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最新进展_汪振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一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成果所谓经济增长收敛性是指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对于一个有效经济范围的不同经济单位,初期的静态指标和其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各经济单位期初的静态指标差异逐步消失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逐步成为发展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

伯纳德(1995)认为,“新古典模型最激动人心的特征之一是其在收敛现象中的应用”。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假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没有使这一假说得到统一的确认,甚至还对这一假说的技术方法产生质疑。

但是,经济增长收敛性假说蕴涵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为其作出更加广泛细致的研究。

拉姆齐(1928) 等的研究表明,在新古典框架内,对于一个封闭经济,各地区人均增长率可能与人均收入或人均产出水平存在反向关系。

特别地,如果存在相似的技术结构和偏好,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增长的速度要快,经济收敛现象就会出现。

鲍莫尔(1986)在收集整理16个工业化国家1870年至1978 年的人均收入数据加以回归研究后认为,自1870 年以来,经济收敛现象在这些国家表现得非常明显。

德朗(1988)则通过两个疑问证实鲍莫尔的结论不可信:其一,鲍莫尔的实证样本时间跨度太长,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其间已衰落为不发达国家;其二,实证检验误差太大,对1870年有些国家的人均收入估计是不准确的。

出于以上原因,难以证实收敛现象的存在。

20世纪90年代,对收敛性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

虽然在新古典框架内增长的收敛性得到确认,但是有关研究的实证分析过程却遭到了激烈的反对。

里贝尔(1991)认为体现新古典思想的收敛现象在世界经济中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另一方面,他强调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

特别地,莫罗和古德里奇(1994)用巴罗和萨拉伊马丁的分析方法研究了意大利地区的收敛现象,结论却完全相反,收敛假说在意大利被拒绝,数据检验发现意大利的南方和北方存在着经济双元化特征。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敛 , 为 此 ,研 究 者 需 要 围 绕 上 述 问 题 x 中 国 区 域 , J
动 趋 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影 响 因 素 ,并 得 出相 关 的 X 策 ;后 一 阶 - , J
段 始 于 19 9 6年 , 至 今 已 涌 现 出 大 量 文 献 ,其 特 点
经济增 长 收敛性 进 行计 量 分 析 。此 间尽 管 学 者们 采 用 的分析 方法 和 计 量模 型 有所 不 同 ,分 析 结果 也 存 在 某 些 细 微 差 别 ,但 在 以 下 三 个 方 面 基 本 上 形 成 了 较 为 一 致 的 结 论 , 本 文 将 其 视 为 有 关 中 国 区 域 经 济 增 长 收 敛 特 征 的 若 干 “典 型 化 事
[ 中图分类号 ]F 6 . 【 0 15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0 00—4 6 (0 8 5— 0 5— 7 7 9 20 )0 04 0
回顾 18 9 0年 代 末 以 来 关 于 中 国 地 区 差 距 的 研 究 大 致 可 以划 分 为 两 个 阶 段 : 前 一 个 阶 段 主 要 是 统 计 分 析 ,特 点 是 采 用 国 际 通 行 的 基 尼 系 数 、变 异 系数 、泰 尔指 数 等统 计 指 标 对 中 国地 区 差距 及
素 包括人 力资本 、开放 程度 、 市场化程 度 、结构 变量 、劳动 力流动 、发展 战略 、宏 观 经济波 动 等 。 中 国区域经 济增 长收敛 性 研 究 的发 展 ,标 志 着 中国地 区增 长和 地 区差距 研 究进 入 成 熟 阶 段 。 未来 关于 中 国区域 经 济增 长收敛性研 究的可 能方 向是 二元 经 济与经 济收敛 、要 素流动 性 与 经济收 敛 、经 济收敛 的政 治经 济学 以及 西部 大开发 政策 的收敛 绩效 等 。 ( 关键词] 中国 ;区域 经济 ;收敛性 ;典型 化事 实;未来研 究方 向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地区经济的发展日益壮大,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也逐渐减小。

这种现象引发了学者们对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和其收敛性的研究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进行探讨,分析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和各地区经济收敛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对未来的启示。

一、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明显强于内陆地区。

但在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等战略的实施,一些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赶上了沿海地区,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极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差距已经缩小到3.8个百分点,明显低于2016年的10.4个百分点。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是一种内生的发展,由于地区间的交流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一些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赶上了沿海地区。

这种趋势的形成与中国经济发展政策的不断调整和资源重新配置密切相关,也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将随着中国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地区经济收敛是指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减小的过程。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现象正在逐渐显现,2000年至2018年中国地区GDP的收敛速度约为2.71%,呈现出收敛的趋势。

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现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地区经济收敛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比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加大了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力度,促进了地区经济收敛。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对地区经济收敛产生了影响,比如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加强,促进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趋同。

