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风雨也无晴 —— 读苏轼生平有感
苏轼的心得8篇
苏轼的心得8篇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感悟人生的真谛,心得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在读书或者实践之后写下的感受性文字,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苏轼的心得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苏轼的心得篇1在古代的众多诗人中,我最喜欢的是苏轼。
因为他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浑身散发着诗香。
大起大落,沉浮莫测的.人生,曲折多难的儿女情长。
走近苏轼,揭开他心灵深处的神秘面纱,去感受他的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的跌宕起伏,狂风暴雨,他一笑泯千仇,淡然漠视,在烟雨迷蒙的人生中探求新的道路。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坦然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遭贬谪又蒙受冤屈,处境险恶,生活困顿,但他临危不惧,永远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风雨不断打击着他支离破碎的人生,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用平常心去面对,去承受。
他带着乐观旷达,走进自然,走近山水,消除一切挫折、不幸。
登临山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苦闷和彷徨的同时,他为泛舟赤壁静谧美好的景色所陶醉,对归隐江河以寄余生的向往。
他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大自然,使精神得以获得超然,获得自由。
走近苏轼,让我们一起体会他的安逸,顽强。
苏轼的心得篇2苏轼虽然早已逝,不朽诗篇流万世。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话选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字东坡,号东坡居士,诗词量仅次于李白。
他曾经在京城做过三品的礼部尚书。
后因修改宰相王安石的著作,被调到西湖去当太守,他修建了苏堤,无意中还发明了“东坡肉”,且治民有方,所以整个西湖的百姓都很爱戴他。
他天性风流,常放下太守的架子去钓鱼;坐船去欣赏风景;去游览各地名胜;品尝杭州自己独有的各色美食……颇有一股要踏遍杭州西湖的气势,他还美其名曰:与民同乐。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5篇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5篇读后感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和感受来展开分析,通过认真的读后感写作,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思维深度,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苏轼《定风波》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篇1高中时初读《定风波》,便觉得大气磅礴,被苏轼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而震撼,仿佛置身于广袤的宇宙中,看到无数星芒,耀眼夺目。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让我跟着作者置身于雨骤风狂的天气里,苏轼表情淡然,轻轻摇头说莫听,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这是已雨过天晴,苏轼依旧平静淡然。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人生中的起起落落、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上班后再读,依然余音绕耳,即使自己是渺小的沧海一粟,也会被这种力量而鼓舞,心之所往。
苏轼的这首词句句经典,经得起反复诵读、反复推敲,依然历久弥新。
这首词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研读和挖掘,我从心态方面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克服焦虑,不畏惧前路艰险。
从一个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到一名公务员,从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孤身一人来到偏远艰苦的工作岗位,有过无数焦虑浮躁的时刻。
无法静下心工作,沉不下去心看一本书。
其实仔细想想,无非是功利心太重了,总想着要立马得到什么,工作中想要迅速看到成效,所以选择性的逃避困难,挑选一些容易达到的事情去做,没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急功近利才是浮躁的源头吧,带着绝对目的性去工作,期待每一件事情都有反馈。
