 中介9.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A. 划清市场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B. 规范工资制度C. 加强税收调节D. 通过转移支出答案:1. A 2.BCD 3.ABCD 4.ABC 5.ABCD6.BC7.ABD8.ABC9.ABCD四、术语解释1.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
财政学材料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学材料期末复习资料【财政学】1.如何理解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经济(分配)活动。
财政的一般特征是:(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政府。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市场失灵的表现及原因。
1,自然垄断。
厂商影响市场的能力,从而削弱市场的竞争性。
如产品之间确有差别,交易成本,政府行为等。
此外还有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其成本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降低,而新进入企业由于成本较高而在竞争中失利,就会形成自然垄断。
2,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完全竞争的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的生产者要承担全部成本,全部收益也要归生产者。
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利益外溢,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
3,信息不充分。
完全竞争的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掌握充分的信息。
4,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市场经济不可能兼顾公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
3.衡量社会公平程度的指标。
1,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由绝对平等线与实际罗伦兹曲线所围成的部分面积与由绝对平等线和绝对不平等线围成的三角形面积的比,就是吉尼系数。
吉尼系数在0至1之间变动。
2,贫困指数:贫困指数是指处于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计算贫困指数的关键是要确定某一收入水平为贫困线。
通常是以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收入作为标准。
4.什么是公共物品?有哪些基本特征?公共产品是相对私人产品而言的,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
纯粹的公共产品应有两个基本特征(1)非排他性。
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集体进行、共同消费的,其效用在不同消费者之间不能分割。
(2)非竞争性。
公共产品一旦提供出来,任何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
非竞争性包含两方面:一是边际生产成本为零;二是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5.什么是外部效应?如何纠正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某种产品的生产或消费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之外的社会成员受益或受损而没有获得相应的补偿的经济现象。
大学期末财政学课件期末复习资料试卷(5)

四、中国公共财政的特殊性 (一)财政的活动范围不只限定在市场失灵的
领域内; (二)公共财政并非完全是非盈利性的; (三)公共财政收入征收的强制性。
13
第三节 公共财政的职能
西方经济学家从矫正和克服市场失灵出发,将公共财 政的基本职能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一、资源配置职能 (一)财政资源配置的目的:主要指财政应为全社会 提供 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矫正外部效应和维护市场的有效竞 争等。 (二)财政资源配置的实现机制 1、直接提供或混合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 2、运用征税、收费和财政补贴等手段矫正外部效应; 3、运用价格管制、垄断和财政补贴等手段维护市场的有 效竞争。
公债理论(第12章); 3、财政收入的主要内容(8、10、11、12章)。 (四)国家预算与财政政策(13、14、15章) (五)开放经济下的财政问题(16章)
2
三、主要参考书目
1、《财政学》教材(清华、上海财大、东北财大、西南 财大)
2、2007年 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出版社) 3、 《税法》(中国财经出版社) 4、 《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 《公共债务与经济增长》(中国发展出版社) 6、 《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 7、 《经济研究》、 《财政研究》等。
四、教学要求
3
第一章 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 第二节 公共财政的概念 第三节 公共财政的职能
4
本章学习目的:
1、弄清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
2、了解市场失灵与缺陷的表现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3、了解政府的经济作用以及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 4、掌握财政的基本含义、基本特征及其性质 。 5、掌握财政的基本职能及其内涵和实现机制。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部分财政理论(第一章)Ⅰ市场失灵:一、市场失灵的概念和主要表现(一)概念:市场失灵指的是在市场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由于市场天然无法有效配置所有资源,而引起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及经济社会不稳定的态势。
(二)主要表现:①资源配置失效:信息不充分也不对称;竞争失灵;外部性(含义:是指某一个个体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有正负外部性之分);偏好不合理②收入分配不公平③市场经济的宏观不稳定性二、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别(1)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在产品消费中,很难将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利益之外;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只有其产权所有者拥有享有该产品的权利,并且能够将他人排除在享用该产品之外(2)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消费者消费某产品时并不能影响其他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边际成本也随之增加。