中国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也是地区经济收敛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些内陆地区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上也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加速了地区经济的收敛。

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的新进展

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的新进展
关 键 词 :经济 增 长 ;收 敛 性 ;地 区 差距
中 图 分 类 号 : 1 F2
文 献标 识码 : A
经济增长 的 收敛性 假说 向来 都 是增 长理 论 研 究 的核心 问题 之 一 。尽 管新 古典 增 长理 论 和新 增 长理论在经济增 长的收敛性 问题 上观点 一致 , 即都 认 为具备一定 的条 件 , 区经 济将 最 终 趋 于收 敛 , 地 Br ar o和 s l I r n构造的领导 者和跟 随者模 型 a Mat a i 也从理论上 给 出 了增 长 收敛 性证 明【 。但 实 际 经 1 ]
型对 中国区域间经济进行 了研 究【 。 8 ] 还有一些学 者应用 不 同 于新 古 典增 长理 论 框 架 的模 型对中 国经济 增长 收敛 性 和地 区差距 做 了

中国经 济增 长 与地 区差 距 : 因与 成 模 型 应 用
( ) 一 经济增 长的动因 与地 区差距的成 因
解释 。张焕 明在传统积 累增长模 型基 础上 , 引人 了 边干边学 、 受教 育水平 、 技术水 平 、 后发 能力等 非价 格因素变量 , 出了一个 扩 展 的积 累增 长模 型 , 提 对
Vo・ N ・ l6 o 2
Jn 06 u ・2 0
文章 编 号 : 6 3 4 3 2 0 2 0 1 4 1 7 —0 5 ( 0 6 0 —0 1 —0 J
中 国经济 增长 收 敛 性 研 究 的 新 进 展
张 国 强 ,沈 茹
(. 苏 科 技 大 学 人文 社 科 学 院 , 苏 镇 江 2 2 0 ; . 徽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科 学学 院 , 徽 芜 湖 2 10 ) 1江 江 103 2安 安 4 0 0

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分析:一项实证研究(上)

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分析:一项实证研究(上)

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分析:一项实证研究(上)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摘要」:本文以经济增长文献中有关收敛性理论为基础,对中国自建国以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省际间的经济增长差异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认为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不仅存在着显著的“俱乐部收敛”(club convergence)特征,即按东中西划分的区域内部人均产出具有明显的聚集现象;而且存在着条件收敛(conditional convergence )的特征,即在具有相同的人力资本、市场开放度等结构特征的经济地区间存在着一定的增长收敛趋势。

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还显示,各地区间工业化水平的差异和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增长收敛性构成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β-收敛/σ-收敛/条件收敛/俱乐部收敛「Abstract」:Based on the convergence theory implicated in economic growthdocuments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growth varianceacross provinces in China since 1949,especially since results show thatnot only the club convergencehas been obviously exhibited,that is ,the outputper capita congregates within the east,middle and west districts respectively;but also the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has been identified,that is ,given the samelevel of human capital,market openness and other factors the economic provinceshave demonstrated a certain growth convergence. The outcome of the paper also showsthat the variance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across provinces affects the growth convergencesignificantly.「Key words 」:β-convergenceσ-convergence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club convergence一、引言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省际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在扩大,以可比价格计算,中国的人均GDP 标准差从1978年的330上升到了2000年的1366①。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不同地区在相同时间段内的经济变化。

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模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产要素的投资、技术创新、政策环境等。

因此,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呈现出“越来越接近”的特点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收敛性研究的核心观点是较为贫穷的地区具有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而较为富裕的地区则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这种观点是基于一些经验证据的分析得出的。

首先,相对较贫穷的地区有更多的增长潜力,在较低的起点上难度较小,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技术和资本来实现快速增长。

其次,富裕地区往往面临着资源约束和市场饱和的问题,难以维持高速增长。

然而,收敛性研究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假设。

首先,一些研究认为影响收敛性的因素更加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贫富差距。

其他因素,如政府政策、产业结构、文化传统等都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收敛性研究的结论并不是普适的。

有些地区可能会出现持续的收敛或发散趋势,这取决于各种因素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历史背景等。

为了进一步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测度指标。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衡量GDP或人均GDP的增长率来反映地区间的差异。

另外,一些学者还使用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回归分析和面板数据等方法。

这些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解释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现象,并提供政策建议。

总之,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

未来的研究应该是多学科的、整体的,并结合实证和理论模型,以深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和收敛性的理解,为地方政府提供更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综述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两大理论的争论仍在进行。

其中,以索罗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生产要素存在边际递减的特性,资本劳动比率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具有较高的资本边际收益、人均资本增长率和人均产出增长率,由此享有较快的增长机会,使得低收入国家或地区可以向高收入国家或地区追赶,这就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