可是生活哪有那么容易,付出了不一定就会有收获,倒不如把急功近利变成细水长流,稳步前行。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5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5篇]导读:读了《苏东坡传》,目睹一个朝代的兴衰,心中不免有所感,因此扯几句淡话。
以下是由J.L为您整理推荐的《苏东坡传》读后感,欢迎参考阅读。
篇一:《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面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
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
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情为子瞻作传吧。
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
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
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起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
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责任实在一分未减。
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
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面对他自己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
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
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
“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
”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林语堂先生说:“我理解苏东坡,是因为我喜爱他的缘故。
”我想,这喜爱除了对其文的赞赏,更包含了对其人的投契。
比较他们二者的人生,我竟发现极大的相似之处。
且不说同样阔达的胸襟,不相上下的智慧,他们都生逢乱世,遭遇变革。
苏轼的旷达人生给我的启示
苏轼的旷达人生给我的启示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和仕途,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他那种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我们只是一介凡人,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
苏东坡,这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象征,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那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大境界。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和仕途,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他那种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我们只是一介凡人,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
二、入世与出世的交织苏轼一生写了大量的`词,在这些词中,既有入世的进取之心,又有出世的人生取向。
现实生活中的苏轼,也时时在履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尽管苏轼积极入世,但仕途的坎坷,宦海的沉浮还是让他产生了“出世的思想倾向”《临江仙》便是词人出世情怀的完全坦露: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此外,象“归心正似三春草”(《虞美人》),“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满江红》)。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行香子?述怀》)等词句无不体现着他乘时归化返朴任天的出世态度。
三、乐观与旷达的升华尽管苏轼一生辗转流离,但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始终以乐观与旷达的心态直面人生的磨难,看待人生的遗憾。
在他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这种超然的心态更是一表无余: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这首词。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15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15篇)《苏东坡传》读后感1初识苏轼,是在宋词中,浩瀚词海,他的诗,是最有吸引力的。