两者的区别:(1)提供主体不同: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私人物品由市场提供;(2)特征不同: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3)用途不同:公共物品为了满足公共需要,私人物品为了满足私人需要三、政府失灵原因: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越位:是指应当而且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事情而政府却通过财政手段人为地参与缺位:是指该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办的事情而政府没有办好或没有办Ⅱ、财政一、财政的含义及特征(一)含义: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
(二)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财政收支是财政运行的主线,全部财政都是围绕财政收支运行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有两条渠道:一是市场,二是政府。
财政收支过程就是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
财政收支运行的规律是,由政府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的概念及其理解概念: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从事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财政体现着特定的分配关系。
●财政主体、客体、财政分配的目的主体:国家或政府客体:一部分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财政分配的目的: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弥补市场缺陷。
●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的理解如某种资源配置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使得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其他任何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这种资源配置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如某种资源配置状态,再经过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其他任何人的境况至少没变坏,那么调整后的状态优于调整前,这一过程被称为帕累托改进。
●公共产品、混合物品概念、特征、提供方式、包括哪些?概念: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特征:非竞争性,非排斥性提供方式:一般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进行消费●市场失灵及其表现、政府失灵及其原因1)市场失灵的含义:现存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领域、收入分配领域和经济稳定领域都存在着某些失效的地方,致使其运行结果不尽人意。
表现:公共产品困境,外部效应,分配不公,垄断,经济运行不稳,信息不对称2)政府失灵的含义:政府由于对非公共物品市场的不当干预而最终导致市场价格扭曲、市场秩序紊乱,或由于对公共物品配置的非公开、非公平和非公正行为,而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
原因:信息的有限性,对私人市场反应控制能力有限,官僚主义,公共决策中的经济人行为,公共决策程序的缺陷●公共产品的非排斥性?源于哪2方面因素?1)公共产品的非排斥性是指公共物品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利益不能被某一个消费者独享,即一个人享用某种公共物品,并不排斥其他人享用。
2)因素P29:(1)某些公共物品经技术处理可以具有排斥性,但这样做的成本太高,远远超出排斥后带来的好处,在经济上可不行;(2)公共物品的非排斥性意味着有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
●财政三大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2.收入分配职能;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公平的衡量:吉尼系数、贫困指数①概念、优缺点②洛伦兹曲线③关于结果公平的几种观点1)概念:基尼系数:利用洛伦兹曲线计算反应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贫困指数:指处于贫困线一下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2)洛伦兹曲线:是用来描述一国财富和收入分配性质的一种曲线P193)结果公平的观点: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均主义,折衷主义P18●财政支出的分类一、按支出用途分类静态(价值构成):补偿性、积累性、消费性支出;动态(社会再生产角度):投资性和消费性支出;二、按国家职能(按费用类别)分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三、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总体趋势:一般呈增长趋势。
绝对额增长尤为突出。
●瓦格纳法则、梯度渐进增长理论1)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法则”代表人物:阿道夫·.瓦格纳2)梯度渐进增长理论——对公共支出增长作了经典分析。
代表人物:皮考克和魏斯曼●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平均成本定价、负荷定价法、二部定价法)1."成本—效益"分析法:含义: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计算出每个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预期效益的现值,通过分析比较,从中选择出最优的项目作为政府投资项目的一种方法。
运用范围:适用对象主要是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项目。
原因:其成本和效益可用货币指标来衡量.2最低费用选择法:含义:针对财政支出项目提出若干种达到目的的方案,计算每个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在逐个对备选方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选出最佳方案的一种方法。
适用范围:行政管理、国防支出、文化卫生等支出的效益评价。
3.公共定价法(平均成本定价、负荷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含义:针对由政府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市场性物品”运用商品买卖的原理,实行收费使用,以使公共物品得到最节约、最有效的使用,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一种方法。
●要知道每种定价法用在什么领域P73平均成本定价法:邮电部门邮寄信件二部定价法:电力、城市煤气、自来水、电话等自然垄断行业负荷定价法:电话、火车票、电、自来水、煤气等,根据不同时间段的需要制定不同价格●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社会性因素●购买性支出的概念、包括哪些?购买性支出是政府用于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商品和劳务支出以及进行公共投资所需的支出,遵循着等价交换的原则。
●公共投资性支出和社会消费性支出各包括哪些内容?●政府投资的特点、投资的范围特点:追求宏观效益,有能力大规模投资和长期投资,注重社会效益●财政投融资的概念、特点财政投融资是指以实现国家产业政策为特定目标,以政府信誉为基础,运用融资信用和投资信用,形成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投融资机制及其总体运行方式。