而以罗默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由于存在外部性、知识溢出、专业化分工等因素,形成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内生累积,可以实现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增,进而实现可持续增长,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存量较高,因此穷富国家收入水平可能不会收敛。

但是,新经济增长理论在其研究中,也揭示了如果技术能够在不同的经济系统间扩散,技术模仿取得后发优势,这可以使模仿者的增长加快,产生收敛性的可能。

由于新古典增长模型与内生增长理论在收敛性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因此检验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的文献层出不穷。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整体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各地区和各产业经济增长却不均衡,因此,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然而不同学者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这是由于研究方法、引入的变量、数据等的不同所造成的。

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收敛还是发散?中国不同省份和不同产业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的结果是什么?进一步地影响跨地区和跨产业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因素有哪些?以往文献也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进行了总结和研究,然而研究并不全面。

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某一个产业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研究还很有限,相关综述性的文献或只是对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亦或只是对跨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梳理,缺乏对产业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也没有包含近几年国外经济收敛研究的最新进展。

本文则将研究视角进一步拓宽,进一步总结和梳理了国际上理论前沿的跨地区和跨产业的经济增长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

因此,本文依循国际上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首先总结和梳理了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实证研究方法,接着归纳了中国跨地区和跨产业经济增长的收敛趋势;进一步对影响跨地区和跨产业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最后总结出对中国经济收敛性的研究启示和展望,以期引起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为缩小中国各个地区和产业经济增长的差异、促进中国地区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最新进展

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最新进展
论 和 实证 角度 , 采用 不 同研 究 方 法对 收敛 研 究提 供 借 鉴和 参考 。
济差异 的研 究可追溯 到经济增 长理论 的 起源。一般认为, 现代 经济增长理论源于
性 问题进行分析 , 出不 同的结论 。鉴于 得
此 ,本 文 主要 通 过 对 近 期文 献进 行 梳 理 ,
和 We (9 2 引 入 人 力 资本 建 立 著 名 的 17 i 19 ) l 9 3年 间 的 G P数 据 , 析 了这 些 国 家 异 , 于 数 量 较 大 , 济 收 敛 只 能 是 某 种 D 分 对 经 MR 模 型 , 新 古 典 经济 增 长 模 型 才 得 到 的 生产 率 情 况 , 现 其相 互 之 间的 水 平 越 有 意 义上 的条 件 态 势 而 非绝 对 态 势 。 W 发
国内 域经济 收敛性研究 外区 增长 最新进展
口文 /汪 振 祝凤文
对 代 o e (90 P 提 要 自上世 纪八十年代以来, 经 经济 增 长 收敛 的最新 进 展 , 国 内外 的文 理 论 的论 述 , 表 性 的有 R m r .19 )
进~步寻找缩小地区差异 的 以及 B r ar Sl IM rn 19 ) 。 o和 a —— at (9 5 等 a i 济增 长收敛 性的论证丰 富 了当前学术界 献进行梳理, 为我国经济增长收敛 问题的深入 1新古典 增长理论的收敛论 。 区经 、 地 对收敛性问题 的研究。8 年 提 出新 增 长 理 论 模 型 。认 为 从 葡 萄 牙 和 西 班 牙 等 ) 减 去 日本 后 , 敛 期 (9 2 16 ) 和 文 化 大 革 命 时 期 96 和 收 15 ~ 95
纵向考察各 国的经济增长 , 国的经济增 性 几 乎下 降 了一 半 。 纠 正 选 择误 差 和 估 (9 5 1 7 ) 一 在 16  ̄ 9 8 。 长率存在上 升趋 势 ; 从横 向比较 看 , 发达 计 误差 后 , eog的计 量 分析 认 为 不 存 在 Dl n

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最新进展

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最新进展

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最新进展提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增长收敛性的论证丰富了当前学术界对收敛性问题的研究。

但学者们主要从理论和实证角度,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对收敛性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

鉴于此,本文主要通过对近期文献进行梳理,并给予述评。

希望对当前有关研究和政府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经济增长;收敛;俱乐部收敛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经济学家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进而缩小与发达国家(地区)的差距。

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落后国家(地区)与发达国家(地区)间的差距仍越来越大。

本文将依据经济增长收敛的最新进展,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梳理,进一步寻找缩小地区差异的突破口,为我国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国外收敛性研究进展经济增长收敛研究最早始于Ramsey(1928),其后,Abramovitz(1986)和Bau-tool(1986)等进行了创导性的探索,把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推向了高速发展阶段。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

(一)理论研究综述。

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建立以来,围绕经济增长收敛性的争论就一直存在。

关于收敛性的论述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论述,代表性的有:Ramsey(1928)、Solow(1956)、Swan(1956)、Cass(1965)等;二是新增长理论的论述,代表性的有Romer P.(1990)以及Barro和Sala-I-Martin(1995)等。

