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导学案24诗词五首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XXX,一名潜,字XXX,世称XXX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XXX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今后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XXX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方针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哗闹扰攘的红尘,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叨教你为何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平静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薄暮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辩清楚,却不知如何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日常情感表达的思考,他们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新课讲授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来解释诗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课堂上,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诗词情感上还存在一定难度,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历史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了解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诗词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本节课将围绕以下五首诗词展开教学:
1.李白《望庐山瀑布》
2.杜甫《春望》
3.王之涣《登鹳雀楼》
4.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王维《山居秋暝》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五首诗词的作者背景、创作特点、诗词意境、表现手法等,指导学生品味诗词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同时,通过学习这五首诗词,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诗词创作和小组讨论都表现得积极主动。他们在创作中尝试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虽然有些作品还不够成熟,但这种尝试和探索的精神值得鼓励。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很不错的。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配套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doc
24诗词五首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 了解五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 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 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五首诗词不同的艺术 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牛的阅读兴趣,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 诵读诗词,引导学牛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词主旨,并积累名句。
2. 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语言赏析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饮酒》1、引入新课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
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 冇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 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共是出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 情怀。
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 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锻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口 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 1、 《桃花源记》(散文) 2、 《五柳先生传》 (传记)3、 《归园出居》 (FH 园诗)2、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 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首诗可犬略分为两类:一类 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FH 园诗。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一. 教材分析《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是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题材来自东晋时期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污浊尘世的憎恶。
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充满哲理,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这首诗的意境和哲理较为深刻,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田园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通过背景介绍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歌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理解诗人对污浊尘世的憎恶,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诗歌的基本结构。
2.具体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田园生活景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掌握诗歌的起承转合。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对诗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产生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代表性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诗中的哲理,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词意境、表现手法等,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内涵,提升思维品质,锻炼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诗词中的佳句,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饮酒·其七》、《饮酒·其十五》、《月下独酌四首·其三》、《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陶渊明、李白等诗人的生平事迹,感受古代文人的饮酒情趣。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饮酒诗词的基本概念。饮酒诗词是古代文人在饮酒过程中所创作的诗歌,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友情的独特感悟。这些诗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诗词,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首诗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和饮酒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饮酒诗词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体会古人的人生观。
-例如:通过对比分析《饮酒·其七》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
-诗词的背诵与运用:如何将诗词中的佳句运用到日常写作和表达中,是学生面临的另一个难点,需要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和练习机会。
-例如:让学生仿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句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发展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
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导学案2-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盐阜中学初三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饮酒》学案【课前预习】一、解释下列词语:1.结庐: 2.喧:3.君: 4.心远地自偏:5.悠然:6.辨:7.忘言: 8.相与还: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三.朗读诗歌【课堂练习】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与陶渊明的“ ,”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
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
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课后练习】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答: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答: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答:【试题链接】一、(2011年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导学案本文已经没有格式错误和明显问题的段落,因此不需要删除任何内容。
以下是小幅度改写后的文章:诗歌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流派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贡献。
本文将研究田园诗派的杰出作品。
本文的第一首诗是___的《饮酒》(其五),这位东晋文学家和诗人以田园生活为创作主题,诗风平淡自然,影响深远。
这首诗共有二十首,是___归隐田园后即兴创作的五言古诗之一。
它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情趣。
在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并理解诗意和把握感情。
同时,我们也要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这样可以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研究《饮酒》这首诗时,我们首先了解了作者的背景和写作背景。
然后,我们可以自由朗读诗歌,明确诗歌节奏。