他满腹才学,年纪轻轻就得到皇帝和文学大家欧阳修等人的赏识,可见他是几千年难出的大才子。
可在他的诗中,那些华丽词语、高人一等的傲慢并没有出现。
更多的则是豪放乐观或简约轻松。
但这样的诗词,更能走进读者的心里,这似乎就是文学创作中更高的境界。
后来,读了《苏东坡传》,才了解乐观的诗词背后有多少生活的艰苦与忧愁,但也正是这样的生活,才成就了一个无法复制的“苏东坡”。
他是个天生的乐天派,被贬黄州期间,他没有因苦难而消积,反而他人生中的大部分名篇都创作于那里。
他把自己变成一名农夫,过着田园潇洒的生活,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就是他对自己最好的形容。
也许是他过人的才华,也许是他无可救药的可爱或是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造就了他不凡的一生,流传千古,闻名中外。
我们可能没有他与生俱来的才智,但我们可以勤奋努力,在遭遇挫折时,也可以微笑以待,用自己的力量,创造一个美丽光明的人生。
此世唯一的苏东坡,他不仅为我们后人留下这些美丽的诗篇,他更是每个逆境中的人的榜样,教会我们如何对待生活。
《苏东坡传》读后感2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华彩;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旋律;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篇章;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
苦涩中遮不住淡香溢出翠玉般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哀思。
这种苦涩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
淡相思,浅浅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
掩饰不住内心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苍凉。
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寂。
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寂寥。
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象牙塔中放纵。
“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人生格言。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感受苏轼豁达与洒脱的人生态度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感受苏轼豁达与洒脱的人生态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阮郎归·初夏》宋·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苏轼在北宋政治史和文学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才华在当时就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但是他一生的政治经历是非常坎坷的,曾经多次遭遇贬谪,贬谪之地越来越偏远,最远的一次竟被贬到海南岛。
苏轼为自己的画像题诗时曾经自嘲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州。
”就是说自己的政治生涯几乎全部在贬谪中度过。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件事对他打击非常大,成为他重要的人生转折点。
第二年二月,老朋友马梦得为他开辟了一块几十亩的田地,苏轼给这块地取名“东坡”,这就是“苏东坡”的来源。
黄州时期也是苏轼创作的一个高峰期,我们耳熟能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以及今天的这首《定风波》,都作于这个时期。
为了解释自己写这首词的缘由,苏轼还在开头写了一个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三月七日这一天,东坡和几位朋友一起出行,在沙湖道途中突然遇雨。
雨具被仆人先带走了,同行的人都狼狈奔逃,而苏东坡却不着急,在雨中慢慢地走,过了一会儿天晴了,于是就作了这首词。
-注释译文-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新传》有感
26乡音书香政协XIANGYIN2024-0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很小的时候,我就能对着中秋之月背诵苏东坡的名句,但是全本地阅读苏轼全传,却是很久以后了,最早看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也翻看过河北人民出版社的《苏轼全集校注》,而找到李一冰所著的《苏东坡新传》,是因为读了余秋雨的散文《苏东坡突围》,中间援引大量的史料即是来自此书。
李一冰曾在台湾入狱4年,饱受波折困苦,因此他笔下的苏东坡,亦是从出狱后到黄州,虎口余生走向旷达自在,从现实中的接二连三的无情打击中走向意志坚强与生命韧性的苏东坡。