1、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收敛论。

地区经济差异的研究可追溯到经济增长理论的起源。

一般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源于Frank Ramsey(1928)的“储蓄的数学理论”,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则反映在哈罗德(Harrod,1939)和多马(Domar,1947)的著作中,但对现代增长理论的影响不大。

而新古典增长理论对地区经济差距研究的主要成果是以技术进步论为中心的索洛一斯旺增长模型(1956),此模型突破了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中资本产出比不变的假设。

中国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综述摘要:自从上世纪80年代经济增长收敛假说提出以来,争议不断。

不同的学者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经济增长的收敛进行分析,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有许多学者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问题进行研究,但是最终的研究结论还是存在一定的争议性。

本文简要梳理和评析关于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结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综述经济增长趋同假说是新古典增长理论衍生出来的一个有趣的结论。

经济增长趋同假说提出以来,一直都是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石凤光、杨文举,2008)。

不断地有学者应用趋同假说理论来检验现实的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并不断完善趋同假说理论。

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收敛还是发散,即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的结果怎样?导致经济增长的收敛的原因是什么?大量的学者对这些问题做了相关研究。

一、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的现状分析对国内经济增长收敛性的主要是在基于当前国内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他们的研究主要是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趋势如何以及导致这种收敛趋势变化的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一直存在差异(蔡昉、都阳,2000;Ravi Kanbur,Xiaobo Zhang,2004)。

这种差异不但体现在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之间(林毅夫、蔡昉、李周,1998;张可云,1998;蔡昉、都阳,2000),而且南北两大经济带的经济增长也存在差距(洪华喜、崔焕金,2003)。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受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沿海和内地两大经济集团的经济增长的差异现象也存在的(杨开忠,1994;陈光辉,2001)。

不只是各大经济区域之间经济增长差异存在,各省际的经济增长差异现象也是存在的(覃成林,1998;郝寿义、金相郁,2006;李善同、许召元,2005、)。

二、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差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这种差异变化趋势将是如何,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敛散性将是怎样变化的呢?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有以下几种。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即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是否趋于一致,以及影响这种收敛性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期望为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区域发展策略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趋势及差异性。

在此基础上,运用收敛性检验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各地区经济增长是否趋于收敛,以及收敛的速度和程度。

接着,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程度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期望揭示它们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具体影响机制和路径。

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将为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优化区域发展策略,推动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整体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认识,也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理论基础经济增长收敛性理论是研究不同经济体之间或同一经济体内部经济增速差异随时间推移而趋于减少的现象。

这一理论起源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特别是在Solow(1956)和Swan(1956)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经济体的长期增长率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暂时的。

新古典增长理论预测了经济增长的趋同现象。

趋同是指,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不同经济体的人均收入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一致。

这种趋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

绝对趋同是指,不论经济体的初始条件如何,其人均收入水平最终都会收敛到一个共同的稳态水平。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以东部沿海省份为例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以东部沿海省份为例

3 模 型的 设定 和数 据说 明
3 1 模 型 设 定 .



1一 e ( -t —p T ).

T- ,o - J A~ —— = _ - l g(
l y fe n a- i -t
方 程 中 , 和 t 别 代 表 期 末 与 期 初 时 间 , - 分别代表期初 与期末 的人均产 出 , 为收敛 速率 , 表示 向稳 态 收敛 的速 度 , 值 越 大 , 向稳 态 收 敛 』 9 则
省份 经 济 增 长 的 贡 献 在 逐 渐 扩 大 。
关 键 词 : 济 增 长 ; 敛 性 收 敛 ; 罗模 型 经 收 索 中图 分 类 号 : 2 F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 0 0 2— 1 10 1 7—1 8 2 1 )30 0— 2
1 引 言 地区差距是指 地 区间社 会经 济 综 合实 力 水平 的差 距 , 即地 区经济发展不 平衡 。本文 主要 是从 经济增 长 的 收敛性 理论 出发 , 论 东部沿海省 份经济之 间是否存在 收敛性 。 讨
( 岛理 工 大 学经 贸 学 院 , 东 青 岛 2 6 2 ) 青 山 6 5 0 摘 要 : 经 济 增 长 中收 敛 性 理 论 为基 础 , 过 对 附加 人 力 资 本 的 索 罗模 型 进 行 变 换 得 到 可 以检 验 经 济 收 敛 性 的 回 归 以 通 方 程 , 我 国 东部 沿 海 省 份 经 济增 长 的 收 敛 性 问题 进 行 的 实证 分 析 表 明 , 海 省 份 经 济 之 间 不 存 在 绝 对 收 敛 , 存 在 阶段 就 沿 只 性 的 条 件 收 敛 , 件 收 敛 性 的 结 果 表 明投 资 效 率 对 沿 海 省 份 经 济 增 长起 主 导 作 用 , 样 对 外 开 放 程 度 在 9 条 同 0年 以 后 对 沿 海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的变化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中国地区经济的增长率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并且收敛现象也更加显著。