接着,我们可以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通过这些步骤,我们可以了解到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中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同时,诗中的“悠然”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最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表达了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展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本诗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___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非常崇拜___,想要拜访他。
但是,___一直不肯见他,认为他的诗歌太过放荡不羁。
于是,___决定用诗歌来打动___。
他写了一首《将进酒》送给___,___看了之后深受感动,终于答应了___的拜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诗歌可以打动人心,也可以让人彼此相知相惜。
二、课堂讲解1.《雁门太守行》1)整体感知此诗描写了雁门太守___出使边疆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于祖国边疆的忧虑和对于远行的不舍。
2)品味诗句塞外声音断,荒城背日转。
”这两句诗描写了___出使边疆时,远离家乡,听不到故乡的声音,背对着太阳,心中忧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1.教学重点
(1)五首诗词的背景知识及作者简介:这是本节课的基础内容,教师需着重讲解每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举例:《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柳永在离别之际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和离愁别绪。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学生把握诗词的情感。
(2)诗词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教师需详细讲解每首诗词的韵律特点、意境描绘和修辞手法运用。
举例:《赤壁赋》的意境宏大,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因为离别、孤独或其他情感而感慨万千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情感表达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通过诗词来表达情感的。
(2)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修辞手法是诗词创作的精髓,但学生在识别和应用方面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各种修辞手法。
举例:《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酒一杯”运用了夸张手法,教师可让学生尝试在其他诗词中找出类似用法,加深理解。
(3)诗词的个性化解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和思维特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是教学难点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解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包括以下五首经典诗词:《雨霖铃·寒蝉凄切》、《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和《赤壁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学案)
24《诗词五首》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乐趣。
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翻译诗歌。
2.正确理解诗歌的内涵、体味诗人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积累知识3.《雁门太守行》选自,作者,著名诗人,史称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与并称“唐代三李”。
李贺是中唐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结庐.( ) 东篱.( ) 搔.更短( )不胜簪.( ) 燕.脂( )(三)填写下列诗句。
1.,家书抵万金。
2.白头搔更短,。
3.角声满天秋色里,。
4.,霜重鼓寒声不起。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结庐在人境【结庐】【人境】2.悠然见南山【悠然】3.山气日夕佳【山气】4.浑欲不胜簪【浑】5.烽火连三月【烽火】6.黑云压城城欲摧【摧】7.角声满天秋色里【角】8.提携玉龙为君死【玉龙】(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1.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2.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个名句的妙处?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画“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所展现的画面?三、回读文本,思考总结在预习过程中,你对作者、字词、诗歌有什么疑惑,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参考答案:一、自主预习,积累知识(一)文学常识知识积累。
1.陶渊明,靖节先生,东晋,田园,《陶渊明集》2.子美,少陵野老,唐代,李杜,《三吏》3.《李贺诗歌集注》,李贺,唐代,诗鬼,长吉,李白,李商隐,浪漫主义诗人(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lú) (lí) (sāo) (zān) (yān)(三)填写下列诗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24 诗词五首饮酒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及有关文学知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五首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积累诗词名句。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品味诗词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饮酒(一)导入由对联引出陶渊明,回顾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教师顺势导入本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情境,又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当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三)读诗韵1.自读课文2.指名朗读3.品味诵读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学生自己体会,最后大家齐读,初步感悟诗歌的意蕴。
4.听读录音与名家的朗读相互对照,用心体会情感的表达。
5.再读有学习,有指导,学生再读此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朗读录音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
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朗读、听读、以及齐读,初步感知了诗歌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加主动地投入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中。
(四)析诗意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五)品诗情请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设计说明: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
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
(六)悟诗道1.明确全诗的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回归自然,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人生追求。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诗词五首》。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也注意到在理论介绍环节,部分学生对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掌握不够牢固,这可能影响到他们对诗词的深入理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象运用和韵律特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词的意象和韵律,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词的基本概念。诗词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诗词。以李清照的《如梦令》为例,分析其如何运用意象和韵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主要包括以2.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杜牧《赤壁》
4.杜甫《春望》
5.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本节课将围绕这五首诗词,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背景、作者、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通过阅读、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难点举例:鼓励学生在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基础上,尝试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诗词。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教案
24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课时计划】4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诵读古诗词,你可以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故乡的小桥流水;你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笑看人生百态……古诗词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你的心田。
今天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真心感动。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庐.(lú)东篱.(lí)搔.更短(sāo)不胜簪.(zān)燕.脂(yān)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词义。
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浑:简直。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角:军中号角。
玉龙:指宝剑。
3.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等。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宣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4.背景介绍《饮酒》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导学案部编版
适用精选文件资料分享八年级语文上册24 诗词五首导教案(部编版)24.诗词五首国学名句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断。
――《周易》学习目标1 .认识作者及写作背景,经过朗读、想象、联想领会诗的境界美,体会诗人的感情。