作者把自己的悲辛苦难熔铸在此书之中,把饱满的情感灌进了东坡形骸,因此,看过此书,能看到更深刻、更具体、更形象生动的苏东坡,在苏东坡一次一次受到排挤、流放的时候,也能在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的叹息。
书中引用了大量翔实的史料,既有苏东坡的诗词,也有往来信札,还有许多上书谏议。
让我们看到了不仅仅有苏东坡的诗文才情,还有他缜密细致的思维,为民请命的热切,不畏强权的耿直。
十几年后再读东坡全传,感悟很深,在李一冰史笔勾陈之下,苏东坡脚下丈量过的城市,一个一个地连接起来,构成了一条曲折的人生之路。
一、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眉州-京城登科-凤翔-开封-徐州)“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这是东坡居士在酒酣耳热之际,豪情满怀的写照。
眉州,这个古老而秀美的地方,孕育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年。
他,就是苏轼,一位风华初露就名动京师的才子。
他的才华如同璀璨的星辰,在蜀地的夜空中熠熠生辉。
由蜀入京登科,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他带着满腔的热血和期待,踏上了人生的新征程。
苏家祖籍河北栾城县(今石家庄市栾城区),虽后世居于眉州山清水秀之地,但他们的血脉中流淌着英姿勃发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苏轼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有酒,有朋友,有诗,更有那份“何日遣冯唐”的期待。
他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像冯唐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家和人民尽忠职守。
也无风雨也无晴——读《苏东坡传》心得札记
也无风雨也无晴——读《苏东坡传》心得札记受语文老师的影响,我对苏轼,有一种天然的好感,只是一直没有机会了解他的平生。
直到今年暑假,我才翻开这本《苏东坡传》,了解了他不同凡响的一生。
林语堂先生在开篇中写到他去了解苏东坡的方式——作品、生活资料与他人记述。
我的知识储量还不够我去解析苏轼的作品,也无从考证他的生活,唯有这本《苏东坡传》,是我了解他的最好的方式。
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无疑是持赞扬态度的。
正如他评价的那样,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可谓是年少成名,20岁进京赶考,初入长安,便写下:“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尧舜禹,此事何难。
”这是何等的张狂自信。
因为误会才得了第二,此后被他的恩师欧阳修评价:“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从此,苏轼开始名扬整个大宋。
到黄州担任通判期间,东坡带领众人疏通“钱塘六井”,为民造福,杭州百姓无不为苏通判叫好。
在这里,他留下了那首千古传诵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东坡的一生,有名动天下的得意,也有含冤入狱的落魄。
乌台诗案后,带着朝廷和文坛泼的一身脏水,带着从高处衰落的理想,带着一大家子20多口人,苏轼来到了黄州。
在黄州,东坡筑水坝,建鱼池,请教老农、喂养牲口……并在城东半坡上的一片地,建了一座“东坡雪堂”,化身“东坡居士”。
有一次,东坡与朋友出游,突降大雨,朋友们纷纷奔走躲雨,只有苏轼淡定地拄杖前行。
事后,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苏轼,可以说是古人中我最欣赏的一位了,先不说他才高八斗,只那种无论被贬谪到哪里都是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的人生态度,就足够我们学习并受益终生了。
而看完这本书后,我对苏轼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崇拜,更多的了解他的生平后学习到了他对待人生的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了我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抉择,而这种抉择决定了人一生的基调。
才高八斗的一家人。
在介绍苏东坡之前,林语堂简单地介绍了他的家人。
父子三人一起进京赶考,在现在看来似乎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我们换个角度想一下,苏家的学习环境应该是很不错的,估计平时父子三人在家时也是聊聊诗词歌赋,谈谈人生哲学吧!最好的教育就是“身教”,而苏洵在这点无疑是做的很好的,不然也不会培养出那么优秀的两个儿子。
两兄弟的关系也很融洽和谐,苏轼被越贬越远时,只要能离苏辙近一些,他就很高兴了。
苏轼的发妻王弗也是一个有才聪明的女子,虽有才却不显山露水,这或许与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息息相关吧!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
但是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所以苏东坡则事事多听从妻子,而这也正是王弗睿智的地方。