本文将就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整体趋势。

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在2000年后的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维持在10%以上的高位。

然而,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速已经开始放缓,并在2020年达到了6%左右的水平。

这样的下滑趋势与国际经济环境、资源环境约束、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分异现象。

由于历史、地理、自然、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分异现象非常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其先进的产业结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劳动力。

与此相比,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相对较慢,经济转型也相对滞后。

此外,中国国内不同省份、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较大的差距。

这样的分异现象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政策支持等等因素都有关系。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研究表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显现。

收敛性假说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尽管存在明显的经济发展差异,但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将逐渐缩小。

这是由于缓慢增长地区将受益于先进地区的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管理经验等流动。

中国的收敛现象比较显著,可以用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来量化。

在2000年以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要比欠发达地区快得多;但到2010年,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减缓了,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加快了,二者趋于接近。

综上所述,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不仅与国际环境、资源约束等因素有关,更受到政策的推动、科技的进步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影响。

地区经济增长和差距的分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地区的基础设施、人口、历史文化等因素有关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差距已经逐渐缩小了。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回归分析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回归分析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回归分析内容摘要本文运用SOL估计,基于我国29个省份的截面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收敛进行实证分析。

先对我国经济增长做σ-收敛分析,然后分三个阶段做绝对β-收敛分析,同时对第三阶段做条件β-收敛分析。

实证结果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在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存在绝对β-收敛的情况,并且第三阶段存在条件β-收敛,第二阶段不存在收敛趋势。

对控制变量的分析表明,投资率、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经济增长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引言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经过渐进式的改革,我国经济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地区之间也形成了较大的差距。

地区差距的加大对我国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增长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对此,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例如,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

随着这些战略的实施,我国经济地区差距是扩大还是缩小,即我国经济的增长是否具有收敛性呢?本文将运用最小二乘估计对我国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

一、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理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是指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产出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落后的国家或地区比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存在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使得落后国家或地区同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最终趋于一个稳定经济发展状态的过程。

在收敛的研究中,巴罗和萨拉-伊-马丁(1992)把收敛现象细分为σ-收敛和β-收敛两类。

β-收敛又分为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两种形式。

此外,一些学者又提出了“俱乐部收敛”的概念。

1.σ-收敛,是基于横截面数据的假说,它关注的是不同经济主体人均收入水平的离散状况。

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经济主体之间人均收入水平的离散程度逐渐下降,则认为发生了σ-收敛。

2.β-收敛,指初期人均产出水平较低的经济主体比初期人均产出水平较高的经济主体具有更快的增长速度,即不同经济主体间的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人均产出水平负相关。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关于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也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展开探讨。

一、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现状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差异化和不均衡的特点。

一方面,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人才进行投资和创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虽在加快,但整体水平和速度仍与沿海地区有一定差距。

这种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全国经济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也催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人口流失、资源匮乏等。

1. 区位优势: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得天独厚地成为对外开放的门户,吸引大量外资和技术引进,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2. 产业结构: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多样化,涵盖了制造业、金融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增长动力体系。

3. 政策支持:政府对沿海地区的资金、人才和企业发展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为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保障。

4. 技术创新:沿海地区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科研机构,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地区经济收敛理论认为,处于较低水平的地区经济增速会高于处于高水平的地区经济增速,最终会出现地区经济增速的趋同现象。

收敛理论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视角和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地区经济增长趋势的变化。

在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相关观点和结论。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地区经济正在呈现出一定的收敛性趋势,即处于低水平的地区正通过一定方式和渠道向高水平地区靠近,减缓了地区经济增长差距。

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严重不均衡,收敛性极其有限,呈现出地区经济增长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研究——基于时间序列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研究——基于时间序列分析