●特点:是一种政策性融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计划性+市场机制”相结合管理由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农业财政投资的范围与重点(1)农业基础设施相关--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2)农业科技进步与推广--农业发展的技术基础(3)农户教育与培训●转移性支出的概念转移性支出是政府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它不存在等价交换的问题,其反应的是政府作为中介而使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发生再分配的问题。
●转移性支出包括哪几方面?转移性支出包括:补助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模式(优缺点)1、完全基金制2、现收现付制3、部分基金制(主要以现收现付制为重点)优点:简便易行,开始时费率较低;可避免资金贬值缺点:缺乏长远规划及必要的储备积累,税率不稳定;“代际转嫁”的缺陷●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各层次的地位和各层次包括的内容社会保险是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社会救济是社会保障的原始形式。
主要包括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救济、灾民救济。
社会福利的目的是改善公民生活状况。
主要包括社会福利事业、残疾人劳动就业和社区服务等。
社会优抚是属于国家或政府补助行为。
主要包括对退伍军人的就业安置、对现役军人及家属的优抚、对烈属的抚恤、对军人退休生活的保障等。
●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问题:1、企业负担2、难以解决就业问题3、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法制化4、现收现付制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问题改革:1、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 2.、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3、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4、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建立●财政补贴的分类。
按补贴的环节分类:生产环节的补贴,流通环节的补贴,消费环节的补贴按财政补贴的内容分类:实物补贴,现金补贴按补贴的透明度分类:明补-目前主要形式,暗补-导致价格扭曲●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1)形式:无偿形式,有偿形式,补偿形式2)分类:a.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财政收入价值构成,财政收入部门构成,财政收入所有制构成b.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收入,非税收入c.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利润上缴(企业收入),财政性收费,罚没收入,租金收入,基金收入,债务收入,税收●非税收入包括哪些国有企业收入,事业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与财政收入成同方向变动。
(二)政府职能范围(三)具体的分配体制和分配制度(四)价格因素●名义财政收入与实际财政收入的关系。
●国际重复征税概念、特点。
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同一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或税源同时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的方法(计算税额)。
P228●什么是税收饶让税收饶让:居住国政府对其纳税人在非居住国得到减免的那一部分所得税同样给予税收抵免待遇,不再按本国税法规定的税率补征●国际税收的概念及其特点概念:国与国之间的一切税务关系。
特点:国际税收以国家税收为基础和前提,不能脱离国家税收而单独存在国际税收凭借的是国际税收的准则惯例和国际税收协定国际税收反映的是国家之间的权益分配关系,而不是征税人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关系国际税收没有具体独立的税种,不是一种具体的课征形式●国际重复征税与国际重叠征税的区别●国债概念、与公债的区别;国债概念:指中央政府按照有借有还原则从国内外筹集财政资金时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与公债的区别:国债:中央政府代表国家举借的债务。
公债:包括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券和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在内的所有政府债券。
国债+地方政府债=公债●国债的三性与税收的三性区别、国债功能1)区别:国债的三性:(1)自愿性;(2)有偿性;(3)灵活性税收的三性:(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2)国债功能:(一)弥补财政赤字(二)筹集建设资金(三)调节经济●公债发行的方式、还本方式、付息方式●国债主要分类(1)按券面形式分为:1.无记名国债2.凭证式国债3.记账式国债(2)按偿还期分为:1.短期国债;2.中期国债;3.长期国债和永久国债(3)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分为:1.可转让国债;2.不可转让国债(4)以国债付息方式为标准分为:1.附息国债;2.零息国债(5)按是否有特定用途分为:1.普通国债;2特别国债●政府预算概念、国家预算的原则概念:政府预算是国家及其财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新范畴,是经立法程序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原则:1.公开性原则;2.可靠性原则;3.法律性原则;4.统一性原则;5.年度性原则●政府预算的组成、过程、审批机构1)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明确规定,政府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相应设立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预算。
2)过程: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3)审批机构:国家立法机构●预算分类:P2651,已政府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政府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复式预算;2,以预算内容上的差别为依据,政府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零基预算3,经常预算、资本预算●关于分税制的基本知识1)含义:在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
2)基本内容:分税;分权;分征;分管。
3)作用:(1)有利于理顺规范各级政府财政分配关系;(2)有利于调动双方积性。
●预算外资金特点。
特点:1专用性2.分散性3.法定性●预算法实施的时间\预算管理体制时间:1995年1月1日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
●财政平衡的概念及其理解1.概念: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有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赤字;三是收支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