乐观豁达的大心态。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关键是看如何面对。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一个男生由于驾照没有考过选择了自杀,这是对生命多么不负责任的一种态度啊!反观苏轼,被贬时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总是能苦中作乐。
初贬黄州时,他居住的房子非常简陋,但他却写道“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处,窗帘拉起,于坐榻之上,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远望则水空相接,一片苍茫”。
景色并不见得是有多美,关键是观赏风景的人有一颗善于寻找美得心。
当朝云产下一个男婴时,苏轼也曾写到:“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或许是经历了太多的起伏,才不会有望子成龙的心态,才会希望自己的儿子“愚且鲁”。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纵然一生命运多难,也不悲观。
再读苏东坡绝笔诗有感:一帆风顺的人生,既不可能,也不可贵
再读苏东坡绝笔诗有感:一帆风顺的人生,既不可能,也不可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没有遗憾的人生,既不可能,也不可贵。
春夏秋冬,叶不常绿,生老病死,人不长生,才是常态。
尤其是读了苏子羽化而登仙前为总结自己一生而写的一首诗之后,触动更深,《自题金山画像》,苏子仅用24个字就平淡地概括了自己在惊涛骇浪里壮美的一生。
苏轼绝笔诗苏东坡,被不少人誉为千古文坛第一人,近年来风头更是隐隐有盖住同是风流人物的李太白的趋势,这个才华盖世的老前辈,既风流又接地气,治愈了无数人的精神内耗,如果说李白是“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谪仙人,那么苏东坡就是“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人间清醒。
我们知道,苏东坡是个全能型的人才,不仅可以在文坛振臂高呼,还可以吃遍天下都不怕,甚至连治水这种工科专业也搞得有板有眼,可以说是千古一遇的奇人。
他一辈子有过很多高燃时刻,但要说最风光的时刻还得数他20来岁的时候,那时他老爸苏洵带着他和苏辙赴京赶考场,苏洵为了兄弟俩的前途着想,就托朋友给自己的两个宝贝疙瘩引荐给当时的大官欧阳修,欧阳修也不含糊,一口就答应了,但是要看看是不是真的人才,结果这几人一见面就是天雷勾地火,北宋最高级的几位文坛大咖之4一见如故,英雄惜英雄,欧阳修还搁下老脸赞了苏轼一句:“老头子我不如他啊!”。
就这样,苏东坡两兄弟就被欧阳修看中了,一考试就是苏东坡第一,苏辙第二,可以说是满门风光,别人考到4、50岁都还遥遥无期,这苏家一下子就考上俩,你说气人不气,搁今天就像是别人家的孩子,而且这俩还那么年轻,在当时也就刚刚及冠没多久。
书归正传,苏东坡的这首《自题金山画像》是在何时何地写的呢?当时苏东坡正好从天涯海角(当时算是鸟不拉屎)的海南岛获赦归来,一路慢悠悠的游山玩水准备回家,先是邂逅了虔州,然后又跑去了南昌、南京等地,搁别人那是赶路,搁他这就是人在旅途,在来到扬州的一个小县城仪征的龙游寺也称金山寺(不知道是不是法海那个金山寺),然后在这里诗兴大发,当即要吟诗一首:本来苏东坡千挑万选选中了常州作为养老的地方的,没想到刚到常州就因为中暑不治而亡,其实我一直觉得挺奇怪的,他在接近赤道的海南不中暑,在南昌也不中暑,跑到扬州也不中暑,最后跑到了自己选的风水宝地就中暑了,纳闷归纳闷,但这个问题也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这首《自题金山画像》差不多就是苏东坡的绝命诗了,或者说是他给自己盖棺定论的一首诗。
也无风雨也无晴——读《苏东坡传》有感(1000字)
也无风雨也无晴——读《苏东坡传》有感清晨,寻一佳处,轻开扉页。
夜晚,轻合书页,沉思良久。
读《苏东坡传》,也是在读一个文人的风骨。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东坡先生一生守正不阿,放任不羁,率真不知变通。
他曾直言对于不惬心之事,“如蝇在食,吐之乃已”。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对于朝政之弊直言而谏。
他曾呈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并在书信中详实叙说了新法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而后,“乌台诗案”发,经历了此次劫难的东坡先生却不易其志。
在那个朝党之间互相倾轧,在位者缄口不言之时,是他,敢于冒被罢黜甚至生命危险发声。
他不屑于向新势力谄媚巴结,看不下朝廷高官尸位素餐,不甘于从此缄口不言。
他要发声,要批评,要抨击。
他始终站在黎民百姓一边,力解百姓之所难,竣疏西湖,修建苏堤,治理洪水。
在那个人人只想为自己谋利,只想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甚至不惜搜刮百姓,欺下瞒上之时,是他,为百姓之事奔波忙碌,一心只愿天下黎民安康。
他骨子里的浩然正气,足以使很多人自惭形秽,也足以使他站在道德精神最高点,俯视整个朝廷。
人间有味是清欢。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东坡先生老年时,他曾这样风轻云淡地回忆。
他一生一贬再贬,地点一偏再偏,条件一苦再苦,但他似乎丝毫不以为意。