很大的反差。在对这些矛盾 的争论和解释过程中,经济增长 使用的软件 为 E V i e ws 5 . 0 。
收敛、 B 收敛和随机收敛 。三种方法各有利弊 , 其 中仃 收敛和P
由C a r l i n o 和 Mi l l s ( 1 9 9 3 ) 及B e na r r d 和D u r l a r f ( 1 9 9 5 ) 提 出的,
系, 各国经济增长率 的差异不一定能随着 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日趋扩大的事实与收敛理论所预测 的经济增长趋同之 间存在 收敛问题 的研 究才得到不断发展 。
总体看来 , 经济增长 收敛 问题 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三类 : 仃
以修正得到 。 另外 , 浙江 省缺 少 1 9 5 4年 的人均实际产 出数据 ,
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于收敛 问题的不同看法 。新古典增 由于样本期过短和数据缺 失问源自 , 在本 文研究中予以剔除, 不
长理论认为 , 尽管一个有效经济范围内的不同经济单位 ( 国家、 会对结果产 生实质性影响 , 最终样本包括全国 3 O个省 ( 自治
地区甚至家庭) 之间在 发展 的初始阶段存在经济差异 , 但如果 区 、 直辖市)的人均实际产 出序列。 各省人均实 际产 出数据来
它们的经济增长条件相 同或相似 ,那么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增 源于《 新 中国 6 O年统计资料汇编》 , 是已经通过各省份同年商 长将会快于发达区域,它们之 间的经济差异将随时间推移而 品零售价格指数修正的数据 , 并选取 1 9 5 2 年为基期 。 其中山 逐渐缩小。而新经济增长 理论 则认 为影 响各 国经济增长率高 西省 由于缺乏人均实际产出数据 ,笔者用该省实际产 出总值 低 的主要原因是各国技术进步,与人均 产出差异没有必然联 与该省人 口总数相除得到每年 的数据, 再以1 9 5 2年为基期予

中国省际经济增长收敛研究

中国省际经济增长收敛研究

中国省际经济增长收敛研究以经济增长文献中的收敛性理论为基础,本文对中国30个省市间的经济增长,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划为1952-1978年和1979-2010年两个时段以及沿海和内陆两个地区,进行实证分析。

实证结论认为地区间不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且地区因素使经济无法达到条件收敛。

标签:β收敛省际经济一、文献综述关于中国省际经济收敛的研究,早期主要有Jian,Sachs and Warner(1995),Chen and Fleisher(1996)等,多使用索洛增长模型来考察收入的收敛性,结论各不相同。

近年来,蔡昉、都阳(2000)认为人力资本的差异是造成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

张胜等(2001)对几个分区域的内部是否存在同质条件下的绝对收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后东西部经济增长存在绝对收敛。

林毅夫、刘明兴(2003)研究认为中国地区间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时域和地域特性,沈坤荣、马俊(2002)利用1949年后的省际经济增长数据,发现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具有条件收敛的特征。

彭国华(2005、2006),管卫华等(2006),石磊和高帆(2006),许召元和李善同(2006),张茹(2008),潘文卿(2010)等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中国区域间经济增长收敛存在阶段性和时段性。

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延长数据跨度,利用1953-2010年面板数据检验中国的省际经济增长的β收敛。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1978改革前中国是中央计划的封闭经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历了经济的飞跃增长,将时间分为1952-1978年和1979-2010年,有利于检验市场力量对收敛速度的影响。

因数据的可得性,只包含了中国内地30 个省市,且在1952年-1978间无海南、西藏的数据。

沿海包括福建、上海、广东、天津、广西、浙江、海南、辽宁、北京、河北、山东和江苏,其余省市则被划分为内陆地区。

本文所有的数据均来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经网数据。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作者:朱静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32期【摘要】为了分析中国国内各地区及各省份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收敛性,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即ADF单位根检验、IPS异质面板单位根检验及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1978~2011年全国各省的人均GDP序列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各自作为一个整体时,地区间不存在强势和弱势随机收敛;东中西部地区内部都存在强势随机收敛;全国经济增长在长期内存在以广东、山东和福建为中心的收敛趋势。

【关键词】经济增长随机性收敛面板单位根协整一、引言中国区域经济一直存在着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呈现东部地区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的格局。

为刺激中西部地区发展,中央政府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使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加快,但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

因此,研究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收敛的趋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献综述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一直是增长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拥有许多经验研究文献。

这些文献主要运用增长回归法、时间序列法和增长分布法对条件β收敛、绝对β收敛、σ收敛、俱乐部收敛和随机性收敛(stochastic convergence)等进行了研究。

其中,时间序列法可以更好地发现整个样本期潜在的经济增长收敛性,面板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还可以从不同序列的混合数据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因此,本文拟采用时间序列法来检验我国各地区及全国各省经济增长是否支持收敛假说。

近些年,我国已有一些学者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检验了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陈安平等(2004)通过对全国各省1952~2001年的人均产出序列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发现东部和西部内部各省经济增长之间有收敛趋势,中部地区内部和三大地区间的经济增长不存在收敛趋势;中部各省的经济增长在长期受三个共同冲击的影响,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经济增长在长期受两个共同冲击的影响。

数字经济结构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数字经济结构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数字经济结构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汪彬;阳镇【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年(卷),期】2024()1【摘要】区域经济韧性是反映一国或地区经济遭遇外部冲击时恢复正常经济增长的能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数字化治理能力,也促进了数字产业兴旺发达,数字化转型发展对于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作用。