2. 认识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领会本诗的境界。
3. 背诵五首诗歌,品析诗歌语言。
学习要点领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领会本诗的境界。
学习难点:领会“陶诗”的思想意义及创作风格。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 认识诗的境界美,感悟陶渊明的洁身自爱的品行。
2. 领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领会本诗的境界。
3.联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4. 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感情。
自主打破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也许依照拼音写汉字。
地自偏()燕脂()霜重()提携()折戟()前朝()嗟日暮()谩() péng()舟周 l áng()结 l ú() f éng()火 sāo()更短不胜 zān()答案:1.pi āny ānzhī庐 zhóngxi é j ǐ ch áo ji ē màn郎蓬烽搔簪 2. 解说以下居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结庐在人境()(2)安闲见南山()(3)城春草不深()(4)黑云压城城欲摧()(5)折戟沉沙铁未销()(6)殷勤问我归哪处()答案: 2. (1)建筑房屋( 2)安逸的样子( 3)长安城(4)破坏(5)销蚀(6)情义诚意3. 文学知识填空。
(1)陶渊明,有名诗人,名潜,字,浔阳柴桑人。
其青年时曾任过小官,后罢官,归隐山林,今后不复出仕。
其诗作清爽朴实自然,世称诗人。
我们学过他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
(2)杜甫,唐朝伟大的诗人。
字子美,自称,河南巩县人。
人称,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 ”。
代表作“三吏”、“三别”等。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年老别》)。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及配套教案
饮酒(其五)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感悟诗歌精美的语言。
2.领会诗歌内涵,积累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二)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背景透视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词义解释。
(1)结,庐,。
(2)尔:(3)日夕:(4)相与:(5)辨:(6)心远:(7)山气:(8)真意:(9)言:4.理解诗句(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探究案1.读完全诗你知道全诗写了什么内容吗?2. 从“在人境”“无车马喧”到“心远”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3. “采菊”“见南山”和“飞鸟还”这几个细节描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此中”与“真意”分别指的是什么?5.飞鸟的生活方式与诗人的生活方式有何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蕴涵着一种怎样的文化精神?三、课堂小结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诗词五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古诗词,培养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3.赏析诗歌,理解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知识方圆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田园诗人。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其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存世,其代表作品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人称他为“诗鬼”。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于公元816年过早地陨落了,年仅27岁。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李清照(1084~约1155),济南(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因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
前朝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
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2.写作背景《饮酒》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春望》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三、基础知识1.字音结庐(lú)东篱(lí)悠然(yōu)烽火(fēnɡ) 搔(sāo) 簪(zān)提携(xié) 燕脂(yān) 折戟(jǐ) 殷勤(yīn) 嗟(jiē) 谩(màn)2.通假字学诗谩.有惊人句( 同“漫”,空,徒然。
)3.古今异义(1)国.破山河在(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2)浑.欲不胜簪(古义:简直;今义:浑浊。
)(3)自将.磨洗认前朝(古义:拿、取;今义:将要。
)四、课内探究(一)诵读诗词,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
(二)赏析诗歌1.《饮酒》前四句写身居闹市却宁静自得,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①“心远”。
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
②诗人身居闹市,但无世俗纷扰,因为远离官场和尘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
2.赏析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写景的神来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
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高雅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
4.理解最后两句。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形容,只可意会,妙不可言。
这两句直抒胸臆,点明主旨: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返璞归真,这才是人生真谛。
5.《春望》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6诗的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国都、山河、草木。
描绘出山河依旧,国都残破不堪,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
表现出诗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愤。
7.赏析诗的颔联。
鸟语花香的景象本是赏心悦目的,让心欣喜的,可诗人面对此情此景却“溅泪”“惊心”,可见诗人内心伤感的程度之深。
此句诗,诗人以乐景衬哀情,强烈地表达了内心的伤痛之情。
8.诗的颈联以叙事为主,"连三月”“抵万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极言战争时间之长,家书之珍贵。
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家思乡之情。
9.尾联描绘什么样的形象?“白头”的形象、“搔”的动作,刻画了一个因焦虑、伤感而频频搔头的诗人形象,突出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心情。
10.《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描绘了边塞紧张的战斗气氛,叙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11.精读,感受意境美。
(1) 首联写了什么内容?第一句既写景又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第二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借日光来里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2) 赏析颔联。
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鸣咽的角声,紫红的夜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3) 淸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贵象人诗要表现什么?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4) 尾联用典寓意,有什么作用?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也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
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13.《赤壁》为什么开头从折戟写起?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14. 如何理解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两句反说历史:东风不给周瑜方便•恐怕胜利者就是曹操。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感慨,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已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借赤壁之战留下的一把折断的戟引发议论,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16.《渔家傲》这首词,诗人叙写了一次梦境,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1)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极其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则是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
“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
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
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
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17.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
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法。
18.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三山”是仙境,那里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
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19.归纳这首词的主旨。
全词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五、落实过关参考译文:《饮酒(其五)》: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春望》: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雁门太守行》: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赤壁》: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渔家傲》: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
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