在岭南瘴疠之地,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在中国最偏远的海岛,他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他的乐观与旷达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无论人生遭受多么困苦的窘境,无论人生陷入多么难熬的低谷,他似乎始终甘之若饴,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他摒弃怨天尤人,丢掉自怨自艾,寄情山水,结交好友,亲自务农,创美食,开乡民教化,将每一天过得有滋有味。
他以孩童般最纯真无邪之心面对生活,在漫漫长夜的深处发现萤火的光亮,发现星光的美丽。
这是比“穷则独善其身”更高一层的境界啊!东坡先生说:“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东坡先生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东坡先生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苏轼《定风波》有感
读苏轼《定风波》有感(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读苏轼《定风波》有感读苏轼《定风波》有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苏东坡传》读后感----不经历风雨,怎见得彩虹
不经历风雨,怎见得彩虹?——读《苏东坡传》有感看过《《苏东坡传》这本书么?它写的是关于我国文学史上优秀人物苏东坡先生的故事。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比如此书还谈到了北宋的外交、政治环境、文化风气以及世俗人情。
其中,此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苏轼命运的多舛,让我最惊叹的是苏轼面对悲苦不幸遭遇的顽强和乐观!阅读《苏东坡传》,对苏轼由衷的敬佩!正如鲁迅所言:真的勇士敢于正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那么,现在我们还是先来简单回顾一下苏轼的一生吧:苏轼年轻时饱读诗书,才华横溢。
此后,在父亲的带领下,苏轼与苏辙到京师参加科举考试。
在京城科举考试中,苏轼一举成名,欧阳修等对他大加赞扬。
这在当时的京城是何等的风光!但命运无常,以后在王安石改革派和宫廷保守派的争斗中,苏东坡因“乌台诗案”陷入了牢狱之灾,差点被杀。
在“乌台诗案”中,苏轼虽然免于杀头,但是在官场上苏轼一路被贬,越贬越远,甚至近花甲之年时仍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蛮荒偏远的儋州(海南岛西北部),到65岁才遇赦北归,然后死于归途。
苏轼在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颠沛流离中,在孤独无望中,苏轼是如何应对跌宕起伏的命运的呢?他没有逃避,没有沉沦,没有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活得乐观坚强淡定从容。
不仅如此,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苏轼竟然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做出了惊人的成就,成为一个文学史上的多面手!真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读完苏东坡起起伏伏的一生,掩卷沉思,让我想起了当今部分不堪一击的青少年!真的,我对现在90后的种种不良的表现深深叹息,对他们面对困难的逃避畏难态度深表忧虑。
我想,如果他们遇到苏轼当初的境遇,估计有的青少年不知要自杀过多少回了!比如,前天,我区华府海景一个同凯中学的男学生因为家长责怪他动作慢、要迟到就在一大早从15楼上跳了下去;另外去年我区一个初三的同学,因为失恋就从家里的25层高楼上一跃而下……以前,在看这些新闻后,我吃惊又心痛,悲伤又遗憾。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轼传》有感800字相关作文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轼传》有感800字相关作文岁月无声,红尘无岸。
来去如梦,进退如风。
人生不过是扁舟行于海上,于飘飘荡荡间,寻找最终的渡口。
看过万千的变幻,经历万千的浮沉,终于明白,红尘渡口,其实是我们自己。
每个人都要在凌乱的世事里泅渡自己,荒年冷月也好,山重水复也罢。
最终的泅渡,是在归去时,不惊不惧,不悲不怨。
所有的聚散离合都不过是为了让人顿悟,学会淡定,学会从容。
很多时候不是纷扰太多,而是我们和自己走散了。
他是个风雅之人,亦是个飘逸之人。
他是个诗人,从不忘怀青山绿水,亦难忘怀风花雪月。
所以,尽管他结交和尚,也对佛法颇有研究,但不会遁入空门;他是个哲人,红尘世事,聚散离合,他都看得很透,所以他不会沉沦于某件事而难以自拔。
该沉醉就沉醉,该放手就放手,这就是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苏轼的豪迈;墙里的佳人秋千,墙外的古道行人,这是苏轼的清愁。
他是这样的,可以对饮无边岁月,醉得忘了身在何处;也可以倚着小楼明月,看红袖添香煮酒。
有了笑看红尘,有了儿女情长,他的生命才会如此丰盈。
十年生死,两处茫茫,千里孤坟,无限凄凉。
独自伫立于妻子坟前,借着回忆煨暖时光,人们才终于知道,苏轼的洒脱里,还有这样的长情。
岁月如诗,平平仄仄,皆是起承转合。
人生如梦,蓦然回首,早已灯火阑珊。
时间就在手边,却总觉得遥远。