从数字经济体系构成与演变的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两个维度构建了数字化转型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理论机制及作用路径,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2008—2020年全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相比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对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更直接更显著;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不仅单独对区域经济韧性产生影响,而且二者均存在“虹吸效应”与“数字鸿沟”问题;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二者不可兼得,这是因为数字经济存在预算硬约束,数字资源投入有限;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的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发展阶段和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

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资源共享,打造“数字普惠”,以产业数字化为重点方向,培育数字产业集群,增强区域经济韧性。

【总页数】14页(P203-216)【作者】汪彬;阳镇【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F49【相关文献】1.数字经济影响下的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与基层矛盾解决互动机制研究--以A 市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为例2.数字经济对城市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3.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4.数字化转型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机制与策略研究5.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1月号下(总第409期)CO-OPERATIVE ECONOMY &SCIENCE业提供信贷担保。

开展双边和多边协商和会晤机制,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基础上完善法律机制,为区域内贸易和投资提供良好环境。

3、在贸易投资便利化基础上建立自由贸易区。

通过多方磋商,适时地启动建立自由贸易区谈判,并促成新疆与中亚各国自由贸易区早日建立。

新疆与中亚各国自由贸易区以消除贸易和投资的障碍为前提,必然会最大限度地实现在区域内的商品、资本和劳务的自由流动,达到跨国界的区域内商品、资本和劳务的最佳配置。

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使新疆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也会提升本地区在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

4、以政府扶持为基础的关税同盟。

由于各成员国都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各国内部的市场机制发展程度普遍较低且水平不一,贸易和投资领域的规范化建设滞后。

其次,目前成员国间关税的平均税率较高,且由于在上海合作组织内存在着几个次区域组织,不同国家间的关税水平参差不齐。

总的来看,由于1998年建立了中亚经济共同体、2000年建立了欧亚经济共同体,俄罗斯和其他中亚四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统一贸易制度和统一关税的关税同盟。

相反,新疆在与以上成员国的贸易和投资中就受到规则不统一和关税及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限制。

由于本区域内我国在纺织、机电和化工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生产优势,这些贸易壁垒的存在将限制区域内资源配置的优化。

因此,建立整个上海合作组织的关税同盟将有利于进一步释放各国规模化生产的潜力,提高每个国家的生产和配置效率。

此外,由于各成员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国内都没有产生规模巨大、资金雄厚、抗风险能力强的跨国企业,加上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了国家间的民间贸易和投资只局限在低风险、小额和短期的项目上。

据中亚各国主管部门的统计,我国在哈、乌、吉、塔等国注册的独资、合资企业数量逾千家,但生产规模很小,经营效果不甚理想。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政府就有必要加强制度和规则的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并承担起那些具有前景但是风险高、资金量大的合作项目。

可以说,在目前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市场建设落后、企业自生能力差、还存在各种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政府扶持,发展关税同盟,完善和发展政府主导的制度建设和基础建设,民间贸易和投资才会跟进和繁荣,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合作才能培养出更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合作模式。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提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增长收敛性的论证丰富了当前学术界对收敛性问题的研究。

但学者们主要从理论和实证角度,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对收敛性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

鉴于此,本文主要通过对近期文献进行梳理,并给予述评。

希望对当前有关研究和政府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经济增长;收敛;俱乐部收敛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 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经济学家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进而缩小与发达国家(地区)的差距。

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落后国家(地区)与发达国家(地区)间的差距仍越来越大。

本文将依据经济增长收敛的最新进展,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梳理,进一步寻找缩小地区差异的突破口,为我国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国外收敛性研究进展经济增长收敛研究最早始于Ramsey(1928),其后,Abramovitz (1986)和Bau -mol (1986)等进行了创导性的探索,把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推向了高速发展阶段。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

(一)理论研究综述。

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建立以来,围绕经济增长收敛性的争论就一直存在。

关于收敛性的论述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论述,代表性的有:Ramsey (1928)、Solow (1956)、Swan (1956)、Cass (1965)等;二是新增长理论的论述,代表性的有Romer P.(1990)以及Barro 和Sala-I-Martin(1995)等。

1、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收敛论。

地区经济差异的研究可追溯到经济增长理论的起源。

一般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源于Frank Ramsey (1928)的“储蓄的数学理论”,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则反映在哈罗德(Harrod ,1939)和多马(Domar ,1947)的著作中,但对现代增长理论的影响不大。

而新古典增长理论对地区经济差距研究的主要成果是以技术进步论为中心的索洛-斯旺增长模型(1956),此模型突破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资本产出比不变的假设。

其后,Swan (1956)、Cass (1965)对新古典增长模型作了完善和扩展,并在Ramsey 最优储蓄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Ramsey-Cass-Koopmans 最优经济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最新进展□文/汪振祝凤文经济/产业18DOI:10.13665/ki.hzjjykj.2011.02.016CO-OPERATIVE ECONOMY&SCIENCE增长理论,从而完整地建立了经典的新古典增长收敛模型。