回忆里,我们都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
更远的回忆里,无数人举杯写着风花雪月。
活在人间最好的状态,大概就是半醉半醒。
太清醒会凄凉,太沉醉会迷惘。
半醉半醒,半痴半狂,世事总会在朦胧里黑白分明。
苏轼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谁都知道,贬谪岁月绝不好过。
可是这个超然的词人,硬是在清贫苦涩的时光里,找到了平生快味。
无晴无雨,不悲不喜,虽然不是谁都能做到,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多点开阔,少点计较。
繁华萧瑟,喧嚣寂静,心若归隐,不起波澜。
晨光熹微,暮色深沉,清欢独自,进退飘然。
这世上,有人跃马扬鞭,纵横万里;有人独自行走,寂静无言;有人迷恋繁华,声色犬马;有人纵情山水诗意流连。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5篇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培训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活动方案、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training plans, experiences, document documents, activity pla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苏轼定风波读后感5篇大家对这本书的读后感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阅读后,写读后感成为我与同学们交流文学观点和评论的纽带,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苏轼定风波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苏轼词集》(1500字).docx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苏轼词集》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题记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明,每个国家也都有自己的文化,作为一个五千年的文化古国,中国也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诗词。
唐诗宋词元曲等等一系列文化的更换交替,让中华文明传承不息,今天我很有幸地拜读了苏轼的词集,领略了令人称道的东坡风骨。
我很喜欢苏轼,他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将军,而不是那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乏味文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的词风格就如将军的性格一般,初时年少轻狂,少年意气风发,期望在疆场一展宏图,所以词风豪放不羁,犹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可渐渐,随着时间的推移,身边将士们的离去,当时朝廷的黑暗,年少时候的棱角早已被磨平,热血早已消耗殆尽,他厌恶了这葬送了无数英雄好汉的战场,解甲归田,与妻子相守,闲来又叹过往,词风变得豁达婉约。
细思,这也如苏轼的一生一般无二吧……东坡诗词三百首,我之最爱却是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可能会有些奇怪,苏轼出名的词那么多,为何我偏喜欢这首呢?原因很简单,我喜欢它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优美的语句,而是它背后所表达的那一种人生态度打动了我。
曾看过《百家讲坛》中康震老师关于这首词的讲解,当真令我受益匪浅.你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大浪过后的安宁,一种看透世事的无畏,同行之人皆狼狈,唯有苏轼依旧安然前行,虽于风雨逆境之中却淡然处之,对未来怀抱期望,恣意于风雨间,金乌再现,回首刚刚萧瑟之处,一切都是过往云烟,既没有什么风雨也没有天晴。
细思,生活不就是如此吗?风雨与晴天交杂。
我们的民族,我们的英雄也有过如此经历,五千年的沧桑动荡,给予了我们辉煌的记忆;一百年的风雨飘摇,铭记了我们血泪的悲凉。
晴天、雨天,都是我们永恒的回忆。
遥想当初,涿鹿之战时炎黄大战蚩尤,组成了华夏民族;战国时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创建了大秦帝国;三分天下时刘备广纳贤士,赤壁之战大败曹军;淮海战役时毛泽东领导全军,歼敌五十余万人。
一蓑烟雨任平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吾未见,苏子与客游赤壁;吾未见,乌台诗案遭贬谪;吾未见,居士绝伦佳作现……不能与居士这等高才生活在同一时代,实乃一大憾事,而今以文字得见苏子生平,甚感宽慰。
因慕居士之高才旷达,特作此文以抒敬佩之情。
世人皆称苏子为旷世奇才,苏子名副其实。
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领域皆有所成,称为全才也不为过。
吾对苏子的文才,实在是敬佩不已。
但更让人敬佩的是,苏子在人生处于低谷时,仍能保持赤诚之心,乐观且积极,值得我们学习。
苏子也有经国济世的理想抱负,入朝为官,只求他日得以实现。