此后二三十年理论界一直没有新的突破,直到Mankiw、Romer D.和Weil(1992)引入人力资本建立著名的MRW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才得到显著的发展。

2、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收敛论。

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定的质疑,导致收敛性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以保罗·罗默的“递增收益与长期增长”和卢卡斯的“论经济发展机制”为标志的新增长理论,克服了新古典增长理论既将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又将其看成外生变量排斥于增长模型外的局限。

新增长理论主要存在两个分支:一是引入广义资本的模型。

主要以Romer P.(1986)、Lucas(1988)为代表。

Romer P.(1986)继承了Arrow(1962)的基本假设,在1986年提出新增长理论模型。

认为从纵向考察各国的经济增长,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存在上升趋势;从横向比较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日益扩大。

而Lucas(1988)引入人力资本对Uzawa (1965)的最优技术进步模型进行扩展,且假定规模报酬不变。

Lucas(1988)认为经济不需要依赖外生力量,就能实现持续增长,增长的源泉是人力资本;二是引入有目的的R&D活动模型。

主要以Romer P.(1990)的知识溢出模型和Barro、Sala-I-Martin(1995)的技术扩散模型为代表。

Romer P.(1990)抛弃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技术外生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引入有目的的R&D活动构造了著名的知识溢出模型,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Barro和Sala-I-Martin (1995)的技术扩散模型采用Spence (1976)的生产函数并假定两个国家的贸易收支平衡,最终预言了经济增长的条件收敛。

(二)实证研究综述。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重要结论是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体间存在条件收敛,而新增长理论中的大多数都否认了收敛性的存在,从而导致二者关于经济增长收敛性问题的争论。

1、实证研究的开端。

真正从实证角度开始探讨收敛性问题的是鲍默尔。

在“生产增长,收敛和福利:长期数据显示了什么”一文中,根据7个工业化国家1870~1973年间的GDP数据,分析了这些国家的生产率情况,发现其相互之间的水平越来越接近。

还采用Maddison的数据对16个工业化国家1870~1978年的人均数据加以回归分析,认为1870年以来,经济收敛现象在这些国家非常明显。

同时,使用1950~1980年的人均产出数据,表明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间存在明显的收敛,但不发达国家没有收敛趋势。

但Delong(1988)通过两个疑问来证实鲍默尔研究收敛结论可能存在问题:一是模型中实证样本的时间跨度太长;二是实证检验误差太大。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认为所得出收敛现象是不准确的。

同时,Delong在鲍默尔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无偏样本,在加入7个新样本(阿根廷、智利、德国、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和减去日本后,收敛性几乎下降了一半。

在纠正选择误差和估计误差后,Delong的计量分析认为不存在收敛现象。

而Baumol承认自己样本选择的错误,但认为其结论没有错,随后进一步明确了俱乐部收敛概念,将72个国家按收入水平分组,仍得到了组内收敛的结论。

2、实证研究的发展。

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收敛性研究的拓展,收敛性问题的实证研究就成为经济增长理论中最有魅力的一部分。

取得显著成果的有Barro和Mankiw的从绝对收敛过渡到条件收敛。

Barro等(1991)在对绝对收敛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通过模型的改进,发展了相对收敛的形式。

在否定假设各国具有相同的经济稳态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美国各州、西欧各地区和OECD各国的98个国家集合。

结果显示:在所考察时期美国各州、西欧各地区、OECD各国分别呈现显著收敛态势,而且收敛速度均为每年2%。

但没有证据表明收敛是样本数量为98的各国家集合的一种增长态势。

Mankiw等(1992)认为,新古典增长理论蕴含的是有条件的收敛思想而非绝对收敛思想。

在考虑对各国均衡状态产生决定性影响因素后,对三组不同国家样本集合的可能收敛态势进行实证分析,取得了与Barro研究类似的结论:各国均衡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并非一致,各国均衡状态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对于数量较大,经济收敛只能是某种有意义上的条件态势而非绝对态势。

二、国内文献综述国内对收敛性问题的关注主要从建国后开始,但真正对收敛性问题的研究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主要采用新古典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研究主要集中在引入经济增长收敛分析方法,对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检验。

(一)建国到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建国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绝对收敛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由于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两大冲击对建国以来趋于收敛有重要的影响,大致以1965年和1978年为分界点,可将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格局分为两阶段:中央计划时期(1952~1965)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5~1978)。

1、中央计划时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中央计划时期区域经济呈现弱收敛性,内地、沿海及东北的区域差距有所缩小。

研究者对这一时期收敛的解释是,前两个五年计划在沿海和内地较为平衡布局,对内地的工业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但魏后凯、张胜等利用1952年以来各省份的人均GDP数据,对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绝对收敛性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绝对收敛经历了相当大的波动,且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2、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