然世事无常,因为乌台诗案——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几乎丧命,最后被贬黄州。
而后重回官场,再次被贬,一贬再贬,轨迹从汝州到定州,从定州到惠州,再从惠州到儋州,实在是一波三折。
被贬谪之时,苏子为戴罪之身没有俸禄,还遭人看管,没有自由。
如此境地,他却没有一直被外物影响,在发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感慨、忧愁过后,尽是豁达之语。
且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句句充满豁达淡然之情的词句,正是他为自己营造的一个积极而又旷达的精神世界。
他已从复杂的尘世中走出,不为功名利禄而折腰,不为人生低谷境遇而伤怀,不为世事红尘所纷扰。
如此超然脱俗的胸襟,充满豪放之气概,读之令人心胸为之舒展。
苏子之高才,使其不似凡间人物,但他的诗词文章又不失人间烟火气息。
在宦海浮沉、人生起伏之间却能参悟通透、达观豪迈。
苏子不似其他文人一般,离我们很远,他一直在人间,这大抵是众人达不到苏子的高度,却仍然爱他的原因吧!我慕居士旷世之文采,更爱其潇洒豁达之态度。
苏子之才,当世恐无人再能及,但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仍是我等可以学习的榜样,惟愿——无论人生到何等境地,皆能宠辱不惊,闲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亦能道出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无风雨也无晴——读苏轼生平有感
工诗、善词、长文、精书画,思想上兼具儒释道之精髓,在史学、文论、医药、美食各方面均有涉猎,而且都卓有建树,这便是北宋之文学大家——苏轼。
虽然从小就接触苏轼的诗词文章,却是越年长越深感其魅力。
了解苏轼,是因名句而读全篇,因全篇而查背景,因背景而究生平,因生平而寻后人的评论。
一个越来越鲜活,越来越饱满的苏轼便出现在我的眼前。
苏轼生活在北宋年间。
北宋重文轻武,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以及范仲淹、司马光都出现在这一时代,文坛星光灿烂、大神云集。
苏轼乍一出场便是一颗超级新星,而真正出类拔萃,却是在黄州贬谪之后。
这次贬谪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促使他在思想上、文学上提升了一大步。
他的弟弟苏辙,跟他从小共同长大,同学于父亲,同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本不相上下。
黄州之后,苏辙便心服口服:“吾今难望子瞻项背矣。
”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成也因名,伤也因名。
他一生最大的劫难——“乌台诗案”,除了因党派之争,还因为被名气所累、目标太大的缘故。
这场劫难,使他经历了巨大的精神和肉体折磨,甚至差点自杀。
而他走出阴影,完成华丽的思想蜕变,便是在四年的黄州生活中。
苏轼是以犯官身份来到黄州的,这就意味着他没有工资,没有住房,没有自由,只是一个有职衔的犯人。
初到黄州,他寓居在一座小
破庙定惠院里。
白天,苏轼门都不敢出,只有“漏断人初静”时,才敢来到院中。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他此时的心情,也如惊弓之鸟,满心忧惧。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能将一个洒脱的、豪放的苏轼折磨如此,足见四个月的牢狱之灾所受磨难。
苏轼无工作可忙,无收入可恃,只能带领家人,开荒田于城东山坡之上,躬耕于陇亩之间,自号“东坡居士”,大约也是一种自嘲,那时他一定没想到此号会传闻天下,千古流芳吧。
他还盖了间极简陋的小屋,遮风挡雨都困难,却起了个极风雅的名字——“雪堂”,被多少仰慕者探寻。
这就是苏轼的魅力,再直白的名号,再简陋的房舍,因为他,便意义非凡。
也是在这时期,苏轼两游赤壁,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两赋一词。
以前只觉得《念奴娇》跌宕起伏,豪气干云;前后两赋空灵深远,浩渺无穷,读来字字珠玑,朗朗上口。
了解了写作背景,便觉得不止是这样了。
在“大江东去”的惊涛拍岸中,苏轼神游故国;在赋中,苏轼“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自己“凭虚御风,不知所止;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可即使在时间空间上再肆意穿梭,也仍需回到现实,悟出“自其变者而观之”和“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的大道。
其中有禅、有道、有现实、有超现实、有短暂和永恒的哲学辩证。
这时的他不是在思想上、精神上努力地完善自我吗?
人的精神境界高了,眼界自然更开阔。
作为一个古人,能从想象的太空俯瞰大地,以无尽的时间对比人生,自然而然什么都看淡了,
什么都豁然了。
在黄州的后期,苏轼的心情更平静,思想更达观。
他享受生活,思考人生。
佳肴美食乐,粗茶淡饭也乐;读书乐,种田也乐;与士卿故友交谈乐,与僧道野老交谈也乐,硬是将贬谪流放的苦日子,过得多姿多彩,羡煞旁人。
就连淋场雨,都能淋出不一样的情怀: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就是苏轼的心境、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吧: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